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橢圓形面積計算公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多媒體 小學數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6-0-01
多媒體在教學課堂中的有效應用,不僅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有利的環境,讓學生在寬松的課堂環境中學習和運用知識,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幫助學生不斷開發自身的創造潛能。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合理應用多媒體,不僅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也是數學課程改革和完善的強烈要求,因此,在農村小學數學中應用多媒體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
1 利用多媒體創造良好的教學課堂環境
教學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為了讓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必須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而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以真實的形式、和諧的音像、藝術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刺激,讓學生感受到多媒體教學帶來的新鮮感和輕松感,從而讓學生產生一定的興趣和熱愛。
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由于學生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多媒體,所以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時,必定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通過巧妙地應用多媒體,精心設計學生喜歡的、生動的、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在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設計一些數學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從枯燥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課堂學習模式中得到徹底的解放。
例如,在教授《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之前做好關于這一教學內容的多媒體課件,借助多媒體設計動態圖:小兔子用車子運白菜,一開始使用的是長方形輪子的車運白菜,可是怎么拉車子都拉不動。于是小兔子又用橢圓形車輪的車運白菜,結果雖然可以拉動,但是很費力氣而且途中很顛簸。最后小兔子用圓形車輪的車運白菜,結果很容易就拉動車并且車的速度非常快。在動態圖演示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長方形、橢圓形和圓形的區別是什么?圓形的作用是什么?這樣,學生不僅可以觀看形象生動的畫面,還對圓形有了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從而起到了良好教學效果的作用。
2 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無疑是讓學生端正地聽教師講課,他們在整個教學和課堂學習過程中面對的都是呆板而枯燥無味的教科書。隨著多媒體在農村小學中的廣泛應用,教師可以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結合。
數學是一門枯燥的學科,更是一門難懂的學科,由于其太過抽象、不具體,導致許多數學概念、數學模型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僅憑課本概述和教師的歸納,不足以讓每個學生都理解。但是,多媒體進入課堂后,以其較強的表現力和形象直觀的動態效果,生動地將呆板的課本理論知識活躍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教師突破教學難點,從而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
數學知識的難點通常是發現思路、證明性質、發現規律、引入概念,而這些難點的存在往往是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關鍵。由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對探究的過程進行模擬,幫助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觀察、猜測和思考。例如,在教授《圓面積計算公式》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由來,可以利用多媒體做出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動態過程:先將一個圓等分成2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再將一個圓分為4份、8份等,各自采用割補的方法,讓學生更加形象具體地明確份數越多,所組成的圖形跟長方形就越接近。如此一來,便可以讓學生進行觀察和歸納,這樣學生對圓面積計算公式的由來便可以很容易理解和記住。
3 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交互活動的靈活多樣,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交互性是多媒體獨一無二的、最具特色和優勢的根本性特征。發揮多媒體人機交互性強的特性,對于在教學改革中學生的素質教育、技能訓練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尤其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課堂中,一些微觀的、抽象的數學理論,都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動態展示。通過形象化的技術處理,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微觀而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同時,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和方式,對書本中的其他知識進行模擬演練,在演練中,教師也可以對其進行相應的指導。除此之外,人機對話,也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渴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4 結語
總之,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充分發揮了多媒體及時的特性,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等。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要合理使用多媒體,以發揮其最大的優勢。
(甘肅省榆中縣歇家嘴小學,甘肅 蘭州 730100)
參考文獻:
[1]章宏艷.多媒體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的誤區及對策[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2).
[2]陳文勝,王建鵬.合理使用小學數學主題圖的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0).
[3]劉洪英.淺談使用學具的作用及應注意的問題[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09(10).
一、巧用電子白板,搭建情境型學習平臺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就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既要關注學生的形象思維,也要關注學生的抽象思維。對于一些抽象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技術,創設生動、具體、有趣的學習情境,這樣不僅可以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為了讓學生理解“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這一問題,借助電子白板技術,一位老師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一只小猴先騎著一輛正方形車輪的車子前進,小猴被顛得一上一下的,學生哄堂大笑。接著,將車輪依次換成三角形、橢圓形,學生還是笑得前俯后仰。教師提問:車輪做成這三種圖形,為什么前進時不方便呢?車輪做成什么圖形比較好呢?學生們的思維一下子打開了。在討論、交流中,學生們得出了正確的結論。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小猴騎著圓形車輪的車平穩前進,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這一問題情境,借助電子白板的視頻播放功能,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直觀、形象地理解了車輪做成圓形的,車輪上的每個點到軸心的距離都相等,這樣才能保持車平穩前進。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習情趣,發展了學生思維。
二、妙用電子白板,搭建智慧型學習平臺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思維探究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習題是發展學生思維的載體。傳統的習題呈現形式體現在靜止性,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這一呈現形式就能使靜態的資源動態化,從而讓習題資源充盈智慧的生長力量。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一課時,教師在白板上出示一個長方形,提問:把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增大,有哪些方法呢?有的學生說,長不變,寬增加;有的學生說,寬不變,長增加;有的學生說,長和寬都增加。三種不同的方法體現了三種不同的思維狀態。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請學生到白板上操作,或將長方形的寬向右拖曳,或將長方形的長向下拖曳,或將長方形右下角拖曳。在拖曳的過程中,學生們一下子明白長方形面積的變化與長、寬之間的關系。一道原本簡單的習題,借助電子白板的拖曳功能,將靜態的思維過程動態化,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活用電子白板,搭建互動型學習平臺
電子白板的交互性不僅引發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也促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電子白板操作簡單,學生可以在白板上運用電子白板工具箱里的各項功能,進行操作。學生們覺得好玩、有意思,都愿意到白板前展示、表現。可以說,電子白板以其強大的交互功能,實現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人機互動。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教師借助電子白板,讓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白板上,讓學生先運用作圖功能,畫一個三角形,然后運用涂色、復制、平移、旋轉等功能,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意義建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與白板的交互,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積極探索、主動建構的能力。
四、善用電子白板,搭建反思型學習平臺
一、善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皮亞杰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要讓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把教學過程組織得生動、有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而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正可滿足這一需要。多媒體具有聲、光、形綜合,表現力強,通過圖像的翻滾、閃爍、重復、定格色彩變化及聲響效果等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運用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學生獲取知識時僅依靠聽覺,三小時后僅能保持70%,三天后僅能保持10% ;若依靠視覺,則三小時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綜合依靠視覺和聽覺,則三小時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使學習者以交互方式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自覺地學習。
例如:我在教學“7加幾”這一課時,多媒體屏幕首先通過錄像放出我們學校大門,這時教師提問:“這是什么地方?你們認識嗎?”學生毫不猶豫的回答:“認識,是我們的學校。”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學校上了屏幕,非常的興奮,接著又通過錄像,帶領他們參觀了學校的各個地方,這對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太高興了,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接著又出現學校大操場,多媒體展示操場上學校正在開運動會的場景圖,生動地描繪了學生參加各項比賽的情景,畫面上有賽跑、跳繩、踢毽、跳遠等項目,還有觀戰的同學,再配上畫外音,讓學生情緒激昂,同時注意力也很集中,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看大屏幕畫面,學生發現看臺上有一些飲料,圍繞“有多少盒”的問題,展開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呈現多種計算方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輕松地學完了新課內容。
再如:在教《圓的認識》時,我使用多媒體課件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畫面1:在一條公路上有手推車、自行車、三輪車、摩托車、汽車等在行駛,車輪都是圓圓的,大家都很自然地忙著趕路。畫面2:出現了一位“小馬虎”學生,他忽發奇想:怎么車輪都是圓圓的呢?要是將車輪換個形狀會出現什么情況呢?畫面3:馬路上行駛的車子分別被換上了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甚至橢圓形的車輪,從而就出現了車子顛簸,甚至停駛的情況。教師在這時揭題:“圓的認識”。這樣借助多媒體教學課件,化抽象為具體,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二、活用多媒體幾何畫板,突破教學重難點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最初的教學,充滿了形象、色彩,就能夠為兒童多種感官所接受,我們就能夠使自己講授的知識為兒童所接受。”而多媒體的展現方式多樣,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極大的突破了常規教學手段的局限,可以形象的展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能把學習的內容化大為小,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既可將整體分解為部分,亦可將部分綜合為整體。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它來彌補教學中學生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幫助學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尤其是教學中的難點。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要使學生很好地理解圓的面積和長方形面積、長方形長和圓的周長、長方形寬和圓的半徑之間的關系,可以將這部分內容做成動畫,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以至更多的小扇形,再依次拼成長方形。學生就從一次比一次更精確的動畫演示中,深刻地理解了圓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相等、長方形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寬與圓的半徑相等的道理。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地依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把圓等分的份數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圍成圓的那條封閉曲線就越接近直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為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做好鋪墊。這樣化靜為動的演示,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表象,使抽象化為具體,化難為易,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再如,在講解"圓柱體的表面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柱體表面積計算的方法這一重點,我運用計算機展示圓柱體的空間立體圖形,將其旋轉,讓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上下底面分別是圓形,沿著圓柱的高剪開攤平,即是圓柱的側面,從而推導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創新教育 實施策略
創新教育是以創新人格的培養為核心,以創新思維的激發為實施手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基本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素質教育。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時代教育的最終落腳點,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終要求和目標。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創造力量最能發展的條件是民主。”課堂教學民主是培養和形成創造性思維的根本保證。師生關系融洽、和諧,互相尊重,互動學習,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學氛圍的主要因素。傳統教育中,課堂氣氛嚴肅,往往是“教師教,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樣一種被動局面,學生很少有自己提問的欲望和權利,根本談不上什么創造性思維的運用。信息技術下的多媒體教學,能把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各種媒體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現形式靈活,將教學活動變得活潑、有趣,使學習氣氛變得輕松、和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內化、吸收的熱情,能進一步促使學生創造能力的迸發。
例如,關于數學“垂直”概念的交流課,教師在引出課題時用Flash制作了一組跳水的動畫,當畫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動作引起了學生的注意,而當人物沒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計算機即傳出“啪”的一聲,學生幾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過后,畫面上打出字幕:“他為什么沒有成功呢?”所有學生幾乎同時喊道:“不垂直”。教師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課的主題“什么叫垂直呢?”接著教師講解有關垂直的概念。這節課通過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演示,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順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憑教師用嘴來說就顯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迫切的求知欲,積極探究的認知心理,所以興趣是培育學生創新思維的花肥,是引領學生走進科學大門的金鑰匙。
二、運用信息技術質疑問難,激活思維,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通常,人們只有在創新意識的引導下,才有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而創新意識則是在質疑的情況下產生的。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所以,培養創新思維要從培養質疑問難開始,教師應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注意激發學生求異思維的興趣,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逐步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講授《圓》這節課時,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多媒體演示,創設情境:用長方形、三角形、橢圓形、五邊形和圓形分別制作成馬車的輪子,讓一只小猴坐在馬車上,通過點擊鼠標,逐個演示運動過程,這樣不同車輛行駛的過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現出來,很快能啟發學生發現問題:為什么只有圓形做的輪子才能使猴子“平穩”地坐著前進呢?由于有了疑問,學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圓》的知識學習中,主動分析各種圖形的特點。
通過學習與思考,明白圓周上每一個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圓心的運動軌跡相對“平穩”,而其它圖形周邊上的點到它的中心距離相差較大,所以不能使車子平穩前進。
通過多媒體的直觀、生動演示,創設出了良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更好地產生“疑”,并促使其獨立思考,在思考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運用信息技術活躍想象,激發靈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偉大科學家愛恩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是在頭腦中創造出過去沒有遇到過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將來才能實現的事實的形象思維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觀察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的形象演示,引導學生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靈感,探索新知,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梯形面積公式這一內容時,我們可以先回顧前面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時采用的方法,利用多媒體演示兩組Flash動畫:(1)將兩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補法;(2)將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師及時鼓勵學生想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這種拼補法或均分法來推導呢?學生經過對比聯想,發現平行四邊形也能分成相等的兩個梯形,而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由此學生歡呼雀躍:這是用原有知識解決新問題!于是教師適時的提供材料,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
可見,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學生能更好地進入課堂的學習情景中,能很自然地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
四、運用信息技術展示過程,鼓勵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中直觀的聲像結合、變小為大,化靜為動、超越時空界限的特點,讓學生感受事物的變化和生成過程,可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與愿望。例如:生物課中教學《生殖和發育》這一課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胚胎生長發育過程的課件,感受胚胎的發育過程:通過一個受精卵的不斷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繼續發育分化成各種器官、系統,最后生長成胎兒。課件觀看完畢后,教師適時的穿插展開,聯系科學界所運用的克隆技術,讓學生據此描述克隆羊或牛的過程,以及說說對克隆人的看法等等。
這樣的課堂教學彌補了傳統的講授性課堂教學中一味說教、講解、學生難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過具體生動的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克服了人類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現象的本質,克服了學生觀察的困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教師的適時引導鼓勵,將問題開放化,來觸發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能力、方法去探索,找出事物間的聯系,從而獲取新知,對知識進行重新建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激活思維,提高學生探究的質量,為最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實施.信息技術教育,2006,(4).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興趣是數學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是他們從事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學生只有對數學知識的內容和數學思維的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的積極性才會長久。因此,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運用現代化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能夠直觀生動地刺激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為了讓學生理解“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這一問題,我采用了這樣的設計:一只小猴坐著一輛方形車輪的車,在音樂中前進,小猴被顛得一上一下,學生見了哄堂大笑。接著又用多媒體演示了小猴坐在橢圓形車輪的車上,小猴仍被顛得一上一下。這是為什么?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生討論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音樂聲中,小猴坐在圓形車輪的車上,平穩前進,全班響起熱烈掌聲。三次動畫演示,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發展了思維。
二、運用多媒體探索新知,超越時空,有利于提高效率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的板書、教具的演示、教學掛圖的張貼等往往占用了一節課中不少的時間。因此學生在課堂中作業完成不了,老師上課拖堂的現象也經常可以看到。而運用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可以把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生動、便捷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只要移動小小的鼠標,就可以讓學生一邊看精美的教學圖片,一邊聽教師的生動講解或多媒體放出的聲音。動靜結合,輕松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學生容易掌握其內在規律,從而完成知識的構建。
如教學《角的認識》一課時,在教學“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開大小有關而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時,在屏幕上首先出現一條直線,然后以一端為端點,重疊的另一直線慢慢向上旋轉成一個角,告訴學生這就是一個角,并學習角的記法。直線再向上旋轉,出現幾個新的角,并與前一個角進行比較,想一想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恢復到原來的角,角的邊的長度延長,觀察角的大小有沒有變化。我們發現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并且教學的時間也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節省了許多,從而使課堂中更多的學生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同時,老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補充一些教學內容,增加課堂容量,豐富學生的知識。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1.運用多媒體模擬演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現行的教材內容中,涉及的一些事物、現象、情景、過程等,學生無法看到,問題難以解決。而實踐操作是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一做。”因為小學生是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如果能啟迪學生思維,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實踐操作能力,對其掌握新知識就會事半功倍。運用多媒體,就可以解決由于不易觀察或操作不夠規范而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多媒體模擬操作比教師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將它與學生實際操作相結合,能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如教學《米、分米、厘米的認識》時,測量線段的長度,先將尺放大顯示在屏幕上,然后用閃亮、移動的方法介紹測量方法,再顯示正確與錯誤的一些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最后指導學生進行測量。這樣教學能使學生快速地掌握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克服了使用中的難點,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
2.運用多媒體交流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創新意識
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小學數學的合作探究教學,營造一種創新氛圍,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探索,多渠道地進行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