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孝敬父母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溫暖,理解父母為自己成長付出的辛勞,培養學生關心孝敬父母和長輩的積極情感
2.能力
通過學習,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強孝敬父母和長輩的意識和行為能力。
3.知識
通過學習,懂得孝敬父母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使法律規定子女應盡的義務。
二、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激發學生孝敬父母的積極情感。
2.難點: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關心父母、體貼父母的行為習慣,真正把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轉變為孝敬父母的實際行動。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教學案例:(1)準備警察與富翁的故事;(2)陜西安監局局長楊達才的事例,古人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3)精選典型例題。
2.學生準備:(1)收集反映自己家庭生活的溫馨場面的照片,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們交流;(2)回憶父母關心自己生活和健康的最令你感動的一件事,準備在課上交流。(3)反思或檢討自己不尊重、不孝敬父母的行為表現。
四、教學方法
欣賞交流感悟;小組合作、互助探究、多媒體教學為主。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課前五分鐘,播放多媒體課件《家,溫馨的港灣》。展示一家人一起吃飯,一起在過生日,一起分享快樂,風雨與共……通過舒緩的音樂,展現著一幅幅體現家庭生活溫馨場景的畫面。
師:看,多么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呀,看著這些畫面,你們是不是也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家呢?(生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家,溫馨的港灣》(展示幻燈片,出示本課課題)
師:提到“家”,大家都很熟悉,也有很多要說的話,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的家。
學生一:家里有親人,爸爸和媽媽,他們與我朝夕相處。
學生二:雖然在小事上家人會有爭執,讓我們在一起很溫馨,溫暖。
學生三:我家很舒服,在家里我吃的很飽,很好。
學生四:我家很有錢,但父母從不嬌慣。
師:同學們積極性很高,說的都很準確,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風采,大家對家的感受是細膩的,直接的,我這有一個故事,讓同學們對家有更清楚,深刻的把握,出示大屏幕,展示警察與小偷的故事。
講述警察與富翁的故事:一個富翁有一天喝了很多酒,搖搖晃晃的走在路上,這時一位警察過來了,對他說,您怎么不回家呀?富翁說:“家?我沒有……家。”警察指著遠處的一幢別墅說:“那不是你的家嗎?”富豪淡淡的說:“那只是我的房子。”
學生思考之后:
師:下面我們分組討論,請同學們認真思考,給出家的含義。比一比哪個小組討論熱烈,回答得準確:
同學們回答的很積極,都能抓住重點關鍵詞。
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家對于每個人都十分重要,真正溫馨的家不僅體現在豐富的物質條件的滿足,還體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相互關愛,家庭的溫暖就是在那些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的。
我們都愛自己溫馨的家,愛自己的父母,想一想,為什么人們都深深愛著自己的父母呢?
不忘父母養育恩(多媒體展示)
閱讀課本上大增的事例,回答,在大增成長的道路上,為什么他是不幸的,同時又是幸運的?
同學一:母親給予大增生命,照料生活,飲食起居。
同學二:還教會大增學會堅強,自立,自強,不向命運低頭。
學生回答積極,進一步體會父母的愛。
談一談: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請同學們給大家講一個最難忘的親情故事。
同學紛紛踴躍發言:①有的講父母不顧勞累細心照顧生病的自己。②有的講父母與自己一起面對學習中的困難。③有的講自己犯錯之后,父母嚴格教育,成績不斷提高。④有的展示四川地震中年輕媽媽給在襁褓中兒子的遺言。再次體會母愛的力量。
師:讓學生用課本內容高度概括總結父母愛的特征。
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關心子女勝過關心自己,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真摯的愛。
?師:哪位同學能把剛才四位同學的回答分類,說說父母給予我們愛的表現:
生:有些學生分的不準確,教師指導,點撥,
父母愛的表現: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或者生活方面及思想品德方面。
多媒體播放孟郊的《游子吟》讓同學體會父母的愛,問在生活中我們為什么要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呢?
師生共同歸納?:①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教師點評:自然界中有烏鴉反哺,小時候,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成人,在父母年邁時,孝敬父母、照顧父母是人之常情。
②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師點評: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都以孝敬父母為榮,以不孝敬父母為恥。孝敬父母的人,年齡不論大小,我們贊揚,給他們披紅戴花。教師提問:請各位同學搜集相關圖片或故事成語來展示。
學生一:百善孝為先的名言。
學生二:臥冰求鯉的故事。
學生三:展示偉大革命家孝敬父母的圖片并講解。
③孝敬父母是法律規定子女應盡的義務。
多媒體展示我國婚姻法的規定: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所謂贍養,是指子女在物質上、經濟上供養父母;所謂扶助,是指子女給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料。
教師總結: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歌里有一句話:找點時間,找點空閑,帶上兒女常回家看看。在座的同學們,你和爸爸、媽媽有幾星期沒看看遠在老家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了,今天回家以后,希望大家能夠給遠方的親人打個電話,送出自己的祝福,讓親情傳遞。
學生熱烈鼓掌,情感升華。
六、理解運用
請同學們聯系實際,作為中學生說說我們應該如何孝敬父母?
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舉手回答自己孝敬父母的事例。
師生小結:孝敬父母不僅體現在思想上,情感中,更重要體現在行動中。大屏幕展示: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熱愛父母,回報父母。我們孝敬父母,就要做到日常生活中對父母有禮貌,理解父母的心意,聽取父母的教誨,關心父母的教誨,關心父母的健康,體貼父母的辛勞,分擔父母的憂愁,不向父母提出過分要求。
七、鞏固練習
1.從古到今,人們一直在贊揚那些孝敬父母的人,而那些遺棄父母的人會受到人們一致的譴責,甚至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是因為:
①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父母養育我們成人;②父母不僅從生活上無微不至的撫養、照顧我們,還從思想品德上關懷、教育我們;③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規定子女應盡的義務;④遺棄父母僅僅是不道德的行為。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反思或檢討自己不尊重、不孝敬父母的行為表現,說說自己今后會怎樣做?請分組討論。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時,我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節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因為我媽媽工作的原因,我并沒有多少時間和她在一起。但是在父母過生日時,我都會為他們精心準備一份禮物,讓他們開心。為了實現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在學校好好學習。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我就自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此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像他們關心我一樣,我會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為他們端水送藥,噓寒問暖。當我和父母發生爭吵時,我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后,我就會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說說我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我的學習放心。
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甚至怨氣沖天。因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么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了而不為呢? 此文章由www .diyifanwen.com(第㈠.范·文網)整理。
一、一“事”一議,辨析導行
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發展占優勢。單純的說教學生不易接受,對學生的作用不大。實踐中我采用了一“事”一議,辨析導行的方法。把古今中外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名人軼事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故事,以及在學生身邊常常發生的尊老敬老的正反事例。通過講故事、看圖說話、改變課本劇、即興表演等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進行討論分辨說說那種做法是對的,那種做法不對,你會怎樣做,使學生在具體形象中以名人為榜樣,豎起自己的行為標桿。達到以情促行的目的。
二、明確規范,指導實踐
所謂“孝敬父母”,就是真誠地、發自內心地對父母的尊敬、熱愛、關心和贍養,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核心。但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差,生活中,學生不知該從何做起。為了使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一傳統落在實處。實踐中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和學生中出現頂撞父母、過分消費、凡是依賴父母加重父母負擔等現象按指定了一系列的行為規范,如對父母有禮貌;上學、放學外出要打招呼;聽從父母勸告,不任性不頂嘴;有事征求父母意見;珍惜父母勞動成果、不亂花零用錢;不向父母要超越家庭經濟條件的東西等等。讓學生有“法”可依,以此來規范自己行為。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便于低年級學生誦讀、記憶,又把它與學生游戲相結合,編成:拍手歌。
你拍一 我拍一 孝敬父母要牢記
你拍二 我拍二 在家不能受嬌慣
你拍三 我拍三 父母教導記心間
你拍四 我拍四 主動做些家務事
你拍五 我拍五 到家外出打招呼
你拍六 我拍六 關心父母常問候
你拍七 我拍七 與人說話要和氣
你拍八 我拍八 講究文明人人夸
你拍九 我拍九 爭做父母小幫手
你拍十 我拍十 爭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建立聯系卡、共育新人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學校教育,還要依賴于家長的協助,兩者密不可分。僅有學校良好的教育氛圍是完全不夠的,在實際教育教學中仍存在著“學校教育一天工,不及家長溺愛十分鐘”的現象。為了把學校與家長緊密聯合起來,教育實踐中家里“聯系卡制度”。請家長參與教育工作,定期給學生評測打分。班級定期召開“孝父母、獻愛心”匯報會,以此引導學生尊重、孝敬父母,鞭策學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這樣在家長與學校之間架起一個共同育人的橋梁,使尊老敬老的美德在每個家庭、在社會中得以普及、深化。
飄雨落雪的時節,他們為我撐起一把溫情的傘。明媚的晴空;飄雨落雪的時節,他們為我撐起一把溫情的傘。
有句古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名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不一樣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母親徹夜不休的陪在我身邊,照顧我;當我們犯錯的時候,父親會耐心的教導我,讓我明白一些道理;有時候,母親可能會動手打我們,我們也會和她慪氣但是,當時的我們有沒有想過,“打在兒身同在娘心”這句話。我們身上痛,母親的心里會更痛。試問,天下有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我們要孝敬父母,真誠的體會父母的一片愛心,要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盡力為父母做一些事。當父母勞累是,我們要主動幫助他們;當父母外出時,我們要提醒他們注意天氣變化,途中注意安全;當父母有病時,我們應該細心照顧;在家要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正在長大的我們應該做到“勞苦莫叫爹娘受,憂愁莫叫爹娘耽”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源”,“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我們最好的守護者”。這是政治老師掛在嘴邊的內容。的確,慕然回想,從我們自己開始學習走路,學習吃飯,這些都是父母教我們的,是他們在炎熱的夏天,太陽高照時分耐心的叫我們走路,抱著、哄著我們進入夢鄉;在冬天寒冷的晚上去給我們做飯,幫我們蓋被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最佳的禮物”。“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幾句話是我們必須理解,并要銘記在心的。
一、品讀古今中外孝道故事
古今中外孝道故事是天下百姓“行孝”實踐水平的高度體現,又是歷代推行“孝”道教化的活教材。我們為學生提供的校本課程讀本中選編了有關孝道故事,如:考叔“純孝”感莊公、緹縈至孝感文帝、李密陳情報祖母、花木蘭代父戍邊、岳母刺字、朱壽命千里尋母、黃香溫席、孝敬父母的、為病母洗尿褲、孝子孔繁森等。讓學生明確孝道的內涵、起源與演變,懂得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是升華人際關系、完善人的品格的道理。選讀部分健康有益的孝行經典:《孝經》《弟子規》《二十四孝圖》《勸孝歌》及《論語》中有關孝道的內容。了解中國古今孝道名賢的語錄和具體事跡以及普通百姓孝行事跡。把學校每年評選的孝敬長輩好少年的具體事跡列出來供學生閱讀,了解自己身邊的“孝星”。了解一些有關敬老愛老的法律法規,明確孝敬長輩是自己應盡的義務。這樣從古至今,從偉人到平民百姓以至身邊的同齡人,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繼承和發揚。
二、結合傳統節日開展孝道教育
我們有效地利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等有紀念意義的節日,開展向父母長輩談心解憂愁、做好事分擔家務,進行節日問候,與父母同慶生日,向長輩奉獻小禮物、問寒問暖等活動,既做父母的子女又做父母的幫手,還要做父母的朋友,體現子女對父母的關心尊重之情。結合“老人節”和節假日定期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用省下的零花錢為老人買上營養品,用自己的雙手為老人整理床鋪,打掃衛生,用自己童稚的心向老人祝福;用自己甜美的歌喉、優美的舞姿向老人們獻上一臺臺文藝節目,使老人們猶如回到了家,回到了童年,也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當同學們用手撫摸一雙整日里在田間勞作、有些粗糙甚至長滿厚厚的老繭、深深的裂口的腳時,真切地感受到父母養育的艱辛和母愛、父愛的無私與博大,也為以前的不懂事感到內疚。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多幫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在學校里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學生給家長洗腳,看似簡單,但在家庭中的震撼是強烈的,“舉手之勞,卻有點驚天動地”。它不但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父母。一位家長在信中寫到:“我本人深感慚愧,雖已過而立之年,雖已為人父,卻沒有給老父母洗過一次腳。愧疚之余,我不禁贊嘆這道‘家庭作業’出得好,就讓我們這些成年人也‘從我做起’,給父母洗一次腳吧”。
三、評選“十大孝敬長輩好少年”
每年開展一次“十大孝敬長輩好少年”的評比活動,讓學生理解掌握中華傳統美德中孝悌要求,組織學生學習中華傳統美德中孝悌的典型事例,讓學生自己在生動、具體的故事中接受歷史名人、偉人的好思想、好品德,使之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并使之轉化為學生的美德行為。充分發揮家庭、社會輿論作用,通過開展問卷調查的形式,面向家庭、面向社會進行調查活動,了解學生在家庭、社會的表現,促進孝悌美德的形成,并付諸于生活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在實踐中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要求學生在思想上樹立孝悌的觀念,在行為上學會關心、尊重父母等。每學期利用主題班會,進行自我匯報,請家長召開座談會、學生座談會,進行他評,在此基礎上全校進行總結評比出“十大孝敬長輩好少年”,并將事例進行公布宣傳。我校首屆“十大孝敬長輩好少年”評選活動于1997年2月開始,十幾年來,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和受到了輿論的高度重視。我們的孝道教育既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又能使學生沉浸于美德熏陶,不僅鑄造了學生的靈魂,也進一步優化了教育氛圍。我們力爭讓每位孝敬長輩的好少年就像一朵盛開的花,讓他們的美麗和芬芳影響和感染周圍的人。為將這項活動深入開展下去,學校編寫了校本教材《孝行天下》,創辦了“孝報”,“孝壇”,“孝刊”等多種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