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近期發展規劃

近期發展規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近期發展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期發展規劃范文第1篇

面對能源、資源的嚴重制約,中華民族只能走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道路,沒有退路。貴州雖然是能源資源富集的區域,素有“西南煤海”的美稱,但是,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導致能源效益偏低、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于是,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貴州的面前:貴州的煤炭究竟能“燃燒”多久?貴州的煤炭開發如何與再造貴州的秀美山川融合?當“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的能源大政出臺之后,貴州的能源產業理應回歸科學發展的軌道,貴州的能源開發更應該從深層次的方向轉移,千萬不能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富后危機”的尷尬之路。對此,記者從貴州燃氣產業的構建中發現,貴州燃氣產業近20年的發展變革,始終恪守著科學發展的理念,以一種責任、一種氣度、一種精神進行“大膽探索、大膽實踐”,為當今基礎性公用企業如何走科學發展道路找尋了突破口。從貴州燃氣產業的發展可以看到,現代企業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靠什么?要靠無形資源。它不是靠硬型資源的投入,不是要靠消耗多少煤、電、石油,要靠增長方式。這是貴州燃氣產業科學發展的一大亮點。

自然環境中的“辯證法”

在全球能源結構調整的語境下,伴隨著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壓力與挑戰,人類越來越認識到城市燃料對環境的巨大影響,由此掀起了一場世界范圍內關于發展“綠色能源”的。與此同時,“全球的環境須由全球人民共同來維護”,越來越成為全球人民的共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反映它們的命題中都包含著辯證法因素,作為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城市燃料也是如此。從原始人的“鉆木取火”到薪柴燃燒,從固體燃料到煤的燃燒、到煤層氣、石油、天然氣的轉換,無一不凝結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事物都是作為系統而存在的,即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內部互相聯系、互相作用著的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所組成,并同其周圍環境互相聯系、互相作用著的統一體。應該說,我們所建構的每一個燃氣系統,都是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進行的,即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燃氣系統處于一種“平衡”狀態。當這些條件發生變化時,燃氣系統的那種“平衡”狀態就會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在變化了的條件下去重新建構新的燃氣系統,找到新的“平衡”點。

從貴州燃氣近20年的發展看,它是一個典型的并擁有新的“平衡”點的資源性產業,向有限的區域提供有限的產品。區域和產品是企業的資源,二者組成了公司完整的市場。貴州燃氣正是緊緊圍繞資源做文章,創新市場建設思路,通過“資源整合、拓展供區、深挖潛力”三條途徑,大力構建發展市場,培育公司核心競爭力,實現了科學理性的和諧發展。一是前瞻性、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讓貴州燃氣對資源占有上搶占了先機。二是在固有資源利用和轉換上不斷創新、不斷找尋互補。人們都知道,城市的擴容發展有賴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發展帶動燃氣產業的發展。這一辯證統一的生存法則,在貴州燃氣各個階層獲得了延伸。

從資源(氣源)上而言,貴州是煤炭大省,貴州的煤炭資源豐富,以煤氣為主導的貴州燃氣何以要多元化尋找新的氣源作為新的“平衡”點?煤炭在現有科技條件下的開發利用已引起世界的關注,煤氣所帶來的一系列污染已敲響“警鐘”,特別是煤氣的生產和供應又與煤焦市場緊密相連,依賴性太強,誰來保證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用氣質量和數量?

基于一種社會責任和企業遠景的考慮,貴州燃氣在確保原有氣量的同時,大膽地抓住市場發展的良機,針對全省燃氣產業發展的變數,提出了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以經營管道天然氣為主業,以獲取省內目標市場的特許經營權為投資導向,從資金上、人才上優先保障燃氣氣源引進和燃氣市場拓寬項目。

從煤氣到多元化氣源并舉的產業發展,貴州燃氣仰仗什么力量支撐企業的擴張?貴州究竟能不能發展管道天然氣?

根據有關市場調查,貴州省城市燃氣需求量為2010年16.34億立方米,2020年29.5億立方米,僅貴陽市2008――2010年期間就將會出現300余萬立方米/日的供需缺口。引進經濟可靠的清潔能源,解決城市發展能源瓶頸,已是全省城市發展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2006年,貴陽市政府邀請了國內專家對貴陽燃氣發展進行論證,專家明確指出,從長遠發展考慮,必需引入管道天然氣。

在2000年,《全國城市天然氣利用規劃》已將貴州列入天然氣使用范圍。日前,省政府已同意授權貴州省天然氣有限公司,代表貴州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供氣意向協議,并全面負責貴州省管道天然氣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與中石油公司的協調、配合工作及省內管道天然氣的經營管理工作。

籍此,從自然資源到市場培育,從產業布局到城市發展,貴州燃氣產業在充滿挑戰和曲折的道路上起步,在探索企業和諧發展的進程中演繹了自主創新的頌歌。

社會環境中的“空間說”

在今天“以人為本”的理念指導下,在一個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年代,人們已經不滿足生活在一片灰暗的天空、被污染的環境中,而是要居住在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協調、相統一、方便、舒適、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貴州燃氣的發展與貴州現代城市的建設,可以說是一個相依相承的“配偶”。以貴陽來說,過去曾是全國3個酸雨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從積極參與政府改變能源結構入手全面實施清潔能源工程,配合有關部門將10多家污染大戶搬出市區,大力推廣使用煤氣、液化氣等清潔燃料,使城市燃氣化率提升到96.2%,大氣污染濃度大幅度下降,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當貴陽從全國酸雨最嚴重的城市變成全國600多個城市中環境綜合質量評比排名第二十八位的城市之時,人們應該難以忘記那些默默無聞地為此辛勤勞作的各級干部群眾,特別是處于“中間”的貴州燃氣人。

從社會公用事業的角度看貴州燃氣,更多的是對社會、對大眾的責任。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制度變遷和文化制衡,貴州燃氣也必須在發展上擁有自己的“空間”。

從市場空間上透視貴州燃氣的發展前景,以“貴陽為軸心,其他8個市州地為支點,公路主干線城市為端口”,因勢利導地從資本市場、氣源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尋找價值規律,促使產業鏈改弦更張地勾勒出貴州燃氣和諧發展的美好藍圖。

當遵義、安順、都勻及仁懷等城市的特許經營權拿到手中以后,貴州燃氣的工程指揮部、項目工作組、分公司相繼掛牌成立,“網絡優先,路通氣通,適時發展縣城”的策略出臺,城市道路修到那里,公司供氣管道就鋪到那里。根據資料顯示,貴州燃氣先后投入資金近2億元參與貴陽、遵義、安順、都勻及仁懷等城市的改造,先期為這些城市鋪設燃氣管道,建設儲配站,旨在助推城市改造進程,免得重復開挖、重復規劃。

這,充分彰顯了貴州燃氣的一種社會責任和良知,也給我們的現代企業發展樹立起“社會公民”的標桿。

近期發展規劃范文第2篇

>> 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利益協調機制構建 論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 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鎮化策略選擇 基于米歇模型的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律研究 京津冀港口群互動協調發展建議 京津冀協調發展問題研究 淺析邯鄲在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中的機遇 京津冀港口群協調發展的港口與腹地關系分析 京津冀農業協調發展的歷史沿革 開發使用京津冀人才 促進保定市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京津冀生態景觀與旅游城市協調發展的研究 京津冀區域蔬菜物流信息化策略研究 京津冀信息化協同:箭在弦上 京津冀信息化協同大幕開啟 京津冀信息化協同該如何推進?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京津冀區域物流一體化協同發展 評劇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協調發展視域下的音樂生態環境現狀 破除行政區劃障礙 推動京津冀協調發展 京津冀協調發展需“十指握拳” 基于首都臨空經濟視角的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6-08-20.

[2]叢敬軍.信息化指數模型及遼寧信息化水平的測度[J].現代情報,2004,(7):73-75.

[3]方維慰.區域信息化發展環境的綜合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情報雜志,2008,(11):32-34.

[4]茶洪旺,陳靜,倪秀碧.中國區域信息化發展水平及其收斂性分析[J].區域經濟評論,2014,(4):91-97.

[5]楊洋.安徽省區域信息化水平測度及其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5.

[6]朱偉珠,李春發.京津冀區域信息化發展的空間差異及協調度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6):103-108.

[7]小松畸清介.信息化與經濟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8]Porat MU..The Information Economy: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M].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7.

[9]國家統計局統計科研所信息化統計評價研究組.信息化發展指數優化研究報告[J].管理世界,2011,(12):1-11.

[10]修文群.區域信息化的測度與評價[J].情報學報,2002,(2):197-208.

[11]郎益夫,周榮,喻登科.信息化和諧指數測量(2001-2007年)[J].圖書情報知識,2010,(2):4-9.

[12]姜君.基于熵權與變異系數組合賦權法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1.

[13]劉宇輝.中國1961-2001年人地協調度演變分析――基于生態足跡模型[J].經濟地理,2005,25(2):219-235.

[14]尹世杰.我國當前擴大消費需求的幾個問題[J].中國流通經濟,2009,(7):7-10.

[15]劉艷芳.京津冀地區城市工業化進程的分析與評價[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63-67.

近期發展規劃范文第3篇

關鍵詞:編制 林地經濟 發展規劃 

        1 編制規劃的原則 

        1.1 發展村級林地經濟應堅持生態立村、產業富民、協調發展、群眾自愿、分類經營、分區施策、保護生態的方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依托,以村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在做好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前提下,科學規劃。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地種植業、養殖業,最終達到林業增效、林地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 

        1.2 編制村級林地經濟規劃應堅持簡潔明了、淺顯易懂、明確實用、操作性強、突出特色、集中連片、一村一品、上下結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節約用地、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 

        1.3 村級林地經濟的規劃期限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遠期(2025年),近期林地經濟發展規劃布局以及具體項目安排是規劃的重點。 

        2 規劃編制的內容 

        2.1 林地經濟現狀調查及分析 

        2.1.1 村林地經濟現狀調查內容包括收集、整理鄉鎮、村已有林地經濟發展規劃與目標;本村自然狀況(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本村社會人口狀況(總戶數、總人口、總勞動力等)、林地狀況(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防護林等);現有產業發展狀況(主要產業種類、面積、產量和效益、經營水平等情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服務組織及經紀人發展情況;經濟發展水平(村集體經濟狀況、農民技術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況。 

        2.1.2 發展條件分析包括對全村林地經濟、建設條件進行研究和綜合評價,判斷本村發展的潛力與優劣勢,找出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最佳發展項目,并按照林農意愿和要求,提出規劃期內本村林地經濟發展的思路、總體定位及林農適宜發展的產業項目。 

        2.1.3 全村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情況。 

        2.2 確定林地經濟發展內容 

        2.2.1 林地經濟目標:提出規劃期內(近期分年度)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主要林產品和二、三產業的發展目標,及實現目標的項目構成測算;村組及農戶經濟發展的項目、產值、效益等規劃內容。 

        2.2.2 產業發展與定位:應對全村的產業發展水平進行預測,制定產業發展目標,搞好林業生態建設的規劃布局,明確全村的主導產業和一至二個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包括區域布局、年度目標、增長速度以及規劃期末的發展規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優勢產業。提出全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計劃,對村內林產品加工業、觀光旅游等行業發展進行規劃。 

        2.2.3 圍繞產業發展,對推進林地經濟建設的基層組織機構提出規劃建議;對市場組織化程度高、符合國內外市場準則要求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各類專業協會、綜合服務社、中介組織等)建設,提出名稱、種類、規模和農民參合率的規劃建議。 

        2.2.4 提出發展林地經濟的融資措施和途徑,比如開展林權抵押貸款。 

        2.3 林地經濟開發適宜條件 

        2.3.1 森林類別:商品林、除特殊保護地區以外的公益林。 

        2.3.2 林齡:幼、中齡林、成熟林。 

        2.3.3 坡位:中、下腹。 

        2.3.4 土層厚度:20厘米以上。 

        2.4 林地經濟開發項目 

        2.4.1 林菌模式。在郁閉的林下種植雙孢菇、雞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為稻草、玉米秸等農作物廢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輪種、技術易掌握、市場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閉林地種植的首選模式。林下種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閑地,又能實現林菌互補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溫室,不僅省地,成本也只相當于大棚生產的10%左右,而經濟效益與大棚生產相差無幾。林菌模式也可選擇保護和發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傘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 林禽模式。在郁閉的林下飼養肉鵝、笨雞、山雞、肉鴨等,放養、圈養均可,每年可養3—5茬,是發展林下養殖的主導模式。該養殖技術簡單,群眾易接受,市場潛力大、收益可觀。

近期發展規劃范文第4篇

關鍵詞:“四規融合” 實踐創新 經驗總結

中圖分類號:F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c)-0190-02

多年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之間存在內容重疊、標準矛盾、實施分割、溝通不暢等“打架”的現象?!叭幑泊?,各自表述”使相關聯的政府部門及下屬機構不易適從,降低了規劃實施效能?!叭幒弦弧钡母母锖袈暫芨撸阂皇菍W術界從完善國家規劃體系、明晰規劃邊界和內容、統一數據和規范標準、強化規劃審批和協調制度等多方面,對建立“三規合一”規劃的編制體系、內容、方法和技術標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2]。二是我國的一些地方也開始“三規合一”的改革實踐[3~4]。

2004年,蘇州市被國家發改委列入“三規合一”試點市(縣)[5]。在“三規合一”的探索和城鄉一體化實踐中,蘇州市結合地區實際,創新規劃理念,走出了富有蘇州特色的“四規融合”的規劃改革之路。蘇州的規劃創新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具有示范意義。

1 “四規融合”的主要內容

所謂“四規融合”,即通過制度創新,加強各類規劃間的融合與協調,充分發揮規劃在區域發展和城鄉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具體就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將土地利用規劃、城鎮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生態建設規劃有機融合,通過部門之間互通信息,鎮村布局、村莊建設、農業發展、鄉村旅游、水網水系等規劃緊密銜接,促進國土管理、城鄉建設、產業和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

“四規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指標銜接。規劃前期對經濟增長和人口增長趨勢、土地資源和能源需求平衡、環境影響評價、公共服務需求等進行了深度分析,結合空間容量、環境容量、保障平衡等問題,明確市(區)主導功能定位和重要功能區,做到規劃成果共用、規劃指標有機銜接。

二是項目對接。對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指標等內容,在城鎮總體規劃修編時落實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用地,同時根據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和地均產出,反過來校核產業發展規劃中經濟發展指標的合理性,通過雙向的校核、銜接,使得規劃中的重大項目實現無縫對接。

三是空間協調。注重與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結合,在確保基本農田的前提下,按照城鄉建設用地總量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科學布局城鄉各類建設用地;對城鄉空間劃定了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和已建區,作為城鎮空間布局的前提,對禁建區原則上禁止任何城鎮建設活動,禁建區包括基本農田、重大湖泊及周邊用地、山體、水源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生態濕地等生態敏感區。

2 規劃編制中的創新做法

2.1 加強頂層設計

規劃編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從統籌城鄉發展全局的高度系統謀劃,加強頂層設計。

首先,蘇州把“四規融合”的編制作為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強化規劃的龍頭地位。其次,明確了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原則、規劃重點和時序,要求四規做到“同步開展、同步完成、同步驗收”和“相互銜接、相互融合、相互協調”。第三,構建規劃編制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縱向上強調“一級政府、一級規劃、一級事權”的規劃層級,橫向上明晰各規劃編制主體部門的分工和定位。第四是試點先行。2009年,蘇州了《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三年實施計劃》,要求23個先導區首先修編產業發展規劃、城鎮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建設規劃,做到“四規融合”,為市域層面實現“四規融合”積累經驗。

2.2 構建協調機制

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的總體要求,成立由發改委、規劃局、國土局、環保局等三位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領導辦公室組成的規劃協調小組,由一位副市長擔任組長,負責總體協調;發改委、國土資源管理局、規劃局和環保局等四部門牽頭分別調整修改既有的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鎮規劃和生態建設規劃;各部門在專項規劃修編過程中,注重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吸納大專院校專家參與前期研究,委托規劃設計研究院等機構參與“四規融合”綜合實施方案編制工作。通過各部門的協調,使得規劃的編制過程成為規劃共識的形成過程。根據“相互銜接、相互融合、相互協調”的工作思路,進行補充調研,階段成果征求各部門意見,使規劃更加符合實際,為功能分區、土地資源利用、城鎮規劃、產業布局、空間管制等規劃內容得到多方認同奠定基礎。

2.3 鼓勵基層創新

加強頂層設計,必須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地方大膽探索。規劃政策的生命力源于實踐。“四規融合”的編制非常注重吸取基層創新經驗。

以“鄉鎮十五分鐘上高速”為例,1996年滬寧高速公路蘇州段全線貫通前,沿線鄉鎮就把握機遇,在規劃建設中注重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規劃與滬寧高速銜接,抓住了“道口效應”和“高速經濟”,增強了鄉鎮的競爭力。基于基層的這一創新,蘇州提煉了“鄉鎮15分鐘上高速”交通規劃理念,為之后蘇嘉杭高速、沿江高速、滬蘇浙高速、繞城高速沿線鄉鎮的交通規劃提供了借鑒。“四規融合”編制汲取了“鄉鎮十五分鐘上高速”的理念,從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高度要求所有鄉鎮15分鐘上高速,實現中心城市30分鐘到達各縣級市城區,60分鐘到達上海邊界,120分鐘內到達長三角地區任一城市,逐步完成公路網從適應型向功能型的轉變,從而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流通、集聚和優化配置。

此外,像“15分鐘文化圈”、“15分鐘健康圈”“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等規劃理念都是蘇州基層實踐的生動總結。

2.4 強化規劃落地

規劃龍頭作用能否得到凸顯的關鍵在于規劃能否落地?!八囊幦诤稀钡木幹品浅V匾曇巹澋穆涞貑栴}。

首先,組織機構上要有保障。成立了由副市長掛帥,由發改委牽頭的專門負責規劃銜接、協調和監督的機構,為規劃落地構建組織保障。第二,“四規融合”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強調空間對接,在規劃界限、功能區劃、用地指標等空間指標上實現無縫對接,確保規劃在空間上落地。第三,“四規融合”實現由技術型規劃向綜合型政策規劃轉變,將關注點轉向促進和維護社會的公平、和諧、可持續發展上來,實現城鄉發展效益的最大化、最優化,促進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另外,“四規融合”擴大了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充分發揮社會各群體的參與作用,把不同利益群體的發展需求落實到具體地塊和具體項目的規劃制訂管理之中,增強了規劃的兼容性和適應性。

2.5 突出產業支撐

規劃引領產業發展,產業支撐規劃落實。蘇州“四規融合”規劃編制的另一創新做法就是突出了產業對規劃的支撐作用。“四規融合”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突出了產業發展規劃的中重要性?!度陮嵤┯媱潯芬蟾飨葘^必須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沒有編制產業發展規劃的先導區在績效評估中將一票否決。其他各類規劃編制中必須協調好與產業發展規劃的關系,沒有產業支撐的規劃無法通過審批。

3 規劃實施中的創新做法

3.1 制定實施路徑

“三分規劃,七分實施”。首先,加大“四規融合”的宣傳力度,提高對規劃實施的認識,切實解決好“重規劃制定、輕規劃實施”的問題。其次,制定年度實施計劃?!八囊幦诤稀钡膶嵤┦且粋€長期的過程。不僅要制定近期建設規劃,還要將近期建設規劃分解成一個個年度實施計劃,將藍圖式規劃轉變為滾動式規劃,將技術文件轉化為管理文件,從而使規劃通過年度實施計劃安排予以落實。第三,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蘇州制定的《蘇州城鄉規劃條例》和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為“四規融合”的實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第四,理順“四規融合”實施管理的體制。完善規劃委員會的決策機制,堅持規劃集中統一管理,設立規劃管理機構,充實必要的人員并將“四規融合”編制和實施管理所需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為“四規融合”實施管理提供堅強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障。

3.2 健全鄉鎮規劃管理機構

“四規融合”在實踐過程中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鄉鎮規劃管理方法,提高規劃管理人員素質,加強規劃隊伍建設,強化規劃實施,確?!八囊幦诤稀庇行蛲七M,服務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的大局。

鄉鎮管理普遍存在著人員編制少且流動性大、年齡結構老化、專業素質不強等現象,規劃人才嚴重缺乏,不能適應“四規融合”新規劃方法的管理要求。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邊界逐步向鄉村擴展,在征地、拆遷過程以及行政審批和行政訴訟案件中,由于缺乏規范的管理手段和專業化的人員,導致極大的資金浪費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蘇州以“四規融合”規劃編制為契機,加大了對鄉鎮規劃機構的改革力度。《三年實施計劃》中要求“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先導區在年內(2009年),一般鎮在2010年底前,將鎮級管理機構配置到位”。

3.3 目標考核管理

2006年7月,蘇州正式運行“城鄉規劃效能電子監察系統”,在新的平臺上建立了領導和督察推進機制,實現全市上下聯動,推進城鄉規劃效能監察。在城鄉一體化全面推進的新形勢下,蘇州組織專家以“四規融合”的新理念編制考核指標體系,加大了對規劃編制、實施效果的評估力度?!八囊幦诤稀弊⒅匾巹澋膭討B性,在規劃期內確定目標、任務,逐步實施,分步推進。通過對各項目標年度完成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測預測,評估規劃實施效果及各項政策落實情況,找出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明權確責,推動規劃實施。

參考文獻

[1] 張偉,徐海賢.縣(市)域城鄉統籌規劃的實施方案探討[J].城市規劃,2005(11).

[2] 郭耀武,胡華穎.“三規合一”?還是應“三規和諧”—— 對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規劃的制度思考[J].廣東經濟,2010(01).

[3] 余軍,易崢.綜合性空間規劃編制探索—— 以重慶市城鄉規劃編制改革試點為例[J].規劃師,2009(10).

近期發展規劃范文第5篇

關鍵詞:編制 林地經濟 發展規劃

1 編制規劃的原則

1.1 發展村級林地經濟應堅持生態立村、產業富民、協調發展、群眾自愿、分類經營、分區施策、保護生態的方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依托,以村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在做好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前提下,科學規劃。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地種植業、養殖業,最終達到林業增效、林地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

1.2 編制村級林地經濟規劃應堅持簡潔明了、淺顯易懂、明確實用、操作性強、突出特色、集中連片、一村一品、上下結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節約用地、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

1.3 村級林地經濟的規劃期限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遠期(2025年),近期林地經濟發展規劃布局以及具體項目安排是規劃的重點。

2 規劃編制的內容

2.1 林地經濟現狀調查及分析

2.1.1 村林地經濟現狀調查內容包括收集、整理鄉鎮、村已有林地經濟發展規劃與目標;本村自然狀況(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本村社會人口狀況(總戶數、總人口、總勞動力等)、林地狀況(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防護林等);現有產業發展狀況(主要產業種類、面積、產量和效益、經營水平等情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服務組織及經紀人發展情況;經濟發展水平(村集體經濟狀況、農民技術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況。

2.1.2 發展條件分析包括對全村林地經濟、建設條件進行研究和綜合評價,判斷本村發展的潛力與優劣勢,找出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最佳發展項目,并按照林農意愿和要求,提出規劃期內本村林地經濟發展的思路、總體定位及林農適宜發展的產業項目。

2.1.3 全村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情況。

2.2 確定林地經濟發展內容

2.2.1 林地經濟目標:提出規劃期內(近期分年度)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主要林產品和二、三產業的發展目標,及實現目標的項目構成測算;村組及農戶經濟發展的項目、產值、效益等規劃內容。

2.2.2 產業發展與定位:應對全村的產業發展水平進行預測,制定產業發展目標,搞好林業生態建設的規劃布局,明確全村的主導產業和一至二個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包括區域布局、年度目標、增長速度以及規劃期末的發展規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優勢產業。提出全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計劃,對村內林產品加工業、觀光旅游等行業發展進行規劃。

2.2.3 圍繞產業發展,對推進林地經濟建設的基層組織機構提出規劃建議;對市場組織化程度高、符合國內外市場準則要求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各類專業協會、綜合服務社、中介組織等)建設,提出名稱、種類、規模和農民參合率的規劃建議。

2.2.4 提出發展林地經濟的融資措施和途徑,比如開展林權抵押貸款。

2.3 林地經濟開發適宜條件

2.3.1 森林類別:商品林、除特殊保護地區以外的公益林。

2.3.2 林齡:幼、中齡林、成熟林。

2.3.3 坡位:中、下腹。

2.3.4 土層厚度:20厘米以上。

2.4 林地經濟開發項目

2.4.1 林菌模式。在郁閉的林下種植雙孢菇、雞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為稻草、玉米秸等農作物廢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輪種、技術易掌握、市場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閉林地種植的首選模式。林下種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閑地,又能實現林菌互補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溫室,不僅省地,成本也只相當于大棚生產的10%左右,而經濟效益與大棚生產相差無幾。林菌模式也可選擇保護和發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傘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 林禽模式。在郁閉的林下飼養肉鵝、笨雞、山雞、肉鴨等,放養、圈養均可,每年可養3—5茬,是發展林下養殖的主導模式。該養殖技術簡單,群眾易接受,市場潛力大、收益可觀。

2.4.3 林畜模式。在林下可規模飼養肉牛、奶牛、森林豬、野兔,圈養、放養均可,飼草、飼料來源廣,技術成熟,市場前景廣闊,產值高、效益好,是林下養殖的重要模式。也可在林間養殖鹿、狍子、狐貍、貂等特種動物,效益更高。也可以選擇野生動物林下馴養繁育如野豬家養等。

2.4.4 林菜模式。根據林間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選擇種植種類,也可根據林間光照和蔬菜需光二者的生長季節差異選擇種類。如利用春秋季節林間的光照種植山野菜以及蒜苗、菠菜、圓蔥等蔬菜,銷售容易,效益良好。

2.4.5 林莓模式。在郁閉或基本郁閉的林下種植草莓,采用草莓的分植苗或組培苗在林間覆膜種植,驚蟄后順行搭建小弓棚,四月下旬上市,每畝產量可達2000斤以上,投入較小,技術簡易,是城市近郊區發展的好模式。

2.4.6 林藥模式。在未郁閉的林地內種植較耐陰的中藥材,如人參、細辛、天麻等,技術簡單、收益可觀。

2.4.7 林草模式。在適宜郁閉度的林地內發展,可選種類有紫花苜蓿、黑麥草等優質飼草,年收三茬,可出售鮮、干飼草、也可放養畜禽,也可在林下種植園林綠化的草坪,收入較高。

2.4.8 速生豐產林和工業原料林營造模式。可選擇適合林地或沿海農田林網營造落葉松、楊樹等速生豐產短周期工業原料林。

2.4.9 發展果材兼用林模式。如培育紅松、山核桃果材林。

2.4.10 培育食用菌原料林摸式,可選擇封育天然闊葉林進行撫育改造等,定向培育食用菌原料林。

2.4.11 山地苗圃模式??蛇x擇山勢平緩、土層深厚、交通便利的山地(包括河灘地、堤壩、果園等林地),采取發展和保護并重的培育方式培育綠化苗木,解決綠化市場大規格鄉土樹種苗木緊缺問題。

2.4.12 林蛙圍養模式。山林小區圍養林蛙是養殖林蛙的一種新模式。它是利用天然生長闊葉林混生灌木叢、雜草及地面覆蓋枯枝落葉的山坡,附近又有可靠水源等自然條件,圍成適度面積的小區,以天然植物為主要遮陰設備,形成半封閉式的養蛙方式。

2.5 林地經濟規劃設計

2.5.1 林地踏查。根據已有資料和了解的情況,結合全村森林經營方案,確定適合發展林地經濟項目的條件,利用森林資源分布圖和行政區劃圖,了解資源分布區樹種、林分、林齡、生長情況、地形地勢、立地條件等。

2.5.2 外業調查。要認真細致調查,要實測小班的面積,并逐小班記載下列因子。a、林地類型;b、地形、地勢、坡向、坡位、坡度;c、土壤種類、土壤質地、土壤濕度、土層厚度、地下水位、酸堿度;d、植被類型、林木組成、郁閉度、林齡、生長及幼苗幼樹狀況;灌木種類,蓋度;草本種類,多度;e、病、蟲、鼠害情況。

2.5.3 詳細統計本村林改情況、家庭承包造林地現狀、經營水平,本村林地經濟發展優勢和大戶生產銷售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光市| 宜章县| 万山特区| 思茅市| 漯河市| 沁源县| 贵德县| 湖州市| 隆安县| 永昌县| 遂川县| 会泽县| 武平县| 耒阳市| 乡宁县| 溧水县| 永春县| 咸宁市| 迁西县| 扎赉特旗| 延川县| 榆树市| 阿巴嘎旗| 临漳县| 虹口区| 抚远县| 阜南县| 伊春市| 奈曼旗| 苏尼特左旗| 金沙县| 双流县| 普安县| 灌南县| 石景山区| 罗江县| 宁都县| 库伦旗| 湄潭县| 庐江县| 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