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贊美教師的佳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作文教學;積累習慣;觀察能力;評價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反映,是衡量學生語文學習情況的一個重要標志。筆者在作文教學中發現,有許多學生“恐懼”作文,教師則感到作文難教。在新課改下,如何搞好小學作文教學呢?
一、培養學生的積累習慣
善于積累是寫好作文的有效方法之一,像語文基礎知識一樣作文也需要學生積累,比如,積累一些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在作文時可以借用或仿寫。小學教材中有許多好詞佳句與精彩片段。教材中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提出了讓學生背誦的要求,讓學生在背誦中積累材料,感受祖國語言的優美與意蘊。當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好詞佳句后,有詞可用的感覺就自然流露
出來。
積累材料的有效方法還有倡導學生寫日記,這是學生練筆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由于日記是個人內心的流露,學生通過日記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加之日記的內容很廣,無論是聽到的,還是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寫進日記。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倡導學生寫日記,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方式。比如:可讓學生把當天的最令自己感動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寫作的源泉。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讓學生把看到的寫下來。比如,校園的課外活動。學生興致勃勃地玩的情景,讓學生對人物的動作、對話、外貌等方面進行素描訓練。通過對學生觀察花園里鮮花綻放的情景,以及刮風下雨時的天氣等。讓學生獲得豐富而鮮明的感性材料。通過上下學路上以及家中的情景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觀察的目的性、條理性與精確性,讓學生從許許多多的感性表象中提煉出典型的寫作素材來,提高文章的質量與可讀性。老師要有目的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充實、豐富知識,陶冶情操。這從根本上說,就是讓學生捕捉素材,開啟學生的寫作源泉。
三、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新教材的課文內容是十分豐富有趣的,很適合小學生閱讀與寫作訓練。教師要依托教材,優化教學方法,善于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并用書面語把思考出的見解表達出來。例如,在學習了《坐井觀天》一課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青蛙已跳上了井沿,面對大千世界,它會說些什么?讓學生發揮想象,在口語表達之后,把所想到的情景用書面語表達出來。這樣既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與書面表達能力。學生會說不代表會寫,哪怕只一兩句,也給了學生一次練筆的機會。再如,在“寫信”的作文教學中,我讓學生真情表達,充滿情感地向遠方的朋友、親戚說說最近生活與學習的情況。這樣學生的寫信水平就提高了。另外,在語文課堂教學或是語文實踐活動中組織一些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或是辯論會等活動,提高學生有感情地復述的能力,提高學生臨場發揮的語言組織能力。這樣,學生的閱讀、口頭表達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就能得到訓練和提高,這為寫作奠定語言的基礎。
四、優化作文修改方法
小學生花了不少時間寫好作文后,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許,教師應及時給予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這時學生就很容易接受,讓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別人的,或輪流交換互閱等。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目標,要求學生能寫出他們的真情實感,用通順的語句、清楚的層次、鮮明的觀點,恰如其分地記敘見聞、寫景狀物、說明事物、發表意見,此時,教師讓學生再重新習作一次,學生的習作就會更上一個臺階。
培養學生作文自我修改的能力。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是學生作文的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白愿摹弊魑募饶芘囵B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筆者一直嘗試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通讀幾遍后,看它是否順口,以發現錯漏之處,并自己進行修改。這樣就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價時要以鼓勵為主
評價小學生的作文時,教師要要以鼓勵為主,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的作文,對小學生作文的賞識是小學語文教師的必備素質。這樣便能顯出教師的教育智慧。賞識小學生的作文絕對不是他缺乏鑒賞能力或作文水平低。小學生的作文屬于起步階段,就像小孩學走路一樣,需要大人扶助與鼓勵。在批改小學生的作文時,教師也要堅持以鼓勵為主,在鼓勵中指導學生寫作,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要帶著理解與尊重閱讀學生的習作,用欣賞和贊美評價孩子的習作,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的一句贊美中,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
法。點燃學生對作文的熱情,使學生感覺到作文并不難寫。作文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之中。
總之,小學作文的起步教學是很關鍵的。它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后作文能力是否能順利發展。當然,有了這樣的意識還不夠,還需要去探求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不懈地努力,多實踐,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多鼓勵學生,相信只要勤于練習、講求方法,一定會取得成效的。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01—0082—01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應把口語交際課作為一個重點來抓。教師應在課堂中讓學生學會交際,掌握交際的技能。那么,怎樣才能上好口語交際課呢?
一、精心創設交際情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谡Z交際課中的情境有兩種:一種是課堂情境,一種是類似于現實生活的情境,即生活情境。交際情境的生活化,可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如,上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我們去“旅游”》這節口語交際課時,我緊扣單元主題導入交際話題,以學生平時積累的、熟悉的好詞佳句打開話匣子。
【教學片段一】
1.課件播放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請學生背誦第十課《北京》一文中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者詞語。
2.自由組成“旅游團”,輪流當“導游”,給大家介紹自己知道的風景名勝。在介紹的時候,要用到自己積累的好詞佳句,看誰能夠用生動的語言吸引更多的“游客”。
3.上臺介紹風景名勝,教師根據學生的精彩描述,歸納出好詞好句,并讓全班學生齊讀。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既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還激發了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興趣。
二、積極創造實踐機會
口語交際能力是在口語交流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新課標強調,以貼近生活的話題或情境來展開口語交際活動,重視日常生活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傳授口語交際知識。教師要盡量多提供口語交際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錘煉,從而達到自如運用語言的目的。
如,在上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春天在哪里》這節口語交際課時,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教學片段二】
1.課前布置作業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尋找身邊的春天。
2.師:上課前我們已經去大自然中尋找了身邊的春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來匯報一下大家的成果吧!在這美好的季節里,大家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快說給我們聽聽吧!”
3.學生自由說話,教師相機指導。
4.課件出示如下句子:
(1)春天來了,我們去公園看到了_________;春天來了,我們在田野看到了_________;春天來了,我們在_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_。
(2)春天來了,我們來到茂密的小樹林,聽_________;翻過小山丘,來到小河邊,又聽_________;還聽見了_________。
(3)一場春雨過后,我們推開窗戶,閉上眼睛,深深地吸上一口氣,?。∥衣劦搅薩________。
5.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贊美春天。(可唱,可寫,可畫。)
在這堂口語交際課中,我先讓學生親自去體會感受,激發學生對春天的熱愛,使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說。
三、努力實現雙向互動
在進行口語交際之前,讓學生明確交際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學生明確要求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教師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地在生活中與他人交流的過程。
【教學片段三】
在上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說說我自己》這一節口語交際課時,我明確了以下口語交際的要求:
內容:向別人介紹自己——自己的性格、愛好、優點、缺點等。
要求:抓住自己的特點,說真話?!疤攸c”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如,貪玩、調皮、倔強、好問、喜歡讀書等。
注意: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要注意傾聽。等別人說完之后,還可以提問或進行補充。
教學內容分析:
《草原》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本文語言生動優美,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的景色以及受到內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讀來令人神往。
在新大綱中有這樣一點要求:要在讀中使得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認為:本課的教學,要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這樣才能符合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每當老師讀這篇課文,心中會想起一首詩來。詩中作者難以忘懷、不可割舍的地方,正是我們今天所要去欣賞的。
2、老師朗誦《敕勒歌》
(通過詩朗誦,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課文
(一)理請文章思路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從哪幾方面寫了大草原的美麗和人們的熱情?
2、學生進行討論、交流。
3、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心情。
(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體會草原人民的熱情。
1、教師導入: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草原人民豪放、熱情好客的美好品質,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草原人民哪些風俗民情。
2、小組之間表演。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語言環境進行表演,進一步體會真情實感。通過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并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品賞佳句:
1、逐段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2、結合有關句子談自己的見解。
(學生結合書中有關句子談體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多說,盡量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練習延伸;
1、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想象,本文描寫的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前去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樣的呢?你能想一想,說一說嗎?
2、學生集體反饋交流。
3、動筆實踐: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為草塘說、寫一些贊美的話……
(學生想象現在大草原是什么樣的,并用語言描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及創新意識。)
四、總結全文。
評析:
1、讓語文教學充滿人文情懷。
我通過“閱讀文章——想象表演——討論研究——品味欣賞——拓展延伸”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讓學生主動讀書,樂意讀書,學會讀書,達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的效果。
2、讓語文教學突出探究學習的模式。
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從中達成信息交流,獲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讓語文教學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尊重學生的選擇和思維,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弘揚個性,使聽說讀寫等多項語文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和提高。比如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贊美草原的環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唱歌、可以為草原說、寫一些贊美的話……這個環節的設計,將把課堂氣氛推向。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
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學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豐富思想內涵,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誦讀這些古詩詞呢?
一、初讀詩文,了解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爆F在“衰’’讀“shuai",但古讀音應該是“cui”,古讀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古詩的韻律美;例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古時應該讀xia.,而現在用漢語拼音讀xi4,就不和諧,不押韻了。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就先讓同學們自己讀,多讀幾次,體會到古詩的押韻美,學生自然選擇讀古音了。
二、精讀課文,了解詩意
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厚積薄發,活水不絕
朱熹曾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作文難,難作文”的癥結在于腹中空空,冥思苦想、搜腸刮肚也無濟于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怎樣改變這種艱難處境呢?葉圣陶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作成什么文字?!币虼?,只有讓學生不斷從生活中吸取營養,作文才能春意盎然,意蘊常新。
觀察是積累素材的重要方式,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通過觀察指導,提高學生的描摹能力,要引導他們深入生活,認真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并對紛繁蕪雜的生活現象,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寫出具體生動的觀察日記來積累素材,豐富自己的題材庫;為提高學生的創作興趣,還要要求他們在每篇日記下邊畫上一幅與內容相關或相符的主題畫,圖文并茂,畫龍點睛,這對學生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大有裨益的。
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既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又能開闊眼界,培養其競爭意識,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生動活潑的寫作素材。如果在活動過程中指導學生留心觀察,那么,他們將想有路頭,寫有源頭。如,演講比賽、手抄報、書畫競賽、小制作小發明比賽、智力競賽等,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失敗到成功,由灰心失望到欣喜若狂,感觸細膩,作文也自然就血肉豐滿,頗具感染力了。利用各種節日活動,在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同時,讓他們積累素材,如“婦女節”、“教師節”為媽媽和老師制作賀卡、獻花或送小禮物等,讓他們感受母親的激動、老師的欣慰和自己的興奮、幸福等情感碰撞的過程。讓愛充滿學生的生活空間,使之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當他們情緒高漲,欲罷不能之時,再引導他們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出來,寫下來。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寫,我口述我心,我手寫我口,情真意切、異彩紛呈……學生真正成了作文的主人!
還要要求學生每天聽新聞、收看“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節目,并準備一個本子,隨時把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有價值的東西記下來,不斷從生活中引進鮮活之水,以彌補“三點一線”的生活模式視野狹窄的不足??傊?,生活本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也是絢麗多姿的,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做生活的有心人,勤觀察、勤思考、勤動口、勤動手,久而久之,生活的積累豐富了,寫作也就“發于心而形諸于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互改互評,百家爭鳴
傳統的作文教學,學生寫,老師改;學生應付,教師忙碌;費時費力,勞而無功。教學中,要嘗試把學生從被批評的被動牢籠中解放出來。每次學生作文結束之后,要根據訓練目的提出具體的評改目標。再引導學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組。評改時,先讓作者朗誦習作,談自己的構思;再聽取其他成員對自己文章的評改意見,作者本人也可以針對別人的意見談看法,表明寫作的意圖。最后將有代表性的習作交給老師批閱,教師再選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組織學生評改,以點帶面,提供示范。這樣,學生各抒己見,在尋找別人成功之處學習借鑒外,還挑出別人習作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大家思維活躍,積極參與,真正成了作文評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極應付,被動服從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養。生活是復雜多樣的,作文形式當然也不能刻板劃一;可以書面作文,也可以口頭作文。課前三兩分鐘,讓學生輪流演講:或敘事或抒情,或奇聞逸事,名言佳句,總之,把學生看做活的現實發展的主體,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使之精心構思,自然表達。在長期的訓練中,學生的口語表達和書面寫作的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這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