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投筆從戎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走過北風蕭瑟,看慣長河日落。敕勒川上的一曲牧歌,伴隨著駝鈴響徹。遙遠的絲路古道,依稀還有牧馬人漂泊。那是一條千年前的漫漫旅途,也是如今我們熟悉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指的是在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那么便讓我們隨著這尊“侍女小憩騎駝俑”一同夢回盛唐,感受那條美麗的漫漫絲路吧。
從這尊“侍女小憩騎駝俑”上來看,首先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女子坐于駝背上小做歇息的景象,生動表現了漫漫絲路上,人困駝乏的畫面。該俑出土于唐墓,陶質原本為紅色,施有彩粉,但因年代久遠,色已脫落。然而,我們還能清晰地看到,駝背上的女俑身著圓領右衽長袍,足蹬長靴。從服飾上來看,該女子應是身處于唐代。左右分梳的發辮自兩側下垂,可看出這名女子尚未出嫁。不難想象,千年前的那場旅途她并非獨自一人,很可能是駝隊中的一名侍女。透過她,我們依稀還能聽見千年之前的絲路上悅耳的駝鈴聲聲,窺視強漢雄風,聆聽盛唐夜唱。
大地西行,滿載綾羅綢緞的車隊緩緩前行,去向云和山的彼端。昔日的“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造就了這場偉大的行程。張騫奉旨出塞,班超投筆從戎,玄奘西天取經……從雄漢到盛唐,由富宋到剛明,絲綢之路從未停止過屬于它的故事,正如那一車車絲綢未曾停止、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一樣。西去的同時,他們也曾帶回無數西方諸國的奇珍異寶。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而中國人也知道了遙遠的西方生活著一群與我們膚色、語言、生活完全不同的人。這條絲路不僅是一條古時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更是一條東西方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友誼之路。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培養;興趣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初中歷史考試作了重大的改革,在中考中歷史實行了“開卷考試”,這樣一來好像歷史就變成了副科的副科,在學科中的比重似乎比其它副科更輕一些,使得學校與教師不重視歷史課的教學,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更是缺乏激情,歷史課在學生的心目中好像可有可無。其實歷史是初中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是初中學生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樹立正確歷史觀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歷史教師不應該完全把目光只是放在中考上,要探討課堂教學的調整和改革,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結合歷史典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如果按照課本去講,那只會是干巴巴年代與名字的堆積物,學生不僅無興趣去學還會越聽越煩。歷史作為人文學科,其不僅僅是“歷史”的記錄,還是人類文化典故的載體之一。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穿插一些歷史典故,充分利用典故的故事性,可以幫助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可以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例如初中歷史教材中就有許多成語典故,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知識點進行歷史知識的解讀,以一個成語典故作為歷史某一事件的闡述載體,必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畢竟就中學生的學習特點來看,“講故事“的方式,是深受學生喜愛的。舉例說,在學習中國古代史中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時,教師如果只是把這個戰役定義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從課文中闡述“前秦80萬軍隊對東晉8萬軍隊在肥水展開斗爭,東晉最終取得勝利”,那稍顯枯燥,也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畢竟這些基本的知識點學生已經從課文中獲得,教師在進行“復讀”那肯定難以讓學生產生新鮮感。而如果教師以成語教學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以“淝水之戰”、“草木皆兵”這兩個成語典故為核心主題,展開故事性的教學,則必然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專注于課堂。又如,在學習東漢班超出使西域的知識點時,教師也以“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兩個成語典故著手,進行教學組織。“投筆從戎”寫的是班超為報效祖國,放棄文書工作,毅然從軍;而后一個成語寫他在通往西域的途中,臨危不懼,果斷的斬殺匈奴使者,勝利完成東漢賦予他的使命。通過這兩個成語可以把歷史事件進行一個高度的概括,并很好的描述了班超這個人物形象,寫出他出使西域的歷史背景和經過片段。而學生在學習中,也會被這些具有傳奇色彩的典故所征服,不僅學習興趣大增,文史知識也得到了提高。通過以上的幾個例子,教師可以把“成語典故”作為教學的支點,在此之上,讓學生對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和分析,在其他章節的學習中,也找出與歷史背景和人物相關的歷史典故,并在課堂上與大家一起分享。在增加師生交流的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更為廣泛的搜索,找出更多的歷史背景資料,這無疑可以增強學生資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也可以間接的擴大學生的課外知識閱讀量,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
二、利用影音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歷史的追溯和記錄已經不在單純的依靠文字,而是充分的利用了各種科技,歷史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不在是死板的文字,而是是有血有肉的。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根據現代人對歷史的演繹和追溯方式,把歷史影音資料引進課堂,讓學生在“動”的歷史畫面中,認知歷史。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教師可以以近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某個片段為教學資料,讓學生從中判斷其劇情是否遵循歷史進行改編,如果與歷史記載有出入,那可以讓學生對此進行評述,甚至可以讓學生擔任“編劇”,從史實的角度出發,對人物事件進行編排。通過這樣的影像教學,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有更深層次的思考,這對學生的歷史學生有著極大的幫助。
三、結合社會焦點事件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信息時代,信息的傳播幾乎沒有障礙。初中學生雖然沒有進入社會,與社會親密接觸,但是這并不妨礙社會各種信息傳入校園,也并不妨礙學生讀取社會各種信息。特別是在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信息的傳播更是“無孔不入”,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學生也開始關心社會問題,對各種信息都懷有較強的好奇心,喜歡進入社會信息網絡,獲取各種信息。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從時代的發展出發,在教學中注意以社會焦點事件為背景,進行相關歷史知識的闡述,在學生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如教師可以從近段時間一些省市爭奪“100周年紀念日”的歸屬為導入,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對這一社會事件進行分析,根據個人的判斷,對這起“紛爭”做出相應的評述,并說明自己的判斷的理由。通過社會歷史事件的分析,學生一方面可以運用自己所學到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也可以解決現實社會的一些問題,從實用性的角度,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總之,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之下,才會完全融入課堂,而教師也才能順利的把信息傳達給學生,保證傳輸與接收雙方的同步有效進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新的教科書體現了初中歷史課程特點,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做到目標讓學生參與制定,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只要我們不斷更新觀念、努力進取、勇于探索,我們的教育教學就一定會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只要我們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友愛每一位學生,我們的教育教學就一定會走向一片更為廣闊的天空。
【參考文獻】
我夢見自己來到了長安,看那“龍銜寶蓋,風吐流蘇”的盛況。東市西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大明宮上“萬國衣冠拜冕旒,朱雀街旁,儀仗整齊,旌旗招展……我夢見自己來到了揚州,看那大運河上,帆移影動,綿延數里。清風明月夜,賞二十四橋景,聽玉人吹簫聲……我夢見自己來到了齊魯大地,看見了那“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的富庶景象。大街小巷路不拾遺,黃發垂髫怡然自得……我夢見自己來到了塞北,那大漠孤煙下,長河落日旁,漢家將士正策馬奔騰,追趕殘敵,要讓匈奴見識漢軍威武,告訴他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我夢見自己來到了西域,大唐鐵軍正在秣馬厲兵,準備開疆拓土,揚中華聲威,震四方蠻夷……
我夢見了蘇武,他衣衫襤褸,骨瘦如柴,卻在胡天飛雪中頑強地挺立著,雙眼遙望大漢的天空,以自己的軀體豎起一座偉岸的豐碑……我夢見了司馬遷,他用殘缺的身體一筆一畫地延續著生命的傳奇,筆端流淌出來的不僅是一段段鮮活的歷史,也有一種傲世的骨氣與一種獨立的人格……我夢見了班超,他毅然投筆從戎,仗劍天涯,在春風不度的地方,建功立業,揮灑血汗,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那是任俠尚武的陽剛之氣,那是開拓進取的時代強音……我夢見了李白,他廣袖飄飄,衣裾渺渺,在風中舞步,在月下獨酌,舉手投足盡顯豪放飄逸。月光灑滿了酒杯,也酒滿了他的華服,我仿佛看見一個民族的遺世獨立,一個文化的絕代風華……我夢見了唐太宗,這個雄才大略的偉人,宵衣旰食,日理萬機,與他的賢臣良將肝膽相照,群策群力,共同開創一段流芳百世,澤被萬年的曠世傳奇……。
夢回漢唐,因為“漢唐”二字是我們民族內心深處最強烈的起搏;夢回漢唐,因為那是一個威服四海,氣吞萬里的盛世;夢回漢唐,因為那里有我們曾經失落的光榮與夢想……當我們民族邁開復興的腳步,去際會新的歷史大潮的時候,我們需要信仰,需要力量,需要漢唐的風骨與氣象,我們要再造雄漢盛唐。
朱家角的水鄉,是古典人文圖畫,是古代上海的溫床,悠然穿梭的小船,帶給了她最初的人間繁華,灌輸給她的是深厚的江南風雅底蘊,在帶給她收獲的同時,也為她塑造了最初的思想情懷。
但,西裝旗袍、十里洋場,還是最根本的印象,那些幽雅的旗袍是令人心動的,那油亮的愛司頭是高貴的,來來往往的黃包車在外灘穿梭,鐘表店的伙計掂量著時光的價錢,形形的時髦廣告遍布街頭,霓虹倩影的大街小巷成了大眾的游樂天堂,花花世界的百樂門是最繁華的風月寶地,那俏語嫣然似乎會在每一個人的心頭纏綿,她姿態輕盈的旗袍背影是路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還有那些歌舞廳里飄出的曼妙爵士,向所有人訴說著一個“玫瑰玫瑰我愛你”的傳說......
雪茄煙裊裊升起,梧桐樹的倒影開始抽象,映襯了酒吧里的歡樂,高根絲襪的平靜間,是關于中國下午紅茶的西方演繹。無處不在的精致生活憧憬著美麗的夢想,于是南京路的有軌電車成了時髦的象征,西洋建筑的深處有了為生活奔波的職場人群,蘇州河的碼頭也成了冒險家的搖籃。一天的辛苦,只為一夜風流,這是舊上海精神的風雅極至。
黃浦江畔的明珠日夜閃爍,蕩起多少寫不盡歲月的滄桑與蕭條,記錄多少說不盡市井百態的悲歡,這一切留在越劇演出間各派戲迷的爭斗里,留在亭子間里的烏鴉麻雀之間,留在報童的呼喊聲中,也留在早期的電影傳奇中,盡管坎坷,盡管艱辛,但仍給上海留下了一幅動情的生活畫卷,使人一直為之動容。
還有些懷念使人難忘,這應該是阮琳玉的悲婉人生,周璇的浪漫熱血,蝴蝶的驚世容顏,張愛玲的風華絕代、魯迅先生的蓋世文章;還有便是的風流、藝人的才情、勞動者的艱辛。
其實我們應該還要記得一些英魂,是的,那就是“一二八”的激戰,上海民眾、全國民眾在那里第一次對法西斯大聲說不!當然還有“八一三松滬抗戰”里最壯烈的謝團長和他的八百壯士!這是風月上海被人遺忘的另一面,國難關頭下,連都上街游行救國,連電影明星都投筆從戎,連黑幫都前赴后繼拼死抗敵,這本是她骨子里與身俱來的高尚品格——別人有,她也有!
在中職學校,與專業技能課相比,由于學生學習目的不同,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認為歷史課可有可無,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淡漠,這給歷史教學增加了困難。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成了值得中職歷史老師認真探索的問題。幾年的實踐使我認識到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讓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我在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創設歷史與現實的情境,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在中職歷史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結合具體、生動的史實,創設歷史與現實的情境,使學生感知社會,清楚地了解社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對歷史與現實進行正確的理解,從而產生探尋人生的愿望,使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學習,從而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過程中。
在講述《絲綢之路》一課時,通過提問學生“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語由來和聯系時事熱點“一帶一路”建設兩個環節導入新課。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教學片段,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張騫對中國歷史的巨大功績結合起來,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認識到張騫出使西域對內加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外打通了一條中國和西方的交通路線,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使同學們對絲綢之路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強對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的感悟。講述過程中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
二、提高素質,吸引學生關注學習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首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知識水平,認真研究教材中的知識結構,總結方法、技巧、不斷加強學習,研究教學方法,豐富知識。知識豐富了,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講解,才能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要不斷加強教學基本功,注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講課藝術,力求授課時清楚、生動、富有感染力,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由于我們是職業學校,學生的文化底子薄弱,不愿學習,他們是奔著學習職業技術來的。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筆者盡量結合現在的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以及同學們感興趣的“互聯網+”等新事物,把它們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教學,使學生們明白學習歷史可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可以激發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從而產生對歷史這門課的興趣。
三、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在教學中將老師的講述、講解、演示等與學生的討論、探究等結合起來,充分運用教學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等手段,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開發和制作歷史課件。
在講述東漢蔡倫造紙一課時,我插入了東漢蔡倫造紙過程的視頻,聯想萬眾創新、“互聯網+”等新思維、新概念,提出要運用科學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運用“司馬光砸缸救人”和“曹沖稱象”等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幻燈片,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抽象的資料具體化,寓教于樂,使同學們在開心和快樂中嘗到學習的滋味,從不愿學習到熱愛學習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