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思念家鄉親人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教學內容:
《秋思》是小學語文鄂教版第九冊中的古詩誦讀。是由唐代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思鄉詩。全詩圍繞“家書”,因景敘事,因事而思,通過詩人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細膩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體會《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3、重難點:
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對家鄉的思念,體會作者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的情感,體會意境,這也是這首詩的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
為了突破重難點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學法,張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學中,我運用音樂、畫面將情境交融,讓學生走進詩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2、品味誦讀法:
為了完成秋思的教學,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誦讀來展開教學。
第一次采用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讀正確,讀流利以至于熟讀成誦。
第二次采用讀重點詞和詩句,體會詩句含義。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情感體驗。
三、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上課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學們,請觀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將所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呢?自己考慮后自由發言。”學生很容易說出:“一輪明月嵌在藍藍的天空中。”我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們學過的那些古詩?”此時學生自然想到了《靜夜思》《泊船瓜洲》。“這兩首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思念家鄉”。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思鄉詩,是由唐朝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秋思》。接著板書課題。【設計意圖:教學倡導循序漸進,溫故而知新,此環節,我以明月為引,通過學生的聯想而引出思鄉主題,回顧所舉例詩的寫作手法,為學生初步感知新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打下了伏筆】
(二)新課講授
1、解詩題,知詩人。
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一,我讓學生課下查閱關于張籍的資料。此環節首先讓學生分別介紹了有關張籍的資料,最后我總結:張籍的老家是吳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開始四處游歷做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正獨自一人居住在洛陽。又是一年秋風至,望著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出示課件)【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學生搜集的資料,我的總結、使學生充分了解了張籍寫《秋思》時的背景,為講解古詩做好了鋪墊。】
2、抓字眼,明詩意。
在 “初讀質疑”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朗讀詩題──《秋思》并把詩題的意思給大家作了解釋。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把你認為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抄寫下來,你能從詩中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再讀一讀:試著聯系注釋等方法,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設計意圖:此環節我將詩人思鄉之情的詩句、詞語,這一問題拋給大家,讓學生帶著思考與疑惑去感知文本,這種帶有強烈目的指向性的閱讀體驗,再配以明晰的自讀要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對于文本的感知效果遠遠好于以往傳統流程。而這一帶有統領全文的問題,使學生在課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節課的重點。】
接下來,在“再讀解意”環節,我安排了小組合作,探究“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或詞語,體會作者的意境”。第一組學生站起來說,我從“洛陽城里見秋風” 感受到因為作者看見了秋風,看見了被風吹落的樹葉,就思念自己的家鄉了孩子們,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PPT想一想,那時,詩人佇立在街頭,看見漫天飛舞的黃葉,他的內心會怎樣?你能用一個詞來表現詩人的心情嗎?學生回答說,他的內心是孤單、寂寞的,(板書:見秋風)詩人佇立在瑟瑟秋風里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他“見不著”的是什么?有的學生說是家鄉的明月,有的說是親人,有的說是作者的母親。是呀,在這洛陽城里,詩人見不到家鄉的紅柑樹、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風,。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緊扣一個“見”字。引導學生說說詩人見到的是什么?見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見”與“不見”的對比中,以具體的景來感知內心的情,以有形的物來映襯無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讀中,將學生帶入了古詩的意境。第二組學生說,我從“意萬重”這個詞感覺到詩人思緒萬千,有許多話想對家里人說。恩,那你能讀一下這一句嗎?假如你就是張籍,你會有哪些話想要對家人說呢?學生回答:“張籍可能會說我很想念你們,你們想我嗎?”“他可能說你們過得好不好?要保重身體。”“他可能會說這么多年在外漂泊,已經感到很疲憊了,想和家人團聚”“他可能會問家人銀子夠不夠用,要不要寄銀子回來?”。我一聽,學生們體會到了作者的意境,緊接著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抒發出來。這一環節我運用多媒體,凄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讀后第三組學生站起來說,因為“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為“說不盡”,所以“又開封”。是呀,這封飽含著意萬重,價值抵千金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地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又怎能不開封呢!
3、悟詩情,入詩境。
這一環節,我請同學們閉上雙眼,跟著老師一起走進詩人張籍的思鄉情懷。(師配樂范讀。生閉目感受。)
請同學們睜開雙眼,你們是否感受到詩人那濃濃的思鄉情懷?誰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讀告訴老師。(生配樂朗讀。)這時學生們都沉浸在了這濃濃的思鄉情里,很明顯我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順利完成了。接著,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我安排了背誦。大部分同學都能夠背誦,也進一步深化了主題,這種從“悟”到“誦”進而從 “誦”到“悟”的方法不僅可以感受到古詩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總結:同學們,在這首詩里,抒發的是什么情?學生回答:思鄉情。
4、尋詩律,悟詩律。
這一環節,我扣住“思鄉”由古至今,讓學生感悟千古思鄉情。
首先體會古人的思鄉情。
(1)教師引讀:
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古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中。你們看!
(2)課件呈現:古人思鄉名句。
A、師:在思鄉人的眼中,故鄉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難怪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B、師:四處飄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為不愿讓家人擔心。就像岑參說——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cén shēn)
C、師:夕陽西下,鳥兒回巢,船兒歸港,但詩人的故鄉在何方?李覯不由得長嘆——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李覯(gòu)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白古人思鄉不是個體行為,而是群體現象。以前面《秋思》學習為基礎,通過教師的導讀,背景音樂《思鄉曲》的渲染,讓學生在品讀這些思鄉名句中融入一種思鄉悲愁的詩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鄉情。
(1)導語。
師:同學們,古人思念家鄉,今天的人們遠離家鄉又何嘗不思念?你們聽。
(2)配樂欣賞:余光中《鄉愁》。
【設計意圖:引入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教師配樂范讀,使全課意境統一,讓學生懂得張籍思鄉,古人思鄉,今人思鄉。】
四、說反思
【關鍵詞】主題;意象;鑒賞教學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作為最古老的語言藝術,一直和人類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聯系在一起,展示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從澤被后世的《詩經》、到李白的浪漫詩篇、杜甫的憂國之作,再到東坡的豪放詞賦、以及清代詩歌的復興,無數流傳千古的優秀詩篇,哺育了一代代人茁壯成長。這些優秀文化遺產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道德理想和人文修養起著極其重要的的作用。這也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本文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著重談談古代詩歌的教學。
一、初中教材中古典詩歌的現狀
古典詩歌按內容來分,大致上有以下幾類:敘事詩、詠懷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在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共有古代詩歌60余首,這么多詩歌,由于學生的年齡有限、經歷有限以及古今生活環境的巨大差異,學生拿到手后,往往不能深刻理解詩人的情感。各種資料雖然對單獨的一首詩歌的賞析比較全面、透徹,但沒有這類詩歌的集中講解;教師在講述這些詩歌的時候,也往往一詩一講,缺乏理論的概括和系統的總結,對于這類詩歌學生心中沒有明晰的概念,就不能從深層次上理解它們。
二、教學過程探索
1.引導學生把握詩歌主題
要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讓學生對詩歌背景以及古代士人的生活有一定把握,真正理解詩歌主題。
以表現思鄉詩歌為例。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是一個人最樸素美好的感情。多愁善感的文人在異地他鄉,看到周遭的景物,總會想起那個養育自己的地方,更會在魂牽夢縈中品味濃濃的感傷。《天凈沙?秋思》中,作者在荒郊野外看到安適的人家,引出“日暮鄉關何處是”的愁緒是理所當然的。人皆有家,唯我獨無。這份蒼涼,怎不令人思之斷腸!然而這還是在和平年代,只是由于羈旅行役路途不便耽擱在外。戰爭年代,國將不國,又與親人音書阻絕,連家鄉的情況、家人的生死都不得而知,只有作者孤獨的一個人,他的滿腹惆悵更是可想而知。
了解了作者寫作的背景,才能更好的把握詩歌的主題。
2.了解特定意象,領會作者意圖
理解主題之后,還要讓學生讀懂詩歌中的意象。意象即文學作品中表達主觀情感的客觀外物,是溝通藝術家的主觀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橋梁。在古詩中,很多“物”往往用來表現特定的感情。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弄清楚意象的寓意,才能較好地深入到詩歌和作者之中,領會作者的意圖,進行較高水平的鑒賞。下面筆者對初中所學的羈旅思鄉詩中出現較多的兩個意象“月”和“雁”做簡單論述。
(1)月: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因月亮本身具有安寧靜謐的情韻,她可以創造出靜與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
月,有表現思鄉念親之意,能暗寓羈旅情懷、寂寞孤獨。舊夢重溫的情思,月亮成為詩人鄉愁最無言的見證,詩人懷念家園、思念親人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思故鄉”是由“望明月”引起的聯想,是人們共通的心理體驗。“舉頭望明月”能使千里外的他鄉游子產生 “望鄉之情”,因為此時的月亮正成為游子與故鄉親人之間的中介,大家的視線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們的心理上縮短了地理上的距離,猶如來自故鄉的人給游子親切之感一樣。
(2)雁:中國文學中孤雁意象常被使用來渲染強調人的悲涼身世和孤寂心境,如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鴻雁傳書的故事很早就開始流傳,雁這個意象蘊涵更多的是思鄉的情緒。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一句,“歸雁”這一意象就承襲了傳統的寓意。“歸雁”引起了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對于詩中所流露的濃重的鄉愁就易于理解了。
古詩中的意象何其多也!就是蘊涵思鄉之情的,也絕不止“月”、“雁”兩個。可以讓學生課下搜尋,以更好地理解這種類型的詩歌,從中汲取更多營養。
3.讀中悟情,讀中審美,在美讀中提升自己
在理解詩歌、領會作者意圖的基礎上才能把頌讀欣賞變成真正意義上的美讀。理解了古典詩歌的主題之后,要重視朗讀,把握詩中流露出的感情,重視詩歌的節奏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上古時代詩歌、音樂、舞蹈原是三位一體的,詩歌與音樂有一種難解難分的特殊的親緣關系,音樂美應是詩歌藝術的重要因素。古詩詞的每一首詩歌幾乎都可以用來歌唱,如岳飛的《滿江紅》、蘇軾的《水調歌頭》、杜牧的《泊秦淮》等,均可長嘯短吟。通過歌唱的方法,可讓學生充分領悟詩歌的音樂美,了解韻律規律,激發學生自覺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當然,每一首詩歌都采用歌唱教學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加強朗讀教學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教師的指導作用也不可忽視,應當讓學生明確讀詩除了要感情充沛外,還要注意詩歌語言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節奏、押韻、音調等幾個方面并將其朗讀到位。中國古典詩歌節奏是依據漢語的特點建立的,由“頓”來體現:如四言詩每句兩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五言三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等。這是一般情況,當然也有例外;押韻則是使相關的詩句末尾的一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了聲音的回環往復,產生復沓美;而聲調的平仄搭配,以及雙聲、疊韻、疊字、疊句的恰當使用,也能求得音調的和諧。此外,字音讀錯要糾正,句子讀破要指點,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住詩歌的內在節奏(所謂的內在節奏,就是情緒的統一和抑揚頓挫),幾相結合,才能真正領悟詩歌的妙處,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小結
古詩詞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優秀文化,是人類文化之無盡寶藏。古詩詞體現的主題或愛國愛民,或戍邊報國,或惜時勸學,或講求道德修養,或抒發遠大志向,或感悟人生哲理,不一而足。對詩篇的教學,終極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感受鄉土親、骨肉情、民族魂,從而陶冶情操,立下報效家鄉、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鑒賞羈旅詩可以從以下幾點切入:
1.把握情感類別
羈旅詩抒發的情感大致有四類:
①敘寫羈旅之苦,抒發內心的孤獨、凄涼及思鄉之情。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馬致遠的《秋思》等。
②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熱愛與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月夜憶舍弟》等。
③抒發獨居他鄉,不為重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漁家傲》等。
④抒發厭惡戰爭、思念家鄉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等。
2.挖掘關鍵字詞
羈旅詩中有一些關鍵字詞,如“孤”“悲”“無情”“憐”“空”“獨”“故園”“相思”等,這是鑒賞的切入點。如晏幾道的《鷓鴣天》,詞中的“不如歸”就是理解“詞人思想感情”的關鍵;如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標題中的“懷歸”是解讀詩歌的鑰匙。
有時特殊的節日也是關鍵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節、重陽節等重要節日,常常引發旅人的思鄉懷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和元代詞人魏初的《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都寫于特殊的節日。
3.留心四種意象
羈旅詩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意象有:“望月懷遠”,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鴻雁傳書”,如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折柳送別”,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杜鵑啼血”,如晏幾道的《鷓鴣天》等。這些意象都具有獨特的抒感的作用。
4.注意兩種手法
羈旅詩除了使用慣常的“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渲染”等表達技巧外,還有兩種特殊的表現手法:
①樂景襯哀情。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用春光融融來反襯客居思歸的情感。
②側面落筆。不說自己想家,卻說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覺凄涼。如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閱讀訓練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前兩句寫景,請分析詩人當時的心境。
2.詩評家認為這首詩妙在后兩句,請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簡要分析。
3.《全唐詩》錄入此詩時,“落”寫作“在”字,請你說說是“落”字好,還是“在”字好?
閱讀訓練二
長安秋望
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首聯中“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2.試分析頷聯這兩句詩的妙處。
3.頸聯“紫菊”“紅蓮”對表現詩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4.尾聯抒寫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閱讀訓練三
南鄉子
李王旬
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
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所要表現的主旨是什么?
2.這首詞的上闋主要是寫景,請簡述這樣寫的作用。
3.“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詞中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回答。
閱讀訓練四
蟾宮曲?九日[注]
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注]九日,農歷九月九日,中國人素有登高望遠的習俗。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是元曲作家張可久寫的一首被后人稱為“清而且麗”的散曲。你認為這首元曲中揭示主題的是哪一句?請簡要分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渲染怎樣的氣氛?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3.“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的描寫是否與主題有關?
閱讀訓練五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特別推崇首聯的“偏驚物候新”一句。詩人所“驚”的是什么?“驚”字與全詩有什么關系?
2.詩歌抒發了什么感情?詩人是怎樣抒發這種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閱讀訓練六
望薊門
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簫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面對詩中的字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心驚”中“客”指登臨之人。
B.“三邊曙色動危旌”一句中,“危”是“頹危、將傾”的意思。
C.“沙場烽火連胡月”一句中,“烽火”一詞表明戰事是由外敵入侵而引起的。
D.“投筆吏”用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請長纓”則是用終軍請纓的典故。
2.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登臨燕臺遙望薊門,以“心驚”感受引出下文對戰場的刻畫。
B.“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用夸張的修辭方法來渲染了戰斗場面的宏偉背景。
C.“海畔云山”描寫出薊門地勢的險峻,“擁”字則烘托出薊門的堅如磐石。
D.全詩著力運筆勾勒出山川形勝,極言河山之壯美,并欲以此激發人們的抗敵熱情。
3.結合全詩,從寫景抒情的角度談一談“望”字在全詩的地位和作用。
閱讀訓練七
訴衷情
晏幾道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寫景極有特色,請簡要分析。
2.簡要分析這首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閱讀訓練八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面對詩句的分析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運用對偶、互文的修辭方法,寫旅途所見大江兩岸景色,“客路”“行舟”,字里行間已有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之感,與尾聯之“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B.頷聯同樣是寫兩岸景色,其中“兩岸闊”與“潮平”,“一帆懸”與“風正”均有因果關系。“風正”是風大的意思。
C.頸聯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景中含情,景中出理。
D.尾聯寫泊舟后的思鄉感受,與首聯呼應。
2.“潮平兩岸闊”中“闊”這個字表現出了怎樣的一幅情景?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話膾炙人口,請簡要分析。
閱讀訓練九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晚連江風雨”描繪了怎樣一種景象?詞人描繪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兩句,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3.詞的最后兩句“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古詩閱讀之羈旅詩》
閱讀訓練一:
1.當時詩人孤獨無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頗為凄涼。
2.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問句來表達,這樣便飽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在”字相形見絀,平淡寡味。
閱讀訓練二:
1.詩中“凄清”二字既屬客觀,也屬主觀,秋意的清冷,襯托出心境的凄涼,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2.“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耳聞目見動靜結合,獨具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做了饒有情韻的烘托,選景典型,韻味清遠。
3.紫菊半開,紅蓮凋謝,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移情于物,不僅形象傳神,而且使人不禁生發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閑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令人想起“采菊東籬下”,油然而起歸隱之心。
4.尾聯表現了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
閱讀訓練三:
1.離愁別恨(或思鄉之愁,或離恨)。
2.借景抒情,用煙、雨、落花以及鷓鴣的叫聲來渲染出思鄉之情。
3.潮退了,天色晚了,思鄉而不得歸,更突出強調了思鄉之情。
閱讀訓練四:
1.從標題“九日”及全文內容來看,本文的主題應為重陽佳節,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應為揭示主題的句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渲染了凄涼的氣氛,這種氣氛的渲染,有助于思鄉主題的表達。
3.“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憶從前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用從前歌舞升平的稍縱即逝襯托現實中人老發白的凄涼,告誡游子不再留念他鄉,而要“倦思”故鄉。
閱讀訓練五:
1.讓詩人“驚”的是春來江南萬象更新的景色。“驚”字是全詩的詩眼,不僅領起中間四句所寫春景,還從眼前景帶出故園思,景色越美越動歸心,著落在“聞歌古調”而“沾襟”上,使全詩充滿了宦游人懷鄉之情。
2.歸思(思念家鄉的感情)。頷聯、頸聯借景抒情,尾聯直抒胸臆。
閱讀訓練六:
1.B(危,高聳)
2.D(不是“極言河山之壯美,并欲以此激發人們的抗敵熱情”,而是借對壯闊戰斗場景的描繪表達自己渴望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3.“望”在全詩領起所見:寒光、積雪、曙色、危旌、烽火等物象,渲染了戰斗景象氣勢之盛;全詩行文,由望中所見,生望中所感(“心驚”之感受,“論功”之壯志),情景交融,使詩人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業的抒發水到渠成。
閱讀訓練七:
1.先寫花點明時令,遠景近景結合,寫樹上紅葉、鴻雁碧天充分體現季節特征。描寫樹葉夾雜的疏黃,濃淡相宜,格調優美,而且注意了動靜結合,如流水、碧天、遠村、紅樹。
2.詞人登高望遠,面對自己仕途生涯的不如意,感嘆前路茫茫,難以把握。
閱讀訓練八:
1.B(“兩岸景色”應為“江上景色”,“風正”是風從正面吹來)
2.“闊”既寫出了長江水波激蕩,江面廣闊浩渺,又寫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濃的景象。
3.詩人用“生”“入”二字,將景物擬人化,使之富有生機,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閱讀訓練九:
1.前三句描繪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它是為詞中的主角“杜鵑”的出場作鋪墊。(或景語皆情語,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心境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