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今生今世的證據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14年第9期《語文學習》刊登韓志柏老師的《(今生今世的證據)備課札記》(下簡稱《韓文》),說劉亮程的這篇文章在“詩意的語言里暖昧地隱藏著潛意識中的秘密”,即用“曾經的苦難”來襯托“今天的成就”,這一次“回家”帶著“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的炫耀,而證據的消失使這次“回家”變成了深深的遺憾……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韓文》說,這種炫耀、自矜的潛意識“遍布全文”,而從頭到尾能舉出的例子卻只有課文第7段這么一處:
許多年前他們往這些墻上抹泥巴、刷白灰時,我便知道這些白灰和泥皮遲早會脫落得一千二凈。他們打那些土墻時,我便清楚這些墻最終會回到土里——他們挖墻邊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墻,還喊著打夯的號子,讓遠遠近近的人都知道這個地方在打墻蓋房子了。墻打好后,每堵墻邊都留下一個坑,墻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們也不填它,頂多在坑里栽幾棵樹,那些坑便一直在墻邊等著,一年又一年,那時我就知道一個土坑漫長等待的是什么。
作者認為劉亮程在此用“他們”而不是“我們”,意在說明家園廢失的責任是他們的,與自己無關。事實果真如此嗎?不然!作者此處用代詞“他們”確有深意,但絕非為了表現“超然于物外的自矜”,而是以修辭的形式豎起一道精神的屏障,表現一種深沉的孤獨感。就像他說的:“我感到滿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天邊大火》)“每個人最后都是獨自面對剩下的寂寞和恐懼,無論在人群中還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個人的。”(《遠離村人》)這種孤獨的情感體驗貫穿于劉亮程的許多散文之中。類似課文的表述更是俯拾即是,并且無不透露出“我”與“他們”之間深深的隔膜,如:
一些年人們一窩蜂朝某個地方飛奔,我遠遠地落在后面,像是被遺棄。另一些年月人們回過頭,朝相反的方向奔跑,我仍舊慢慢悠悠,遠遠地走在他們前頭。(《逃跑的馬》)
我知道村莊周圍有幾塊地。他們給我留下夠吃一個月的面和米,留下不夠炒兩頓菜的小半瓶清油。給我安排活兒的人,臨走時又追加了一句:別老閑著望天,看有沒有剩下的活兒主動干干。(《剩下的事情》)
“我”不懂“他們”,“他們”也不懂“我”,彼此雖然并沒有多少物理意義上的距離,但在精神上卻又如此疏遠,仿佛兩個世界的人。或許有人會說,這與楚大夫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智者的孤獨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中仍潛存著某種“自矜”。這樣理解看似有理,實則至少犯了兩個錯誤。一是簡單把文中與“他們”相對待的“我”跟作者畫上等號。正如劉亮程自己所坦言,其散文多是在適度虛構的基礎上完成的,(筆者按:學界對散文能否虛構的問題一直有分歧,這里姑置不論。)這種虛構除了情節外,還包括人物,他說:“文學是夢學。《一個人的村莊》是一個人的無邊白日夢,那個無所事事游逛在鄉村的閑人,是我在夢里找到的一個人物。我塑造了一個自己,照著他的樣子生活,想事情。我將他帶到童年,讓他從我的小時候開始,看見我的童年夢。”二是將作品與現實對號入座,文本解讀過于機械,未能體察作家更深層次的思考。劉亮程在此是通過對“我”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現,折射出每個人都會經常體驗到的普遍意義上的孤獨感和精神隔膜。他在接受文匯報記者周毅采訪時曾說:“我并沒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只是有時候,感到自己是一個人,他們——其他所有的人是一群。我想每個人都會走到這種境地——突然剩下自己一個人,獨自面對所有的欣喜與恐懼。沒有誰能夠幫助你,與你同享。每個人都是一個人。”
《韓文》說“許多年前他們往這些墻上抹泥巴、刷向灰時,‘我’便知道這些白灰和泥巴遲早會脫落得一干二凈”,是一種“超然物外的自矜”。這種理解一方面在文本內外找不到有力的佐證,純屬臆想;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格調,實不可取。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泥巴和白灰的脫落絕不是因為“他們幾十年前建設家同的時候就是‘敷衍”’,從文中“喊著打夯的號子”便能看出人們蓋房子時的賣力。筆者生長于農村,早年家中蓋房子的情形至今記憶猶新。那時農村沒有正規的建筑隊,都是由一些會點技術、有點氣力的農民組成,他們一般只活躍在幾個鄰近的村莊之間,農閑時才組織起來,干活的對象多是親戚、朋友或熟人,并且干活時常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試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干起活來會馬虎了事嗎?雖然劉亮程的故鄉與筆者的故鄉東西有別,但我想在這一點上總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那么,該怎樣看待這里寫到的泥巴、白灰的脫落呢?我認為,就像文中寫到夕陽的消失和黑狗老死窩中一樣,這是一種必然的結局,無論打夯的號子喊得多么響,墻筑得多么高,多么堅固,終有一天它們都將消逝不見。劉亮程在散文《最大的事情》中說:“風四十年吹舊一扇門上的紅油漆。雨八十年沖掉墻上的一塊泥皮。”“曾經從土里站起來、高出大地的這些土,終歸又倒塌到泥土里。”這兩句話可看作是文中這段文字的極好注腳。
劉亮程的散文十分注重表現世間萬物的整體性和關聯性,他會因一只搬干蟲的螞蟻而浮想聯翩(《走向蟲子》),會試圖去揣摩一頭驢的心理(《通驢性的人》),甚至會去用心地賞玩一灘極不起眼的小草(《對一朵花微笑》)。正如著名學者摩羅所說:“每一個生物或非生物比如一塊石頭、一棵樹,他都可以同體共悲。”③劉亮程在這里便是通過泥巴和石灰的脫落,生命證據不可避免地消失,來映襯人生的短暫及時光的匆促,來告誡世人珍惜自己擁有的和曾經擁有過的一切。
另外,作者為何反復強調對發生的一切早就“知道”、早就“清楚”?這里也需略加辨析。魯迅先生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如果不對劉亮程的創作與思想有整體了解和全面把握,只揀取文中的一兩個詞語隨意發揮,便很容易造成誤解,甚至曲解。其實,作者在此并非為了炫耀自己超出常人的洞察力和預知能力,而是為了表達對生命短暫、人生無常以及精神無處安放的焦慮與感嘆。摩羅說:“劉亮程是內心早熟的作家,他對于虛無的恐懼和觸摸至少從12歲那年就開始了。”這種早期產生的對于生命的焦慮意識儼然已經成為其散文的一個重要母題,像《我的死》《寒風吹徹》《一場叫劉二的風》《馮四》《一個人的村莊》《黃沙梁》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參閱,茲不贅述。
關鍵詞:金融發展;居民收入;協整檢驗;面板數據模型;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079-04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居民收入增長等問題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中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多層次金融體系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目標。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自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的金融發展對居民收入增長的影響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由于江蘇三大區域的經濟發展本身就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三大區域的金融發展對其居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區別性較大,因此從面板數據的角度對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的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的關系進行分析,探究其區域差別,希望能夠為江蘇省加大金融發展力度、增加居民收入提供有益的幫助。
一、文獻綜述
對于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增長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對此所做的研究都已不在少數。其中,基于農村層面的對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增長的關系所做的研究是較多的,如王少平、歐陽志剛(2007),譚永生(2012),盡管這些研究并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但都得出了農村金融發展確實對農民收入具有重要影響的結論。還有非常值得關注的角度即中國典型的“二元結構特征”。還有從宏觀的角度研究中國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的關系的,如李曉羽(2006)。筆者發現,國內現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全國層面,即基于整體層面來研究分析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之間的相關關系的,而基于區域層面的研究分析較少,即不同區域之間的平衡性差異等作為研究因素的較少。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大都是用協整方法、格蘭杰因果關系等來研究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增加之間的關系,相關研究并不能體現出區域的差別性對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的影響。鑒于此,本研究首先將江蘇省分成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大區域,然后采用面板數據的研究方法,對這三大區域的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全面又相互的分析與比較,希望能得到更符合各區域實情的研究結論。
二、面板數據模型簡介
面板數據,即Panel Data,也叫“平行數據”,是指在時間序列上取多個截面,在這些截面上同時選取樣本觀測值所構成的樣本數據。
其有時間序列和截面兩個維度,當這類數據按兩個維度排列時,是排在一個平面上,與只有一個維度的數據排在一條線上有著明顯的不同,整個表格像是一個面板,所以把panel data譯作“面板數據”。但是,如果從其內在含義上講,把panel data譯為“時間序列—截面數據”更能揭示這類數據的本質上的特點。
面板數據分析方法是一種比較新的統計方法。它是最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面板數據比其他一般數據具有很多方面的優勢,如,時間序列分析容易受多重共線性的影響,而面板數據可以較好地克服;面板數據較一般數據提供的信息、變化更多;另外,面板數據還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估計效率等。
(一)面板單位根檢驗方法
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是當前最前沿的領域之一。面板數據單位根的檢驗方法與其他時間序列數據單位根檢驗的方法不同。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根據限制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類,即假設面板數據中各截面序列具有相同的單位根過程和具有不同單位根過程。
面板單位根檢驗方法中通常使用的有五種檢驗方法,其中檢驗含有相同單位根的檢驗方法有:LLC檢驗、Breitung檢驗、Hadri檢驗;檢驗含有不同單位根的檢驗方法有:IPS檢驗和Fisher檢驗
(二)面板數據協整關系
協整關系,是一種存在于經濟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靜態)關系。協整關系的存在,從經濟意義的角度說,表現為系統內某一變量的變化影響到其他變量的變化,其具體表現為協整系統短時間內受到一次沖擊偏離均衡位置后能在長期內自動恢復到均衡位置。
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即Pedroni (1999,2004)和Kao (1999)提出的Pedroni檢驗和Kao檢驗,這兩種檢驗方法的原假設均為不存在協整關系。
雖然這兩種協整關系檢驗方法都是從Engle-Granger檢驗發展來的,但Kao檢驗在第一階段回歸中假定截面間有具體的截取和同質性系數。在Kao(1999)的雙變量案例中,將模型寫為:yit=αi+βxit+eit,其中:yit=yi,t-1+uit,xit=xi,t-1+εit,t=1,…T;i=1,…,N。
(三)固定效應模型
在面板數據散點圖中,如果對于不同的截面或不同的時間序列,模型的截距是不同的,則可以采用在模型中加虛擬變量的方法估計回歸參數,稱此種模型為固定效應模型。
固定效應模型分為三種類型,即個體固定效應模型、時刻固定效應模型和時刻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其中時刻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對本研究采用的數據所進行的分析擬合度較高,而且其不僅能體現出個體的獨立變化,還更能體現出數據的時間效應。
時刻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就是對于不同的截面(時刻點)、不同的時間序列(個體)都有不同截距的模型。其模型表示如下:
yit = β1 xit +α1+α2D2 +…+αTDT +γ1W1+γ2W2 +…+γN WN+εit,i=1,2,…,N,t = 1,2,…,T
其中虛擬變量
Dt =1,如果屬于第t個截面,t=2,...,T。
0, 其他 (注意不是從1開始)
Wi =1,如果屬于第i個截面,t=1,2,...,N。
0, 其他 (注意是從1開始)
εit,i = 1,2,…,N;t = 1,2,…,T,表示隨機誤差項。yit,xit,(i = 1,2,…,N;t = 1,2,…,T)分別表示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
三、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選取與數據的來源
江蘇省三大區域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并不僅僅是指金融發展規模的擴大和金融效率的提高,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要考慮的也不僅僅是它的規模性,還要考慮的包括其效率性以及度量性,需要綜合考慮其契合度及代表性等等。本研究涉及的變量及樣本數據主要包括人均居民存、貸款余額和人均居民收入。
對此,本研究選取了江蘇統計年鑒上2002—2011年江蘇省三大區域的各人均居民存、貸款余額以及人均居民收入三個變量進行實證分析。
(二)數據的處理與模型的選定
對原始數據進行分類處理,為了使時間序列更為平穩,本文將所有的變量取對數以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本研究觀測的是金融發展對居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即本文探討的是人均居民存、貸款對人均居民收入的影響,并且各指標選取的數據均是面板數據,因此選擇運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分析。
(三)使用模型進行面板數據分析
1.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面板模型進行回歸之前要進行單位根檢驗,這是避免出現偽回歸的前提條件。面板模型的幾種檢驗方法各有優劣,經過試驗后本文決定采用LLC檢驗、IPS檢驗、ADF- Fisher檢驗以及PP- Fisher檢驗這四種單位根檢驗方法。
根據上文所述的檢驗方法,首先對江蘇省三大區域2002—2011年的人均居民收入(rjjmsr)與人均居民存款余額(rjckye)以及人均居民貸款余額(rjdkye)的數據進行水平值單位根檢驗,發現四個方法的P值幾乎都大于0.05,說明檢驗未通過,結果(見表1)。接著對數據進行一階差分單位根檢驗,發現三個指標在四個方法中P值有一半都超過了0.05,說明檢驗未顯著通過,結果(見表1)。繼續對數據進行二階差分然后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二階差分后三個指標的四個方法的檢驗值幾乎都小于0.05,表示檢驗通過,結果(見表1)。從該表中可以看出,三個變量的二階差分值中四大檢驗方法中大部分P值均小于0.05,說明檢驗通過,各組數據均存在單位根。綜合以上分析可知,變量 rjjmsr、rjckye、rjdkye為二階單整過程。說明這三組數據均沒有出現偽回歸現象,數據取對數后平穩性強。
2.協整關系分析
在以上面板單位根檢驗通過的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對這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協整關系檢驗。對江蘇省三大區域2002—2011年的人均居民存、貸款以及人均居民收入的面板數據進行Kao檢驗,得到結果(見表2)。從該表中可以
表2 三大指標協整關系檢驗結果
看出,Kao檢驗的P值小于0.05,說明檢驗通過。綜合以上分析可知,變量RJCKYE(人均居民存款余額)和RJDKYE9(人均居民貸款余額)與RJJMSR(人均居民收入)均具有長期均衡(靜態)關系。
3.固定效應模型
為進一步分析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人均居民存、貸款對人均居民收入的影響,同時也為了確保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此處直接采用時刻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
根據上文介紹的檢驗方法,本研究采用Eviews軟件對江蘇省三大區域2002—2011年的人均居民存、貸款與人均居民收入的面板數據進行時刻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運行,得到結果(見表3)。從該表中可以看出,P值檢驗都合格,即無論在蘇
表3 指標時刻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運行結果
南、蘇中還是蘇北,人均居民存貸款對當地人均居民收入的效應在統計上均顯著為合格。但其中人均存款余額的系數為負,說明人均存款余額對人均居民收入有一定的負向影響,而人均貸款余額的系數為正,說明人均貸款余額對人均居民收入有一定的正向影響。
其中,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得到的各系數(見表4)。
表4 三大區域模型運行所得區域系數
根據該表中的系數我們可以看出,蘇南地區的系數為正的0.4219,說明蘇南地區的人均居民存、貸款對人均居民收入的正向影響較大,蘇南地區的經濟本身就較為發達,存、貸款中貸款的影響所占比重更大,說明大部分居民都已較懂得運用資金的時間價值,能夠較好地運用貸款進行投資活動,增加自己的收入。蘇中地區的系數為正的0.0182,說明蘇中地區的人均居民存、貸款對人均居民收入的正向影響較小,蘇中地區的經濟沒有蘇南地區發達,但較蘇北地區而言又較發達,因此存、貸款對蘇中地區的影響還是正向的,但蘇中地區的居民在利用資金的時間價值的意識上還較為薄弱,因此存款還是相對較多,而貸款的利用率也較低。而對于蘇北地區來說,系數為-0.4402,說明蘇北地區的人均居民存、貸款對于當地人均居民收入來說有著較大的反向影響,蘇北地區本身經濟發展水平就較為落后,存款增加資金的利用率就更低,貸款數目也相應減少,在資金的利用率上也就明顯落后于蘇南、蘇中地區,居民投資意識上也有所欠缺,因此人均居民收入的增加就較為緩慢。
其中各時間段三大區域變量的系數結果(見表5)。
表5 三大區域模型運行所得時刻系數
從該表中可以看出,無論蘇南、蘇中還是蘇北,人均居民存貸款對當地人均居民收入的系數是隨著時間由負變為正的,由于資金的時間價值等,這類影響力度也越來越大,也就是說,人均居民存、貸款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增多的確能夠大大促進該地區人均居民收入增長,即金融發展的確能夠促進當地居民收入增長。
四、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以江蘇省三大區域(蘇南、蘇中、蘇北)金融發展以及居民收入的代表指標的面板數據為基礎,對影響三大區域居民收入增長的金融發展這個因素作量化分析,從所得結果中分析各地區金融發展對當地居民收入增長的影響作用。
首先,根據實證分析發現,對于蘇南與蘇中來說居民存、貸款對該地區地區生產總值的產生一定的正向影響;而對于蘇北來說,卻有一定的負向影響。在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地區金融發展的居民存貸款越多,靈活運用資金率(如資金投資率、投資回報率等)也就相應上升,更利于當地居民收入的增加。而蘇北地區卻相反,經濟發展本身就比較落后,人均居民存、貸款增加反而對當地居民收入增長起到了明顯的削弱作用,說明要提高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水平,還是需要居民將個人存貸款靈活運用起來,這樣才對當地經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蘇南、蘇中、蘇北這三大區域的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增長水平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聯系。
其次,無論蘇南、蘇中還是蘇北,人均居民存貸款對當地人均居民收入的系數是隨著時間由負變為正的,由于資金的時間價值等,這類影響力度也越來越大,也就是說,人均居民存、貸款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增多的確能夠促進該地區整個人均居民收入增長,即金融發展能促進當地居民收入增長。
最后,本文的實證結果表明,在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與經濟較為發達的蘇中地區,居民存貸款數目增大對當地地區人均居民收入都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相反,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居民存貸款數目的增大表明當地地區生產總值以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反而能起到削弱作用。這與我們的常識以及多年來各經濟學家研究的成果是較為一致的。
參考文獻:
[1] 趙永紅.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1,(4):514-516.
[2] 靳貞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動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安徽省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6.
[3] 王麗愛.中國金融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6.
[4] 楊俊,李曉羽,張宗益.中國金融發展水平與居民收入分配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6,(2):23-33.
初讀文章,教者本人也不得要領,感覺教學更無從下手。反復多讀幾遍,始有些領會,現整理如下。
全文分9小節,先找出每小節的關鍵句,再加以理解。
第1,2節中“我還不懂得”“我還不知道”,兩個“還”字我們可以理解作者是站在“現在”(或走了以后)這一時間點上回顧以往。而現在是“懂得了”“知道了”,所以對以往的“不懂得”“不知道”追悔、自責。自責什么呢?自責沒有善待曾經熟悉的生活中的那些細節:院墻、房子、門洞、煙道、灶頭等。那么又為什么自責呢?是因為現在懂得了,知道了“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
而之所以我現在“懂得了”“知道了”,是因為我現在明白了或者說生活的經歷讓我明白“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到這兒是文章的第一層次,寫自責沒有善待今生今世的證據。而現在的生活,現在的世界讓作者意識到今生今世的存在是需要證據的。
文章的第二層次則闡發今生今世需要證據的原因。現在的生活,現在的世界是怎樣的――“有一天會再沒有人能夠相信過去”,“我也會對以往的一切產生懷疑”。過去說的“有一天”指的就是現在,用“沒有人”“一切”這些詞強烈地否定現在的狀況。然后作者又用連續幾個問句表達對過往生活的懷疑,形象中透出對生活真實的拷問。并用“那時候”與現在對照,一句“我不回頭就看見了以往”形象又富玄妙的哲理。正如用望遠鏡也看不見未來,作者的意思是以往的記憶十分真切地在腦海中,不必懷疑。通過對照流露出對那時候生活狀態的懷念之情。
在第6節作者用一個假設告訴我們,人生如夢,虛幻,只有那些舊房子、塵土、路、風才能證實以往的生活。但有這些就夠了嗎?顯然不夠。作者用一個反問句表達出,這些只能證明物質生存,一個人更應該有內心的生存,即精神世界的生活。在這里,作者把文章的內涵進一步深化,引領我們對精神生活存在的思考。這是文章的第二層次。
文章的第三層次,作者用第7節的“盡管我早知道”與第8節的“但我卻不知道”呼應,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思考。早知道村莊會變樣,早知道土墻和土坑的聯系及宿命。其實作者在表達精神層面對生命的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無到有,又從有到無,都逃不過宿命,顯得那么虛無。這樣看來人的生命也是虛無的,但作者用“但我卻不知道”一轉,雖然不肯定卻婉轉地表達出人生的意義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于生命中的各種感覺與情感――快樂,孤獨,驚恐,激動等。在此作者照應了前文,今生今世的證據不僅是前面寫的那些物質的東西,更在于生命過程中精神層面的東西。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搞活,房地產中介市場日趨活躍,為推動全省房地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激活住房二級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房地產中介市場的發展中也存在許多問題,不同程度地擾亂了房地產市場秩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機構設置不規范。部分機構和個人不具備從業應有的資金、固定場所等必備條件,既沒有領取營業執照,也沒有申領資質證書,個別的只租間房子就開張,沒有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二是執業人員良莠不齊。許多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的從業人員未經專門培訓、考試,沒有取得必需的執業資格,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三是經營行為不合法。存在出借資質證書、營業執照、崗位資格證書及簽訂合同不嚴密、違反規定亂收費、串通一方損害另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進行虛假廣告宣傳欺騙消費者等問題。為切實規范房地產市場中介行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證房地產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根據國家、省有關法規政策規定,省建設廳、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決定,對全省房地產中介市場集中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檢查。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清理檢查的對象
在我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房地產中介服務的機構和個人。
二、清理檢查的內容
1.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是否按規定取得省建設廳頒發的資格證書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頒發的營業執照,是否超范圍經營和無證照經營。
2.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的從業人員是否取得省建設廳頒發的房地產中介人員上崗證書、評估員資格證書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房地產經紀人資格證書。
3.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是否建立健全從業記錄和業務臺帳(報表)。
4.房地產中介機構的經營行為是否合法,有無違反國家和省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的行為。
5.有無消費者對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的投訴,投訴是否屬實。
三、清理檢查的注意事項及有關問題的處理
1.對未按規定取得省建設廳頒發的《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證書》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頒發的營業執照的機構,禁止其從事房地產中介服務活動。
2.對未取得《房地產中介人員崗位合格證書》、《經紀人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要督促其參加培訓考試,限期取得上崗資格證書,否則,不得從事房地產中介業務。
3.對從業記錄和業務臺帳(報表)不健全的機構,要督促其建立和完善,每半年分別向當地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報告,并上交經營情況統計表,對持證者連續兩年(含兩年)未進行從業記錄的,由頒發證、照的機關按有關規定查處。
4.對具備合法資格的房地產中介機構出現違法違規行為的,如違反市場規律惡意競爭、不按規定標準取費、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等,要視情節輕重,由頒發證、照的機關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做出吊銷營業執照、資格證書、沒收非法所得等處理。
5.實施檢查的人員要向被檢查單位和個人出示本通知及有效執法證件,文明公正執法,依法行政,堅決杜絕以權謀私等瀆職行為。
一、先易后難。提供探究路徑
[案例]在教學《聽聽那冷雨》一文時,我為了讓學生盡快理清這篇較長文章的寫作思路,有層次地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1.題目是“聽聽那冷雨”,那么,作者真正的具體寫聽雨的是文章的哪些段落呢?(自文章第五段而下)
2.分析前四段。首先請同學們默讀第一段的“不過那一塊土地……”,感受蘊涵其中的感情(滄桑、遺憾、無限痛楚等等),接著明確2-4.段的內容(各兩個字:想雨――嗅雨――觀雨),最后請思索作者貫穿于文章1-4.段的感情(思鄉之情,由雨而引起的思鄉之情)。
3.從題目以及下面大段大段的寫“聽雨”的段落來看,前面作者寫“想雨――嗅雨――觀雨”,在寫作技巧上的作用是什么?(為寫“聽雨”作鋪墊)作者在寫“想雨――嗅雨――觀雨”時都是充盈著思鄉之情的,那么,在“聽雨”的描繪中,會是怎樣的感情呢?如果是你,會怎樣寫?作者又會怎樣寫呢?接下來,我們來分析“聽雨”部分……
[分析]這節課的導入抓住了一個巧妙的切人口,從文章極為分明的層次人手,使文章前后兩部分明顯地以由“易”到“難”的層次呈現,所謂“漸入佳境”也。前四小節的問題為下面深入解讀“聽雨”部分做了鋪墊,同時也讓學生產生了一種探究的欲望:進一步閱讀以探求自己在回答上述簡單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思考愉悅和思考挑戰。
二、如話家常.引之以趣
[案例]在常州市第二屆“教壇新秀”賽課過程中一位老師這樣設計《漫話清高》的導人:
1.激趣階段:本文課題為“漫話清高”,“漫話”即漫談,就是不拘形式地隨意談論,課文“漫話”的對象是“清高”。我們平常也能聽人說某某人“清高”,假如有人這樣評價你,你喜歡嗎?為什么?(三四位同學發言)
2.疑趣階段:看起來同學們的見解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各有各的見解。在這節課上,我們也通過漫話,對“清高”各抒己見。現在讓我們首先根據課文的內容,具體分析作者是怎么理解“清高”一詞的?[明確:①清白,正直;孤僻,孤高(本身意義)②與富貴無緣③有才藝而不做官]
3.解趣階段:作者的這些見解,從課文中我們可找出它的根據。文中因此列舉許由、諸葛亮、陶淵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這幾位古人的事例。我們現在要研討的是:列舉的這些人物,各要說明“清高”的哪些特點?
[分析]這不是隨意的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也是有序的,體現了教師的控場能力。從“假如有人用‘清高’評價你,你喜歡嗎?”這一問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學生的興致(貼近學生本身理解),從而生成了另一個層面的探究:怎樣來理解“清高”?接下來的一問正是學生所想,既點撥了學生的思路,又拓展到了學生的生活中。在學生經過深入思考后,教師又把學生拉回文本:作者是怎樣理解“清高”的?文中列舉的人物,各要說明“清高”的哪些特點?這一問題富有彈性,既有明確的目標,又可讓學生放開了來說;既讓學生走出了課文的限制,又時時聯系著文本。
三、單刀直入,生成課堂問題
[案例]南京市第二十三中學的石群英老師在執教《今生今世的證據》時,其閱讀教學設計采用的就是直接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今生今世的證據》,先請大家根據預習談談你喜不喜歡這篇文章?
2.根據學生對“喜歡”和“不喜歡”的分析,引出對文章幾個問題的思考。出示問題:①“今生今世的證據”指的是什么?②本文和一般的思鄉文章有區別嗎?說說你的理由。③你對課文中的哪些段落有疑問?
3.依據學生提出的有疑問的關鍵段落分析課文。
[分析]對于課文,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在他們思想成長的關鍵時期,要極力創設情境,促進他們思想的形成,激勵學生大膽表達。如何組織這樣的課堂教學?石群英老師以“首席發言人”的地位,由學生主體提出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生成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她對課堂的駕馭,從容、大氣、游刃有余,平等的姿態,必要的干預,使學生既把握了文章大意,又關注到了生活中的美,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都得到了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石老師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前提下,創設情景,激發了學生探究文章的興趣和愿望,從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課堂教學。
四、激發挑戰,以新奇的知識誘導學生
[案例]在教學《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一位同事巧設情境,以新奇的知識導人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人類的眼睛進行注視點的轉換,用時1/500秒還不到。(生:一片驚嘆聲!)當眼睛與書本的距離是45cm這一標準距離時,眼睛能看到的寬度是9個字,因此,理論上,人每秒可看4500個字,每分鐘可看27萬字,一本《紅樓夢》只要5分鐘左右就看完了(生:更加驚訝,議論聲)。但實際上,人看書時,平均600字/分鐘。關于看書速度、效率和人的能力等級的關系,大家看表格。(用幻燈片展示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