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寄托詩人思鄉之情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意象;情感
詩歌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傳承發展。在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發展中,優美的詩歌語言、陶冶情操的修辭美句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青年,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的心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作為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積累了良好的語言功底,提升了學生的素質修養,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在《高考說明》中已明確指出:“鑒賞詩歌作品中的形象”。作品中的形象不僅包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還包括周圍環境的形象。詩歌的鑒賞過程不僅包括對作者所表之情的理解,還要善于聯系作者所在環境,所寄之物,即所謂的“意象”。意象是以無形的方式存在于詩歌中的,詩歌脫離了意象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一、意象是情感藝術表達的包裝
意象是融入了文人作者主觀感情的物象,而物象是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事物,意象則是客觀存在的且融入了文人主觀思想情感的一種事物。意象賦予了詩歌生命力。與詩歌緊密聯系的可觀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就是意象。滔滔江水、蔚藍的天空雖然只是物象,但是只要在詩歌的領域中提及,就賦予了其為意象。在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的“春水”一詞中寄予著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就屬于意象。
載體是事物存在的支撐。任何藝術形式的表達都離不開外在的載體,在詩歌的領域中,意象就是詩人表達情感、寄托心靈的外在形式。在高中的詩歌意象教學中,我們經常強調情景交融、融情與景、借物寄情的描法,其就在于將外在的環境與詩人內心的情感相結合,找到一個結合點,實現詩歌的表達意境。王國維先生曾在《人間詞話》中提到:境界可以分為兩種,即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前者是借助自身對外物的感受,將物與心靈相融合,以此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因此,在詩歌的鑒賞時,學生要善于打開詩歌的包裝,探究詩人的內心情感,感受詩歌的真諦。
二、高中生詩歌意象的教學方法
1 以詩歌為中心進行學習
在高考試卷中,我們遇到的詩句并非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培養學生閱讀詩句,培養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對詩人情感探究的能力。在不熟悉的詩詞面前,我們要將學習的焦點放在詩詞上,而非詩詞的作者。如果我們將思考的重心放在作者上,同時結合平常的詩詞積累,往往會造成思維定勢,容易造成對詩歌理解的不恰當。例如,可能會將李清照的“生當為人杰”與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相混淆,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蘇軾則是豪放派的代表。婉約派有時可以吶喊一下人生,而豪放派有時也會抒發一下兒女情長。因此,在詩歌鑒賞時,學生要明確重點,將重心立于詩歌本身而非詩人。同時也要注意,同一物象可能在不同詩歌中表達的意象含義也是不盡相同的。
2 注重情與景的相互融合
天人合一是詩歌中最常見的。即在詩歌中大都包含對詩人所處環境或者某一物象的描述。在詩歌的學習中,只要我們找對了詩人所描述的物象,就能順藤摸瓜地找到詩人表達的情感。
在閱讀詩詞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將詩人描述的環境形象地閃現在腦海中,抓住重點物象,烘托出詩歌意境。通過意境描述詩人所表之情。其中常見的意境有雄渾壯闊、凄涼、恬靜、思鄉悲痛等,需要注意的是所選擇的描述要能將景物的特點準確地描述出來。例如,通過詩句我們不僅要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更要理解詩人為何會哀傷,為何會抒發思鄉的感情。然后去感悟詩人的情感,用質樸的詞語將其表述出來,進而對此進行分析整理,從詩人的表達情感中受到啟迪。
總之,詩歌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在學生的高考中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因此,教師在詩歌意象的教學中要不斷創新,引導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意象探尋詩歌真諦,使學生積累人生經驗,力爭做一個高尚的、有審美情趣的有志青年。
參考文獻:
一、 建立系統的知識儲備庫
中國是詩歌大國,詩歌在中國曾經無比的燦爛輝煌,作為一門獨特而魅力無窮的藝術,不僅流傳下來無數的美妙詩篇,同時也創造了很多的詩歌專業知識。對這些知識,我們必須要有一些認識和理解,這樣我們鑒賞詩歌才能有“底”。
1熟悉一些常見的意象及其暗示意思。
“月亮”(思鄉)、“”(清高)、“梅花”(冰清玉潔,不愿同流合污)、“松”(堅貞,高潔品質)、“蓮 ”(愛情)、“梧桐”(凄涼悲傷)、“鴻雁”(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感傷)、“浮云”(漂泊的游子)、“丁香 ”(愁思或情結)等。
2了解一些常見語言特點。
清新、平淡、絢麗、明快、自然、含蓄等。
3知道一些詩歌常見的藝術手法。
鋪陳直敘,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正側描寫、工筆白描、點面結合、聲色結合、繪形寫神,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情、情景交融,以小見大、化用典故、意象疊加、聯想想象、象征寄托、樂景寫哀、明褒實貶、寓褒于貶、超越時空、換位描寫、渲染鋪墊、伏筆照應、卒章顯志、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詩中有畫、賦、比、興等,比喻、擬人、對比、襯托、借代、對偶、夸張、互文、隱語(諧音、雙關)等
4了解一些常見的詩歌思相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田園隱居、憂國憂民、思鄉懷人、建功立業、離情別緒等。
5熟悉一些著名的詩人,能背誦一些名句名篇。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只要熟讀古詩幾百首,便能吟詠也會賞析。
以上內容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積累整理,理解熟悉。有了這些知識,我們做題才能正確運用術語,才能專業,才能準確,從而把握住得分點。
二、 全面把握信息,理性分析鑒賞
鑒賞詩歌的第一步應該是讀懂詩句,理解詩意。全面把握詩歌所表現出來的信息。
1主信息:詩句。詩歌的主信息當然來自詩句,詩句是由意象組成的。竟象就是融合了詩人主觀情感的景、物、人、事等。我們通過讀詩,明白詩句寫了何景,詠了何物,敘了何事,談了何人,然后由整個詩句的意境去體會、感受詩人發了何議,抒了何情,闡了何理,表了何志等。如:
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我們從詩句中可以看到披蓑戴笠,不動聲色地孤舟獨釣寒江雪的漁翁是詩的主要意象。其次“千山”皆無鳥飛,“萬徑”不見人蹤,連同那一條江,都籠罩在寒雪中。是漁翁所在的環境。通過對全詩信息的把握,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白,這漁翁形象,正是“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逐南荒的詩人遠離塵世、清高孤傲、堅貞不屈的精神境界的象征。
要能準確理解,敏銳捕捉詩人的情、志、理,還得重視一個因素,那就是詩中的關鍵字、詞、句。就是所謂的“煉字”或“詩眼”。它們常常是我們理解詩意的“密鑰”,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評價說:“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鬧’字,境界全出。”因為“鬧”是熱鬧,當它在詩句中與“紅杏”和“春意”組合在一起時,表現的正是春意盎然,春光爛漫之意。表現了春光無限的意境之美,寫出了詩人心頭蓬勃的春意,表達了詩人對明媚春光的喜愛之情。
抓住這樣的關健字、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所以這也是命題人常設的考查點。
2次信息:題目,作者(知人論世),注釋。
要能全面把握信息理解詩篇,題目,作者,注釋它們都是破解詩歌的關鍵。
(1)題目往往給我們點出了詩意和內容甚至情感基調。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這個題目告訴我們和尚是去朋友的隱居的地方探望他,題目中一個“幽”字是全詩的詩眼,所以為了表現一種靜謐的意境,“敲”字以聲襯靜,比“推”字更好。又如
村 居
張舜民
水饒陂田水饒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這首詩的感情基調究竟是悲是喜呢?詩中有“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兩句,“無人”、“寒鴉”這樣的竟象,好像應該是蕭瑟、悲涼,但結合全詩的內容和意境來看,尤其是從題目《村居》來看,可知是詩人寫自己閑居村中所見所感, “牛背無人”是小孩子玩去了,“寒鴉兩兩歸”是鳥兒雙雙回巢了。就知道詩中應該是表達對鄉村閑適、安逸、自在生活的喜愛之情。
(2)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胸襟氣度,不同的關注對象等,如李白的浪漫狂放、個性張揚,杜甫的憂國憂民、沉郁滄桑,蘇軾的豪放曠達,柳永的纏綿多情,陸游的悲壯愛國,陶淵明的樸素自然,王維的恬淡優美,李清照的婉約凄切等,所以我們還可以從作者推知其詩意、詩情。
(3)再有就是注釋,它不僅僅是注解一些字詞的讀音意義,有時還注解作者當時的境況,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其壯年還是老年,失意還是得意, 升遷還是貶謫等情況,從而推知其內心情感的悲歡愁喜等。
三、 看清題干要求
在做題之前,千萬要仔細審題,看清題干要求,看命題所給出的考查點是什么,要求怎樣作答。注意“簡要分析”、“賞析”、“結全詩句”之類提示,明確思路走向,知道從哪些方面提取信息,思考作答。如
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問題。(2008年四川卷)(8分)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 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云,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注] ① 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后所作。
② 趲:趕快。
一、透過標題了解作者思想感情,注意抓“詩眼”或者關鍵詞句
在現行人教版教材中,有不少詩歌的題目直接揭示了詩歌的主旨。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詩歌標題中一個“別”字就點出了離別之情,一字囊括了全詩的主旨;唐朝王績的《秋夜喜遇王處士》,詩歌標題中一個“喜”字道出了隱居生活之樂;陸游的《書憤》,閱讀全詩抓住標題的“憤”字,不難把握詩歌的主旨;劉禹錫的《金陵懷古》,詩歌標題中的“懷”字也露出了吊古傷今之情。
此外,準確把握住“詩眼”,就等于抓住了詩歌的靈魂,把握了詩歌的主旨。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中的“愁”就是詩歌的“詩眼”,一個“愁”字深刻表現了一位亡國之君的傷感及悲痛;“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的《夜宿山寺》)中的“高”是全詩的“詩眼”,通過一個“高”字給讀者創造了聯想和想象,腦海中形成了山寺危樓高聳的形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透過詩歌標題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過抓“詩眼”或關鍵句的方式來把握詩歌主旨。
二、了解寫作時代背景,結合注序、注釋,體會主旨
詩歌的閱讀,不能脫離作者所處的時代及特定的社會背景或者環境,否則就難以把握甚至曲解原詩的含義。這就要求學生要適當了解我國歷史的一些概況。如晚唐時期,盛極一時的唐王朝開始轉入衰落,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不少詩人感時傷懷、甚至悲觀厭世,因此,這一時期的詩歌有不少是寫離別之情和懷古傷今的。這些詩歌中,往往流露出濃厚的感傷哀怨的情調,也有不少詩歌表現出對社會現象的關注,批判社會的丑惡一面。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是杜甫,由于他所處在的是唐朝有盛轉入衰落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他的詩歌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例如,他的《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中最有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體現了當時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再如南宋時期,由于中原淪陷,宋王朝的軟弱與廣大百姓對收復失地的渴望造就了詩歌中激奮與悲憤互寸的基調。這一時期的南宋詩人陸游,晚年回鄉隱居,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所以,在其一生創作的詩歌中,大多抒發的是一種氣吞殘虜的渴望和能夠收復中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書憤》、《示兒》等詩歌。
不少詩歌都有序和注,序和注往往交作動機、時代背景,或者交代創作的經過、詩人的遭遇,還有少數詩歌的序和注為全詩奠定情感基調,幫助讀者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等等。此外,還要注意詩歌的注釋,通過詩歌注釋也往往能起到加深認識的作用,甚至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如詩句“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詩句下面有注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來南宋賀歲,楊萬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來到原為北宋腹地,現已成為宋、金國界的淮河時,感慨萬端詩以抒懷”(選自楊萬里《初入淮河四絕句》)。如果學生不注意結合詩歌的注釋,加上對詩人和時代背景不了解,很有可能只是把它當做一首很普通的寫景詩。這樣,就背離了詩人的初衷,曲解了詩歌的主旨。
三、從詩歌意象入手,通過理解把握詩歌意象來把握主旨
“意象”簡單來說,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一些客觀的物象。古人以詩言志,常常借助一些意象來表達情感。古詩中常見到的意象所融入的情感多數是有規律的。大多詩歌的意象在詩歌中往往起到營造氛圍、借景抒情、體現詩歌情感基調、營造或者烘托意境等作用。例如,“月亮”這個意象在古詩中往往融入了作者思鄉的的情感。廣為傳頌的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月亮”不是純客觀的景物,而是融入了詩人思鄉之情的意象。我們再來看看杜甫《旅夜書懷》詩中的“船”這個意象,“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我們可以透過“舟”也就是“船”這個意象進一步體會到詩人在外漂泊之傷感。類似的還有很多,如“菊”往往象征隱逸、高潔、脫俗;梧桐是凄苦的意象;柳代表送別、留戀、傷感等等。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時要注意把握詩歌中的意象,通過準確的把握意象進而了解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有助于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四、按詩歌題材給詩歌分類,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詩歌主旨
同類題材的古詩,其主旨往往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按題材來劃分常見的詩歌類型有:
1.寫景詩
這類詩歌往往以寫景為主,詩句中的寫景往往是詩人接下來的直抒胸臆鋪墊,打下基礎,而直抒胸臆的詩句往往能概況詩歌主旨。
2.詠物詩
這類詩常用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在把握詩歌主旨這一環節,我們要指導學生揣摩詩人在所詠的“物”中寄托什么情,什么意,言何志,或者有什么象征意義,從而達到理解詩歌主旨的目的。
3.邊塞詩
這類詩歌主旨一般有以下幾種,一是歌頌邊塞風光;二是報效祖國豪情壯志以及對建功立業的渴望;三是表現出英勇殺敵的英雄氣概,例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等等;四是表達邊關將士的懷鄉、思親之情;此外,還有不少是反映戰爭的殘酷悲壯以及對和平的向往之情。這類詩歌主旨相對比較容易把握。
4.懷古詠史詩
懷古詠史,就是以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事跡為題材,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牧《題烏江亭》中的“江東弟子多俊才,卷土重來未可知”,為一代梟雄項羽的自刎而惋惜。要把握這類詩歌的主旨,往往需要我們的學生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積淀。
5.即事詠懷詩
該題材的詩歌往往是詩人因一事而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的感慨。這類詩歌內容包括懷鄉思親、離別送友、表達人生感悟等。
關鍵詞:崔道融;思想內容;特點
Abstract:Cui Dao-rong was a characteristic poet who lived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Because of the troubled times,there were less historical sources.So many people don`t know him in the history.But he was good at writing quatrains.His content of poems included so many aspects,such as cherishing the past,missing the hometown,living in seclusion,the garden city,sunging about things and so on.These were different from others.
Key words:Cui Dao-rong;content;feature
崔道融,自號東甌散人,唐末詩人,曾任嶺南節度使副使,殿中侍御史。乾寧二年(895)前后任永嘉令,不久因避戰亂入閩,后徵為右闕,未赴即歿。擅作詩,與司空圖、方干結為詩友。現存詩68首,除《梅花》外皆為絕句。留有《申唐詩》三卷,《東浮集》九卷,今編詩一卷。
唐朝末期,動亂連年,各地軍閥焚掠屠戮極為常見。使得這一時期文人的作品中不再有李白的豪情,亦很少有杜甫的民生情懷。他們有的只是個人的生活和內心的體驗,詩作多為懷古、思鄉、隱逸、等題材。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故而崔道融的詩歌題材也大致如此。
(一)懷古詩
唐末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極為混亂的時期,分裂割據的歷史由此拉開帷幕。于是詩人們在古今對比中感慨良多。
在崔道融的詩中,分量最大的是懷古詩,共14首。《長安春》中寫道“長安牡丹開,繡轂碾晴雪。若使花長在,人應看不回”,前兩句極力描繪唐王朝繁盛時的景象,選牡丹入題也別有用意,牡丹象征著富貴,長安牡丹遍地開,極力展現當時的富貴與平和。后兩句轉入現實,連年的動亂使得人無法生存,何況花呢?因此作者發出“若使花長在,人應看不回”的感慨。通過懷古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對現世的無奈。
《漢宮詞》既同情昭君悲慘的命運“他人不敢妒,垂淚向君王”,也暗含了對朝廷的指責,借漢代的史實來諷喻當朝的昏庸無能。《羯鼓》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寫出玄宗后期縱情聲色、不理朝政,終致內亂之事,諷喻君主的荒無度。《過隆中》和《題》則是諷喻朝廷得江山后即忘功臣的行為。
(二)思鄉詩
“人生豈得長無謂,懷古思鄉共白頭”無休止的戰亂迫使人們流離失所,思鄉情懷便自然流露出來。在崔道融的詩作中表現這一主題的共有8首。“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滿泥。佳人持錦字,無雁寄遼西”(《春閨二首》其一),“圓光照一海,遠客在孤舟。相憶無期見,中宵獨上樓”(《月夕有懷》),“珠箔映高柳,美人紅袖錘。忽聞半天語,不見上樓時”(《長安春》),這三首詩寫作手法很特別,原是詩人思念他人,卻借寫他人來抒情,更顯思念之深切!而《病起二首》其二“如從萬里來,骨肉滿面喜”和《寒食夜》“大家寒食夜,獨佇望鄉情”及《歸燕》“天邊又相送,腸斷故園秋”直抒胸臆,表達濃郁的思鄉之情。《夜泊九江》中詩人歸家的急切在詩句“明朝歸去路,猶隔洞庭秋”可以見出。所謂“近鄉情更切”在這首詩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三)隱逸詩
唐末文人逐漸與政治疏離,不再寄希望于仕途而是轉向深山,追求一種超然世外的隱逸生活。“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元日有題》)即是作者這種愿望的表達。但是崔道融的隱逸卻不似坐觀垂釣,臨淵羨魚或借“終南捷徑”以沽名釣譽,他的歸隱是純粹的,正如他的“閑釣江魚不掉名,瓦甌斟酒暮山青”(《釣魚》)一樣。另外,隱逸往往與佛道相伴,在崔道融表現隱逸的詩中描寫佛道之人的也有不少,“雪竇峰前一派懸,雪竇五月無炎天。客塵半日洗欲盡,師到白頭林下禪”(《雪竇禪師》),詩人在這首詩中不僅寫出了雪竇山的秀美,還寫出了禪師平靜的一生,可說是道融想如雪竇禪師一樣歸隱山林心意的表白。
(四)田園詩
文人在仕途無法實現人生抱負,于是將視野投向山村田園,細分可將其歸入歸隱一類,但由于二者詩風不同所以單獨開列。
道融詩中表現農村生活的有7首,風格清新明快,展現出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與向往。如《牧豎》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新自然的農村畫面,《溪居即事》中的平和、恬靜,《過農家》則展現了一種勞動之美。“回塘雨腳如繅絲,野禽不起沉魚飛。耕蓑釣笠取未暇,秋田有望從淋漓”(《溪上遇雨二首》其一),秋耕之時,雨應時而至,農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又《村墅》中“正月二月村墅閑,馀糧未乏人心寬。南鄰雨中揭屋笑,酒熟數家來相看”展現出一種“衣食無憂”的美好景象,同時也包含詩人的向往之情。無論是對農村風光的描寫還是對農民生活場景的再現,無一不表達著詩人對寧靜淳樸的鄉村生活的向往。
(五)詠物詩
人生失意時常常將感情寄托于物中,即托物言志。“古樹春風入,陽和力太遲。莫言生意盡,更引萬年枝”(《古樹》)則是托物言志的代表,詩人借古樹抒發自己雖年老但并不力衰,還要“引萬年枝”的豪情。這是道融詩中不可多見的精神風貌。“賣得晨雞共雞語,常時不用等閑鳴。深山月黑風雨夜,欲近曉天啼一聲”(《雞》),他渴望雄雞報曉,帶來和平與安寧,然而這種期盼終究要落空了。
崔道融的詩歌涉及很多方面,感情也較為豐富。他的詩歌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思想上“離經叛道”的一面。古人的作品中西施往往與“紅顏禍水”相連,然而在崔道融眼中卻并非如此,他不是指責而是為她鳴不平。“宰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西施灘》),而在另一首題為《西施》的詩作中,詩人則表達了對西施的贊美。《題》“漢文自與封侯得,何必傷嗟不遇時”這就與他人同情李廣立下汗馬功勞卻未得封侯的傳統觀點不同。《長門怨》(長門花泣一枝春)中他以“長門”一事和“黃金買辭賦”來批判男子的薄情行為,詩人這種大膽的論調和反叛精神使他與眾不同,讀其詩令人耳目一新。
崔道融詩在內容題材上雖與五代詩人相似,但就表現深度而言卻優于五代詩人,然與唐詩人相比又有許多不足之處,因此崔道融是一個由晚唐向五代過渡的詩人。(作者單位:1.大連大學文學院;2.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周紹良、辛文房.唐才子傳箋證[M].北京:中華書局.2010.9.
關鍵詞:詩歌 鑒賞 意象 詩眼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2)04-0067-02
作者簡介:許花亭(1981―),女,江蘇豐縣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江蘇豐縣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一、初讀:疏通大意
拿到一首詩歌進行鑒賞時,首先是初讀,疏通大意。在初讀過程中,首先要了解詩歌的題目、作者及作者所處朝代。另外,要特別注意閱讀詩文之后作者的注解,經驗告訴我們,這些信息往往是幫助我們理解詩文的關鍵。對詩歌主題把握準確與否,直接決定著我們對詩歌的理解程度,而且,有時就是這一兩個注解便能讓我們茅塞頓開。看清題目,是了解作品主旨和情感的窗口;看清作者,是為了能讓鑒賞者聯想到作者的風格或其擅長表現的詩歌主題,抑或由作者推知朝代,聯想背景,推知主題;看清朝代,是為了聯系時代背景;閱讀注釋,是為了把握一些難懂的字詞,幫助我們更準確無誤地理解詩歌內容。如杜甫的古今七律第一名作《登高》(這首詩是杜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九月九日在夔州登高之作。)讀到這首詩,初看題目,我們可能只知道表面意思:登上高處。繼續看作者――杜甫,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歌可能與憂國憂民的主題有關。初讀之后,再看注釋,我們知道,這是767年作者在夔州九九重陽登高之作。通過初讀,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樣一些信息:一是作者在夔州,客居他鄉;二是這首詩寫于九九重陽節。初步判斷,這首詩反映了作者思鄉、孤獨的情感。
二、細讀:圈出意象
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在《登高》一詩的首聯和頷聯中,我們可以圈出這么幾個意象: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這些景物本來是沒有情感的,但寄托了作者的主觀情思,就成了意象。這些意象仿佛使人置身于作者給我們設定的特定環境之中:蒼穹之下,長江邊,寒風陣陣刺人肌骨,一只孤鳥在空中不斷盤旋,兩岸落葉紛紛,迎面而來的是翻騰的長江,滾滾而逝,急劇地向兩岸沖去……通過這些意象,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孤獨、寂寞。
不僅如此,古詩中的許多物象都被賦予特定意義。如韋應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在讀完這首詩歌之后,我們會圈出其中這樣幾個意象:故園、秋夜、雨和雁。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雁”是候鳥,每到秋天,大雁便奮力南飛回歸故巢,這一景象常常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而另外的幾個物象“故園”“秋夜”“雨”更是我們所熟悉的,在秋夜聽雨,南飛的大雁牽動著自己的情思,這就寄寓了作者濃濃的鄉愁,反映了詩人此時內心的孤獨、失落、惆悵。所以,圈出這幾個物象之后再進行鑒賞,詩中濃濃的思鄉之情便可以一目了然。這讓我們很快找到了鑒賞的切入口,了解了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情感,答題也就變得簡單了。
三、精讀:抓關鍵句(詩眼)
詩眼好比人的眼睛,是一首詩中最傳神、最靈動、最精辟、最關鍵的句或字,即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詩眼,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析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動詞或形容詞進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詩是情感的結晶,詩眼和關鍵句恰恰是窺視作品內涵的窗口,能體現出詩人的寫作意圖、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如王維《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本詩頸聯“咽”“冷”二字是詩眼,極為生動傳神。勘探詩眼要把握意象的特征,體會一字傳神之妙。“咽”字寫泉聲:山中危石聳立,流泉不能輕快流淌,只能在巖石間艱難穿行,泉聲不暢,仿佛痛苦的哽咽之聲。“冷”字寫日色: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涂抹在茂密、幽深的松林上,泛出一片青綠、幽暗的冷光,日色似乎顯得陰冷。詩人用“咽”“冷”二字精當而生動地為深山老林中的泉聲、日色傳神寫照,足見體物之工。《登高》這首詩圈出意象后,我們還應尋找一些蘊涵有作者的情感的詞,即詩眼。通過精讀,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詞,一是首聯中的“哀”,一是頸聯中的“悲”。這兩個詞語既是本詩的詩眼,也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作者“哀”什么,“悲”什么呢?他“哀”,是因為深秋季節,身處長江之濱,寒風砭人肌骨卻老來無依;他“悲”,是因為重陽佳節,想登高祈福卻客居異鄉、百病纏身。思鄉的主題很明顯,那么憂國憂民的主題有沒有呢?有,最后一句告訴我們,詩人想為國盡忠,但已兩鬢斑白。整合以上信息,我們可以得出本文的主題既有思鄉,也有他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一貫主題――憂國憂民。如此,抓住“詩眼”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了詩歌的主旨,從而把握古詩歌鑒賞的大方向。如要更好地達到鑒賞詩歌的目的,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解讀詩歌,帶題入詩。
四、解讀:帶題入詩
“帶題入詩”是指將問題帶入詩歌中再進行閱讀,找出考題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高考詩歌鑒賞的問題設置是緊緊圍繞高考考點展開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詩歌鑒賞知識考點的多個方面,如詩歌的意象、語言、表達技巧及思想感情等。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圈出了詩歌中的意象,把握了詩眼及主題之后,從它的問題入手,準確把握題目考查的知識點,然后搜索相關信息、醞釀答案,就會變得容易很多。如看到《登高》這首詩的詩歌鑒賞問題: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本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我們可以首先仔細閱讀問題,然后再帶著疑問去品讀詩歌。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重點賞析本詩的前兩聯,緊抓其中的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回的鳥、無邊且蕭蕭而下的落木、不盡且滾滾而來的長江,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第二個問題可以通過意象、詩眼及詩篇后四句,把握其感情。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后順勢帶出,并應和著“登高”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由此,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悲愴便躍然紙上。
總之,詩歌鑒賞應以讀為主,以讀促思,讀中悟情,讓學生通過對詩歌的初讀、細讀、精讀、解讀,輕松透徹地領悟古詩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世宏.讀懂詩詞“五看”[J].中學語文, 2008,(6).
[2]毛建營.抓牢“詩眼” 品讀詩歌[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