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弟弟與影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實踐教學體系中,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在教學內容中增加對區域經濟主導性產業有利的知識,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市場競爭力。以培養能力型、應用型的英語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關注學生能力的鍛煉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輸入,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增加實踐課的比重,加大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我校貫徹以人為本的方針,在教學體系中貫穿了英語專業技能訓練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由簡到難,層層遞進,讓學生充分吸收所學技能。設置了合適的實踐課程和實踐活動,安排了適應教育改革需要的課程內容,采用多樣化全方位的實踐方法和手段,使地方院校英語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成為一個連續的整體。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
1.調整課程體系,注重能力和技能培養
傳統的英語教育專業實踐方面的教學課程是非重點課程,其明顯反映在實踐類課程所占比率較少,知識性課程所占比率較多。為了加強英語教育人才的教學能力和應用能力,我校根據中小學教學崗位和教學科目來確定學生的學習課程,對不同能力進行分層分類,使之貫穿于每個學期的階段性課程之中。經過反復實踐,我校按階段設置了主要的實踐課程:
(1)必要教育:即入學教育、軍事訓練、就業指導課程、大學生心理素質課程等。
(2)知識技能:即英語聽力技能、英語口語技能、英語閱讀技能、英語寫作技能、英語語法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等。
(3)教學技能:即英語教學法、教學技能課程、教案設計與模擬教學技能、英語演講等。
(4)職業能力:即畢業論文寫作、畢業實習與相關報告、見習等。另外開設了一些與職業相關的選修課,比如多媒體課件制作、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課、舞蹈課、音樂課等有助于教師職業發展的課程。而且學校經常舉辦一些突出能力鍛煉的活動,比如英語演講大賽、英語口語大賽、英語口譯大賽、英語詩歌朗誦比賽、英語教學技能大賽、英語背誦比賽等。畢業實習采取了集中實習和頂崗實習兩種方式。學習結果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方式來檢驗,頗具有效性。課程環節安排緊湊、內容完整、結果可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體系。
2.注重課堂活動,調動學習興趣
完成實踐教學目標的決定性要素是課堂效果。在進行教學準備工作時,要認真修訂教學大綱、合理安排組織教學內容,使知識理論與教學實踐融為一體。進行教學時,應以學生為主,教師應采用啟發式教學、合作教學、小組討論和任務型教學等多種教學法相結合,避免直接講授。讓學生勤于練習,在各門學科中都積極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授課教師應做到以人為本,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從而讓學生抓住一切機會來提高自身各項能力。在進行講授的同時可以開展多種課堂活動,比如問題討論、案例分析、小組展示、課下學習、撰寫論文、課件輔助講解、網上答疑、學生的微課程等。在講授《英美文學史》的時候,可鍛煉學生的歸納和推理能力,讓學生根據年代、人物、作品、特點等不同的主線對文本進行歸類;在學習《綜合英語》課程時,可按照語篇教學法,進行主題式教學。在同一主題范圍內,記憶相關單詞、句型和表達。在分析課文時,可以不斷改變教學法、比如小組討論、根據問題找答案、啟發式教學、角色扮演。在講授完一課的時候,可以通過各種活動、提問、或游戲的方式分階段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英語演講》的課程,在學習時讓學生模仿名人的語音語調、鼓勵他們用英語在大家面前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是用英語表演節目、展示才藝。
3.營造學習氛圍,鼓勵自主學習外語系鼓勵學生隨時隨地學習、課上課下學習,使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持續性學習。
(1)以教師為主導的自主性學習
為了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任務,本系編寫了《外語系學生學習指導手冊》,內容涉及了實踐教學的內容、要求,實踐實訓環節,實踐活動、網絡聽力等。通過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讓學生合理規劃學習進度。我系還制作了《綜合英語》和《英語語言學》精品課程網上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在線學習、在線測試、在線閱讀、在線討論、在線反饋和相關的學習資料。我們通過反復實踐、學生反饋和教學效果,最后確定了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講授《英語教學法》時,教師運用了微課堂,讓每個學生準備一節10分鐘的課程,運用所學教學法進行實踐,并組織了一個評審組,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點評。對于《英語技能訓練》課程,本系安排了教學活動,讓大學生承擔了本市第三中學的教學輔導任務,對中學學生進行集體教授和個別輔導。這種教學方式不但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也對中學教學有一定的幫助,深受好評。
(2)集體活動式的自主學習
本系每學年都會安排英語文化月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同時讓學生在學校廣播中多讀英語文章和名人演講,播放英文歌曲、宣傳英語文化等。每周都有英語角活動,外教在現場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本系還舉辦了多種比賽,比如英語演講大賽、英語朗誦比賽、英語話劇表演、英語單詞記憶比賽等。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不但促進了英語的學習,還讓學生增長了知識,了解了英語文化,提高了學習興趣,加強了英語應用能力,認識了自身學習的缺點和不足。
(3)校外的實踐鍛煉
學校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進行校外見習。不少學生在校外做英語家教、在英語培訓班任教、去農村支教、做外貿翻譯、給外教做助教、做英語導游等,這些都是學生提升自身能力的絕佳方式,也頗受學生喜歡。
三、實踐教學體系的保障措施
1.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
為了構建英語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并確保其有效性,我校采取多元評價方式,即形成性評估和結果性評估相結合。學生的最終成績包含三部分:課堂表現、課外實踐和考核成績,這三部分所占比例為3∶3∶4。形成性評價指課堂表現和課外實踐,其內容包含了英語口試、課堂辯論、小組呈現、課堂討論、學生作業、見習報告、階段總結、課下讀書報告。這三個部分緊密結合、相互聯系,獲得了良好的校內校外評價。它不但使學生重視了學習的過程,也提高了實踐技能,課上主動學習,課下積極反思,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2.優化實踐教學制度保障
為了保障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真正落實實踐教學體系,確保學生實踐鍛煉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我系制定了“外語系教育專業學生技能訓練基本要求”,其中涉及到學生的英語語言要求、教學實踐要求、情感溝通要求、班主任工作要求、教學能力要求、相關才藝要求等,并提出了實踐教學的培訓方法,規范了實踐教學管理文件,出臺了管理辦法,完善了一些實踐教學資料如畢業論文設計、英語競賽活動、英語活動月、見習、頂崗實習等,保障了資料的完整保存,相關程序的有條不紊,實現了教學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流程化和科學化。
四、結語
英文名稱:A School Garden of English
主管單位:河南大學
主辦單位: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開封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32開
國際刊號:1003-885X
國內刊號:41-1042/H
郵發代號:36-28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6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地被植物;園林綠地;選擇標準;應用原則
地被植物是指生長高度在150 cm以下、枝葉密集、成片種植,具較強擴展能力,能覆蓋地面的植物,包括木本、草本、藤本植物。廣義的地被植物包括草坪植物,狹義的地被植物指除草坪植物以外的符合上述定義的植物[1]。
1地被植物的選擇標準
根據地被植物在園林綠化中所處的功能和要求,對地被植物做出相應的選擇標準。通常來講,城市園林綠地中所應用的地被植物應該符合以下標準[2-3]:一是以多年生植物為主。植株低矮、緊湊飽滿、枝葉生長好以及覆蓋效果良好。二是適應性很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并且具有較好的抗逆能力,例如抗旱、抗瘠薄、抗污染等,能夠在露地栽培,無需要防護設施,可以節約人工養護管理的費用。三是繁殖容易、結實率高,生長迅速且旺盛,覆蓋力強。四是形態上具有一定特色。包括顏色、質地、外形等;最好能開花,花色豐富,持續時間長,枝、葉、果實的觀賞性好。五是具有較好的穩定性,生長期長。六是養護管理簡單。由于地被植物一般種植面積較大,所以應選擇耐粗放管理、不需要特別修剪的品種,并且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不僅可以節約成本,減少養護人工,而且提高觀賞效果。
2地被植物在園林中的選擇與應用原則
地被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十分廣泛,要根據不同的園林造景及各自不同的生境需求進行選擇。在地被植物景觀營造時,有很多可以供篩選、應用的種類,確定好栽植地點后,需要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地被植物種類[4]。
2.1根據園林綠化的目的選擇適當的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范圍極為廣泛,在樹木下、溪流邊、景石旁、路角旁、路坡、草坪上等均可種植。為了能夠形成較好的景觀效果,需要根據地被植物景觀設計的目的進行植物類型的選擇。如在疏林地下、建筑的北面及高架橋下等處,應該選擇耐陰、耐濕的地被植物,力求使地被植物長勢優良,營造出良好的效果;在一些大面積開敞的空間環境中,選擇一些喜陽的地被植物成片種植,能夠形成氣勢宏偉的景觀效果;在河溝旁、岸邊、溪水旁、水池邊等處,應選擇耐水濕的地被植物種植;在空曠地、花壇邊緣、路徑及坡地、林緣等處,叢植、片植整形地被植物,規則式覆蓋地面以形成各種幾何圖案,營造出其不同效果的景觀。
2.2根據不同景觀效果需求選擇相應的地被植物
根據地被植物的景觀應用,不但要求其發揮綠化覆蓋的作用,而且要求其具有較好的景觀觀賞效果。目前園林中應用的大部分地被植物,要么只開花,要么只觀葉而不開花。因此,可以采取多種地被植物混播和混種的方法,增加地被層群體的觀賞效果,如紫葉酢漿草和紅花石蒜的混合搭配,一年四季景觀效果明顯且有色澤,季相效果好;麥冬與石蒜混搭,可以達到一年四季常綠又有花觀賞的目的;在郊野公園、生態公園、濱河公園及臨水的帶狀公園可以大量應用多年生野花組合或建植花鏡,可以營造出符合本地生境的、自然野趣的景觀效果;在一些十字路口、路轉彎等節點處,可以營造不同的花鏡,如灌木花鏡、多年生宿根地被植物花鏡、觀賞草花鏡及一些混合花鏡,給人視覺上的沖擊力,增添可觀賞性。
2.3根據園林綠化地域的生態條件選擇適宜的地被植物類型
地被植物的生長受到生長環境的限制,每種植物都有自己適應的環境條件,因此在選擇應用時必須首先考慮種植地的環境條件,按照不同的綠化條件來選擇適合的地被植物。如缺水、干旱處可以選擇馬藺、紫菀、大花金雞菊、硫磺菊、波斯菊、垂盆草、佛甲草、八寶景天等;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可以選擇石菖蒲、蝴蝶花鳶尾、落新婦、紫萼、玉簪等;郁閉度大的林下可以種植大葉吳鳳草、寶鐸草、玉竹、黃精、麥冬類及各種蕨類等耐陰地被植物。
2.4根據養護管理條件進行選擇
地被植物多選用地帶性植物,其抗性較強,定植后按照正常植物的養護、管理進行即可,而在不同的綠地中,有不同的養護、管理要求。利用地被植物造景時,必須了解該地的環境因子,如土壤條件、光照情況、溫度、濕度等條件,根據該地區所能實施的養護、管理條件,來確定該綠地實施養護、管理的難易,然后選擇能夠與之相適應的地被植物,并根據其生態習性、生長速度與成苗后可以達到的覆蓋面積,與喬、灌、草合理搭配,使各種植物各得其所,構成穩定、共生、和諧的植物群落,并且盡量減少地被植物栽植后的養護、管理成本。因此,在園林綠化中盡量選擇適應性強、養護費用低的地被植物或適應當地的野生地被植物種類。
2.5根據綠化地周圍的環境選擇適宜的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的應用配置要因地制宜,綠化中的搭配應用要同周圍的環境相協調,才能形成良好、優美、具有可賞性的景觀。如在高大建筑物附近可以選擇使用植株較高的地被植物,如柳葉馬鞭草、蓍草、萱草、醉魚草、地榆、唐松草、黃菖蒲等;在比較矮的建筑物周圍,適宜種植匍匐、低矮的連線草、金邊闊葉麥冬、地被石竹、叢生福祿考、金葉過路黃等地被植物;在一些視線比較開敞的空間,成片種植的地被植物的高矮可不作限制;而視線受到限制的或較小的地方,要特別留意高矮植物的比例關系,避免由于比例的失調而產生不合諧感。
3結語
總之,地被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選擇應用是一門技術。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地被植物的生長習性、特性,才能更好地利用它們,使得其在園林綠地中各盡其能,發揮出更大的生態效益及最佳的觀賞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英語受到了學校和師生的高度重視,且英語教學的重點也轉移到了口語教學。然而,由于生源地的差異性,導致大學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存在一定差異。基于此,本文闡述了生源地差異對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教學的影響,旨在提高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
生源地差異;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教學
一、生源地差異對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教學的影響
大學英語聽力口語課程要求學生在一系列英語聽力情境下,能夠正確、流暢地使用英語口語表達,從而完成任務。其中,口語表達是大學英語聽力口語課程的核心。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英語學科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屬于第二種語言學科,在生活中缺少運用和練習,所以學好英語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而言難度較大。再加上學生生源地的差異性,導致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水平不一,特別是來自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的學生,其英語口語表達以及聽力能力均不佳,從而不利于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教學的開展。
二、在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教學中出現生源地差異的原因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比較注重培養學生英語寫作與記憶的能力,無論是考試,還是在平時的練習中,英語寫作與聽寫占據著較大比重,所以部分高中英語教師都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導致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其英語聽力口語水平出現生源地差異。同時,英語是一門注重基礎的學科,由于學生所處的生源地不同,發音習慣不同,他們的英語發音會帶有一定的方言。另外,受母語、環境、背景知識障礙等影響,學生在缺乏文化背景、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其聽力能力與口語水平的提升均受到一定限制,導致他們的聽力理解能力以及口語交際能力不佳。特別是農村生源地區的學生,部分學校由于師資條件的限制,及教學環境的差異,英語教學模式比較落后,部分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使用漢語時間較多,導致學生缺乏聽力訓練與英語語境。這種英語基礎背景的差異,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聽力口語水平,致使農村地區學生與城市地區學生英語聽力口語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地區學生升入大學后,其英語聽力口語的學習將面臨更大的困境。
三、減少生源地差異對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教學影響的建議
大學英語聽力口語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應有別于應試教育,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口語及聽力能力,但缺乏語言環境是導致學生英語學習質量難以有效提高的重要因素。語言環境對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極為重要,所以在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教學情境,盡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能夠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中聽英語、說英語,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使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提升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的水平及能力。鑒于此,教師要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英語聽力以及口語能力,通過學生間的差異性,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英語聽力及口語的練習必須遵循從簡到繁、由慢至快、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于生源地差異明顯的班級,教師要以3︰1的難易比例進行教學,在提升農村生源地學生英語聽力口語水平的同時,又能增強城市生源地學生英語聽力口語的水平。
四、結束語
生源地差異對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教學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教師應通過改變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學習,以便減輕生源地差異對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教學的影響。
作者:于海燕 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忠新.河北省農村生源大學生英語學習困難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教學研究,2011,(3).
關鍵詞:偏遠地區 英語教學 英語發展 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英語的重視,英語成為教學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2017年將取消英語高考科目變成英語等級考試,我們不得不深思這到底是對英語的更加重視還是對英語的重視減輕,事實上,我覺得這是更加加重了對英語學習的重視,從而這也是意味著對英語教學方法進一輪改革的要求。然而,這對于偏遠地區這是否是一個機會還是更加擴大了教育差距。本文將從偏遠地區英語教學落后的原因,以及英語教育未來發展的預測著手來分析偏遠地區教師教學方法策略的實踐。
一、造成偏遠地區英語教學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經濟落后,環境閉塞
偏遠地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環境閉塞的現狀給當地的英語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優秀教師大量流走,優秀人才不愿進入,留下一批思想保守,教學方式古板的教師,學生心智早熟,和老一輩的教師不能進行溝通,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教師本身的英語水平就有限,學生不能在教師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
(二)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語言環境,這樣的語言環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學習全方面的學習,最重要的是,現今學習英語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運用,真實的語言環境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的聽、說方面,很多經濟發達地區都有著較好的語言環境,老師從名校畢業,能說的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甚至是聘請大量的外籍教師。
二、對未來英語教育發展的預測
未來的英語教育發展將走向向“語言為基礎,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時代。2017年高考取消英語,而改成了等級考試,很多人認為這是減輕了對英語的重視,實際上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高考英語變成了等級考試,那么,什么樣的等級才能算是合格,重點大學接受學生英語等級要求又是多少呢?我問過很多家長,他們的答案很顯然是盡量往高的等級考。這又何嘗不是增加了學生對英語的重視呢?另一方面,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是英語,而中國把英語高考取消這是為了什么呢?除了重新增加對國學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就意味著英語教學已經變成必不可少的教育,一門必備的技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有資本,這又何嘗不是加重了對英語的重視呢?只不過把英語教學從形式上轉到本質上學習而已。
因而,對于西部偏遠地區來說,這意味著英語教學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西部偏遠地區連基本的素質教育都沒法按時完成,又何況對新時代英語教育的改革呢?這樣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方法則更有必要進行改變了。
三、偏遠地區教學方法策略與實踐
(一)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
教育學中指出,積極的情感態度是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古人云:“磨刀不誤砍柴工”。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學習與學生情感態度相關。因而,要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必須要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首先要培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營造師生平等互動、融洽的氛圍,縮小師生距離,減少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神秘感。
(二)教學以目標內容和實用內容,學以致用,增強學生的自信和充實感
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可以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實際需要,用多種教學手段如演講、話題討論、主題辯論、角色扮演、講故事等多種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做到真正的把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并讓學生成為主體,多選擇貼近生活,貼近適合學生這個年齡的話題。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例如:在高中教學中,則可以提供一個話題“my dream”來討論,教師可以準備以下幾個問題,比如:“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which university do you want to go?”“what do you think of learning English?”等,這樣貼近學生的生活,方便教師了解關心學生生活動態,也方便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了解。
之后,教師應該進行相應的點評,以鼓勵為主,總結今天的話題討論是學生們學到了什么,鍛煉了英語能力等。也可以在班上進行競賽,有相應的物質獎勵等,對于沒獲獎,積極參加的同學可以頒發“最佳風采獎”“最佳臺風獎”等以資鼓勵,這樣能大大的增加學生內心的自信、充實感。
當然,學生也應端正態度,加拿大學者gardner和lambert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出發分析外語學習,把外語學習看作社會心理現象,強調學習態度和學習情景對學習者行為的影響,其中之一的溶合型動機是指學習者希望與目的語言的人群和文化交流融合,對語言學習采取積極的態度。學生也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和網絡平臺,積極學習,看雙語電影,或許在剛開始的時候會比較困難,但是這是培養Native Speaker思維的有效方式,逐漸的了解其文化,受其文化魅力的熏陶,真正從內心上喜歡上這門外語。并且能夠經常使用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