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風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能文能武,血戰沙場,乃吾將軍也。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狂笑驚散四方客,大怒偏向虎山行。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風流正隨鯤鵬去,我自面壁空長嘯。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天下風云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關鍵詞:高中古詩文;鑒賞;研究
古詩文鑒賞是高中生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必須掌握的一項能力,而且古詩文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項文化遺產,所以學生要努力學習古詩文,學會鑒賞古詩文,在古詩文中懂得詩人的思想感情。那么,高中生應怎樣學習古詩文呢?下面筆者就來談一下自己對高中生學習古詩文的具體做法,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了解詩人風格和寫作背景
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例如,杜甫的詩大多數都是在寫國家敗落、百姓生活痛苦;李白的詩大多豪放、浪漫。了解詩人的風格可以更好地掌握詩詞的思想。古詩文就像是現在寫的散文或是隨筆,它代表了你在某個時刻的心情或是某個時候的景物描寫,所以在學習古詩文時先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可以更高效地了解詩人在古詩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在學習古詩文這一知識時,先了解詩人當時的處境就可以更快地聯想到詩人的內心活動,更好地學習古詩文。
二、積累古詩文中的知識
有些古詩文是用來描寫景色的,有的古詩文是為了抒發感情的,有的古詩文則是為了歌頌祖國,古詩文分為很多種,要想很快地了解古詩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就要注意古詩文中所用到的詞或事物。比如“柳”這個事物就是留的意思,“紅豆”則多是在表達相思之意,只要掌握這些古詩文中有特殊含義的事物就可以很好很快地掌握古詩文中所表達的意思。而且從某些特殊的事物中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出這篇古詩文是屬于哪一種,所以在學習古詩文時要注意對特殊事物特殊含義的總結和積累。
三、身臨其境地去體味
在學習古詩文時就要將自身投入詩詞中,將自己想象成詩詞中的主人公,感受當時詩人當時的心理活動。例如,在詩人描寫戰亂時代百姓的困苦時,就要想象一下當時戰爭的情況和百姓在戰爭中所遭受的逃難、挨餓的日子,體會詩人感嘆世事、同情百姓的心理。只有將自己投入詩詞中去體味才能明白詩詞的真正思想。
古詩文是高中生必須學習的一項知識,也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一份財富,所以學生一定要學好古詩文。在學習古詩文時,學生也要注意一些方法,掌握一些技巧去學習知識,這樣會更快更高效地去學習古詩文這一知識。
參考文獻:
教學目標 :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鹿柴》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解詞連句知大意。
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青苔”的“苔”讀作“tái”,不要讀作“tāi”。
3)自學詩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2)自己試著把句子的意思說一說。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里,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展開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著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后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①在這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②學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為什么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說它寫空山的寂靜?后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說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自己試背。
3)同桌互背。
4)集體背。
四、作業 :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請幾名同學背。
2.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學生補充介紹有關作者資料。
2.解詩題。
漁者——打魚的人。
這首題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魚的人。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出沒”的“沒”讀作“mò”,不要讀作“méi”。
“風波”的“波”讀作“bō”,不要讀作“pō”。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漁”“魚”。
(2)“君”字第二筆右邊要出頭。
3.齊讀《江上漁者》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風浪。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意。
一、二句: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中飄著,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么驚險啊!
(3)把四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想象,打魚人那只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里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2.課堂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講了幾種人?他們有什么不同?
(2)從哪兒看出打魚人的艱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詩中講了兩種人:吃魚人和打魚人。吃魚人只愛鱸魚的味道鮮美;打魚人捕魚十分艱險。
打魚人為了捕魚,每天要駕駛著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自身無安全保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來之不易的。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吃魚人不知打魚人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練習朗讀。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4.匯報、評讀。
5.自己試著背誦,同桌互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江上漁者》;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找有關詩人資料。
板書設計
江上漁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江上漁者》。
2.請幾名同學背。
3.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
學生補充有關詩人的資料。
2.解詩題。
出門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農夫家里。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宿”讀作“sù”,不要讀作“shù”。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暮”“幕”“墓”。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蓉”上中下結構,中間是個“”。
“吠”“大”字上面不要丟點。
3.齊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日暮:天色將晚。
柴門:樹枝做的門。
蒼山遠:蒼蒼茫茫的遠山,一直連向天邊。
貧:窮。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著風雪回來了。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寫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
4.可根據詩的內容,試著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5.練習背誦古詩。
(1)自己試著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體背。
詩人為什么要塑造人物形象呢?是為了更好的表情達意。有的詩是詩人直接站出來抒情,表現自己的是非愛憎、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如陸游的《書憤》、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有的詩詞是作者設置一個“代言人”,來抒情言志,或表現自己對某事的看法、態度。如金昌緒《閨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作者借助閨中怨婦,表達對連年征戰的痛恨之情。
怎樣鑒賞古詩中的人物形象呢?這就需要弄懂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用什么手法來表現人物情感的。一般來說,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直接描寫或間接描寫的手法,或者說是正面描寫或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肖像、語言、行為、心理、神態描寫等,來表現人物性格或情志,使之血肉豐滿。側面描寫主要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或他人言行等,起烘托或襯托作用。詩詞中更多是運用景物來側面烘托人物,從而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并不像小說、散文中那么詳細、具體、鮮明、直白,在篇幅短小、寥寥數語的古代詩詞中,詩人往往通過一個肖像描寫或情感字眼,一個細微的動作或神態、心理描寫來塑造人物。我們在解讀此類詩歌時,要善于明辨和決斷,應迅捷辨認出詩中描寫人物形象的字詞。如《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臺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詩中就運用了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前兩句重在寫形,后兩句重在寫神,刻畫了一個天真可愛、聰明伶俐的山村小孩形象。詩人對孩子的喜愛之情也躍然紙上。有的詩中寫形象的詞語并不明顯,就需要我們去深思挖掘出描寫人物形象的“隱性”詞語。如楊萬里的《最愛東山晴后雪》:“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最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解讀這首詩時,首先要善于抓住表現動作神態的詞語,如首句中的“逐”,就刻畫出詩人不懼寒冷尋覓美景的形象。次句中的“立”字,勾勒出詩人在春風中、夕陽里欣賞美景的姿態。其次也要善于抓表現心理狀態的詞語,如第三局中“最愛”,則是直抒胸臆,把是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悠閑心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通過解析這些信息,我們對這首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除了正面描寫外,古詩中還常用側面描寫,如襯托、烘托等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在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中,詩人就借童子的回答,借助蒼松、深山、白云的景物描寫,把隱者的超凡脫俗、品行高潔的形象烘托了出來。若用“‘花’下問童子”,則形象大跌了。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創設了這樣一個環境:天寒地凍,大雪飄飛,寥廓寒江,一葉扁舟。作者借助這樣一個自然環境,塑造了一個形體孤寂卻又卓然獨立的老漁翁形象。這正寄寓了柳宗元革新失敗后不屈又孤憤,渴望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此手法在托物言志詩中也常見。如陳維崧的《醉落魄?詠鷹》的開頭三句:“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詩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天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借以表達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志向。
“讀經典學作文”的主要任務是在誦讀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將凝練的詩句具體化為優美的現代文。如何將寥寥數語二十來字擴充為洋洋灑灑四五百字呢?展開想象就顯得尤為重要。改寫古詩詞需要教師捕捉、開發和利用詩歌中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巧妙填補,使“留白”之處皆成妙境。教學中以下幾種方法可供參考。
一、想象景色畫面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代就有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詩歌意境的做法。改寫描寫景物的詩句,也可以學習此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在腦海中形成美麗的圖畫。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詩中“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寫了“籬笆”、“小徑”、“樹”、“花”,但未作細致描寫。如何描寫好這些景物呢?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寫了春末夏初鄉村風景: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會畫一幅什么樣的圖畫;然后課件出示彩圖;最后學生整體描述。于是簡短的兩句詩變成了一段優美的文字:
春末夏初,山花爛漫、鳥語花香。好迷人的鄉村美景!走出小屋踏上小徑,曾經鮮艷奪目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幾株楊樹,每一個樹枝上都吐著嫩綠的新葉,葉上晶瑩的露珠兒在清晨的陽光下熠熠閃光;那邊的柳樹垂下的無數條綠絲絳在柔和的春風中飄蕩:鳥兒在枝頭上唱著動聽的歌曲;小草搖晃著腦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菜園里那盛開的油菜花,正盡情舒展著粉嫩嫩的花瓣,迎著陽光拂著春風,好不熱鬧!
豐富的想象,恰當的“補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迷人的充滿畫面感的鄉村風景圖。
二、補充故事情節
由于字數的限制,古詩詞中對事情的敘述是十分簡潔的,事情的經過往往不完整,改寫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空白之處,聯系生活實際,合理想象,把跳躍過的情節補充出來。如《約客》一詩,作者用一句“有約不來過半夜”寫了事情的起因是客人失約,可是“客人是誰,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相約的,約定了什么?”只字未提,教學中有的教師就抓住這一情節空白,讓學生根據詩歌基本情節,發揮想象,寫寫“相約”的情節。有的學生寫道:
一日,趙師秀路遇好朋友張生,兩人多年未見,今日相遇更加親切。于是他們找了塊石頭坐下開始攀聊起來,他們聊到這些年來的彼此的經歷,講了遇到的奇聞軼事,還談到了自己的讀書著作體會……兩人久久不肯離去,無奈好友有事在身。臨別時,趙師秀邀請好友說:“張兄,今日不能暢談,明日傍晚到我家細聊吧?”張生一聽點頭應道:“一言為定,不見不散。”
這樣的補充使故事更加完整,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春夜“閑敲棋子”的心境。
三、揣摩人物心理
古詩詞中對人物的描寫,多半只有簡要的動作描寫,極少有心理描寫,其實描寫內心活動能讓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改寫古詩,特別是改寫描寫人物的詩句,教師要善于捕捉心理描寫的“留白”,想象拓展。如《小兒垂釣》講述了小兒垂釣遇路人借問的事,其中描寫了小兒“蓬頭”的外貌和“側坐、遙招手”的動作,沒有寫小孩的心理。其實此處的心理活動能更好地突出小孩頑皮而又做事認真的可愛形象。有位教師就重點引導學生揣摩小兒的心理,補白孩子心理變化的過程。有的學生寫道:
今天我一定要釣到一條大魚,母親煮的魚最鮮關啦!……怎么還沒動靜呀,魚兒呀快上鉤吧,我的手都有些酸啦……呀,浮標晃動了,有魚上鉤了,肯定是條大鯉魚……啊,別出聲,魚兒會聽到的,別過來,嚇跑我的魚啦……
改寫時穿插內心活動的描寫,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活、更加生動。
四、傾聽詩人心聲
詩歌中有些句子看似平淡無奇,背后實則潛藏著豐富的內容。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詩句,悉心品味,傾聽詩人的心聲。如《春夜洛城聞笛》中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短短七個字,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意味深長。詩人不說“此夜中聞折柳曲”而是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是因為“折柳”在詩人心中不僅指一首樂曲,而且是一個場景,一種愁緒。如何體會詩人內心這種深深的思鄉愁緒呢?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去大膽想象――聞到此曲后詩人腦海中會回憶起怎樣的場景?有的學生寫道:
聽著這么綿長悅耳、浸滿憂傷的《折柳曲》,我仿佛回到了家鄉。記得當年離開家鄉時,母親捧著親手縫制的衣服,拉著我的手說:“兒啊,出門在外多加小心,天冷就多添件衣服啊。”妻子輕輕地將紙傘送到我的手里,依依不舍地說:“李郎,家里的事你放心,外面風風雨雨你要照顧好自己啊!”好友站在路旁,折下一段柳條,送上一聲祝福:“一路珍重!”……
巧妙的拓展在學生與詩人之間架起了情感共鳴的橋梁,場景的回憶讓濃濃的思鄉之情彌散開來。
五、探究言外之意
詩歌往往是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話、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的意境,而且有些詩句會以疑問的方式帶給讀者無盡的想象。如《十五夜望月》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誰家?”作者說“不知”其實是知道的。只是不直接說,這是詩家含蓄的表達。教學時,有位教師引導學生仔細推敲、探究,讓學生想象“落誰家”?有哪些可能?并由此體味詩句的言外之意。
有的學生寫道:這秋思落在了那孩子出征在外的人家,他們遙望明月多么希望孩子一切平安呀:有的學生寫道:這秋思落在了那丈夫游學在外的人家,妻子獨守空房、倚窗凝思,內心多么期盼丈夫早些歸來:還有的學生寫道:這秋思落在了那父親在外經商的人家,孩子在空曠的屋里,嘴里時不時地念叨:“父親現在到了哪兒呢?怎么還沒有回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