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離騷木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2、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3、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楚辭·卜居》
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辭·離騷》
5、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楚辭·招隱士》
6、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7、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楚辭·招隱士》
8、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
9、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10、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九歌·湘夫人》
11、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楚辭·離騷》
12、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辭·離騷》
13、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楚辭·九章·涉江》
14、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衛風·木瓜》
15、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楚辭·漁父》
16、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
17、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18、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
19、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辭·九歌·湘夫人》
20、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2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22、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2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24、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楚辭·九章·涉江》
25、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26、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27、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28、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少司命》
29、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楚辭·離騷》
30、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楚辭·九章·涉江》
31、關關雎鳩,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詩經·周南·關雎》
3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33、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楚辭·九章·懷沙》
34、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3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36、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37、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楚辭·九章·抽思》
38、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司命》
39、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40、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楚辭·九章·涉江》
41、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辭·漁父》
4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3、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44、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4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楚辭·離騷》
46、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楚辭·九歌·湘夫人》
47、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4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49、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50、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心悲。魂兮歸來,哀江南。——宋玉《楚辭·招魂》
51、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楚辭·九章·哀郢》
5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辭·卜居》
5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楚辭·離騷》
54、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楚辭·九辯》
翟璇 湖北體育職業學院
摘要:屈原的作品較多的運用了比德理論,《離騷》繼承了比德的傳統,集香草、美人、瓊佩、鳳凰等多種意象組合成一個渾然
整體,以香草自比也用來喻臣喻君,以女性形象喻君,以瓊佩章現性情,用鳳凰自比以及預示美好的未來。自屈原之后,比德理論在
大量文學作品以及繪畫等藝術作品中運用,成為中國文人重要的審美理想。
關鍵詞:比德;《離騷》;香草;美人;瓊佩;鳳凰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對自然美的欣賞中,往往將自然物的屬性
比擬人的品格,將自然物的屬性與人的精神情操聯系起來,由此
形成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為發端的比德理論。屈原的作品,
在自然物比擬人物品質的審美觀中,繼承并發展了《詩經》比興
的傳統,進行比德,其文言微而義遠。
一、以香草比德
屈原在《離騷》中選取了一系列香草比德,《離騷》中提到
的香草主要有江離、芷、蘭、木蘭、宿莽、椒、菌桂、蕙、 茝、
荃、留夷、揭車、杜蘅、芳芷、薜荔、胡繩等,分別在數十個句
子中出現,有的甚至反復使用,通過統計研究,這些香草可分為
如下三種喻指:
第一,“自比”?!峨x騷》開篇明義“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于是乎“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其
中“江離”、“芷”、“蘭”,王逸皆注為“香草”,屈原在這
里要表明自己修身清潔,行為端正,清廉仁德?!坝嗉茸烫m之九
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逼渲?/p>
“蘭”、“蕙”、“留夷”、“揭車”、“杜衡”、“芷”,也
是“香草”,這是第二次屈原連比香草,一來,以香草之美表明
自己修身仁義、勤身自勉、朝暮不倦;二來,與世俗截然分別,
表達自己為政的態度和立場。 屈原抱者忠貞愛國之心, 修身清明,
即使奸臣當道,君主昏庸,仍舊種植香草,配飾香草?!皵埬靖?/p>
以結茞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即使“謇朝誶而夕替”也要“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
“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對君王的一片忠正之心不
會改變。“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蘇糞壤以充祎
兮,謂申椒其不芳”中,“艾”與“蘭”、“糞”與“椒”,是
香草與污穢的對比,君子與小人的對比,是屈原與世俗眾奸佞的
對比,是屈原一顆清凈之心與世道昏暗腐敗的對比,屈原佩飾香
草,不與眾小人同流合污。此外,“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
宿莽”中“木蘭”、“宿莽”雖不是香草,但木蘭具有去皮不死,
宿莽具有遇冬不枯的品質,這種植物作為屈原的寫照再合適不過
了,雖有讒人引誘自己,但受自己天性的影響,讒人的奸計終不
可達成。值得注意的是“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此二
句,屈原將荷葉作成自己的衣服穿戴于身,荷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蓮而不妖”的特點最恰切的形容了屈原的素質。
第二,喻臣和君。“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雜申
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茞”,其中“椒”、“菌桂”、“蕙”、
“ 茞”皆香草,以喻眾賢之士。昔日歷代有作為的圣君,都“雜
用圣賢,以致于治,非獨索蕙茞,任一人也?!?①整篇《離騷》
中,喻君的香草只有一句“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p>
“荃,香草,以諭君也。人君被服香草,故以香草為喻。惡數指
斥尊者,故變言荃也。” ②荃這個香草在這里用來指君王,君王
以香草為衣裳為佩飾,所以用香草來比喻君王。
另外,《離騷》中也提到惡草,有如下三句,“ 薋菉葹以盈
室兮,判獨離而不服”、“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
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薋”、“ 菉”、“ 葹”三
者皆惡草,以喻讒佞盈滿于側。
二、以女性比德
第一,以“美人”喻君,在《離騷》中的運用廣泛而深刻。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蓖跻荨冻o章句》說: “美
人,謂懷王也:人君服飾美好,故言美人也。”“遲暮”是說美
人會把他遺忘,美人在這里就是指楚懷王。屈原求美人,盼美人,
愛美人,但也怨美人,內心對美人具有一種矛盾復雜的心情。
第二,以“靈修”喻君。在《離騷》當中,屈原以“靈修”、
“靈”謂君王,一共出現四次,“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
故也?!薄坝嗉炔浑y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薄霸轨`修之浩
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薄坝倭舸遂`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靈的意思是聰明睿智,修的意思是高遠有遠見,睿智而高遠是君
王的品質,所以用靈修指君王,是說君王不僅睿智高遠而且也不
斷修養身心。本來“靈修”是妻子對丈夫的美稱,在這里借“靈
修”用作臣對君的美稱。
第三,以“女”喻君和喻臣。一方面,屈原以“女”喻君。
“思九州之博大兮, 豈惟是其有女?” 這里的 “女” 指的是 “君” ,
屈原取來瓊茅,“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后言“欲
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由此看來,屈原并沒有聽占
卜的話,說明向他處“求女”的意見沒有采納,而后屈原投河自
盡也正是因為他不想離開楚國, 因此, 這里的 “女” 指的是 “君” 。
另一方面,以“女”喻臣?!峨x騷》中有五次“求女”的過程。
第一次“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這里明為求見“天帝”
而實為求“玉女”,即“求君”,其后四次“求女”過程,皆為
“求臣”?!昂龇搭櫼粤魈橘?,哀高丘之無女”一個國家要治理
好,不但要有圣明的君主,更需要賢良之士的輔佐,而如今滿朝
上下“無女”,讓屈原傷心流悌。“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
所在”、“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及少康之未家
兮,留有虞之二姚”,在這里,“宓妃”、“佚女”、“二姚”
皆喻為臣,屈原希望為楚國求得賢明之人與其共同輔佐楚懷王振
興楚國。將男女愛情暗喻君臣契合,用求女表現求君,以女喻君,
是“男女君臣”之喻。此外,“女”也用來喻奸臣,“眾女疾余
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氨娕鳖惐鹊氖浅械哪切┌?/p>
諛奉承的小人,而把自己比作溫良的女子,是說自己被周圍的那
些小人污了名節而被君王放逐。
三、以瓊佩比德
佩玉有比德的意義,自東周以來佩玉之風大盛。 《詩· 秦風· 小
戎》有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笨鬃釉唬骸拔粽呔颖鹊?/p>
于玉。”他教導大家要向玉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屈原引
以自傲的正是“內美”,“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以身佩的玉比德,顯示自己獨特的美質,本身光亮的玉自然
成為屈原比德的對象。“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蓑然而敝之,惟此
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薄拔┢澟逯少F兮,委厥美而
歷茲”。屈原身佩美玉,與眾小人截然分別,良玉正是屈原本身
品質的真實寫照?!罢郗傊σ詾樾哔?,精瓊廉以為棖”,“為余
駕飛龍兮, 雜瑤象以為車” ,“揚云霓之噸藹兮, 鳴玉鸞之啾啾”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軟而并馳”,屈原“求索”的路途中,
駕駛的是以玉柱為車輪軸的瑤象之車,車上的玉鈴發出啾啾的鸞
和聲,無處不玉,玉貫穿于整幅圖景之中,玉所擁有的品質,正
是屈原孜孜以求的品德。
四、以鳳凰比德
鳳凰自古就被看作吉祥之鳥,是和美、和諧與吉祥的象征,
是儒家仁、義、禮、智、信的表現?!峨x騷》中也提到鳳凰,共
計五次:“駟玉虬以乘翳兮,溘俟風余上征”“吾令鳳鳥飛騰夕,
繼之以日夜”,“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鸞皇為余
先戒兮, 雷師告余以未具” ,“鳳皇翼其承旗兮, 高翱翔之翼翼” 。
由此可見,屈原認為他是正直、忠貞、賢能、美好的化身,是符
合先王之道的臣子,在五句有關鳳凰的文字中,他用與鳳凰同行
的方式怒斥楚國無道無德的政治環境。作為文化意象的鳳凰,是
中華民族共同的神祉,同日月齊輝。鳳是楚國的圖騰,鳳為楚人
的祖先,為楚人所尊重所敬仰,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征。由此
觀之,屈原筆下的鳳凰是升平氣象的體現,是與世俗格格不入,
又象征美好意義的鳥,鳳鳥受詒,鳳鳥承旌表現屈原為楚國美好
明天作出貢獻的全身心的投入,鳳凰也帶有屈原自己的影子。 ③
“比德” 在屈原作品中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 出神入化,《桔
頌》幾乎句句是比德,《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更是深入人心。
佩飾香草、佩玉瓊,目的只有一個,以所佩戴之物之特質顯自身
之品格,香草馥郁芳香,美玉高潔脫俗,這種品質都是屈原畢生
不懈追求不斷完善不斷擁有的。以身佩之物比德,從屈原開始,
到現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比德”的審美觀,既增添了自然
美的活力又豐富了人物精神的內涵, 相應的引類譬喻、 托物言志、
感物傷懷等藝術手法的運用充實了作品的意蘊,幾千年來成為中
國文人重要的審美理想。
參考文獻:
[1]孫元璋.《屈騷藝術的美學意蘊及其流變》,《煙臺師范學
院學報》1994年第3期.
[2]王逸注,洪興祖.補注:《楚辭章句補注》,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5年7月版.
[3]夏文波.《致用·比德·暢神——隋唐以前山水審美歷史管
窺》,《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第4期.
[4]周均平.《“比德”“比情”“暢神”——論漢代自然審美
觀的發展和突破》,《美學》2003年第十期.
[5]黃震云.《〈離騷〉若干興象解說》,《中國古代、近代文
學研究》1995年第一期.
注釋:
①王逸注,洪興祖.補注:《楚詞章句補注》,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5年7月版,第8頁.
②王逸注,洪興祖.補注:《楚詞章句補注》,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5年7月版,第9頁.
③參見黃震云.《〈離騷〉若干興象解說》,《中國古代、近
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一期.
作者簡介:
翟璇,女,漢族,1986年2月出生,湖北人,畢業于西北民族
關鍵詞: 孟子 浩然之氣 散文影響
屈原與但丁是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代表詩人,同時又是中西方極具典型意義的歷史文化名人。他們雖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個人遭遇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屈原生活在戰國后期的楚國,但丁生活在中世紀末期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時間相差一千五百余年,但二人都生活在劇烈動蕩與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并兼有政治家和詩人的雙重身份。他們在經歷了長期的放逐與流亡生活之后,依然橫而不流,執著追求,表現出了“獨立不遷”的高潔人格和“深固難徙”的愛國情結。屈原為“冀君一悟”,“發憤杼情”,乃賦《離騷》;但丁為喚醒世人,追求獨立和自由,遂作《神曲》。
一、詩魂和詩神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不朽詩篇《離騷》奠定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基礎,對后世抒情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堪稱中國詩人之魂。聞一多曾這樣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盵1]
屈原出身高貴,“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名嘉字懿,“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汲汲自修,“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理想遠大,“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少年得志,“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但君王不明,信用群小,怒而疏之,繼而被放流。屈原罹憂,卻獨立不遷,仍然希望“存君興國”,將“俗之一改”希冀于“君之一悟”,但“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讒以齌怒”。因此,他不得不上昆侖求女,下洛水尋媒,以致神游于天堂,但都無法解決內心的矛盾。特別是當看到楚國上下“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之時,他嘆息道:“已矣哉!國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既然出路已經斷絕,他唯有效法彭咸,以身殉節來表明心跡,“懷沙礫而自沉兮,不忍見君之蔽壅”。于是,屈原于五月五日懷恨投汨羅江自殺。王逸《離騷經章句序》贊曰:“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閔其志焉?!?/p>
但丁·阿利蓋里,出身于佛羅倫薩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是一位偉大的意大利民族詩人,現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神曲》流芳后世,被譽為“詩神”。恩格斯曾這樣評價:“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2]
少年時代的但丁好學深思,潛心研究詩學、哲學、神學、邏輯學等知識,獲取了關于文學創作的基本原理。青年時代的但丁積極參與政治,加入了代表市民利益的歸爾甫黨,并參加了反對代表大封建主利益的吉伯林黨的斗爭。斗爭勝利后,在歸爾甫黨掌控佛羅倫薩政權期間,但丁在市政廳中任職,并于1300年當選為佛羅倫薩的六大執政官之一。后來,歸爾甫黨由于內訌分裂成黑白兩黨。1301年,黑黨與教皇勾結,奪取了政權,伺機對白黨進行了報復和迫害。為此,但丁同理性的白黨結盟,反對教皇干涉佛羅倫薩內政。1302年,市政廳以“貪污公款”和“反對教皇”的罪名,開除但丁的公職,判處永久流放。[3]P25-28從此,他開始了漫長而顛沛的流放生活。對于被拋棄、被放逐的無助感,他曾這樣講道:“我一心一意地希望回到那個城市去,我差不多游蕩了全意大利,可卻無家可歸,像一個叫花子,違忤我的意志,展示著我的傷疤,人們卻往往對這種傷痕累累的人加以指責?!盵4]流放期間,但丁親眼看到意大利各地壯麗的山河,以及各地動亂的現實和平民階層困苦的生活,視野從佛羅倫薩擴大到全意大利和整個歐洲,并逐漸意識到自己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喚醒人心,追求獨立和自由。1307年,但丁毅然中斷了《論俗語》和《饗宴》的寫作,開始創作《神曲》,把悲憤和解脫寫進他的偉大詩篇。1315年,佛羅倫薩政府實行大赦,宣布只要但丁交付罰款,表示懺悔,即可返回。但丁視之為恥辱,斷然拒絕。1321年,但丁不幸染上瘧疾,不久病逝于拉文納。這個上帝的寵兒再度回到了造物主的懷抱。[3]P36-39
二、《離騷》和《神曲》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但丁流放,遂作《神曲》。屈原被放逐,無法解決自身的矛盾,一路“瘋癲”一路歌,最終“忿懟不容,沈江而死”,鑄就了一個千古悲劇,同時也實踐了“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人生哲學。但丁被判處永久流放,政治上的挫折和自身的痛苦遭遇使其開始憂慮人類的命運。他要對惡人處以最嚴厲的懲罰,給予善人最高的榮譽,用心靈重錘為那個時代定音——人類需要新生。為此,他敘寫了一個靈魂因理性與信仰而獲得重生的喜劇,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
《離騷》是中國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抒情詩。全詩長達376句,約2490字。屈原從敘述身世、品行、理想寫起,斥責了君道不明、黨朋猖獗與路道險隘,抒發了自己遭讒人嫉怨的苦悶與矛盾,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的理想追求,不與奸佞為伍的斗爭精神和對楚國“深固難徙”的眷顧之情。詩篇是用戰國時代南北通行的“官話”寫作的,其中零星地“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加之受邊裔文化的影響,以致詩文艱深古奧,曲高和寡。[5]不過,方言的使用卻讓詩篇充滿著濃郁的地方色彩,這與《神曲》的語言特點是相似的。但丁一反歐洲中世紀必須用拉丁文為文學語言的“清規戒律”,開創了用當時被稱為“俗語”的佛羅倫薩方言寫作的先河。這一語言上的創新,使文學創作擺脫了基督教會的控制,更加接近現實生活,接近大眾口語,同時也有利于意大利文學語言和民族語言的形成和發展。《神曲》由《地獄》、《煉獄》和《天堂》構成,每部各有33個章節,加上作為全詩序曲的第一章,共100章,長達1萬4千余行。詩人通過奇特的幻想,旅行于三界,與地獄、煉獄及天堂中諸位名人對話,指出一條通向智慧和信仰的道路,最終走出迷惘和錯誤,獲得永生。再者,關于“意象”,屈原鐘愛香草,但丁傾心玫瑰?!峨x騷》寫出了16種香草,如江離、芷、秋蘭、木蘭、宿莽等。玫瑰在《神曲》中出現11次,甚至在《天堂》中但丁還寫了《天上的薔薇》一章。屈原在詩中“依《詩》取興,引類譬喻”,“以香草配忠貞”,用佩服、搴攬、飲餐等抒發對香草的鐘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神曲》寫出了玫瑰的美麗與芳香,以及她在宗教意義上的崇高精神。如《天堂》:“因為我見過玫瑰樹,整個冬天∕滿身荊棘,堅硬而不許人觸碰∕后來卻開出朵朵誘人的鮮花。”
三、詩學觀
屈原開創了“楚辭”這種新詩體,被譽為“辭賦之宗”。由于他沒有留下關于騷詩的文論,我們只能在《離騷》諸賦中蠡測其詩學思想,歸納有三:(一)“屈心而抑志”,“遵道而得路”,確認“詩言志”的文體。屈原所言之志,是他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包括因理想無法實現而產生的憤激之感及對讒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劉安《離騷傳》贊曰:“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保ǘ鞍l憤以抒情”,強調“詩緣情”的審美內涵?!峨x騷》主怨,“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而與此終古”,表現了一種借詩抒怨泄憤的創作意識。(三)“內美”與“修能”并重。王國維《人間詞話》就《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說“文學之事,于此二者,不能缺一”。屈原本是就自己內在品質與外在才能而言的,王國維引申為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6]屈原的詩學觀,奠定了中國抒情文學的理論基礎,指導并影響著后人的詩歌創作及詩歌流派的產生和發展,可謂是“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但丁的詩學思想具有濃厚的中世紀色彩,又顯露出新時代詩學的創造性特征。他獨到的詩學見解歸納有三:(一)詩學即神學?!妒ソ洝吩趺凑f,詩也會怎么說,神學和詩學在作用的方式上是一致的。他說:“對信奉上帝的人來說,詩人寫作的風格,必須與第一個描述、贊美真神的人所使用的風格相同?!盵3]P56-57他還把詩歌按體裁分為三類:悲劇、喜劇和挽歌。(二)“俗語”應是詩人的創作語言。他指出“俗語”是自然性語言的本質,拉丁語不是千古不變的神圣語言,每一個詩人都應使用最適宜詩歌創作的標準的平民語言,以符合現代詩歌要求的風格。(三)語言應具有審美性。詩人要對詩歌進行技巧性地裝飾,以才識駕馭語言,使其更好地匹配于主題。[7]
綜而論之,屈原與但丁在人生遭遇、詩歌創作等方面既有相似又有相異之處?!峨x騷》和《神曲》代表中西文學的兩座精神豐碑,可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
參考文獻:
[1]聞一多全集(第5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3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9.
[3]薄伽丘,布魯尼,著.周施廷,譯.但丁傳[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梅列日科夫斯基,著,汪曉春,譯.但丁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15.
[5]周建忠.楚辭考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7-19.
端午節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云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絲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我贊美。贊美它的高風亮節,贊美它的不畏嚴寒,欣賞它那頂風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爭艷,敢于風霜搏斗,它的勇氣更令我深深折服。
自古就是詩人贊美的對象。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西餐秋菊之落英?!睍x代陶淵明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彼未懹卧姡骸叭缍巳耍毩⒘璞??!娂娏懵渲?,見此樹枝黃。高情守幽貞,大節凜介剛。”
有人喜歡花姿典雅,鮮艷富麗的牡丹;有人喜歡花瓣豐滿,色彩絢麗的月季花;有人喜歡盈如珠,幽香襲人的茉莉花;可我卻喜歡被中華民族稱為“四君子”之一的。
的品種很多,有“獅子須”、“瀑布菊”、“鴛鴦菊”、“金繡球”、“紫矛”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鴛鴦菊”和“金繡球”!“鴛鴦菊”是中的珍品,一花兩色,形似睡蓮,瓣如纖手;而“金繡球”卻因遠觀似一金燦燦的繡球而得名。
我贊美,不僅僅是贊美它的美麗,而是它用行動告訴一個道理,那就是:不要被眼前的風霜雪雨所嚇倒,人生道路不平坦,只要堅持,就能取得最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