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最早的春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春節的來歷: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斗中,這種兇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于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 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后,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2、春節前的準備(臘月初八以后,各種年事活動便逐漸展開):祭祀灶神:灶神,又稱灶神,俗稱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宮,向玉皇大帝匯報情況。除夕時分再返回人間。人們擔心向玉皇大帝進讒言,所以再他去天宮的時候為他進行祭祀活動,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3、寫春聯,準備肉食,準備面食以及理發、沐浴,打掃衛生。
4、最早的春聯:公元965 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宮內門的桃符上寫了:新春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春聯。此后春聯成了春節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也有人家喜歡貼福字,而且倒著貼。因為倒諧音到,所以倒貼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來源:文章屋網 )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古書《呂氏春秋》中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習慣了,此外,掃塵還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春聯也叫對聯、桃符,它以對偶、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的愿望,是我們中國獨特的文學形式。春節貼春聯這一習俗起源于宋代,春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
“福”字,指的是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是為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福。可是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祝福,人們干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了”。
貼春聯,是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一家一戶對新的美好愿望,諸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之類。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因此,認真研究春節時人們張貼的春聯,無疑是觀察民間風情的一個有意義的途徑。
春聯俗稱“門對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古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幅春聯。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斤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春聯具有廣泛性,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過春節時貼春聯。
首先,春聯要突出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追求。
無論是居民住戶還是單位貼春聯,都應體現出一種健康的審美趣味和追求。這種審美追求,有的是從祖國的蒸蒸日上,繁榮富強著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好時代好風光處處有好人好事,新社會新氣象天天譜新曲新歌”等。
其次,貼春聯最好體現出個性。
既然貼春聯是要寄托某種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身份都會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與祝福,因此貼春聯應符合自身的特點。譬如,“春好禾苗壯;人新稻谷豐。”這是體現農民對新的一年祈望與祝福的春聯。“百貨琳瑯,柜盈春夏秋冬貨;大樓興旺,客滿東西南北樓。”這是宣傳商業繁榮的春聯。“一枝粉筆,連綿化雨滋桃李;三尺講臺,搖曳春風撫棟梁。”這是教師家庭貼的春聯。這種體現各自特點的春聯,更突出了對本職工作的無比熱愛和忠誠的敬業精神。
第三,春聯的張貼不能有誤。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春聯要豎貼。上聯要貼在右手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上下聯不可貼反。
通常春聯有兩幅直聯一幅橫聯,直聯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聲韻,正確的貼法是:上聲,去聲及入聲字為上聯,平聲為下聯。
大紅春聯表達了自己對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濃濃的節日氣氛,是用民間藝術形式表達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貼春聯也有很多講究,若是貼得不當,就會被人笑話。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北京美都收藏大觀園于2016年1月31日上午在美都收藏大觀園2樓展廳舉行了“未去申來迎新歲,攜手迎春送祝福。迎新春?送春聯”活動。
春 聯
春節期間,地方民間風俗,家家戶戶張貼春聯。這個習俗,至少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相傳華夏族的首領黃帝,要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立下兩個桃木神像,在門相上懸掛葦子編的繩索,在內門上畫老虎,以此來鎮邪,嚇跑鬼怪,求得來年的幸福。漢代以后,門旁的桃木神像逐漸演變、簡化為桃木板,這就是“桃符”。
到五代十國時,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時,叫人在兩塊桃木板上刻了兩句詩:“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對聯。由于桃木是紅色的,以后便被紅色的紙代替,演變成今日的形式。
春聯總是貼在最醒目的地方,開始貼在農家的大門上,這是一家人的臉面,一定要選用吉祥的內容,符合本家實際情況的語言來表達對未來生活追求的良好愿望。
剪紙和窗花
窗花,是有各種顏色、各種圖案的民間剪紙藝術品,始于中國農村。這種富有民族特色
的民間風俗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制作裝飾品。西漢時,人們用麻纖
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后,皇帝思念不已,于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像
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
后來,蔡倫發明了造紙,大量剪紙作品開始出現,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民間年畫
在我國廣大農村的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房舍之中張貼年畫,把房內布置得色彩繽紛,同時又充滿情趣。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民間藝術,早在東漢、六朝時就已存在了。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幅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間流傳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親的吉日良辰,人們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間,算是送給鼠新郎的禮物,以祈求來年五谷豐登。有些老奶奶在臨睡前常逗孩子說:“快把鞋藏好,別讓老鼠偷走當花轎了。”此話即源于此。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
拜年
2、祭祖的同時,有時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自家老人在過年的時候祭拜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燒三炷香,叩拜后,祈求豐收,最后燒紙。小年的時候,是灶王爺上天述職的時間,是日起,家家戶戶要做黃面糕,堵住灶王爺的嘴,還要大掃除。
3、放爆竹,俺小的時候叫“點鞭”或者放“炮仗”。唐代詩云:“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于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在火藥發明之后,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藥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于爆仗,內藏藥線,一連百余不絕。”此指用藥線串在一起的鞭炮。還有二踢腳,明代有詩:“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
4、吃餃子。餃子原名“嬌耳”,源于中原宛城,產生于一千八百多年前,據說是東漢南陽醫圣張仲景發明的。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
5、要賬。古代有正月不要賬的傳統,舊時商業往來,年底必須結清欠賬,因此債主都要催賬。欠債的人過年之難,猶如過關,故稱年關。所以很多欠賬的人在初一之前要躲出去,初一才敢回來,比如《白毛女》里楊白勞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