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淺靜脈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清脈靈;血栓性;靜脈炎
【中圖分類號】R61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10-0064-01
血栓性淺靜脈炎(thrombophlebitis)是臨床上多發、常見病,青壯年多見。特點為沿淺靜脈走行突發紅腫、灼熱、疼痛或壓痛,出現條索狀物或硬結。急性期后,條索狀物變硬,局部皮膚色素沉著。可發生于身體各部位,多發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數呈游走性發作。在四肢可發生于下肢的大隱靜脈、小隱靜脈及其屬支,上肢的頭靜脈、貴要靜脈;在胸腹壁可發生于胸腹壁淺靜脈。游走性淺靜脈炎病因不明確,可以遷徙性地在人體各處交替發病。此病屬于中醫學“脈痹”、“惡脈”、“赤脈”、“黃鰍癰”、“血瘀”等范疇。發病時,淺靜脈為一硬索條,可有自發痛。觸痛或牽拉痛,稱為“脈痹”;沿淺靜脈走行及其周圍組織突發色紅、腫脹、灼熱、疼痛,待紅腫疼痛漸消后,局部可觸及硬條索狀物,且伴有色素沉著,或有微熱和輕痛,屬靜脈曲張并發者,多稱為“惡脈”;無靜脈曲張病史者,可稱為“血瘀”。《肘后備急方》:“惡脈病,身中忽有赤絡脈如蚓狀”。“皮肉卒腫起,狹長赤痛名”。“清脈靈”膠囊是我院中醫周圍血管科自制中成藥制劑,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對于脈絡濕熱證、脈絡瘀阻證均有良好療效。筆者于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以“清脈靈”膠囊治療40例血栓性淺靜脈炎,療效滿意,臨床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40例中,男28例,女12例,男女之比為2.3:1;年齡31~67歲;病程1周~4年,其中發生于下肢的37例,發生于上肢2例,發生于胸壁的1例。
1.2診斷標準根據陳淑長教授所編纂的《中醫血管外科學》所定標準[1]:發生于下肢者,多見沿靜脈走行紅、腫、熱、痛,紅腫漸消時,出現褐色條形表現,其下可觸及條索;發生于胸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觸及條索;多普勒檢查,其結果可提示淺靜脈是否通暢;血液流變學檢查可表現全血粘度及血漿粘度升高,紅細胞變形性降低,纖維蛋白原升高。
1.3治療方法 口服“清脈靈”膠囊6粒/次~10粒/次、3/日。用藥期間,暫停西藥治療。
2結果
2.1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皮膚紅腫熱痛消失,筋脈硬索結節消退;有效:皮膚紅腫熱痛消失,筋脈硬索或結節未完全消退;無效:筋脈硬索、紅腫繼續蔓延游走。
2.2結果本組40例治愈23例,占57.5%;有效15例,占37.5%;無效2例,占10%。總有效率95%。
3討論
血栓性淺靜脈炎中醫病因病機認為:濕熱之邪外侵,或寒濕凝滯,郁久化熱,致使氣血運行不暢,濕熱淤血留滯于脈絡,或情志不暢,肝氣郁結,積滯不散,脈絡淤阻,或外傷、染毒、牽拉,或經脈創傷,或輸血、輸液,均可導致氣血淤滯、脈道阻塞而發本病。西醫認為其發病機制和病理為各種原因導致中小淺靜脈管內膜損傷,具有血栓形成、靜脈壁炎癥反應的組織學形態,血管內膜下有成纖維細胞浸潤,伴繼發血栓形成,血栓阻塞的管腔,可因機化而再通,靜脈壁可有結締組織增生和炎性浸潤,偶有巨細胞,病變血管附近組織很少有炎癥反應,也無脂膜炎。“清脈靈”膠囊為純中藥制劑,主要成分為金銀花、玄參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化瘀通絡、行氣導滯的功能。《本草綱目》載“金銀花,善于化毒,故治癰疽、腫毒、瘡癬……”。自古以來,金銀花常用于清熱解毒,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瘍等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金銀花含綠原酸、異綠原酸、黃酮類物質、忍冬甙、肌醇及微量揮發油等。藥理研究金銀花有三大作用:一是抗病原微生物。實驗證明金銀花對各種致病菌、病毒,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皮膚真菌、流感病毒、鉤端螺旋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二是增強免疫功能。金銀花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三是抗炎、解熱。金銀花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對炎癥早期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滲出性水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此外,《本草綱目•草部》 載“玄參,氣味(根)苦、微寒、無毒”。現代藥理對玄參作用進行了綜述:中藥玄參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作用、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降壓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活性。
因此,我們在臨床中觀察到“清脈靈”膠囊對血栓性淺靜脈炎有良好的療效,優于單純應用西藥,未發現不良反應,療效確切。
參考文獻
[1]尚德俊,王嘉桔,張柏根.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血栓性淺靜脈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57-566
[2]陳淑長.中醫血管外科學.血栓性淺靜脈炎[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7:201-204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關鍵詞】 留置淺靜脈套管針;血管閉塞;臨床研究
臨床上, 在靜脈輸液過程中, 需要建立良好的靜脈通路, 目前留置淺靜脈套管針已替代了傳統的不銹鋼針穿刺, 因它能降低反復靜脈穿刺所致的疼痛, 為廣大患者所接受, 其廣泛應用于臨床用藥和搶救帶來了很多便利, 避免了靜脈輸入黏稠度高、發泡的化療制劑等藥物外滲引起的組織壞死, 同時在搶救危重患者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前期學者研究證明, 留置淺靜脈套管針引起的靜脈炎、留置套管堵塞與留置時間長短、輸入藥物的濃度、穿刺置入的部位、封管的方法具有相關性, 但其引起血管閉塞的病例尚未報道,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520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260例, 其中男130例, 女130例, 年齡16~78歲, 急性白血病50例, 類風濕關節炎40例, 系統性紅斑狼瘡30例, 惡性淋巴瘤20例, 再生障礙性貧血20例,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30例, 心血管疾病30例, 腦血管疾病40例, 對照組260例, 其中男150例, 女110例, 年齡16~79歲, 其中急性白血病60例, 類風濕關節炎50例, 惡性淋巴瘤40例, 系統性紅斑狼瘡20例, 再生障礙性貧血10例, 心腦血管疾病80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輸入藥物濃度、病種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實驗開始前對兩組患者進行血管評估, 并做比較, 記錄血管情況, 選擇合適的穿刺針, 淺靜脈留置針選擇美國BD公司生產的由viaon材料制成的封閉式套管針, 常用型號22-24G, 穿刺點的選擇一般在前臂淺靜脈血管, 穿刺成功后連接輸液裝置, 液體輸注完畢后, 實驗組選擇用肝素配置液(生理鹽水250 ml加肝素125000 U的0.2 ml, 取其1 ml)封管, 留置時間不超過4 d;對照組選擇套管針的型號及材質、廠家與實驗組一致, 待患者液體輸注完畢后選擇拔管, 留置時間不超過1 d, 觀察兩組患者在使用留置套管針后的淺靜脈血管情況, 并記錄, 之后對兩組患者在實驗結束后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分析對照實驗結果。
1. 3 判定標準
1. 3. 1 判斷靜脈炎的標準[1](根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靜脈炎的分類標準)Ⅰ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 靜脈無條索狀改變, 未觸及硬結;Ⅱ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 有可見線條, 無或可觸及靜脈條索狀改變, 未觸及硬結;Ⅲ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 靜脈有條索狀改變, 觸及硬結。
1. 3. 2 判斷血管狹窄及閉塞的標準[2] 超聲多普勒顯像儀可以明確檢查靜脈狹窄的部位和程度以及流量和流速, 超聲診斷血管狹窄主要是根據血流速度, 當血管狹窄>50%以上時, 血流速度開始增快, 一般表現峰值>160 cm/s;當血管狹窄在50%~70%時, 峰值180 cm/s;當血管狹窄達到90%時, 血流速度可達180~200 cm/s;當血管完全閉塞時, 血流信號消失。
1. 3. 3 判斷套管堵塞的標準 不完全堵塞:拔除淺靜脈留置針時觀察外套管內有血栓堵塞, 但可以用注射器在尾端用力推出血栓至管外;完全堵塞:拔除淺靜脈留置針時外套管內殘留的血栓, 不易用力推出管外。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統計學結果顯示, 留置淺靜脈套管針時間越長靜脈炎的發生越高,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有學者研究證明, 留置套管針伸入靜脈內的導管端部分隨著血流速度進行擺動并與血管內膜發生摩擦, 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完整性的破壞, 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 引起血小板的聚集, 導致血管栓塞[2]。留置套管針的外套管對機體是一種外源性的抗原, 當進入淺靜脈血管后可以引起機體產生致敏淋巴細胞、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 產生的致敏淋巴細胞誘導免疫反應, 使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產生組胺和緩激肽, 中性粒細胞釋放氧自由基、溶酶體酶和白細胞三烯, 并激活補體, 引起內皮細胞的收縮反應增強、內皮細胞連接處的囊泡口徑增大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當上述致炎因子長期存在時可以使血管內皮細胞脫落和壞死, 從引起靜脈炎的發生[3]。靜脈炎的長期作用可以引起成纖維細胞、肌細胞和泡沫狀巨噬細胞增生致靜脈血管內膜增厚, 引起血管狹窄或閉塞。本研究實驗表明, 留置淺靜脈套管針時間越長, 血管閉塞的發生越高,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在實驗中作者發現, 穿刺前如果過度拍打穿刺淺靜脈血管使其暴露, 則淺靜脈炎的發生率會達到70%, 因為在拍打淺靜脈血管的過程中, 可以引起所穿刺處血管反復受壓和摩擦, 導致內皮細胞的受傷, 再加上血管偏細小, 穿刺成功后可以形成外套管與血管壁的長期摩擦, 必然導致靜脈炎的發生, 因此留置套管針一定選擇靜脈血管相對粗的, 不易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復留置套管針, 穿刺前不要反復拍打血管。如果患者是高敏體質不建議留置套管針, 在實驗中發現, 自身免疫病的患者, 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帶管后發生靜脈炎的幾率要高于正常人, 原因推測:留置套管針對自身免疫病患者是一種異種抗原, 可以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反應而導致靜脈血管的損傷。
建議如果輸注高濃度的藥物如葡萄糖酸鈣、參芪扶正注射液、蔗糖鐵注射液、化療發泡劑等藥物必須按照輸液指南要求, 選擇深靜脈留置針。作者在實驗過程中, 對照組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拒絕深靜脈穿刺, 經本人簽字同意后作者應用了淺靜脈留置針輸注配制的柔紅霉素(化療藥)液體250 ml, 當輸到125 ml時, 患者的前臂血管出現滲出, 及時拔出留置針并給予地塞米松10 mg局部封閉, 第2天局部出現了紅腫痛, 給予硫酸鎂濕敷, 1個月后回訪, 該處血管已經完全閉塞。對照組另4例血管閉塞的患者是應用了淺靜脈留置針輸注了蔗糖鐵注射液、參芪扶正注射液。
臨床上, 為降低淺靜脈血管閉塞的發生, 保護患者的血管, 降低血管病發生率, 避免淺靜脈留置針對人體造成的血管免疫損傷, 建議生產商在材質上應用生物材料, 改進工藝, 進入人體部分的套管內膜及外膜一定要光滑, 避免因機械摩擦引起的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
參考文獻
[1] 王燕, 申瑩.外周淺靜脈留置針致靜脈炎原因分析及防護進展.總裝備部醫學學報, 2004, 6(4):243-244.
[2] 曹音, 錢惠農, 劉志平.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腦動脈痙攣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對比研究.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04(17): 169-170.
【關鍵詞】 注射用七葉皂苷鈉/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R944.1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2-0112-02
注射用七葉皂苷鈉是從七葉樹科植物天師栗的干燥成熟種子提取的一種含酯鍵的三萜皂甙,主要成分為七葉皂苷鈉A和七葉皂苷鈉B,臨床上用于腦水腫、創傷或手術所致腫脹,也可用于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3]。我院臨床使用此藥靜脈滴注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總結如下:
1輸液處局部紅腫、疼痛反應
例1:男,34歲。因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住院,給予生理鹽水500ml+注射用七葉皂苷鈉20mg靜脈滴注。用藥第三天,輸液開始20min后,患者輸液處出現紅腫、伴有放射狀微細紅線、疼痛,減慢輸液速度(40滴左右/分),疼痛處外敷處理。局部每天外敷5-6次,停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癥狀逐漸好轉。
例2:男,61歲。因腦外傷入院。經查給予生理鹽水500ml+20mg注射用七葉皂苷鈉,靜脈滴注。用藥第二天輸液過程中,患者輸液部位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瘙癢、疼痛,減慢滴注速度,外敷處理。
2 局部紅腫疼痛并伴有靜脈走向條索狀紅線/靜脈炎癥反應[6]
例 1:男,56歲。因雙側大腿后側疼痛不適伴雙側小腿疼痛不適,右側顯著約半月,于2012年7月14日以雙腿疼痛原因待查,腰椎管狹窄及椎間盤突出不除外收入院。給予5%葡萄糖+注射用七葉皂苷鈉20mg靜脈滴注,每日一次。第三天患者主訴輸液處疼痛明顯。檢查紅腫明顯,減慢滴速,外敷處理。第四天患者輸液過程中仍然持續疼痛并伴有靜脈走向(約15cm)條索狀紅線,0.25%普魯卡因封閉,熱敷處理。
例 2:女,33歲。因車禍致右大腿挫裂傷、右腰部及右髖部軟組織挫傷、右前臂皮擦傷2小時后入院。局部處理后給予5%葡萄糖500ml+注射用七葉皂苷鈉20mg靜脈滴注,于輸液第一天時即感疼痛,減滴速。第二天上午10:00繼續靜脈滴注此藥,患者前臂延靜脈穿刺點向靜脈走向出現明顯條索狀紅線,并伴紅腫疼痛加劇。考慮用藥第二天患者明顯出現的不適反應,醫生給予停藥處理,并進行局部處理,停藥后第二天疼痛癥狀明顯減弱。
分析討論:
我院臨床使用注射用七葉皂苷鈉出現的輸液處局部紅腫、疼痛、靜脈炎癥反應。另據文獻報道,注射用七葉皂苷鈉可出現肝、腎損害,但較為罕見。馬丁代大藥典推薦成人靜脈使用七葉皂苷鈉最大日劑量應為20mg;如使用更大劑量則可能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如聯合應用其他具有腎臟毒性的藥物也可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所以我院在使用注射用七葉皂苷鈉靜脈滴注過程嚴格控制一日使用劑量,臨床應用前醫護人員詢問患者用藥過敏史,用藥前后檢查肝腎功能,禁用于妊娠婦女及對本品過敏者,采用單獨輸液,每次輸液選擇合適的粗血管和穿刺點,盡量一針見血防止針頭劃傷或者液體滲出,降低靜脈炎癥反應發生程度 [7],我院醫師、護師、臨床藥師嚴密觀察使用七葉皂苷鈉患者的臨床表現,一旦個體不良反應嚴重,立即停止使用,采取相應解救措施,使患者早日康復,促進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鄧英輝.七葉皂甙鈉致肝腎損害1例[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 2007,9(1)58-59
[2]范長秋,蔣文鳳.七葉皂苷鈉注射液靜脈滴注致急性肝腎損害1例[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 2005,7(5)129
[3]夏冬軍.靜脈滴注七葉皂苷鈉致過敏性休克1例[J]中國醫藥藥學雜志,1999,19(9)576
[4]王金龍.七葉皂苷鈉致心動過緩6例[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1,10(3)163
[5]陳燕,吳秀琴,尚北城等.七葉皂苷鈉致呼吸困難1例[J]藥學實踐雜志,2002,20(5)
靜脈炎是輸液中的常見并發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有時要將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大的藥物注入靜脈中或在靜脈內放置時間較長的硅膠管,而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性炎癥反應,也可由于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或一根血管反復多次穿刺引起局部靜脈的感染[1]。靜脈炎的發生不僅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同時不利于臨床治療的繼續進行,因此,為減輕病人的痛苦,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我科及胃腸外科自2008年1月以來用濕潤燒傷膏聯合微波治療靜脈炎,并與單純使用濕潤燒傷膏治療靜脈炎進行對照觀察,其止痛及消腫效果滿意,現將其護理體會介紹如下。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患者,均為肘關節以下的雙手淺靜脈炎,靜脈炎范圍為1.6~11.2 cm2,按靜脈炎出現的先后順序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30~82歲,平均年齡51.5歲;其中Ⅰ級靜脈炎13例,Ⅱ級靜脈炎16例,Ⅲ級靜脈炎3例。對照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53.4歲;其中Ⅰ級靜脈炎15例,Ⅱ級靜脈炎11例,Ⅲ級靜脈炎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靜脈炎部位及程度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靜脈炎評判標準
參照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標準[2]:Ⅰ級: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無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Ⅱ級: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Ⅲ級: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
3.護理及治療方法
規范靜脈炎的處理程序,并告知病人及家屬在使用濕潤燒傷膏聯合微波治療中去掉局部的金屬物品,防止意外損傷,不能隨意調節微波照射功率,避免由于功率過低影響療效或功率過高使微波探頭溫度上升而導致局部皮膚燙傷,照射前注意病人局部有無水泡、紅腫、破潰,以免照射后誤認為出現副損傷[3]。濕潤燒傷膏由汕頭市美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主要成分為黃連、黃柏、黃苓、地龍、罌粟殼。采用珠海和佳生產的WKDⅦ型微波治療儀進行局部照射治療,觀察組沿靜脈穿刺點及走向涂抹濕潤燒傷膏,然后用WKDⅦ型微波治療儀理療模式照射治療20 min,每天2次。對照組僅沿靜脈穿刺點及走向涂抹濕潤燒傷膏。
4.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治療后局部皮膚紅、腫脹、疼痛及沿血管走向條索狀硬結消失;有效:治療后局部皮膚紅、腫脹、疼痛及沿血管走向條索狀硬結變軟或維持現狀;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改善。觀察時間點:治療后第1、2、3、4、5、6天進行觀察。治愈+有效合計為總有效。
5.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觀察組32例,治愈30例,有效2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28例,治愈10例,有效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64.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11.26,P<0.01),觀察組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討
論
靜脈炎是靜脈輸液中的常見并發癥,為尋找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以減輕病人痛苦,提高護理質量,我們自2008年1月以來,應用濕潤燒傷膏聯合微波治療輸液所致靜脈炎,療效顯著優于單純運用濕潤燒傷膏涂抹治療(P<0.01)。濕潤燒傷膏主要成分為黃連、黃柏、黃苓、地龍、罌粟殼。其主要藥理作用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痛、去腐生肌。結合微波照射,可以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炎癥消散。兩者聯合治療,操作簡便、安全可靠、成本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司馬欣元.輸液致靜脈炎的防治和護理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8A):48-49.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研究對象為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顱腦外科接受20%甘露醇治療并發生靜脈炎的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25-76歲。腦挫裂傷20例,顱內出血20例,腦梗死10例,硬膜外下血腫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靜脈留置針滴注甘露醇,甘露醇用量為150ml-250ml,用法為Q6h-Q12h、Bid不等。根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判斷標準[2],穿刺部位發生一度靜脈炎患者50例,發生二度靜脈炎患者10例。按入院先后順序,單號入對照組,雙號入觀察組,每組3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種、甘露醇用量及用法、靜脈炎程度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確診靜脈炎后,即在局部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浸濕4層紗布持續濕敷于病變部位,干后隨時更換,濕敷面積大于病損區域的上下界2cm。對照組采用50%硫酸鎂溶液浸濕紗布后同法濕敷。
1.2.2 評價方法:兩組均觀察48小時,每8小時觀察記錄腫脹消退及疼痛情況,局部紅腫、疼痛改善,但仍有靜脈條索狀改變為有效;局部紅腫、疼痛改善,靜脈條索狀改變消失為顯效;局部紅腫、疼痛無改善,靜脈條索狀改變無好轉為無效;有效加顯效為總有效率。
2.結果(見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兩組治療效果比較,采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濕敷的觀察組治療甘露醇引起的靜脈炎效果顯著優于采用50%硫酸鎂溶液浸濕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臨床上常見一些患者長期靜脈輸注藥物,尤其是刺激性強的藥物易引起表淺靜脈炎,表現為患肢局部紅腫,疼痛,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3],尤其是在顱腦外科更為多見。甘露醇是顱腦外科常用藥物,為高滲性脫水劑,快速輸注對局部組織有較強的刺激,往往超過了血管緩沖應激的能力;如在血管受損處堆積則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局部pH值、代謝及滲透壓的改變,使細胞溶解、溶酶體破裂、炎性物質滲出,而導致靜脈炎的發生[4],常表現為局部靜脈紅腫、疼痛,甚至呈條索狀發硬[5]。臨床常采用50%硫酸鎂濕敷的方法消腫止痛[6],有一定效果,但起效慢。利凡諾的主要成分是乳酸依沙吖啶,主要對革蘭氏陽性及少數陰性菌有較強抑制作用,尤其是對鏈球菌有效,多用于防腐殺菌,可用于外科創傷、皮膚粘膜感染等的沖洗和濕敷,濕敷對皮膚、組織無刺激性。
通過本組觀察,兩組治療效果比較,采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濕敷的觀察組治療甘露醇引起的靜脈炎效果顯著優于采用50%硫酸鎂溶液浸濕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林桂榮,劉京鳳,于恒珍,等.20%甘露醇致靜脈炎損傷的防護[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2):71-72.
[1] LinGuiRong,LiuJingFeng,YuHengZhen,et al.In constant Jane,20% mannitol phlebitis damage to the protection[J].Journal of care med,1998,(2):71-72.
[2] 潘秀華.淺談靜脈炎的護理《臨床肺科雜志》,2011年06期.
[2] PanXiuHua.On phlebitis nursing the lung clinical journal of 06 period in 2011.
[3] 劉建平,田源.靜脈留置針封管方式對甘露醇所致靜脈炎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4,19(8):32-33.
[3] LiuJianPing TianyYuan.Sd ryder,the latest,vein needle tube to seal a lien way caused by the influence of mannitol phlebitis[J].Journal of nursing,2004,38(8):32-33.
[4] 郝建紅,尚臨平.酒精濕敷預防靜脈滴注甘露醇所致靜脈炎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333-334.
[4] HaoJianGong,ShangLinping.Alcohol wet apply prevent intravenous drip mannitol phlebitis caused by [J].journal of care med,2001,4(5):333-334.
[5] 宮英麗,尹麗.改進硫酸鎂濕敷方法預防化療性靜脈炎[J].護理學雜志,1998,13(4):255-256.
[5] GongYingLi,YinLi.Improve magnesium sulfate wet apply method to prevent sexual phlebitis chemotherapy[J].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1998,(4):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