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聯上下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平仄方法區分:看對聯的最后一個字,上聯最后一個字是三聲和四聲(仄聲),下聯的最后一個字是一聲和二聲(平聲),如:對聯尾字旺wàng四聲是下聯,興xīng 一聲 是上聯。
2、張貼方法區分:對聯的張貼撰寫要求是上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因為古代人寫字是從右往左寫的。這個方法現在在觀看對聯時候很難區分了,因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隨意貼出來的。所以容易辨別錯誤。
3、含義方法區分:每副對聯都有自己特定的含義,在寫對聯的時候普遍把含義深刻的作為下聯,上聯的價值更多是在引導作用上。上下聯基本屬于因果關系,因是上聯,果是下聯。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上頜竇囊腫 鼻內鏡手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113
2008~2010年采用鼻內鏡下切除治療上頜竇黏膜囊腫患者80例,回顧性分析其相關資料,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單純上頜竇囊腫(不合并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齡10~62歲,平均392歲;左側42例,右側30例,雙側8例;病程2個月~5年。癥狀以同側顳、額部頭痛頭暈者55例,同側面頰部壓迫感、上牙列疼痛20例,間斷性鼻腔流淡黃色液體者5例。囊腫位于底壁38例,位于外側壁20,內壁者5側,后壁11例,位于前壁4側,其中單側見多發性囊腫2例。術前全部病例均經鼻竇CT掃描或MRI檢查診斷為上頜竇囊腫。
手術方法:全身麻醉8例,局部麻醉72例,術前肌肉注射異丙嗪25mg,鹽酸布桂嗪75~100mg。采用直徑4mm 0°、30°鼻內鏡和鼻內鏡手術器械,根據囊腫的位置、大小采用不同進路。40例患者采用經上頜竇前壁尖牙窩穿刺雙徑路,局麻者采用眶下神經阻滯麻醉,翼腭窩及唇齦溝切口浸潤麻醉,在正對尖牙窩的唇齦溝處用45mm套管針刺入上頜竇,拔出管心,用各種角度鼻內鏡從套管中置入,觀察上頜竇各壁,然后在其周圍另鉆1孔,放入不同角度的篩竇鉗分次徹底摘除囊腫壁,可以不縫合口腔黏膜或者縫合1針。術后應用抗生素3天。40例患者采用經上頜竇前壁及下鼻道開窗徑路,局麻者采用眶下神經阻滯麻醉,翼腭窩及唇齦溝切口浸潤麻醉,然后1%丁卡因混合腎上腺素浸潤棉片表面麻醉患側鼻腔黏膜,1%利多卡因行下鼻甲下鼻道外側壁黏膜浸潤麻醉。在正對尖牙窩的唇齦溝處用45mm套管針刺入上頜竇,拔出管心,用各種角度鼻內鏡從套管中置入,觀察上頜竇各壁。必要時骨折內移下鼻甲前中份,下鼻甲肥厚的可部分切除鼻甲,暴露下鼻道,鼻內鏡觀察鼻淚管開口部位,穿刺點避開鼻淚管開口處,用上頜竇套管針于上頜竇穿刺部位穿透骨壁進入竇腔,也可用咬骨鉗適當擴大開窗,在鼻內鏡直視下分次切除囊腫。前壁穿刺口可以不縫合或者縫合1針,下鼻道開窗口凡士林油紗填塞,術后48小時抽取,術后應用抗生素3天。
結 果
術后3~5天出院,傷口均Ⅰ期愈合。80例患者均1次治愈,全部患者均無術后并發癥,除了個別患者有輕度牙齦腫脹、牙齒酸痛以外,其余患者均無并發癥出現。隨訪6~12個月,均行鼻竇CT檢查,所有患者均無復發,全部病例頭部癥狀均消失或明顯改善。術后病理學檢查均提示為囊腫。
討 論
上頜竇囊腫分為黏膜囊腫和黏液囊腫,前者多見,其病因不是由于黏液腺管口阻塞形成,而是由于炎癥或變態反應,由毛細血管滲出的漿液流入黏膜下層稀松的結締組織內,逐漸膨脹起來形成囊腫[1]。囊腫內的液體是血漿,而不是黏液。常見于上頜竇底壁和內壁。上頜竇黏膜囊腫生長緩慢,囊腫較小,一般多無癥狀。往往是在X線檢查時意外發現的。個別患者可有慢性上頜竇炎癥狀,偶有頭部持續鈍痛,亦可有頰部壓迫感或同側上列牙疼痛等。偶可表現為間隙性從鼻腔流出黃色液體。較小的上頜竇囊腫一般不主張手術,如出現臨床癥狀或患者精神壓力過大,可手術摘除。
上頜竇黏膜囊腫手術方式較多,傳統上多采用上頜竇根治術,經臨床觀察此術式創傷大,術后往往出現術側面部腫脹、上唇及上齒麻木,牙齒酸痛不適等并發癥。隨著鼻內鏡的廣范應用,目前報道多經鼻內鏡下下鼻道開窗[2]或上頜竇自然口行上頜竇囊腫摘除術[3],減少了并發癥,能在直視下切除囊腫,不破壞鼻竇內黏膜,效果較好。筆者觀察單純上頜竇黏膜囊腫患者上頜竇自然口一般均通暢,若經上頜竇自然口徑路手術,需切除鉤突,并且多需擴大上頜竇自然口,使原來完好的竇口遭到破壞,從而會造成鼻竇引流障礙,容易引發鼻竇炎;另外上頜竇黏膜囊腫好發部位一般為底壁及內壁,經上頜竇自然口,對竇腔的顯露及囊腫的觀察不清楚,尤其是內壁囊腫不易窺及,器械操作多有不便,易殘留病灶而復發。
經上頜竇前壁徑路適合于任何位置囊腫,術野清楚,創傷小,術后反應較輕,唇齦溝不需切口。對上頜竇后、外壁囊腫,聯合下鼻道開窗后,操作方便,視野清晰,常可將囊腫完整取出。在術中下鼻甲內翻時,注意不要損傷下鼻甲黏膜引起出血而影響操作,也不要損傷鼻淚管開口而造成術后溢淚。本組手術方法與傳統手術方法比較具有視野清楚,操作方便,囊腫切除徹底,效果好,不良反應少。總之經前壁進路有如下優點:良好的照明,視野清楚;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和鼻竇的正常解剖結構和黏膜有利于鼻腔和鼻竇生理功能的保留和恢復;損傷小,創面出血較少,并發癥少,克服了傳統上頜竇根治術術后面部麻木等不適癥狀多的缺點;術后恢復快,不易復發;雙側病變者可一期同時手術;避免了在中鼻道操作,不破壞上頜竇自然口,竇口功能無影響;創口無需縫合,術后反應輕,住院時間短,3天即出院[4,5]。
參考文獻
1 孔維佳.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13.
2 彭凱.鼻內鏡下行下鼻道開窗術治療上頜竇囊腫35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3):55-56.
3 韓躍峰,馬士奎,舒繼紅,等.鼻內鏡下經上頜竇開口切除上頜竇囊腫[J].解剖與臨床,2008,13(3):89-190.
2、貼對聯的講究:
(1)左右聯勿貼錯:在張貼春聯時,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聯貼錯位置。要區分上下聯關鍵在最后一個字,根據格律規定,上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普通話三聲、四聲)結尾,下聯則是平聲字(普通話一聲、二聲)結尾。
(2)貼春聯的時間:貼春聯最好是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把舊春聯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運,有除舊布新的意思。
3、春聯,又稱“春貼”、“門對”、“對聯”、“桃符”,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
4、起源:一說春聯來源于桃符。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漫話春聯
春聯,起源于桃符,一種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上面刻著“神茶”、
“郁壘”二神,用以驅災壓邪。后來,五代時的后蜀國國君孟昶在一次過年的時候突發奇想,讓手下人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預示著春意常在。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由那時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用文字替代“神荼”、“郁壘”像,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容。
據傳唐朝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發動殺兄篡位,以至于經常夜里夢見鬼魂纏身。為了皇上的身體健康,開國功臣大將秦叔寶、尉遲恭自告奮勇愿意到宮門口守夜驅鬼。兩人全身披戴盔甲,手執武器,在寢宮門口守夜。此舉果然奏效,唐太宗不再做噩夢,一段時間后身體逐漸康復,但他不忍心讓兩位大將繼續站在那里守夜,于是便命人將兩位大將的威武形象畫下來,把畫像貼在門上以驅鬼神。秦叔寶和尉遲恭也漸漸被奉為門神,春聯中多了這兩人的形象。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反映了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
春聯真正普及而成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命令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出春聯,表示一番新氣象。據說,春聯兩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從那時起,春聯廣泛流行,把春節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
新年愿望
即使是從唐代開始,中國的春聯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鐘。“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開端、萬物萌生的季節,所以人民對春天給予厚望,祈盼在新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最佳選擇。
既然貼春聯是要寄托某種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會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與祝福,因此貼春聯應符合自身的特點。無論是居家住戶還是單位貼春聯,都體現出一定的審美趣味和追求,也與自己的生活狀況相關,包含了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家庭幸福的期盼、對自然的贊美之類。“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是人們對自然的尊崇贊美,“春好禾苗壯,人新稻谷豐”是體現農民對新的一年祈望與祝福,“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是對幸福的期盼,“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是希望發家致富,還有贊美國家社會繁榮富強的“好時代好風光處處有好人好事,新社會新氣象天天譜新曲新歌”等等。
春聯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盡管律詩或駢文中的對仗句,往往就是絕妙的對聯,但只有在它們脫離律詩或駢文而獨立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春聯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兩聯彼此相“對”,字數相同,既要詞性相同,又要相對內容互應,且語言鮮明簡練。譬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這幅春聯里,新春對佳歲,富貴對平安,年年對步步,好對高。
除了詞語對仗,春聯還講究聲律相對,也就是平仄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讀起來錯落起伏、鏗鏘有力。一般情況下,現在的春聯每幅的最后一個字有平、上、去、入等聲韻,上聯最后一個字為仄音,下聯最后一個字應是平聲。對于區分春聯的上下聯,除了尾字聲調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標志特征,比如以時間先后分,“風送鶯歌辭舊歲,雪伴梅香迎新春”,“辭舊歲”在前,為上聯;“迎新春”在后,為下聯。以空間范圍分,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儉持家家道昌,團結建國國事興”,“國”比
“家”大,所以“家”在前,“國”在后。
貼春聯順序也很講究,要先貼正門,而后堂門、偏門。貼的時候一般按照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次序貼春聯。對于春聯上下聯的左右位置,一直“嘴仗官司”不斷。民俗專家認為,春聯上下聯的左右順序與中國傳統的尊卑秩序是一致的。古代皇帝朝南而坐為至尊。以皇帝為坐標原點,東為上,東為皇帝左手邊,故左為上;西為下,即右為下。春聯上下聯的位置應該以觀看者為準,人在門里朝外看,上聯在左,下聯在右,符合左上右下的規定。但如果站在門外對著春聯看,就成了右手邊貼上聯,左手邊貼下聯。
載福呈樣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斤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一般為方形,有門神和對聯不同的樣式:“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就是兩個長條豎聯:“橫批”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如“五谷豐登”貼在糧倉上,“抬頭見喜”貼在正對門的外墻上,“家畜興旺”貼在牲口棚里;“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春節貼“福”字也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間,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山東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1、一般大部分區分上聯和下聯,就要看最后一個字了,如果最后的那個字是仄音(三四聲調)就是上聯,如果是平音(一二聲調)那就是下聯。當然也有不一樣的情況(就是上下聯同仄收尾、上下同平收尾、上平下仄收尾和上仄下平收尾),具體如何區分,還需要從春聯的內容和上下聯的關系和橫批的意思來綜合區分就可以了。
2、如果按照古代文化來張貼春聯的話,一般以人背對大門的時候,上聯貼門左邊,下聯貼門右邊,橫聯是從左往右寫,就是從左往右讀。(如果人是面對著大門,那就是上聯貼右手邊,下聯貼左手邊,橫批就是從右往左讀)
3、如果是按照現代人的思維來貼,隨著文化的不斷發展和簡單化。現在的人都是上聯貼左手邊,下聯貼右手邊,橫批從左往右讀(從左往右寫,人面對大門)。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