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合伙人經典臺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合伙人》展示了20世紀80年代校園的純真愛情和當時錯位的師生關系。從政治性書寫來看,中國式幸福是“中國夢”反擊“美國夢”的政治寓意,以新東方現實困境折射從中國“合伙人”到中國“散伙人”的文化悖論。電影為民營企業主角樹碑立傳,擺脫觀眾-內容二維關系,演變成導演-影片角色(幕后贊助商)-觀眾三維關系。最后從完整情節、香港電影模式詮釋、成功價值觀三個角度進行批判性總結。
一、現實新東方
“新東方”三兄弟從進北大到互相認識,從同學到同事到合伙創業,是友情合伙人,注定創造豐富多彩的故事和書寫千古傳奇。現實中“新東方”的成功是不能復制粘貼的,俞敏洪和王強、徐小平一起創業打拼天下,從一個個體英語出國培訓機構逐漸轉化成擁有強大知識產權和企業品牌的綜合教育系統,涵蓋學科輔導、出國游學、小語種、圖書出版、在線課程等,擁有優能中學教育、泡泡少兒教育、邁格森國際教育、前途出國、滿天星幼兒園、酷學酷玩等子品牌。(李祝義:《俞敏洪:新東方上市與品牌得失》,載《中國品牌》2013年8期,18-20頁)2006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后以投資人和股民每年20%的增長速度實行快速市場擴張。現實中國版的兄弟可打天下不可分天下再一次重演,新東方三駕馬車最終分道揚鑣,各走各路,在企業規模較小操作不規范的時候他們渴望規范,在企業規模擴張、規范之后又不堪忍受規則的束縛。王強和徐小平淡出新東方,而俞敏洪被鎖定“做一名高級職業經理人”,中國合伙人變成現實“中國散伙人”的故事。十年前“新東方”提出“出國留學橋梁,歸國創業彩虹”口號,前半句話是新東方的現實和動力,后半句話是空想和傳說。新東方三位創始人面對現實不得不尷尬,重新面對中國式兄弟事業宿命。(程曉蒙:《新東方:與電影迥異的“散伙”》,載《人民文摘》2013年8期,50-51頁)難道王陽婚禮上的臺詞“永遠不要和最好的朋友開公司做合伙人”是現實中國版公司讖言嗎?
觀眾認為黃曉明演的是俞敏洪,鄧超應該是王強,徐小平可能是佟大為。影片折射新東方的發跡史和俞洪敏的個人自傳,觀眾不得不質疑新東方的贊助額度。如果影片只是借用了新東方的原型,那和新東方到底有沒有商業贊助和利益關系?俞敏洪在觀映之后帶著黑臉離開,拒絕對這部電影評價,認為此片與新東方沒有必然關系,現在和未來《中國合伙人》都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新東方”沒有投資該電影。電影中發生的事情和“新東方”實際創業差了很遠,電影中人物個性展示也和現實中個性有很大不同。而實際上全國各地每一個新東方分校都派了一個老師去客串參演,有的新東方學子在電影里找到他們分部的老師粉絲。俞敏洪肯定不會直接投資這部電影,因為投資意味著要直接分票房,但這部電影是一部很好的廣告宣傳片,怎么可能投資呢?“新東方”是贊助而不是投資這部電影,等于花錢做電影軟廣告了。
影片盡量刻意避免專門為某個企業(或企業家)樹碑立傳,拍主旋律式紀錄片,但是最后閃過俞敏洪、潘石屹、馬云、馮侖、王石、張朝陽、楊瀾、徐小平、王強、老干媽陶碧華等影像還是記錄了一個時代中國企業家圖譜。筆者特地在最后留意了最后幾分鐘各成功人士面相,除了老干媽,每個人的鼻子都非常周正高挺準頭大,塑造“堂堂正正”的成功人士形象。觀眾從中感到強烈的感動或者悲傷,亦或是奇怪的共鳴。電影里將30年前失去的那段青春和校園,從陌生中激活,書寫了一代學子-商人的千古傳奇。例如馮侖在《中國合伙人》中跑龍套,他語錄中“商人不好做”,在外頭混,必須帶著“小姐心態寡婦待遇婦聯追求”心理準備,這成為影片中的經典臺詞。亦或這些企業家就是該電影拍攝的幕后捐贈人,讓有主旋弦律之后經濟糾葛關系。2009年以后金融加快對電影行業開放和投融資,電影行業已經整體上擺脫了“缺錢”狀態,進入尋找好電影品牌階段。一個影視企業最重要的已經不是票房,而是如何擺脫對票房的單一性依賴,實現品牌樹立、市場擴張和收入多元化。(李長風:《從看電影亢進》,載《中國新時代》2013年7期,86-87頁)真正的好電影不是用單一票房來衡量,高票房只不過是商業化的今天一塊遮羞布。中國電影界如果還停留在為影片主角樹碑立傳,獲得他們經濟資助的階段,電影本身擺脫觀眾-內容二維關系,演變成為導演-影片角色(贊助商)-觀眾三維關系,這豈不是諷刺?
二、中國夢的政治化書寫
1.從中國合伙人到中國散伙人
《中國合伙人》中揭示的成功實際是中國當下民營企業的現實奮斗翻版,在經歷體制變革和現實挫折后,割裂了成功的未來和理想的現實,各種敘事矛盾走向了單一化的角度:只有攝取財富才是得到社會尊重、成功走向未來的基礎。(顥然:《:類型電影的中國式解決之道》,載《電影藝術》2013年4期,35-37頁)前不久媒體里討論的“中國合伙人系列”的充滿團隊管理、信念認同、領導力、投資人、管理經驗和創業文化等傳奇故事富有啟發和告誡意義。哥們合伙,先聚人氣,還是先出點子?哥們合伙,要。在唯利是圖的商業大潮中,要找到一個合伙人并不難,但是要找到一個伙伴卻有點難,而要將伙伴變成長期合伙人(不是散伙人)就是難上加難。畢竟創業歷程總是伴隨著笑與淚。昔年同把酒今日誰與歸。
影片中成東青的自嘲和激勵學生的“成功夢”,王陽的好萊塢電影教學法和英語思維,孟曉駿的美國經驗和簽證技巧,三者珠聯璧合,是撐起“新夢想”成就千萬個美國夢的“一鼎三足”。影片中從創業到決裂,三足坍塌。這實際上是狠戳國人:中國人一直沒變,愛玩“窩里斗”。朋友吵吵鬧鬧正常,再吵再鬧也不說再見。如果朋友、熟人的確是一個人才,如果雙方在初次合作中表現優異,不跟他合作才是傻子。可嘆如何將這種合作關系保持良久,建立起特殊的“互惠奮進和諧式”人際關系不要在現實中一再上演從中國合伙人到中國散伙人的翻版。有些事只有停下來才能看清楚,有些更重要的事賦予每個時代參與者打敗恐懼的勇氣。成功者總是不約而同配合時代需要,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變遷,一代企業家成長,“新東方”三位創始人分分合合。《中國合伙人》中體現的懷舊、校園、友情、創業、泡妞、愛情、理想、夢想、決裂,是一個時代的痕跡,有時候是夢想,有時候是夢想破滅。從“美國人民需要我”急切求美國簽證的到拒簽后“美國人民不需要我”的心理“”,繼上次鉆了美國“大爺”的空子,這次他又要來鉆國家的空子。影片中幾個閃過的片段足以生動傳
神地將這段史無前例的歷史呈現給觀眾,將中國崛起復雜心態呈現給世界。
1980年代的金曲,女一號杜鵑身著的印花裙子,激情的擁抱和濕吻,將激昂的大學時代、沸騰的男女戀愛、永不澆滅的友誼揮灑得淋漓盡致。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群眾義憤填膺,“美國人炸大使館你們就砸英語學校,那外星人炸地球你們是不是要砸航天部?你們就知道窩里橫,中國人打中國人,你們和30年前有什么區別?懦夫蠻橫!去向那個打敗你的人學習才會使你變得更堅強”。這是強者聲音!時隔十年之后中國憤青們得知日本“國有化”第一反應是去砸中國人的小汽車。30年風云激蕩,中國和世界一起經歷大歷史,從打開國門到天安門夢想,從價格雙軌制到怒吼的“八九”,從胡同里“倒爺”到前門肯德基,從破舊的北京機場候機廳到洶涌歸國潮,從秉燭夜讀橫掃燕京大學圖書館的英雄氣概到民族主義者的新式游行。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發展的三十年是一個縱橫捭闔、英雄輩出的江湖時代,民營企業以為匪為盜,為俠為仕,游走于新舊體制夾縫中,一旦成長和成熟起來,爆發出特有的輕松自由和時代印記。2013年在淘寶網成立十周年晚會上,馬云現場演唱完畢《我愛你中國》和《朋友》,高調宣布“退休”。這兩首耳熟能詳歌或許最能體現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們共有的情懷:創富強國的中國夢和因“合伙”起家而對友情看重。華為的任正非和李一男從情同父子、當接班人培養,到離職創業、被收購回歸、最終又離開,這兩個男人之間經歷了怎樣的恩怨情仇和曲折離奇?知情人士甚至遐想,如果兩人不經意間相逢、眼神交會,在那電光火石之間,腦海里會有多少畫面閃現,多少情感交錯,滄海桑田,再回首,卻已是百年身。“92”下海派的代表人物和大佬陳東升從體制內下海,先后創立了兩家大企業,其兄長陳顯寶還創立北京宅急送快運股份有限公司,然而禍起蕭墻、兄弟反目。夾雜本人與原配、紅色后代之間多年的感情糾葛個人恩怨。任何一個發跡的民營企業,無論事業還是愛情,都稱得上是一部書寫中國夢電影傳奇。
2.中國人征服了美國人?
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幸福的東西。我們只有在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在《中國合伙人》里,中國夢一開始以中國人追逐“美國夢”的形式出現。“新夢想”英語學校的老師們幫助千萬學子實現去美國并以此致富的美夢,是追逐“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國天堂夢。影片中三兄弟赴美談判,先是中國痞子式的出言不遜,態度強硬,乃至以上廁所來侮辱女對手。美國人的法制邏輯是寸步不讓,得理不饒人。于是他們轉換策略,承認錯誤,以巨大的中國教育市場為誘餌,以中國邏輯式英語“征服”了美國人。最后美國對手俯首稱臣,雙方終于達成妥協,中方趁機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這個以成敗論英雄、不擇手段、不講道德和沒有法律底線的實用主義情節實則是中國經濟思維“攻陷”美國的。當三兄弟一道慶祝“攻陷美國”飆車于紐約時,這到底是對中國改革偉大時代的喜劇式張揚還是小丑式反諷?(王一川:《時代精神的抽離與變形》,載《當代電影》2013年7期,38-40頁)當成東青和王陽出資,捐贈一大筆錢,以孟曉駿名字命名了他曾經被開除的喂小白鼠實驗室,三人前往實驗室參觀,中國人終于揚眉吐氣了,中國已經真正站起來了?!觀眾真不知該為他們的情誼動容,還是被受辱后耿耿于懷終于報仇的少年心打動?這就是代表了祖國赤子簡單而粗暴的精神世界?這不是新時代阿Q式的“”么?靠一個想象的情節來證明中國人終于在道德上比美國人略高一籌,中國人不再需要將美國想象為天堂和夢幻之地了,這比阿Q還。
愛德華·薩義德從三個層次界定東方主義:①狹義東方主義指一門學科;②中義東方主義指以區分東方西方之間本體論和認識論為基礎的邏輯思維;③廣義東方主義指西方對東方采取“俯視”描述、闡釋、殖民和統治,用以控制、統治東方的話語方式。(《東方學》,[美]愛德華·W·薩義德著,王宇根譯,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2-4頁)好萊塢大片中,對美國以外的所有“他者”異質文化(當然包括中國)都使其“東方化”。美國建國后237年歷史就是不斷尋找對手、征服對手、想象“他者”、反照“我者”過程。中國在“高高在上”美國人眼里只是歷史地承擔美國“他者”任務而已,只是美國文化美國軟權力美國話語權在東亞的一個滲透和改造對象。(徐海娜:《從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元素看東方主義》,載《當代世界》2011年3期,63-65頁)再來看《中國合伙人》海外發行英文片名“一個發生在中國的美國夢”,這是一部關于夢想的“政治”角。20世紀80年代的莘莘學子都懷揣一個美國夢,美國是當時中國人幻想的天堂,但是申請簽證的結果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圓夢美國。20世紀80年代,剛剛打開封閉了30年的大門,幾乎所有年輕人都向往美國或歐洲。如果你想上天堂,就去美國吧。每一個學子都懷揣著一顆沸騰的美國心和一個理想的美國夢。在時代激流中,無數國人追尋中國式的“美國夢”,絕大多數遭遇現實而破碎。伴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東亞主導國家,高調唱起的“中國夢”逐漸成為新時代“中國和平崛起”主旋律。《中國合伙人》外表是講述勵志與創業傳奇,實際上是生逢其時新時代“中國夢”的政治宣傳片。三個男人從80年代以來的從“屌絲”到“高富帥”逆襲式華麗轉身,烙著時代的突飛猛進,顯示著“中國夢”是如何從“夢想”變成“現實”的,這是“中國夢”反擊了“美國夢”的政治寓意。(阿木:《中國夢的形象宣傳片》,載《工友》2013年7期,52-53頁)
三、《中國合伙人》的影視批判
第一,中國夢的影片能否有完整的情節?成東青多次為高考念書時借的全村人的錢還了嗎?王陽泡的美國妞最后怎么突然離開了?成東青多次毫無理由的守舊堅持反對“上市”,三兄弟攻陷美國時他為何驚天逆轉同意新東方“上市”?影片在處理大歷史變遷時候容易回到碎片化的個人化記錄和片段影像上來,諸多小背景需要簡要交代,故事情節以片段截取、整體較弱、心理描寫嚴重不足。
影院中寂靜無聲,影片中華美的光影投射在人們屏氣凝神的臉龐上,顯得格外肅穆和空靈。記者在青春片《小時代》的整個觀影過程中,都被這意外的氛圍所感染著。預期中的叫罵和離場沒有出現,觀眾的情緒好像導演操縱的木偶,有板有眼地做出各種肢體動作。甚至在之后片尾爆笑彩蛋播放后,許多觀眾仍坐定回味,不肯離去。記者不得不在對導演郭敬明的市場把控能力叫“好”的同時,重新審視這個極富爭議的青春劇的主題和傳遞的價值觀。
5月,青春片在各院線持續升溫,勢頭強勁。趙薇導演的《致青春》和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伙人》以月度票房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佳績戰勝多部好萊塢大片在影市領跑。可能是觀眾對青春片的期待遠遠超過了市場的供給,持續升溫的“青春片事件”在6月27日迎來,青年作家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首日就刷新了國內電影市場多項紀錄,排片率超過45%,票房以2.7億摘得周冠軍。
一時間,《小時代》的“時代”來臨了。
在中國,一部電影在引爆票房的同時,也常常引爆話題。然而《小時代》引爆的不僅僅是話題,還有網絡上無休止的罵戰。影評人周黎明在《這是一個物欲橫流的“小時代”嗎?》一文中批評影片的“新瓊瑤趣味”,指出片中四根故事線支離破碎,毫無張力,且其對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惡趣味的。另,娛評人錢德勒有言:在“小時代”里每個人的存在和價值都是可以物化的。
同樣作為專業影評人的周文星在博客上也不遺余力地抨擊《小時代》,怒其以沉迷奢侈品為起點和終點,斥作為編劇兼導演的郭敬明超級low。
影評人如此,微博上的“四迷”、黑粉、腦殘粉、水軍以及混雜的各種身份的人士則四處亂躥,吐槽得更熱鬧了。
不管是惡意中傷還是誠心挑刺,《小時代》正處在輿論漩渦的中心。相對于之前全民歡樂吐槽的奇葩電影《富春山居圖》,《小時代》遭到的質疑則更加尖刻和不留情面。如果說影評人和其他業內人士對“神爛片”《富春》的關注還只限于對其映后惡評營銷的憂心,那么對于《小時代》的零容忍則來自其“亮起了紅燈”的價值觀。
那么,影片中的友情、愛情是否真成了奢侈的物質生活點綴?導演通過電影傳遞了什么樣的信息?記者就此問題在觀影后采訪了一些觀眾。
一個梳著馬尾辮的清秀的90后女孩提到全片最觸動她的是“珍貴的友誼”,整個影片令她非常感動,有幾個鏡頭甚至熱淚盈眶。在談到網絡上關于“物質”的論戰時,她皺起了眉頭,很不解地搖了搖頭,表示并沒有從中看到任何盲目追求物質生活的暗示。
在記者采訪的90后中,他們大多認為片子反映了“珍惜友情,追求夢想”的好品德,同時混合著大量的時尚元素,不失輕松養眼又勵志活潑。同時,也有很多看過原著小說和本身是“四迷”的觀眾,被影片精心制作的每一個笑點和淚點觸動。有人說:“楊冪的旁白好像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原著的小說中,非常親切。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影片很好的黏合劑。”
然而也有一些觀眾不以為意,認為全片沒有劇情,粗制濫造,虛情假意,委和這個以消費為基礎的時代中最膚淺的評判標準。一名80后男觀眾對記者說:“影片中這個只有錢和姣好的容貌才能撐起的小時代,就像沒有根基的大樓,那是什么?海市蜃樓!”
然而,實際上,這個普遍受到90后和“四迷”追捧的《小時代》在制作最初就意圖把一切“不屬于這個時代的人”排除在外。業內人士將其稱為第一部根據90后年輕人和“四迷”定制的商業電影,還有人將其定位為華語商業電影“內容定制”的一個范本。郭敬明在接受《時光網》專訪時也坦言,21歲的90后年輕人群是《小時代》的主要目標受眾,影片的宣傳,制作,包括布景和服飾的設計無一迎合的是這一人群的需求。憑借著對分眾市場敏銳的嗅覺和精準的把握,郭敬明在自己的“小時代”里榮耀無限。然而,無論風暴的中心是怎樣的風和日麗,外延總是狂風呼嘯,暴雨滂沱的。同樣,無論郭敬明的心理防線如何強大,小時代的屏障如何堅韌,最終風暴褪去,世界之大,來自開放市場的無情的批判和叫罵自然還是要承受的——身上掛滿“窺視者”和“監聽者”紅袖章的70、80后也早就已經把郭敬明的商業帝國圍了個水泄不通。
拷問一:愛情——源于物質,高于物質?
場景:巷口,顧里與顧源上演富二代之間的PK
80后:
“你以為買個了Coach,結果人家給了個Chanel。”路人Blair在豆瓣網上嘲諷這種富人之間可笑的PK。
“在這個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小時代》這個影片意外地告訴我們——富二代的差距也在不斷增大。愛情想要在這兩個夾縫中生存,是艱難的。”
“愛情,還是覺得‘hold住姐’那種是最真實的,其他那三個人的愛情感覺不出來他們的穩定性。”
“彼此相互喜歡,相互信任,相互給對方安全感,對于愛情就夠了。婚姻確實是要以一定的物質為基礎,但是不能太看中。”
“我不懂顧里和顧源為何分手,就像不明白他們為何相愛一樣。”
“顧里作為一個富二代,卻像一個憤世嫉俗的窮丫頭一樣說話,感覺很假。信任如果只建立在金錢上,關系會變得畸形和脆弱。”
“顧源很注重感情,但是在影片中反而被批判了一樣。”
以上是一部分80后在觀影后受訪時談到的感受。
總體來說80后對《小時代》中的愛情觀紛紛表示很無奈。相比而言,他們更能夠體會《致青春》和《中國合伙人》中“為了仕途和發展,選擇分手”的刻骨銘心的傷痛。同樣來自物質世界的召喚,80后靦腆于裸地追求,他們愛情至上,他們贊美反抗的同時也陷入糾結。縱使屈服于現實,縱使最終無可奈何地選擇妥協,80后也將終生感懷青春,緬懷逝去的愛情。在一次次的挫敗和打擊過后他們終將認同——現實越殘酷,愛情越微茫。
90后:
90后經歷了中國社會從同質社會向異質社會的轉型,處于物質消費大爆發的時代中心。他們的性情更加獨立,個性更加張揚。這種鮮明和強烈的個人色彩在愛情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于是很多事不能忍就不忍,很多人不能相處就分手。
正如顧里,她永遠不能容忍的就是——對她尊嚴的踐踏(無論這些尊嚴是否建立在荒唐可笑的物質和家世的基礎上)。順著這個思路,顧里的愛恨情仇就很好理解了,她含著眼淚目送顧源離去也成必然。在90后的心中,還有很多東西比愛情更值得堅守。至于物質,不過是個人意志的載體,90后從不在乎大談物質,他們認為“難道你不談就不存在了么?”
正如網絡上被反復質疑的顧里的經典臺詞:“沒有物質的愛情只是虛弱的幌子,被風一吹,甚至不用風吹,緩慢走動幾步,就是一盤散沙”。
拷問二:友情——借助金錢和關系大展拳腳?
場景1:新年,大雪紛飛,四女生在豪華公寓頂層買醉
場景2:眾主角在高架橋上赤腳狂奔
80后:
對于已經習慣了在分別的場景中以“依依惜別,淚流滿面”來表達友誼彌足珍貴的80后,此片又顛覆了。如今“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傳統友誼已經out了,替代之的是盡情吐槽,掘力相助。連南湘能夠成功晉級服裝會也是依靠顧里的舅舅,好在片中對此情節不加掩飾,反而顯得自然和真實。比起有關系不肯用,有能力不肯助,80后們普遍表示:影片中的友誼“還好”。
90后:
如果這世界還有救世主,那對于90后來說可能就是同宿舍的姐妹淘。閨密之間的感情堅不可摧,這種感情可以深入指導愛情,指導就業,指導夢想的實現。如果說片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90后大多會告訴你,這就是友情。記者從影院中鄰座MM的眼淚中也讀到了這兩個字,同時感受到了青春的激情和迸發的活力。
“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在高架橋上唐宛如喊著‘沖啊’,四個女生抱著衣服為了南湘狂奔的那一瞬。”
“如果我的生活中能有這樣的朋友,我會感到此生無憾。”
“友誼天長地久是首尾呼應的主線,影片很好地表達了這個主題。希望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朋友,在踏入社會后依然會相互聯系,相互撫慰,相互鼓勵。”
“我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會抨擊《小時代》中的物欲橫流,因為它明明講的是友情。也許這就是郭敬明說的,看見什么就是什么。”
90后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拷問三:希望——要不要弱化苦痛?
場景:貫穿影片每一個場景和旁白
80后:
憂傷的《時間煮雨》、搖臂和斯坦尼康的敘事手段以及楊冪無休止的旁白是影片串起希望的主要希望,相比之下眾多80后們表示劇情很“狗血”,并沒有從大大的絕望中看到小小的希望。其中更有少數80后對90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尖刻指責。
80后影評人錢德勒在《物質,在一代人心上用力地打一炮》指出:“我們80后還是壓抑的,是被體制所拋棄卻時不時渴求體制憐惜的小尾巴,而我是在最近幾年發現90后是非常可愛的一個群體,他們不知道顧城也不知道舒婷,不聽崔健也不聽羅大佑。不得不說,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生不是問題,物質還是極大豐富的,為什么而活,也不困擾他們,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enjoy today。”
但也有不少80后對情節給予肯定。
如網友“real逝風”在網上的《作為對郭敬明不感冒的80后的公允看法》一文中提到:“無論怎樣,只有用心去做,并且拼盡全力,才能最終為自己的夢想插上翅膀,抓住寶貴的機會實現人生的蛻變。就像四姐妹裸腳狂奔,堅定信念、強忍疼痛,并最終獲得成功一樣,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人士都有不為外人道的心酸歷程。”
90后:
“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一天一天地轉動過去。秒分時針,拖著虛影轉動成無數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終匯聚成時間的長河,變成我們所生活的龐大的時代。而我,和我們,都是其中,最最渺小微茫的一個部分。”
楊冪青澀的畫外音伴隨《時間煮雨》憂傷的曲調并沒有營造出壓抑的效果。憂愁中伴著小清新,就像90后的生活軌跡,少了苦痛,卻洋溢著自信和期待。與70、80后不同,人們對90后的認識大多是——高智商,懂規則,敏感和喜歡張揚——市場消費觀念強烈,名利欲毫不掩飾——接受新事物,對未來有無盡的暢想。相比80后的尖銳和凌厲,他們表達方式也是娓娓道來,不慌不忙的。
網友“北島醬”在豆瓣上發言:“和很多人一樣,這是我愛了5年的故事;和很多人一樣,這些主演當中大部分都是我非常喜愛的;和很多人一樣,故事背景就是自己所在的城市。所以更是和很多人一樣,我們等待、期待著它的誕生和到來。”
觀者Z坦言自己不喜歡《小時代》,但他仍中肯地說:“小四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看上去有股掩不住的功利主義和金錢至上,而這樣一個人,他的作品里卻透露著友情至上和青春無畏的美好。”
他們不想心懷整個世界,更多地想立足于自己的小世界。他們少了那么點群情激昂,但多了些許淡定隨性。就像片中專欄作家周崇光在結尾處的一段對白: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飄浮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塵,我們是比這些還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時候突然改變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濃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進深淵,你被疾病拉近墳墓,你被挫折踐踏得體無完膚,你被嘲被諷被討被怨被放棄。但是我們卻在內心里保留著希望保留不甘心放棄跳動的心。我們依然在大大的絕望里小小地努力著,這種不想放棄的心情,它們變成無邊黑暗的小小星辰,我們都是小小的星辰。”
記者觀察
《小時代》為何遭遇謾罵
通過采訪和觀察,記者發現:雖然不同年齡層對影片的關注點和價值評判有所差異,但也并不是導致《小時代》遭遇謾罵的原因。“《小時代》事件”中不理性的聲音來源于以下兩點:
1、對身為作家出身的郭敬明的質疑。如樂嘉博文中提到的:“反對郭敬明的人一方面出于對其取得巨大成功的嫉妒心,一方面出于對世道炎涼的社會的憤懣的情緒的轉移。”郭敬明則在回應中指出:“你很難去說金錢和物質對人們的心靈不產生任何的沖擊,你去回避這個問題也沒有用,反正大家見仁見智嘛。但是誰都別帶著特別上帝的視角來說這個電影,我覺得沒有必要,合適這個時代就是這樣子的,只是說電影會把它放大。”其實,作家出身做導演的遠不止郭敬明一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導演九把刀也是其中之一。況且郭敬明很早便坦言自己不僅是個作家,還是個商人,作為商人和利益掛鉤是天經地義和無可厚非的。所以問題好像就又拋回給了我們消費者和廣大的電影愛好者、評論者——我們究竟要期待從一個商業化的作家的身上得到什么樣的價值觀的指引?我們是否能夠包容這個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
2、對中國電影產業的質疑。據統計,《小時代》的排檔在各院線占到了市場份額的50%,甚至個別影院將影片全天排滿。雖然“唯票房論”已經在“新浪潮”論壇上被華誼的王中磊和星美的覃宏兩個業界大佬所共同批評,但今天從《小時代》的排片上,我們仍未見到行業內任何改革的行動力。中國電影市場正面對泥沙俱下的局面。沒有一部電影能夠囊括從少年到老年的所有觀眾,況且《小時代》的局限性也是在開拍之前就被各方預見的。賈樟柯在微博中引用法國文化部長菲利佩座談時的發言,法國規定任何一部電影在任何一家影院的排廳量不能超過三分之一,也不能超過該電影總場次的三分之一,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文化的多樣性。由此,中國的電影市場是否也到了應該即刻反省時候了?也該學學《小時代》的分眾營銷的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