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醫療保險

農村醫療保險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醫療保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醫療保險

農村醫療保險范文第1篇

1 新農合發展現狀和主要成效 

該縣于2015年10月被列為山東省省新農合第二批示點縣。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新農合累計籌集基金10313.15萬元,基金共支出9702.92萬元,截止2015年底累計結余610.23萬元;根據初步統計,2015年全縣參合農民164677人,每人籌資290元(其中個人50元,政府240元),籌資額達4775.63萬元; 2015、2016年農民參合率分別達96.9%、98.5%。基金運行安全,籌資水平和參合率逐年提高。新農合開展以來,已經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居民看病難的問題,提高了農村居民的醫療保健意識,進一步縮小了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差距,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水平,使農民活得更有尊嚴,使農民的幸福指數進一步提高。 

在工作上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1 組織領導進一步加強 

縣委縣政府把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為一項普惠性民心工程,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內容,加強領導,狠抓落實。成立了縣新農合管理委員會及監督委員會,各鄉鎮(街道)村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新農合領導小組,縣里還成立管理中心,具體負責全縣新農合日常業務管理,為新農合制度的實施和發展提供了組織領導保證。 

1.2 農民群眾的認識不斷提高 

縣政府及有關部門把提高農民對新農合制度的認知度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通過各種形式、多種渠道,積極宣傳新農合的宗旨、特點、重要性、籌資方式、補償范圍、管理辦法等有關政策。每年都召開全縣新農合工作動員大會,簽訂縣鄉參合率目標責任書,各鄉鎮(街道)還通過張貼標語、發放宣傳單和以會代訓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通過宣傳,把新農合惠民政策普及到千家萬戶,加深了農民對新農合制度的了解,提高了他們的參合積極性,增強了農民群眾的互助共濟意識,參合人數和參合率逐年提高,為廣大農民抵御疾病風險和緩解因病致貧返貧奠定了基礎。 

1.3 醫療服務水平逐步提高 

全縣15家定點醫療機構使用全省統一藥品目錄,將基本藥物全部納入補償范圍;配備了專用電腦、安裝了醫院收費管理系統和新農合操作系統,2015年底開始,參合對象到全省省、市、縣、鄉四級醫療機構就診,出院時就能進行即時結報,方便了群眾就醫報銷;2015年起實現新農合補償與農村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2015的上半年完成16萬參合對象“一卡通”個人基礎數據采集工作,為提高新農合信息化水平打好了基礎。 

1.4 參合農民受益程度逐年提高 

一是新農合補償范圍進一步擴大。建立了普通門診、特殊門診、住院補償以及重大疾病補充補償等多種形式補償。2015年每人每年提取15元,建立重大疾病補充補償、參合農民當年住院費自付超過2萬元的,超過部分按70%比例補償,最高支付限額20萬元,我縣當年有74人受益,補償總額達57.97萬元,患者最高補償額達14.35萬元。二是補償比例不斷提高 。普通門診補償從20%提高到50%,特殊門診不設起付線,從零增加到26個病種,補償比例為50%,最高年封頂線從原來8000元提高到2萬元。三是住院補償大幅提升。鄉級、縣級、市級、市外補償比例分別提高到95%、80%、60%、55%;起付線分別降到50元、300元、500元、600元;參合對象醫藥費用補償年封頂線從2萬元提高到8萬元。 

1.5 基金監管逐步規范 

一是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設立了基金財政專戶和基金支出賬戶,對基金實行市級統籌、封閉運行、專款專用。二是建立了基金支付三級審核制度。即定點醫療機構初審、縣管理中心復審、縣財政部門終審后,將補償款撥付給定點醫療機構,嚴防基金違規支出。三是實行了醫療服務監督制約機制。把新農合工作納入年度各醫療機構績效考核,對抽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責令醫療機構限期整改,對整改不到位或屢教不改的醫療機構給予暫停下撥新農合基金、通報、警告直至取消定點醫療資格的處理;確定費用控制目標,對定點醫療機構次均門診費、次均住院費用等指標進行量化管理,超出部分由縣新農合管理中心扣回;開展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控制基本藥物目錄外藥品的使用數量,在基層醫療機構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建立新農合補償信息縣鄉村三級公示制度,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監督。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政策宣傳不夠深入細致 

一是宣傳不到位。在調研過程中,有關人員反映,鄉鎮村兩級主要任務是按縣里下達收繳任務籌資,一些具體的新農合政策如報銷的病種、報銷的比例、報銷程序等他們也一知半解,所以他們在農戶收錢時也給群眾說不清楚。實施新農合的主要“窗口”--醫院,對新農合政策宣傳更少,只是按照上級文件執行有關政策,導致了看似都在宣傳,可效果并不理想,使老百姓對新農合政策含糊不清,給新農合工作的開展帶來諸多不利因素。二是宣傳形式單一,力度不夠。在走訪座談時農戶普遍反映,只是在收錢時才給他們講新農合政策,往往群眾在就醫時想問沒地方問。部分群眾對補償辦法和補償標準了解不夠、報銷期望值與實際情況有時不相符,致使產生懷疑,抵觸情緒,影響了繼續參合的積極性。在問卷調查的農戶中,只有一半的農戶認為是自愿參合的,30%的農戶認為是上級政府規定要參加才參加的,還有20%農戶認為是鄉村干部硬壓才參加的。三是部分農民對新農合的政策不夠了解。沒有真正了解新農合制度的意義,對“以保大病為主”和“體現互助共濟”的宗旨理解不夠,掌握不透,一些青壯年家庭由于自己身體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僅從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慮,參合積極性不高。四是在外農民工新農合資金收繳不方便。我縣外出務工人員較多,他們往往要春節過年才回家,新農合政策宣傳無法到位,也影響了參合率的提高。

2.2 政策保障目標狹窄、農民總體受益面小 

一是定點醫院就診少、個體診所就醫多。從問卷調查分析,村民看病有40%的人選擇在沒有報銷的村衛生所就醫,有40%的人選擇在鄉鎮衛生院診治,有20%的人選擇在縣級及以上醫院看病。在調研中,群眾普遍反映,偏遠村莊農民群眾到定點醫院看病路途遠、車費貴,額外費用高,不劃算,平時頭疼腦熱都是在本村衛生所開藥,不愿意去有補償報銷的定點醫院看病。二是定點醫院費用高、吸引力小。據查2014、2015年1-4月份,定點醫院次均普通門診費用分別為141.78元和105.43元,而村級衛生所、個體診所次均門診僅15-20元。一些常用新藥沒有列入補償目錄,有的醫生常開藥品目錄之外的藥,新農合雖然有補償報銷,但實際花費仍然比村衛生所、個體診所高,因此,定點醫院對農民群眾吸引力不大。一患者感冒發燒在縣醫院住院治療花費1716.79元,補償范圍內費用1124.78元,僅占65.5%,實際補償660元, 范圍內費用補償比58.6%,實際補償比僅38.3%。 

3 對農村醫療保險工作的幾點建議 

3.1 加強領導,認真解決新農合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新農合各項制度建設。縣政府把門診納入新農合補償報銷范疇,是從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政策向服務于更多農民常見病、多發病診治的門診拓展,是診療“擴面”的重要舉措,能讓更多的農民得實惠。有關主管部門要針對運行過程中突出的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從制度上、機制上認真加以解決。對50%左右農民游離于體制之外就診看病問題認真分析,要有質的轉變,通過政策設計要適時擴大特殊門診病種范圍,讓更多更困難的群體受益,使制度更加完善,讓參合農民得到更大的實惠。 

二要協調處理好政府、醫院、農民三者利益關系。解決好需求方、供給方和政府三方吸引力不足問題,使政府花同樣的錢讓農民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療,醫院少成本多看病,農民少花錢看好病。特別是鄉鎮衛生院人員工資已由財政供養更應當突出公益性、服務性。 

3.2 加強管理,積極創新鄉鎮衛生院醫療管理運行機制 

一是在管理機制上,建立鄉鎮衛生院院長負責制。醫務人員提供規范化、標準化和優質化的醫療技術服務,是新農合定點醫院的基本要求,嚴禁把基層醫務人員個人收入與醫院的藥品和檢查收入掛鉤,破除以藥補醫舊體制,醫生看病要與創利脫鉤,與醫療質量、服務水平掛鉤。二是在人才培養上,抓緊配齊配強鄉鎮衛生院的各類衛技人員,解決專業人員短缺問題。要加強醫務人員的培訓,采取選送和委托代培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實現每個鄉鎮衛生院有4名全科醫生的目標,增強解決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提高醫療和服務水平。三是在設備配置上,要在政策資金和管理方面加大投入,逐步解決醫療設備簡陋、技術能力低下問題,不斷提高基層衛生院診療水平,讓農民能就近就地看病,使廣大農民群眾更好地享受醫療衛生服務。 

農村醫療保險范文第2篇

我國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3.91%,因此,使廣大農民享受到社會保障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中國社會保障僅僅在城市開展是遠遠不夠的。

1.城鄉收入差別分析。

西方國家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之初,工業化程度一般都已較高,由于這些國家農民少,所以他們的保障對象主要是企業職工,并沒有單獨的農村社會保障。我國與西方國情存在巨大差異,我國由于農民多,農業生產力落后,農村缺乏社會保障,這給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農業資源合理配置和農業現代化造成嚴重障礙。加上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經濟呈現出極不均衡狀態,二元性特征突出,城鄉差距較大。

(newspicture1)

2.農民醫療負擔逐漸加重。

由于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在農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醫院抬”的情況司空見慣,目前因病致困返貧現象嚴重,農村需住院而未住者達到41%;西部因病致貧者達300—500萬。農村的貧困戶中70%是因病導致的。

自1985年以來,雖然農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斷增長,但增長幅度明顯小于城鎮居民。剔除物價因素,1985—1993年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3.1%,而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4.5%,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速度為9%。1988年以后,農村居民實際收入增長基本處于停滯狀態,1989—1993年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僅為1.4%。

3.農民被排擠在保障體系之外。

農村社會保障始終處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邊緣,有相當部分社會保障的內容將整個農村人口排擠在保障體系以外。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數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對于城鎮社會保險改革進度而言,農村社會保險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區試點階段,家庭保障仍是農村社會保障的主體。

以醫療保險為例,我國當前進行的醫療保險改革不同于發達國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醫保,而只是城鎮職工的醫療保險改革,目前是解決公費醫療負擔過重問題,保障基本醫療服務。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雖然曾在農村被廣泛實踐過,但幾經周折,最終由于各種原因而解體。

二、構建我國農村醫療保險

所受的制約

1.保障資金來源不足。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解決籌資來源問題。首先是政府不可能從財政收入中拿出一大塊用于農村社會保障。1991年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社會保障支出為455元,如果參照這一標準,農村也實行同樣待遇的社會保障,那就意味著國家每年將增加支出4550億元。與增加4550億元用于農村社會保障相比,國家會更愿意將這筆錢用于“反貧困”、促進經濟發展,更何況即使在1998年,中央財政收入也才5483億元。因此在“發展優先與效率優先”原則的指導下,政府尚無足夠能力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其次隨著農村“費改稅”的開展,鄉鎮財政、集體收入銳減,從試點情況來看,集體可支配收入減少,甚至出現收不抵支,因此集體、農民也負擔有限。而要在廣大農村建立起統一的社會保險籌資制度還需很長時間,征收社會保障稅的辦法也不可行。

2.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很難建立統一的農村社會保障。

三、現行的農村醫療保險形式分析

目前我國農村的醫療保險,大體上有合作醫療、醫療保險、統籌解決住院費及預防保健合同等幾種形式。

1.合作醫療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醫療保險的初級形式。

農村醫療保險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新農保;籌資方式;基金管理;參保意識

一、新型農村醫療保險政策概述

1.參保范圍:年滿16周歲、非在校學生且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

2.籌資范圍: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以及政府補貼組成。

3.記賬模式:新農保實行基礎養老金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此模式由兩部分構成:1)基礎養老金:由政府提供的非繳費性補貼構成,用以確保老年農民的基本生活。2)個人賬戶部分則以個人繳費為主,國家為每個參保人建立終身記錄的養老保險賬戶,實行逐年累積。

4.基金管理: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單獨記賬、核算,專款專用,并按有關規定實現保值增值。

5.待遇標準:年滿60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在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

二、新農保政策推行難點

新型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在推行中可能會遇到籌資難、基金管理難、參保意識維持難等問題。但是,為了擴大我國農村居民的福利,就要保證新農保政策的不斷改進與順利實施,所以,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I.籌資結構

根據國務院下發的《指導意見》,新農保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三部分共同構成。

個人繳費,新農保繳費標準目前設定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以及500元,共5個檔次,另外地方也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多繳多得。

集體補助,新農保規定,有條件的村集體應該對參保人給予補助,補助標準由村委會召開村民會議民主確定。

中央政府補貼,新農保要求對老年人發放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資金主要由財政支出。

地方財政補貼,新農保中規定地方政府對于農民的年繳費給予補助,其標準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1)個人繳費,除了對家境非常不好的農民產生一定壓力外,全國絕大多數的農民都能夠負擔的起。所以,新農保基本上做到了覆蓋面最大化。2)集體補助,除了我國少部分的城鄉結合部外,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村集體經濟基本上都沒有能力拿出補助。所以,集體補助的設立,基本上是空頭支票。3)新農保中中央財政補助是純粹按照政策模式來劃分政府補貼標準的。事實上,我國部分中西部富裕地區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甚至高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所以,完全按照東、中、西部地區來劃分籌資結構,并不能體現出各地區的不同經濟水平和生活條件,而對地區性差異考慮不全面,會直接導致對中央財政補貼的利用不合理。

II.基金管理

新農保在基金的管理、運營以及風險管理方面基本沒有創新。但是,隨著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展開,新農保基金的規模會越來越大,而目前基金的運營仍舊缺乏相關的法律限定,導致新農保基金的安全運營與管理難以得到保證。

目前來講,新農保基金的投資渠道狹窄,保值增值很難實現。新農保規定,基金的增值途徑只有兩條:存入國有商業銀行或購買國債,這就加大了新農保基金收不抵支的風險,同時也會抑制農民參保的意愿。

III. 參保意識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生存環境的限制,大部分農民更加重視眼前利益,而且對于新農保制度能否維持長期繳費意愿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另外,對于個人賬戶基金安全性和保值增值的擔心,都會嚴重影響農民的參保意愿。因此,如何打消農民的顧慮,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實惠,是新農保制度在推行中遇到的一大難題。

三、相應改進措施

在論文的上部分,我已經分析了新農保在推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為了新農保能夠順利推行,最大限度的擴大農民的福利,必須針對這些問題找到解決方法。下面,我就淺談一下我總結出的相應的改進措施。

I.籌資難

全國絕大多數農民都有能力繳費;集體補助基本上是空話;中央財政補助雖然“不差錢”,但是分配還不盡合理;而地方財政才是籌資最困難的部分。對于中央財政補助,應該重新劃分補助層次,根據各個地方具體的財政情況劃分,對于財政困難的地區實行全額補貼,負擔起部分當地的地方財政補貼,而對于財政充裕的地區,應該將二分之一的補貼減少至三分之一。

II.基金管理難

針對基金管理難的問題,我認為,應該提高統籌層次,以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化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專業的基金管理公司負責運營管理,將部分養老保險基金交由專業投資公司進行投資,以提高基金的增值率。

III. 參保意識維持難

針對參保意識維持難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部分農民存在著“短視”問題,而新農保特意強調的自愿參加,難以解決部分農民的短視問題,因此,新農保應該強制實施。另外,政府應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各種方式加大對新農保的宣傳力度,增加農民對新農保的信任度,從根本上解決新農保參保意識維持難的問題

四、總結

以上就是我要介紹的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推行的難點以及解決方案,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老師指出,以便改正。

參考文獻:

[1]鄧大松,薛惠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推行中的難點分析.

[2]邵紅嶺,崔玉姝.崔海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推進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決策.

[3]陶紀坤.新農保方案的主要變化及完善對策.

[4]劉昌平,謝婷.財政補貼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

[5]劉軍民,周志凱.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

[6]張海偉.新舊農保轉軌瓶頸因素規避芻議.

農村醫療保險范文第4篇

關鍵字:農村醫療保障 改革現狀 解決措施。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管理運行機制初步確立后,農民的醫療負擔有所減輕,農民的衛生需求也逐步釋放。農村醫療機構和衛生機構服務條件有所改善,農村衛生工作能力得以提高。截止 2007 年,全國已有 2452 個縣(市、鄉)參加了“新農合”試點,參加新農合的人數達到7.29 億人,參合率達到 80.20%,與往年相比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不僅如此,醫保基金數額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具體見表 2-1)。

表 2-1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情況。

注: 數據來源于《2008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也應該清楚的看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農村醫療資源投入不均衡,城鄉居民差異過大。

我國當前現有的制度都是將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分割開來,以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加以覆蓋。在過去的六年里,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人數有突飛猛進的增長。2006 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5732 萬人,其中參保職工 11580 萬人,分別比上一年末增長 1558 萬人和 391 萬人。年末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農民工人數為 2367 萬人。2006年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人數已經達到 1999 年的 26.5 倍,增長態勢十分迅速。然而,覆蓋面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城市,且構成人群為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而農村和城市的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障問題仍然十分嚴重。

2003 年 3 月,河北省海興縣勞動和社會保障相關部門開展了“醫療保險熱點難點問題”調研,結果發現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險問題排在十大問題之首,選擇頻率為 51.7%;緊隨其后的是困難企業參保問題,選擇頻率為 50%。同時從政府財政支出的結構看,社會保障資金投入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一直相當嚴重(見表 2-2)。盡管自 2000 年以來國家對于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一直在大幅增加,但其占社會保障總支出的比重仍然低于 20%。所以我們不僅要考慮提高覆蓋面,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將公平、效率、可及和質量等作為核心指導原則。

表 2-2 社會保障支出情況表 單位:萬元。

注:數據來源于李放,韓翠萍《試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的財政支持》,《農村現代化研究》(長沙),2005 年第 1 期。

(二)資金運用不到位。

10 年的發展使基本醫療保險基金賬戶抵御風險的能力不斷提高,收入和結存量的上升幅度都較快。2006 年全年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 8643億元,比上年增加 19.33%,其中統籌基金收入 1041 億元 . 但是比較基金的支出和收入,我們發現結余積累額很高。2003 年之前,結余額與每年的支出額幾乎相等,從 2004 年開始,結余總額已超過了醫療保險基金的給付金額,2006年高出2166億元。醫療保險基金籌集和使用的原則是“以收定支,略有結余”。從這些年來基金的運營來看,醫療保險基金沉淀很多(見圖 2-2),雖然這可以防治基金賬戶赤字的出現,但是過量的沉積意味著資源的浪費。

以海興縣農村醫保基金為例(見表 2-4),2007 年基金總使用率為77.82%,統籌基金使用率為 83.4%,2008 年基金總使用率為 60.62%,大病統籌基金使用率為 63.42%。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基金的使用率僅僅占到一半多,這樣不僅不利于基金的充分利用,而且不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

表 2-4 河北省海興縣社保基金使用情況。

注:數據來源于河北省海興縣農村醫療保障部門。

(三)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立法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事業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這引起了政府及有關農村醫療保障部門對于農村醫療保障立法的重視,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但是我國至今仍未建立有關農村合作醫療方面相對健全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現在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相對較少,相對較多的是地方政府頒布的規章。由于立法還不是很健全,使得病人在醫院接受治療時即使感覺價格過高也無法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權益,而屬于事業單位的醫院及一些衛生院或者診所也具有盈利性質,這就使一些患者更加受蒙蔽。

(四)農民工的醫療保險問題。

看病難、看病貴成為農民工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缺乏醫療保護、沒有醫療保障權使得農民工的生活更加困難。一方面農民工很難參與城市醫保,另一方面即使農民工可以參與醫保,但是由于農民工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在一個地區參與的醫保到另一個地區如何計算如何過渡也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

轉貼于

二、解決措施。

(一)強化政府責任。

政府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保障廣大農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政府應該根據經濟發展的水平構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政府責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大對于農村醫療保險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具體以河北省海興縣為例,2007年,全縣參合農戶40558戶,參合農民142194人,參合率為 78.56%,共籌資 710.1686 萬元。其困戶和五保戶的參合資金為民政代繳,共計8340元,參合率為100% ;各級積極補助農村居民(見表 3-1)。

表3-1 河北省海興縣農村醫療保險資金籌集概況 單位:萬元。

注:數據來源于河北省海興縣農村醫療保障相關部門。

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2008 年海興縣籌集資金的數額為 2007年的1.75倍,但是在各分項中我們可以發現,個人籌集資金的數額在減少,而省市中央的補助金額在增多,并且增加的比重還很大。所以這更加表明中央的財政支持是很重要的,我們改革過程也是要減輕個人的經濟負擔,中央應該在資金方面給予農村以更大的支持。

(二)強化基金的監管與審查。

嚴格財務管理,確保基金運轉安全。以海興縣為例,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監管體系保證下,海興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做到專款專用。建立健全了財務管理制度,每月定期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委會和社會各界匯報和公布基金的收支使用情況,并建立咨詢、投訴與舉報制度,實行輿論監督、社會監督和制度監督相結合,確保基金運轉安全。根基冀財社[2008]35號文件要求,對新農合賬目進行了調整。不僅如此,為保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正常運行,海興縣還成立了由農民代表參加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定期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匯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情況。采取張榜公布等形式,住院患者補償的費用、就診醫院等每月公布一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具體收支和使用情況每季度公布一次。接受參合農民的民主監督,確保合作醫療基金公開透明、公正公平、合理使用。

(三)進行有關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制度的法律建設。

法律建設為農村醫保提供終極的保證,使其在國家和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即使存在官員調動升降,也不會使其受到影響。同時法律可以確定醫療保險所涉及的各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政府、集體、保險公司、用人單位、參保農民等各方如若發生糾紛、產生責任問題,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規則的貫徹落實,使農村醫保建設逐漸納入到法律化規范化的健康發展軌道上來。現階段我國農村醫保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不好的現象:一方面,醫療機構缺少一些監督措施和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嚴格遵守的制度準則,使得一些醫生可以“鉆空子”,為自己謀私利。另一方面,我國現在對于患者缺乏相應的約束和監督機制,很多人為了貪圖小便宜,往往不按規定辦事,守法觀念薄弱。所以我們必須要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嚴格規范有關農村醫保的醫院患者等多方面的行為,在社會上營造一種人人都以依法參與醫保為榮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錢潔 . 關于農村醫療改革與醫療資金的管理探索 . 經濟師,2009,(11):38-42

[2] 劉建偉 . 關于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問題的研究與對策 . 中國經貿期刊 ,2009,(21):12-15

[3] 陶士奇 . 關于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不公平現象的思考 . 科技信息,2009,(10):56-57

[4] 劉瓊 . 國外醫療保障制度的解讀與借鑒 . 科技創業月刊,2006,(5):45-47

[5] 李丹 , 吳顯華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的政府責任分析 . 財政研究 ,2005,(5):67-68

[6] 顧昕 . 當代中國農村醫療體制的變革與發展趨向 . 河北學刊,2009,29(3),45-47

[7] 劉英澤 , 王慧 , 趙艷芹 , 等 . 城中村失地居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財政研究 ,2009,(21):37-38

農村醫療保險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新農合 大病保險 分析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活動圍繞“鶴慶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大病保險”,以鶴慶縣2013-2014年新農合大病保險實際補償情況和入戶走訪問卷調查相結合,所有問卷調查由新農合管理人員深入到村民家中進行入戶走訪調查,并對有關的新農合大病保險問題予以解釋,確保問卷調查的有效性。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為200份,有效率為100%。

(二)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方法主要有:統計分析法、問卷調查法。

二、鶴慶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保險實施狀況分析

(一)基本情況

2013年鶴慶縣新農合住院25992人次,其中大病住院1087人次,大病患者住院醫療費用27972886.23元,大病住院人次占總住院的4.18%;2014年鶴慶縣新農合住院26404人次,其中大病住院1637人次,大病住院人次占總住院6.2%。問卷顯示:關于性別,男性占45.5%,女性占54.5%;關于年齡,30歲以下占11.5%,30-40歲占18.5%,41-50歲占10%,51-60歲占37.5%,60歲以上占22.5%;關于對新農合大病保險了解,很了解占13.5%,一般了解占59.5%,大體了解占22.5%,完全不了解占4.5%;對新農合大病保險補償政策,很滿意占36%,基本滿意占60.5%,不滿意占3.5%。以上反映出大病保險受益人次逐年增加,對大病住院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絕大部分農村居民對新農合了解,對新農合補償政策滿意。

(二)新型農村醫療合作醫療大病保險

為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拓展和延伸新農合保障,提高參合群眾大病保障水平,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國家出臺的《大病保險指導意見》所指的大病沒有簡單地按照病種區分大病,而是大額費用的概念,是根據患大病發生高額醫療費用與城鄉居民經濟負擔能力對比進行判定是否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1、新農合大病保險資金籌資方法

新農合大病保險實行州級統籌、分級管理。2013-20014年新農合大病保險按年人均籌資20元標準從新農合基金中全額劃撥至州級新農合大病保險資金專戶。

2、新農合大病保障范圍

新農合大病保險的保障范圍與新農合相銜接。即住院費用經新農合補償后,單次個人自付合規醫療費用超過5000元以上,大病保險才能補償。新農合大病保險支付條件是建立在新農合補償基礎上,新農合補償停止補償時,新農合大病保險基金也同時停止支付。

3、新農合大病補償比例

單次住院經新農合補償后,個人自付合規醫療費用5000元(含)以下部分,不予補償;5000元-1萬元(含)部分,補償比例50%;1萬元-3萬元(含)部分,補償比例60%;3萬元-5萬元(含),補償比例70%;5萬元以上補償比例80%。

(三)新農合大病保險實施情況分析

1、對新農合大病保險了解情況

對新農合大病保險的了解情況,很了解占13.5%,一般了解占59.5%,大體了解占22.5%,完全不了解占4.5%,由此可見,對新農合大病仍有少數人對此不了解,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新度農合大病保險的管理和宣傳,提高村民對醫療保險制度的認識。對此次問卷調查200份,走訪對像都參加了新農合大病保險。總體上看,新農合大病保險覆蓋人數較多,覆蓋面較廣,部分村民通過大病住院得到新農合大病保險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醫療費用高的經濟壓力,得到大病保險的實惠。

2、對新農合大病保險補償政策

對新農合大病保險補償政策,36%很滿意,60.5%基本滿意,3.5%不滿意。大部分對新農合大病保險補償政策滿意,大病保險的資金沒有讓參合人員單獨交費,按年人均籌資20元標準從新農合基金統一劃撥至州級新農合大病保險資金中,實行州級統籌,州、縣定點醫療機構執行即時結報,對大病住院患者,得到新農合報銷后,又報銷大病保險,減輕了大病患者經濟負擔,得到了實惠。對于個別人員不滿意,因新農合大病保險的報銷時,大病住院費用經新農合補償后,單次個人自付合規醫療費用超過5000元以上才能得到大病補償。所以,在新農合大病保險在現有籌資、管理制度下,設定一定的起付線,是為確保合理使用大病保險資金,以后隨著籌資、管理和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步提高大病補償比例,降低大病保險的起付線,讓大病患者得到更實惠。

三、結束語

通過新農合大病保險實施,有效地減輕了大病患者的經濟負擔,降低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風險,是一項切實有效的惠民政策,對農村醫療制度改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新農合大病保險的宣傳,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同時要加強資金管理,做到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加強對新農合大病保險資金管理和使用的專項審計,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實行大病補償公示制度,探索切實可行的長效監督管理機制,保證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確保新農合大病保險資金發揮最大效益,讓大病患者得到更實惠。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市| 三江| 荃湾区| 塔城市| 南涧| 张家界市| 嘉义市| 江都市| 丹棱县| 缙云县| 沅江市| 安宁市| 乐都县| 鄂托克前旗| 双牌县| 珠海市| 黑河市| 繁昌县| 诏安县| 耒阳市| 正镶白旗| 兰西县| 阿巴嘎旗| 阿勒泰市| 清远市| 遂溪县| 平度市| 临沂市| 长沙县| 嘉兴市| 甘南县| 峨山| 额敏县| 郎溪县| 东港市| 连州市| 辽中县| 东乌| 扎囊县| 吉首市|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