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詠雪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學具準備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理能力差,一個班級如果進行最簡單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樣既影響教學進程又沖淡課堂氣氛;而且還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為此,我在學具準備中要求學生做到:學具擺設有序。要求學生將學具擺設在課桌前緣,操作時聽清要領后再動手等。這樣學生操作就有條不紊,可使原來的“亂、哄、慢”轉化為“靜、快、齊”。在訓練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注意通過直觀演示、形象講解、恰當指導,幫助學生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學會操作。如學習10以內加法3+2=5時,學生拿著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擺了5根,體現不出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就拿著小棒在投影儀上邊示范邊講解擺的方法,最后讓學生用小棒自己去解決類似的問題。很快發現了進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課堂中注重了學具操作訓練,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節省了時間,課堂教學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創設情境,靈活使用教學用具
新課標數學教材不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圖畫,而且為充分使用學具操作提供了依據。所以,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設計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給每位同學提供了用學具展示自我的機會。如:學習比較大小時,通過“看誰擺得對”、“我說你擺”等方式,我先讓學生用手中的實物卡片或數字符號等擺出“66”,學生能在“”的左右兩邊先擺出相應數目的卡片,中間擺上“”符號,再通過“我說你猜”,讓一個學生說出兩個數字,另一個學生舉起“”符號,既讓學生學會了新知,又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教師教具的使用,不僅只是為了直觀地演示給學生看,更重要的是可為學生的學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創設情境,使學生在課堂中學得輕松自然,而且來源于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知識,更能讓他們牢固地掌握,形成表象。
三、注重學具教學的時機,歸納總結操作方法
學具操作最重要的是過程,它能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化解難點,在這一過程中,能體現出數量間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提煉,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學會計算方法,掌握運算法則,實現質的飛躍。課堂教學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提前預設操作的時機與策略,確定操作的步驟與規則,設計操作時學生要觀察思考的問題;其次,課堂中適時地引入學生動手操作,靈活地引導學生處理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操作活動有針對性、目的性,講究實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操作練習:讓學生第一行擺兩根小棒(強調兩根是一份,要兩根一起拿出來,擺成一堆),第二行也是兩根一份,擺這樣的三份(強調兩根一份,擺出三堆),學生擺完后問:“第一行的兩根是幾份?第二行兩根一份擺了這樣的幾份?”學生答后又強調說:“第二行有這樣的三份,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說第二行是3個2”。在這一操作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幾份,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義,接著又讓他們用實物卡片進行了對應練習,鞏固了對倍的認識。
四、注意課內操作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
學生通過課內操作,能夠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而課外實踐能夠鞏固課內知識,使學到的數學知識,得到充分利用,緊密聯系數學與生活,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信心。在“認識厘米”時,課內我讓學生充分利用尺子感知了一厘米和幾厘米,然后又讓學生找出周圍生活中長度大約1厘米的物體,同位互找幾厘米,通過自制的教具,讓學生判斷測量方法與長度是否正確,使課內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征后,又通過多媒體演示,將實物圖像抽象為只有線條組成的立體圖形,讓學生對比實物辨認,從而使學生認識了不同角度的立體圖形,課后讓學生利用土豆、蘿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種立體實物,帶到學校展示,學生們興趣盎然。可見,合理適用教具與學具,能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能使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好地掌握知識。
五、根據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教具學具
一、學具準備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自理能力差,一個班級如果進行最簡單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樣既影響了教學進程又要沖淡課堂氣氛;而且還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為此,我在學具準備中要求學生做到:
1.學具存放有序。
2.學具擺設有序。要求學生將學具擺設在課桌前緣,操作時聽清要領后再動手等。這樣學生操作就有條不紊,可使原來的“亂、哄、慢”轉化為“靜、快、齊”。
在訓練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注意通過直觀演示、形象講解、恰當指導,幫助學生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學會操作。如開始學習10以內加法3+2=5時,學生拿著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擺了5根,體現不出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就拿著小棒在投影儀上邊示范邊講解擺的方法,最后讓學生用小棒自己去解決類似的問題。在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8+9=17時,不少學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擺出8根,再數出9根,我這樣啟發學生,不用數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識想辦法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學生有的用9湊成10,有的用8湊成10,很快發現了進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課堂中注重了學具操作訓練,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節省了時間,課堂教學效率高。
二、創設情境,靈活使用教學用具
新課標數學教材不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圖畫,而且為充分使用學具操作提供了依據。所以,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設計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給每位同學提供了用學具展示自我的機會。如學習比較大小時,通過“看誰擺得對”、“我說你擺”等方式,我先讓學生用手中的實物卡片或數字符號等擺出“66”,學生能在“”的左右兩邊先擺出相應數目的卡片,中間擺上“”符號,再通過“我說你猜”,讓一個學生說出兩個數字,另一個學生舉起“”符號,既讓學生學會了新知,又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再比如學習加減法時,我讓學生根據數學信息,用喜歡的學具擺出相對應數量,然后再把兩堆東西合起來(加),從一堆中拿走一部分(減)體驗加減法的含義。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愛動手,勤探索的好習慣。
教師教具的使用,不僅只是為了直觀地演示給學生看,更重要的是可為學生的學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創設情境,讓教師手中的教具和學生手中的學具一起動起來。我曾經這樣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級和二年級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拔河比賽,誰想去參加啦啦隊?大家參加啦啦隊的時候,不光要為他們加油,還要仔細觀察看看誰知道得多,提的問題好。”接著,我利用投影儀把信息窗展示給大家,孩子們仔細地觀察著畫面,隨后找到了相關的數學信息,提出了數學問題。再比如,認識立體圖形時,我用一個布袋把要認識的東西裝進去,藏在桌子下,上課時用神秘的語氣說:“小朋友,老師這有一個神奇的魔術袋,能變出很多東西,想知道是什么嗎”?隨后我拿出裝飾精美的口袋,接連掏出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讓學生認識,為了進一步區分它們的特征,我拿起一個長方體邊看邊摸,邊故意作出神秘的樣子說,這個長方體藏著很多秘密,看誰先找出來,學生學老師的樣子,很快找到了物體的特征。
三、注重學具教學的時機,歸納總結操作方法
學具操作最重要的是過程,它能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化解難點,在這一過程中,能體現出數量間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提煉,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學會計算方法,掌握運算法則,實現質的飛躍。課堂教學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提前預設操作的時機與策略,確定操作的步驟與規則,設計操作時學生要觀察思考的問題;其次,課堂中適時地引入學生動手操作,靈活地引導學生處理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操作活動有針對性,有目的性,講究實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操作練習:讓學生第一行擺兩根小棒(強調兩根是一份,要兩根一起拿出來,擺成一堆),第二行也是兩根一份,擺這樣的三份(強調兩根一份,擺出三堆)學生擺完后問:“第一行的兩根是幾份?第二行兩根一份擺了這樣的幾份?”學生答后又強調說:“第二行有這樣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說第二行是3個2”。在這一操作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幾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義,接著又讓他們用實物卡片進行了對應練習,鞏固了對倍的認識。
完成操作過程,總結操作方法,是學具操作的最終目的,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結合操作過程,歸納總結出計算方法時,學生往往把解決的問題與操作過程相脫節,不能用語言正確敘述這一過程,開始時我就引導學生邊擺學具,邊說算理,一句句教給他們,逐步讓他們邊擺學具邊講算理,看算式講算理,看問題說算理,培養了思維能力。
四、注意課內操作與課外實踐的結合
學生通過課內操作,能夠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而課外實踐能夠鞏固課內知識,使學到的數學知識,得到充分利用,緊密聯系數學與生活,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信心。在“認識厘米”時,課內我讓學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幾厘米,然后又讓學生找出周圍生活中長度大約1厘米的物體,同位互找幾厘米,通過自制的教具,讓學生判斷測量方法與長度是否正確,使課內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征后,又通過多媒體演示,將實物圖像抽象為只有線條組成的立體圖形,讓學生對比實物辨認,從而使學生認識了不同角度的立體圖形,課后讓學生利用土豆、蘿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種立體實物,帶到學校展示,學生們的興趣盎然??梢?合理適用教具與學具,能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能使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好地掌握知識。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學具 興趣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抽象性強的特殊學科,所以,在實際學習中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當使用學具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激情與學習興趣,還能活躍課堂、增強同學的發散性思維和動手能力,令學生不僅掌握理論知識,還能充分發揮想象力,并應用于實際,告別紙上談兵的狀態。而在實際學具應用中,教師總是無法恰當利用學具,使課堂出現混亂低效等局面,所以,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怎樣才能使學具發揮出最大利處呢?
1.小學數學學習中學具的重要性
1.1學具有利于課堂教學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具充當不可或缺的角色,為教師教學過程提供便利。目前小學數學學習中,部分教師過多地教授理論知識,課堂上學生只能通過聽和看學習理解教學內容,忽略親自動手操作學具理解消化知識的好處。學具在小學課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學生可以通過親自動手操作運用學具達到課堂互動,從而鍛煉大腦潛在能力,促進學生大腦抽象思維想象能力提高,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培養自身的創新和創造能力。
1.2學具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運用學具教學,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學具的運用不單是對學生大腦抽象思維的鍛煉,而且極大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互相配合理解學習內容,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同時鍛煉動手能力,使學生學習時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小學數學學習中學具的普及情況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部分教師由于學具規劃統一性不高,因此未在課堂上普及,僅依靠自己完成教學內容,還有部分教師通過大屏幕播放教學幻燈片完成教學內容,但是大多數教師還是通過學具進行教學,因為學具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學生通過感知理解抽象的未知事物,在腦中形成一定概念后探索學習知識。
例一:在“認識身邊的事物-時鐘的理解”教學中,每位學生拼裝小巧時鐘的模擬學具,拼裝過程中,學生通過安裝三根長短粗細不一的小木棍了解時鐘的時針、分針、秒針是不一致的。接著學生將這三個小木棍依次安放在內置小齒輪的小時鐘表盤上,通過用手指撥動秒針發現分針、時針也跟著轉動,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拼裝時鐘,直觀生動地理解了時鐘的構造和相應關系,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二:在“多邊形理解-四邊形概念”教學中,學生通過使用七巧板拼合多邊形,而四邊形的概念需要學生動手找出七巧板中的兩個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因為小學生天性喜歡動手又喜歡玩耍,可以讓學生自主拼接多邊形。教師可以適當安排學習任務: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系是什么?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聯系?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動腦思考問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提高教學質量。
例三:在“體的理解概念”教學中,學生通過教師發放的橡皮泥揉捏出屬于自己的正方體、圓柱體。在動手揉捏的同時,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圓柱體和圓錐體的區別是什么?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么不同?對小學生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有了極大的參與興趣和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僅依靠耳朵聽和眼睛看教師說的正方體和長方體都是什么樣的,有什么區別,而且通過自己的手獨立或者團隊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3.小學數學學習中學具的開發渠道分析
因為相關教育部門的重視程度和學校的宣傳發行,學具沒有統一規定,也沒有嚴格的開發流程。主要源自學校統一發放,有部分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自制的。統一發放的學具收費大多融入學費中,自制的學具則是教師根據現有材料自己制作的。所以相關學具開發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現有教學條件實現,相關部門應該給予重視。
4.結語
學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小學課堂上,樂動好玩是學生的天性,充分利用這一天性配合學具使用才是教師們提高課堂效率的根本。學具的普及是相關部門應該重視考慮的,當然缺少不了學校的宣傳推廣,應避免過于花哨的設計和考慮學具的實用性。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學習樂趣增強,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唐明發.利用學具操作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課堂效率[J].東方教育,2015(6):270-271.
一、多一點研讀,巧備教具學具
在《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的例題教學時,兩位教師根據自己對教材的解讀,制作了不同的教具,在課堂上也收到了不同的教學效果。
第一位教師在課前分別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挖半圓再粘貼的方法,制作出如右圖所示的圖形,每組一份。課上,教師用課件出示下圖,教師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你是怎樣想的?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們拿起手中的學具和剪刀,自然剪下所貼半圓,平移補空缺,再重合的方法。很快驗證了猜想――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
第二位教師在課前先按左圖用電腦打印一份,然后套剪出學具,每組2~3份。課上,教師同樣用課件出示左圖。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你能利用手中的學具,以小組為單位,驗證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嗎?方法多,不夠的可以再到前面來拿學具。”學生們經過小組討論后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轉化方法,有剪半圓,平移補空缺,再重合的方法;有第一幅圖剪空缺,平移,第二幅圖沿中間剪開,翻轉后平移,再重合的方法;有只用分別向中間折得到雙層的長方形再重合的方法。再追問:“幾種不同轉化方法有什么共同點?”
前一位教師的操作材料可以說是一敗筆,在所貼痕跡的暗示下,學生只想到一種驗證方法,學生的思維被框死了。第二位教師在學具制作上沒有暗示的痕跡,沒有第一位教師省紙,可是在這信手拈來的細節的背后,是對教材“深入淺出”的研讀,是對解決問題轉化策略的準確把握。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化復雜為簡單、化不規則為規則的思想,感受轉化的特點與作用,初步滲透轉化的前提:“等值轉化”。同時2―3套學具的準備,也暗示:驗證的方法不止一種。滲透一些高標在其中,雖然不要求每位學生都能理解多種方法,但是卻能打開學生的思路,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導他們進行反思、提煉,真正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多一點變換,妙用教具學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倍嗝襟w課件有著它得天獨厚的視覺、聽覺的優勢,但數字卡片直觀形象,取材便捷,操作性強,巧妙運用,有著其它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效果。
例如:《大數的認識》練習課上我在黑板上用數字卡片擺好一個較大的數, 讓學生讀一讀,然后任意變動其中數字的位置,就又變成了一個新的數如:
學生在讀一讀、比一比中回顧大數的讀法;再通過“怎樣擺也讀兩個零?”的思考,讓學生在變與不變的分析概括出規律;在“還是這些數字組成多位數,如果讀3個零,可以組成哪些數?”的同桌交流中進一步練習“有關零的讀法”。
接下來,通過移動前、后的兩個數誰更大一些的比較,讓學生在練習中回顧自然數的大小比較方法,然后通過“你能擺一個比這兩個數都大的數么?”的思考與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內化方法。
再通過把卡片上的數字所組成的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近似數。回顧數的改寫的方法,進而抽出一張卡片,讓學生按要求填數練習,如:讓這個數67008 0009約等于67億,里可以填幾?的數學問題的思考與練習發散學生的思維。
整個過程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卡片所組成的變化的數中,超越了小黑板的容量,超越了課件呈現大數的吸引力,少了些時髦,多了些實在;少了些做做考考,多了些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態的變與不變的辨析中實實在在進行了大量的讀數、比較大小、改寫等練習,滲透有序思考的方法,回歸本色課堂,享受快樂數學。
三、多一點自主,創造教具學具
“做數學”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臻g觀念的形成更需要在連續不斷的“想――做――想”的直觀表象中的積累、抽象出來的。
圓柱與圓錐是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但學生空間想象力比較弱,對線與面、面與體之間的聯系理解起來還是比較有難度,特別是切一刀后的變換,學生很難想象。因此,我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采用“做中學”的方式。
例如:用硬紙做一個圓柱和圓錐。用橡皮泥做圓柱與圓錐,并進行切、搓活動。
創做學具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學生在做一做、切一切的操作、觀察、思考、分析和推理中,建構了不同切法所得到的截面形狀不同,體會截、切過程中的變化。在進一步分析與推理中建構截面與立體圖形的關系,在面與體的轉換中豐富數學活動經驗,發展了學生裝的空間觀念。也為學生在初中學習“截一個幾何體”的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
那么,如何靈活使用學具呢?
一、何時發放學具較合理
在學生使用學具的過程中,老師最頭痛的有兩個問題,一是把一整袋學具全發給學生后,到該用時總會有學生把某個學具弄丟;二是學具成了學生手中的玩具。他們會把這些學具當成玩具,玩出各種花樣。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呢?我一般會這樣:一是開學領到學具,先不發給學生,由我保管,該用的時候發給他們,這樣減少了“無謂接觸”解決學具“易丟失”和“操作時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二是利用課間十分鐘發放上課所需的學具,讓他們提前摸一摸、玩一玩,減少上課時對學具的好奇心和新鮮感。
二、課堂上學具如何擺放
一件適宜的學具,的確會使學生的認知過程變容易,但低年級學生往往會把學具當成玩具。如在學習“認識時間”時,我課前安排學生每人帶一只鬧鐘。剛上課時我發現學生把帶來的鬧鐘捧在手里,于是我讓他們放在課桌上,但不一會兒,他們就情不自禁地伸出手來,不是摸一摸,就是扭一扭、移一移。我瞪了這個又瞪那個,但嚴厲的目光根本沒有起到作用,我想停下課好好訓訓他們,但轉念一想,這就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忽然,我靈機一動,說:“小朋友們,你們都聽得很認真,但我發現小鬧鐘太調皮了,總在搗亂你們,現在請你們把小鬧鐘放在桌子的左上角?!甭斆鞯暮⒆佑械哪樇t了,很快把鬧鐘放到了我指定的位置,挺直了腰桿。課繼續上著,學生再也沒有去動鬧鐘,因為鬧鐘擺放在桌子的左上角,他們想摸動作太大,怕被我發現。從此,每當上有學具的課,課前我就讓學生把學具擺放在我指定的位置,避免了課堂上學生總想摸一摸學具的情況。
三、就地取材來補充
對學具的認識,我們的視野可以開闊些,只要是能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概念的,都是好學具。如學生在學習“相交與垂直”時,學具袋里并沒有相關的學具。我靈機一動,讓學生拿出自己的鉛筆,同桌合作,互相擺一擺。學生通過動手擺,很快攻破了重難點。
另外,學具袋上經常注明是第幾冊的,我想可以不必太拘泥于此。如,我在上四年級“平行與旋轉”時,就借低年級的小棒學具。所以,在學具的選用上,要做有心人。
四、自制學具有奇效
在學習“大數的讀寫”時,學生常常在讀數、寫數環節出錯。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上了一節復習課――帶領他們用一節課的時間自制了一張十進制數位順序表,幫助學生克服了讀、寫數這個難關。有人說花這么多時間不值,讓學生多練習一下就可以了。我想,對學生而言,自制數位順序表遠比用現成的好。親歷這一過程,學生對數位及計數單位的記憶深刻,出錯的機會明顯減少了。
五、課內外皆可玩學具
學具的操作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還可以延伸到學生的課外生活中。如,在學生學習“認識分數”時,有一個很好的學具――七巧板。用七巧板來擺出一個大正方形,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每塊占整個正方形的幾分之幾。要想解決此難題,學生得反復拼一拼、比一比。所以除了課堂上操作外,我把它當做課外作業來布置,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慢慢感悟體驗。
六、教師如何把握好操作學具的最佳時機
在教學中,當學生遇到新問題,欲思而不通,欲達而不能時,借助學具操作,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時,我先讓學生求長方形的面積。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學生有的猜測長方體的體積可能與長和寬有關系,有的猜想長方體的體積有可能也與高有關系。在學生迫切想知道長方體的體積與什么有關系的時候,我讓他們操作學具。用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拼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每拼成一種就記錄下它的長、寬、高和體積各是多少。通過擺拼長方體等有效操作活動,學生自然探索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