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貨幣貶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貨幣貶值的話,貿易會更加的通暢,因為別人買東西更加便宜,在市場上就會有競爭力,特別對于出口量大的國家,是非常有利的。
貨幣貶值在國內能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于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并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于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來源:文章屋網 )
新興市場國家本幣貶值原因
自2013年5月以來,巴西、印度等主要新興市場國家本幣呈現持續下跌態勢,2013年6~7月,9~10月和2014年1~2月,其本幣匯率先后有三波明顯下跌,其中2014年1月23日,阿根廷比索兌美元匯率單日下跌13%,跌幅創下12年來新高。面對匯率大幅下跌、資本外逃,相關新興市場國家或放任匯率波動、或動用外匯儲備直接入市干預或多次提高利率,但仍難有抑制。較2013年年初,至2014年11月20日,巴西雷亞爾貶值21%,印度盧比貶值12%,俄羅斯盧布貶值35%,南非蘭特貶值20%,阿根廷比索貶值41%,土耳其里拉貶值18%,印尼盾貶值22%。
主要原因
在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期新興市場國家風險預期持續升高、投資者信心不足、資本流出加劇,導致金融市場大幅振蕩、本幣匯率持續貶值。其中,外部原因主要是2013年美國量化寬松政策(QE)的退出預期、2014年開始的逐漸退出以及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放緩;而內部原因則是2012年以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下滑及其經濟結構、宏觀政策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的預期與實施。為擺脫次貸危機影響、提振市場信心、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宣布從2008年開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至2012年12月,已實施了四輪的量化寬松政策。美國推出的量化寬松政策大大增加了全球資金的流動性,特別是促進了大量國際資本流入新興市場國家。同樣,當美國宣布減少或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后,對新興市場國家也產生了重大負面影響。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幅上升,大量趨利性資金從新興市場國家回流至美國,從而引發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快速流出、流動性收緊,出現了本幣貶值、資產價格下跌等一系列風險。具體來看,2013年5月以來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出現的每一輪匯率下跌過程,都直接與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預期和行為相關。2013年5月,美聯儲曾宣布,如美國經濟如預期發展,將于當年晚些時候開始減少資產購買計劃規模,并將于2014年年中終止量化寬松政策。量化寬松政策退出的時間表和路徑一經披露,立即引起了金融市場的強烈反應、新興市場國家出現了2008年以來最嚴重的資本流出,導致相關國家匯率在2013年6~7月間相繼出現大幅下降。類似的,2013年12月18日,美聯儲正式宣布于2014年開始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資產購買規模,2014年1月、2月又連續兩次將月度資產購買規模各削減100億美元至650億美元,并表示將繼續削減資產購買規模。這再次引發了2014年1~2月主要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群體性貶值過程。2014年10月29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結束資產購買計劃,量化寬松政策正式結束,新興市場國家匯率再次面臨嚴峻挑戰。
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大宗商品需求放緩。受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美國頁巖氣革命等因素影響,全球大宗商品超級周期結束、需求低迷,原油、鐵礦石、銅精礦、黃金等價格持續下跌,導致俄羅斯、巴西、南非、阿根廷等大宗商品出口國收入下降,經常賬戶出現逆差,更易受到資本流出沖擊,本幣匯率高估程度和貶值壓力也更為突出。如原油價格自7月初以來的持續下跌,對高度依賴油氣出口的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俄羅斯打擊沉重,2014年7月至今該國貨幣盧布貶值幅度已超過25%;作為世界第二鐵礦石儲量國的巴西,2014年9月至今其貨幣雷亞爾也出現了13.5%的貶值;銅價下跌也導致主要的銅礦出口國智利的貨幣比索出現貶值。
新興市場國家國內經濟問題突出。一是經濟出現滯脹。2011年開始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明顯下滑。2010年印度GDP增長率為11%,2013年下降至4.4%;土耳其GDP增長率2010年為9.2%,2013年降至4.1%;巴西GDP增長率則從2010年的7.5%下降為2013年的2.3%;俄羅斯GDP增長率則從2010年的4.5%下降為2013年的1.3%。同時,2013年印度、土耳其、印尼、俄羅斯、巴西和南非六國CPI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0.9%、7.5%、7%、6.8%、6.2%和5.8%。高通脹不僅導致該國貨幣實際匯率高估,更使國內民眾為規避通脹,競相增持美元,進一步加劇資本外逃、引發貨幣貶值。二是外部經濟失衡。大量廉價的國際資本流入,掩蓋了新興市場國家內部深層次經濟結構問題,導致其宏觀經濟失衡不斷積累,集中表現在經常賬戶逆差。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經常賬戶持續逆差,經常賬戶逆差/GDP比例居高不下,主要依靠短期資本流入以平衡國際收支。這在短期資本大量流出情況下,必然導致嚴重的國際收支雙赤字,進而加劇本幣貶值壓力。如2013年土耳其除外商直接投資之外的資本流入占其GDP的比重超過8%、經常賬戶逆差/GDP比例達到6.6%,印度和南非經常賬戶逆差/GDP比例分別為5.1%和6.5%。三是財政赤字不斷增加、債務風險加大。如印度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長期超過7%。而2013年下半年,印度、土耳其、南非、印尼等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儲備數量僅能覆蓋該國1年的短期外債和經常賬戶逆差,償債風險凸現,更是加大了本幣貶值壓力。
政治因素。除上述經濟因素外,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遭遇歐美制裁,土耳其爆發大規模游行示威政府被迫改組等政治性因素,也都加劇了資本流出、貨幣貶值。
新興市場國家本幣貶值對本國的主要影響
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資本流出與本幣貶值交互作用、不斷惡化。國際資本的大幅流出,導致新興市場國家匯率下跌,進而引發進一步資本外逃。如此相互作用,使匯率貶值與資本外逃不斷升級,國際收支情況持續惡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8~2012年累計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國際資本近4萬億美元,而自2013年6~7月短期國際資本開始加速撤離新興市場國家,僅2013年流出額就達1萬億美元,資本流出規模史無前例。
外匯市場干預增多,外匯儲備迅速下降。為捍衛本幣官方匯率,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加大了對本國外匯市場的干預,動用外匯儲備向外匯市場投放美元。如阿根廷2013年經常賬戶出現較大的逆差,為緩解本幣貶值壓力,阿根廷中央銀行開始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導致阿根廷外匯儲備急劇縮水,由2010年9月月末的500億美元以上降至2013年年末的300億美元左右。又如在2014年之前10個月內,俄羅斯央行為支持盧布匯率、干預外匯市場,外匯儲備下降了705億美元。
金融資產價格下跌,違約風險上升。在市場預期作用下,本幣債券投資者和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加快拋售逃離,進一步加大了本幣貶值和資產價格下跌的壓力,新興市場國家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頻現劇烈震蕩。2013年5~9月,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新興市場指數跌幅超過10%。2014年1~2月,新興市場國家股市平均下跌7.5%,其中俄羅斯、巴西股票市場跌幅超過7%,土耳其、印度股市跌幅達到5%。而受本幣債券拋售等因素影響,同期新興市場國家國債價格全線下跌、國債收益率不斷上揚。如印度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超過9%,印尼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創下12年來新高。此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信用違約互換(CDS)均呈現大幅上漲,反映出違約風險上升,這也將進一步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從國際金融市場籌資的難度與成本。
對本國實體經濟的影響
匯率貶值,將有利于新興市場國家擴大出口、改善經常賬戶逆差。但為應對匯率貶值、資本外逃等問題,多數新興市場國家都采取了連續加息的政策措施,此舉固然有助于緩解資本外流及其帶來的本幣貶值壓力,但在國內經濟增速本已回落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抑制投資與消費,加劇經濟下滑,同時加息還將引發國內資產價格下跌,打擊投資者信心,進一步加劇資本外逃。
新興市場國家本幣貶值對中國帶來的潛在影響
主要機遇
有利于我國節約進口支出,促進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資源出口型新興市場國家本幣貶值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將有利于我國減少大宗商品進口支出。如僅今年7月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就直接為我國節省了超過200億美元的進口支出。同時,國際原油等能源價格下跌,將為我國完成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創造良好外部環境;而鐵礦石價格較年初跌幅超過40%、跌至80美元/噸以下,也有助于國內鋼鐵企業緩解經營困境、實現減虧扭虧。
提升了我國外匯儲備的實際購買力,加快我國企業開展海外并購。新興市場國家本幣貶值、國際資本回流美國,將有利于美元升值,由于我國外匯儲備仍以美元為主,這將提高我國外匯儲備的實際購買力。新興市場國家匯率大幅下跌、國際收支失衡,亟需吸引投資與資本流入,這為我國實施跨境并購提供了難得機遇,將有效降低并購門檻。如近期,我國與俄羅斯相繼簽署了東、西線天然氣輸送項目,中石油被允許入股開發俄羅斯境內大型油田。同時,目前新興市場國家相關資源項目、股權、乃至金融資產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縮水,這將有效節約我國企業的并購成本。
挑戰
導致我國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競爭力下降。在繼續保持人民幣對美元相對穩定甚至是漸進升值的匯率形成機制下,其他貨幣對美元的走弱將帶來人民幣貿易加權匯率快速上升, 從而減弱對我國商品的購買力,導致我國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減少。同時,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出口產品及出口目的國與我國同質性較強,相關國家本幣大幅貶值,也將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出口。
增加了國內部分行業、尤其是原材料行業的經營壓力。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貶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將對國內相關大宗商品生產企業的經營和盈利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如2014年以來我國從巴西、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的鐵礦石數量持續增長,港口庫存超過1億噸,創歷史最高,而與之對應國內鐵礦采選行業開工率大幅下降至不足四成,面臨全行業虧損局面。同時,人民幣貿易加權匯率升值、進口商品價格下降,也會顯著增加國內造紙、制糖等進口替代部門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與經營困難。
對我國的啟示與對策建議
推進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新興市場國家匯率貶值、資本外逃,固然有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因素,但其經濟結構失衡、改革停滯不前則是決定性原因,尤其是經濟增長依賴外需拉動、經常賬戶逆差與財政赤字大、短期外債占比高的國家對國際資本異動最為敏感,受到的沖擊也最大。因此,我國應加快推進國內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快國內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鼓勵民間投資、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等,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與競爭力奠定良好基礎。
保持宏觀審慎管理。絕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在短期資本大量流入的情況下未能加強資本流動管理或采取逆周期的宏觀經濟調控措施,導致在經濟繁榮期形成泡沫,放大了金融脆弱性,難以應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的挑戰。對此,我國應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審慎管理。一是穩步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通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避免人民幣加權匯率過度升值或持續、單邊的貶(升)值預期。二是合理控制貨幣發行量,加強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引導,避免資產泡沫積聚。三是妥善處理國內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影子銀行等問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
加強短期資本跨境流動的動態監測與管理。短期跨境資本異動是2013年以來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匯率貶值、金融市場動蕩的重要誘因。對此,我國應高度重視,建立健全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和管理體系,重點對流入房地產、股市、并購、國際貿易融資等領域的短期境外資本加強監控,通過專戶監管、流向跟蹤等手段,控制短期投機資本大進大出。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我國應抓住當前機遇,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擴大人民幣在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力。一是拓展與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雙邊或多邊互換規模。二是以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為突破口,提升人民幣在計價、結算、投資乃至儲備方面的地位。
看待人民幣匯率的調整,離不開這幾個背景因素:
第一,中國出口持續疲軟,甚至開始出現負增長。以剛過去的7月為例,中國出口大跌8.3%,對歐盟出口則整體下滑了12%。這其中有中國整體經濟放緩的影響,但也與其他國家貨幣貶值有很大關系,中國制造的競爭力由此被削弱。
第二,美元加息在即,全球貨幣貶值加劇。隨著美國經濟的否極泰來,美聯儲已多次暗示將很快加息。美元升值預期明顯,其他貨幣則紛紛進入貶值通道。在過去一年中,俄羅斯盧布貶值幅度超過40%,巴西里亞爾貶值34%,歐元和日元貶值18%,韓元貶值12%,二十國集團(G20)中,只有中國和沙特與美元保持了強勢。
第三,基于以上兩個因素,國際社會對人民幣貶值抱有強烈預期,這從中國外匯儲備出現下降也可見一斑。
另外,對于是否將人民幣當作新的國際儲備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表示,這還需要時間,并且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還有待改進。因此,對于中國央行隨后的匯率改革,IMF明確表示這是“值得歡迎的一步”,稱“中國正努力讓市場力量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并迅速融入全球金融市場。在此之際,提高匯率靈活性對中國有著重要意義”。
換言之,雖然這種匯率改革導致了人民幣貶值,但這符合市場的內在需求。當然,IMF原中國部主任埃斯瓦·普拉薩德也指出:“中國人民銀行精心策劃了這一招,把壓低人民幣與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場決定匯率巧妙結合起來,化解外國對人民幣貶值的批評?!?/p>
另外,從人民幣之前連續升值35%,而今不過貶值5%看,這肯定算不上有意為之的競爭性貶值,更不是貨幣戰爭,這只不過是回歸了人民幣的真實價值,而且也算提前對沖了美聯儲加息的負面影響。
因此,即便是美國財政部,對于目前的人民幣貶值,第一反應也相對平靜,認為中國匯率改革還是有進步的。“雖然要判斷中國人民銀行中間價變化的全面影響為時太早,但中國已表明近日公布的變化是在匯率市場化方面走出的另一步?!?/p>
我們知道,商品的價值不能通過自己體現出來,當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現出來時我們稱之為價格,從這里我們就可以得到商品價格的計算公式:商品價格=單位商品的價值/單位貨幣的價值。例如:一件衣服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100小時,一克黃金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20小時,那么:一件衣服的價格=(100小時/件)/(20小時/克)=5克/件。這就是商品價格的經濟意義。
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來,商品的價格與單位商品的價值成正比,與貨幣的價值成反比。有了這個公式,我們就可以順利地進行有關商品價格的計算了。一般說來,只要是與貨幣升值、貶值后有關的商品價格的計算,就需要運用到這個公式來進行計算。
這里要注意區分是物價上漲、下跌,還是貨幣的升值、貶值。不能把物價上漲了多少就認為是貨幣貶值了多少,也不能把物價下跌了多少就認為是貨幣升值了多少。物價與貨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商品的價格即物價,一個是貨幣的價值,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從價格公式可以看到,物價與貨幣的價值是有關的,而貨幣的價值是與生產貨幣本身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有關。如果把貨幣升值多少等同于物價下跌多少、貨幣貶值多少等同于物價上漲多少,就會計算錯誤,切記這一點。例如:一件商品原來價格是1元,如果物價上漲了20%,其現在的價格=原來的價格×(1+20%)=1.2元;如果物價下跌了20%,則現在的價格=原來的價格×(1-20%)=0.8元;如果貨幣貶值20%,其現在的價格則變為:現在的價格=原來的價格÷現在貨幣的價值=1元÷(1-20%)=1.25元;如果貨幣升值了20%,則其現在的價格=原來的價格÷現在的貨幣價值=1元÷(1+20%)=5/6元。
有關商品價格的計算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物價上漲、下跌后商品價格的計算。知道了物價上漲(即通貨膨脹率)下跌(即通貨緊縮率)多少后計算商品的價格。這種情況比較簡單,物價上漲、下跌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漲或下跌的,所以可以直接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乘法:現在的價格=原來的價格(1±n%);假定物價上漲、下跌n%;上漲用+號,下跌用-號。通貨膨脹率我們可以理解為物價上漲率;通貨緊縮率可以理解為物價下跌率。
例如1:(2010年文綜全國卷Ι第24題)假設某國2009年甲產品的總量是100萬件。每件產品價值用貨幣表示為10元。2010年生產甲產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在貨幣價值不變和通貨膨脹率為20%的不同情況下,甲產品2010年的價格分別是()。
A.5元6元B. 10元12元 C. 20元 24元 D. 8元16元
先算出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現在商品的價值量=原來的價值量÷(現在的社會勞動生產率)=10元÷(1+100%)=5元;通貨膨脹率可以理解為物價上漲率,所以現在的價格=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后的價值×(1+20%)=5元×1.2=6元。
例如2:(2011年高考上海文綜)假設某企業2010年的生產條件屬于社會平均水平,生產每件甲產品的價格為28元,2011年生產甲產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30%,在貨幣價值不變和通貨膨脹率為25%的不同情況下,甲產品2011年的價格分別是
A.40元32元 B.40元50元 C.30元50元D.45元32元
這里也要先算出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現在商品的價值量=原來的價值÷現在的社會勞動生產率=28元÷(1-30%)=40元,貨幣價值不變即為40元。通貨膨脹率為25%的情況下,商品的價格=現在商品的價值×(1+25%)=50元。
第二種情況:貨幣升值、貶值后商品價格的計算。貨幣升值、貶值后商品的價格,就不能在原來物價的基礎上直接用乘法,而是要用除法,即要用到商品價格的公式進行計算:現在的物價=原來的物價÷現在貨幣的價值=原來的物價÷(1±n%);假定貨幣升值、貶值n%;貨幣升值了,也就是貨幣的購買力增強了,升值了多少就是貨幣購買力增強了多少,所需要的貨幣越來越少,升值用+號;而貨幣貶值了,也就是錢不值錢了,貨幣的購買力降低了,所需要的貨幣就越來越多,貶值了多少就是貨幣購買力降低了多少,貶值用-號。
例如3:(08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卷Ι)假設2007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08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20%(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
A.12元B.12.5元 C.18元 D.18.75元
先計算出現在商品的價值=原來的價值÷(現在的社會勞動生產率)=15÷(1+50%)=10元。利用商品價格的公式進行計算就可以了:現在商品的價格=商品現在的價值÷貨幣現在的價值=10÷(1-20%)=12.5元。
這里也要注意另外一種計算:貨幣升值率、貶值率的計算。貨幣升值率、貶值率=原來的價格÷現在的價格×100%―1;計算結果是負數為貶值率,計算結果是正數為升值率。如果知道貨幣的發行量和實際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可以把商品原來的價格(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與現在的價格(實際所發行的貨幣量)計算出來,也可以利用上面的公式進行計算。也可以直接進行利用下面的公式直接進行計算:升值貶值與購買力的變化=實際所需要的貨幣÷實際發行的貨幣×100%-1;計算結果是負數為貨幣購買力降低率,計算結果是正數為貨幣購買力提高率。還可以把原來的貨幣購買力假定為1也就是1元錢可以買到1元商品=1元商品÷1元貨幣=1,貨幣幣值發生了變化,貨幣的購買力就發生了變化,貨幣的購買力=商品原來的價格÷(現在貨幣的價值)×100%-1=1÷(1±n%)×100%-1;貨幣貶值用+號(購買力減少),貨幣升值用-號(購買力增強);假定升值率、貶值率為n%;計算結果是負數為貨幣購買力降低率,計算結果是正數為貨幣購買力提高率。
第三種情況:匯率升降后商品價格的計算。這種情況需要理解外匯匯率與本幣匯率。不要把外匯匯率與本幣匯率弄混了
外匯匯率即人民幣外匯匯率:是以外幣為基礎兌換人民幣的比率,可表示為:人民幣外匯匯率即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人民幣/外幣。若一定單位的外幣折合的本幣數額多于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說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直接標價法)“應付標價法”
本幣匯率即人民幣匯率:是以人民幣為基礎兌換外幣的比率,可表示為:人民幣匯率即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外幣/人民幣。它是以一定單位(如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收若干單位的外國貨幣。(間接標價法)“應收標價法”
把握了上表,我們就可以進行計算:知道外匯匯率,外匯換人民幣,直接用乘法;知道人民幣匯率,用人民幣換美元也直接用乘法。
匯率的變化實際上就是貨幣幣值的變化,也就是貨幣購買力的變化。匯率上漲率實際上就是貨幣升值率;匯率下跌率實際上就是貨幣貶值率。
外匯匯率上升、下跌后,外匯能夠換到的本幣=原來能夠換到的本幣×(1±n%);假定外匯匯率上升率、下跌率為n%;外匯匯率上升用+號,能夠換到的本幣更多;外匯匯率下跌,用-號,能夠換到的本幣更少。
馬克思強調,金銀本身不是貨幣,自然并不產生貨幣。在世界市場上,雖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同一民族的輸入者和輸出者之間的利益是相互對立的,可是在匯率中,民族商業卻獲得了存在的假象。同時通過匯率、行情表及商業經營者之間的通信聯系,每個人都可以知道其他人的一切活動情況,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活動與之相適應。
由于貴金屬是當時整個貨幣制度的基礎,也由于黃金本身具有價值,因而貴金屬的國際流動所決定的匯率就是兩國金幣的含金量之比。
(二)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貨幣、價格與匯率理論
按照經典的“一價定理”,在經過匯率折算后,除了運輸成本以及其他必要的交易費用,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應當一致。盡管由于外匯市場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短期匯率由供求決定,但從長期來看,一國貨幣的價值是其經濟健康程度和長期經濟增長能力的體現,因而內外價值的升貶方向是一致的。
此外,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匯率對國內物價指數的傳導作用。所謂匯率傳導機制,即由于匯率變動而導致內部物價的相應變動。匯率變動可通過直接和間接兩個渠道傳導影響消費價格。直接渠道是通過進口商品價格傳導。人民幣升值,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口商品價格將變得較便宜,這將可能傳遞至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和消費價格(CPI),生產商和經銷商可能會相應地降低產品價格,進口商品對國內消費者來說變得較便宜。間接渠道是通過出口商品傳導。人民幣升值使得出口商品對外國買家來說變得較昂貴,國產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削弱,從而導致出口、工業生產及總需求有所減少,從而使國內商品價格有下調壓力。根據經濟學的經典理論,人民幣升值對國內消費價格影響的完整推演應當是:將提高出口商品價格,降低進口商品價格;出口總額將下降,進口總額將上升;我國的貿易順差將減少,外匯儲備的增加將減少;流入國內的錢相對減少了,本幣升值將導致國內貨幣供應緊縮,從而給過熱的經濟發展降溫,可以降低國內通貨膨脹率。
(三)初步認識
本文所謂貨幣的購買力,其實就是貨幣的相對價值或貨幣價值。貨幣的購買力通過其他商品的價格水映出來同一商品,其價格水平越高,貨幣的購買力越弱,其價格水平越低,貨幣的購買力越強。一般而言,本國居民對外國商品與勞務的需求衍生出對外國貨幣的需求;同時,外國居民對本國商品與勞務的需求衍生形成外匯的供給。外匯的價格則決定于由此形成的供需均衡。在這種由實質經濟所衍生的外匯供求分析中,應滿足貨幣對內價值是對外價值的基礎這個原則。在目前世界范圍內信用貨幣本位時代,一國商品與勞務的加權平均價格作為該國貨幣價值的名義錨。故一國物價水平越高,該國貨幣的購買力就越低,貨幣價值就越小;那么由其對內價值所決定的對外價值——本國貨幣匯率就越低。反之則反是。
當前人民幣對內貶值與對外升值的現象闡述
我國近年來的實踐表明,人民幣的內外價值走向出現差異,并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外匯儲備屢創新高,人民幣對外升值的傾向持續增大;與此同時,人民幣在國內按購買力計算的對內價值趨于下跌;二是消費品物價指數(CPI)也持續上漲,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由前述得出圖1,圖2。
2005年7月,中國央行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此,人民幣兌美元價格開始了每年3%—5%的小幅升值,目前,人民幣這種升值依然強勁。然而,國內人民幣的購買力卻呈現另外一種情形。在信用貨幣制度下,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就是該國貨幣的對內購買力,其大小由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決定,因此貨幣的對內購買力通常與一國國內物價水平呈反向相關關系。自2002年以來,尤其是2004年以后,衡量人民幣國內購買力的指標,消費物價指數CPI呈現持續上揚的走勢。進入2007年下半年后,消費物價指數(CPI)持續保持在5%以上,全面的通貨膨脹壓力驟然增加。盡管從2008年5月份開始CPI增速下降,但是過高的PPI指數依然不可忽視。通過PPI傳遞給CPI的通貨膨脹壓力依然很大。
當前人民幣對內貶值與對外升值的內在聯系
本文試圖用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理論給出一個解釋,采用的模型是經典的“漢堡包理論模型”。同一家公司,比如麥當勞,在中國和美國生產漢堡包,漢堡包的定價:假設在中國生產一個漢堡包定價為4元人民幣;而在美國生產一個漢堡包的定價為1美元。由于生產技術、工藝及原材料消耗是一樣的,同時聯系商品的價值,就會有:中國的一個漢堡包=美國的一個漢堡包;那么從貨幣的購買力來說,就是4元人民幣的購買力=1美元的購買力,一個漢堡包值4元人民幣或者值1美元,也就是說,4元人民幣與1美元進行交換是等價的。這就是人民幣與美元的真實匯率。當然,這只是簡化,以便討論。但是這個時候外匯市場上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為1:8,而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合理應該是1:4,那么,就是說人民幣兌美元低估,也可以說美元兌人民幣被高估了,為了使匯率能真實反映美元與人民幣的購買力,就必須進行調整。基本的調整方法有三種:A匯率變動,從1:8調整到1:4(人民幣對外兌美元升值);B調整中國漢堡包的價格,售價從4元人民幣提高到8元人民幣(物價上漲);C調整美國漢堡包的價格,售價從1美元降到0.5美元。這里A、B、C三種調整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任意組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