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白鷺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477—02
白癜風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色素障礙性疾病,表現為色素減退、色素脫失。發病率在3.8‰~5‰之間。對患者美觀及心理造成很大影響。目前白癜風的外用制劑有糖皮質激素、鈣調神經鱗狀酶抑制劑、補骨脂素及中藥制劑。光療有紅外線、紫外線、308nm準分子激光等。我們對外用糖皮質激素和鈣調神經鱗狀酶抑制劑聯合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穩定期不同部位的白癜風進行了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入選標準:選擇筆者所在醫院門診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治療的80例白癜風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納入標準:(1)明確診斷為白癜風穩定期(臨床+wood燈);(2)2個月內未接受過任何系統或局部治療;(3)自愿接受他克莫司軟膏和鹵米松乳膏聯合外用輔以NB-UVB照射治療;(4)排除患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青光眼、白內障及其他皮膚病患者;(5)排除對大環類脂類藥物過敏者,對光過敏或有光過敏性疾病;(6)非妊娠、哺乳期患者。
1.2 臨床資料 80例患者,年齡10-60歲,性別不限。其中女性38例、男性42例,病程6個月-30年。隨機分為試驗組40例,采用0.03%的他克莫司軟膏與鹵米松乳膏交替外用,輔以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治療。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32.4歲(10-58歲),平均病程14.2年(6個月-30年)。對照組40例,采用0.03%的他克莫司軟膏與鹵米松乳膏交替外用。其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35.2歲(13-60歲),平均病程15.1年(6個月-25年)。試驗組皮損位于面頸部62片,軀干、四肢98片,肢端30片,皮損面積0.4×0.6cm2~10.0×12.5cm2。對照組皮損位于面頸部58片,軀干、四肢92片,肢端26片,皮損面積0.5×0.8cm2~9.0×13.4cm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皮損分布及皮損面積大小等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試驗組患者給予0.03%的他克莫司軟膏(安斯泰來制藥有限公司)與鹵米松乳膏(香港澳美制藥廠),每晚一次、隔周交替外用。同時輔以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儀(德國waldmann公司)照射。照射時患者佩戴紫外線防護眼鏡,男性患者注意遮蓋生殖器部位。輻射波長311nm,初始劑量為最小紅斑量的70%(0.3J/cm2),以后每次遞增20%(0.1J/cm2)。每次最高劑量不超過2.5J/cm2,每周兩次。大部分皮損照射20-30次,治療過程中若色素脫失區復色90%情況下結束治療或進入鞏固治療。(延長窄波UVB的照射間隔)如發生水泡、痛性紅斑等嚴重不良反應,暫停治療。并予觀察分析、對癥處理,待癥狀消失后再給予出現副作用前一次的照射劑量照射。治療第4、8、12、16周分別觀察統計療效。未完成四周治療者統計不良反應但不統計療效。
對照組單用0.03%的他克莫司軟膏與鹵米松乳膏,每晚一次、隔周交替外用。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未采用其他治療方法,療程均為16周。
1.4 病情觀察及療效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治療后第4、8、12、16周。記錄皮疹的分布和面積、色素恢復情況、有無新發皮損等,并同時記錄不良反應。療程結束時判定療效,參照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會色素病學組有關白癜風的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白斑區色素恢復面積≥50%;好轉: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色素恢復面積10%-49%;無效:白斑區只有潮紅、無色素增加或色素面積恢復
1.5 統計學方法:數據統計采用x2 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80例患者均按規定療程完成治療,兩組患者療效見表1,試驗組有效率為65%,對照組為42.5%。兩組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 值=4.07,P
2.2 不良反應
對照組中有兩例出現局部紅斑伴灼熱感,未經處理自行消退。1例出現毛囊炎癥狀,給予金霉素軟膏外用處理后緩解,未影響治療。試驗組有3例出現疼痛性紅斑,局部冷敷后癥狀自行緩解。1例出現水泡,停止照射并冷敷。一周后癥狀消失,再次照射時按出現副作用前一次的照射劑量照射,未有水泡再次出現。
3 討論
白癜風是以表皮黑素細胞喪失為特征的皮膚病,病因至今不明。臨床上有免疫、神經、遺傳、黑素細胞自毀等多種學說。目前認為自身免疫學說占重要地位。大環內脂類免疫調節劑他克莫司是一種新型局部免疫調節劑。其主要作用的靶細胞是T淋巴細胞。外用他克莫司皮損局部免疫反應消失,使得殘存的黑素細胞得以繼續生長、增殖,或毛囊中的黑素細胞向表皮內游走、分裂、增殖,然后產生色素。同時研究還發現[2]白癜風患者白斑及其周圍皮膚內IFN-γ、TNF-α、IL-10等細胞因子失衡,他克莫司軟膏通過抑制鈣調神經磷酸酶的活性,進而阻斷T淋巴細胞的活化和增殖以及各種細胞因子的產生,從而使白斑區色素恢復。0.05%鹵米松乳膏屬于強效皮質激素外用藥,可以改善局部免疫狀態起抗炎、抗過敏作用,避免新生的黑素細胞和原有的活性黑素細胞進一步損傷,并促進黑素細胞的恢復。同時鹵米松可能直接作用黑素細胞本身,刺激黑素合成并誘導病變皮膚恢復正常顏色。同時促進毛囊根鞘中未分化黑素細胞成熟、擴散等。窄波UVB是國內外治療白癜風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見效快、不良反應小等特點。窄波UVB可刺激黑素細胞的增殖和移行,黑素細胞吸收窄波UVB能量后可刺激酪氨酸酶的活性加速酪氨酸酶的氧化和聚合,使黑色素合成增加[3]。同時UVB照射刺激角質形成細胞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包括內皮素-1、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白三烯等刺激黑素細胞增殖產生黑素并移行到色素脫失部位致色素恢復,或使皮損邊緣正常皮膚黑素細胞向內移動,從而達到治療目的。[4]本結果顯示:0.03%他克莫司軟膏聯合鹵米松乳膏輔以窄波UVB照射治療穩定期白癜風優于單用0.03%他克莫司軟膏聯合鹵米松治療(P
參考文獻:
[1]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010年修訂稿)[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0,43(6):373.
[2] Grimes PE,Morris R,Avaniss—Aghajani E,et a1.Topical tacrolimus therapy for vitiligo:therapeutic responses and skin messenger RNA expres- 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J].J Am Acad Dermatol,2004,51(1): 52—61.
關鍵詞:《最后一只白鷺鷥》 反思
課程資源按其存在的方式分類,可分為顯性資源和隱形資源兩大類。教材、課件、課外參考資料資料、教學環境等都是顯性資源。而教師素質、教學方法、學生的知識、技能、社會經驗等都是隱性資源。在這兩種資源中,隱性資源比顯性資源更重要。而學生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要想實現課堂高效,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樂學,才能最大地實現課程資源的利用價值,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
一、要學會取舍。力氣要用在刀刃上
這篇課文在四次試教中,都有同一個問題,內容太多無法在40分鐘內完成。在上課備課中我總覺得每段中都有重點:第3段中鷺鷥們的議論紛紛,第4段中自鷺鷥的不習慣,第5段中一些白鷺鷥飛走原因、大看板,第6段中最后這只白鷺鷥飛走原因,后面的遺失啟事都是重點,這些對幫助理解最后這只白鷺鷥的內心世界都有幫助,好像都應該講才行。去掉哪里呢?聽課的同組老師也覺得每段中這些地方確實都是重點,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必須該舍則舍,必須騰出時間突出重點。經過反復思考討論,確定將第六自然段和遺失啟事作為重點來講,其余段落略講,只作鋪墊。因而大看板只請讀書最有感情同學讀;用最后這只白鷺鷥看見看板的想法說出鷺鷥潭山莊修好將是多么令人向往。第4、5段只讓學生找其他白鷺鷥飛走的原因簡要概括即可,了解與此同時最后這只白鷺鷥還在堅守的想法。這樣多出來的時間都用在體會第六段,最后這只白鷺鷥飛走的原因,他飛走并不是主觀愿望,而是生活環境嚴重破壞被逼而走,他對人類的信任被人類無情打擊失望而走。
二、抓住主線不放。深入解讀課文
本課課題是《最后一只白鷺鷥》,以此為題是有其用意的。表面上文中有一條明線――白鷺鷥們為什么要飛走?尋找白鷺鷥飛走原因這條主線成為推進課文情節發展的主要環節。最后這只白鷺鷥一直到最后才走,他一直關注著山豬潭的變化,他期待著人們將這兒開發成鷺鷥潭山莊――個更適宜于自己居住的美麗地方,因而在別的自鷺鷥飛走時他_直在憧憬、期待、堅守,他是那么地樂觀,他是那么地信任人類,但人類的無節制開發無情地打擊了他,讓他不得不害怕地離開,雖然他不愿離開,雖然他還是那么留戀自己的家鄉,雖然最后看見那群環保愛好者的遺失啟事。因而文中還有一條暗線,即最后這只白鷺鷥的心理變化,他的內心世界很值得揣摩:當人變多別的白鷺鷥擔心時他卻沒那么緊張,他對未來有著什么樣的憧憬呢?他是一只多么樂觀的白鷺鷥,他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正如看板上美好的廣告詞。當環境開始惡化,當一些不習慣的白鷺鷥白鷺鷥飛走,他又在想什么?他還在等待,還在執著地堅守。當看板擋住回家的路線,山豬潭越來越小,只剩他一個,他又在想什么呢?他還在堅守,還在想著堅持就是勝利,也許現在的忍受換來的是將來的無比幸福生活。可環境還在一天天惡化,水田不見了,草地不見了,連夜夜棲息的相思林也被砍光了,連喝水都要當作稀奇古怪,他無法再在這里生活,他決定馬上離開。看到這一切的遺失后,哀怨地盤旋在家鄉上空的最后這只白鷺鷥心里是多么凄涼,他的希望,他的憧憬,他的信任,他的一再堅守苦苦等待,就這樣成為泡影,再看到那則美麗的廣告是多么具有諷刺意義,這怎能不讓他痛心疾首,這怎能不讓環保工作者痛心疾首呢?文章以最后一只白鷺鷥為題,是要喚醒人類的環保意識,要引起我們人類深深的思考:我們發展經濟能以破換環境、危害動植物為代價嗎?我們能一再遺失動物對人類的信任嗎?
三、恰當運用多媒體制造暗示煽情效果
利用多媒體手段,采用直觀教學法,能以生動形象的資料,充分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不顯露目的、用創設情境、優化情境的間接方式,對兒童的心理及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一步步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的過程,就是暗示的作用。應該說暗示的效果就是氛圍的作用,通過周圍環境與兒童產生心理共鳴,隨著情境的延續,學生的情感逐步加深。這樣用無意識引導有意識,用情感伴隨理性,這種最佳的心理驅動能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
在第6自然段的教學中,讓學生找到“這里太可怕了”具體指什么后,讓學生結合實際想象這些變化對他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后。課件中出現山豬潭環境被破壞的圖片,同時伴著憂傷的音樂敘述最后這只白鷺鷥此時的生活環境的惡化,體會他的無奈、難過:曾經嬉戲的草地不見了,曾經夜夜棲息的相思林不見了,能捕捉魚兒的水潭越來越小,連喝水都要當作稀奇古怪。面對美麗的消失、快樂的流逝,你的心情怎樣?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在環境被破壞的直觀圖片感受中產生強烈的惋惜、憤怒之情,同時用憂傷音樂促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最后這只白鷺鷥的可憐、他的心痛、他的難過,學生的感受和白鷺鷥的心情混合在一起,在后面用“痛心疾首”這個詞把這些復雜的感受概括出來了,至此不用多說學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痛心疾首”這個重點詞。接下來抓住這段中售樓小姐的話“你看!白鷺鷥,真的有白鷺鷥呢!”咀嚼其話外話、弦外因,揣摩他們的真心話,體會人類并不是真的想與鳥類友好相處,人類是有我無他,有他無我。最后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最后這只白鷺鷥是被逼無奈而走,設計了一個總結飛走原因的小總結:伴著哀傷的音樂,伴著老師憂傷的敘述,敘述的對象逐一從這段話中掉落,暗示著這一切的美好就這樣遺失了。每一種東西的遺失、每一小句的掉落,是那樣讓人心痛、讓人心情沉重,學生內心的沉重思考就這樣引發,內心強烈的感受就這樣油然而生,遺失啟事的揭示也是恰到時機。對遺失啟事的理解伴隨著學生的朗讀美麗的圖片逐一消失,最后只剩一排排文字,惋惜之情盡在不言中,此時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不需多講。
四、巧妙運用對比。增強內心感受
這篇課文中有3處強烈的對比,在教學中如果能抓住這些對比加以巧妙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山豬潭前后的變化是第一個對比,導入時以回憶最后這只白鷺鷥生活的地方導入,優美、恬靜的山村畫面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環境的美好、人和動物的和諧相處,這些圖片愈是美愈能為后面打好鋪墊。這一張張優美的畫面與后面開發開始后塵土飛揚、潭水日益變少、水田不見、高樓林立形成鮮明對比,特別是環境被破壞后的圖片的出現,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這些圖片對學生的心理震撼一定會非常地強烈,其學習興趣也再次得到激發。
開發商大看板上的宣傳廣告與后面環保工作者的遺失啟事也是鮮明對比。我有意讓廣告在遺失啟事出現后第二次出現,讓學生想象在一切的美好遺失后,還在山豬潭上空留戀的盤旋的最后這只白鷺鷥再看到這此時看來極具諷刺意味的廣告會想些什么,會對人們說些什么?原來廣告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謊言、虛假的承諾,人類踐踏了他最寶貴的真誠和信任。
最后這只白鷺鷥前后的想法、與別的白鷺鷥的想法也是鮮明的對比,開始是那么樂觀、相信人類,最后一再堅守后還是被人類嚇壞了,決定馬上飛走,沒有遲疑,因為人類遺失了最后這只白鷺鷥對人類的信任!
五、讀說結合。激感
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是要學生能在每節課中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學有所悟。而在課堂中既要實現這些目標,又要學生樂于參與,就必須讓學生和文本充分對話,產生共鳴。
一、依物寄情,托物言志
物,本來是無情的,但人是有情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與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鳴的地方,將自己的情感傾注于對物的講敘中,將自己的認識感受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聽了之后,不僅能如見其物,同時也能感同身受。如教學《路》:
路,縱橫交錯,鱗次櫛比,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山有山路,人有人路,車有車路,豺狼有豺狼走的路,但我這里要講的是人生之路。人要有理想,要有奮斗的目標,要走自己的路。
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不要嘆前途無限渺茫、路在何方,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里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你們是社會的棟梁、國家的希望,不要猶豫不決、躑躅不前,不要再停留了,時間就是生命,別浪費了自己的大好光陰,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大膽地邁出你的腳步吧。
講解《路》的巧妙之處,就是一下子抓住學生們最熟悉的腳步的路,對路進行描述,繼而使學生們體驗路的深邃寓意,使學生明白社會對自己的殷切期望,托物言志,讓同學們聽后油然而生自己的奮斗目標、奮發之志。
二、借景即興,因勢利導
課堂教學有時候要根據場合、環境等因素而臨時進行即興發揮。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景,激發其靈感,把自己的主觀情意巧妙地融入具體的場景之中,因勢利導,使學生融洽、相得益彰。
一天下午,我同平常一樣走進教室,準備上課,剛將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突然靠窗前一位大男生大聲呼喊:“白鷺!白鷺!”大多數同學不約而同地向窗外望去。這時又從東邊飛起了兩只同樣大小的白鷺,同學們更加騷動,很多學生干脆離開位置到窗前觀望。我沒有勸說也沒有發怒,而是將計就計、因勢利導,來了一個真正的情境教學。于是我也走到窗子旁邊與他們一起看,并問他們:“白鷺漂不漂亮?”“能不能經常看見?”“想不想經常看見?”……約2分鐘,白鷺一起向山林中飛去了。同學們紛紛回到自己的座位,但似乎尚未盡興。我因勢利導:“還想看見白鷺應該怎么辦?”學生們有的說:“到樹林里面去!”有的說:“保護環境!”有的想得更遠:“實行計劃生育!”……
一、 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動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壓根兒就提不起學習的勁頭,那一切便無從談起。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讓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感興趣,對感興趣的內容,學生就會認真地學好。
在教學《明天的太陽城》這一說明文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引導學生自主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提出:明天的太陽城展覽館里要招聘優秀的講解員,如果你成功應聘,將如何向前來的參觀者講解這神奇的太陽城?“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學生興致勃發,舉手如林。小小的創意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又把時代的色彩融進課堂里來,讓課堂上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這課堂實實在在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 調動感官,讓學生在多方參與中動起來
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就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
例如教《白鷺》,文中的“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是全文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教學時,我先借助課件,呈現一組白鷺的圖畫讓學生欣賞。在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眼中的白鷺后,讓學生用心讀一讀郭沫若先生筆下的白鷺,要求學生做到動嘴讀、動手畫、動腦想。然后,安排小組討論、圈畫、畫圖等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交流、討論。本節課的教學,因為有了學生多種感官的充分活動,有了學生的全方位參與,有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顯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三、 放飛心靈,讓學生在個性解讀中動起來
小學生的想像力很豐富,創造的火花時有迸發。如:“冰融化了,化成了春天!”……對此,教師不能無動于衷,而應當用心呵護學生這種創造熱情。在課堂上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索,讓學生充分想象,去“標新立異” “異想天開”,發出自己的心聲,產生自己的思考。
記得第一次將簡筆畫運用于課堂上,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首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題材的“文包詩”,教學課文時,很多同學對于文中“西望長安”一詞很不理解。于是,我靈機一動,順手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和坐標圖。同學們一下子就理解了作者思念的是“山之東”的兄弟,而“山之東”的兄弟也在“西望”作者王維。簡單的一幅圖,使文中的難點迎刃而解。
回想起課堂上的情景,我如獲至寶。如果能將簡筆畫大膽地引進課堂,并相機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在教材內容與兒童思維之間架設起一座直觀形象的橋梁,圖文互補,巧妙結合,就能讓學生通過簡潔的構圖,形象的畫面,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奧妙無窮,領略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 “畫”出情趣,激發興趣
語文課上,以直觀形象的簡筆畫板書為切入口,把語言文字所敘述的事物描繪得鮮活有趣,
巧用簡筆畫,活化語文教學課堂一下子就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
記得在教學《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時,文中的小作者分別變成了“雨滴、小魚、蜻蜓、蟈蟈、星星、新月、荷葉……”教學中,我依照詩歌內容快速地在黑板上繪出一片大大的荷葉,有的如清涼的小傘,有的如嬉戲的蜻蜓,有的如閃亮的星星……原本無精打采的孩子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簡單的圖畫,引領他們走進了課文,融入課文的情境中了。語言文字本來就是一種美,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老師通過寥寥幾筆,讓同學們直觀地感受到文字這種難以言表的獨特的美,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他們體驗感受,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課文。
二、 “畫”出具象,加深理解
對于小學生而言,很快分辨出課文中描述的方位有點困難。這時,簡筆畫板書的優勢就凸顯出來。它簡潔明了,能幫助學生快速、準確、清晰地把握課文中的方位與景象。例如,四年級《天安門廣場》一課,文中描繪的景物很多,方位錯綜復雜,為了幫助學生理清各個景物之間的位置關系,我在教學時,采用了讓學生“邊讀、邊想、邊畫”的方法,抓住這部分的方位詞,理清廣場建筑物的方位關系。
不僅如此,簡筆畫板書還可以把課文中的優美文字變成美麗圖畫,從抽象變成具體,再從具體回到抽象,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例如,一下冊《小松樹和大松樹》一課,當學生讀到“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不能理解,為什么小松樹長得矮,卻能看得遠。我拈起一支粉筆,隨手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座座連綿起伏的青山,山上畫了一棵小松樹,山下畫了一棵大松樹。就這么簡單的幾筆,剛才還沒有領悟課文意思的學生恍然大悟。
背誦是積累并內化語言的一個基本途徑。有些難背的課文,如果可以適時地根據內容,畫出一些簡單的示意圖,就可以化難為易。例如,教學《荷花》一文,我讓學生邊讀,邊畫千姿百態的荷花:有的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全部展開了有的還是花骨朵兒。學生身臨其境,仿佛親臨荷花池邊,親眼看到那一朵朵美麗的白荷花,因而印象特別深刻,背誦起來也比較流暢。
三、 “畫”出意境,陶冶情操
古詩雖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但由于年代久遠,比較晦澀難懂,久而久之,學生們就會感到枯燥無味,產生厭倦。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我嘗試用圖畫板書輔助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四下《絕句》一詩,區區28個字,向我們描繪了“流水小舟”“黃鶯翠柳”“白鷺青天”“山巒積雪”,這些美妙的圖片組成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在教學時,當學生讀到“篩齷起棵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就隨手勾畫出“黃鸝”“白鷺”,巧妙借用簡筆畫這種形式,把語言文字轉化成直觀、形象的畫面,使無聲的文字變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去評析詩句,或看圖或看文,用兒童特有的審美眼光去斟酌。不用老師過多的言語,一幅充滿生機的春景,就展現在學生眼前。再如,《登鸛雀樓》這首詩,很多學生小時候就會背,但對于其中蘊含的道理,卻不甚明白。課堂上,老師一邊吟誦詩句,一邊板畫出詩中描繪的景色:遠處的西山、落日,近處奔流不息、一瀉千里的黃河之水……盡管時與作者相距千年,但是,學生看到黑板上的簡筆畫時,無須多做解釋,就能明白詩中“依”“窮”“千里目”“更”等詞語所表示的意思,在誦讀中,體會到詩歌深刻的含義。
四、 “畫”出樂趣,啟迪智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審美樂趣。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形象、直觀的簡筆畫,能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一些課文,適當運用簡筆畫創設情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語言文字訓練鋪橋引路。在教學《水鄉歌》一課前,我在黑板上描繪了水鄉的美景,不過,河面上只畫了一只小船。當學生一走進課堂,就仿佛來到了這個美妙的世界。隨著閱讀地不斷深入,學生不禁產生疑問:課文中寫水鄉船多,為什么只看見一只船呢?于是,很多同學躍躍欲試,想在這幅圖上增添更多的小船。我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板畫活動,同學興趣盎然。通過這一連串的學習活動,學生不僅感受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樸實,而且與教師共同完成板畫,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