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明星世界末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3月16日,“華語電影高峰論壇”暨2011年度“十大華語電影”揭曉會在京舉行。“十大華語電影”由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組織推選,參與評選的人員大多為目前國內著名的電影學者和理論家。推選范圍包括2011年度在內地正式上映過的內地電影、香港電影、臺灣電影及合拍電影。根據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評委會最終投票得出結果。這十部電影為:《鋼的琴》、《金陵十三釵》、《失戀33天》、《建黨偉業》、《轉山》、《最愛》、《龍門飛甲》、《秋之白華》、《Hello!樹先生》、《武俠》。“十大華語電影”表彰大會將于24日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舉行。
新浪斥資千萬投拍網劇“杜拉拉”
新浪自制網劇《杜拉拉升職記》暨《愛在四季》會近日于北京798悅美術館面世,新浪有關領導、該劇合作制作方新麗傳媒出席了會場。新浪相關負責人表示,《杜拉拉升職記》是新浪首部自制網劇,邁出了新浪微視頻戰略升級的第一步,在2012年未來的幾個月中,新浪將繼續遵循升級微視頻戰略的方針,擬斥重資投拍100部以上的微電影,并同時加大力度投拍更多自制網劇。
高曉松演唱會邀觀眾唱歌敘舊
“此間的少年”2012高曉松作品全國巡回演唱會將于4月28日在北京萬事達中心啟程。時隔16年再度舉辦作品音樂會,高曉松表示,盡管當年的少年都已人到中年,但“當初的夢想和情懷依然沒變”。在當天的會上,高曉松評論自己那代人“曾經是好時代里的壞孩子,現在愿意做壞時代里的好孩子”,他說這也詮釋了本次演唱會的主題。為了配合這樣的主題,高曉松表示,這次演唱會將用“老朋友們聊天憶舊串場”的形式,“因為每一段音樂都埋藏著屬于自己的故事,在這次演唱會上我會毫無保留地奉獻給聽眾,如同大家回到大學草地,抱著吉他談談心的感覺”。
吳春燕公益獨唱會放歌清華
近日,國家一級演員、北京歌劇舞劇院歌劇團團長吳春燕“春暖寒窗――吳春燕清華大學公益獨唱音樂會”在清華新百年學堂舉行。作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10E班在校生,吳春燕不僅現場演唱了《青春小鳥》、《同桌的你》、《好人好夢》、《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等多首歌曲。音樂會現場還舉行了“新百年勵學金”的捐贈儀式。吳春燕激動地表示:“經濟困難不是學生的選擇,但不遺余力資助經濟困難的學生卻是這個社會的必然選擇,我會以清華學子的身份,積極參與回饋社會和感恩母校的捐贈行動。希望通過這次公益音樂會,用歌聲喚醒更多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
電影《晚秋》中文版小說3月同步上市
湯唯、玄彬主演的電影《晚秋》近日熱映,講述了一個獲得3天特別假期的女囚犯與被警方追捕的假幣犯偶然相遇而發生的傷情故事。與電影同步推出的《晚秋》小說中文版,不僅保留了電影的精髓,更增添了許多電影沒有的故事情節,力求透過文字與圖片的完美結合,全面展示《晚秋》人物的心理狀態。除此以外,書中還集中收錄電影精美劇照,以及珍貴大幅海報,均為美國拍攝而成,在韓國國內都很難一見。
鳳凰時尚親臨國際四大時裝周
2012秋冬四大國際時裝周輪番開演,鳳凰網時尚編輯親赴時裝周現場,專題總流量突破千萬。據iResearch艾瑞咨詢推出的iUserTracker最新數據顯示, 截至2月,鳳凰時尚日均覆蓋人數位居時尚女性類網站第2位,整體實力的躍升,得到國際一線大牌的普遍認可,時裝秀獲得邀請的品牌涵蓋LV、CHANEL、DIOR、 GUCCI、PRADA等。
NOVOMANIA 2012 上海國際品牌服裝展覽會盛大開幕
3月,第三屆NOVOMANIA上海國際品牌服裝展覽會于上海世博展覽館隆重揭幕。本屆展會為期三天,以“潮越無界”(Hyper-reality)為主題,吸引了全球100多個國際潮流品牌與頂尖零售開發商,引發一場跨國界的潮流匯聚,展現最前衛的創作風格,打造跨行業的攜手合作,為中國80后、90后年輕潮流消費群體創造出一場空前的潮流盛會。
騰訊開放平臺2012年會揭開互聯網“騰飛”序幕
近日,“騰訊開放平臺2012合作伙伴年會暨頒獎典禮”在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開放?騰飛”,數百家騰訊合作伙伴的負責人到場參與,共襄盛舉。在會上,騰訊開放平臺對外了國內首部《互聯網開放平臺白皮書》;為眾多優秀開發者打造的“騰飛”系列獎項也最終揭曉,《非仙勿擾》、《胡萊三國》等應用贏得“騰訊開放平臺應用十強”榮譽,而《照片打分交友》、《演義三國》等則分別摘取商業模式突破獎、最佳新銳獎等單項大獎。
網易汽車車型對比工具全新改版上線
3月9日,網易汽車車型對比工具全新改版上線。新版的對比工具涵蓋了目前市面上在售在產的全部車型,并且依托于業內最嚴苛的汽車標準拍攝規范,將一輛車所包含的近200個數據以精美的圖標來表現,即使是新手用戶,也能對車型差異一目了然。新版的網易汽車車型對比工具也是同類產品中惟一一款真正意義上由數據驅動的信息可視化產品。
愛LOOK
《黃金大劫案》,小混混的成長史
寧浩導演的新片《黃金大劫案》終于露出真面目。這部由小馬奔騰出品的喜劇片講述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幾個年輕人去劫洲國銀行金庫的故事。之前《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說的是欲望,而《黃金大劫案》說的是“一個小混混的成長史”。因為講“成長”,寧浩的御用男主角黃渤這次只是“打醬油”的,擔綱演出的是年輕的新人雷佳音。這次寧浩也增加了女性角色,由小陶虹來飾演“帶頭大哥”。寧浩說,這次沒有請大明星來演出,因為要用真金白銀做出大片的品質,特效占了全片70%。《黃金大劫案》將在4月24日上映,搶灘五一黃金檔。
孟京輝的“狂歡節”,劉曉曄反串
4月4日,由孟京輝執導、劉曉曄主演的喜劇《混小子狂歡節》將在東方先鋒劇場首演。劇中劉曉曄將在10個故事中反串不同類型的母親。“混小子”主創全部是“小子”,就連孟京輝也吐槽他們是“烏合之眾”。劉曉曄這次在劇中演“媽”,他透露將秉承導演要求的三無主義表演:無形、無序、。孟京輝在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10個既看似獨立又內在勾連的故事片段――在這其中衍生出的線索就好似編織地毯一樣縱橫交錯又齊頭并進,看似精美的圖案背后隱藏的卻是交錯復雜的關系。“觀眾需要像偵探一般專心致志才能破解其中端倪。”孟京輝笑稱,“至于標準答案,我也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近些年,小學生自傷、自殘,甚至自殺事件頻發,呈現低齡化趨勢,這是令人痛心的現象,引起廣泛關注。筆者通過諸多案例研究,走進小學生的內心世界,探析小學生自我傷害的秘密,找尋有效對策,喚醒生命自覺。
一、尋根究底,探析內因
【案例一】
“老師,我不演了!”
“為什么呀?你可是女一號,還有一周比賽就開始了,你現在不演,叫我去哪找人啊?”
“我們班同學都喊我‘夢肥豬’!我不想做‘夢肥豬’,我不演這個角色!你們再逼著我演,我就不活了!”
……
市里舉行校園自護情景劇大賽,《揮著翅膀的女孩》參賽。劇情是這樣的:主人公夢雅因為長得胖、做事慢,遭到家長、同學的言語攻擊。上學的路上,她不小心撞到一個小妹妹,被小妹妹媽媽責罵。但在當天學校組織的一次春游活動中,夢雅樂于助人、吃苦耐勞等優秀品質得到了老師與同學的認可,從而讓夢雅重新認識自己,變得自信,敢于面對生活中人們的不友善。
可是現在女主角歡歡因為同學的嘲笑,堅決不再參演。歡歡的家長、班主任、好朋友,多方勸說,她不但不演還以死威脅,無奈只好臨陣換人。
【案例二】
筆者曾輔導過一名四年級的女生田田。田田帶的玩具不跟同學分享,遭到同學冷落,同學表示“以后不跟她玩了”。為此,田田在上體育課時,偷偷跑到一個角落,用頭撞墻,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幸虧被同學及時發現并予以制止。
【案例三】
2013年11月,重慶一個十歲男孩軍軍,在活動中不遵守紀律,老師讓他選擇罰寫1,000字檢討或者罰站1小時。男孩選擇了寫1,000字檢討。當他提出寫不了1,000字時,老師說“寫不了你就跳樓”。就是這樣一句話,導致該男孩直接跳樓身亡。
……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案例中的學生,看似由于身邊重要他人(同學、老師)的不當言行,導致他們發生過激行為,其實深入探析,我們發現這些行為的發生,都與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覺察的偏差有關。
(一)偏差一:自我認同感低
案例一,表面看,似乎是歡歡愛面子,自尊心強,實質是她缺乏自我認同感。美國學者埃爾克森認為所謂“自我認同感”,是個體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的回答與體驗。由于歡歡自我認同感低,混淆了劇中角色和自己的身份,別人喊她劇中人物綽號,她就誤以為別人不喜歡她,認為自己再演下去,就真的成了“夢肥豬”。為了不破壞她在同學們心中的好印象,不惜以死相威脅而罷演。
g歡是小學四年級學生,成績優異,綜合素質好。但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身材橫向發展。這一變化給她內心帶來了莫大的沖擊,心理明顯產生落差。而在情景劇中,女主人公的胖與她的真實情況有些相似,同學們半真半假地喊她“夢肥豬”,喚起了她內心不愉快的體驗,她更擔心自己會跟劇中夢雅有同樣的遭遇。假如老師、家長沒有尊重歡歡的意愿,硬逼著她參演,后果不堪設想。
實際生活中,因為長相不夠出眾、家庭不夠富有、成績不夠理想等,而不能悅納自己的小學生很多。這類學生,需要學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對其進行及早糾偏。
(二)偏差二:個人信念不合理
案例二,田田因不跟同學分享玩具,遭到冷落而失去朋友,選擇撞墻輕生。表面看,似乎是一句“以后不跟你玩了”讓其選擇輕生。實質是田田認為同學們不喜歡她的“不合理信念”所致。所謂不合理信念,指的是存在人們頭腦中某些不合乎道理或事理的信念。
從班主任那里了解到,田田家境較好,父母均做生意,她是家中的長女。去年,父母又生個小弟弟,所有的人都圍著弟弟轉。她受到了極大的冷落,一時很難適應。田田在悄悄發生變化,變得脾氣古怪,跟家人、同學的關系越來越緊張,覺得自己到哪都是多余的人。
在平時的輔導中,遇到過這樣的小學生:老師當著他的面表揚別的同學,心里就不舒服,他覺得所有人都必須對他好;因考試失誤而痛不欲生,不能容忍自己有一點過錯,因為他認為犯低級錯誤是無用的人;一次考試不好,就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開始自暴自棄……這些不合理的信念給學生帶去困擾,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糾偏。
(三)偏差三:生命意識淡薄
案例三,表面上看導致男孩自殺的罪魁禍首是班主任說的話“寫不了1,000字檢討就跳樓”。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導致他漠視生命。
軍軍是小學五年級學生,成績比較優秀,比較活潑好動,但經常違反紀律。他跟父親、繼母一起生活,家庭教養方式比較民主。但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生命教育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家長、老師、學生自覺關愛生命,才會減少悲劇發生。所以說,對小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緩!
二、及時糾偏,喚醒生命
作為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者,我們積極探索糾偏策略,努力喚醒學生生命自覺。
(一)利用校園心理劇讓學生獲得自我認同感
校園心理劇是一種團體心理治療方法,它將戲劇、小品、心理問題匯集在一起,通過學生扮演當事人或由當事人自己借助舞臺來呈現他們各種典型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在心理輔導老師和全體參與演出者及觀眾的幫助下,讓學生學會應對和正確處理心理問題。
筆者以案例一中的歡歡為藍本,編導了校園心理劇《珍愛生命之花》,逐步引導孩子找到自我認同感。
首先,慎選角色。選一個學生扮演歡歡,可以由輔導老師選一個跟歡歡氣場接近的,也可以讓歡歡自己去選一個跟自己投緣的。其余角色按需挑選。
其次,再現情景。歡歡被喊“夢肥豬”,生氣罷演,進入不愉快的情境。然后家長、老師、好朋友來勸說,歡歡顯得格外痛苦,把自己反鎖在門內,做出自傷舉動。
第三,心理輔導。在心理輔導老師幫助下,遷移運用“空椅子技術”。“空椅子技術”是心理咨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運用兩張椅子,要求來訪者先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扮演內心沖突情境的一方(譬如一個內心的“勝利者”),然后再換到另一張椅子上,扮演內心沖突情境的另一方(譬如一個內心的“失敗者”),再讓扮演的雙方進行對話,以逐步達到自我的整合或者與自我環境的整合。
先讓歡歡坐在一張椅子上,訴說自己的痛苦:我到了四年級突然變胖,別人都說我變丑了。我扮演的夢雅也是因為胖而被同學嘲笑,被叫作“夢肥豬”,我感覺同學們沖我喊“夢肥豬”,就是在嘲笑我變胖了、變丑了。不能接受這樣的我,很難過,甚至都不想活了。
再讓歡歡坐到另一張椅子上,進行反駁:拜托,同學們喊“夢肥豬”,喊的是夢雅,他們只是喊著玩,并不是在嘲笑你,更沒有嫌你胖的意思。你看,下課了,明明、芳還不是像以前一樣喊你一起跳皮筋,做游戲!你還是你,還是那個人見人愛的歡歡。
歡歡再坐到第一張椅子上,回應:我跟劇中的夢雅有很多相似之處啊,都是女生,都胖。不同的是,夢雅不僅胖,做事還拖拉,家長、同學都不太喜歡她。而我做事不磨蹭,媽媽也非常愛我。
歡歡坐到另一張椅子上,說:對呀!你跟劇中的夢雅一點也不像,你是陷入角色太深,以致于分不清你是誰?這下搞清楚了吧!你是歡歡,不是夢雅,你是我們的大班長,是我們的大明星,是我們的好朋友!
回到第一張椅子:哦,原來我不是夢雅,我是歡歡!
通過校園心理劇,歡歡解開了心里的千千結,獲得了自我認同感。
生活中,不少學生由于不能正確認識自我而產生自卑心理,可以用校園心理劇等團體輔導方式消除其自卑心理,使其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珍愛自我!
(二)借助情緒ABC理論讓學生信念回歸
對于不合理信念產生的困擾,可以運用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幫助學生信念回歸。
情緒ABC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立,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人們解決情緒困擾,消除不合理信念”。其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要想改變學生不合理信念,就要進行個案輔導。案例二中的田田,同學說以后不跟她玩了是誘發事件A,用頭撞墻是結果C,導致這一結果的真正原因是她認為“同學們都不喜歡她了”這一不合理信念B。這一不合理信念具體表現在她把同學一次不友好進行泛化、絕對化,歸結為同學們不喜歡自己了,這一觀念支配著她做出錯誤行為――自殺。這就需要咨詢師對她進行個案輔導,直面問題。
師:“你認為同學們說不跟你玩了,就是不喜歡你嗎?”
生:“是。”
師:“她們為什么不跟你玩呢?”
生:“我帶來的玩具,同學們都喜歡,她們要玩,我沒給。”
師:“老師覺得,同學們不喜歡的是你不與同學分享玩具這件事,而不是你本人。”
學生聽了老師的話,想了一會兒,點了點頭。
師:“你傷害自己,你的身體是多么無辜呀!你覺得自己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呢?”
生:“有,現在我很后悔,我覺得自己太小氣了。他們都是我的同學,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師,我在家里不快樂,就把壞心情帶到學校,發泄給同學了。”
師:“很棒,你覺察得很好!你說在家心情不好,怎么啦?需要我的幫助嗎?”
生:“父母以前很疼愛我,自從有了弟弟以后,他們都圍著弟弟轉,我感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不喜歡我了,我覺得我在家里是個多余的人。再加上同學們不喜歡我,所以,我不想活了。”
師:“哦,我明白了,這個問題,明天來我們繼續交流,好嗎?”
……
通過對田田同學進行跟進式的個案輔導(共四次),在第五次回訪中,田田這樣寫道:“我這一年來,總認為家長不喜歡我、同學不喜歡我,自己是個多余的人,想以死逃避生活……我現在認識到自己的想法不對,我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臉紅……”
在學習、生活中,有的學生遇到一點挫折,就覺得世界末日到了;有的學生因為自己某一方面不優秀,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有的學生不能容忍班級里有人不喜歡他,……這些由不合理信念帶來的情緒困擾,都可以用情緒ABC理論來處理,且效果比較理想。
(三)開展團體輔導活動讓學生珍愛生命
現以案例三為素材,設計“珍愛生命?活出精彩”團體輔導課。“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組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團體交往中通過觀察、學、體驗,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展個體獨特的身份感。
活動伊始,老師用“找領頭人”游戲來“破冰”。破冰之意就是打破堅冰,打破人際交往間懷疑、猜忌、疏遠的籬樊,用于團體輔導活動中,就是營造安全、和諧的心理場,讓學生打開心扉,進入活動狀態。
接著,呈現案例三,讓學生通過“議一議”“說一說”“辯一辯”,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老師拋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話題:人死了就能一了百了嗎?引出書籍《天藍色的彼岸》。這是一本適合9歲以上孩子閱讀的描寫關于死亡的書。書中描寫了死去小男孩的幽靈回到人間,對人間美好生活的留戀、對父母親人的眷念,很多人看到后為之動容,并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學生在“金句”分享時,均對“絕不要在你怨恨時,讓太陽下山”感觸深刻,表示不能斤斤計較,要學會寬容,學會原諒!
最后,師生共同觀看視頻《生命的誕生》,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形象直觀地體驗到自己來到世間就是勝利者,從中獲得信心去面對生活、學習中的一切困難。
在團體輔導活動中,生生、師生開始網狀式的思維碰撞,學生了解“死”,珍惜“生”,并進一步明白:自己的發膚、生命受之父母,活著不僅僅是實現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也是為了父母,從而更加珍愛生命。團體輔導課后,我隨訪了班級內學習成績不同、性格各異的學生們,他們紛紛表示:這節課讓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樣的團體活動課是扎實而有效的,對普及生命教育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