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優美寫景散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小學語文寫景散文賞析式教學存在的主要誤區
首先,重景輕情,小學語文教材中寫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語文教師在賞析式教學中,花費大量的精力與時間將側重點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蘊涵的“情”則遭受忽視,導致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輕景,在小學語文寫景散文賞析式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則恰恰相反,在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側重與對“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視在課文中作者運用優美語言文字對景物的描寫,導致學生脫離文本,沒能有效學習和把握作者的寫景手法。再次,情景分離,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寫景散文賞析式教學活動中,將“情”和“景”分離,沒有做到有機統一,導致情感與文本相脫離,學生沒有通過對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也沒有真正理解文本內容,影響學習效果。
2、小學語文寫景散文賞析式教學的合理教學策略
2.1、整體閱讀,理清文路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活動中,寫景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師在進行賞析式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運用整體閱讀法,理清文路,讓他們抓住文章的線索逐步推進、層層領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讓學生從課文題目的關鍵字詞著手,了解全文脈絡。比如,在進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抓住題目中的“北大荒”設計問題: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導他們在課文中找出描寫北大荒秋天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的語句,體現出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同時,教師也可有效利用寫景散文中的過渡句,幫助學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學習《拉薩的天空》時,教師可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的過渡句“拉薩的天空藍得讓人神往,它把你的視線緊緊吸引,讓你久久不忍移開”,根據前后文理解拉薩天空的湛藍和透亮,體會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
2.2、抓住重點,品析詞句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寫景散文中很多語句都應用的十分貼切和準確,教師在引領學生賞析文章時,應讓他們僅僅抓住這些關鍵詞句,使其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從而與作者的思想發生共鳴。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寫景散文賞析式教學時,需讓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著重分析與理解。比如,在講解《廬山的云霧》時,課文中描寫到“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和“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其中重點詞語是“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讓學生根據這兩個詞語,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認識到廬山云霧的特點,表現出作者對廬山云霧的熱愛與贊美。同時,教師為提升小學生對寫景散文的賞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課文中對修辭手法的運用,包括比喻、擬人和排比等,引導他們對這些修辭手法進行重點賞析,從而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與體會其思想情感。
2.3、讀出感情,悟出情理
寫景散文往往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小學語文教師為提升賞析式教學的質量,可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有感情的反復誦讀,在朗讀中悟出情理。為此,在小學語文寫景散文賞析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著重分析蘊涵作者情感的語句和語言特色,深化個人情感。例如,在《槐鄉五月》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時,首先可讓他們自由朗讀課文,初次走進槐鄉,走進洋槐開花的季節,要求學生認真朗讀,仔細觀察;第二步,讓學生默讀課文,再次走進槐鄉,走進洋槐開花的季節,用心看,用心想,槐鄉的花和孩子給人們留下什么印象,并寫出感受,互相交流;最后,指導學生讀出感受深刻的語句,認識到槐鄉花多、香、美,槐鄉的孩子熱情好客;最終讓學生感悟到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以及槐鄉孩子勤勞能干,熱情好客,純樸可愛。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性閱讀;虛實結合
散文的自由美“在所有文體中,散文是最為自在悠閑的”,無論是取材立意,還是結構布局,或者表現手法的運用,它都少有僵化刻板的規范、格式和限制,一切以作者的感發為中心.散文最近詩,然而與詩歌相比,有詩意和美句但不像詩那樣講求跳躍跌宕,講求節奏格律的嚴格要求。散文也寫人敘事,但不似小說、戲劇講求一種虛構設置,講求情節、開端、和結尾要求,明顯完整的矛盾沖突線索。
如何提高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質量呢?本文主要就散文閱讀中虛實結合、層層點染的寫法,總結高中散文審美性閱讀策略。
以《江南的冬景》為例,郁達夫的文筆力忌板滯,總是搖曳著情趣,在景物描繪中,時而引出一件掌故,時而敘幾筆風俗民情,時而吟幾句詩詞……這一切都極和諧地編織在大自然秀美的畫幅中,顯得那樣跌宕多姿,瀟灑自如。《江南的冬景》在微雨寒村圖之后抒寫自己的感受,引用了唐朝詩人李涉遇盜作詩的趣聞和詩句進行評述;又在詩意雪景圖中巧借前人詩句,略加品評,借助讀者的想象,將四幅前后相連的畫面展現在人們的眼前:日暮時分,瑞雪將臨,寒意森森,佳釀既陳,爐火正旺,老友圍爐對坐,推杯換盞,暖意融融。更深人靜,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陣陣酒香,沁人心脾。文筆變幻多姿,以簡潔洗練的語言再造了淡雅高潔、優美寧靜的江南雪景的意境,有說不盡的風味余韻,充分顯示了作者在舊體詩方面極深的造詣,古人常說“攬物會心”,郁達夫可說是做到家了。
關鍵詞:抒情散文;寫作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過對景物或事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對客觀事物的喜、怒、哀、樂等主觀感受,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加以表現抒發的一種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傾吐情感,引人共鳴。文章重點在于抒發作者的內心之情。寫人、寫景、敘事、觀物都是為抒情服務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來抒感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達自己被現實生活所激發起來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稱之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它存在于人們的內心,別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現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體的描述結合起來,還可以同想象和聯想結合起來。直接抒情的語言,往往蘊含著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辭方法,或是語言的色彩、間節、節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淚”,均情動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無矯揉造作之感。層層鋪墊,淚灑全篇,從正面有力地襯托了父親的感人之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后,直述家庭的變故:祖母去世,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這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滿院狼藉的東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今不勝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淚。這是傷感的淚,傷喪親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艱。面對此景,“我”熱淚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這樣寫.而是表現出一副鐵石心腸,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體部分。寫父親到車站為“我”送行,作者兩次寫到流淚。第一次是寫父親越過鐵道為“我”買桔子而流淚。作為父親,對已成年的兒子外出就學,盡管事忙,但仍擠出時間親自送到車站,再三叮囑,細心關照。為了給兒子買桔子,拖著肥胖的身軀,蹣跚地走到鐵道邊,在爬月臺時,看到“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父親把全部感情都傾注在兒子身上了。此時此刻,怎能不使兒子感動呢?所以,“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這是激動的淚,是“我”對父親一片愛子之情無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車站送行第二次寫到流淚,是與父子分別時。父親把送兒子的各個環節都安排好以后,又囑咐兒子一番,才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著了。此次分別后,父子何時才能再相見?父親的差使已經交卸,以后他賦閑的日子怎樣度過?“我”思前想后,是“我”為父親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測而擔心流出的淚。流淚自然,親切感人。
最后一次寫“我”流淚,是在文章結尾部分的補敘中。回想父親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從來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將別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閃出“晶瑩的淚光”。這是思念的淚,思父親之近況,念父親之不幸,以淚代言,由情而發,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且與前幾次流淚相互照應,起到了首尾圓合,渾然一體的作用。
總之,文章寫“我”的四次流淚,均屬情之所至。
二、使用“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來抒發感情。它包括通過敘事抒情。這種抒情性敘述,側重于以情敘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寫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寫事情的片斷,如孫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觀情感充溢于敘事的文字之中。通過寫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間接地附麗于山川名勝、自然景象之中,或通過自然景象的描繪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來體現內心的感受,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對地壇景物的描繪,以達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達效果。通過狀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當作感情的激發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內因,外物是誘因,如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綜上所述,間接抒情包括以事件為媒介的緣事抒情,以景象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體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舉詳細例子說明。
例如的《追悼志摩》一開頭不是抒寫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詩《再別康橋》的最后一節: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霧里”,死在飛機失事的“烈焰里”。
關鍵詞:自讀 精讀 教學 反思
杜威認為“反思是一種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性的知識,按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的主動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審判的眼光多角度的觀察、分析、反思自省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并做出理性地判斷和選擇的過程。
反思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專業發展就是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教學中存在一些難度,識字已不是此年級的重點,可生字相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確有難度,無法輕視;而閱讀卻逐步成為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理解不夠全面與深入,這個“度”難以把握;七年級學生的習作令大家都感頭痛,即使老師指導仍顯蒼白無力......面對諸多問題,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重視自讀
學生自讀課文,在整體感知后,應帶有目標和問題去進行探究和學習,這種方法多適用于記敘文為主的文章或小說,探究式老師可提出針對性強、難易適度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學生通過思考、查資料、討論、合作探究,解疑尋答。師生互相交流、溝通、補充、分享,最終達成共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了學習的共同體。
二.注重精讀
引領學生去精讀課文、細讀名家的優美的散文,領略美文的妙處。比如:朱自清的《春》,學生自讀后引導體味:這篇散文感情充沛,語言優美,我們采用怎樣的語氣和感情去朗讀?讀后再品味:五幅春圖,你最喜歡哪幾幅?并說明理由,在此基礎上找出三、五句自己喜歡的句子與同學共賞析:再導入寫:作者是怎樣通過自己的感受來表達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的?這些都在讀中進行,注重讀中學生的聯想和想象、體驗與情感,更好地體味文中蘊含的美,以助寫作。
三.比較閱讀
我們學習四篇寫四季美景的單元后,引導學生將四篇寫景散文進行比較、綜合,因而注重到觀察景物特點,并能有層次地抓住景物特點具體表達,因此,學生就會多少了解到各位作家寫景的不同感情、不同風格,增強體驗。
四.了解學生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與學生的學習實際,實際上是一個難題。此時,我們教師就要對自己的學生有真正地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而言具有難度,而什么又是他們有興趣的,怎樣思考、設想、計劃,通過學生的思考、探究、合作會有怎樣的提高。如此,教師在教案思路設計時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育預測,使自己的教案設計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更有合理性,并且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學習實際不斷調整教學思路與方法。
五.優化課堂
七年級學生剛剛從小學過度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是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意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故而,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更新教育觀念,在教學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最優化。針對反饋,及時反思,不斷修正,不斷提高。使自己真正體會到了與學生共同成長。
關鍵詞: 游記散文 優化方法 教學設計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游記散文所占的篇幅不在少數。游記散文不僅描繪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景致,而且寄托了作者積極、健康的樂觀情懷。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游記散文,既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借鑒景物描寫的方法,又可以引領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感,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正確態度。正因為游記散文有著這樣強大的教學功能,小學語文老師都能夠認真對待游記散文的教學。
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藍本,教學設計直接關系課堂教學效果。若是單從游記散文的文體特點來說,游記散文的語言是生動、優美的,所描繪的內容也是新鮮、好奇的,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上游記散文的教學素材(文字、圖片、視頻等)是很容易找到的。按理而言,要設計好一堂游記散文的教學設計并且把課上好應該不難。
游記散文的重要性及出于文體特點的可操性是明顯的。可是從具體實操的角度而言,結果不是那么令人滿意。因為種種原因,小學階段的游記散文課堂教學要么陷入熱鬧卻低效,要么陷入沉悶又低效的尷尬境地。這是為什么呢?結合幾年來實施游記散文教學的經驗,筆者認為,要使游記散文課堂教學出彩又高效,要先把優化教學設計的基礎打牢。
一、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
游記散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文章,所以在教學游記散文的時候一定要先抓住游覽的順序,弄清楚作者的游蹤。弄清楚作者的游蹤,有助于學生搞清楚文章的脈絡。在搞清楚文章脈絡的基礎上還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對景物的特點進行深入研讀,讓學生能夠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葉圣陶先生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先寫雙龍洞沿途的風光,再寫雙龍洞洞口和外洞;再接下來寫通過孔隙來到內洞;最后寫出洞。在行文過程中,雙龍洞路上的“明艷美”、溪流“變化美”、孔隙“險峻美”和內洞“奇妙美”得到了顯現。此外,葉圣陶先生還始終抓住雙龍洞水的特點進行深入細致的描寫,比如途中是“一路迎著溪流”,洞口是“那溪流就是從洞里流出來的”、“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而內洞是“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研讀并組織學生就游蹤和景物特點進行分析,這樣,同學們能夠對作者的游蹤和雙龍洞的景物特點有清晰的了解。
二、研讀表現景物的手法
優秀的游記散文在選用表現景物手法上都是很恰當而且靈活多樣的。只有作者運用恰當而且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所要表現的景物才能栩栩如生,具體形象。通過研讀并分析文本中的表現景物的手法,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優秀的景物描寫的寫作范例,提高景物描寫的水平。所以說,在引導學生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之后,緊接著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景物描寫的手法。
還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在文章中,葉圣陶先生運用了列數字、巧設問、寫感覺、做假設等表現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雙龍洞既有寬敞又有窄小,感覺上很險峻,但總體上很耐看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對景物表現的手法進行探究,要求他們在研讀文章的同時做好批畫圈點,再通過小組合作進一步歸納出景物描寫的手法。結果我發現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合作探究竟然能夠把景物表現手法歸納個八九不離十。后來的作文練習環節更是讓我倍感驚喜:正是因為他們對景物描寫的手法有了進一步理解,學生運用景物描法竟異常得心應手。
三、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較
相比于寫人敘事類的記敘文,寫景抒情類的記敘文要難教得多。有經驗的老師在教學寫景抒情類游記散文的時候常常會使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把兩三篇在內容和形式上有關聯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較分析、對照鑒別,這樣往往很容易就會找出兩文的共同點,加深對寫作技法和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掌握。在選擇課外比較閱讀文本的時候,通常的做法是選用同一題材甚至同一題目的文章,再研究比較文本在選材、立意、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異同之處。
比如說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選用季羨林先生的《石林頌(節選)》或是《黃果樹瀑布》等文章與本比較閱讀,也可以選用描寫雙龍洞的其他游記散文作為比較的文本。通過比較閱讀,我們就可以對比較文章的相同點進行歸納、評價,也可以對比較文章的不同點進行分析、比較,最終加深對本文的理解,使思維得到發展,提高鑒賞能力。
不管是從內容、形式還是從意趣上來看,游記散文對少年兒童都有著極強的教育意義。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務必提高對游記散文教學功能的認識,認真鉆研提高游記散文教學有效性的方法。要提高游記散文教學有效性,就要先從優化教學設計入手,綜合考慮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研讀表現景物的手法和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較等做法,再做具體的教學實施。只有這樣,教材例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生才能在學習中獲得景美、情真、理趣的真實體驗。
參考文獻:
[1]張玉潔.淺談游記教學中學生審美趣味的培養.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