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張舊照片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張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時被拍下來的真事情景。照片中,一個小男孩坐在滿地尸體的地上。四周,天橋段裂,房屋倒塌。原來繁華的上海火車南站瞬間變成廢虛。
為什么小孩在哭?他的爸爸媽媽在哭?
我想他爸爸媽媽剛剛和他一起上火車突然一顆顆子彈從天而將,他的爸爸媽媽把他從窗口扔下來。而他的爸爸媽媽被炸彈死在火車里。孩子不見了爸爸媽媽,所以小孩在哭。
現在是2010年的春天了,而我已經是一名76歲高齡的老人了。在我的記憶深處,永遠不能忘記一張珍藏了幾十年的舊照片:那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站南站被記者拍下來的那張,照片上正在哭喊的小男孩就是我,當年我只有4歲。記憶的夢魘被無數次打開,我也一次次在夢中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1937年8月28日的上海:日本侵略者的飛機飛臨上海上空狂轟濫炸,到處都能聽見“轟隆隆——轟隆隆——”的爆炸聲,過后這兒不是火光沖天,那兒就是濃煙滾滾。大人們呼兒喚女,小孩們哭爹喊娘,整個上海一片混亂。上海火車站南站:人們驚慌失措到處逃散。就在這是日本侵略者從飛機上扔下幾枚重磅炸彈,只聽見轟轟的巨響,火車站立馬化為廢墟,遍地都是死尸。濃煙冒起來了,大火燒起來了,刺鼻的氣味彌漫在空中…… 當時4歲的我,爸爸媽媽被當場炸死,我的衣服也被燒焦了,身上還流著血,剛才還被他們牽著的手,轉眼間他們都不見了。我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坐在地上哭著:“爸爸——媽媽——”。
后來我被一個好心人抱走了,才活了下來。在我后來的人生中,我經歷過和,也看到發展的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變化,我見證了中國由弱變強的過程,祖國的強大讓我挺起了胸膛。每當看到這張舊照片,我就很痛恨日本侵略者。現在祖國強大了,沒有別的國家再敢侵略我們了。不過現在我們雖然處在和平時期,但這個世界并不太平。我經常告誡子孫,不忘歷史,珍惜和平,要自強不息,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能不被外強欺負。
這就是我——一個戰爭親歷者真實的心聲。
圖上的小男孩叫小烈,他才兩、三歲那么大,當他看到眼前的一切時,他哭了,他的臉上掛滿了淚珠。難道小烈以后就要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嗎?
那天,小烈正在和爸爸媽媽在家看電視,突然從遠處傳來一兩聲爆炸聲!爸爸媽媽立即意識到是日本人來轟炸上海來了!
一顆炸彈飛向他們家,炸開了。媽媽和奶奶當場身亡,只剩下了爸爸和小烈還有姐姐。爸爸帶著小烈和姐姐來到街上,街上到處都是廢墟。一顆炸彈又再一次飛向了他們,爸爸和姐姐一起擋住了那顆炸彈,倒在了血泊之中。
需要!太需要了! 當今社會,紛紛擾擾的人事,忙忙碌碌的工作,來去匆匆的腳步,太多的人似乎沒有閑暇駐足下來仔細地品味生活的甘苦,更談不上被生活所感動!再加上光怪陸離的物質生活,形形的利益誘惑,太多的人們已經很快地適應了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氛圍,看慣了豐富多樣的生活方式,太多的人們似乎感情麻木,思想貧乏,只會享受而不會或不愿去感受生活,火熱的生活似乎只能令他們產生瞬間的激動,而不會激起他們長久地去感動、回味和感念!
所以,感動,需要學!
就拿我班的一次口頭作文活動來說吧,我的要求是讓同學們準備一張舊照片,進行一次以《一張老照片的故事》為題的口頭作文比賽活動。我原以為,不過是借一張老照片,讓學生講講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旨在鍛煉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可是兩節課中,竟有不少同學聲淚俱下的訴說,贏得了同學們陣陣掌聲,我隨著他們一塊兒激動,被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感動! 有的同學,拿出了自己爺爺奶奶的照片,訴說過去家貧的辛酸,充滿了對祖輩的思念之情;有的同學拿出爸爸媽媽早年的照片,講述時代的變遷,家庭面貌的革新,飽含著對父母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拿出自家珍藏已久的全家福,引領我們去感受他家濃濃的親情和錯綜復雜的家庭糾紛;有的同學拿出去旅游景點拍攝的照片,解說著異地的風情;有的同學則道出了兒時的好友和母校師生的情況,讓我們體味著友情的珍貴和對母校的感念之情……真的太豐富了,地點涉及紛擾變化的家鄉;雄偉壯麗的長城;海風習習的塘沽港口;碧水藍天的威海、青島;高度發達的南國城市——廣州、深圳……真的,我太驚訝了!
誰說我們學生的生活太枯燥、太單調?是我們太缺乏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探究學習的習慣了! 如果你沒有見過大海,不要緊,我們可以詢問見過大海的同學;如果你沒見過沙漠,不要緊,我們可以請教去過沙漠的同學。 如果你沒有到過草原,沒有游歷過原始森林,沒有登過名山、淌過大川----那么不要緊,我們可以問問有過這些經歷的同學。
如果你沒有坐過飛機,沒有坐過火車,沒有乘過輪船,沒有騎過馬……都不要緊,有人感受過,我們有的是機會,有的是希望…… 我不知道這是怎樣的課堂,所有人的心都被一種情緒激動著、漲滿著!所以當我要求同學們用筆寫下《一張老照片的故事》的作文或者活動收獲時,同學們下筆極快,半小時之內就完成了.
是的,作為老師的我曾經也是多少次的被激動、被感動過呀……我曾為小時候得到一件新衣服、新玩具或是一本新書感動過;曾為爸爸給我一周生活費時那雙殷切的眼神感動過;曾為自己生病時媽媽心急火燎的憔悴模樣感動過;曾為愛人對自己的幫助支持、關懷體貼感動過…… 是的,生活中令我們感動的事件的確太多了!
也許正是因為感動太多,才使我們變得麻木和健忘,對許多應該感動和銘記的事實變得無動于衷!我們應該感到多么害羞和可恥啊!因為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成人,你有沒有感動過?一年中父母幾次替我們捆綁行李,接送我們上學,你有沒有感動過?父母放下手中的活兒來學校開家長會, 向 老師了解我們的成長經歷,你有沒有感動過?父母情愿自己吃壞穿孬,卻花錢讓我們吃好穿好、購買營養品,你有沒有感動過? 師長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涓涓細語,苦口婆心地教授我們知識,你有沒有感動過?他們犧牲休息時間,提前下班為我們輔導功課,你有沒有感動過?
是的,你也許會說,這是他們應盡的義務!可是就是因為這句話,讓我們把他們太多的付出和奉獻都抹殺了,我們只是麻木、冷漠而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父母和師長給予的恩惠,而不知感動和報答!
直抒胸臆,暢快淋漓
抒情的方式多種多樣,下面舉例介紹較為常見的幾種。
直抒胸臆是一種情動于心而發于外的可以讓讀者直接感受的抒情方法。敘寫人、事、物、景的過程中,當感情達到熾熱的程度時,考生可以直截了當地把內心強烈的感情傾吐出來。它表現在記敘文中,有時是一個語段,有時是單獨存在的自然段。
例如劉成章在《安塞腰鼓》一文中寫到百十個壯漢擊打腰鼓的舞姿和音響時,情不可遏,自然地抒發出贊嘆之情:“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再如2016年高考北京某考生的優秀作文《神奇的書簽》,主要講述了神奇的書簽幫助“我”改變內向的性格,最終取得讀書演講比賽第一名的故事。文章在表現書簽的神奇之時,也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下面便是《神奇的書簽》中一段直抒胸臆的文字。
正是書簽的鼓勵和幫助,我才最終下定決心,不僅要參賽,而且要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如今,我做到了。我怎么能不感激我的神奇書簽呢?
文段與現實生活進行無縫對接,用飽含深情的筆墨直接表達了“我”對書簽的感激之情。自然真摯,頗有新意。
給景寫情,情真意切
“一切景語皆情語。”考生可以將感情融入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助對其的描摹來抒發感情。這樣的表述委婉含蓄,情感卻深刻感人。
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元曲所描寫的景物之中,飽含作者悲愴、孤寂的心情,以及對流落天涯的人的深切同情。
再如2016年高考江西某考生的優秀作文《月光》,作者由試題材料演繹成一個故事,在故事中通過兩組對比來表現尊重個性、因材施教的主題。作者不僅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人物心理,而且善于借景物來烘托、渲染人物的內心世界。下面便是從《月光》中節選的文字。
(開頭)夏天,月亮把頭埋進烏沉沉的云里。天空中沒有星星,地面上有幾點零散的螢光游離著,仿佛迷失在回家的路上。
(中間)月亮出來了,把夜空照得亮堂堂,也把淡淡的光華灑滿大地,灑向游離晃蕩的螢火蟲。
(結尾)印在孩子臉上的紅掌印,連著孩子的心,生疼,像是窗外月光下的紅蓮,燦爛而悲傷。
文章開頭描寫“月亮把頭埋進烏沉沉的云里”。襯托“樂生”因考得差而煩悶的心情。中間描寫月亮鉆出云層,“把夜空照得亮堂堂”,景物的變化映襯感情的變化。結尾又描寫月光映照著“永勝”被掌摑的臉,渲染人物內心的悲傷。這些情致都假于月光,使其融入了作者的縷縷情思。
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考生要擁有一雙慧眼,善于從生活中找到能夠撥動情思的物品,像一張舊照片、一顆枸杞,一個文具盒、一支筆……然后以其為媒,抒感。
下面是節選自作家包利民《縫紉機走過童年》的文字。
從記事起,我就覺得家里的那臺縫紉機很是神奇,那針頭處不停地伸縮,競能縫制衣物。我們的新衣服,都是在縫紉機下流淌出來的。
有時候,左鄰右舍的人也會拿著布料或衣服讓母親幫忙,母親都痛快地答應。在縫紉機歡快的節奏里。鄰人的笑容也開放到了極致。
母親很愛護這臺縫紉機。每次用完,母親都擦拭得干干凈凈,機身和臺面都亮得可以照見人影。母親也經常給一些地方上油,所以用了好幾年,縫紉機還像新的一樣。
縫紉機對我們小孩子的誘惑是極大的。而且一直不曾減少。有一次父母去田里干活,我和兩個姐姐就互相壯著膽兒,準備實踐一下縫紉機……
縫紉機就這樣走過了我的童年,走過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也走過了母親最美的年華。
縫紉機能幫人們縫制衣物,對年幼的孩子有著極大的誘惑,伴隨著“我”走過童年,怎不令“我”懷念?尤其是母親給予“我”的溫暖、幸福與歡樂,更是時時記在心間。此文形散神聚,脈絡清晰。
細節襯情,感人肺腑
細節描寫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它能較好地反映生活的本質,表_真摯的感情。在寫人敘事的文章中,考生要善于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人物活動細節的描寫,表現蘊含于其中的真摯情感,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藝術效果。
例如朱自清描寫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讓兒子心靈受到震撼,讀懂了父親那顆仁愛之心,流下激動的淚水,濃濃的父子之情令人感嘆。
下面是某考生習作《那把藍色的傘》中的細節描寫。
一個下雨天。矮小的我抬頭和媽媽說話,卻發現媽媽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陰沉的灰色,風夾雜著雨滴,落入媽媽灰色的天空。媽媽的肩膀濕了,額前的頭發也濕了,而我,依舊置身于一片藍色的無雨的天空。
“媽媽,雨傘歪了。”我提醒道。“沒有,雨傘沒有歪啊。”媽媽輕輕地回答。我的視線落在傾斜的傘柄上:“是真的,雨傘歪了。”媽媽仍然固執地說道:“沒有,真的沒有……”
雨傘歪了,媽媽的肩膀濕了,片段中的一些不經意的細節描寫溫馨得讓人流淚,讓人深切感受到母親對“我”的濃濃關愛之情。
修辭顯情,生動形象
借助修辭表情達意,往往能使情更真,意更濃。比喻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擬人可以使事物親切可人,活潑靈動;排比可以增強語言氣勢,富有感染力……
下面是節選自朱成玉《落葉是疲倦的蝴蝶》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