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江城子原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社會符號學;文化差異:言內意義;指稱意義;語用意義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0-0172-02
社會符號學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符號組成的,而語言符號只是其中的一個子符號系統(唐蔚,2011)。著名的西方語言學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即是翻譯意義,并把符號學的意義觀作為符號學翻譯的中心。現代符號學的創始人之一美國哲學家查爾斯?莫里斯全面系統地發展了符號學理論,將符號學劃分為三大類即:句法學、語義學和語用學,并且詳細闡述了他們的不同意義:言內意義、指稱意義和語用意義。
語言的特性使得語言表達傳遞的意義千變萬化,這不僅需要譯者熟練掌握語言,還要求譯者熟悉不同的文化,把語言放到文化中去解讀,這樣才能翻譯得完整而準確。筆者擬從原文與譯文中這三種意義的非對應性探討蘇軾的《江城子》翻譯中的文化差異。
一、《江城子》簡介
(一)《江城子》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二)《江城子》的三個英譯本
本文選取了許淵沖先生、楊憲益先生和Burton Watson三人關于《江城子》的譯文進行比較,以下文中的七個例子說明了中英語言及文化的差異,指出了三位譯者的意義傳遞手段。
二、《江城子》翻譯中的文化差異與意義傳遞
(一)文化差異與言內意義的傳遞
言內意義是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系所表現的意義,涉及構成文本的字詞句之間的聚組合關系,反映在語音層、詞匯層和語法層三個層面。一種語言構成一個符號系統。而由于語言符號在語音、語匯、詞法等層面的不同,語言所特有的內部意義很難在他種語言中映射出其對應成分。從以下兩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英漢語兩種語言的內部意義非對應現象。
例1:十年生死兩茫茫
這是詞的首句,為全詞奠定了傷感哀痛的基調。詞人用“兩茫茫”嘆盡了與亡妻陰陽兩隔的悵然若失之感,讀者也讀透了詞人的無奈與哀痛。“兩”字也讓讀者感覺似乎不止詞人一人感到茫然若失,詞人的妻子同樣也在冰冷的地下想念詞人,兩人同樣的痛徹心扉而又無可奈何。但在譯文中。
許將“茫茫”譯為know nought通俗易懂地傳達了詞人對妻子一無所知的含義,忠實于原文,但是未能體現疊音詞朗朗上口的韻律以及帶給讀者心靈的震撼,因而譯文未能成功體現出語音層面的言內意義。楊譯和Watson的譯文中則沒有體現出“兩茫茫”的意味。
例2:不思量,自難忘
此句中“不思量”,作者口說不想去思念,去考量,但心中已經扎下了思念的一根刺,難以拔出,相思之情無法排遣。一聲“自難忘”直接表達了作者直抒胸臆、自難忘懷的哀思。原文中“量”與“忘”押韻,譯文中許譯brought和forgot以及楊譯thinking和forgetting都做到了押韻,形成語言符號在語音方面的關系。但是由于漢英文化的差異,Watson并未能察覺這首詞中的押韻,因此Watson的譯文中并沒有體現。
由這兩個例子可見,言內意義的不對應會造成翻譯中的文化空缺,而這些難以彌補的空缺使得譯者很難做到在忠于原文的同時準確傳遞原文意義,只能根據上下文意義,結合英語語言特點進行創造,或增或減或再創造。
(二)文化差異與指稱意義的傳遞
指稱意義是指符號與所指對象之間的關系所表現的意義。張映先曾指出,指稱意義的不對應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原語符號的所指在譯語文化中不存在、不常見或不被注意,例3、例4和例5則反映了這一點;二是原語文化中明確區分的概念在譯語文化中沒有區分,或反之,例6體現了這一點(2004:376-378)。
例3:詞牌名“江城子”
“江城子”是漢語獨有的詞牌名,其他語言都不存在這樣的用法,英語也不例外。所以此處譯者可以用漢語拼音直接音譯,以此向外傳輸中國文化。只有楊譯采取了此種方法,其他兩個譯本都是嘗試著譯出詞牌名的意義。但是詞牌名的主要功能一是便于歸類,二是為了讓讀者快速知道詞的韻律,便于吟唱。這與填進去的詞本身毫無關系,因此將詞牌名本身的意義翻譯出來則是多此一舉。
例4:千里孤墳
中文中的里和英文中的“miles”并不完全對等,所以楊譯的“li”更為好些,但外國讀者對“li”也并沒有太多的了解,所以最好在后面加注。
例5:小軒窗
“小軒窗,正梳妝”是蘇軾夢見妻子臨窗而坐、對鏡梳妝的場景,展現的是往昔夫妻恩愛、平凡溫暖的生活。越是描寫往昔的幸福快樂,越是映襯現在的孤獨凄涼。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小軒窗”是外國建筑所沒有的,而我們現在也很難推測出小軒窗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因此在翻譯“小軒窗”時,許譯中將這扇窗戶刪去了,楊譯為my small study window,這也會讓外國讀者產生疑問:中國女人都是在男人的書房里梳妝打扮的嗎?Watson譯為the window of the little room,如此翻譯,此處又有一個疑問:小軒窗指的是窗戶小還是房間小呢?
例6: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原文中“夜來幽夢忽還鄉”,沒有出現主語“我”,而“幽夢”也未寫明是“清幽冷寂的夢”,“幽幽斷腸的夢”還是“隱約恍惚的夢”,“小軒窗”三個字,也沒寫明是坐在窗前還是站在窗前,但是原詞只用了寥寥數字,就給予了讀者無限想象力,無論如何解讀,都能體會到深遠的意境。但是英文中句子沒有主語,既不符合語法規則,也使得讀者理解困難,因此三位譯者對此作了調整。許和楊都補上了主語“I”和“she”,Watson也補上了主語“I”和“you”。另外,中文中說幽夢,英文中不管是做什么夢,三位譯者都使用了dream,并不詳細描述是怎樣的夢境。在對“小軒窗”的解讀中,楊譯為“by my small study window ”,許譯為“before her mirror”,Watson譯為“by the window”,不管是“坐”還是“站”,三個譯文都在窗戶之前補出了介詞“by“或“before”,而原文中“小軒窗”并未出現任何動詞。對于“坐”還是“站”,用“正在”模糊表達也許是更切合的權宜之計。
(三)文化差異與語用意義的傳遞
語用意義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聯想意義或象征意義,指的是符號與使用符號的人之間的關系所體現的意義。同言內意義和指稱意義相比,語用意義與民族心理文化特征息息相關,具有強烈的文化特異性。李明(2005:185-194)指出了語用意義的文化差異的四種表現形式,例7反映的是其中一種:負載語用意義的原語符號的指稱對象本身不為譯語文化所熟悉,因而其語用意義也令譯語文化的人難以理解。
例7:短松岡
從古代開始中國的墓葬都要看風水,講究與周圍整體環境協調,在墳墓周圍種植松柏顯得肅穆莊嚴、幽靜典雅;同時古人講究死后如生,松柏是常綠植物,象征萬古長青,精神永垂不朽,以此來表示對死者的悼念與追憶。因而詞中的“短松岡”,不懂中國文化的讀者會根據字面意義理解為種著矮松的山岡,但此處實際是指蘇軾亡妻的墳墓。許譯和Watson譯中均譯為grave,意義表達準確。若是譯者能夠將中國傳統墓葬文化以加注的形式告訴外國讀者,相信不僅有利于外國讀者理解全詞,也會使得中國文化得以傳播,實現語言和文化“引進來”向“走出去”的轉變。而楊譯則只是用“hill”譯出了“岡”的意思,顯然沒有理解全面。由此可見,譯者應熟知原語和譯入語文化的差異,在傳達原文指稱意義的同時,盡可能忠實再現原文的語用意義。
三、結語
從社會符號學的角度來看《江城子》,我們會發現文化的差異是造成我們透徹理解詩詞意義的重大障礙。譯者需要透徹理解兩種文化,盡可能準確地傳遞詩詞的言內意義、指稱意義和語用意義。但是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想要完整準確地傳遞這三種意義顯然很難,譯者應根據文本、語境、語域等諸多因素確定詩詞的含意所在,翻譯時應先保證語用意義的傳遞,并且盡量兼顧言內意義和指稱意義,達到文化信息的最小損失。
參考文獻:
[1]杜英麗,顧建華.從《天凈沙?秋思》三英譯本看社會符號學意義的翻譯[J].海外英語,2012,(23).
[2]李明.翻譯研究的社會符號學視角[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3]廖春紅.試析莫里斯符號學的意義觀[J].北方論叢,2006,(4).
[4]唐蔚,李延林.從社會符號學視角談源語言內意義與修辭在譯文中的再現――以長恨歌許譯本為例[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關鍵詞]埃德加•愛倫•坡 蘇軾 悼亡詩 比較
“死亡是最高的美學命題”,雖然死亡意味著肉體生命的結束,然而死亡這個話題,卻因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反復吟詠,某種意義上令愛情獲得了永恒。本文選取埃德加•愛倫•坡的《安娜貝爾•李》和蘇軾的《江城子》兩首悼念亡妻的詩,這兩首悼亡詩,雖然國別時空不同,但都是中外悼亡詩歌的典范。筆者在主題、表現手法、意象等方面進行比較,以期對兩首詩的內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安娜貝爾•李》和《江城子》有著相同的主題
兩首詩都是悼念亡妻的詩歌作品,表現著詩人感人至深的愛情訴求。愛倫•坡一生歷盡坎坷,這首詩是他一生的絕筆。這首詩堪稱世界文學史上最美的、最打動人心的愛情絕唱。詩中安娜貝爾•李的原型被認為是坡的妻子弗吉尼亞。詩人以回憶開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海邊一個王國里”,住著詩人和他的愛人安娜貝爾•李,他們的愛情如此之深,引起“天堂中的六翼天使”的妒忌,天使在一個寒冷的日子里奪走了他愛人的生命,讓她那些“高貴的親屬”抬走了她的遺體,詩人卻發誓不讓任何力量把他愛人的靈魂和他的靈魂分離。每晚他都會睡在安娜貝爾•李的墓旁,伴著潮水的起落,星星月亮都會讓詩人想起自己的愛人,這種忠貞不渝的愛令人動容。
蘇軾的《江城子》是詩人悼念妻子王弗所作。蘇軾19歲時和16歲的王弗喜結連理,恩愛至深。可惜王弗27歲時就去世了。蘇軾痛失愛侶,精神上的創傷可想而知。宋神宗熙寧八年,蘇軾任密州知州,此年正月二十日,他與愛妻王弗夢中相逢,創作下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詩。“十年生死兩茫茫”,夫妻恩愛雖被生死阻隔,可是過去生活的場景確是“不思量,自難忘”。詩人將千里孤墳的凄涼、對妻子的思念、個人遭遇的哀傷交融在一起,情真意切、催人淚下,全詩表達的主題跟《安娜貝爾•李》相同,都是對已故愛人痛徹心扉的思念之情。
二、兩首詩運用相同的表現手法來表達同樣的主題
兩首詩作者都是將夢境植入詩中,在夢中表達對亡妻的哀思,以求得到愛的延續。“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雖然夢是虛幻的,卻成為詩人的精神動力。《安娜貝爾•李》開篇便把人帶入一個遙遠的、夢幻般的世界,“那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用過去式講述了一段凄美、哀怨的愛情故事,使人感受到一種朦朧的意境美和虛幻之美。詩中蒼白的月光、蒼茫的大海、孤寂的墳塋這些如夢似幻的意象的描寫反映出愛倫坡的創作主張:即主張詩歌脫離現實,在純粹的夢幻和怪誕想象世界中追求心靈的寧靜。詩人在夢中在明澈的月光下和安娜貝爾•李相會,“因為月亮的光總叫我夢見/美麗的安娜貝爾•李。月光帶著詩人在夢中尋找愛人,夢安慰了詩人悲苦寂寞的心。虛幻的想象和凄清的夢境讓詩閃爍著靈異動人的色彩。從夢的角度出發使詩籠罩上奇幻而又唯美的色彩,形成了異乎尋常的風格特色。
蘇軾的《江城子》也不是寫清醒時的楚痛,而是以記夢之由表達十年來的生死難忘之情。以夢中回鄉――夢中相見――夢后傷感為主線,詩人隨著潛意識的引導,恍惚又看到了愛妻“小軒窗,正梳妝”,仿佛看見王弗沐浴晨光對鏡理妝。緊接筆鋒由喜轉悲。“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詩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一任淚水涌流。正由于夢境虛幻,所以詞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離恍惚,這樣,反而可以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結尾三句是夢后的傷感,同時也是對死者的慰安。作者對亡妻的思念,是“此恨綿綿無絕期”。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在夢中,詩人的詩魂擺脫現實的桎梏,盡情地表達傷逝和哀痛。
三、兩首詩入夢的意象不同折射出文化的差異
西方文論一開始就帶有宗教神秘色彩,認為是神給予了詩人靈感,是神讓詩人迷狂。《安娜貝爾•李》中的“天堂中長翅膀的仙子”即六翼天使,來自圣經《以賽亞書》第六章第二節。六翼天使是所有天使九階中的最高位,即贊美上帝的天使。再如,詩中第五節的“無論是天上的圣使,/ 還是海底的惡魔, /都不可能把我靈魂,分割于/美麗的安娜貝爾•李。”這種宗教思想也來源于《圣經•新約全書》中的《羅馬書8:38-39》,原文是:“因為我深信無論是生,是死,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教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里的。”在西方,夫妻之愛常被看作是溝通一個人與上帝的橋梁。
而蘇軾的這首詞,意象選擇帶有極普遍的特征,以平常語出,從細微處見真情。入夢的意象乃是平淡的家庭瑣事。如“小軒窗,正梳妝”這一典型的生活片段,一幅恩愛夫妻平居的生活畫面進入到夢中。詩人選取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意象,從“身邊事,兒女情”這些細處著眼,表達對亡妻的愛。朱光潛先生說過:“中國夫婦恩愛常起于倫理觀念。”《江城子》中所傳遞出的夫妻相敬如賓的恩情呈現出濃厚的人倫情味。這是與古代婚姻的特點相關聯的,古代的婚姻不是自由戀愛的結合,真正的愛情只是在婚后的相互扶持中產生的,愛情也帶有濃濃的親情成分在里頭。中國詩教傳統是“思無邪”,“發乎情,止乎禮儀”在這種文化氛圍,詩人別無選擇,只能通過人倫親情來表達悼亡之情。
四、結語
文學是反映真實的、富于想象的語言藝術。它至少包含三個要素:真實(truth)、想象(imagination)和美(beauty)。一個作品有了這三種品質,它就可能有感人的力量和永恒的價值。《江城子》和《安娜貝爾•李》皆反映了真情實感,富于想象和美感,詩人用語言文字使自己對亡妻的愛得到了見證,并永存世間。這兩首詩猶如兩朵不同風姿的花朵,盛放在詩壇,并將因為有萬千讀者的鐘愛而不朽。
參考文獻:
[1]金道友信. 關于愛和美的哲學思考[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003.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在拍賣會上,主持人厲聲問道:“接下來要拍賣誠信這樣東西,起價是無價,開始!”由此可見,誠信是多么重要了!
就從我們身邊來看吧,若是朋友與朋友間沒有了誠信,那么這朋友間就沒有了信任,會決裂?不,恐怕沒有那么簡單,會反目成仇,更有可能因為中間鬧得一點的小小的不愉快而將你置身于死地。我們口中所經常講的一個詞是什么,是誠信。
誠信是什么一個意思?我想恐怕不外乎兩個詞:誠實、信任。誠實其實與信任是兩個好朋友,手挽手而行的。有一次,有一個朋友請我去吃零食,我十分納悶地問她:“你家長不是不讓你買零食嗎?這。。這哪來的錢啊?”她小聲地告訴我:“沒有啦,是我偷偷帶出來的,你不要告密。”那時還小,見她不好意思再說,我也不好意思再問,并發誓一定不會告訴她的家長。沒想到才過了幾天,她便哭喪著臉對我說:“嗚。我完蛋了,我的行跡一不小心被我媽發現了,現在啊,連獎勵都沒有了!還要我做完那幾張練習卷呢!”隨后她好像想到了什么,問我:“你有零用錢嗎?”“NO”脆地告訴她,并告誡她:“沒關系的,你回去你爸媽肯定會原諒你的!”果然,過了幾天,她爸媽就“勉強”原諒她了。不知道在哪里曾經看過:“做錯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承認的勇氣。”當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我覺得說得十分得對啊!紙是包不住火的,只要你肯承認了錯誤,痛改前非,我們一定會原諒你的。
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了美國總統華盛頓與他父親和他父親櫻桃樹的故事。雖然華盛頓不小心砍倒了父親的櫻桃樹,但面對憤怒的父親,不但沒有說謊話,說了實話:“父親,是我砍倒了您的櫻桃樹,對不起,我只是想試一試斧頭利不利。”華盛頓的父親卻轉悲為喜:“兒子,雖然你砍倒了我的櫻桃樹,但你肯說實話。知道嗎,我寧愿損失一百棵櫻桃樹也不愿你說一句謊話!”我立即想起了自己。雖然有時候家人騙我說游戲機帶去另外一個地方了,但我知道,我的游戲機在家里,也不去找,因為我知道,他們是不想我因為玩游戲機而耽誤學習。這是善意的謊言,這種謊言是最不會失去誠信的。誠信,不是人人都能擁有,但有人卻能永遠擁有,視乎你有沒有好好把握住誠信的機會。
例1(2007年江蘇鹽城市)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有一名句,為讀者傳神地描繪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如果要為該文插圖,你認為哪一幅圖最合適?
解析此題的命題形式是為課文選配插圖,插圖的選配應與文章的內容和主旨相一致。解答此題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了解題干的主旨,二是研讀備選插圖,了解備選插圖的特點。根據題旨,我們可以知道,插圖要配合表現蓮花的形象和品格的一句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因此所選插圖首先要與蓮花有關。C圖是,顯然不符合要求;A圖雖與荷有關,但內容是荷葉及剛露出的荷花苞,與要求不符;因此最合適的圖為B。
例2(2006年四川眉山市)下面這首詞是蘇軾38歲時(1075年)偕同僚出城打獵時而作的,請你閱讀后完成文后問題。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從詞中找出與圖中A、B、C、D箭頭所指的相對應的詞句寫在下面。
A 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2.圖中有的地方同詞中的某些詞語或客觀事實不相符,請指出來,并簡要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道詩詞鑒賞題采用圖文結合的命題形式,試題設計富有新意。第1題要求找出圖中箭頭所指的相對應的詞句,答題先要讀圖,明確箭頭所指的具體事物,然后到詞中找出描寫此事物的詞句。參考答案: A:右擎蒼 B:錦帽 C:貂裘 D:左牽黃。第2題要先根據詞的內容觀察畫面找到切入點,然后作分析,既不要輕意懷疑一切,也不能因是教材圖畫而不敢指出錯誤。要這樣思考:既然命題有提示,肯定有錯,這樣才可能大膽質疑。參考答案:圖中沒有畫出“卷”的情態,因為人物的衣飾、乘坐的姿勢、馬的尾巴、馬行走的姿態等都沒有體現出馬兒快速奔跑的狀態。(如學生答圖中蘇軾的胡須與蘇軾當時38歲的年齡不相符也對)
例3(2005年福建漳州市)仔細觀察文中插圖,在文中找出與畫面內容相對應的句子,并用“________”劃出。
附:文章片斷及插圖
皮影戲傳入漳州地區后,則盛行于民間。每逢夏季的晚上(尤其是農歷七月普度期間),市內的街頭和農村的廣場,經常有皮影戲的演出。富家做生日、佛事以及新屋落成時,也常請皮影戲班來湊熱鬧。常演的劇目有:《哪吒鬧海》、《白蛇傳》、《西游記》以及民間故事的折子戲,如《白賊七》、《謝靈舍》等。漳州皮影戲所刻的人物,臉譜造型夸張,發型、頭盔精致,服裝花紋細膩,圖案近似宋法,但不著色。演出的形式:將影窗豎立于桌面上,四周以竹竿或木桿撐住,懸掛帷幕,成為一個匣形的小戲臺。藝人或蹲或坐或站,手持皮偶桿子貼近影窗操弄,用油燈的燈光照射出影子,配合鑼鼓音樂來演唱。民國初期,漳州東門岳口有一位著名的皮影老藝人,他擅長演武戲,兩手能操縱四個皮偶對打,姿勢生動,場面不亂。
上一次教《離騷》,用的是人教社2000年12月版的教材,我上得索然無味,就像是一碟子饅頭落肚,估計學生的感覺也不會好到哪里去。2005年9月,本人再次教到《離騷》,發現選段已變了:2000年版選的是長詩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一段;而新版選的是長詩的開頭,即從“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到“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前版多抒情,新版多敘事。
講讀《離騷》時,我先讓一位學生讀詩,發覺她沒有讀出應有的味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屈原由憂己而憂楚王的易老,進而憂楚國的興衰,本該是充滿憂思而深沉的,卻讀得輕松飄忽;尤其是“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齏怒”,是怨怒的,激憤的,學生卻讀得輕描淡寫。
為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情感,我范讀了選文,讀著讀著就動情了。尤其是讀到“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齏怒。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時,我禁不住淚眼朦朧了:這指天發誓,讓蒼天作證,不正是屈原面對讒毀,而楚懷王又不給任何辯駁的機會,于是痛苦而又無奈的舉動嗎?
(朗讀結束了,課堂一片沉靜。)
考慮到本詩較難,我又讓學生自由朗讀,加深理解。
而后,我讓朗讀較好的聶思斯起來范讀。她口齒清楚,聲音清脆,幾個點的感情把握得很準,尤其是讀到“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齏怒。……夫惟靈修之故也”,讀得抑揚而沉重。
朗讀結束了,教室里竟自發地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課后有學生在隨筆里寫道:這一課的學習,我仿佛聽到了屈原在憤怒地指天長嘆,《離騷》不再難懂。
由此,我有了這樣的想法:對于那些蘊涵豐富而又較難懂的古詩文,采取師生范讀為好。
二
怎樣范讀呢?
一看能否人情。如果教師讀得敷衍了事,自己都不能人情,就不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魯迅回憶小時候在三味書屋的讀書,聽先生自己大聲的朗讀,“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老師讀得投入、忘我而引起學生的羨慕,這不就夠了嗎?
我平時備課,對自己朗讀時能找到共情共鳴的詩文,一般都要在課堂上范讀。
中學語文教材中,像《離騷》這類的“悲情詩文”不少,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朱自清的《背影》,李密的《陳情表》,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等,就看你是否能找到共情點。
當然,我們也可請朗讀較出色的同學來范讀。只是要事先給學生打個招呼,讓他有所準備,不搞突襲。
二看能否把握詩人的情感。
還是以《離騷》為例。“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部分是屈原對自己的出身及幼年的記敘,是歡快的,節奏明朗的,朗讀的語調也應輕快些。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是屈原對自己的申辯,他不贊同懷王赴宴秦國,不是自己的貪生怕死,而是擔心秦的居心叵測,擔心懷王身遭不測啊。朗讀時辯解的語氣中帶著點沉重。
三看能否讀出詩文的音節韻律。
屈原對楚懷王的情感是很復雜的:不管是開始的修憲被讒毀,是否放張儀,還是后來的要不要參加楚秦聚會,屈原都沒有被楚懷王真正信任。他對懷王是很有怨言的,但又有所期盼――正是這懷王給了自己施展才華的舞臺,所以,“荃”字應讀得輕緩,略做停頓,“兮”本是句末表停頓的,這里有余恨未了之意,要拉長音;“反”字更是對楚王的失望,對他聽信讒言的憤恨,應讀得沉重,而稍作停頓;“而”字應讀得輕而悠長;“齏怒”,是盛怒的意思,占兩拍,前字重而后字輕,把對楚懷王偏聽偏信的憤怒表現出來。
三
反觀自己上的語文課,還有一些所聽的課,不管是正式的課堂,還是早讀課,都鮮見書聲朗朗的局面。對于古詩文的學習,常見的做法是,叫學生翻譯一下,或是教師草草地串講一下,然后就“自己讀吧,爭取把它背下來”。于是書聲一片,而后漸漸慢下來,輕下去;或是隨機抽查學生朗讀,檢查預習的情況。結果讀者結結巴巴,聽者昏昏然;或是老師朗讀,自己也沒有找到感覺,學生就更找不到感覺了。課堂上便興味索然,課后復習更是空談。詩文本身引不起學生興趣,也就難見學習的效果了。
什么原因呢?
缺少有準備有組織的范讀的引導!
認為,對于“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原來,文字在漏掉聲音的同時,也就漏掉了詩文的生命之氣,文字成了干癟的符號。而詩文的“雄偉之概”“深遠之韻”,“看是看不出來的,聞也聞不到的,唯一領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誦”①。
梁實秋先生曾介紹過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的講課,:徐先生于介紹作者之后,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是白話,他一字不茍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里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意義的一半了。②
老舍先生在回憶年輕時代讀書的情形時也曾說,一開始,古希臘文藝讓他覺得非常枯燥,說真的,那些古老的東西往往教他瞪著眼咽氣!讀到半本英譯的《伊利亞特),他的忍耐力已經用到了極點,真想把它扔得遠遠的。可是,一位會讀希臘原文的老先生給他讀了幾十行荷馬,不是在讀詩,而是在唱最悅耳的歌曲!大概荷馬的音樂就足以使它不朽吧?于是老舍決定不把它扔掉了!③
教師一絲不茍地吟詠一番,讓梁實秋領會到原文意義的一半;而先生幾十行希臘原文的吟唱,竟然讓老舍對原本瞪眼咽氣的荷馬史詩覺得親切了!
可見示范性的吟、詠、誦、讀、唱,往往是引領學習者走進古詩文世界的金鑰匙。
①夏丐尊、葉圣陶《文章講話》,浙江文藝出版杜,1983,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