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浪淘沙令王安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鋤禾
唐·李紳(一年級上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含數字的古詩
山村
宋·邵雍(一年級上冊)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三、含夸張的古詩
1、夜宿山寺
唐·李白(二年級上冊)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2、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二年級上冊)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秋浦歌
唐·李白(五年級上冊)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四、描寫長江、黃河的古詩
1、涼州詞
唐·王之渙(六年級上冊)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浪淘沙
唐·劉禹錫(六年級上冊)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五、惜時
1、漢樂府民歌
《長歌行》(一年級下冊)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六、描寫除夕的詩
元日
宋·王安石(三年級上冊)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七、詩中草
敕勒歌
北朝民歌(三年級上冊)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八、詩中山水
1、絕句
唐·杜甫(一年級下冊)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二年級下冊)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九、詩中海
浪淘沙
唐·白居易(五年級上冊)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十、詩中風
贈花卿
唐·杜甫(三年級上冊)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風
唐·李嶠(二年級上冊)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十一、歌頌母愛
游子吟
唐·孟郊(三年級下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十二、以物喻人
石灰吟
明·于謙(三年級下冊)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十三、其它寫景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三年級下冊)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舟夜書所見
關鍵詞 詞 體制 題材 審美趣味 語言特點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0005-02
詞經過晚唐五代,由文人的改造與加工初步確立了以小令為主的體制、以柔情為主的題材取向和以溫婉精致為美的審美規范。北宋前期的詞人們一方面繼承了前人的創作傳統,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礎上進行革新創造,最終使詞風發生了改變。既體現出詞的內容、形式日趨成熟化,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審美情趣等方面的變化,為北宋中后期詞乃至南宋詞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詞的體制:由小令的一統天下到慢詞的后來居上
自宋王朝建立起,我國封建社會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歷史時期。隨著社會生產的迅速發展,城市商業經濟日趨發達,社會娛樂業也繁榮起來,許多達官顯貴競相填寫令詞。到了仁宗時期,令詞已經成為詞人最擅長和習用的體式。小令的字數較少,能夠靈活地表現詞人的戀情相思和詠物酬唱,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踏莎行》(侯館梅殘)等都是小令中的佳作。但隨著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短小的令詞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反映生活和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需要,于是慢詞這種新體式逐漸引起文人的注意。與小令只能捕捉一剎那的感受相比,慢詞更適于抒寫豐富的情感變化,可以盡情地鋪敘衍展,極盡變化騰挪之能事,為詞人提供了發揮其文字才華的廣闊空間。張先是較早寫作慢詞長調的詞人,如他的《卜算子慢》(溪山別意)、《山亭宴慢》(宴亭永晝喧簫鼓)等,為后來的詞人提供了經驗。把慢詞推向新歷史階段的詞人是柳永,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大力創制慢詞長調,如《雨霖鈴》(寒蟬凄切)、《木蘭花慢》、《戚氏》等,一調少則八九十字,多則一二百字,不但豐富了詞的曲調,而且擴大了單首詞的容量,使之更富于表現力。打破了長期以來文人詞以傳統的小令為主的習慣,從詞的發展來說這是一大進步。
二、詞的題材:從戀情相思到百態人生
受晚唐五代詞風的影響,宋初的文人詞以花前月下、渡頭長亭的柔情為主要題材取向,范圍較窄。如“無情不似多情苦,一絲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踏莎行》),這類詞都是在沿襲前代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抒寫由愛情所引發的種種感受。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文學表現的需要,詞人們也在嘗試新的創作,努力開拓傳統以外的題材。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所反映的邊塞生活,使之成為豪放詞的濫觴;張先的贈別酬唱詞,擴大了詞的日常交際功能,增強了詞的現實感;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浪淘沙令》,意蘊深沉,使詞轉向言志,表現了對歷史和現實社會的反思;柳永的羈旅行役之詞《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以及描寫城市景象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使詞的題材延伸到千里關河和都市城邑。由此看出,這一時期詞的題材正在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作品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貼近,并且朝著自我化的方向發展,為后代宋詞的“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提供了借鑒。
三、審美趣味:由“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隨著宋代市民階層的壯大,人們要求出現更多時尚流行的歌曲,這就使詞從士大夫的貴族沙龍走向民間的市井曲坊來滿足市民大眾的審美需要。以晏殊的《蝶戀花》與柳永的《定風波》為例:二詞同為女子懷念戀人之作,晏詞中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把無限失望、感傷之情表現得圓融含蓄,充滿著貴族氣息;而柳詞“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則表現了女主人公潑辣直爽的愛情觀,充滿了平民氣息。晏詞中的這位女性雍容典雅,“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情懷深藏于心而不敢宣之于口,顯得含蓄委婉;柳詞中的女子則是通俗直白,她直抒情感,悔恨沒有“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正符合了市民大眾的的審美趣味。這一時期宋詞由“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發展過程,充分表現了創作主體鮮明的個性和充沛的感情正不斷沖擊著封建社會的傳統倫理道德,也就是把那些高雅文人不愿、不敢或不屑于寫出的通俗情感,淋漓盡致地用詞表現出來,由“雅”到“俗”的轉變正是宋人世俗化審美趣味的充分體現。
四、語言特點:從亭臺樓閣走向市井閭巷
北宋前期詞的語言一洗五代花間詞的濃艷和脂粉氣,表現為士大夫精心雕琢的清麗淡雅、溫潤秀潔、精致委婉的語言。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云破月來花弄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等,代表了文人雅詞的語言特點。但詞原本是用來歌唱普通民眾的心聲,作為北宋社會文化消費的熱點,民間的娛樂場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詞,詞人的作品大量流傳于民間,因而刺激了詞的語言的通俗化。歐陽修在寫雅詞的同時,也創作了部分語言通俗的作品,如《南歌子》(鳳髻金泥帶)和詠十二月節氣的《漁家傲》。柳永則充分運用生活中的日??谡Z和俚語,吸收借鑒民間歌詞,如“恁”“怎”“伊”“伊家”“消得”等等,不僅符合詞中人物的個性,而且生動活潑、淺顯易懂,利于廣大市民的接受,所以 “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雖然時人對此頗有非議,說他“詞語塵下”(李清照《詞論》),但就詞的總發展來看,能夠使詞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并受到歡迎,是有利于詞的普及發展的。
總之,時代孕育了與其相適應的文學,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決定了不斷發展的詞文化。北宋前期由開國到穩定的背景使詞逐步成熟發展起來,由高貴典雅到通俗流暢,由達官顯貴的娛樂消遣到普通市民的流行新曲,無不顯示出宋詞強大的藝術魅力。北宋前期詞風的這些變化,為后代詞人在創作領域繼續開疆擴土奠定了基礎,對后來宋詞取得的輝煌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云翼.宋詞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