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記敘文寫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敘述的人稱
英語的記敘文一般是以第一或第三人稱的角度來敘述的。用第一稱表示的是由敘述者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經歷。它的優點在于能把故事的情節通過“我”來傳達給讀者,使人讀后感到真實可信,如身臨其境。如:
The other day, I was driving along the street. Suddenly, a car lost its control and ran directly towards me fast. I was so frightened that I quickly turned to the left side. But it was too late. The car hit my bike and I fell off it.
用第三人稱敘述,優點在于敘述者不受“我”活動范圍以內的人和事物的限制,而是通過作者與讀者之外的第三者,直接把故事中的情節展現在讀者面前,文章的客觀性很強。如:
Little Tom was going to school with an umbrella, for it was raining hard. On the way, he saw an old woman walking in the rain with nothing to cover. Tom went up to the old woman and wanted to share the umbrella with her, but he was too short. What could he do? Then he had a good idea.
2. 動詞的時態
在記敘文中,記和敘都離不開動詞。所以動詞出現率最高,且富于變化。記敘文中用得最多的是動詞的過去的,這是英語記敘文區別于漢語記敘文的關鍵之處。英語寫作的優美之處就在于這些動詞時態的變化,正是這一點才使得所記、所敘有鮮活的動態感、鮮明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3. 敘述的順序
記敘一件事要有一定的順序。無論是順敘、倒敘、插敘還是補敘,都要讓讀者能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順敘最容易操作,較容易給讀者提供有關事情的空間和時間線索。但這種方法也容易使文章顯得平鋪直敘,讀起來平淡乏味。倒敘、插敘、補敘等敘述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文章的結構效果,讓所敘之事跌宕起伏,使讀者在閱讀時思維產生較大的跳躍,從而為文章所吸引,深入其中。但這些方法如果使用不當,則容易弄巧成拙,使文章結構散亂,頭緒不清,讓讀者不知所云。
4. 敘述的過渡
過渡在上下文中起著承上啟下、融會貫通的作用。過渡往往用在地點轉移或時間、事件轉換以及由概括說明到具體敘述時。如:
“記敘文”這個名字是一個時代的概念,它源自于20世紀前期中國“”后語文學科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后。當時一些優秀的語文教師希望教給中小學生一些基本的寫作樣式,從而根據豐富的社會文章寫作樣式,綜合提取出“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幾種最基本的通用寫作體式。
其實,傳統的記敘文大多可以歸入“散文”名下,而“小說”也可納入高考“記敘文”寫作復習之中。因此,我們的“記敘文”暫且可以分為四種體式:一般記敘文、寫人記事散文、小小說、故事新編。“劇本”“寓言故事”因其特殊,故暫不提供專門體式。
“一般記敘文”其實是“寫人記事散文”之一種,但是,為了應合一些讀者的認知,我們將其從“寫人記事散文”中抽取出來與之并列。現厘定“一般記敘文”基本標準為:敘一件事,寫一個人,表達一個中心,主要運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
“三一式”一般記敘文的基本構思可以根據事件發展邏輯分為三個操作環節:事前――事中――事后。
(1)“事前”:鋪墊伏筆。“事前”有兩種情況,一是事件發生之前的背景、準備,二是事件發展前期的基本狀況。無論是“之前”還是“前期”,都屬于開頭部分,主要作用都是為主體部分作鋪墊,為主題表達、人物形象刻畫作伏筆。
(2)“事中”:飽滿敘描。這是文章的主體,通常占全文五分之三的容量。主體部分主要通過敘事來刻畫人物、表達主題。由于重心不在“敘事”上,因此事件流程處理上要運用精選、截取、放大等技法。“放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描寫”,寫出細節,融入情感。
(3)“事后”:畫龍點睛。這是事件的結尾部分。考場寫作對“主題”要求比較高,最后是畫龍點睛的重要時機。結尾部分的畫龍點睛有兩種情況:一是“暗點”,即通過最后的敘述描寫含蓄表達出主題;二是“明點”,即直接用簡潔的抒情議論語句表達主題。
本策略成功運用的關鍵在三處:
(1)事件具有“主題價值”。世上千千萬萬種事件,大致可分三種:有內涵的事件,有趣味的事件,沒有什么內涵、趣味的事件。這樣的區分主要看其側重點。對于高考寫作而言,更多的是需要選擇“有內涵”的事件。當然,“內涵”也分層次,同樣是父母之愛,精神的幫助可能要高于物質的關心、身體的關心;身體的關心也分情況,高考前的體檢事件可能要強于一次感冒的吃藥。
(2)人物具有“情思價值”。一般而言,人物的價值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理性價值,一是感性價值。一個陌生人的舉止可能引發我們思考,親人的一個動作可能觸發我們感情的河流。一般記敘文更多的要關注人物的“抒情價值”,就是關注熟悉的人,尤其是親人;關注一個能表達主題的細節,而不是全面寫一個人的方方面面。
(3)描寫具有“渲染價值”。優秀的“一般記敘文”最大的亮點在于描寫。這里的描寫主要體現在兩類:一是人物描寫,一類是環境描寫(景物、場景)。人物描寫一定要為刻畫人物某一方面性格特點服務,環境描寫一定要為人物、主題服務。二者都要精當,有渲染力。
我們怎樣過母親節的
①我們決定為“母親節”舉行一次特別慶祝。它能讓我們意識到母親為我們成年累月地操勞,她吃足苦頭和付出犧牲,全是為了我們的緣故。
②為慶祝這一節日,父親決定休假一天,不去辦公室;姐姐安娜和我也請了假,不去大學上課;妹妹瑪麗和弟弟威爾也待在家里,不去中學上學。兩個姑娘覺得穿上我們最好的衣服慶祝這個盛大節日真是太好了。因此她們倆都買了新帽子。母親親手把兩頂帽子都好好裝飾了一番,它們看起來漂亮極了。父親為我們兄弟倆和他自己買了幾條活結絲領帶作節日紀念,好讓我們時常想到母親。我們本想給母親買一頂新帽子,可后來發現她好像更喜歡她那頂舊的灰色無檐帽,不想買一頂新的,因此只好作罷。
③按原來的計劃,我們決定在吃完早飯之后給母親一個意外的驚喜,那就是租一輛車帶她去鄉間美美地暢游一番――這種享受她在平時幾乎是無福消受的。可父親突然想到一件比帶母親去鄉間游玩更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去釣魚。我們也都覺得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對母親來說更棒一些,再說,父親恰好在頭一天買了一根新釣竿,而且他還說要是母親樂意的話,她可以用它釣釣魚玩。
④可是,當車開到家門口的時候,我們意外地發現車子好像根本沒那么寬,因為我們事先沒有考慮到父親的釣魚簍、釣竿,我們沒法一人不漏地坐進車里。父親叫我們不要管他,他叫我們不要為他三年來沒真正休過一天假而過意不去。安妮和瑪麗兩位姑娘表示樂意留在家里準備午飯,威爾和我本來是該留下來的,可遺憾的是我們對做飯一竅不通,留下來啥用都沒有。就這樣爭來爭去,最后的決定是讓母親留下,讓她在家里好好地休息一天,同時也做一做飯。好在母親對釣魚沒什么興趣。再說,盡管天氣晴朗,但戶外還是有點涼意的,父親很擔心母親同去的話弄不好會著涼。于是,我們為母親歡呼三聲,然后就開著車上路了。母親站在走廊上目送我們離去,一直到再也看不見我們為止。
⑤我們在山間玩得實在是太痛快了,這你完全可以想見。父親釣到各種各樣大大的魚,威爾和我也過了一把釣魚的癮,姑娘們在溪邊遇到很多小伙子,他們是她們的朋友,和她們神侃了好久。我們回到家時已經很晚,差不多是傍晚七點了。母親把晚餐溫在火上等候著,以便我們回來時剛好可以熱乎乎地端出來。只是她先得替父親拿毛巾、肥皂以及他的換洗衣服,因為他每次釣魚回來都是一身臟兮兮的。另外,母親還得幫兩個女兒收拾一下,這些事兒夠她忙一陣子的。
⑥最后總算一切準備就緒了,我們在餐桌邊坐了下來。晚餐實在是太豐富了――有烤火雞和圣誕節的各種美味。席間母親不得不時不時地起身,前前后后取這取那地忙個不停。
⑦吃完之后,我們都想為清理餐桌和洗碗助一臂之力,可母親說她確實很樂意由她干這事兒,于是我們只好讓她去干,因為為了使她高興,我們怎么說都得順從她這一次。
⑧在我們上床睡覺前和母親吻別的時候,她說,這是她有生以來過得最最快樂的一天。我感到她這樣說時眼里含著淚水。
雨過天會晴
①媽媽,雨過之后天會晴,請讓我做你的太陽。
②天尚是靛藍色,路燈在水塘中映出搖曳的、昏黃的光。柏油馬路像是一面銅鏡,鏡中那個世界光怪陸離,泛著漣漪。風就這樣毫無阻擋地橫沖直撞,逼得路上撐著傘的行人匆忙躲閃。聒噪的鳴笛聲擾得我憤憤地用手指敲打著傘柄,一些水珠應聲蹦落。眼前的車燈刺得讓人瞇起了眼,它們猖狂地想要照亮整個世界。一輛又一輛,晃過眼,沒有一輛愿意減速――媽媽的電瓶車就這樣被卡在了路中央。時間像是凝在半空的焦糖布丁,執拗著絲毫也不愿流動。
③“別急啊,等那邊紅燈了就能走了,不會遲到,放心。”媽媽在雨中明顯地打了個冷戰,但唯一的一把傘,在我手上。燈光從遠處投來,媽媽的背影像被鑲上了一道金邊,發絲在燈光中舞動,像是鎂光燈下穿著薄紗旋轉的舞者。依附著發梢的水珠閃耀著夢幻的光芒,比鉆石要柔軟,比星星要溫暖,似乎能映出一個光明斑斕的童話世界,就像媽媽曾在我夢里種下的那樣。我發誓,那是我見過的這世上最美的絲線,串起那珍珠般的雨滴,也串起媽媽騎車載我上下學的每一個日日夜夜。
④我看得癡了,回過神的一剎那,那顆水珠在媽媽的一個冷戰中翩然墜落,發梢像是受驚的小鳥,也驚慌地上下晃動著,晃動了周圍的空氣。接踵而至的是那刺耳的鳴笛聲和冷酷的車輪碾壓著水塘的哂笑聲――依舊沒有車愿意讓一讓我焦急卻又膽怯的母親。突然很想沖著那些鐵皮玩意兒吼一句,然后像女俠一樣帶著媽媽乘著青云從這條“大江”上飛越過去,留下一個個亮晃晃的“大眼睛”愣在原地。可惜我不是什么女俠,不會什么輕功。我只是默默地把傘撐過媽媽的頭頂。那一剎風和雨冷冷地打來,眼前水汽迷蒙,已然看不清那個鑲著金邊的背影。
⑤“干什么呀?你撐吧,你待會兒上學呢!別淋雨,會感冒的!”媽媽試圖推開傘,腳在踏板上直跺。
⑥“沒事兒,這傘大,我淋不著。”我邊說邊用袖管抹去臉上的雨水,卻似乎仍看不清那道光。
⑦終于有車在媽媽面前停下來,我感激地望著那片溫柔的光暈。媽媽費力地蹬了幾下,那團光暈一點點向后倒退著。
⑧媽媽,雨過之后天會晴,我想做你的太陽,蒸干那些年冰冷的雨水,照亮那天你的背影和你眼里的光。
本文通過母親在雨中為“我”送考的事件,表達對母親的感激與愛。文章從“我”的視角出發,飽含感情地寫了雨中媽媽與“我”一起在路上等紅燈的一件小事。文章淡化了情節,抓住了雨中的種種辛酸與感動,完成了媽媽給“我”撐傘、給“我”愛護到“我”為媽媽撐傘的轉變,思路清晰自然。
(1)“事前”:鋪墊伏筆。開頭第①段用一句簡潔的比喻句點題,為下文埋下伏筆。
【關鍵詞】記敘文;寫作;四個理念
我們大部分學生在記敘文寫作中,是按照老師埋頭苦練的教學引導,不斷反復在作文訓練中來實現提升寫作水平的目標,而事實上雖然增加了訓練數量并也提高了寫作速度,但并沒有起到根本性的提升寫作水平的效果。這樣就導致我們大部分學生的記敘文寫作出現機械化的模式,只能依著葫蘆畫瓢地寫作,并沒有豐富而生動的內容,而且也缺乏邏輯思維能力。
1.應具備辯證的思維角度
事實上,辯證思想是議論文寫作的根本要求,是指對事物的看待和分析應一分為二,不能絕對地看待問題的發生與發展。而在記敘文寫作中,也應在內容中融合一些辯證思維色彩。具體寫作的實踐過程中,全面理解故事材料的同時,應對常規思維進行轉換和創新,善于挖掘故事新穎而獨特的思想情感。通過在作文內容中有效應用這種思維方式,可開拓和挖掘創新而獨特的主題,給作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道:“東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為效顰于人,遂蒙千古之誚。”這種對與眾不同的看法同樣也可以通過這個“東施效顰”的主題來延伸到現代故事中去。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大部分人們都希望有自己的獨特優勢特點,不追求盲目性地模仿。因此如果以辯證思維的角度來理解“東施效顰”,東施雖不美,但卻能敢于“效顰”,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她的勇氣和對美的不懈追求,從這個大反轉的辯證角度能帶給文章更加新穎和獨特的亮點。在這樣的辯證思維的作文訓練中能不斷影響我們的思想,并提升我們在寫作思維和內容安排上的全面性、深刻性。
2.應在題材上注重親情情感的融入
情感的東西能帶給人觸動和共鳴,因此本人認為應注重將親情題材納入到記敘文寫作內容中去。在寫作時,不必使用太過華麗的精美詞句去修飾包裝親情,也不需要用過于濃烈的情感去夸大親情,只需要通過生活中最真實的小事情來呈現出人的真善美即可提升并豐富記敘文的內涵和情感。例如,龍應臺的《目送》是敘述親情的佳作。文中這樣寫道:“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里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發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在文中通過對親情真實、細節的描述與表達,將情感藝術化的表現出來,打動人心,使人產生共鳴。因此本人認為記敘文題材上應融合滲透親情這種情感,來提升文章的情感藝術價值。
3.寫作技巧上應結合自然景物的烘托與陪襯
記敘文的寫作過程中,如果僅僅安排人或物的敘述,是比較單調和枯燥的。但如果增添一些自然景物,能對文章起到更好的烘托、陪襯與渲染的積極作用,增添文章的詩情畫意和文學藝術的魅力。而且這種自然景物的融入,應以高雅、積極、正能量方面的思想格調為基礎,能渲染和突出文章的主旨思想與情感表達。但文章切忌不可過于消極、片面甚至灰暗低俗。例如以下這篇零分作文:什么是不朽?我冥思苦想,思緒萬千。我曾以為,道德與信念是不朽的。可當有一天得知,隔壁班的二柱子去v扶一位跌倒的老奶奶卻被她一把扭住時,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老家的三大爺變賣了家中僅有的幾只山羊進城來看病,換來的只是琳瑯滿目的檢查化驗單和無可奈何不得不給的紅包,在白衣天使燈紅酒綠后的醉眼微醺下,大爺最終還是走了……從這篇文章題材來看具有時代性,語言也比較流暢,但經老師分析,這種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是無法在高考作文中取得成功的。因此這也就提醒我們學生在高考寫作中更應該合理把握好寫作技巧,適時地運用自然景物等來烘托陪襯內容。
4.情感主旨上應強調對生命的敬畏
我認為,人類應把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人與事都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來看待和尊重,并對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懷有敬畏和感恩之心。例如史懷澤的《敬畏生命》文章中這樣寫道:“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則。”在一個晴朗的早晨,提著彈弓到雷帕山去打鳥。樹上的鳥兒在晨曦中歌唱,他給彈弓裝上小石塊,瞄準了其中的一只。正在這時,教堂的大鐘響了。鐘聲回蕩在朝霞與鳥兒的歌唱聲中,這個小男孩渾身一顫,覺得這是來自天國的聲音。他扔下彈弓,驚走了鳥兒……通過這段文字的敘述,能折射出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態度,這無形之中在引導我們如何做人并潛移默化地感染我們人心價值觀的思想,強調了每一個生命體的價值和珍貴。哪怕是一顆種子、一朵花,它們的生長過程都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這也要求我們在記敘文寫作中應學會贊譽生命并敬畏生命,對萬物都皆可使用擬人等修辭法來呈現出生命的活力和質感,提高作文的思想價值。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們高中記敘文的寫作中若能做到以上四個要點,那么不僅從作文內容上更加豐富和飽滿,同時也能切實表達出自己對人生、社會以及自然等的感受,體驗和感悟更深層次的生活意義和價值,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美,循序漸進地提升了我們在記敘文寫作中的水準。
【參考文獻】
[1]單猛.記敘文寫作的四個理念[J].新高考(語文備考,高三),2015,26(1):15-17
關鍵詞:新形勢;高中語文;記敘文教學
一、 引言
記敘和記敘文的起源在沒有文字之前,從我們的祖先結繩記事、圖畫記事、刻契記事開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可以說記敘文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們早有定論,文學作品的創作都應遵循形象思維的原則,高中階段是學生形象思維既豐富又成熟的階段.記敘文是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的很好的手段。同時現在的課改又把記敘文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學得更投入更輕松,更能把握課文內容,領略范文的精妙,從而達到提升高中語文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 記敘文的特點
1.記敘文定義
所謂記敘文.是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記敘文包括的范圍很廣,如記人記事、日記、游記、人物傳記、傳說、新聞、通訊、小說等,都屬于記敘文的范疇。
2.記敘文突出特點
首先,記敘文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思想。作者歌頌什么,批評什么.贊成什么,反對什么都包含在中心思想里。中心思想有時是直接表達.有時是含蓄間接地表露出來。
其次,記敘文有獨特清晰的思路。圍繞中心思想,安排材料,依據一定線索設計文章脈絡,排列段落順序。記敘文思路分為縱向思路和橫向思路。縱向思路的記敘文是以時間先后的順序和事件發展的過程為線索安排材料。最后,記敘文的語言比較自由,不像詩歌講韻律,但比較形象、生動。另外.記敘文反映的內容還要求真人真事,不像小說那樣可以虛構。
三、 記敘文寫作的體會
1、人物描寫要有立體感
文學作品,特別是敘事文學,主要是描寫人及其生活的,是以表現人物性格,塑造典型人物為中心的,因此,人物描寫在文學創作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人物描寫的主要對象是人的三個方面:一是各種各樣的的人;二是人的各個方面;三是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這三個方面,或說三個層次,又可以各自展開無可計數的側面;這些無數側面,縱橫交錯,變化無窮;由此構成了人間生活的大千世界。人物描寫,事實上比景物描寫難度更大。人是在活動中的,它有各種各樣的行動,從一舉手,一投足,到勞動生產輕歌曼舞,沖鐸陷陣等等,各不相同,所以在行動中的人,是藝術情節的中心,入有自然的,社會的,精神的各種屬性,人物的精神世界,寬闊無邊,復雜多變。雨果說:“精神的眼睛,除了在人的心里,再沒有旁的地方可以見到更多的異彩,更多的黑暗;再沒有比那更可怕、更復雜、更神秘、更變化無窮的東西。世間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內心活動。”這是非常了解人的心理狀態的精辟論斷。在生活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己之間,都有著極為復雜的各種形式,各種內容的聯系。人的復雜性,人類社會的復雜性,決定了人物描寫的復雜性,決定了人物描寫的高難度,它是藝術描寫的中心課題。
2、語言描寫要有生活感
語言描寫,是刻畫和表現人物的重要手段。人物語言可以最細膩地傳遞和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好的語言描寫,可以使讀者由語言想象出人物來,在語言描寫中,尤其對話描寫為重要,對話是展開人物性格的最靈活,最直接的一種描寫方法,它可以充分細致地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坦露在讀者面前。那么對對話描寫都有那些要求呢?對話要求高度的個性化。這樣的對話,不僅能表現出談話時的環境、氣氛,以及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緒,也可以展現事件的進程,情節的發展、渲染生活的色調,增加作品的情趣。如孫犁的《荷花淀》中就有一段精彩的個性化對話描寫:
(1)、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委婉、含蓄)
(2)、我有名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直爽)
(3)、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水生的女人說。(穩重、謹慎)
(4)、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們快去快回來(直爽)
在《林黛玉進賈府》中,描寫王熙鳳的對話,就把王熙鳳的身份及在賈府中的地位給活生生的刻畫了出來。~語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對話描寫要藝術的處理含蓄與坦露關系。這里說的是含蓄與坦露的關系,什么情況下含蓄,婉而不露;什么情況下對話要坦露直率明了。有時候含蓄中有坦露,坦露中有含蓄,變化萬千,因人因事而異因時因地而異,要求作者細心體察,《紅樓夢》中,黛玉臨死對寶玉說:“你好…“!”被稱為含蓄的典范,你好什么,曹雪芹什么也沒說,由作者去想象,發揮創造。
四、攝取細小動作
就是抓住那些最能體現人物性格.最能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動作進行概要或細致的描寫。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寫作教學長期以來還是“三無”產品:無寫作教學的理論體系、無寫作教學的課程體系、無寫作教學的成熟的實踐探索。這源于不少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誤區:一是把教完課文作為硬任務,把寫作教學當作軟任務。二是教課文有一定的計劃性、系統性,教寫作卻無計劃性、系統性。這些誤區導致了寫作教學的隨意性和無序性。
再從學生的寫作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差,常是完成任務了事;目的不明確,就文寫文,就文改文,沒有解決問題;寫作知識貧乏,寫出的作文字跡潦草,錯別字多,語句不通,文體不符,優秀率不高。
針對上述的現狀, 語文教師如何建立一個作文訓練的科學體系,改進作文教學內容,達到作文教學的整體化系統化,增加作文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切切實實、扎扎實實在日常有目的的積累和基本技能訓練中有所得,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寫出“象樣”的文章,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中“鼓勵自由表達和創意表達”,面對文體不限的作文要求,多數學生都會選擇他們最熟悉記敘文來寫。因此,記敘文寫作的有效教學模式研究對語文課程的教和學都是非常必要的。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總結十幾年的作文教學經驗,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地記敘文寫作教學模式。
我認為,記敘文寫作的有效教學模式,是把教師的“教”系統化,以便學生更好的“學”,以此實現其“有效” 性。因此,我根據中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設計出一條“快樂作文——規范作文——創新作文”的記敘文系統的教學模式,有梯度,可操作性強。具體方法如下:
(一)把記敘文文體教學、記敘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
學生要想寫出優秀的記敘文,記敘文知識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沒有文體知識的支撐,寫作就如空中樓閣。所以,寫作教學是建立在記敘文文體教學的基礎上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二)做好“四讀一悟”的貫徹工作,不同時期各有側重。
“四讀”即“讀自己”、“讀名人”、“讀生活”、“讀自然”;“一悟”即“讀中悟”。根據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和教科書記敘文的安排規律,七年級時,把重點放在“讀自己”、“讀名人”、“讀生活”上,以便學生認識自我,效仿名人,培養熱愛生活的情趣。在八年級時,重點放在“讀名人”、“讀生活”、“讀自然”上,實現閱讀名著積累文學知識,發現、觀察生活中的細節,認真觀察自然,在認識自然中陶冶情操。在九年級時,隨著積累的增加,生活閱歷的豐富,逐漸學會從中悟出人生的哲理,提高自己認知、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三)鼓勵并指導學生堅持寫隨筆。
隨筆作文,又稱隨筆化作文,隨筆作文包括課堂隨筆和課后隨筆。平日以寫日記隨筆為主,所做、所觀、所聞、所感、所想,盡收筆下。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初中生應達到的寫作要求,給予適當的方法指導。
(四)按照學生思維發展規律,不同時期,重點各異,由淺入深的把“教”與“學”系統化。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的高低和知識儲備的多少,我把7——9年級分成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突出重點,由淺入深的把“教”與“學”系統化”。
1、第一階段(七年級),采用多種形式增加學生的積累。
在這個階段,除了多種形式的積累外,學生思維的回想能力的訓練也不能忽視,教師進行適當的語言表達訓練之外,主要是培養學生“我手寫我心”,說心里話,寫放膽文,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只要敢想敢寫就行,有沒有寫作意識、表達的恰當不恰當并不是評分的標準,唯一的標準就是自由表達、說真話、寫出屬于自己的東西,讓學生在記敘文寫作中快樂的“學”,快樂的“寫”。
這個階段我稱之為:“快樂作文”階段。
2、第二階段(八年級),分專題對記敘文寫作技巧進行探究,并做成專題講座的教學設計或示范課,使這些專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
在這個階段,我把“作文的擬題、開頭、結尾、照應的技巧;作文的一題多意(立意)、一題多形(結構)方法;素材轉化方法;布局的技巧”等方面的寫作技巧“教”給學生,用學生的實踐,驗證這些技巧是否有效。經過反復推敲之后,把這些記敘文專題寫作的技巧,按照順序形成一套完整的記敘文教學方案。學生通過使用技巧前后的比較,會切實感受到作文得到“規范”后的好處。
這個階段我稱之為:“規范作文”階段。
3、第三階段(九年級)加強學生作文的立意創新的指導。
九年級的學生面臨的是中考這一最實際的壓力,如何讓自己的作文立意深刻,語言流暢生動,在應試中得高分便成了許多學生追求的目標,這個時候無論是課堂閱讀教學還是具體的寫作專題課堂教學都要指向考試作文。在此階段“規范作文”要想達到深刻、精美就顯得捉襟見肘了。所以此階段就把作文的審題立意作為訓練重要。
這個階段我稱之為:“創新作文”階段。
(五)、建立多元化的修改與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