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的同學作文三年級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習作;單向訓練;策略
習作,是語文教學最終的物質成果顯現,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是衡量一個人語文水平的主要杠桿。所以,“習作”成了學生必備的語文能力之一。從教材體系來看,三年級就是“習作”的起步階段,是各種習作能力形成的起跑點。所以,從三年級開始,保護好學生的習作熱情,選擇有效的訓練方式進行習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習作現狀分析
從學生層面來看,學生怕寫作文,寫出來的作文質量不高,這也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就從二年級剛升到三年級的學生來看,習
作上主要存在以下三種現象:
1.不知如何習作,無從下手
課堂上安排時間習作,有的孩子會拿著筆埋頭就寫,有的孩子則抓耳撓腮、東張西望,希望從同學那兒得到一些提示,還有的孩子,一眼望去,非常認真地在思考,過了半天,你會發現他的作文草稿上還是一個字都沒有,甚至還有孩子會很謙虛、很直接地問:“老師,這作文怎么寫啊?”
2.無法學以致用
這是孩子們不善于調用自己積累的詞語、句子,使積累的詞語無法有效地輸出。因為,孩子們在一、二年級時,更多的是背誦積累,卻少了應用,到了三年級,突然要把以前納入的詞句進行適時應用,確實是有難度的。
3.入不敷出
學生作文難,除了不知如何下手外,更多的是入不敷出。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少得可憐。這對于農村剛跨入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也是常見的現象。
二、確定目標,讓“單向訓練”有效介入
針對學生害怕習作、教師指導習作效率低的現象,教師必須及時調整教學指導策略,提高習作指導效率。那么,該如何修改調整呢?
1.要解讀清楚各年級的習作目標
這樣在具體指導時才能不拔高、不降低,準確定位每次習作時的能力目標。
2.要有計劃地進行整體安排
比如三年級習作教學,重點要培養孩子哪些習作能力?每一單元圍繞的主題是什么?我的習作指導可以做哪幾步安排?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三、策略操作,把“單向訓練”落到實處
“單向訓練”的介入,使我們進行習作指導時目標更加明確,具體操作時也更加容易把握。事實上,“單向訓練”這個策略就隱身在我們的教學環節中,只是沒有把它專門地導入作文教學中,事實上,其產生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只是需要操作教師從整個學年,甚至是整個小學階段的宏觀角度進行考慮和籌謀,如果只是一時興起而為之,效果是無法顯現的。
“單向訓練”從學生的思維角度來看,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單向輸入訓練,二是單向輸出訓練。
1.單向輸入訓練,充實語言倉庫
(1)熟讀成誦,語言內化積累的單向訓練
朗讀背誦不僅僅是為了增強記憶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達到“其義自見”的境界,在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許多優秀的語言素材。中國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訓。可見,朗讀背誦是一個非常好的“單向能力”訓練點。
①背誦經典詩文、精彩句子段落。對于這個能力點,我想很多老師一般從一年級就開始訓練了。
②日有所誦。在我的班級當中,除了引導孩子背誦教材中的優秀詩文、精彩段落外,還帶領全班孩子誦讀同步閱讀教材和《日有所誦》,特別是《日有所誦》所搜集的短小精悍、生動有趣的兒歌、對子、顛倒歌等激起了孩子們朗讀背誦的欲望,掀起了一日一誦的誦讀風。
(2)課外閱讀,豐富語言素材的單向訓練
說到習作,有一位臺灣學者王財貴教授曾說過這樣的一番話話:學作文的學生是笨學生,教作文的老師是笨老師。只要讀了一千本書,作文是用不著學的,也不用教的,他就能作給你看。從這樸實的話中,不難看出課外閱讀對于習作的重要性。
2.單向輸出訓練,適時提取應用
《語文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在把思維活動轉變為語言表達的心理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極為重要而又常常被人們忽視的因素,即轉換。”這三級轉換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習作是從思維到內部語言,再從內部語言到外部口頭和書面言語表達。
所以,做好了有效、扎實的輸入積累,學生的內部語言變豐富了,此時再進行有序地輸出,進行內部言語到口頭、書面言語的轉換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學生習作的輸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口頭和書面。但是,不管是口頭還是書面的言語表達,我覺得最重要的要做到兩點:
(1)喚醒語言積累,反復操練強化輸出
針對孩子們不善于調用自己的言語積累現象,語文教師就要善于創設情境,采取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喚醒學生記憶中的積累。讓學生在玩中、交際中運用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刺激,讓詞語反復地從孩子口中蹦出,久而久之,學生自然能熟練運用。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是學生樂于參與,又能與課堂教學進行巧妙結合,我想能長期堅持,肯定會有成效。
(2)運用語言積累,引導有序表達
在習作教學中,很多學生會說了,不一定就能寫好,寫通順。所以,教師還要策劃合適的習作時機,設計有效的練筆步驟,逐步引導孩子運用內部語言,進行有序地表達。根據三年級孩子達到年段特點和教材編排體系,我覺得可以做好以下幾個單向輸
出的訓練。
①能采用不同方式的提示語進行人物語言描寫的能力。
②圍繞一個意思進行構段的能力。
③單個靜態物體進行觀察的能力。
④把一件事情寫清楚的能力。
⑤認識便條,能用便條進行交流的能力。
三年級要對學生進行這么多能力的訓練,這就要求教師每次習作指導要目標單一而明確,只要把每一次的“單向訓練”做實,我想三年級學生的有序表達能力定能有效形成。
四、單向訓練的注意事項
“單向訓練”要求我們習作目標要專一,要有較強的針對性,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太過獨立,應注意訓練的橫向關聯和外延地輻射,所以,具體操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單向訓練的方式要多樣
進行“單向訓練”時,我們訓練的習作能力目標是唯一的,但采取的形式可以是豐富多彩的,畢竟三年級的孩子,剛跨入中段,所以,“單向訓練”一定要注意訓練方式的多樣性、有趣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2.單向訓練的目標
“單向訓練”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要達成單向訓練的目標,應該調動孩子們多感官地參與到訓練中來,設計步驟最好能涉及聽、說、讀、寫,讓各種活動適時地穿行。以期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目標。
總之,“單向輸入”和“單向輸出”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訓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形成輸入和輸出的習慣,以后自動輸入和輸出,形成自主學習、運用的能力。如果教師能堅持不懈,相信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單向訓練,必能開辟一條習作教學的有效途徑,促使孩子們的習作能力自然迅速地提升。
參考文獻:
[1]張云鷹.開放式習作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鐘玲.目標過程技巧:以同題材習作為例談中年級習作指導.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張化萬.破解小學作文教學難的三劑良方.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韓吉旺.關注語文素養,注重能力提升.教學月刊:小學語文,2011.
我的毛老師
我的毛老師是個很漂亮很可愛的老師。
毛老師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她在我們的學校以經教書教了20多年了,現在語文老師已經五十多歲了,她在我們學校已經是個好老師了。毛老師已經交了我們三年了,直到現在,她仍然是我們的語文老師。
毛老師跟別人的老師教書方法不一樣。在三年級的時候,才剛學開作文,老師卻沒有讓我們緊,輕輕松松得學作文。每天布置的作業也很少。不過,毛老師每天布置作業題都有一種特點,有一次,我發現這道題有兩種回答的方式,我就寫了兩種,第二天,老師舉起我的作業本,說:“這位同學他勤動腦筋,寫了兩種回答的方式,都對了,我們應該向他學習。”我在下面都有些害羞了。
有一次的下課,老師把一個筆記本放到教室了,我有些好奇,就打開一看,哇,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習題,我終于知道了,老是每天那么辛苦,反而讓我們輕輕松松的。毛老師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讓我們備課。我從此看到老師的筆記本,最后,我認真學習,我的語文成績不斷提高了。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這句話我一直銘記于心。
小學一年級開學時,我很內向,不敢說話。嚴老師就時常開導我,上課時經常與我們互動,我很喜歡嚴老師。以前發生過的事我已經記不清了,不過這件事我依然記憶猶新。
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數學填空,題目是“媽媽的手有多大”,我填的“平方米”,我的單位帶錯了,王老師把我喊到辦公室,對我說:“你的手大還是這張報紙有大?”我指著墻上的報紙,小聲說了一句:“報紙大。”王老師把我的作業拿了出來。說:“那你既然知道,這題為什么錯?如果單位真的是平方米的話,那你的媽媽的手有多大?還不成怪物了?”
王老師語重心長的對我說:“以后做作業要把題目看清楚了再下筆,不要老是馬虎粗心大意啊!”我點頭。結果那天晚上的數學作業我全對。
我還記得,以前我的作文真是爛到了極點,媽媽對此也是頭疼地百般無奈,寫作文時我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多虧望老師,在作文方面悉心指導,使我有了很大的進步,最近也連得了兩次“優—”。
啊!老師,感謝您!讓我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
在臨近畢業的時刻我想說:
老師,感謝您!是您讓我各方面有了很大進步,不是您當初的悉心教導,自然也不會有我的今天。
老師,感謝您!是您讓我學會遇到困難不退縮的精神。是您讓我懂得了不粗心大意的好習慣。
一、讓學生想說、敢說、愿說
學生在作文時,往往不能敞開心扉,不愿說真話,特別是不好的話,怕教師認為他們不夠優秀,所以作文往往是“報喜瞞憂”,只寫積極的一面,而對不足的一面羞于提及。教育是科學,其價值在于求真,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一定要讓學生展示真實的自我。
如三年級(人教版教材)的第一次習作是向教師或同學作自我介紹,多數同學一提筆就是姓名、年齡、就讀學校,然后就是“大大的頭,大大的眼睛,大大的鼻子,大大的嘴巴”,從頭到腳都是“大大的”,不然,就從頭到腳都是“小小的”,毫無個性,讓人無從辨認到底寫的是誰?針對這種“千人一面”的怪現象,筆者決定讓學生感受一下“真話”。于是筆者對學生說:“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位朋友,如果通過我的描述你們能準確地說出是誰,那么請給老師一點掌聲鼓勵鼓勵,以此來告訴老師,我的介紹是成功的,好嗎?”學生齊聲喊道:“好!”他們個個眨著好奇的雙眼,興致盎然地傾聽我的描述。
二、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漢字。”這是葉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確實,如果作文脫離了生活實踐,哪怕好詞妙語再多,也只是一紙空文。
在一次作文指導課上,當筆者提出習作要求是寫自己喜歡做的一件事時,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喜歡做的事,其中占比例最大的一件事是:他們都提到如今天高云淡,秋風習習,最適合放風箏了。可是,雖說如此,如果要學生把放風箏的經過寫下來,他們一張張興高采烈的笑臉便頓時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因為他們大多沒親自放過風箏,或縱然放過,也沒有留意觀察,所以無從下筆。看著一張張由興奮到失望的臉,我知道時機成熟了,便說:“現在你們自由組合,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每個小組配發一個風箏,我們到操場去放風箏,好嗎?”“太棒了!”“但是,你們得答應老師一件事。”“行!快說。”學生一個個語氣堅定,儼然一副待命的特警模樣。“你們得把這次放風箏的心情和經過詳細地寫下來。”“沒問題。”于是,一節室外的作文課開始了,整個操場洋溢著學生的歡笑聲。
三、放飛童心,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現狀分析及其原因
(一)學生作文狀況
從形式上講,抄襲別人,背誦范文的現象嚴重。從內容上講,空、假、簡、亂、乏普片存在。
(二)教師作文教學狀況
作文教學形式單一,方法簡單,缺乏創新意識和改革精神,缺乏理論指導,束手無策。
針對作文教學現狀,通過觀察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教師方面
①教師指導不得法,激發不起學生的習作興趣,學生無話可說,無從下筆;②作文教學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因而內容顯得空洞無物;③作文起步晚,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在認識上存在偏差,三年級起才抓作文教學,顯得太遲了;④作文訓練量少,有的老師一個學期只訓練幾篇作文。
2.學生方面
①缺乏觀察力,學生對周圍事物沒有留心觀察,寫作文時沒有寫作素材;②缺乏語言材料,學生寫作文語言干巴,無話可說,底子太薄,沒能“厚積而薄發”;③作文題材狹隘有限,思路不能打開;④缺乏自由性和開放性,由于受命題作文的限制,學生自由表達和想寫自己喜歡的內容受到約束,沒有情趣,缺乏生命力。
二、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對策及設想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質量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寫作興趣,增強自信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作文最重要的惹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差異、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志趣愛好、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的活躍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動機,讓學生覺得寫作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需要,心中有話不吐不快之感覺,讓學生愿寫、愛寫,真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如一次作文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回憶剛才課間發生在教室里的一件小事。學生在回想著、思索著,很多同學只是搖頭,其中有一個細心的女同學舉手發言:老師,有件小事可不可以寫?于是就把剛才課間的事述說:有個男同學不小心把一個同學的書碰倒在地上卻沒撿起,另一個同學也視而不見,正當她想上去撿起時,小春同學卻搶先一步,把課本撿起并放在原處。我就表揚她留心觀察并給予肯定,及時組織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評議交流。這樣,學生就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寫下來,既愿寫又愛寫。
(二)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社會中,生存在繽紛絢爛的大自然里,每天都面對著形形的東西,這些都是學生的寫作素材,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關鍵是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老師要鼓勵學生把觀察到校園里的景和物、師生關系、同學之情,家庭中父母之愛、子女孝順、鄰里間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社會中的新聞時事、道德風尚,自然里的景和物……寫成觀察日記,這樣持之以恒,學生就能從中感悟出――原來習作素材就在我們身邊。
(三)引導閱讀,形成積累,厚積薄發
“胸藏萬匯任吞吐”說的是學生的積累,只有學生積累優美的語言豐富,寫作才能厚積而薄發。在積累方面,我做了如下嘗試:
1.引導學生課外閱讀
鼓勵學生有選擇的讀些文學精品,讀些大家名著,當然剛開始會有些難度,但提高閱讀興趣,培養文學修養是可以從小抓起的。如中年級側重提高幻想能力,可提供童話、寓言、民間故事、古詩等,高年級主要培養文學想象能力,以文學為主。
2.開展美文賞析課
每周進行一次美文賞析課,讓學生輪流誦讀自己最喜歡的文章,然后談自己喜歡的原因,最后進行評議、交流。
3.建立好詞佳句摘抄本
每個學生都備有“好詞佳句摘抄本”,每天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或段落,并在教室里設有展覽臺,供同學參考,以達到互相激勵,共同促進的目的。
(四)開放內容,提倡自由,大膽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放開束縛,自由表達
教師在作文指導課上,讓學生想些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還給學生自。當然,教師要做好適當的指導和調控,否則便會放任自流,也就無從提高了。教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還給學生一個自由馳騁的廣闊空間: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談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互相評議、交流,達到“我手寫我口”,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的欲望。
2.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開放寫作內容
記得去年,本校有位教師因工作需要,離教從政,一時還沒能補充新教師,由我臨時代班,當時學生非常希望有個老師來教他們語文,我就抓住學生的心理感受,鼓勵學生說:“同學們一定有很多心理話要跟老師說,就借此次作文機會,把老師當成知心朋友,想寫啥就寫啥,實話實說,題目自己擬定。”“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盎然,一個個題目就擬出來了:《盼》、《老師,我想跟你說心里話》、《我真希望……》……一片片真情流露的作文就這樣寫出來了。
3.放開手腳,大膽想象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不但能開闊視野,豐富寫作內容,還能使文章生動活潑,意境深遠,蘊涵豐富,同時使學生的認識得到升華,情感得到陶冶。如我在想象作文訓練中安排了這樣一節課:出示圖片,在森林中的河邊,一只小鴨、一只小象、一只小猴、一只小熊;事由:小動物在森林里玩耍,小鴨不慎掉進一個陷阱里,讓學生展開想象,小動物們用什么方法救小鴨,誰的方法妙,怎樣救小鴨,并組織學生戴頭飾表演,評論交流。學生的興趣很濃,思維很活躍,想象很合理。在我的誘導下學生分別寫出了《小鴨得救了》、《森林奇遇記》、《粗心的小鴨》、《同心協力救小鴨》等作文,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較好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