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陶淵明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
2、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田園詩派創始人、文學史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
3、陶淵明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的著作有《陶淵明集》。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陶淵明;田園詩;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179-01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田園詩派的開創者,也是中國田園詩創作的第一座里程碑,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貢獻甚大。他的田園詩平和散淡,自然純樸,感情流露舒緩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為歷來詩家所賞識。其素淡的風味,脫離了華麗的詞藻,于內心,返歸于自然,如風行水上,水到渠成,并非特意刻畫所能達到的境界。現在,就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風格,談一下我的拙見。
一、恬淡自然,醇厚雋永
恬淡自然,醇厚雋永是陶淵明田園詩最突出的特點。前人往往用“平淡樸素”概括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然而陶詩不僅僅是平淡,陶詩的好處是在平淡中見警策;陶詩不僅僅是樸素,陶詩的好處是在樸素中見綺麗。陶詩所描寫的對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雞犬、豆苗、桑麻、窮巷、荊扉,而且一切如實說來,沒有什么奇特之處。然而一經詩人筆觸,往往出現警策。陶詩很少用華麗的辭藻、夸張的手法,只是白描,樸樸素素。如“種豆南山下”,“今日天氣佳”,“清松在東園”,“秋菊有佳色”,“悲風愛靜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話,然而,平淡中可見綺麗。
二、高遠拔俗,渾然天成
陶淵明田園詩大都是抒情的作品,給人的感覺像一股清泉滲透在景物的描寫之中。陶淵明絕不純客觀地刻畫景物,追求形似,他筆下的景物總是飽含著詩人的感情,那在南風吹拂下張開了翅膀的麥苗; 陪伴他鋤草歸來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煙;以及不嫌他門庭荒蕪,重返歸巢的春燕,無不富于情趣。詩人特別喜歡描寫青松、秋菊、孤云、歸鳥。在這些景物上,體現著詩人自身的性格,通過它們表現自己的堅貞孤高的品格和愛好自由的感情。特別是,由于他的愛好和描寫,在后人心目中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周敦頤說“晉陶淵明獨愛菊,……菊,花之隱逸者也”,是有根據的。
陶淵明的田園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很不相同。謝詩往往只給人一幅幅客觀的山水畫面,陶詩卻使人在接觸到田園生活畫面的同時,可引人到一種令人神往的藝術境界中去。如《歸園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些很少被人們留意的極平常的事物,陶淵明卻寫得如此具體、親切、生動,體現了他對這一切的真摯感情。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屋,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中的犬吠、樹頭的雞鳴,所有這一切還構成一種意境,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巧妙襯托出詩人安恬自得的心情。《飲酒》其二“青松在東園,眾草沒有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寥寥幾筆,便勾勒出蒼松兀然獨立的形象,這同詩人“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的細節動作連在一起,使人覺得那蒼松就是詩人的知已,也是他兀傲自負個性的象征。在詩人筆下,這些似乎隨意點染的景物同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諧地交融為一體,情中有景,景有有情,耐人尋味。這種特點的形成與詩人的創作方法密切相關。詩人寫作田園詩,目的并不在于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要強調和表現這種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創作時,并不是隨意攝取田園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鳴的物象攝取到詩中來,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極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因而潛移默化,使人們感到親切、又感到崇高。由于他的詩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渾然一體。這在藝術上又與漢魏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不謀而合。
【關鍵詞】現實態度 農事的歌詠 自然景物 創作風貌
一、現實生活態度的表白
陶淵明棄官歸田,在其一生及其對現實的態度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他之出仕,如其《飲酒》中所說:“疇昔苦長饑,投來去學仕”。是為了免受饑餓。他在《歸去來辭》中表白說:“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其實這還只是部分的理由,也是他為人平實自謙的表現,他在《擬古》詩中說:“不怨道里長,但畏人我欺”。辭官歸去而避開其所憎惡的污濁世俗,即顯示了他對于當時現實的深切批判。而他由入世而至于逃避現實,也就客觀地揭示了當時現實的黑暗。
陶淵明到田園后的生活情況,在其詩中有著較充分的反映。他的許多詩篇,描寫了他親身參加農業生產的活動和感受以及生活景況。盡管他親歷了農業勞動的辛勤,并飽嘗了生活的艱困,但他卻能“竟抱固窮節”而毫不動搖,在《飲酒》(其九)中展示了詩人的形象性格,我們除了感到詩人如何純樸可親,更重要的是通過他對田父斬釘截鐵的回答,感到他固窮的意志多么堅決!他與屈原的處境雖不同,但他們反抗惡勢力而不與之合作,雖備歷困厄而毫不改變初衷,其態度之純正堅決則完全是一致的。這種死守善道而堅貞不屈的精神,正是我國知識分子高尚品質的體現,對后世的文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的。
如上所述,可見陶淵明在其詩中所反映的生活和情感,無論其表現的狀態怎樣,都是與其所生活的現實密切相連的。他對所不滿的黑暗現實的批判和反抗,而與之毫不妥協,使讀者充分感到他的個性之堅強、人格之高尚。而當時現實社會的黑暗腐朽,也在其作品中獲得某些曲折的反映。尤其在當時文學創作的風尚下,一般著重追求形式的美,而缺乏真實生活內容,而陶淵明卻以其詩篇充分地表達其生活實感,給讀者顯示出一個完整的詩人精神面貌,就是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使他的詩篇在中古時期閃耀出清美的光輝。
二、別開生面的農事歌詠
在作為周代詩歌總集的《詩經》中,有過許多關于農事的敘述描寫。如《風·七月》,《大雅》的《甫田》和《大田》以及《周頌·良耜》等,是其較著名的。以后很長時期,再難見到關于這方面的歌詠,這大概是因為農業在周初開始受到重視,故在這時的詩歌中得到較多的反映,以后習以為常,便很少被作為創作題材了。陶淵明之能把農事生活形為歌詠,是有著多種的原因的。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文人,與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的土地有著不可分的關系的。他由于痛惡當時政治的腐敗黑暗,并感到置身其中的危險,便決意隱田園。但由于他的土地不多,為了生活,他不得不能加部分農業生產勞動,因而對農業勞動的意義有一定的認識,對農村生活有較深的愛好,于是有關這方面的敘寫,就自然地成了他抒情中的部分重要內容了。
陶淵明親身參加農業勞動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在他的詩中有著較全面的反映,如:《歸園田居五首》之二在日常一般生活中,處處表現了對農事的關懷,可見他在農村中生活的融洽,似乎農業生產支配了他的整個精神世界,而農村生活中那種淳樸氣氛也反映得非常真切。他由于在人生中途才從事農業勞動,生產的能力和又紅又經驗當然很缺乏,因而效果不太好,以致生活并不豐足。他在《乞食》詩中描寫他在生活困難時求得朋友救濟時的狀態和心理,可能不免夸張了些,但是基本屬實的。
三、融注深情的景物描寫
陶淵明以對農村生活喜愛的心情,描寫了許多優美的農村自然圖景。如:《歸園田居五首》之一。王維的“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中的“墟里”句,便是從陶詩的“依依”句化出,濃德潛評《歸園田居五首》說:“儲,王極力擬之,然終似微隔。厚處樸處,不能到也。”正精要地道出了王的“墟里”句所以微遜陶的“依依”句之所在。又如:“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給人以夏日異常清美的陰涼之感。下句用一“貯”字自然地加強了上句“藹藹”的程度,使人儼如面對夏天里一片濃密的樹林。由于夏日的強烈,便使人感到濃密的樹林,集中了人們需要的陰涼,這里“貯”字即體現了人們這樣的心里。“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歸園田居五首》之一,這詩充滿著歡意的自然景物中,融合了詩人自己的暢適心情,禽鳥得意的歌唱,與詩人暢適的胸懷多么和洽!而這些形象鮮明生動的自然物象,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又多么接近而易于感受!
四、潰世獨立的藝術風貌
人不到漸近中年的時候不能懂得陶淵明,人沒有在城市生活的經歷,也不能懂得陶淵明。
近段我一直在讀《陶淵明集》。這是我從故鄉漂泊到另一個據稱要向“國際大都市”邁進的城市的第三個年頭,也是我的人生年輪向中年邁進的時候。“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深宵的窗外喧囂依然盈耳,而這些清新醇厚的詩句卻能使人寧靜,讓冬夜溫暖。
我終于明白了少年時代為什么對陶淵明扦格難入。因為其遣詞不華麗精致,境界仿佛又遠不如唐人的雄渾博大,更因為他描寫的諸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場景一點兒都不新奇,對一個向往外面的世界仿佛有種種雄心壯志的少年來說,哪里會有吸引力?這就像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娓娓話家常,即使積淀了他的人生經驗,卻只會讓少年厭倦一樣,只有在少年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才會懂得那些家常話中的真意。正如陶翁所說:“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
關于陶淵明,歷代多以“隱士”視之,我期期以為不然。隱士應該是“穴居野處”,不與世人交往,仿佛滿世界除了他自己,都是俗子,而陶淵明何嘗如此?他所不愿交往的只是當世貴人,大官送他酒肉,“輒麾去之”,而對于鄉鄰們,卻是“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殺了一只雞,也不忘把近鄰邀來作快飲呢。歷代所謂隱士中,不論真隱還是假隱,個個都有嚴峻的外表,而陶翁卻讓人感到溫暖和親切。“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田園讓陶淵明有了強烈的歸屬感,獲得了精神上的極大愉悅,運用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陶淵明可謂形成了一種“自我實現”。按照馬斯洛的觀點,人要“自我實現”是并不容易的,因為要經過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尊敬需求等多個層次,可是在陶淵明這里,他的“自我實現”卻似乎十分簡單,烏紗帽一擲,帶幾本書,蓋幾間草屋,其“自我實現”的成本仿佛是非常低的。
陶淵明“自我實現”的成本是否真的很低,歷來有不同看法,如魯迅先生就說陶淵明“略略有些生財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沒有酒喝,而且沒有飯吃,早已在東籬旁邊餓死了”,我不知道先生所說“生財之道”何所指,倒是在陶詩中看到,陶翁經常是會陷入窮困之中的,只不過他把這種低層次的需求看得很輕而已。導致陶淵明“自我實現”成本很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昔日鄉村人際關系的簡單和淳樸。陶詩中有不少與鄉鄰們交往的內容,無不雋永有味,其中一首《乞食》最有意思。“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乞食陶翁之窘迫、欲言又止,和主人之善解人意,真是躍然紙上!現在這樣的主人和客人,即令是在鄉間,還能尋得到嗎?
關鍵詞:儒學原典 仕 隱 陶淵明 道
關于陶淵明思想的來源,歷來爭論不休。各家盡管主張不一,但在論證方向上卻大同小異。其實因為陶淵明受到魏晉時期發達的博物學影響,讀書較為龐雜,這也可以從他的詩文中看出。因此,他在詩文中引用一些別家的觀點、思想也是很正常的,并不能因此說明這種觀點與思想就是陶淵明思想的主要來源。本文認為,陶淵明的思想主要源于儒學原典思想,我們先探研孔子的關于仕與隱的融通性思想,然后從陶淵明的人生軌跡與詩文反映的觀點來證明這一點。本文觀點當否?敬請方家賜教。
一、孔子仕、隱思想的融通性
一般認為,儒學之所以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統治思想,主要在于其積極進取,治世安民的人生態度與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相結合,成為士大夫的人生取向。因此談到儒學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多強調其積極入仕的價值觀念,而忽視了另一面,也就是他的隱逸思想。
仕與隱是孔子思想中一個問題兩個方面,其結合點恰恰在于“仁”。即:孔子的理想人格無論是仕還是隱,都能夠體現“仁”,孔子主張入仕,以濟蒼生,但這是有條件的,如果“道不同”,則堅決不能入仕,不能同流合污,而應該隱,隱同樣可以達到仁。所以說孔子思想中“仕”與“隱”是相輔相成的,是孔子“仁”學的完整系統,單純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會破壞孔子仕隱思想的融通性。
孔子主張入仕,這在《論語》許多篇中都有體現,此不贅述,但是孔子并不認為只有入仕才能體現“仁”,而且在孔子一生中,也并不像我們所認為那樣,在為了仕而奔波。雖然孔子固然有奔走于列國,甚至由此而困于陳,但我們也可以看到還有大量的時間他是用來傳道、授業、學習、編修古典書籍等事業上。
下面我們看孔子關于“隱”的態度,實際上,非“仕”既為“隱”。關于隱士的記載,最早見于史籍的當是《論語》一書,《微子第十八》篇曾提到長沮、桀溺兩個隱士。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子路評價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的評價也是孔子的意思,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對于這類隱士的態度是反對的。但是《微子第十八》篇還提到其它隱者:“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擊,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孔子將隱士分為三類,對這三類人,孔子的認為“我則異于是”,也不贊成,但同時也認為“無可無不可”,并不反對。
后來孟子在《孟子•萬章》篇也談到到伯夷、柳下惠,還論到伊尹和孔子:“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共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窮而不憫……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包括后來的孟子對于隱者的態度是很贊賞的。而在《微子》篇的開始,孔子對于作為隱士微子的態度就更為明顯地贊許:“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將之提高到“仁”的高度。
二、陶淵明的宗尚儒學原典思想
陶淵明以儒學原典為宗,這種思想貫穿其一生的。年近而立的陶淵明于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開始入仕,關于東晉南朝寒門士人起家的年齡,我們可以參考南朝齊的規定 :“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門以過立試吏”。陶淵明作為寒門士人,以近三十的年齡入仕是正常的。對這次出仕的原因,《宋書•隱逸傳》說是陶淵明“親老家貧,起為州祭灑,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其《飲酒》十九也說:“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已。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但從陶的詩文中我們看出家貧并應該是他出仕的直接原因,這個時期陶淵明也沒有家貧到那種程度。其出仕,主要還是為了實現其濟世之“猛志”。陶淵明一門世代為官宦人家,他在《命子》詩多有對祖上顯赫政績的夸耀,他也想效仿先祖,建功立業。《影答形》詩說:“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表達了他內心隱秘對名的期待。另外,陶淵明在《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中更直接說到孔子思想對他的影響:“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其《時運》詩也說:“黃唐莫逮,慨獨在余”。這些都表明陶淵明的思想中,孔子的言論深入其心。但現實遠比他想象復雜,政治生活并不適應陶淵明的性情,以致于他深感“志意多所恥”,第一次出仕,只維持了很短的時日。
其后,在約三十年中,陶淵明還有四次出仕。據袁行霈考證:一是約在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或三年歷時三年在桓玄幕府中任職;一是元興三年(404年)不到一年時間任劉裕鎮軍參軍;一是時間更為短暫的于義熙元年(405年)任劉敬宣建威參軍;另外一次即是為時八十天的彭澤縣令。
袁行霈推斷:“陶淵明從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開始入桓玄幕,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冬辭彭澤令,前后八個年頭。這正是晉末政局最動蕩的八年。陶淵明不早不晚偏偏在這時出仕,先后入桓玄、劉裕、劉敬宣三人的軍幕,置身于政治風云的漩渦之中,這不是很值得深思嗎?”
縱觀淵明一生, 有幾個重要的人生階段。自二十九歲初仕,十余年間, 陶淵明是在仕與隱,仕祿求生和志向不遂間徘徊, 最后在義熙元年作了歸田園的抉擇。無論是少年,壯年還是晚年,孔子思想都是陶淵明思想來源的主流。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陶淵明詩中所提到的“道”,可以說幾乎所有的“道”都是指向孔子主張的“道”。我們試舉幾例: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日入相與歸,壺漿勞新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雖然孔子并不贊成學農,但很明顯,“憂道不憂貧”是從《論語》中間接借用的一句,這里的先師指的自然是孔子。
《榮木》其二∶“采采榮木,于茲托根。繁華朝起,慨暮不存。貞脆由人,禍福無門。匪道曷依,匪善奚敦”!這里的“道”與善并舉,我們知道,孔子的美學思想是以善為終極目標,所以這里的“道”,自然是指的孔子原典的“道”。
《影答形》:“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愿游華,邈然茲道絕。”在議論了生與死之后,提出了“道”,似乎近于道家的游仙之“道”,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認為這種“道”已經不存在了。而且詩后文又說“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這四句則既否定了 “道家”之“道”,又強調了孔學主張的“善”,鮮明地表達陶淵明崇尚儒學原典思想。
《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負疴頹下,終日無一欣。藥石有時閑,念我意中人。相去不尋常,道路邈何因。周生述孔業,祖謝響然臻。道喪向千載,今朝復斯聞。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老夫有所愛,思與爾為鄰。愿言誨諸子,從我潁水濱”。
這首詩對于我們探討陶淵明宗尚儒學原典思想很重要,因為文字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陶淵明認為“道喪向千載”,一般認為孔子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從孔子卒年到陶淵明寫這首詩時間相距約為十個世紀,孔子之后沒有傳人很好地承繼他的“道”。如果將這首詩與他另一首我們上文提到的《飲酒》詩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句相聯系地看的話,就能更好的看清陶淵明的觀點:他認為孔子的原典是記錄在“六經”中,這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后來的儒家傳人思想都是遠離了“道”。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陶淵明的思想來源主流是孔子原典而非孔子以后的儒學。陶淵明這種觀點也是受到后漢未學術界以及魏晉以來玄學等的影響而生發的。
從孔子“仕”與“隱”的融通性及陶淵明的人生軌跡,以及陶詩中所提到的“道”,我們可以說,陶淵明的思想主流是以孔子原典思想。雖然魏晉以來,社會思潮玄學影響較大,陶淵明也不可能不受影響,以及由玄學帶來的一些道家因素,但無論如何孔子原典思想是陶淵明的思想來源的主流,這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1]《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書店,2001。
[3]《陶淵明集》(晉)陶潛撰,逯欽立校注,中華書局,1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