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杜甫三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原文:
《吳僧日章講師赴召修蔣山普度佛事既罷東歸送別二首 其一》朝代:明 作者:高啟
萬人擁坐聽潮音,寶剎曾迂玉駕臨。
佛法曉敷三藏秘,帝恩春及九原深。
1、三別作者是杜甫。
2、三別為唐代詩人杜甫所作,是指《新婚別》、《無家別 》、《垂老別》。詩人耳聞目睹了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
3、三別為唐代詩人杜甫所作。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子儀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并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余各節度使逃歸本鎮。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其中,三別是指《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杜甫;詩歌語言;俗語;古謠諺;雅俗相通
杜甫作為盛唐時期現實主義詩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世譽為“詩圣”。他的詩歌就像時代的一面鏡子,呈現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程。杜甫的詩歌風格多樣,正如元稹所說:“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風格的多樣性也就造就了杜甫詩歌在語言藝術方面的突出成果。
一、“雅”――“俗”
杜詩的語言經過千錘百煉,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喜歡佳句,十分注意詩句的錘煉,正是這種自覺地追求,使他在詩歌語言藝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是杜甫詩歌語言精確、凝練的最主要原因。
“俗語多人間氣,雅言多書卷氣。善為詩者總是能夠游刃于雅俗之間,其中的緣由關鍵在于一個詞語:靈活。在這里所說的“靈活”即是詞語轉化的契機。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并充分運用這個契機的話就能作詩或為文達到俗的靈活可以從人間煙氣中探尋到精神文化的最深處,雅的靈活就可以從陽春白雪似的精神文化中體驗中尋找到人間性情的境界。”[1]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大多數人在品讀詩歌的時候,都存在著一種期待古雅悠久飽含濃厚文學底蘊作品的心理。但如果詩歌中偶爾插入些平常不為所注的俗語,就能給讀者的心理期待以突然“襲擊”,給讀者以新鮮感即雅中有俗,反而成鮮。杜甫善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他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漢樂府的影響,詩中多使用俗語和古謠諺。而且,杜詩在藝術風格上具有開放性,理所當然他在用詞上也就避不開對民間俗語的開放和接納。中唐的元稹有詩為證“杜甫天材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他所說的“當時語”就是語言的民間性和口頭化,而“傍古人”則是杜甫詩歌由俗入雅的精神探索。
二、“俗”之真實內涵
杜甫詩歌語言的一大特點就是“俗”。杜詩之俗主要來源于杜甫的生活經歷。杜甫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漂泊窮困中度過的,因此他與下層人民有著密切的往來,他們的想法、言談舉止等杜甫都非常了解。因此,杜甫寫起關于下層人們生活的詩歌來,可以說是信手拈來,更具有形象性和真實感。而且,杜甫也受到了漢樂府的影響,他不僅學習漢樂府的思想內容,還模仿漢樂府的話語方式。這些都為杜甫詩歌之“俗”提供了可能。
杜詩之俗的“俗”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低俗,而是雅俗共賞、雅俗相通之“俗”。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云:“世徒見子美詩多粗俗,不知粗俗語在詩句中最難,非粗俗,乃高古之極也”。而杜甫詩歌的流芳百世也向世人證明了杜詩之“俗”也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它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粗俗,而是雅俗相通。
三、“俗”之具體表現
杜甫詩歌之“俗”,主要體現在對俗語和古謠諺的使用上。
(一)俗語
宋人孫奕曰:“子美善以方言俚語化入詩句,詞人墨客口不絕談。”例如,“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客夜》);“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癲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一);“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兵車行》);“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新婚別》)……諸如此類的詩句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另外,“無賴”一詞也被杜甫用得較為經典。這個詞的本意是奸詐,強橫。這方面的意義在杜詩中有所涉及,比如《詠懷古跡五首》其一“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這里的無賴就是強橫無理,煩擾多事的意思。但是,它更多的被杜甫用于親友表達感情和描繪自然風光的場合里。例如,《寄從孫崇簡》“牧豎樵童亦無賴,莫令斬斷青云梯”、《聞斛斯六官未歸》“老罷休無賴,歸來省醉眠”等等。在這些詩句中,杜甫所要表達的就是在責怪處流露親昵之情。而在描繪自然風光的詩句中,《絕句漫興九首》其一“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就給出了很好的說明。
實際上,以上所舉的例子只是旁枝末節,杜甫使用俗語進行創作的詩歌還有很多,像《舟前小鵝兒》、《憶昔》、《兵車行.》、《三吏》、《三別》等等眾多的名篇。俗語,在與杜甫同輩的詩人筆下是極其少見的,而杜甫卻信手拈來,也更加生動地展現了下層人民的生存狀態與體驗。俗語,是一種極為生活化的語言,它也使讀者在閱讀時產生一種由于過分熟悉而導致的陌生感,同時也激發讀者以一種嶄新的眼光去深入文本來體會詩中的意味。
(二)古謠諺
除了使用俗語之外,杜甫還非常善于在詩中使用古謠諺,特別是漢代歌謠。“以古謠諺――尤其是漢代歌謠入詩,無形中便賦予了杜詩一種古樸而親切的神韻,而且,也使之具有了深厚的社會歷史意識。” [2]
“兔絲附女蘿,引蔓故不長”(《新婚別》),“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示從孫濟》)……這些詩句都含有民謠的韻味。民謠的化用,使本來深奧的哲理淺顯化,更便于人們理解和接受,同時,也使情感的表達更為恰當妥帖,更為打動人心。
而杜甫的一首《大麥行》,也鮮明地展現了古謠諺入詩給杜詩帶來的深厚的社會歷史意識效應:
《大麥行》
大麥干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
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
豈無蜀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
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
杜甫的這首《大麥行》在基調和立意上跟《樂府詩集》中所記載的漢桓帝時期的一首童謠頗為相似:
后漢桓帝初小麥童謠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
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
唐代天寶年間爆發安史之亂,夷族趁亂入侵中原,大肆掠奪百姓財物,踐踏農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戰亂,使曾經的興盛繁榮一夕之間淪為滿目蒼夷,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無數的百姓無家可歸。杜甫借助小麥童謠這種歌謠的形式,更有利于表達天下遭受苦難、處于水生火熱當中的百姓的心聲,更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識,也表現出了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四、結語
“樂府寧拙勿巧,寧竦勿煉”,杜甫這種聳人耳目的“俗”語言,極大地沖刷了人們的的審美疲勞,帶給人們一種嶄新的期待視野,唯其務為俗,方為不俗,韻甚趣甚,大巧如拙。[3]俗的詩歌并不難寫,難的是要把俗的詩歌寫活,由俗入雅,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而詩人杜甫卻確確實實地做到了這一點,他的詩歌大量使用俗語和古謠諺,非但沒有給人粗俗的感覺,反而給人以親切、俚趣盎然的意味。杜甫詩歌語言一個突出的特點的就是“俗”,但卻俗得靈活,俗得成雅,因此也就造就了杜甫詩歌語言雅俗相通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楊義.李杜詩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晨,石壕村一片寂靜。村口,杜甫與外逃一夜剛回來的老翁道別。
晨風卷著衰草,打在杜甫的臉上,身上,望著一路上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回想起昨夜的情景……
昨晚走到石壕村昨天已經黑了,杜甫投宿到一戶農家。半夜,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原來是官吏來捉人了。老婦讓老翁趕快躲起來,老翁只好越墻逃走了。老婦打開門。官吏兇神惡煞般地沖進來喊:“快把你家的男人交出來!”老婦說:“我家有三個兒子都到鄴城防守去了,一個兒子拖人捎回書信,另外兩個兒子最近陣亡,家里已經沒有可以去作戰的男人了,只有一個吃奶的孫子,因為孩子太小,他的母親才沒有離開,唉……”沒等老婦說完,官吏就大聲喊到:“少羅索,你們家必須有個人去充軍。”老婦哭泣著說:“我雖然年老體衰,就讓我去吧,現在趕到河陽,還來得及給你們做早飯呢!”“那就快走吧!”官吏惡狠狠地把老婦帶走了。
夜更深了,大地死一般的沉寂,杜甫隱隱約約地聽到陣陣啜泣聲,是他家的兒媳。天明,杜甫只與老翁有個人道別。眼前,荊棘滿地,白骨遍野,一片凄涼的景象。:“唉!”詩人長嘆,“戰亂何時了啊!”
初讀《詠懷古跡(其三)》,頗為懷疑沈德潛的眼光。因為與中唐張仲素、白居易以及宋代王安石等人的詠昭君詩相比,杜甫這首詩或有不及之處。
首先,在和親觀上,杜甫的見識似乎不及中唐張仲素高遠和新穎。杜甫是明確反對和親的,這可從詩句“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中看出來,也可從他乾元二年所作的《即事》一詩中得到印證,其詩曰:“聞道花門破,和親事卻非。人憐漢公主,生得渡河歸……”而張仲素卻說:“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王昭君》)兵器鑄成農具,邊塞安寧,漢匈雙方的農牧業出現一片繁榮景象,這正是昭君和親所成就的功績。若以歷史的眼光看,張仲素的和親觀無疑比杜甫進步。當然,這是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上看問題,如果站在女性立場上,杜甫的看法也不能算錯。
其次,在昭君悲劇根源上,杜甫認為責任在畫師毛延壽身上,這可從詩句“畫圖省識春風面”中看出來,而白居易、王安石等人的看法要比杜甫高出一籌。白居易認為:“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昭君怨》)可謂一針見血。王安石的觀點卻是:“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明妃曲》其一)又說:“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明妃曲》其二)從王安石的立身行事看,這些話未必出自他的本心,只不過王安石作詩喜歡翻案,標新立異,所以這首詩得這么寫。王安石的創作無疑是成功的,因為不僅當時引來一批名人紛紛賡和,而且后人一讀到杜甫《詠懷古跡(其三)》,就會想起王安石的這首詩。但王安石也因此詩招致了別人的非難,正如清賀裳所說:“王介甫《明妃曲》二篇,詩猶可觀,然意在翻案……其后篇益甚,故遭人彈射不已。”[3]據說南宋初就有朝臣范沖向宋高宗告狀說:“臣嘗于言語文字之間得安石之心……安石為《明妃曲》,則曰:‘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然則劉豫不是罪過,漢恩淺而虜恩深也?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盜賊者,皆合于安石之意。此所謂壞天下人心術。”[4]
當時參與賡和的有歐陽修、劉敞、梅堯臣、曾鞏、司馬光等名人,可能他們都覺得王安石的觀點不合時宜,所以雖然是和詩,并沒有順著王安石的話往下說,如歐陽修說:“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明妃曲和王介甫》)這原是老生常談,不足為奇,難怪清弘歷說它“猶落第二乘”(《御選唐宋詩醇》卷十七)。司馬光說:“君不見白頭蕭太傅,被讒仰藥更無疑。”“妾身生死知不歸,妾意終期寤人主。”(《和王介甫明妃曲》)意思是說,即使受屈含冤,也不要怨恨,只是希望“人主”能早日醒悟。這與歐陽修同調,皆不失人臣身份。
再讀杜甫《詠懷古跡(其三)》,覺得這首詩盡管在某一兩點上似乎不及張仲素、白居易、王安石的詠昭君詩,但此詩蘊含著老杜忠君戀闕的思想,有其獨到之處,所以沈德潛的評價雖然有些過,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關于杜甫的忠君戀闕思想,蘇軾說:“古今詩人眾矣,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5]具體到《詠懷古跡(其三)》,其忠君戀闕思想主要表現在頸聯:“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雖然昭君負屈遠嫁匈奴,但她的心一直沒有離開漢廷。雖然生時不能歸漢,但死后魂魄猶自月夜歸來,這是何等感人的忠君情懷。據《琴操》記載:“昭君有子曰世違,單于死,世違繼立。凡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問世違:‘汝為漢也,為胡也?’世違曰:‘欲為胡耳。’昭君乃吞藥自殺。”[6]又據《漢書·匈奴傳》載,漢成帝即位后,昭君曾上表求歸,不許,死于匈奴。這表明,昭君之死不僅緣于眷戀故土,也是其心中固守漢文化之故。清朱鶴齡說:“畫圖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識,而曰省識,蓋婉詞。月夜魂歸,明其終始不忘漢宮也。”[7]這正是杜甫《詠懷古跡(其三)》的精神所在,所以無論后來的詠昭君詩如何翻新,皆難以達到杜甫這首詩的高度。因為在儒家文化中,忠君愛國比什么思想都厚重。
三讀《詠懷古跡(其三)》后,筆者發現,這首詩之所以被沈德潛評為絕唱,不僅因為詩中蘊含著杜甫忠君戀闕的儒家情懷,而且其藝術表現力也為其他同題詩所不能及。
首先,張仲素、白居易、王安石等人詩歌的藝術表現力皆不及《詠懷古跡(其三)》。張仲素的《王昭君》雖然思想超前,但其語言表達有些直露,詩味不濃,終究不能和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相提并論。此外,張仲素的《王昭君》未見于蘅塘居士《唐詩三百首》、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等歷代唐詩選本,說明它的確算不上佳作。歐陽修、司馬光的詩都是唱和之作,意在友情往來和思想交流,不在詩歌創作本身,與杜詩沒有太多的可比性。王安石寫的是古風體,杜甫寫的是七律,藝術上并不好比較,只是由于翻案出奇,代表宋詩的創新開拓精神,所以在古今眾多詠昭君詩中脫穎而出。相對來說,能夠與杜甫《詠懷古跡(其三)》相比的,是白居易的《昭君怨》,內容如下:
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四星。
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
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詠史詩貴在有寄托,而白居易這首詩寫得太實太拘,結構上未能做到開闔有度,而且通篇議論,缺乏形象性,除了最后一聯警醒照人,前三聯皆無可取之處。
其次,杜甫《詠懷古跡(其三)》,在藝術性上有兩點值得一提。第一,此詩首聯構思獨具匠心,“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人以氣勢雄偉的山川襯托昭君的美麗與非凡。清吳瞻泰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8]在杜甫之前,鮑照、庾信、沈約、上官儀、沈佺期、盧照鄰、駱賓王、李白等大詩人皆寫過詠昭君的詩,但沒有一首詩把昭君寫得如此高大如此鄭重。這既是詩人感情表達的需要,更是詩歌構思創新的需要。這一創意使得古今眾多詠昭君詩頓然失色。第二,《詠懷古跡(其三)》以個人遭遇觀照吟詠對象,借寫昭君以抒發個人胸臆,詠史而不拘泥于史實,不失詠史詩的本色。明王嗣奭《杜臆》說:“昭有國色,而入宮見妒;公亦國士,而入朝見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9]杜甫一生在朝為官的時間并不長,所謂“入朝見妒”,應指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而被肅宗貶出朝廷這件事。正因為詩人與昭君有共同的身世之感,所以這首詩才寫得格外深沉感人。
最后,用七言律詩詠昭君,也是這首詩的獨到之處。杜甫前后的詩人,雖然詠昭君詩很多,但用七律創作的畢竟是少數。除了詩史發展自身的原因,如七律成熟期較晚,也與七律對仗要求嚴、不易把握的特點有關。胡應麟說:“七言律字句繁靡,縱才具宏者,推敲難合。”[10]從《詠懷古跡》詠庾信、宋玉、劉備、諸葛亮等七律組詩看,杜甫用七律詠昭君,本身就含有對昭君的珍惜以及同病相憐之感。
總之,雖然后人詠昭君詩在某一兩點上可能超越了杜甫《詠懷古跡(其三)》,但從總體上看,無論是思想高度、情感深度,還是藝術厚度,張仲素等人的詠昭君詩皆未能超越杜甫《詠懷古跡(其三)》。因此,沈德潛評杜甫《詠懷古跡(其三)》為絕唱,是很有見地的。
參考文獻?
[1]沈德潛.唐詩別裁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3.
[2]魯歌、戴其芳等.歷代歌詠昭君詩詞選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
[3]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20.
[4]王安石撰,李璧注、李之亮補箋.王荊公詩注補箋[M].成都:巴蜀書社,2002:111-112.
[5]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318.
[6]吉聯抗.琴操[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54.
[7]韓成武點校,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535.
[8]吳瞻泰.杜詩提要[M].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南京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