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理財產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三年前開始出現的酒類理財產品已較為風行。這種由銀行、信托公司、酒生產企業共同制造的理財模式吸引著一些特定的投資者。酒類理財產品成為另類投資品種的亮點。據統計,酒類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一般在4%-10%,收益率隨投資期限增加而增加。
工商銀行表示,截至目前,該行共推出過三款與酒相關的理財產品,分別是:君頂東方干紅葡萄酒收益權信‘托理財產品;瀘州老窖特曲38。(52°)絕版老酒收益權信托理財產品:張裕紅酒收益權投資產品。“已經到期的前兩款產品都達到了承諾的收益率。如君頂東方干紅葡萄酒收益權信托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為8%。”
工行有關負責人認為,酒類理財產品是結合金融投資、實物投資及消費三種功能的較為新穎的另類投資,適合對酒本身感興趣的客戶。購買酒類理財產品的客戶應該是沖著酒去的,起碼將來會部分提酒。酒類理財產品到期后,其收益實現形式一般包括提取產品所對應的酒實物和以現金形式實現理財本金和收益清算。
除了酒類理財產品之外,普洱陳茶收藏早已火爆,現在普洱茶投資已經擴展到銀行理財產品。據統計,以普洱茶為對象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接近7%。目前市場上炒得最熱的要數工行8月底專門向其私人銀行客戶推出的“專屬普洱茶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為1年,該理財產品投資標的物稀缺珍貴,僅限量發行500套。投資者認購理財產品后即成為普洱茶認藏人,產品到期前,投資者可選擇以實物方式或現金方式支付理財本金及收益。若選擇實物方式,理財產品到期時投資者可獲得其認藏的工銀大益“黃金組合”普洱茶;若選擇現金方式,可獲得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7%的現金收益。
專家認為,普洱茶等屬于高端享受品,它們具有兩面性,一面是人們對它的追捧即欣賞,一面是人們對它的享用。這類產品與一般藝術品相比,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也在于此,即它具有精神上和物質上都可以使人們滿足的特性。因此當人們的生活達到一定水平后,對此類產品的需求會增加。
理財產品分析師認為,銀行理財產品在2009年之前主要以銀信合作產品為主,之后由于受到法規管制,該類產品大量萎縮。可以看到,2009年之后的理財產品主要以債券和貨幣類產品為主。不過,在經濟形勢波動劇烈的環境下,各國的貨幣寬松政策使得全球的商品價格均大幅上揚,同時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利率一降再降,如日本存款利率最近一直保持零利率水平。這些因素,使得投資者手中的資產大幅縮水。此時,硬通貨諸如黃金白銀應聲而起成為投資避險的天堂,而普洱茶、紅酒等產品由于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小,具有和藝術品相類似的歷史價值和欣賞價值,自然而然成為一種投資避險的另類理財產品。
普益財富統計顯示,2010年前三季度有7000余款理財產品到期,其中,外資銀行平均到期收益率達4.16%,遠高于中資銀行的2.68%。業內人士表示,外資銀行主要受益于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高收益,2010年三季度到期收益前十名均為結構性產品。
各出妙招
從2004年工商銀行第一款“節節高”歐元理財產品問世以來,商業銀行已經發行了上萬款理財產品,并且逐漸建立了各自的理財品牌系列。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努力,各家商業銀行在理財品牌建設上形成了一定特色,有一些成功的品牌建設經驗值得總結。
總體來看,成功的理財產品品牌戰略不外乎掛靠核心品牌、形成品牌梯次、通過品牌設計展現產品特色、在產品名稱中突出投資亮點、開發專屬理財品牌等。
例如,交通銀行從2004年發行第一款理財產品至今,一直使用“得利寶”品牌,在該品牌下依次推出具有一定關聯度的子品牌,不同子品牌對應相應類型產品,形成層次比較清晰又相對固定的產品系列,品牌形象豐富且穩定,易于整體營銷(見圖1)。
再如,很多外資銀行將投資項目作為理財產品名稱的主要組成部分,突出投資亮點,一目了然,方便理性投資者判斷和選擇。這方面的代表,有花旗銀行“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之“環球能源”產品、匯豐銀行“一籃子環球食品股票掛鉤結構性產品”、渣打銀行“美國石油指數基金掛鉤結構性產品”等。
尚有不足
以上理財品牌建設的成功經驗大多只是個別商業銀行的個別品牌,從整個商業銀行理財品牌建設和管理的角度而言,目前還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值得思考。
(一)品牌意識不強
理財產品和商品一樣,通過打造品牌可以有效區分同類產品,在投資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偏好。但目前各商業銀行對理財品牌建設普遍缺乏較為系統的定位和整體策劃,理財品牌和企業文化缺乏較為深度的結合,各個理財品牌之間的關聯性也不強,缺乏內在邏輯聯系,不利于理財品牌整體形象的塑造。
品牌管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的理財產品沒有“貼牌”就直接推出,如工商銀行2007年第17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招商銀行2004年人民幣債券理財1號;有的理財品牌曇花一現,如光大銀行發行的“金狀元”人民幣理財產品、北京銀行發行的“步步高”美元理財產品;有的理財產品品牌系列不清,如建設銀行“乾元”系列開放型資產組合理財產品,旗下品牌是“乾元―日日盈、周周盈、雙周盈、月月盈、雙月盈、季季盈”,但2009年又單獨發行了一款“乾元通財―周周盈”,使整個品牌梯次顯得凌亂。
(二)品牌形象單一
目前,商業銀行理財品牌建設主要是平鋪展開,在一級品牌之下缺乏子品牌開發,大多沒有形成樹狀品牌梯次,在一級理財品牌既定的情況下,理財品牌缺乏縱深變化,品牌形象顯得較為單一。如工商銀行“穩得利”是該行2005年以來一直主打的理財品牌之一,直到2010年仍在較高頻率地使用該品牌,但從2005年第一款“穩得利”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到2010年“穩得利”資產組合投資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無論產品結構、投資品種、投資方式等如何變化,始終只是簡單地冠以該品牌名稱,從未進行品牌細化開發,形成系列。整個“穩得利”系列理財產品品牌形象單一,不能通過豐富的品牌建設體現該行理財產品的不斷創新和差別化理財服務,新的理財產品推出也不能給投資者留下較為深刻的第一印象,更不能很好地帶動理財產品的營銷宣傳。同樣情況的還有中國銀行的“匯聚寶”、建設銀行的“利得盈”等眾多商業銀行的理財品牌。
(三)產品名稱不規范
理財產品名稱不一,有的理財產品名稱僅包括品牌名稱、期數、投資幣種和投資期限,如中國銀行2005年人民幣理財第二期、農業銀行2007年“匯利豐”第九期美元3個月期產品;有的理財產品名稱還包括投資品種、業務模式、項目名稱等,如農業銀行2007年“境外寶”金磚四國股票基金產品、工商銀行2010年“工銀財富”第54期資產組合投資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建設銀行2010年“建行財富”南京路商圈企業股權收益權類人民幣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的名稱組成不確定,有的過于簡單,從名稱上不能很好地體現產品設計與結構。在營銷中,營銷人員不能快速地通過產品名稱了解產品主要信息,從而準確地根據投資者的需求推薦適合的理財產品,投資者也無法從名稱中形成初步的判斷。同時,理財產品名稱不規范也不利于后期的統計和分析。
完善之道
總體而言,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品牌意識不強,品牌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品牌序列,需要從以下三大原則出發做好理財品牌的定位與整體策劃:
首先,要結合企業文化和特色。理財品牌的設計應該始終依托企業文化,體現企業特色。企業價值和品牌價值相互帶動,塑造商業銀行的整體品牌形象,如招商銀行的“金葵花”品牌。
其次,要以客戶為中心。理財品牌設計的目標是客戶的心理感受,依據不同客戶群體的特征,設計產品品牌并傳播品牌價值,從而在客戶心中形成獨特位置。品牌的選擇以至名稱的確定都應該考慮投資者的偏好。
最后,要考慮營銷需求。品牌的設計也要考慮營銷的需要,在品牌設計時應該同步考慮產品營銷,結合產品營銷和整個理財業務的發展,設計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直接關系理財產品的營銷,好的營銷方案也可以提升品牌形象。
針對目前理財品牌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商業銀行應加強品牌意識,考慮理財業務的長遠發展,克服部門和業務條線的約束,完善理財品牌管理。
圍繞企業文化與特色進行一級品牌開發
依托各家銀行長久以來積累起來的文化和特色,圍繞商業銀行字號、行標、標志色等各種資源,特別是各行在國內已經具有較大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如“金葵花”、“龍”等進行理財品牌開發,并將此類品牌作為一級理財品牌,保持品牌穩定性,突出銀行穩健經營特色和理財風格,體現企業品牌文化的一體性。努力打造一到兩個一級核心品牌,在投資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美譽度和忠誠度。
同時,理財品牌的推出還可以結合各家商業銀行的專有賬戶、信用卡品牌等特色產品和服務,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策劃和營銷,形成品牌聯動效應,如工商銀行的“理財金賬戶”理財產品。
區分投資類型進行二級理財品牌開發
目前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類型主要有:單一信貸類、單一債券類、滾動組合類、證券二級市場類、股權類、票據類、QD及結構類、其他類。這些投資類型相對穩定,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分別確定不同的二級品牌,方便營銷人員從品牌名稱中了解理財產品類型。并賦予一定的品牌寓意,如債券類理財產品,品牌名稱應寓意風險較小、收益相對穩定的理財風格。
另外,伴隨理財業務不斷發展,會有越來越多新類型投資理財產品出現,在現有理財品牌開發時要從長遠考慮。如開發黃金類理財產品品牌時,要考慮其他貴金屬理財產品的出現,工行已經推出白銀理財產品,在確定黃金理財品牌時就應該考慮該品牌的開放性,以方便其他貴金屬理財產品出現時形成完整的品牌序列。如交通銀行的“藍色”系列,就可以在“新藍、海藍、寶藍、天藍”之外不斷添加其他藍色子品牌,為產品創新預留了充分的品牌擴充空間。隨著紅酒、藝術品、錢幣等投資品的不斷增加,二級品牌會不斷擴充。
根據理財產品特色進行其他子品牌系列開發
理財產品的特色可能是投資期限,如“天天盈”、“周周盈”;可能是收益率,如“穩贏”、“節節高升”;可能是客戶類型,如“尊享”、“鉆石尊享”;可能是更為具體的投資對象,如掛鉤B股的“寶B計劃”;可能是特殊項目,如“愛心公益”等等,可以根據這些亮點開發不同的子品牌序列,形成完整的品牌梯次。
同時,三級品牌的開發也應該注重穩定性,應該是一些常見的理財要素并且具有亮點,如投資周期、收益,值得進行品牌化,并且保證能形成一個系列。單個三級品牌的開發意義不大,容易造成品牌繁雜、冗長,不如作為產品名稱的組成。
按照客戶需求規范理財產品名稱組成及排序
在品牌之外,標識產品的就是產品名稱。目前各種理財產品名稱主要包括以下要素:期數、幣種、投資對象、業務模式、投資期限、投資項目。銀行應該根據客戶對信息的關注度,合理安排產品名稱組成和排序,對客戶關心的理財亮點,如重大項目,要在產品名稱中加以突出,形成相對穩定的名稱模板。好的產品名稱可以傳遞品牌不能覆蓋的其他重要產品信息,方便營銷人員掌握產品特點,抓住客戶“眼球”,吸引客戶購買。
對產品編號進行系統管理
看著大盤指數的不斷走升,一向謹慎的小A終于按耐不住了“不買股票也得買點基金!”趁著休息時間,跑到銀行排號等待開戶!“啊怎么這么多人”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過,等待中的小A無聊地盯著銀行里的滾動屏“外幣理財產品”、“固定收益型美元3個月5000元5.30%。看到這小A打起了新算盤,何不每月定投一點基金,然后買點外幣理財產品,既比存銀行收益好些又能安穩地賺些錢”看來,小A還是位保守投資者,無論外界怎樣,小A始終堅信“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跟風不是什么好事!打定主意后,小A開始填表順便咨詢銀行的大堂經理,結果小A傻了,“現在買外幣理財產品沒什么意義”大堂經理輕蔑的眼神讓小A頓時涼了半截,難道現在的外幣理財產品真得不能買了嗎?
保守型看過來
8月21日 央行宣布再次加息0 27%已是今年以來第四次加息。9月25日,央行又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更是央行年內第7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據推測,年內還將上演兩輪加息。而不斷上調利率后銀行相對保守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自然越來越不具競爭力。這就難怪連銀行的大堂經理見到小A要買外幣理財產品時,都表示出輕蔑了。
不過,外幣理財也并非不可投資。高收益則意味著高風險,在眼下火熱的投資市場上,在自己的投資籃子中,加人些外幣理財產品,收取穩定收益未嘗不可。在銀行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中,外幣理財產品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據wind資訊統計,目前正在發售的銀行理財產品中,人民幣理財產品共有240款,外幣理財產品共有520款,占全部在售產品的68.42%外幣理財產品又多以固定收益類為主。德意志銀行,渣打銀行,建行,中國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等紛紛在加息后推出不同類型的外幣理財產品,其中短期三個月至半年期限的理財產品較多。
隨著宏觀經濟緊縮預期增強,我國進入加息通道后,對于投資外幣理財產品更要關注收益率和存續期限。在不斷加息的背景下,和訊提供數據顯示,短期產品是目前外幣理財產品市場的主流產品,1年期以下的產品中外幣理財產品超過60%。建行8月20日新推出的“匯得盈”美元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期限僅為3個月。招商銀行,北京銀行,工行,交通銀行新推出的外幣理財產品都有3個月期限的品種。
在進入加息周期的同時,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流動性應成為考慮的因素。很多外幣理財產品也把再投資的風險寫到產品合同書中,如建行的“匯得盈”美元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明確注明了再投資風險,即投資期間。若市場利率提高,那么客戶將失去將資金配置于其他產品從而提高收益的機會。
外幣理財產品投資看似能省心省力的賺錢,其實,在紛繁復雜的外幣理財產品中每一種產品的收益率也是有很大差別的。
外幣理財產品亦不例外,其中掛鉤外幣產品的發行數量大幅度增加。從聯接資產的類型看,增加最多的就是股票掛鉤產品。同人民幣股票掛鉤產品不同,外幣股票掛鉤產品清色的是聯接境外股票籃子或指數,其中又以聯接香港股市居多。由于香港及其他主要股票市場的繁榮,這類產品的預計最高收益率也顯著高于其他產品。
而在掛鉤產品中,利率掛鉤和匯率掛鉤產品變化不大。利率掛鉤產品的發行數量僅次于股票掛鉤產品由于外幣產品以美元和港幣居多,這類產品聯接的指數也是以美元LIBOR和HIBOR為主,產品的設計結構中依然偏好區間掛鉤類。匯率掛鉤產品聯接的基本上是歐元兌美元的匯率,據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統計2006年發行的41只信用掛鉤外幣產品都是北京銀行發行的,其聯接的信用主題都是國家開發銀行,興業銀行等國內商業銀行。與人民幣產品中類似的信用掛鉤產品一樣,這些產品為“偽”掛鉤產品。而2006~商品掛鉤產品聯接的資產以黃金為主,另有少量聯接的是石油和農產品價格。商品掛鉤產品的預計最高收益率僅次于股票掛鉤產品,這主要歸功于黃金掛鉤產品的貢獻。
眼下,在市場上發行的外幣產品大大小小520款,如此紛繁復雜除了掛鉤與不掛鉤的區別,對于初入外幣產品市場的投資者來說有沒有更好的選擇辦法呢?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類型。2013年1月各收益類型產品數量變化不明顯,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較2012年12月上升1.1%,1月占比21.2%,保息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的占比分別為0.2%和68.8%。其中,非保本產品占比下降0.5%,保息固定收益型產品占比9.8%。參見圖1。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幣種。2013年1月份,商業銀行共發行人民幣類產品2730款,占比為94.6%,占比下降0.7%;外幣類產品合計為157款,數量較上月增加20款,分別為美元類、港幣類、澳元類、歐元類、日元類、英鎊類以及新西蘭元,其占比分別為33.8%、23.6%、21.7%、10.8%、3.8%、3.8%以及2.5%。相比2012年12月而言,除港幣類產品外,其余各類產品較2012年12月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美元類產品降幅較大,為2.0%,參見圖2。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存續期限。1個月至3個月(含)期限的理財產品占比最大為58.3%,較2012年12月上升2.3%;而1年(不含)以上產品占比最小,為1.8%,3個月至6個月(含)和6個月至12個月(含)這兩個投資區間所發產品的數量占比分別為25.9%和9.5%。從產品總體存續期限的統計上來看,商業銀行理財市場的產品存續期限平均為117個月,較2012年12月縮短2天。參見圖3。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類型。普通類理財產品主要涉及債券貨幣市場、組合資產管理及票據資產三類投向,占比分別為68.8%、29.5%與1.7%,參見圖4。結構類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涉及股票市場、匯率市場、混合類、利率市場及商品市場,產品數量占比分別為26.3%、38.8%、2.5%、12.5%及20%。
在投資者印象中,理財產品往往以穩健為主,當別人去年在股市和基金上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卻有一些投資者郁悶不已,他們的收益連現在的銀行存款都不如,甚至虧損了本金。購買理財產品收益雖然重要,但是控制風險更為重要,否則,一旦“嫁錯郎”,就可能承擔自己意想不到的風險。
為什么他們會虧損?今年他們應該怎么辦?《科學投資》日前對大量投資者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了對應的理財建議。
銀行理財驚現零收益
盡管2007年是投資理財的大牛市,但投資者陳先生卻遭遇了煩心事。他在2006年底斥資10萬元購買浦發銀行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1年之后,該產品的到期收益竟然為零,只是由于國家調減利息稅,10萬元最終僅獲得39.6元的收益,連銀行活期存款的收益都趕不上。
對于這樣的結果,陳先生認為不可理解。他表示,雖然按照產品合同的收益公式計算,該產品的到期收益確實為零,然而,他咨詢專業人士后發現,該產品的設計存在嚴重缺陷,收益最終為零的概率非常高,甚至超過90%。據此,陳先生提出質疑:浦發銀行2006年設計產品時,對市場走勢是否有最基本的判斷?
這款惹出麻煩的理財產品是“匯理財2006年第九期F2計劃”。根據合約,該產品與建設銀行、中國人壽、中銀香港和招商銀行掛鉤,產品到期收益取決于4只股票從2006年12月28日到2007年12月19日間的漲幅,計算公式為:16%-(漲幅最高者的漲幅+漲幅最低者的漲幅),如果為負,則收益為零。這4只股票中,漲幅最高的是招商銀行,為96.25%;漲幅最低的是中銀香港,為-2.62%。由此計算:16%-(96.25%+2.62%),最終收益為零。
面對陳先生的質疑,浦發銀行相關人士解釋稱,有投資者認為浦發銀行是拿投資者的錢去買這4只股票,這是誤解。銀行都是在金融市場上購買國際知名投資銀行發行的期權,然后再和保本的固定收益票據組合,形成名目繁多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包括這款F2計劃。
浦發銀行稱,這些期權都是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等國際投行發行的,但期權未來實現的概率是多少,連這些國際投行都無法預測。否則,如果走勢都有明確的方向,那么這個市場就只有投資的贏家。針對F2計劃,浦發銀行稱,2006年設計該產品時,香港股市處于疲軟狀況,當時誰都未能預測到2007年市場會那么火爆。
投資建議:買固定收益型產品,投資者肯定要承擔利率上升的風險,因為投資者獲得了恒定的收益。而買浮動收益產品,要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如果市場好則收益比預期高,不好則比預期低。
對于陳先生來說,他買的這款產品由于不可提前贖回,那么只能等待產品到期。因此,《科學投資》建議投資者,對本金要求很高的投資者、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是可以買一些固定收益型產品,不過在加息周期中,即使投資固定收益型產品,期限也要盡量短。
QDII基金虧慘了
去年傳出港股直通車即將開閘的消息,個人也可投資港股,何女士就心里癢癢的,想開戶炒港股,但又覺得不了解交易規則,自己炒風險較大,所以她在去年9月份買了一只以投資港股為主的QDII基金。“當時QDII非常火,還按比例配售,我投了100萬元只有70多萬元成交。”去年10月份QDII風光無限,但好景不長,11月QDII一個月凈值下跌了11%,到目前為止,何女士在QDII基金上已虧了近14萬元。現在QDII基金已打開贖回,何女士很猶豫,是不是該贖回,改做其他投資?
投資建議:一般來說,QDII基金的投資比例不要超過個人全部基金投資的20%。已經套著的、比例不是很大的投資者,建議不要急著贖回。未來QDII的好壞,關鍵還是看境外市場。目前有專家預測,美國次級債還有個爆發高峰在一季度,也就是說最壞的情況也就在今年一季度,挺過這段時間,待市場轉暖時再贖回不遲。
固定收益類產品 提前支取不劃算
去年3月1日,劉大媽和往年一樣,將手中到期的國債取出又買了幾萬元新發的國債。“我們老年人,股票之類的玩意,哪敢碰?萬一生個病、還有養老,全靠這點老本,虧不得。”每年都能拿到比銀行存款多一點的收益,劉大媽挺滿足,但是今年劉大媽卻碰上了新煩惱:“去年加了幾次利息,我買的國債現在都趕不上銀行存款了,我該怎么辦啊?”
原來劉大媽去年3月1日買的3年期國債,票面年利率3.39%。但是連續6次加息后,現在3年期的銀行存款利率已漲至5.4%。“我現在還要取出來嗎?取出來是否劃算呢?”
投資建議:對于去年買了國債的投資者,因為國債持有不滿半年不計利息,而且提前支取要扣0.1%的手續費,因此國債持有時間低于兩個月的投資者最好將國債提前兌付。而已經持有四五個月的建議等到滿半年后取出來,因為滿半年后會計算活期存款收益,不至于虧本。國債持有滿1年提前支取也只算活期利息,只有滿2年,才能按分檔利率計息。因此,對于已持有一年半時間以上的投資者,建議持滿2年取出。
至于每個投資者的國債提前支取是否劃算,我們算一筆細賬。假設劉大媽手中國債為1萬元,目前已持有10個月。如果按原計劃不提前支取,那么這10個月的應得利息為:1萬元×(3.39%÷12)×10=282.5元,如現在提前支取,只能按活期存款0.72%算利息,可得59.17元利息,再扣掉10元手續費,那么虧損233.33元。
如果劉大媽提前支取國債再投資,那么要把233.33元損失先補上,剩下26個月國債如果不取,利息應是734.5元。這兩者加起來967.83元,再除以1萬本金,再乘以12月,再除以26個月,可以算出來,新的投資要達到4.47%的年利率才劃算。
掛鉤類產品 風險不可預見
去年下半年,夏先生去銀行辦理業務時,銀行工作人員給他介紹了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這位工作人員告訴他,他們銀行之前推出了很多的這一類產品,好幾只年化收益都達20%-30%。于是夏先生禁不住誘惑購買了5萬元。可最近,夏先生發現自己買的這只結構性理財產品居然已虧了8%,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只產品主要掛鉤港股,成立后剛好碰上港股大跌。
投資建議:銀行推出的結構性產品,一般來說可掛鉤各類標的,有掛鉤商品的、能源的,有掛鉤指數的,有掛鉤單只股票表現的,有掛鉤港股的,還有掛鉤全球市場的。
選擇產品的時機很重要,同樣是掛鉤港股,去年上半年推出的幾只產品,現在收益還比較高。投資這種理財產品最好對所掛鉤的對象有所了解,然后選擇相應產品,在能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博取較高收益。
理性投資預期收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