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林沖的性格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評林本《水滸傳》 插圖 人物性格 闡釋
一、評林本《水滸傳》概述
(一)版本之說
明嘉靖開始,小說、戲曲等俗文學迅速發展,各地書坊競相刊行。為了突出自身的特點,吸引讀者的眼球,各書坊在刊刻中插入圖畫,造成了萬歷至崇禎幾十年間小說、戲曲、版畫全面繁榮的氣象。
自誕生之日起,《水滸傳》便備受讀者青睞,成為各地書坊主爭相刊刻的對象。據統計,可知的《水滸傳》明代刊本多達三十幾種,插圖本19種,其中包括萬歷二十二年建陽余氏雙峰堂刊刻的《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簡稱評林本)。
對于評林本《水滸傳》,馬蹄疾《水滸書錄》有如下著錄:
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二十五卷
明萬歷二十二(1594)年福建建陽余氏雙峰堂刊。
……
版框總高二十點五公分,上欄評釋一點七公分;中欄插圖五點三公分;下欄正文十三點五公分。廣十二點三公分。面十四行,行二十一字。
……書分三欄,上欄為評釋,中欄為插圖,圖左右有題句,下欄為正文。
……[1]
(二)評林本的與眾不同
《水滸傳》的明代插圖本多達19種,除古拙質樸的建陽刻本外,亦不乏精美典雅的新安刻本、武林刻本,如袁無涯本、容與堂本等。在此其中,雙峰堂的評林本卻別具一格、獨樹一幟。
1.插圖數量之最
評林本有插圖一千三百余幅,為插圖數量之最,在數量上令明代以至清代的《水滸傳》其他插圖本均難望其項背。如此龐大的插圖數量首先當歸功于該本每頁一圖的“全像”式插圖,這亦是刊刻者余象斗頗引以為傲之處。另一方面,近似連環畫的插圖使得插圖的敘事性增強,小說中梁山好漢的性格特點也得以成功闡釋。
2.插圖形式別出心裁
嘉佑八年,建安余氏刊刻《列女傳》,該本上圖下文的形式一直是此后建安版畫的主流,《水滸傳》的建安刻本亦是如此,如《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全傳》、《全像水滸傳》。再看評林本,一方面,余象斗秉承傳統,保留插圖在上、文本在下的總體格局,另一方面,創制“評林體”[2]——首次將評點納入其中,使原來的上圖下文發展為上評、中圖、下文。這種版式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為余象斗獨有,使得該本在《水滸傳》眾版本中脫穎而出。
(三)評林本的不足
盡管評林本有諸多創新之處,然質量仍然不高,未能徹底擺脫建本的通病。圖中人物較為瘦小僵硬,表情模糊,這對闡釋人物性格具有一定的影響。
二、插圖對文本中人物性格的闡釋
《水滸傳》是英雄傳奇的代表,書中對108位梁山好漢都有著濃墨重彩的刻畫,各自的性格特點分外鮮明,這也是該書的魅力所在。金圣嘆在《水滸讀法》中贊:
別一部書看過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看不厭,無非為他把一百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3]
可見人物刻畫的成功。評林本在文本基礎上,利用插圖通過對文本內容的選取、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進一步闡釋人物的性格特點。不僅如此,“全像”式的插圖更是發揮了特有的優勢——完整展現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本文以評林本《水滸傳》中的魯智深與李逵、林沖為研究對象,試圖分析插圖對人物性格的闡釋。
(一)魯智深與李逵——率直粗獷、魯莽性急中的同與異
1.相同點
花和尚魯智深,鄧狂言曾評:“酒醉撞山門。戰場揮鐵杖。天真爛漫。好個莽和尚。”[4];黑旋風李逵,鄧狂言又評:“悶葫蘆一拳捶破。狂風潮括地吹來。”[5]可見,二人性格存在著共同點——率直粗獷、魯莽性急,恰如鐘伯敬所云“魯智深性急頗象李逵”[6]。評林本的眾多插圖都突顯了二人的這種性格。
評林本文本對魯智深的刻畫集中在第三至第七回,人物的性格特點也主要體現于此,其中,第四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與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是其率直粗獷、魯莽性急的最高表現,評林本圍繞這兩回共有7張插圖(第四回6張,第七回1張)。
第四回有插圖“魯達踢倒漢子搶酒”(圖1):
圖1
圖中,智深拎著酒桶快步向前逃,又回頭看挑酒漢子,搶到酒后又怕失去的急切心理不言而喻。插圖省略相爭的一幕,著力表現搶到酒后的畫面,更能突顯智深的魯莽率性。
幾天后,智深又下山尋酒。大醉之后,“一步一攧搶上山來”(評林本第四回)。在半山打倒亭子柱、在山門前打金剛、在禪堂打眾和尚,文本中的三“打”是其魯莽粗獷的集中表現。此處有三張插圖,在記錄精彩的同時,亦使智深的這一性格更為深入人心(圖2):
圖2
第三張插圖尤為值得注意:屏風上的“禪堂”二字在點明相同的地點,益發突顯了智深行為的魯莽粗暴,與環境格格不入。
不同于第四回插圖的直接闡釋,第七回“林沖撞見智深勸免”一圖(圖3)則是通過對比來側面表現。看到林沖匆匆返回解救娘子,智深立即提著禪杖前去相助,途中遇到返回的林沖:
只見智深提著鐵禪杖,引著破落戶搶入廟來。林沖叫曰:“師兄那里去?”智深曰:“我來幫你廝打。”
——評林本第七回
圖3
從此處開始,文本刻畫的重心開始轉向林沖,然圖中智深的形象更奪人眼球:其一手提著禪杖,一手指著林沖,魯智深的率性不羈與林沖的儒雅斯文形成強烈對比,直率粗獷愈發明顯。
與魯智深相比,評林本插圖對李逵的魯莽率性更為強調——刻畫李逵的插圖有六十余幅,率直粗獷、魯莽性急的性格幾乎滲透在每一張圖中,是闡釋李逵的重心所在。
三十四回,宋江與戴宗、李逵二人初見,喝酒時,江想要吃魚,逵自告奮勇去尋,卻被船家阻止。逵大怒,拿著竹篙來打人,恰張順趕來,二人沒說幾句話便抱住扭打。插圖“李逵張順二人對打”(圖4)定格在李逵揮拳的瞬間,魯莽粗獷全然展現。
圖4
六十二回有插圖“燕青抱住李逵逃離東京”(圖5):燕青雙手攔腰抱住揮斧大步向前沖的李逵,二人動作的大幅度更是突出了李逵的魯莽粗獷。
圖5
2.不同點
在表現魯莽粗獷上,刻畫李逵者明顯多于魯智深。除第四回六張插圖外,評林本更為強調的是智深嫉惡如仇、勇而有謀,遵守禮節等其他特點。雖然李逵的其他特點亦未被忽視,但體現的是非不分、毫無禮義觀念、有勇無謀,與智深差別較大。此外,李逵的純真、樸質、簡單也得到了詮釋。
①嫉惡如仇、俠肝義膽與是非不分、禮義俱無
第三回有插圖“魯達打死鄭屠”(圖6):當知曉金翠蓮被欺占一事后,智深頓生怒火,在痛打店小二、強行放走金家父女后,來到鄭屠肉鋪報仇。插圖將智深刻畫成滿臉絡腮胡子的硬漢形象,更是凸顯了人物的魯莽粗獷。不僅如此,圖中的智深身體前傾,一腳踏在鄭屠胸前,右手高高舉起,鄭屠倒在地上,衣衫不整,雙手作討饒狀,二者形成強烈對比,前者的凜然正氣愈發突出:
圖6
極力解救林沖亦是智深俠肝義膽的體現。除幫助林沖解救娘子外,第八回中,林沖在野豬林生死一線,關鍵時刻,智深似從天而降,成功將其解救,插圖“智深山內救林沖”即是對這一緊張時刻的表現。
評林本插圖對李逵的俠肝義膽刻畫不多,僅有六十二回的“李逵燕青送還劉太公女”一張,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表現其魯莽以至是非不分,如插圖“李逵張順二人對打”(圖4),評點的“見李逵禮義俱無”更是一針見血。此外,還有插圖“李逵打倒唱曲婦人”、“李逵月夜殺羅真人”等。
②粗中有細、勇而有謀與膽大心粗、有勇無謀
鐘伯敬對比智深與李逵時認為前者“更有許多蘊藉處”[7],這在評林本插圖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插圖“魯達問鄭屠強支肉”、“智深山內救林沖”、“智深辭別林沖自去”均是對智深粗中有細、勇而有謀的強調;另一方面,李逵的膽大心粗、有勇無謀體現在五張刻畫其被敵軍捉拿的插圖中,如“遼兵撓鉤活捉李逵”、“喬道清術法捉李逵等”等。
③智深的尊師敬長、遵守禮節與李逵的純真、樸質、簡單
評林本共有7張插圖表現智深這一特點:第四回“魯智深拜長老為師”、“智真長老怪罵智深”、“智真長老發落智深”,第五回“智深拜辭眾長老”,第六回“智深拜見清長老”,七十六回“智深稟宋江要往五臺山”以及七十七回“智深獻銀與師不受”。其中,第一(圖7)、四、五、六與第七張圖中,智深均跪在地上作參見或拜別狀;第二(圖8)與第三張圖中,長老坐于中間,智深立在一旁,拱手彎腰,飽含恭敬之意,尊師敬長自然顯露。
圖7
圖8
與粗中有細的智深相比,李逵更顯簡單、純真。他毫無虛假,該愛則愛,該恨則恨,這亦是其率直莽撞的另一表現,插圖“李逵上山怒砍倒杏黃旗”、“李逵大哭要去尋母”、“李逵背戴宗吃酒肉”、“李逵見宋江負荊請罪”等均是對此特點的表現。
④闡釋的時間側重點不同
評林本插圖對智深的刻畫集中在上梁山前,在上梁山后僅有八幅插圖,包括四張與人相斗圖,對補充闡釋人物性格意義不大;刻畫李逵卻截然相反:上梁山前插圖僅五張,上梁山后五十余幅插圖對其全面刻畫,人物的性格得以成功闡釋,形象也豐滿生動起來。
(二)豹子頭林沖——忍耐謙恭、委曲求全到奮起反抗、以牙還牙
《水滸傳》英雄形象的塑造中,豹子頭林沖與眾各別——不同于其他人以性格的終結狀態展示于讀者前,在與現實的斗爭中,林沖的性格不斷發展變化著——從原來的委曲求全、逆來順受發展為之后的奮起反抗、以牙還牙。通過對文本內容的選取以及對林沖不同時期形象的不同刻畫,評林本插圖完整地詮釋了性格發展變化的全過程。
①忍耐謙恭、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
林沖最初是以忍者的形象出現的——高衙內調戲林娘子,沖忍了;高俅陷害、欲致其死,沖忍了;公人虐待,沖忍了;王倫冷淡相待以至相逐,沖依然忍了。評林本有4張插圖來表現林沖的“忍”:
第七回有插圖“林沖撞見智深勸勉”(圖3):當發現調戲娘子的是高俅兒子高衙內,沖“先自手軟了”,只得忍氣吞聲離開。即使看到智深提著禪杖來幫自己,仍未敢返回報仇,甚至反勸智深莫去。圖中,林沖拱手與提著禪杖的智深對立,二人形象的鮮明對比中,林沖的忍氣吞聲、處處退讓更為明顯。
插圖“林沖撞遇太尉跪見”(圖9):沖被騙至白虎堂節,遇到早已等待著的高俅。圖中,沖雙膝合并跪在地上,滿是恭敬驚恐,高俅站在前面,一手指著沖,盛氣凌人下,沖的謙恭惶恐更為醒目。
圖9
此外,插圖“林沖奉銀與差撥”、“林沖苦告入伙不從”均將其刻畫為委曲求全、小心謹慎的書生模樣,標題中“苦告”二字更是對這一性格的有力體現。
②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慨嘆
林沖武藝超群,又懷著滿腔抱負,但卻處處受挫,從堂堂八十萬禁軍教頭淪為階下囚。坐在朱貴酒店里,沖無限感慨,遂題詩于壁上,插圖“沖在酒店醉后題詩”展現的便是一郁郁不得志的失落英雄形象。插圖“林沖趕走那漢心愁”亦是如此。
③奮起反抗、以牙還牙、智勇雙全、虎虎生威
在與現實的斗爭中,林沖的性格漸漸發生變化,潛藏的堅忍不拔逐漸顯示出巨大的力量,外柔內剛的本性也逐漸顯露,評林本插圖記錄了這一過程:
第九回有插圖“林沖殺死陸謙三人”兩張,但畫面內容并不相同:沖被派往草料場當值后,陸虞候買通官營和差撥,欲進一步陷害沖。當沖了解了一切時,頓時怒氣填胸,提槍殺向三人。評林本文本在此有極為精彩的描述,在此之中,原先委曲求全、逆來順受的失落英雄形象消失,字里行間充斥著林沖以牙還牙的報復心理與奮起反抗的虎虎雄威。評林本用兩張插圖共同表現復仇一幕,徹底顛覆了之前沖唯唯諾諾的形象。
圖10
十八回有插圖“林沖席上殺死王倫”:沖高舉大刀沖向王倫,王倫的驚恐、地上零落的人頭,無不彰顯著林沖的英雄氣概。
值得注意的是,從這兩組插圖開始,林沖一改原先的懦弱斯文形象,變為豪氣沖天的俠義之士,是其性格轉變的又一表現。
④謙遜無私
殺死王倫后,林沖并未自封為梁山泊主,而是拜晁蓋為主,自己甘愿列于吳用、公孫勝甚至劉唐之后。十九回有插圖“眾人扶晁蓋坐上位”:雖題為“眾人”,但插圖只刻畫林沖一人拱手與晁蓋等人施禮,顯然是對其謙遜無私的強調。
⑤救弱濟貧、俠義氣概
插圖“林沖路遇小二同回”、“李二夫妻林沖事報”以及“小二夫妻報知林沖”,共同表現了李二夫妻待沖之真誠,以側面闡釋林沖救弱濟貧的俠義氣概。
三、結語
評林本《水滸傳》插圖在文本敘述故事的基礎上,通過對文本內容的選取、人物形象的刻畫,進一步闡釋了人物的性格特點。與此同時,該本全像式插圖避免了對文本細節的疏漏,從而更有利于全面展現人物的多重性格,部分人物性格發展的全過程亦得以完整展現,這是《水滸傳》偏像式插圖本難以匹敵之處,此后《水滸傳》的另一全像式插圖本——劉興我本,俱對此有一定的借鑒。
(本文為2011年度江蘇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項目[項目號:CXLX11_0640],2011年度南通大學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項目[項目號:YKC11065]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3]馬蹄疾:《水滸書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頁,第642頁,第415頁。
[2]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61頁。
[4][5]鄧狂言:《水滸索引》,《評論資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2頁,第313頁。
《林沖棒打洪教頭》是根據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水滸傳》第八回“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改寫的。課文主要寫林沖遭發配來到“小旋風”柴進莊上,被洪教頭所逼與之比武,幾招之內便將洪教頭敗于棒下,最后使之羞慚而去的故事。全文緊緊圍繞“比武”這一中心,以動作、語言等描寫來刻畫林沖、洪教頭的性格特征。
課文是根據事情發展的順序安排故事情節的,依次為“進莊——相遇——比武——離莊”,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層層渲染,中心突出,易于學生閱讀,理解,是《水滸傳》中一段膾炙人口的佳作。
教學設想:
本節課我嘗試著將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在第一課時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將《水滸傳》這本書的閱讀與《林沖棒打洪教頭》的教學有機結合,形成一種相互的借鑒和補充,以趣激趣,以讀促讀,借人物喚人物,由情節引情節。旨在將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引向深入,通過對文本中具體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建立起自己心中的林沖形象,從而促進其對《水滸傳》這本小說的閱讀興趣,有效推進課外閱讀。
教學中采用“讀——找——思——議”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課文的主要情節,能簡要復述課文大意。
2.過程與方法:學會通過品讀文本語言,由人物的語言、動作等來分析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閱讀小說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理解林沖忍讓謙和、武藝高強機智聰明卻深藏不露的人物性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林沖
(課件出示)
1.人名對對碰:
( )打虎對( )賣刀
( )怒殺閻婆惜對( )斗殺西門慶
( )倒拔垂楊柳對( )智取生辰綱
( )拳打鎮關西對( )棒打洪教頭
2.今天我們就再次走近《水滸傳》,走進那一個皎潔的月夜,看《林沖棒打洪教頭》。(板書課題,強調“棒”字。)
【教學意圖】 本環節設計“對對子”,旨在讓學生學會運用“對對子”相關知識,并運用課前《水滸傳》的自主閱讀來完成,形成知識與運用的統一,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復述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練說課文大意
參考小標題:出示
進莊——相遇——比武——離莊
2.指名簡述課文大意。(2人)
3.小結:同學們,喜歡這個故事嗎?小說就是由一段段小故事組成的,每一個曲折生動的小故事都能吸引我們,讓我們沉醉。這正是小說的魅力!
【教學意圖】 回顧課文內容,整體感知故事,認識了解小說情節對閱讀小說的重要性。以舊引新,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三、細讀“棒打”,感悟林沖
過渡:同學們,你認為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其實,這是故事情節的。
1.快速默讀4到7自然段。用“_____”和“ ”勾畫出描寫人物語言和動作的句子。認真讀一讀,把你想到的感受批注在書中的空白處。想一想: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林沖。(師巡視)
2.交流人物“語言”。出示:林沖說:“小人戴著木枷,就算是輸了吧?”
師:你能聽出這句話的弦外之音嗎?之前他還怎么說?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林沖?(板書:智)
柴進怎么說又是怎么做的呢?
3.感悟“動作”描寫。自由大聲地讀讀7自然段,注意人物的動作描寫,把你感受到的精彩和前后的同學交流交流,看你們還能悟出什么樣的林沖?(交流、引讀)
師生交流:我想問一問林沖,你可知洪教頭“把火燒天”的招式及其兇猛,對你而言,危險之極?你可知洪教頭一招不中,定不會善罷甘休,你何以“往后一退”呢?最后這一掃,你并未使盡全力,卻擊中了洪教頭要害,可謂一招制勝,你何以這么有把握?
小結:是啊,看準時機,只是一橫、一腿、一掃,動作連貫,一氣呵成,真是智勇雙全啊!(根據學生的回答補充板書:勇)
4.齊讀第七自然段,把你的感受帶進去
過渡:洪教頭滿面羞慚,灰溜溜的走開了。真正的比武雖只是簡單的三個回合,其實在比武之前他們已經有過三次較量。
【教學意圖】 以讀為載體,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通過學生的找、畫、思、議,品悟林沖的性格特點。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授之于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四、探尋原因,深悟林沖
1.學生自主學習2~3自然段
用剛才我們畫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方法自學第2、3自然段,找出比武之前的三次較量。填寫表格。想一想:從中你可以讀出一個怎樣的林沖。
指導交流,小結板書:忍
小結:一忍再忍,忍無可忍之際林沖才有了棒打洪教頭的舉動。短短的文字給我們刻畫了兩個鮮明的形象。
2.借用板書,小結洪教頭的形象
小結: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甚至穿著、神態等,我們可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感知他們的內心活動,與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這也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
【教學意圖】 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利用剛才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抓住重點詞分析并感受人物鮮明的個性。體現“放”的過程。
五、回歸整體,交流寫法
1.讀到這里,精彩的情節、豐滿的人物已然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學們,你覺得誰才是我們這篇課文的主人公呢?為什么作者寫洪教頭的篇幅比寫林沖還要多呢?
林沖可以說是《水滸》中唯一一個嚴格意義上被奸臣逼上梁山的人物。《水滸》一開頭便先后講述了兩個相似的人物——王進和林沖,他們有著頗為相似的命運:他們都是禁軍教頭,武藝高強,有著善良的心地,卻先后被高俅這個居于高位的無賴小人橫加迫害,一個被害得遠走他鄉,一個被害得家破人亡后只得上演一出風雪山神廟血腥復仇,竄入草澤。作者的目的應該是通過拿他們與奸邪無賴高俅反復對比,傳達出對那個時代黑暗的政治格局深深的無奈與憤懣。
這種無奈與憤懣早從屈原的《離騷》開始,千百年來在詩歌、戲劇、小說里反復傳寫。《水滸》中王進被逼逐的故事、林沖被迫害的故事和宋江最后被毒殺的故事,千百年來也一直在一次次上演著。
林沖的被壓抑,不僅來自高俅這個身居高位的小人,還來自各色人等:先是受高俅的陷害,幾乎被問成死罪;死里逃生后發配路上,又受盡了董超、薛霸兩個差人的折磨,被捆在野豬林,差點被當頭打死;到了柴進莊上,雖有柴進熱誠相待,但仍不免一度得對趾高氣揚的平庸之輩洪教頭陪著笑臉;到了滄州牢城營因拿銀子稍慢就被罵了一頓。這一切,林沖都忍了,可陸虞侯又來滄州追殺。終于,林沖忍無可忍,一幕風雪山神廟中,靈魂深處的暴力復仇意識,如睡獅猛醒,在漫天的風雪中,在火燒草料場的熊熊大火的火光中,大開殺戒,留下三具罪惡的尸體。而后,踏上了“落草為寇”的不歸路。
但是他的壓抑人生還沒有結束,為了躲避官府的緝捕,他不得不再次收束起心底已經醒來的恣肆的匪魂,扮成柴進的莊丁,蒙混過關,雪夜投上梁山;不曾想上了梁山又受盡沒本事的王倫的苦苦逼逐和排擠,直到火并王倫;經過再一次的血祭,他的自由意志才終于得以徹底舒張。此后林沖為梁山作戰,屢屢奮戰爭先,一個安分善良的良民終于蛻變成了一個強悍的叛賊。
一、教師要準確解讀人物
如一位教師在執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用“(?搖?搖?搖?搖)的林沖,(?搖?搖?搖?搖)的洪教頭”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品讀人物特點。學生在這種引導之下,思維異常活躍,紛紛從文本中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描述中,談論對人物特點的理解與感悟。雖然學生對洪教頭的特點把握比較準確,比如“狂妄自大”、“粗魯無禮”、“自不量力”等,但對主要人物林沖的特點把握就有所缺失。有學生認為林沖謙遜有禮,說“林沖不愧為謙謙君子”,有學生認為林沖“武藝高強”、“沉著有謀”……學生見解很多,課堂看似很開放,很有效,但師生解讀人物存在兩大失誤:一是支離破碎,林沖的性格核心點應該是“忍”,“武藝高強”卻“謙遜有禮”不正是“忍”嗎?教師對人物性格的整體把握不準確。二是脫離了原著的時代背景,斷章取義,如林沖的“謙謙君子”分明是當時統治階級的君臣思想在他身上打上的烙印,他的性格特點是有階級局限性的。教師在幫助學生解讀人物之前,應該多讀原著,否則就會影響學生對人物的認識。
二、教師備課要從文本的整體入手
《少年王冕》是蘇教版第九冊上的課文。教師應該逐步引導學生從中年級句與句之間的聯系,逐步向高年級文本的整體把握上遷移,讓學生建立文本“整體”的概念。《少年王冕》這篇課文在整體上寫“母慈子孝”,在段落行文上按時間順序寫了少年王冕的成長經歷。有一位教師在執教第二課時復習導入時,向學生提出了一個思考題:課文主要寫了少年王冕的哪兩件事?結果,整堂課師生就在“棄學放牛”、“學畫荷花”兩件事中品讀王冕的孝順、勤奮。對于這節課,我認為教師割裂了文本的整體性,把完整的文本肢解成相對獨立的兩件事情,使文本的整體性難以體現。反思這堂課,我覺得教師在導讀全文時,應該這樣設問:1.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2.課文敘述了少年王冕哪幾個年齡段的成長經歷?
三、小學閱讀教學應姓“語”,更應姓“小”
小學語文姓“語”,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我想說的是,小學語文還姓“小”。
語文是什么?語文是語言和文字、文章、文學和文化,而小學語文主要是學習語言和文字,重在打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基礎。小學語文應姓“小”,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對象是6―12歲的學生,我們要根據他們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來學習語文,定位要低,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引導他們感受中外文化,從中汲取營養,而不是將角所鎖定的文化內涵強加給孩子。小學語文姓“小”,所以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要深,對學生的講解宜淺。
如《推敲》是蘇教版第九冊上的課文,講的是唐朝著名詩人賈島與韓愈一起斟酌詩句中用詞的故事,表現了苦吟派詩人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以我觀摩的一節公開教學課為例,教師首先對“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句及韓愈先生對賈島說的一段話進行了教學,然后“擠出”課堂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進行課外拓展,講解文學知識“苦吟派詩風”,出示賈島的其他詩句供學生賞析,最后選取其他詩人的名句,用填空的形式供學生斟酌字句做練習。在觀摩課結束評議時,有一位教研室領導就提出了課外拓展“度”的問題。本節課緊扣文本教學,姓“語”有一定特色,但不宜拓展過多、挖掘太深,小學閱讀教學還要緊扣文本,語言訓練要姓“小”。
四、語言訓練不要脫離文本語境
從文本中學得語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少年王冕》體現“母慈子孝”,在文中第2小節有一段母子對話:一天,母親把他叫到面前,說:“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誤你。這幾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針線活兒掙的這點錢,實在供不起你讀書,如今只好讓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說:“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少年王冕雖然不忍離開學堂,但他善解人意,懂事明理,說出的話委婉有情意,值得學生借鑒學習。有位教師在這個教學環節設計了一組仿說練,引導學生學習語言:
1.爸爸原本答應周末陪我去恐龍園玩,可是現在有事去不了了,我會說:“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
一、 指路人
確定什么學習主題,采取何種組織形式,要達到怎樣的預期目的,這些,教師心里應有一盤棋,方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一要根據年齡,科學安排。我們可以以《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綜合性學習的要求為依據設計學習主題。如低年級的“月亮”、“我的家”,中年級的“詩與畫”,高年級的“對聯賞析”、“超市調查活動”、“編撰本班的優秀作文集”等。其實以上提到的主題有許多是可以跨年段使用的,只不過所采取的形式和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不同而已。
二要體現綜合,注意整合。包括語文學科內部各學習目標的綜合,跨學科領域學習目標的綜合和學習方式的綜合等。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涉及到天文、歷史、數學、書法、美術、文學等諸多學科領域,學習方式包括閱讀、寫作、上網搜索、參觀、討論、競賽等,并且如果學生真正投入到這一學習中去,他們可能用到的學習手段,激發出的創造潛能往往超出我們的預期。所以教師的眼界越開闊,教師越能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創造才華就會發揮得越淋漓盡致。
三要聯系生活,加強實踐。學習內容的確定應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校鄰近景區,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景區,寫觀后感;夏去秋來,不妨引領學生去“找秋天”;學生喜歡上網,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一個“網絡作文大賽”……把“和生活相關的問題”“身邊的問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為學習的主題。
二、 導法者
綜合性學習以其“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體現出這一學習方式的優勢,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操作難度。尤其對于小學生,教師還要扶放結合。這個“扶”,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曾在六年級學生學習課文《井陽岡》后布置了綜合性學習作業:
看一看:
看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把它與你讀過的小說片斷比較一下,你覺得電視劇對小說的改編是否成功?在日記本上寫下你的想法。
演一演:
和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排一排這個課本劇,娛樂課上表演給大家看。
讀一讀:
課外閱讀長篇小說《水滸傳》的部分章節,也可以讀一讀評點《水滸傳》的文章。
比一比:
把《景陽岡武松打虎》和《林沖棒打洪教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兩個水滸故事比一比,這些英雄好漢的性格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處?武打場面的描寫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講一講:
選一個你最喜歡的水滸故事在我們班的“水滸故事群英會”上繪聲繪色地講給大家聽,看誰講得生動、精彩。
寫一寫:
學習本文以對話描寫反映人物性格的方法,寫一段人物對話,注意提示語中的用詞要生動具體。
其中一、四兩項屬比較研究,有一定的難度。尤其第四項,對于學生今后讀懂小說很有裨益,因此,我將其確定為指導要點。在學習課文《嫦娥奔月》時,我開始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分析后羿,嫦娥,逢蒙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并在課文中找詞句說明,反復朗讀體會。學到《林沖棒打洪教頭》時,再使用這一方法,重點比較林沖和洪教頭的性格,使學生能初步運用人物分析法讀懂千余字的小說片段。在此基礎上進行林沖、武松、魯智深的比較研究,學生便饒有興趣,不覺其難了。“給我一根杠桿,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抓住難處,重點突破,潛移默化,重在領會,切忌面面俱到,這是“導法”要把握的“度”。
三、 設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