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中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廣州人善吃全國聞名,但吃風不俗,體現為“吃而有法”:深入研究食材,講究搭配原理,加工手段巧妙。他們用來蒸煮的陶器、瓷器完全可以編出一本廣州廚房器皿史。善“吃”者手藝之精細讓人嘆為觀止。一旦和廣州人坐一起聊吃,你光說白己吃過啥沒意義,要說出怎么吃才能博得滿堂彩。
這和廣州人注重養生的觀念有關。別說養生經驗豐富的師奶和阿婆,就是你辦公室鄰座一個看起來胎毛未褪的廣州小女生,也能煞有介事地對你說出“車前草”利尿、“薏米”祛濕的養生常識。廣州人養生理念和中醫原理趨同:用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從而延年益壽。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也謹遵此令。這里說的“各種方法”其中之一就包括研究食材性質,琢磨相互搭配,很符合中醫的“配伍”理論。廣州人做飯鐘愛用新鮮食材,市場也對此做出了呼應,街頭巷尾總有鄉下人挑擔賣鮮貨,這也是羊城溫馨街景之一。
這個城市的土著們,人人都是老中醫,個個可以編湯譜,家家都有廚房秘籍。一個外地人定居廣州,生活圈里要是長期保有幾個廣州師奶,她的廚房工作很快就可以達到順風順水的境地。從外人的視角看,廣州人通曉食材性能和材料搭配功夫儼然是一門偏冷的江湖手藝。他們對食材的研究像極了丈母娘相女婿,沒查出你祖宗十八代的來龍去脈絕不放心使用。我從小接受“有病吃藥天經地義”的家庭文化熏陶,爸媽至今堅持小毛病白己治理,大問題才去醫院的生活原則。當你在家剛說出今天覺得哪疼,話音未落他們就能立刻給你開出處方,準備充分的還轉身回屋拿出幾盒藥,什么藥一次吃幾片都背得滾瓜爛熟。這在廣州人眼里簡直不可原諒:僅憑私人經驗動輒“亂”吃藥,這無異于慢性自殺,其生命治理精神與廣州人崇尚的養生方法顯然不一致。
食療食補是深人廣州人骨髓的生活精神,他們的養生之道通過食材春風化雨,親嘗過他們手藝的人就明白,人家手法確實得當:“食”和“藥”組合精妙,廚房出品的每一味菜和湯都不見藥苦只聞氣香。廣州人在中醫經驗生活化的路上付出的努力經久不息,這讓他們在任何身體調養問題面前都舉重若輕,借此形成的方法論也成了日常生活習慣和廚房基本法。他們談起食材藥理和保健效果,就像談論一次氣象簡單的天氣,輕松得像他們生下來就知道這些。生活傳統的長久積淀,最后變成了穩定的遺傳,你無法不認為,廣州人,個個都是老中醫。
最讓人信服的是,廣州人仍在這個領域樂此不疲,經驗一直在增長,在如此積極地尋找面前,也成就了廣州的獨特餐飲。每一個到過廣州和還沒來廣州的人,現在已經開始對廣州食物念念不忘了。
1947年,王蘭賓本是一名教師,可由于略能醫術,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他遂棄教從醫,1957年,王蘭賓自山東中醫進修學校畢業,到原羊口鹽場職工醫院工作,1987年,晉升為中醫副主任醫師,臨床經驗豐富,是我市“十名”老中醫之一,先后在醫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1988年,他從醫院離休。
離休后的王蘭賓并沒有閑著,他走街串巷,只要聽說哪里有病人,不管什么時候,總要親自去看看,夜半砸門的事兒,對王蘭賓來說并不稀奇,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次了,而外地人來登門求醫的更是不計其數。除了為疑難患者義診,王蘭賓還潛心研究中醫學術,長期的臨床經驗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他將這些寶貴的醫案整理成冊出版。在義診之余,他仍學習不止,筆耕不輟,他常對同樣從事醫務工作的孫子王永軍說,中醫學是好東西,好東西就一定要留下,自己要在學術上“開花結果”。
2001年7月3日,壽光日報對王蘭賓的事跡進行了報道,時隔六年,去年8月25日,我們在前南河村見到王蘭賓老人時,他正在給人看病,看到我們的到來,他趕緊起來打招呼,說話有點急促,原來他剛剛從外邊給人看病回來,家中已有幾位病人在等他,他又坐下來給病人瞧病。由于找他看病人很多,又經常出去給人看病,使年邁的身體受了風寒。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可要求看病的人特別多,只好拖著病體給人看病,說到這些,不免引來老伴一通善意的埋怨。
風熱型:多見于急性蕁麻疹。癥狀表現為發病急,風團呈紅色,灼熱劇癢,兼有發熱、惡寒、咽喉腫痛、胸悶腹痛、惡心欲吐,舌紅苔薄白或薄黃。
風寒型:多見于寒冷性蕁麻疹。癥狀表現為皮疹呈淡紅粉白色,遇冷會加重。癥狀不多或伴有頭身痛,舌體胖舌質淡苔白。
血虛受風型:患此類蕁麻疹的寶寶病多反復發作,且持續時間較長,午后或夜間加劇,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或舌質淡。
心脾兩虛型:患此類型蕁麻疹的寶寶體質較虛弱,面色蒼白,口唇血色較淡,常入夜起病,汗后發疹,皮疹色淡而癢。多會在精神緊張的情況下發病,又稱“精神型蕁麻疹”。
下面介紹3種中醫療法:
1.按摩治療
讓寶寶仰臥著,家長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對稱地捏拿位于寶寶膝上內側肌肉豐厚處的百蟲穴,左右各5次。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穴,左右各操作50~100次。患兒俯臥位,家長以單掌橫擦膈俞穴處的肌肉,然后以拇指及食、中二指捏擠該處,反復操作5~10次。按揉雙側曲池穴各1分鐘。
寶寶仰臥,家長用大拇指點揉膻中穴1~5分鐘。按揉曲池、風池、足三里、血海穴,每穴操作1分鐘。之后讓寶寶俯臥,家長用單掌橫擦腎俞至大腸俞的部位,以局部透熱為度。
讓寶寶坐著,家長以掌按揉并推擦寶寶的頸項部,以透熱為度。之后讓寶寶坐位或俯臥,家長一手扶住寶寶的前額,另一手的大拇指及中指點揉雙側風池穴,使穴位局部和頭側部有酸脹感為度。掐、揉血海、三陰交穴各兩分鐘、并使酸脹感向上下擴散為最佳。最后,讓寶寶仰臥,家長以掌心對準肚臍,順時針揉動5分鐘。
注:以上的方法可以緩解寶寶的不適,但要進一步治療,需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進行加減治療,方案宜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2.中藥浴足
風熱型:藥用生山楂24克、青陳皮各24克、豬苓24克、黃柏24克、枳殼24克、赤芍24克、木通24克、黃芪30克、大黃12克、芒硝12克、生石膏40克、蟬蛻24克、浮萍24克。
風寒型:藥用桂枝12克、麻黃12克、艾葉40克、徐長卿30克、羌獨活各20克、蟬蛻24克、當歸12克、雞血藤24克、黃芪40克、浮小麥24克、荊芥24克、防風24克、紫蘇葉20克。
浴足方法小提示:每日1劑,每晚水煎取汁,浸泡雙腳至足背,溫度不宜過高,根據寶寶的耐熱度來調節。5分鐘后,以第二煎連藥渣加至盆中,使藥汁浸至足踝部,再浸泡5分鐘,且雙腳互相揉搓,以寶寶些微出汗為好。7天1個療程。
3.生活調理
1甄夢初肺癆脈象心得
甄老認為在癆疾未發現任何癥狀或僅有輕微咳嗽,食欲減少或正常,面色晦黯,體重減輕,咯血……等癥狀,但無發熱、潮熱之時,脈象可出現右寸外側沉弱狀似凹陷,反映出寸脈外側血管張力不足,且欠充盈(因之切診時脈管不成為半圓形)的特征性變化。《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右寸外以俱肺,內以候胸中。”《醫宗金鑒》則以右寸候肺、胸。清•費伯雄《醫醇賸義•晉卿脈法》講:“右寸為肺,所以通百氣,百氣上通,呼吸所系。”肺主氣,氣旺于右,“病生于內,則脈色必現于外。”肺結核病位于肺,中醫疏于“勞偲”,疾病既成,臨癥中常以肺陰虧耗為多見,寸口脈為肺腑經脈的通道,肺經最高,百氣上通,也為五臟六腑的道路。肺主氣,血脈賴氣推動,而脈為血之府,血由氣所生,血由氣所行,“勞偲”之疾,氣陰常耗傷,故津血陰液必然虧少,病在肺臟,清肅必失司,痰瘀之邪內阻脈道,因而在氣陰耗傷的基礎上,復有痰瘀邪阻脈道。是故出現上述的右寸外側張力不足、充盈失常的肺癆脈象。這種肺癆特有的脈象在長期的臨床驗證中屢驗不爽(這種驗證往往在胸透、照片發現之前)。在診療過程中,亦常據此觀察肺結核的治療轉歸;在治療中如上述寸脈(外部)張力逐漸增加,凹陷漸復,則顯示病已經治而日趨好轉;如經治療,右寸內外兩側比較無所差別,表示病已近痊愈或已愈;若經治而脈象不改則應考慮治療是否恰當等問題。另肺癆脈象除上述外,亦有脈浮大而續,若出現潮熱盜汗喘息之時,則脈大而數或按之無力或細數,尺脈浮洪滑而數……等脈象,應視當時的病勢與病及的臟腑而各異。故甄老認為肺癆之脈象雖有大法但省病問疾時也應該詳細考察,以求真脈。
2脈診入門基本點
2.1以常達變以常達變,是中醫認識疾病的基本原理之一,在中醫四診中廣泛應用,《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常以不病調患者,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就是以正常人的表現和狀態去衡量病人,以發現病人的異常之處和病變所在。脈診為四診之一,同樣遵循此原理,為醫者,于診病之前當先明了無病之體象,后方可診有過之病象。否則就會如老子所言:“未知常,妄作兇”。《診家樞要•診脈之道》亦曰:“凡診脈之法,先識時脈與胃脈及臟腑平脈,然后推之病脈。”所以對于診脈而言,醫者亦當先明其常(平),而后達其變(病)。首先診脈之道,虛靜為寶,內含環境、病人、醫生三方面。診室宜肅靜,就診有序,避免嘈雜喧鬧;患者進入診室,不宜即診,應待其穩定情緒,免去喜怒憂思悲恐的干擾,排除雜念,放松形體,安神靜氣;醫者宜凝神斂志,以求心靜神清,意在指下,才能感知脈之常與變,做到指下如有神明,不被外部現象所惑,或以區部之現象充為整體之現象,或只醫區部之疾而與整體不符,才能洞察人體臟腑之消長盛衰、因郁因邪種種病因。平脈是指三部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五至,和緩有力,節律均勻。書本有言,平脈的特點是有胃、神、根,脈象從容、和緩、流利,是有胃氣的基本特征;脈象柔和有力,節律整齊是有神的主要表現;而沉取應指有力、尺部尤顯,是有根的依據。無論何種脈象,只有有力之中不失柔和,和緩之中不失有力,節律整齊,尺部應指,乃是有胃、神、根的表現,即為正常脈,即便有病,也在病初,或精氣未敗,預后尚好[2]。但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很多人仍難以掌握平脈的特點,不少醫學名家提出可以緩脈作為平脈脈象,確實具有參考意義,如周學霆所撰《三指禪》以對舉法拈出緩脈來定平人脈象,可真謂會學習者[3]。生理性緩脈從容不迫,應指均勻,和緩有力,是神氣充沛的表現,以緩脈為參照對象,結合四時五臟,再參考性別、年齡、體質、起居、飲食與情志脈之常、變,就可體會出各種平脈同中之異。后于病脈,便更易把握,因平脈的反面即是病脈。
2.2脈分陰陽《素問•玉機真臟論》曰:“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揆度奇恒”指的當是審查陰陽,“道在于一”指的是達到“陰平陽秘”的境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脈要精微》曾言:“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切脈之要,需明正邪、表里、虛實、盛衰,而陰陽是辨脈的總綱[4]。從脈位分陰陽,《診家樞要》云:“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及之,脈伏于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而中取之,其脈應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亦脾胃之候也。”從至數分陰陽,《素問•陰陽別論》曰:“遲者為陰,數者為陽。”當然此為最簡單的陰陽分類法,內傷、外感、虛、實、寒、熱均可引起數脈,有的屬熱證,有的屬寒證,根據陰陽的相對屬性可以再分,屬陽的數脈,指凡是屬于熱證中的數脈均屬陽,有力的為實熱,無力的為虛熱。屬陰的數脈:凡是在虛寒證的病變過程中出現的數而無力或脈息模糊者。從脈形及脈勢分陰陽,張仲景在《傷寒論•辨脈法》云:“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即主要從脈的形、勢上將脈分為陰陽兩類:凡大、數、浮、動、滑等脈為陽脈,凡沉、澀、弱、弦、微等脈為陰脈。從脈象類別分陰陽,到了明代,李時珍的《瀕湖脈學》進一步明確將脈象按陰陽分類,屬于陽者,有浮、數、實、長、洪、緊、動、促;屬于陰者,有沉、遲、澀、虛、短、微、緩、濡、弱、細、伏、結、代。由于陰陽的無限可分,陰陽之中仍有陰陽可分。屬于陽中陰類,有滑、芤、弦、革、散;屬于陰中陽類,有牢脈。也就是說從脈象的四個要素,位、數、形、勢皆有陰陽可分,而脈象分類也有陰陽可分。通過陰陽的對比學習,便于我們掌握各類脈象的特點及主病,從而得辨臟氣之盛衰、預后之良莠。
2.3分部主病寸關尺分候臟腑首見于《內經》[2],主要內容為:左寸外候心,內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關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而晉代王叔和《脈經》的“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引用《脈法贊》的內容,提出了左手寸、關、尺對應心、肝、腎,右手寸、關、尺對應肺、脾、腎(子戶、三焦),每臟都有對應的相表里之腑。后世脈法的臟腑分部所屬即源于此。而每一脈象的分部主病,可參照《瀕湖脈學》學習,如其中提到浮脈的分部主病:寸浮為病在上焦,如頭痛、眩暈或胸中有痰;關浮為病在中焦肝脾;尺浮為病在下焦,如大便不通或小便不利。而沉脈的分部主病為:寸部沉可見水停于胸,關部沉可見脾胃寒凝氣滯,尺部沉可見淋濁、遺尿、泄痢,也可見固腎精氣不足所致之腰痛。
【摘要】名老中醫檔案是綜合性中醫院檔案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詳實地記錄了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集中體現了中醫藥學術特點、理論特性,為醫院系統整理、深度挖掘名老中醫的經驗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梳理了清晰的思路,對開展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研究、推動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從明確建檔對象和收集范圍,創新收集模式和方法,建立健全名老中醫檔案管理制度和開發利用名老中醫檔案等方面進行概述。
【關鍵詞】中醫院 中醫名醫檔案 中醫藥文化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61
廣東省中醫院始建于1933年,是我國近代史上最早的中醫醫院之一,被譽為“南粵杏林第一家”。在醫院80年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一代又一代德藝雙馨的名老中醫,在近當代中醫史上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們是將中醫藥學基本理論、前人經驗與當今實踐相結合,解決臨床疑難問題的典范,他們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是中醫藥學術特點、理論特質的集中體現,開展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對于發揮中醫藥特色服務百姓健康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廣東省中醫院開始啟動名老中醫檔案的收集工作,涵括了醫案、臨床經驗總結、研究成果、著作、發明等,全方位地系統記錄名老中醫的學術成就、專題講座、示范性診療活動和中醫臨床帶教的全過程,為醫院深度挖掘、系統整理、研究開發名老中醫經驗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梳理了清晰的思路。本文將從明確建檔對象和收集范圍,創新收集模式和方法,建立健全名老中醫檔案管理制度和開發利用名老中醫檔案等方面進行概述。
1界定建檔對象,明確收集范圍
名老中醫檔案是指對中醫藥事業發展和在學科領域內有重要影響力、作出杰出貢獻的中醫藥學家,在醫療、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載體的原始記錄。這一概念涉及到兩個重要問題:一是關系到“名老中醫”的貢獻作為和名譽,二是關系醫院檔案的質量。因此,名老中醫檔案的收集工作必須慎之又慎,明確界定名老中醫檔案的建檔對象是尤為重要的一環節,為此,我院充分借鑒廣東省名中醫評審條件,確定名老中醫檔案的建檔對象。
顧名思義,名老中醫檔案的建檔對象要求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5年以上,具備深厚的中醫藥理論造詣,學術思想或技術經驗獨到,技術精湛,年診治人數在當地領先,臨床療效突出、經驗豐富,在群眾中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全省及行業內具有重大影響,無私傳授獨到的學術經驗,積極培養學術繼承人,德藝雙馨,為中醫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受到社會廣泛贊譽。
名老中醫檔案的歸檔范圍決定了檔案建設的方向,結合綜合性中醫院的特性,明確檔案收集范圍主要包括七方面內容,一是反映名老中醫一生經歷及其主要活動的生平村料,如自傳、傳記、回憶錄等;二是反映名老中醫職務活動的材料,如文章、報告、演講稿、日記、信函等;三是反映名老中醫成就的材料,如個人發表的著作、評著、譯著、論文、研究成果、書畫等;如出版的專著、及其各種創作手稿、研究成果、詩詞、書畫、獎狀、獎牌、獎杯、獎章等;四是社會對名老中醫研究、評價的材料,如紀念性、回憶性材料,研究介紹材料等;有關個人事跡的報導等;五是與名老中醫有直接關系的材料,如各類證書、職務任免書、聘書、譜牒、賀卡等;六是反映名老中醫活動的音像(錄音帶、錄像帶、照片)、電子文件、實物等載體形式的材料;七是名老中醫的口述歷史材料等[5]。
2改變收集模式,創新收集辦法
2.1依托名醫工作室,系統收集名老中醫檔案
名老中醫檔案的收集工作,僅靠一紙行政公文和“等、靠、要”守株待兔的收集方式是行不通的,必須改變傳統檔案收集的工作模式[1]。我院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聲像、光電等技術優勢,建立了“名醫工作室”,全方位多角度記錄名老中醫的學術成就、專題講座、示范性診療活動和中醫臨床帶教的全過程,并及時編輯、整理、歸納為情景資料和數據庫文件,為中醫人才培養提供生動形象的情景教學材料。醫院綜合檔案室依托名醫工作室,以年度為單位,全面收集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科研成果等材料,建立人物檔案,按照檔案類別,將由名醫工作室征集到名老中醫材料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歸檔,統一錄入檔案系統,實現信息化管理。
2.2健全檔案管理制度,暢通名老中醫檔案收集渠道
名老中醫檔案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檔案,它是名老中醫人生經歷的記錄,伴隨著名老中醫的生活軌跡,檔案形成的周期與其生命周期是同步的,且檔案時間跨度比較大;其次名老中醫檔案內容豐富,載體形式多樣,大部分珍貴的檔案實物都由名老中醫本人或其家屬親自保管。它的特殊性無疑增加了收集工作的難度,涉及到檔案實物所有權問題,因此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暢通檔案收集渠道,保護檔案實物所有人的所有權,名老中醫的肖像權、著作權、專利權等權益不受侵犯[1]。基于此,針對名老中醫檔案的特殊性,在依托名醫工作室的基礎上,改變傳統檔案收集方式,積極主動,突出重點開展收集工作。
3加大投入力度,充分開發利用
3.1引入現代知識管理理念,深入挖掘名老中醫經驗
建立名老中醫檔案的價值在于深入挖掘、系統整理和開發研究蘊涵其中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為了充分挖掘名老中醫經驗瑰寶,我院借助現代知識管理的手段,通過現代信息編碼技術、知識庫、專家地圖以及實踐社區等的建立,充分挖掘與整理各名老中醫的思想和經驗,建立了中醫知識管理信息庫,為名醫學術創新傳承提供支持,促進名醫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轉移,也為進一步明確各流派的學術思想整理與臨床應用,促進各派學術觀點在我院的繁榮提供依據與支撐。譬如醫院通過播放中醫名醫檔案中各中醫流派的講課視頻,搭建學術流派融會的學習平臺;借助名老中醫檔案的真實記錄及中醫知識管理信息庫,組織編寫《廣東省中醫院中醫學術流派》一書,書中介紹了嶺南鄧氏內科流派、嶺南岑氏雜病流派等14個流派的歷史淵源、傳承脈絡等具體內容。
建立中醫名醫檔案關鍵是對醫院名醫、名專家中的個人知識經驗進行收集、整理、開發、編研,將個人的思想經驗轉化成集體知識,逐步形成和完善中醫藥文化資源知識數據庫,把名老中醫的顯性知識更加系統、清晰地呈現在檔案利用者面前,從而實現檔案的蘊藏價值。例如醫院通過對名醫的示范診療過程及手法示教進行全程錄像;臨床資料收集摘取成冊;將名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及發表著作收集編研成書,如名醫《論文匯編》、《專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叢書》、《專病專科中醫古今證治通覽叢書》等。
3.2借助多種宣傳渠道,全方位開發名老中醫檔案
名老中醫檔案不僅記載了各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獨門絕活、科研成果等歷史材料,也反映了我院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歷史軌跡。名老中醫作為醫院的先進典型人物,是醫院文化的一種象征,他們的一言一行體現了醫院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2],他們的成長歷程同時也記錄了中醫院文化理念、核心價值觀和服務宗旨的發展過程。在對名老中醫所獲榮譽實物進行歸檔的基礎上,通過舉辦名老中醫檔案展覽,借助醫院長廊、官方網站、院刊等平臺開展名老中醫醫德教育,宣揚大醫精神,營造濃郁的中醫藥文化氛圍,使名老中醫檔案走出檔案室,融入醫院,走進社會[3]。這不僅有助于促進大醫精神在院內年輕一代中扎根,還進一步促進中醫藥文化在院外傳播。
名老中醫檔案在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與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其建設和管理是一項艱巨繁重的工作,因此,檔案工作者在名老中醫檔案收集工作中做好“打長期戰”的準備,將之納入檔案管理的常規性工作;在整理工作中做好“打創新戰”的準備,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創新整理方法;在開發工作中做好“打協作戰”的準備,發揮多部門優勢共同開發檔案價值,從而充分挖掘隱藏于名老中醫檔案中的中醫藥文化精髓,為傳承中醫藥文化,發展中醫藥事業,服務百姓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許平安,葛桂珍.高校名人檔案收集工作的實踐與探討[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16-118.
[2]吳曉琪.醫院檔案與醫院文化建設[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02,13(6):44-45.
[3]潘美恩.建立醫院名人檔案對醫院文化建設的意義[J].現代醫院,2012,(7):7.
[4]黎帶娣.論醫院名人檔案的管理[J].現代醫院,2012,(12):144-145.
[5]陳春華,王臨江,張予.名人檔案征集、管理和效應[J].中國醫學研究與臨床,2004,2(8):94-96.
[6]黃潔梅.醫院名人檔案的征集、管理與利用[J].醫藥前沿,2012,(9):31-32.
《中國現代醫生》雜志征訂啟事
《中國現代醫生》雜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級醫療衛生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解放軍醫學圖書館CMCC/CMCI,國內統一刊號:CN11-5603/R,國際刊號:ISSN1673-9701,郵發代號:80-611,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脫訂者可直接通過發行部訂閱。每月出版3期,每期定價15元,全年540元。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登載國內外醫療、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者在醫藥科研領域中所取得的新理論、新成果、新經驗、新技術、新方法。主要欄目設有:論著、調查與實驗研究,綜述、基礎研究、藥物與臨床、臨床研究、中醫中藥、臨床護理、健康教育、衛生政策與管理、誤診誤治、個案報道、衛生研究、健康研究、醫學教育、檢驗與臨床、臨床麻醉、病理與臨床、臨床探討、技術與方法、法醫論壇等。憑訂閱單復印件投稿,同等條件優先錄用。歡迎各醫藥單位、院校、廠家刊登產品和廣告。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西里402號樓403室 《中國現代醫生》雜志社發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