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安導游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Inside the fourth courtyard, there is a structure called the Phoenix Pavilion, a place where worshipers wait for services. The pavilion, in fact, is a complex of three small buildings. The six-gabled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 part is adjoined by two three-gabled buildings on each side which make it look like a flying phoenix; hence its name. Just at the back of the pavilion there is a fish pond, and beyond it is a platform with an area of 700 square meters. Acrothe platform stands the 1,300-square-meter prayer hall. It holds over 1,000 worshipers at a time. The ceiling is decorated with over 600 panels. The walls of the hall, as well as the panels, are decorated with patterns of trailing plants and Arabic letters. The shrine at the western end of the hall is where the imam and worshipers chant the Koran and pay homage while facing in the direction of Mecca.
The Moslems in China share much the same customs with their brothers and sister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They worship five times a day: at dawn, at noon, in the afternoon, at dusk, and at night.
The Constitution of China acknowledges that each citizen has the right freedom of religion, and that each ethnic group has the freedom to preserve or reform its own customs. Of course, the Moslems in China enjoy equal rights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are respected everywhere in the country.
Huaqing Pool is situated about 35 kilometres east of the city of Xian. Historically,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sa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 Palace on the spot. In the Qin dynasty a pool was built with stones, and was given the name Lishan Tang (the Lishan Hot Spring). The site was extended into a palace in the Han dynasty, and renamed the Li Palace (the Resort Palace). In the Tang dynasty, Li Shimin (Emperor Tai Zong) ordered to construct the Hot Spring Palace, and Emperor Xuan Zong had a walled palace built around Lishan Mountain in the year of 747. It was known as the Huaqing Palace. It also had the name Huaqing Pool on account of its location on the hot springs.
The Tang dynasty Emperor Xuan Zong and his favourite lady, Yang Gui Fei used to make their home at Frost Drifting Hall in winter days. When winter came, snowflakes were floating in the air, and everything in sight was white. However, they came into thaw immediately in front of the hall. It owed a great deal to the luke warm vapour rising out of the hot spring. This is the Frost Drifting Hall that greets us today.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是我國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陜西西安兵馬俑最新導游詞,喜歡可以分享一下喲!
陜西西安兵馬俑最新導游詞1大家好,歡迎來到古城西安,我是你們這次西安之游的導游,我姓胡,大家就叫我胡導。今天我們要去看一個很神奇的東西——俑。大家可能會想俑有什么好看的,可是今天我們要看的不是普通的俑,而是秦兵馬俑。我們的車正在去秦兵馬俑的路上,請大家待會下車的時候不要隨地吐痰,也不要亂扔垃圾,做一個文明市民。
好了,現在我們來到了兵馬俑的一號坑,請大家依次下車。
說起秦兵馬俑來,你可能想為什么會有秦兵馬俑呢?原來秦國統一了中原后,秦始皇感到自己離死期不遠了,一天一位大臣對秦皇說:“大王,乃前人都是用活人陪葬的,我覺得這樣不好,不如讓能工巧匠做一隊兵馬俑來給你陪葬,如何?”秦始皇覺得這個建議不錯,便點頭答應了。當年要不是秦皇這一點頭,今天可能就見不到這雄偉的秦兵馬俑呢。好了,現在請大家依次購票進入大廳。
大家往下看,那就是秦兵馬俑。這是將軍俑,看看他一頂鶴冠豎在頭上,身穿鎧甲,神態自若,指揮千軍萬馬!
這是武士俑,看看他們腳踏著站靴,手持兵器,隨時為秦國統一中原而殊死拼搏。
現在請大家把目光投到秦兵馬俑后方,看!那就是銅馬車,和其它的兵馬俑不同的是它們是用銅做的。關于它還有一個笑話呢。美國總統聽說中國的秦兵馬俑中的銅馬車是銅,能拍出聲響,為了證實這是真是假,他老遠的來到了兵馬俑。在現在的一號坑里,對著 馬車的屁股就是一掌。正好這一幕被一名記者拍了下來,而且還放到了網上。當時,不少人都說“連美國總統都來拍中國的馬屁!” ······
好了,大家的西安之游告一段落了,請大家上車,我們下次再見。
陜西西安兵馬俑最新導游詞2大家好!我是這次旅行的導游,名叫芷子怡,希望在這次導游中,與大家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好了,我們先到我們的目的地秦始皇兵馬俑!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在我國西安的臨潼區東大約5千米的地方。它的環境優美,北臨渭水。三個俑坑發掘出來的大量陶俑,戰車、陶馬、兵器。坑內出土的劍,矛、戟、彎弓等青銅兵器。在三個俑坑中,第一個最大東西長230你,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60平方米。
大家看這些兵馬俑,規模宏大又類型眾多,還個性鮮明。兵馬俑有將軍俑、武士俑、騎兵營、陶馬。
將軍俑的身材魁梧,頭上還戴著鵑冠,身上披著堅硬的鎧甲,手上還握著一方寶劍,昂首挺胸,看著前方。大家看那個樣子,是不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武士俑的身高大約有一米八,體格很健壯,他們都身穿戰袍,披掛鎧甲。手上拿著各種各樣的兵器整裝待發,武士俑很健壯。
騎兵俑上身是短甲,下身是緊口褲。右手執韁繩,左手弓和箭,好像隨時準備發出劍來。
陶馬和真正的馬的大小一樣,這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的.陶馬。躍躍欲試的樣子就如同真正的馬一樣,好像只要你一聲令下,它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
每個兵馬俑都極其珍貴。仔細端詳,神態各異,有的頷著低眉,若有所思;有的目光炯炯,神態莊重;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
秦兵馬俑在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生機勃勃。這些壯觀的秦兵馬俑各種各樣,很形象的展示了中華人民的強大力量和英雄的氣勢,中華民族是多么強大呀。
游覽完兵馬俑,今天的導游行程到此結束了,我們下一次再見吧!
陜西西安兵馬俑最新導游詞3親愛的游客:
你們好,我是導游沈瑞,今天很高興由我帶領大家去參觀秦兵馬俑,希望大家不要亂扔果皮紙屑,謝謝大家。
秦兵馬俑是世界上奇跡之一。兵馬俑位于西安臨潼出土,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20000平凡米,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個,一號坑上面現在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坑里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真像是秦始皇當年統帥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你瞧,將軍俑,武士俑,騎士俑,陶馬,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品。仔細端詳,神態各異:有的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刻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的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
感謝大家來參觀其兵馬俑,希望大家下次再來,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陜西西安兵馬俑最新導游詞4各位親愛的游客:
大家好!非常歡迎來到西安參觀這里的世界奇跡——秦兵馬俑。我是你的導游蘭導,希望今天能給你們帶來快樂!好了!我不廢話了,一起進去參觀吧!
親愛的游客!你們看里面有三個俑坑,一共 兩萬平方米,差不多有八千個兵馬俑。聽到這你們應該很震撼吧!那你們猜一下,哪一個俑坑最大?唉呀!瞧我這記性,忘了告訴你有幾個俑坑了!是三個。哈哈!你答對了!是一號坑。一號坑14260平方米,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坑里有兵馬俑將近六千多個吧!
你一定很好奇這么多兵馬俑是怎么被發現的吧!看在你這么想知道,就告訴你吧!是1974年春天,驪山腳下西場村的農民打了一眼井。可是很奇怪,井水第二天就干了。一位農民系著繩子下井察看,發現井壁上站著一位披甲戴盔的“武士”。后來,考古學家經過艱苦的探測挖掘,居然挖出了八千多個,現在一一展示在我們眼前呢!
你們思考一下,覺得哪個最像將軍俑呢?你真厲害!就是這個身材魁梧、頭戴鹖冠的。他穿的衣服是不是很長呢?覺得像長袍吧!它外面罩了一件短袖鎧甲,前甲過后腰收為三角形,擋住膝蓋,后甲齊腰……
“媽媽!這個馬騎上去會跑嗎?”這是一個小游客提出的問題。因為這陶馬太逼真了!大小與真馬一樣,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古代勞動人民手真巧!
目光快集中到我這的兵馬俑身上。你們覺得他們是藝術品嗎?看他們有的頷首低眉,若有所思,有的目光炯炯,神態莊重,有的緊握雙拳……
現在,你們慢慢看吧!記住不要亂涂亂畫,不要亂扔垃圾喲!
陜西西安兵馬俑最新導游詞5游客們大家好,我是這次帶你們去參觀氣勢雄偉的秦兵馬俑的導游,我姓丁,大家可以叫我丁導游。
秦兵馬俑是在西安的臨潼出土,它舉世無雙,規模宏大,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么大。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將軍桶身材魁梧,頭戴鶡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騎兵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要上馬沖殺。
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品,它神態各異,有的緊握雙拳,好像在聽號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象在思念親人……走近它們身旁,幾乎能感到呼吸聲。
到西安游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覽一番。
【慈恩寺—石獅子—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筑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后才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后才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里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為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游客,您能猜出這是什么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里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為“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為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眾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于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于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后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大雁塔得名來歷—玄奘與寺塔—大雁塔建筑及文物】
各位游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筑,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WWW.kt250.com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于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并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關鍵詞】導游詞;文化信息;異化策略
郭建中(2001:45)引用尤金,奈達的話說不同民族間的文化的共性大于其差異,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和文化90%是相似的,而只有10%是不同的。以中文為例,漢語里有很多表達跟英文異曲同工,翻譯時只要找到對等語即可。如顛倒黑白:talk black into white 輕如鴻毛:as light as a feather 如釋重負:take a load off one’s mind
那么對于另外的10%的文化差異該如何處理?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很多學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很多的探討和研究。本文擬用異化策略探討如何處理中文導游詞中的文化信息。讓我們先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EX1:Ex17由長安東去的人,都在這里送別,故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的風氣,留下了“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等千古絕唱,而為歷代文人騷客所樂道。(韓榮良,2004:29)
Version1:All those leaving Chang’an eastward –going would say goodbye here hence the prevailing custom “People from the capital,seeing the gust off,will pick a willow-sprig to say farewell here.” And with it handed down the ages-old chants:” Willow-trees turn green every year; yet people feel sad parting at Baling” and “Willows on the dyke of Ba River are in verdure every spring with sprigs cut for travelers as farewell bidding.” (韓榮良,2004:30)
Version2:All those who go eastward from Chang’an will depart their friends here,hence the custom prevails that “ the capital resident will cut will-sprig as gifts to the departing guest”,and with it many famous and ages-old chants were written and handed down by a lot of poets of many generations such as “ Year after year,do you grieve to see ‘neath willows people leave’” and ““ Willows on the dyke of Ba River are in verdure every spring with sprigs cut for travelers as farewell bidding.”
上例中,兩種譯法都一定程度傳達了一些中國文化。通過譯文,外國游客了解了中國的一個文化現象,即在中國人們用柳枝送給離別的朋友,籍此來表達悲傷及不愿別離。兩種譯文最大的不同在于 Version 1把“灞陵”直譯成了“Baling”,把一個重要的文化信息通過譯文傳遞給了游客——中國有一個地方叫“Baling”,發生了千萬個讓人心碎的別離故事。而在Version2 中,“灞陵”被省略了,雖然譯文同樣能表達人們借柳枝傷別離的心情,但是地名沒有了。毫無疑問,在現場導游中,特別是在西安灞陵向游客解說時,省略了這個地名就是個重大的缺憾。
歸化和異化作為兩個重要的翻譯策略都是由韋努蒂(Venuti,1995)提出的。歸化對于文化間的差異采取壓制手段,在翻譯中采取譯語透明流暢的風格,力求讀者的易解;異化保留語言文化差異,使譯文呈現出異質成分。歸化主張譯文應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主;異化主張以源語或原文讀者為主。根據這樣的區分標準來衡量上面兩種譯文,我們發現,譯文一是異化策略,保留了地名 “灞陵”,保留了“文化差異”;而譯文二是歸化策略,省略了地名,“考慮譯文讀者”,用英語讀者熟悉的句子來表達原文的意思。
景點導游詞里富含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信息,地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外國游客特別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游客到中國旅游絕不僅僅是游覽自然景觀,中國獨特的文化更讓他們著迷。“翻譯時,譯者面對的不僅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還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譯者如果只注意到語言差異而忽略了文化差異,翻譯是不可能成功的”(周方珠,2004:5)。景點導游詞的翻譯更是如此,雖然有些外國游客能用英語寫出更加優美的文章來贊嘆見到的自然景觀,但是隱藏在景觀后面的中國文化只能通過導游之口傳達給他們,這就要求譯者找到一條有效的途徑把中國文化傳達給游客。從這個角度考慮,上例中用異化策略翻譯的Version1在景點導游介紹中是更好的。異化策略意圖承認并允許文化差異,并且力圖在目標語中體現文化的差異和特征。所以在導游詞的翻譯中,為了滿足游客了解中國文化的需要,我們采用異化策略來保持和傳達包含在導游詞里的文化信息。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在異化策略指導下我們有一些什么具體的翻譯方法來處理導游詞中的文化信息。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Ex2:陸遜的三世孫陸機(字土衡),陸云(字土龍)兄弟兩以文學著稱于世,時稱為“西晉二陸”。有一次, 在文人雅集上,眾多文人出對為嘻,陸云信口出了一上聯云:“云間陸土龍”,寓意龍翔云間,從而把自己的“字”中之“龍”字與地方巧妙地聯系在一起,而才思敏捷的洛陽人荀鳴鶴當即說出了“日下荀鳴鶴”作為下對,寓意鶴鳴日下,因古時稱皇帝居住的京都為日下。(韓榮良、韓志宇,2005:42)
The grandsons of Lu Xun were Lu Ji (alias Tuheng) and Lu Yun (alias Tulong),who were the two outstanding men of letters known as “Two Lus of the Western Jin” of the time.Once at a gathering of literary elites many of them tried best to make fun by chanting couplets and Lu Yun,out with the first half of a couplet,read“Amidst clouds is a man named Lu Tulong”,indicating a dragon soaring in clouds,with the word “long”(dragon) in his alias deftly implied into the couplet.At the very moment,Xun Minghe,a Luoyang inhabitant who had a facile imagination made a sequel to it,saying “ under the sun is another called Xunminghe” implying that the “he”(crane) was squeaking under the sun.The phrase “under the sun”,known as “Rixia” in Chinese,meant for the capital city where Emperor was living in ancient times.(韓榮良、韓志宇,2005:42)
對聯作為由中國人民創造并在中國人民中間流行的一種文學形式,有著其獨特的特征。即上下聯句的對仗形式,也稱對偶形式。對仗,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項重要的修辭方法,也是對聯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我們在翻譯對聯的時候就要在:傳達其準確的涵義前提下,盡力保持對聯的結構特征。 原文“云間陸土龍,日下荀鳴鶴”,對稱結構非常明顯優美,“云間” 對“日下”,“陸土龍”對“荀鳴鶴”。當我們把他們直譯成“Amidst clouds is a man named Lu Tulong”和“under the sun is another called Xunminghe”,其優美并且典型的對稱結構被保留得很好。“Amidst clouds”對“Under the sun”,“ named”對“called”,“Lu Tulong”對“Xun Ming he”。
通過直譯,不僅對聯的對仗結構被保留了,更重要的是對聯所表達的意義也被保留并實現了。通過譯文,外國游客不僅了解了龍和鶴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即“龍翔云下,鶴鳴日下”,也了解了中國文學體裁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聯的最顯著的特征。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直譯能最大定程度的保持源語的文化,目標語讀者也能了解并逐漸接受外國文化,從而大大有益于跨文化交流。其實中國很多旅游景點都是有四字短語構成的,對于這些言簡意賅的四字短語我們通常用直譯法。
總體來說,當源語中包含的文化信息能刺激目標讀者和源語讀者做出相似想象,并且目標語讀者也能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完全理解譯文,那么,我們首選直譯,這樣既能解決語言問題又能把中國的文化傳遞給國外讀者。
除了直譯,我們也可以用音譯來處理導詞中的文化信息。實際上,我們用音譯已經將很多富含中國文化的詞匯成功的翻譯成了了英文,而且這些音譯詞匯變成了英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氣(qi)、 陰(yin)陽(yang)、炒雜碎(chop suey)、 磕頭(kowtow)、太極拳 (taijiquan)、餛飩(wonton(soup))、功夫(gongfu)餃子、(jiaozi) 等等。
結論:景點導游詞中的文化信息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本,有著自身獨特的語言特點和特定的服務對象。在現場導游中,為了更好的滿足中國文化的需要,我們主張用異化策略,用直譯,音譯等方法有效進行翻譯。
當然用異化策略不是翻譯景點導游詞中文化信息的唯一策略,我們在論文開篇也提到了歸化策略,兩種都是非常有效的策略,我們要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策略。有時還需要把兩種策略結合起來使用。
參考文獻
[1]Venuti, L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London &New York: Routedge, 1992.
[2]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New York: Routedge,1995.
[3]周方珠.《翻譯多元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4]郭建中.《文化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2001,5.
職業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語文作為文化基礎課,在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然也具有職業教育專業性的特點,但事實上中職語文無論是教學管理、教材的使用、課文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應用都與普通高中沒有什么兩樣,更不用說提高職業人的素質和綜合能力了。用一種一成不變、死板的教學方法教中職學校的學生,可以想象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會是什么樣子。所以中職的語文教學,應該結合本校的專業設置,進行有目的、有特點的教學,要符合各專業的實際需要,在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學內容的取舍、重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都要體現出專業特色,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夠更加地具有趣味性、動力性,教學內容更豐富,更能突顯教學效果。如我校的品牌專業旅游專業,不但要求學生要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而且要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更要突出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該文就以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為例,探索應該如何結合專業特色進行有效地語文教學。
1 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真正能為旅游專業的需要服務
中職學校的學生認為自己就讀的中職學校,主要的目的是學習專業,如旅游專業的學生就認為,只要能學好旅游的專業課就可以了,能背下來導游詞就好了,忽視文化課的學習,因此出現了課堂上提不起精神,甚至是厭學的情況。而且目前的中職語文教材,是各個專業通用的,不能突顯專業特色,因此,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和專業能更好的貼近,課文思想和專業能更好的相融,真正地實現教學內容為專業服務,適應專業的需要。
(1)選定課文中一些與旅游專業相關的篇目,進行深入學習,如《語文》基礎模塊中的《胡同文化》,可以通過對胡同的講解,擴展到了解北京旅游;再如《語文》職業模塊中的《西安這座城》,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深入地了解西安旅游。
(2)增加一些課外閱讀篇目,要求所選篇目與旅游專業有關,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對提高旅游專業技能有很大的幫助。如《東山島夢蝶》、《游褒禪山記》等,引導學生從旅游專業的角度,體會文章的感情,讓學生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掌握了旅游專業相關的常識,一舉兩得。再如結合旅游專業,給學生推薦一些有實際意義、能吸引學生的課外書籍,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提高文學修養和語言水平。比如《演講與口才》,另外如語言的藝術、古今中外各地民俗文化、古詩詞鑒賞、名著欣賞、影視藝術、現當代詩歌欣賞、中外文學概論、朗讀與朗誦、書法繪畫等方面的書籍。學校也可以定期聘請企業專家給學生舉辦一些講座,從而提高學生課外選學的質量。
(3)加強寫作訓練,教學中,一改以往的寫作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必須寫話題作文的時代已經不再適合于中職學校的學生了,可以在教學中加強日常事務類應用文、旅游解說詞、導游詞、旅游廣告、旅游合同、旅游商品說明書、旅游市場調查報告、旅游項目設計說明書、經濟合同、協議書與意向書等的專項教學訓練。
2 新型教學方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