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表現手法及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地域音樂特征 民歌合唱作品 表現手法 運用
在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地域性特征音樂與民歌的音樂體裁有著很大的關聯,在源自于地域性生活、文化、歷史底蘊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形成了鮮明地域特征的民歌形式,并在民歌合唱作品中體現出強大的地域特征,這些深厚的文化氣質,更好地融入了中國地域性音樂文化元素。
一、地域音樂特征的整體特點與優勢
1.歷史悠久的豐富體裁
從當前地域性音樂文化的整體情況來看,在中國民歌合唱歌曲的藝術表達中,形成了多種形態的音樂表現形式,早期的勞動號子,曲調小、節奏簡單,在突出吶喊、吆喝的演唱形式中,將民族歌曲模式表現出來,并且呈現出不同地區的民歌形式,在湖南、江蘇、廣東、臺灣、福建等地方性民歌合唱中,更加鮮明地展現出一種歷史韻味,如《竹枝歌》、《吳歌》、《木蘭辭》、《茉莉花》等大量的優秀民歌作品,都在演唱過程中延續著一份特有的歷史底蘊,并出現強大的發展勢頭,《十五的月亮》、《烏蘇里船歌》、《小白楊》等膾炙人口的聲樂作品,都是地域性特征音樂的代表之作。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整體展示,更好地豐富了民歌的表現形式。
2.即興性的演唱模式
在地域性音樂特征與民歌合唱的作品表現中,這些民歌都源自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是勞動人民生產與勞動的智慧表現,有些地域性音樂文化突出簡單的旋律,沒有固定的歌詞,而是通過演唱者即興的演唱,形成民歌地域性的子體與變異性發展,更好地融入大眾接受的范疇。《茉莉花》、《繡荷包》、《阿詩瑪》等民歌變體在很多地方都有呈現,這些藝術表達在廣泛傳播的基礎上,將目光聚焦在民間,取材于民間,在內容上更加具有地域特征,貼近生活,主題鮮明、感情真摯、通俗易懂,傳播面積廣、速度快、流行性強。如:我國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就曾經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其歌劇《圖蘭朵》中運用,這就說明地域性音樂的藝術魅力是強大的,并在民歌合唱的演繹方式中形成不同地域的演唱,譬如,《小放牛》、《五更調》、《孟姜女》、《鳳陽花鼓》、《王老五》、《游擊隊歌》等優秀作品都能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形成強大的民歌魅力。
二、地域音樂特征在其民歌合唱作品中的表現手法及運用
1.情感渲染的藝術運用手段
在結合地域性音樂特征文化的基礎上,將民歌合唱作品的主題、旋律、情感把握融入到整首作品之中,尤其是注重情感渲染的表達方式,將一些簡單的、平鋪直敘的民歌合唱作品在情感上注重理性的把握,在地域性發展的基礎上,尤其是在整個流傳過程中,形成鮮明的情感傾向,可以曲調樸素、平直,也可以曲調火爆、熱情,將不同的民歌合唱作品呈現出相應的藝術表達形式,并將地域性音樂融入其中,更好地實現整個民歌的整體優勢。譬如,在《孟姜女》的情感表達中,將這種對愛情與現實的渴望,融入到演唱者的地域文化之中,形成一種哀怨而又激昂的藝術魅力,更好的凸顯出地域音樂特征的藝術價值。
2.體裁藝術的相互變動
在地域性民歌表達藝術中,將不同的曲調或者腔調融入到合唱之中,體現出不同的主題,尤其是在歌曲的速度上,平穩流暢的藝術表達,綜合慢速時候的徐緩抒情,快速時候的活潑與激情,在變速中強調民歌子體的變化,并形成體裁之間的相互融洽、交叉與滲透運用。比如有些小民歌吸收了戲曲的音樂表現形式,因此,可以增強敘事故事、展開情節的表現功能,在民間音樂、樂器的配合下,擴大戲劇性沖突與緊張情緒等功能,更大的拓寬了表現手法和范圍,在整個藝術魅力的實現中,將這種題材的變動與民歌合唱中地域性的融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整個魅力的再現。
3.社會功能的整體發揮
在民歌地域性音樂文化的表現中,要結合社會模式的實現,將歌曲演唱與社會融合在一起,形成地域性音樂文化的綜合表現。在中國的一些著名的民歌表現中,涌現出吳雁澤、李雙江、郭頌、閻維文、等一大批歌唱家。在作品上如《贊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烏蘇里船歌》、《十五的月亮》等,都具有很強的社會功能性。民歌的禮儀功能貫穿于人生的四個階段,即誕生、成年、婚姻、死亡。如我國的傣族人民在嬰兒降生時就要唱《接子歌》。而廣西的壯族人民在男人18歲時要到山頂上歌唱《18歲之歌》,代表開始擁有成年人的權利。婚禮是各族人民都很重視的終身大事,有些民族更有專用的歌曲及規定。如:生活在云南的普米族的婚禮,男方去女方家迎親時要唱《迎親調》,新娘離家前要唱《上馬調》,接到新郎家時主婚人要唱《關門調》、《開門調》等,這些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也是民歌在地域特征音樂中的一個表現。
三、結語
地域音樂特征具有廣泛性、即興性、地域性、文化性等多種性質,在民歌合唱作品中的表現,要結合地域民歌的綜合特點,在流傳與演唱之中,形成強大的藝術魅力,融入對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積累,在加工篩選過程中不斷提煉與升華,形成地域音樂文化凈化人的心靈,培養人的思想境界等多方面的功能,形成更加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范險恩.研究王志信聲樂作品鋼琴伴奏的民族性及其演奏詮釋[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09年.
[2]吳修林,何英奇.論《故鄉的回憶》的藝術特色[J].歌海,2008,(03).
[3]朱文琪.飄自雪域高原的頌歌――李遇秋《扎西德勒》第一、二樂章淺析[J].藝術研究,2008,(02).
[4]李家祥.西部歌曲創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2). [5]徐曼珊.20世紀80年代中國歌曲對民族主義的建構――以歌詞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古詩詞是中考語文的重要考點,表現手法類題目更是重點和難點。本節課先帶領學生復習課內學過的運用了各種表現手法的古詩句,通過例題引路,引導學生了解這類題目的答題方法,形成印象;再與最新的相關中考原題鏈接,指導學生學以致用,形成技巧;最后通過拓展訓練,使學生的答題技巧得以鞏固,形成答題能力。
教學目標:
掌握古詩詞賞析中表現手法類題目的答題技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表現手法類型的認識。
2.對表現手法表達效果的理解。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溫故知新
一、復習一組古詩詞句子。(說出上句或下句)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比喻)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比喻)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比喻)
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比喻)
5.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擬人)
6.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夸張)
7.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破陳子》)(對比)
二、集體朗讀以上詩句。
第二環節,對號入座
三、詳細介紹初中課本中常見的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就是作者在藝術創作中的表現技法。分析古詩詞中句子的表現手法,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從點上看,表現方法通常是指修辭手法,在初中課本中,古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等;從面上看,表現手法通常是指表達技巧,在初中課本中,古詩詞常用的表達技巧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興、烘托、想象、用典等。
四、逐一指出前面20個句子運用的表現手法。(見前面“一”)
第三環節,例題引路
五、指導學生掌握這類題型的答題要點。
表現手法類題目往往不僅考查運用了什么手法,而且要答出其表達效果。
這類題型的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說明作者是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的;表現了描寫對象什么特點;(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六、從上面的句子中選出8個典型的句子具體說明。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步驟一),詩人以“蓬草”“歸雁”自喻(步驟二),寫飄零失落之感,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失意情結(步驟三)。
2.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運用擬人的手法, “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形象地表現了秋風之猛烈(步驟二),表達了詩人的焦慮之情(步驟三)。
3.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運用對比手法(步驟一), “白發生”與建功立業的追求形成對比(步驟二),突出表現了詞人壯志未酬的的悲憤(步驟三)。
4.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運用比興手法(步驟一),句中以“愛情鳥”――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起興(步驟二),引出一個男子對女子深切的思慕,含蓄而富有韻味(步驟三)。
5.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運用典故(步驟一),詩人借用向秀懷念舊友來表達自己對已死的友人的懷念;借用王質誤入仙境,回到人間已過百年的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步驟二),整句含蓄地表達了對長期貶謫的不滿(步驟三)。
第四環節,中考鏈接
七、呈現2012年江蘇省部分大市中考表現手法類題目。
(一)(江蘇省宿遷市)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①楊花,詩中指柳絮。
請說出“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辭手法,并簡析其妙處。(3分)
研討:第(1)題要求指出修辭手法,“妙處”應指出描寫的對象,并指出表達效果。解答如下:
“斗”運用了擬人手法,賦予百花以人的動作,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
(二)(江蘇省揚州市)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目。
【甲】論詩(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
【乙】戲為六絕句(杜甫)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注】①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即“初唐四杰”。②哂:譏笑。 ③爾曹:你們。
甲詩一二句與乙詩三四句都采用了對比手法。兩者是怎樣對比的?分別突出了什么觀點?(4分)
研討:該題明確了表現手法,要求指出其表現內容及表達作用。解答如下:
甲詩將古今對比,古今之人對李杜詩篇的態度對比,突出了唯有創新,才能領時代之的觀點。
乙詩將王楊盧駱與輕薄者對比,突出了王楊盧駱之文會像長江黃河之水那樣萬古流傳的觀點。
(三)(江蘇省泰州市)閱讀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詩,完成題目。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①。
【注】①樓蘭:這里泛指侵擾西北的敵人。
全詩的主題是什么?詩中運用了什么手法突出這一主題?(3分)
以近三年的浙江卷為例,2008年選的是俄國作家高爾基的《烏米》,2009年選的是英國作家大衛?洛契伏特的《魔盒》。《烏米》和《魔盒》都是小說,但它們與傳統的小說明顯不同――傳統的小說重情節,重故事,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傳達,而《烏米》和《魔盒》卻頗有散文的筆致和韻味,淡化情節,淡化故事,淡化人物形象的塑造,關注人物心理的變化和情感的流動,語言風格趨于自由、疏朗、靈動,可以稱作“散文化小說”。
2010年選的是李麗娟的《靜流》。《靜流》當屬散文,但又有一些小說的因子在內,比如有人物,有人物之間觀念和情感的沖突,有人物心理的細致刻畫,等等,不妨稱其為“小說化散文”。
由于“散文化小說”淡化了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塑造,“小說化散文”雖有小說的人物、情感、沖突,但著墨有限,所以這樣的文本在命題時,從情節、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分析出發的不多,而更側重考查對詞句的理解、藝術手法的分析以及主題內涵的賞析。
考點一:文章的語言
“對重要語句豐富含意的體會”和“對精彩語句表現力的品味”是現代文閱讀考查的重點,也是常考考點。
例1(2009年浙江卷第13題)指出三處畫線詞語“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例2(2010年浙江卷第13題)品味文中加點的動詞,簡析它們分別表達了父親怎樣的心理。
(1)拍拍:(2)喝令:(3)挺直:
這兩道題都是考查對文章語言的體會。例1的三個“似乎”是虛詞,但虛詞不虛,在不同的語境中有各自豐富的表現力。例2考查對三個動詞的理解,三個動作都是父親做的,要求深入體會父親的心理,品味動詞對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做這樣的詞語題,須緊扣語境,在理解詞語含意的基礎上,著重品味詞語的表現力。
考點二:文章的表現手法
不論“散文化小說”還是“小說化散文”,作者要表達思想感情或營造氛圍,都要通過一定的表現手法來呈現,因此表現手法理所應當地成為了高頻考點。
例3(2008年浙江卷第19題)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寫所采用的手法,并簡析該段景物描寫的作用。
例4(2009年浙江卷第12題)概括第一段所寫景物的特點并簡析其作用。
例5(2010年浙江卷第12題)文章開頭寫弟弟迷戀音樂,這對后文敘事有什么作用?
例3要求不僅能辨識景物描寫的表達技巧,還能分析其表達效果。例4要求從第一段中概括出景物“封閉壓抑”“陰沉死寂”的特點,并分析這樣寫在營造氣氛、渲染情感方面的作用。例5考查對文章內容結構的理解和表現手法的賞析。從內容結構上說,由弟弟“迷戀音樂”而父親“嚴厲禁止”引出兩人“猶如宿敵,冷戰、僵持”及“沉默”,“后文敘事”的內容是兩人深深的矛盾;從表現手法上說,這一描寫為后文敘事即弟弟與父親的矛盾沖突作了很好的鋪墊。
解答有關“表現手法”的題目,應準確辨識所用的表現手法,然后“瞻前顧后”,聯系上下文,聚焦于特定的表現手法在渲染氣氛、營造結構、突出事理、表現人物等方面的作用,切忌泛泛而談、架空分析。
考點三:文章的意蘊
高考語文卷越來越重視考查探究能力,對探究能力的考查在閱讀部分由考查“對作品內涵的賞析”和“對作品的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來實現。
例6(2008年浙江卷第20題)(1)請用一句話概括烏米歌聲的情感內涵。(不超過10個字)
(2)文中反復寫她的歌聲有何目的?
例7(2010年浙江卷第16題)結合文中弟弟的經歷,寫出你的兩點成長感悟。
這兩道題考查對文本意旨、意蘊的把握。例6涉及作品內涵,也關乎表現技巧。烏米的歌聲憂怨中不失希望,反復描寫她的歌聲,能更充分地表現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有利于揭示烏米的性格內涵,喚起讀者對她的深切同情,同時渲染氣氛,使作品籠罩在明亮與黑暗交織的基調中,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例7考查對作品的個性化閱讀,將考生的閱讀視角由通常的指向文本引導至閱讀者自身的內心感悟、思想認識,體現閱讀的教化功能。
散文考查表現手法,常見的設問形式有:
1.從全文看,某件事在內容和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2.文中成功地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3.這篇文章寫到了哪些方面的對比,簡要分析這種寫法的好處。
4.作者是怎么樣把本文寫得情趣盎然的?
5.本文以××為線索,可以分為幾層?請分析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和作用。
作答表現手法題,首先要明確文中運用了何種表現技巧,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作審視。
1.表達方式:敘述、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2.表現手法:想像、聯想、象征、渲染、襯托、對比、懸念、類比等。
3.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線索。
4.行文結構:承上啟下、啟承轉合、銜接、鋪墊、伏筆、照應等。
5.修辭手法:比喻、比擬、設問、對偶、排比、對比等。
作答表現手法題,可按“手法+分析(舉例)+作用”的模式操作。首先,先指明所用技巧或手法;后結合內容分析這種手法的具體運用,即分析作者在文中運用某種表達技巧寫了什么內容;分析評價文中運用某種表達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析評價其在中心思想的表現,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發,意境的營造和布局謀篇等方面收到什么效果。
例1.運用了象征手法,用銀杏樹干象征偉岸的人,用銀杏樹葉象征尋常的人,既貼切又形象。
例2.運用了襯托手法,比如用香山紅葉和銀杏的黃葉,相互襯托,形象地說明了各種顏色相互搭配世界才美,風景才好。
例3.運用了對比手法,將“別人”與“我”到香山不同目的加以對比,用以突出作者“拾葉”的特有情趣。
以上三例都是按照“手法+分析(舉例)+作用”的模式組織答案的,規范嚴謹。
分析常用表現手法的作用,要緊密結合文本內容說作用,但必須明確一般常用表現手法的特殊表達作用。幾種常見表現手法作用如下: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激發聯想,感染力強。
抑揚: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對比:形象鮮明地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使對比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持點,強化思想感情。
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
類比:以淺寓深,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請看下面兩例:
1.簡析第三段中的“抓藥”細節。(2012年高考·浙江卷)
相關文段:
①那時候,我最喜歡去的地方,一是新華書店,一是母親的中藥鋪。前者,是因為我愛看愛買連環畫;后者,是因為我喜歡嗅聞那些中藥的味道,特別是咀嚼幾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親當過赤腳醫生。八十年代初,母親參加醫療培訓后,加入了城關鎮合作醫療站,
③醫療站在我讀書的中學附近,臨街兩間舊木房。一間開處方和打針,另一間,是藥鋪。和母親一起在守藥鋪的,還有三個阿姨。一天到晚,她們就做三件事:抓藥,打針,織毛衣。除此之外,便是無休無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們抓藥非常麻利,瞟一眼處方,就可以找到相應的抽屜。僅憑手抓,就基本準確,最后還是放進小秤稱一稱,添點或減點。然后,把藥倒入毛邊紙或廢報紙,包好扎緊,寫幾個字交待幾句,遞給別人。
(甘典江《母親的中藥鋪》)
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找到描寫抓藥的細節,可以發現,沒有運用任何修辭手法,只是準確地描寫了人物抓藥時一連串動作,十分傳神地表現了她們嫻熟的技藝和細致、耐心的工作態度,這正是白描寫。作答時首先指出是白描手法,然后分析白描手法的具體體現,再指出其表達作用。
參考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過“瞟”、“抓”、“稱”、“添”、“減”、“包”、“扎”等一系列動作,表現了她們嫻熟的抓藥技藝與細致、耐心的工作態度;用質樸的語言真實地再現人物及相關場景。
2.作者在文章第4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寫自己的主觀感受的?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2005年高考·廣東卷)
相關文段:
……
②車行山谷中,遠遠便聽見陣陣低沉的轟鳴,在左右山壁間碰撞,心也隨之律動,未見其影,先聞其聲,知道壺口到了。
③天漸漸成了黃色,水汽豐富得似乎憑空能捏出一把汗來。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邊,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地竟陷下一層,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壺嘴,水若濁滴,傾瀉而下,一仰難盡的氣勢,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來。耳朵漸漸聾了,只能看見對方開口,卻聽不見聲音;眼也花了,彌漫著的皆是黃色的漩渦,像是從河里蒸騰地上升,又像是奮不顧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煙一樣的股股黃霧,天宇間充漲著黃色帶水的顆粒,碰撞在臉上,散發在天上。腦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著山被水層層劈開,天也被這股黃流斬斷。水從天而降,拍打在谷底,響遏在云里。
(節選自肖鐵《壺口的黃河》)
解題思路:通讀全文,考生便知道文章表現的主體是“壺口的黃河”,作者寫“我”的心跳、耳聾、眼花、腦子空白等主觀感受,只是為了再現“壺口的黃河”,而“我”只是個客體,是個陪襯,理解了這一點,“襯托”或者“側面烘托”的表現手法就明確了。具體的解題步驟應該是:在答題區域里明確用了哪種手法——再分析如何具體寫“主觀感受”——用些常規術語來歸納其好處。
參考答案:主要是運用襯托手法。作者在這里寫心跳、耳聾、眼花、腦子空白等主觀感受,一是給人如臨其境的現場感;二是從側面烘托壺口黃河的氣勢和生命力。
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問題。
中國地圖
文/高鵬程
(1)去鄉下拜年,看見幾乎每家堂屋里都掛著一張中國地圖,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還有小姑,小姨家……這些地圖,有些新貼上去不久,有些看起來有好幾年了。但是和煙熏火燎幾十年的土坯墻相比,依舊有些突兀。幾乎是昏暗的土坯墻上唯一鮮亮的事物。
(2)“究竟是怎么回事?”終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問呆立在地圖邊的三舅。三舅沒有說話,用手指了指,讓我自己看。
(3)地圖上,從小小的平峰鎮出發,一些用鉛筆畫的歪歪扭扭的曲線,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廣東……經過簡短而漫長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體或大或小的地名。
(4)我明白了,這些地圖上連著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們外出謀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遠嫁新疆的是二表妹;云南昭通的是三表弟媳婦的老家,如今,他們又雙雙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以謀生的——浙江象山。我的這些窮親戚們,大字不識幾個,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適合他們表達什么細膩的感情。他們只是把對每一個親人的牽掛,用一根瓜蔓一樣的鉛筆線,以一種具體而虛幻的方式維系在地圖上。
(5)中國地圖,原來還可以是我們某個人情感分布的地圖。某些陌生的區域和地名,因為是親人所在而不斷變得熟知起來。比照“人口地圖”、“經濟地圖”……或者,也應該有這樣一個屬于我們的“親人分布圖”吧!
(6)我想,我的這些窮親戚們串門、相聚時,可能就會湊到這張中國地圖前,指點著說這里那里距離的遠近,說這里那里各自在遠方的兒女的近況。而一說“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親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7)我的不識字的三舅,年邁的三舅,我的胸懷祖國的三舅,站在地圖前看起來就像一個將軍正指揮著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戰、東奔西走——不,他其實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撫摸著自己用蛛網圍成的疆域。
(8)在廣東某地,有幾個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這是他最小的女兒輾轉打工的地方——因為討不到工錢,她已有三年多沒有回家……
(9)在熱鬧的過年鞭炮齊鳴之后,在喧鬧的親朋好友散盡之后,在這個昏暗的小屋里,三舅會以怎樣的神情凝視著地圖下方的某個地名?他的思緒會怎樣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車,循著這條簡短而漫長的曲線,在他有限的關于南方繁華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兒生活的城市,看見女兒忙碌、疲憊的身影……抑或還有快樂的滿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來,他又會懷著什么心情,拿起鉛筆,在這個他十分陌生卻已經變得熟悉的點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
(10)“阿舅,還是讓小妹回來好了……”
(11)“啊……”三舅仿佛從夢中驚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揮了揮手,下決心似的說,“什么話!”
(12)我沒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斷不會有什么差錯。因為早就聽說了,寧夏西吉,這個擁有47萬人口的貧困大縣,每年外出打工的約有12萬人。后來我才聽說當地的一首新民謠:家家屋里老兩口,門前拴個大黑狗。十戶人家九戶空,墻上一張大地圖。
(有刪改)
1.聯系全文,簡要說說第(3)段中“漫長的跋涉”對老人和兒女們各意味著什么。
答:
2.請指出第(6)段的寫作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
3.你認為第(9)段中的“三舅”會有“怎樣的神情”,請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再從文中為這“神情”找出兩點依據。(5分)
三舅的神情:
兩點依據:
4.簡述以“新民謠”作結尾的作用。(4分)
答:
5.你認為作者寫本文用意何在?(3分)
答:
參考答案
1.對兒女們來說,外出打工是一條路途遙遠充滿艱辛的謀生之路。對在家的老人們來說,兒女外出就意味著那就是一條追隨兒女身影的綿長的牽掛思念之路。
2.運用想象(或聯想)的手法。豐富文章內容;突出“中國地圖”的作用,形象生動地表述“我的親戚們”對外地務工兒女的牽掛。
3.①憂傷:因為第二段中“呆立”可以看出他對女兒的擔心;第八段中把女兒所在的地名“涂得最黑最重”也是這種心情的體現。第八段中提到他的小女兒討不到工錢,已經三年沒有回家,這樣的現實也必然使他很憂傷。②憧憬:打工雖然艱辛,但他所理解的南方畢竟是“繁華世界”,在他看來在那里總會找到另一種有希望有前途的新生活,所以在他的想象“看望”中,還有“快樂的滿足的笑容”的期許;他雖然也不免擔憂,但會態度堅決地對“我”建議讓他女兒回來說“不”。③迷惘:第二段的“呆立”,第十一段的“夢中”都可以看出這一點;雖然他認為“南方繁華世界”是有希望的,但他又對她女兒在南方的艱難處境感到擔憂,他對女兒去南方謀生其實很矛盾。
4.(從內容看)新民謠把當地人外出打工現象由上文的“我”的親人擴大到整個地區,進一步說明該現象的普遍,豐富了內容,深化了主旨;(從結構上看)點明題目,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使“中國地圖”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從表達看)民謠語言生動活潑,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達有變化,頗具鄉土情趣。
在一段時間的詩歌教學中,我也感覺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于是我將古代詩歌賞析的方法進行了歸納,從學生的反饋來看,他們的思路清晰了,方法會用了,不再有畏懼感了。
分析題型,明確考點
在考試中,常常出現的詩歌賞析題型大致有以下幾種:
1. 這首詩側重寫一個“______ ”字。
2. 這首詩含蓄地抒發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3. 某句詩中的某個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4. 詩的某兩句,最為讀者稱道,請你從修辭手法(表現手法)運用的角度,作一點賞析。
5. 某句詩極為生動傳神,寫活了詩歌情境。請對詩句表現的情境加以描述。
6. 對某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或正確的)一項是:()
第1、2兩題很顯然是考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第3題考查對詩歌中的某個字的賞析,是考學生對詩歌語言的理解;第4題考詩歌的表達技巧;第5題考詩歌的意境,也是考查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第6題是一道選擇題,但選項依然是從以上幾個角度來出題的,沒有脫離考點。
通過對這些題型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詩歌賞析的考點:1.明情感內容:理解古詩內容,把握詩人情感;2.賞修辭語言:能對古詩語言從修辭角度作一點賞析;3.析表現手法:能對古詩中顯著的常見的表現手法及作用作一點分析;4.聯想想象:對古詩中的意境能展開聯想想象,描繪出來。
把握內容,了解情感
在這幾個考點中,把握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是賞析的基礎。脫離了這一基礎,其他賞析都是空談。通常有以下幾個技巧:
看詩題,緊扣關鍵字理解內容。從題目中的一些關鍵字可以看出詩歌大致有以下幾個類別:懷古詩,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名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名后加“懷古”“詠懷”等;詠物詩,以物象為題,或用“詠(題、贈、贊)+物象”為題;寫景詩,分為一般寫景詩和山水田園詩;戰爭詩(邊塞詩),題目中常出現“塞”“征”“軍”等字眼,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出塞》《從軍行》等;行旅詩和閨怨詩,表達離愁別緒或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送別詩,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看作者,理解詩歌風格或派別。如邊塞詩沉郁蒼涼,婉約派纏綿細膩,陶淵明的樸素自然,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李白的豪邁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商隱的朦朧隱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維的清新明快,高適的悲壯蒼涼,蘇軾的豪放曠達,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當然這些是詩人的主要風格,并不是說豪放派詩人只能寫豪邁的詩篇,婉約派詩人只能寫“凄凄慘慘戚戚”之類的詩。如豪放派代表詩人蘇軾就寫過“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樣讓人心碎的詩句;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也曾寫過“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樣讓人熱血沸騰的壯美詩句。
看注釋,理解創作背景。注釋中對詩句里一些詞的解釋和對作者的簡介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理解詩歌內容,使得我們了解詩人寫作詩歌的背景,揣測詩人當時的情感。這里不再舉例。
抓意象,體會意境,把握情感。明代人張潮說:“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詩文。”可見景物給人的感受之不同。詩人在詩中就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所用意象中。如用表達高雅之意;“楊柳”中的“柳”與“留”諧音,因而寄托了作者的離愁別緒;見落日而生惆悵之情;見大漠而有蒼涼之慨;落花讓人感傷;歸雁讓人思鄉……這些意象營造了古詩獨特的意境,也為我們賞析詩歌提供了思路。
看題干,捕捉有效信息。不要小看了題干,它往往能給我們一些暗示,讓我們在答題過程中少走彎路。
弄清要點,準確答題
修辭語言類題型的答題要點是:1. 準確指出修辭手法;2. 結合詩句和具體的詞語,分析描繪了什么內容;3. 說出這種修辭手法抒發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如:
臺城(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①韋莊,晚唐京兆杜陵 (今陜西西安)人。②臺城,古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附近。
問題:詩的第三、四兩句,最為讀者稱道,請你從修辭手法運用的角度,作一點賞析。
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較熟悉的古詩中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來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紅杏枝頭春意鬧”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等。在分析修辭手法的作用時,絕對不能離開詩句去獨立分析,或是空洞地分析,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詩句來作答。《臺城》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是比較好判斷的,不過分析的時候我們應當緊緊扣住“無情”二字,這兩個字寫出了臺城柳不管王朝更迭,不管人間興亡,不解詩人感慨,依舊枝繁葉茂,煙籠長堤。實際上反襯了詩人對歷史衰敗的無奈,角度巧妙,耐人尋味。當然,除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之外,這兩句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分析。
表現手法類題型的答題要點是:1、準確指出表現手法;2、結合詩句和具體的詞語,分析描繪了什么內容;3、說出這種表現手法抒發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依然以《臺城》為例,可以出這樣的問題:
請你從表現手法運用的角度,對詩歌的三、四兩句作一點賞析。
古詩中常常運用的表現手法有借景抒情(如《錢塘湖春行》)、借古抒懷(如《赤壁》)、托物言志(如《石灰吟》)、欲揚先抑(如宋趙希桐的《次蕭冰崖梅花韻》)、以動寫靜(如《鳥鳴澗》)、虛實相生(如《觀滄海》)、用典(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比興(如《關雎》)等等。《臺城》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借什么樣的景?在春風中搖蕩的臺城柳枝繁葉茂,煙籠十里長堤,完全不管人間興亡,不解詩人感慨。抒什么樣的情?依然要抓住關鍵詞分析。“無情”表達了詩人的無限傷感之情,“依舊”深寓歷史滄桑之慨。
聯想想象類題型的答題要點是:1. 抓住詩中所描寫的主要景物;2. 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將景物串接成一幅畫面;3. 恰當地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使內容生動形象。如:
蘭溪棹歌(唐?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注:①蘭溪,在今浙江蘭溪縣西南。棹(zhào)歌,船歌。
問題:“半夜鯉魚來上灘”一句極為生動傳神,寫活了詩歌情境。請對詩句表現的情境加以描述。
很多學生可能會這樣回答:半夜時分,鯉魚競相跳上岸邊,表達了詩人歡快的心情。這僅僅是對詩句的簡單擴寫,沒有聯想和想像,也沒有運用一些修辭手法,語言干癟。我們可以展開聯想和想象,詩人在船上聽到灘頭嘩嘩的聲音,聯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聲音更加急驟,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出的潑刺聲,詩人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著春江漲水,奔灘而上了。我們可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著力表現魚兒的活潑:魚搶春(新)水,調皮地涌上溪灘,搖鰭擺尾啪啪蹦跳。蘭溪山水充滿了蓬勃生機,令人蕩漾起歡樂(歡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