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自然風光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金山 詩 自然 佛教
金山在鎮江“城西七里大江中”,“大江環繞”,“丹碧輝映”[1],有“江南諸勝之最”的美譽,歷來是名人雅士登臨游覽的必去之地。李白、張祜、王安石、蘇軾、陸游、王守仁、文徵明、康熙帝等,因為種種原因到此游賞,留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賦予了這座千年古山豐富的文學文化內涵。綜合歷代詠金山詩,可以發現詩歌內容方面與兩個關鍵詞密切相連,一是“自然”,二是“佛教”。
一、自然:詠金山詩的基石
“自然”既指詩歌對自然風光的描寫與贊美,也指對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詠金山詩完全具備這個特點。金山自有詠詩起,便以歌詠自然風光為基調。金山山水天成,風景優美,具有無可比擬的視覺美,時人稱“山川奇秀而崒嵂,無過金山者也”[2]。唐朝詠金山詩開始出現,文人著力描述金山聳立江心的獨特環境及秀麗風光。我國山川眾多,然而三山五岳皆在平地上,金山“萃然特立大江之中”,這獨特的地理方位使之與一般山川區分開,唐代詠詩中就開始描繪這一點,如竇庠形容為“一點青螺白浪中”。此后詠金山詩中反復出現獨立江心的相關描寫,從而展現了“朝來白浪打蒼崖,倒射軒窗作飛雨”、“一枕江聲抱月眠”等特有的審美體驗,同時金山自然造化的神奇經由這些詩歌的傳誦,更加深入人心。
北宋起,詠金山詩數量劇增,其中單純吟詠風光之作減少,開始有意識地從不同方面,選取不一樣的視角,全方位展現金山迷人的風光,例如描繪金山在黎明之際、白天、黃昏、夜晚各階段不一樣的風光特色,或著力描寫山中泠泉、化成閣、慈壽塔、妙高臺等景觀的美,體現一種對自然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的認識。四時之際,一日之間,金山皆是綺麗的,不過詩歌中重點描繪的還是日出及月下之景。日出時陸游形容為“遙波蹙紅鱗,翠靄開金盤”,金山仿佛披上了一件金黃色的霞衣,是名副其實的“金山”;月下王安石描繪了一幅“已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臺只見燈”的工筆畫,透徹清麗,讓人著迷,因而此時的金山一直是諸多文人競相吟詠的對象,自宋以后歷代不斷描繪,如明文徵明形容為“魚龍深夜浮光怪,云樹遙空帶渺茫”等,金山月色成為金山乃至鎮江重要的審美意象。
經過兩宋的極熱,元時的短暫低靡后,明清時期詠金山詩再度興盛,然而詩文質量不如先前,詩文中頻繁化用前人典故,不過此時人們轉換視角,更傾向于跳出金山外,整體觀望,金山與浩瀚長江融為一體,有一種特殊的美。元代詩僧明本比之為“水晶盤內一青螺”,此比喻得到大家的認可,如王世貞就形容為“青螺瀲滟水晶盤”。金山遠望亦別有一番審美體驗,以致人們產生了一種“登陟不如遙望好,倒影斜醺”之感,借由這些詠金山詩,拓展了人們欣賞金山自然風光的視角,帶來新的觀景之樂。
宏觀上,歷代詠金山詩不論紀游詠史還是懷古,均以“自然”為切入點,贊美金山風光的綺麗;具體到單篇詩歌,寫景之句常常出彩,最典型的是蘇軾的回文詩《題金山寺》。蘇軾描寫金山風光的詩作不下十首,其中最有風韻的當是這首: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邊云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這首詩描繪了金山傍晚的景色,不僅是回文詩中的絕佳之作,而且將金山白日至黃昏到夜晚時間、視角、景色的變幻完美呈現。順讀是幅由近而遠的山水畫,視角由低而高,景色從月夜泛舟到江天破曉,境界優美;倒讀“碧峰千點數鷗輕,遙望四邊云接水。靄靄紅霞晚日晴,迢迢綠樹江天曉。檻當泉眼石波清,橋對寺門松徑小。遠浦漁舟釣月明,潮隨暗浪雪山傾”,視野由高遠而低近,展現破曉到月夜之景,賞心悅目;反讀“傾山雪浪暗隨潮,明月釣舟漁浦遠。小徑松門寺對橋,波清石眼泉當檻。曉天江樹綠迢迢,晴日晚霞紅靄靄。水接云邊四望遙,輕鷗數點千碧峰”,也是很美的一幅畫面[3]。順讀倒讀反讀,都渾然天成,仿佛蘇州的雙面繡,正面背面雖為同一畫面,意趣卻迥然不同,耐人尋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金山的山水讓蘇軾醉了,而蘇軾的金山詩又讓后來的游人沉醉。
二、佛教:詠金山詩的亮點
金山寺是京口十剎之首,與普陀、文殊、大明三寺齊名,并稱四大名寺,寺廟宏偉,香火興盛,自古為佛教勝地。自宋代佛寺建置完成后,詠金山詩中常常出現佛教興盛的歌詠。筆者就《金山志》粗略統計,僅以“金山寺”為題的詩詞就有一百九十余篇,若算上提及寺宇、僧院、山房的,作品數量將相當可觀。這些作品常以描摹金山“寺裹山”的獨特建置風格突出寺宇建置的壯觀。金山山寺一體,從山腳到山頂,亭臺樓閣依山而建,從遠處眺望,只見寺而不見山,曾鞏稱頌為“其浮江之檻,負岸之屋,椽摩棟接,環山四出,亦有以夸天下者”。這種獨特的“寺裹山”風格,顯示了人民的智慧與匠心,從側面突出了金山佛寺廣立的概況,也無形中增添了金山的氣勢。金山高不過44米,古人多以“一點青山”、一點青青,然而寺宇依山而建,層層殿宇營造出一種高度和氣勢,金山仿佛也高了,薩都剌發出“佛閣齊云浮海嶼”的感慨,實景中的“虛”與藝術中的“實”相得益彰,形成特殊的審美價值。
佛學禪思往往是詠金山詩的亮點,而縱觀詠金山詩整體,最亮的無疑是張祜的《金山寺》,后人對此詩推崇備至,宋朝方回譽為“金山絕唱”,明代王思任說“可以鼻祖此山”。詩曰:
一宿金山頂,微茫水國分。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云。
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
因悲在朝市,終日醉醺醺。
這首詩從內容上真摯反映了張祜對佛寺清凈的羨慕及對塵世現實的厭惡,從而表明出世入世間的選擇。千百年來,此金山寺詩屢屢引起后人共鳴。自唐后多人題詩言及此詩,如“登臨詞客知多少,千載還推張祜才”,“張祜有詩誰更讀,留云亭畔倚斜暉”等,諸如此類不足枚舉;此外,后世次韻唱和詩作就有二十余篇,多以“次張祜金山寺韻”或“和張祜金山寺韻”為題,有時直接以“次唐韻”為題。唱和之作均表達了對金山迷人風光的欣羨,及金山佛教氛圍的靜謐,僧人智宜則言“古今登眺客,無日不成醺”,進一步提升了這種情懷。單篇詩歌引起后代反復唱和,這在文學史上是少有的現象。金山成就了張祜,張祜也傳播了金山。
李東陽說“詩成卻愛張公子,解道中流兩岸鐘”,張祜并不是第一個描繪金山鐘聲的人,但是自張祜后,“鐘聲”成為一個重要意象頻頻出現于歌詠之作中,如宋王令寫“樓臺影落魚龍駭,鐘磬聲來水石寒”,元黃溍寫“下方車馬應難到,煙際惟聽日暮鐘”,周伯琦寫“鐘聲兩岸占昏曉”,陳言寫“一聲清磬海門曉”,清潘耒寫“貝葉翻云曉扣鐘”。佛經中有“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的偈語,金山寺作為佛教名剎,鐘聲自是不斷,由晨到昏,鐘聲朗朗,使得金山成為一幅有聲畫。“鐘聲”成為金山詩文中重要的意象,后來演變為“暮鼓晨鐘”,成為金山乃至鎮江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之一,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意義。
金山殿閣層重,黃墻碧瓦,有一種超凡入圣的意境。在此可以“逢僧問佛經”,甚至鳥、龍等動物都聽經禮佛,佛教氛圍很濃厚。然而不能否認,金山雖處江心,依然隔不斷紅塵,佛教與世俗兩種文化在金山完美統一。金山作為佛教勝地,得名的主要原因卻在于“水漫金山”的傳說;妙高臺本是曬經之地,因蘇軾賞月起舞的軼事[4],成為賞月的絕佳之地;高僧修行的洞窟演變為法海藏身的洞穴。這些都集中體現了金山佛教與世俗的相融,甚至世俗性強于佛教性。對此僧人很無奈,常以“試問金鰲巖下水,幾時送盡名利船”類似的詩句,表達無奈嘆息及潛心修佛的意愿。其實,中晚唐佛教已經開始世俗化,僧人愿“送盡名利船”,本質上還是體現了金山佛教文化的深厚。
三、結語
歷代詠金山詩中,贊美自然風光的綺麗是重要的一方面,詩人贊詠之余還將金山與他地相比,如王珪譽為“吳淮此景端第一,金碧一片中天開”,元好問贊“金山勝概冠吳楚”,喬宇進一步提升為“壯游南北此第一”。文人將之與現實名勝相比的同時,將其與傳說中的海外仙山相媲美,這點始自蘇軾,他在《金山妙高臺》寫道“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不如金山去,清風半帆耳”,此后詠金山詩中多以“蓬萊”比金山,如“世上蓬萊第幾洲,長云漠漠鳥飛愁”“霧氣欲吞吞不得,紺宮浮出小蓬萊”等,金山從恍若蓬萊到即是蓬萊,以實畫虛,以虛顯實,一方面表明金山的自然風光迷人,一方面也顯示其佛教香火的興盛。
金山自然風光秀麗,佛教氛圍濃厚,歷代吟詠詩歌中均以這兩方面為主,觀自然山水之美,詠佛教之莊嚴肅穆。其實自然山水與佛教興盛兩者并不沖突。“僧愛無塵地”,佛教徒認為只有處于清幽寂靜的山林中,才有利于修生正果。金山獨立江心,一方面“山中無地著塵埃”,另一方面“流來天際水,截斷世間塵”,風景秀麗又隔斷紅塵,具有天然的地理方位優勢,自然成為僧人修行的首選之地,促進了佛教的發展及佛學的興盛。此外,古人講究風水,佛教勝地更是風水寶地,不能破壞,所以金山佛教的興盛反過來也促進了金山自然風光的保護。總之,金山自然風光與佛教發展相互促進,自然與佛教兩方面也共同構成了詠金山詩中的重要內容,以自然風光描寫為基石,加之佛學禪思的亮色升華,從而體現了豐厚的文學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方輿勝覽.[宋]祝穆,撰.祝洙,增訂.中華書局,2003:57.
[2]金山龍游禪寺志略.故宮博物館編,海南出版社2001:1.
一.詩句的色彩之美
閱讀王維的詩歌,人們常常發現詩人用不同的色彩匯聚成五彩斑斕的畫卷。看似平凡無比的顏色詞在詩人的筆下卻蘊藏著奇特的效果,讓人讀后震撼心靈。每種色彩的搭配讀上去是如此地協調,仿佛詩人在用不同的色彩將大自然的美景一一涂抹,給人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感覺。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深紅淺紅的花瓣上略帶隔夜的雨滴,更顯得嬌人可愛,雨后空氣澄鮮,彌散著冉冉花香,醉人心田;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中,裊娜迷人,一紅一綠,春意盎然。一派柳暗花明的春意圖歷歷在目。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近處,是田外的白水;遠處,是山后的碧峰。近景和遠景組成畫面的層次,而山后的碧峰又構成立體的景色。水色明亮,峰巒碧翠,光線和顏色的對比十分和諧。王維就是這樣把景物組織到一起,取得了繪畫的效果。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
月之明,水之情,蒲之綠,石之白,相映相襯,清晰如畫。白石、綠蒲在溶溶的月色下依稀可辨,一白,一綠,更襯托出明月的皎潔,一幅靜態的晚間鄉村盥洗圖油然而現,讓人為之動情。
二.詩句的虛實之美
謝赫在《繪畫六法》中曾說到“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而王維正是將這種繪畫的技巧運用到詩歌的創作之中,讓人讀后產生無限的想象。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行客漸行漸遠,融入遠樹,為遠樹映帶著。孤城承受著落日的余暉,更渲染了別后的惆悵。這“帶”字、“當”字巧妙地交代了景物間的關系,非得畫中三味者,不能下此二字。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
深山冪晦,晴雨相半,故曰“一半雨”,“山中一半雨”也就是“陰晴眾壑殊”,是山行常有的體驗。樹杪百重泉”,表現遠處景物互相重疊的錯覺,詩人獨具匠心,以畫家的視覺觀察事物得此印象,帶著濃厚的畫意。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詩人從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中,選取四個最富有特征的片斷,用接近素描的手法勾畫出來。不加雕繪,不加藻飾,細節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補充,讓讀者自己在頭腦里形成。這充分說明了王維的藝術特點。
三.詩句的神韻之美
王維不僅善于把握和表現景物的主要特征,而是總是突出自己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喚起讀者類似的體驗,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寫江水,覺得它似乎要流出天地之外,表現了水流的浩淼。寫山色,不說它是青是綠,卻說若有若無,表現了南國水鄉空氣的濕潤和光線的柔和。寫郡邑,若浮于前浦;寫波瀾,若動乎遠空。個人的感覺和印象躍然紙上。
“輕煙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深院的蒼苔鮮碧可愛,看著看著,覺得它幾乎要染上衣來。這樣的詩既富有畫意,而又有繪畫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只有詩畫結合,詩中有畫,才能達到這樣完美的境界。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無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為伴。欣賞著環境的冷寂,體驗著內心的孤獨,沉浸在靜謐的快樂之中。此情此景仿佛使人置身于那空靈之中,其身影是如此的近又如此的遙遠,讓人想穿越歷史的長河去見識一番。
1. 常見的人物形象:漁夫、樵夫、農夫、隱士、謫宦(被貶謫的官吏)、牧人、浣女等。
2. 常見的景物:空山、明月、溪水、蘆花、清泉、竹林、竹籬、古寺、茅屋、柴門、桑麻、炊煙、、蓮蓬、暮鐘、漁舟、鶴、蜂、鷺鷥、白鳥、鴛鴦、酒、蛙、雞犬、蓑衣、鷗鷺、蠶種、燕子、黃鸝等。
3. 常用典故:
(1)采薇:相傳周武王滅商后 ,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2)式微:《詩經》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表歸隱之意。
(3)鷗鷺忘機:出自《列子?黃帝篇》。“忘機”是道家語,意思是忘卻了計較,巧詐之心,與世無爭,后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4)嚴子陵:名嚴光,字子陵,東漢著名隱士。
4. 音樂:《采蓮曲》《長干曲》等。
山水田園詩常見的思想內容有:
1. 表現詩人對山水美景的喜愛與贊美。詩歌通過描寫清幽恬靜的山林景色或絢麗雄奇的自然風光等來表現詩人置身此地時的喜悅與贊嘆。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詩歌首聯寫詩人步入古寺,看見旭日初升,光照樹林。頷聯詩人穿越竹林掩映的幽徑,走到花木環繞的禪房。頸聯寫這美好的環境使人忘卻塵世的雜念,遠處青山上光芒柔和,飛鳥在自在歡唱,清潭倒映著身影,一片空明。尾聯詩人陶醉在這幽靜美妙的地方,感到天地間的一切都失去了聲響,只有悠揚宏亮的鐘聲回蕩在高空。整首詩通過描寫清晨游覽禪院的所觀所感,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寧靜喜悅。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 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這首詩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絢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的贊嘆之情。首聯寫瀑布的氣勢不凡:從萬丈高山落下,仿佛從天而降。頷聯寫瀑布下落時的雄壯:沖破叢生的雜樹奔流而下,擺脫繚繞的云煙顯現山間。第三聯從視覺、聽覺的角度描寫瀑布的絢麗:陽光照耀下,瀑布好像一道彩虹,天氣晴朗時,遠聽瀑布好像風雨聲傳來。尾聯詩人由衷贊嘆瀑布的秀美:廬山原本秀麗,而這懸掛于萬丈高山的瀑布,與天相接相融,更添廬山的豪情。全詩在贊嘆瀑布的同時也流露著詩人此時的開闊胸襟和滿懷豪情。
2. 表現詩人對悠閑安逸的田園生活的喜愛。清新的田園美景,淳樸的農家氣息,讓詩人獲得心靈的自由,充滿歸隱田園的渴望。如: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范成大《蝶戀花?春漲一篙添水面》)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清新明凈的景物,充滿了恬美濃郁的農家氣息。上片寫田園風光。春水漲滿橫塘,芳草在微風中搖擺,鵝兒在岸邊嬉戲。詩人留戀著一路的美好景致,慢慢行船。下片寫田園農事。江南農事晚,“谷雨才耕遍”,“才”字寫出農事節奏的輕松,農人的悠閑。岡上的麥子已秀穗,蠶已入眠。“看看”是即將的意思,最后兩句寫出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全詞流露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向往。
3. 表現隱士的生活,寄托自己的隱逸情懷。詩歌通過對隱士所處的環境、日常活動的描繪,贊頌隱士的高尚品格,表明自己的歸隱之思。如: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詩歌首聯用“野徑”“桑麻”襯托出陸鴻漸住處的幽靜。頷聯描寫了籬邊的,雖未開放,但“近種”反映出陸鴻漸剛到新居就種上的急切,體現出陸鴻漸的高潔情操。最后兩聯寫未遇到陸鴻漸的情況。叩門無應答,離去又不舍,因此去詢問鄰居。西鄰的回答道出了陸鴻漸每日的行蹤,從側面刻畫了一個整日留連山水、超塵脫俗的隱士形象,也表現出詩人對陸鴻漸的贊美,對這種生活的向往。
開扉在石層,盡日少人登。一鳥過寒木,數花搖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燈。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趙師秀《巖居僧》)
詩歌首聯直接點題,寫出僧人所居之處遠離人煙。頷聯描繪山間景象,飛鳥穿林而過,山花自在搖曳。這些景象襯托出僧人淡泊的心境。頸聯寫僧人的生活,用冰下水煎茶表現出僧人的高潔。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對巖居僧這種遠離塵世、淡泊寧靜、高雅脫俗的隱居生活的渴望。
4. 表現閑適平靜的表面掩藏的復雜心緒。有些山水田園詩表面上似乎在寫山水的清幽、心境的悠閑,然而字里行間卻隱含著孤寂、苦悶、矛盾、無奈等心情。如:
久為簪組束,幸此南夷謫。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柳宗元《溪居》)
這首詩表面上寫詩人居住在愚溪之畔的閑適生活,然而背后卻隱含著被貶的憂憤孤獨。開篇兩句,詩人用自我解嘲的口吻說被貶到這里是件幸事,內心的痛苦無奈可見一斑。頷聯“閑依”“偶似”體現出被閑置的百無聊賴。頸聯運用視聽結合的手法寫出詩人一天生活的悠閑自在。尾聯“不逢人”“長歌”寫出心底的孤獨和憤懣,表現出了強作閑適之態的無奈。
前村雨過溪流亂,行路迷漫都間斷。孤洲盡日少人來,小舟系在垂楊岸。主人空有濟川心,坐見門前水日深。袖手歸來茅屋下,任他鷗鳥自浮沉。
(梁棟《野水孤舟》)
詩歌前兩聯點題,描繪了雨后溪流迷漫、行路被阻、小舟系岸的冷清沉悶的畫面。這本該是鄉村常有的景象,但在詩人看來,它們卻有了另一層內涵。詩人身處南宋末期,看著這些想到了國家的風雨飄搖,想到了自己的前途未卜。后兩聯抒懷。頸聯“空”“坐”二字傳神地寫出了詩人報國無門的絕望和無力回天的無奈。尾聯表明詩人隱居山林、遠離塵世的想法,其實這不過是詩人面對國勢的衰微、前路的渺茫而無能為力的悲憤之語。
高考對山水田園詩考查的角度:
1. 考查詩歌使用的表達技巧。如2013年遼寧卷選了宋代張的《竹軒詩興》,要求學生分析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的精妙之處。2012年福建卷選了宋代李綱的《望江南》,要求學生賞析“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的精妙之處。
2. 考查詩句中字詞的表達效果。如2013年湖南卷選了宋代賀鑄的《釣船歸》,要求學生分析首句中“凈”字的妙處。2010年湖南卷選了陸游的《好事近》,要求學生賞析上片“蓑”“映”二字的妙處。
3. 鑒賞詩中塑造的形象并分析情感。2013年遼寧卷要求學生分析詩人的形象。2013年湖南卷要求學生探究這首詞的思想情感。
4. 考查意境的營造。如2009年全國I卷選了宋代姜夔的《次石湖書扇韻》,要求學生回答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由哪些景物構成。
【延伸訓練】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郊 行
〔宋〕劉克莊
一雨餞殘熱,忻然思杖藜。
野田沙鸛立,古木廟鴉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負過溪。
獨游吾有趣,何必問棲棲①?
〔注〕① 棲棲:形容忙碌不安的樣子。
(1)這首詩頷聯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怎么描繪的?
(2)首句中“餞”字有什么作用?分析詩歌中詩人流露的情感。
2.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舟過荻塘
〔宋〕沈與求①
野航春入荻芽塘,遠意相傳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葉浪②,熏風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難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懸知③歲事④到金穰⑤。
〔注〕①沈與求:生活在南北宋之交。任殿中侍御史時,曾建議高宗趙構把都城從臨安遷到建康(南京),“以圖恢復”,結果被逐出朝廷。后曾與其他大臣意見不合,被迫去職。 ②桃葉浪:落日余暉映照下的波浪。 ③懸知:料知,推想而知。 ④歲事:農事。 ⑤金穰:指豐收之年。
(1)這首詩第二句中“遠意”包含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
(2)請簡要賞析詩歌二、三聯在表達技巧上的特色。
3.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分題得漁村晚照
〔宋〕 徐 照
漁師得魚繞溪賣,小船橫系柴門外。
出門老嫗喚雞犬,張斂蓑衣屋頂曬。
賣魚得酒又得錢,歸來醉倒地上眠。
小兒啾啾問煮米,白鷗飛去蘆花煙。
關鍵詞:古詩教學;品詞;想象;朗讀
古典詩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它們有的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有的勾畫優美迷人的自然風光;有的敘述朋友之間難舍難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詠志、含蓄雋詠……因而,無論從新課標的要求,還是從語文教材的教學內容來看,對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都給予了重視。可它卻也一直是我們在教學中的大難題,有著許許多多的困惑:如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如何能讀詩入境等等。再加上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下面就自己在古詩方面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了解背景,理解詩意
學習古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詩,詩人杜甫在創作此詩時,因陜西旱災嚴重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濃,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詞,加深理解
字、詞是古詩的組成單元,學懂字、詞是進一步理解詩句含義、分析詩的意境的重要步驟。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如《梅花》一詩,學生通過對“凌寒”“獨自”“唯”“遙知”“暗香”這幾個詞的理解,很快就會知道這首詩是在贊美梅花,因為它不畏嚴寒,散發著芳香。如果我們咬文嚼字,認真推敲,就能體會詩人煉字遣詞的技巧。歷來受人贊嘆的《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將“綠”換成另一個字,是否更好?在學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訴學生作者曾試用“來”“到”“入”“過”“滿”等字,使學生領悟到這些字都不如“綠”字有形有色,“綠”字寫出了春風的能動性,立刻可以染綠江南,給人一種鮮明的形象感。
三、學會想象,體會感情
每首古詩都著力表現一種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詩的大意后,還必須深入挖掘,細細品味,發揮想象力,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中,使詩中描寫的景象在頭腦中浮現出來。這樣,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會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對感情體會得更深入。比如在學習《鋤禾》這首詩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幅畫,然后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學生分別說:“我看到了一個中午,有特別大的太陽”。“我看到一個農民伯伯在地里鋤草,他的衣服全汗濕了,他很辛苦”。“我們吃的飯都是農民伯伯的汗水換的……”這就是詩中的真實畫面,根據學生所說的加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珍惜勞動,珍惜糧食。小學教材所選的古詩大都是語言優美,充滿詩情畫意的,學習每一首詩如果能讓學生在頭腦中出現畫面,那學生對詩的內容無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導中也能體會詩的思想感情。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鄉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志和的《漁歌子》等為我們描繪出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表達出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同樣是寫景詩,不同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僅寫出了敬亭山秀麗的風光,其中“盡”、“孤獨”、“只有”等詞又體會出詩人無比孤寂的心情。從背景資料當中,我們知道李白才華橫溢,青年時雄心壯志,無奈朝廷黑暗,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讀時要讀出壓抑孤獨的心境。
四、指導朗讀,熟讀成誦
石榴,雌雄同株,在我國北方為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在南方熱帶地區則為常綠植物。葉片質地肥厚、葉脈紅色,形狀為卵圓形,全緣無葉齒,根系分布較淺,須根較多,根系發達。石榴樹耐旱、耐瘠薄、不抗澇、喜溫暖、喜光照,在土壤pH值為4.5~8.2范圍內的任何地形、地勢下都可種植,不過以質地疏松的石灰質壤土最好。因為在-19℃以下時,石榴樹會因凍害而致使其死亡,所以,需要在極寒天氣時做好防寒措施。
石榴的文化底蘊
石榴原產于古代波斯,經過2000多年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已經形成特有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并獨具特色的中國石榴文化。歷代名家出于對石榴的喜愛,作了大量吟詠石榴的詩詞,并賦予了沃丹、安石榴、丹榴、天漿、丹若、金罌、涂林等許多美麗的名字。農歷的5月,大紅、桃紅、橙黃、粉紅、白色等各種顏色的石榴花爭相盛開,是石榴花最艷的季節,因此,5月有“榴月”的雅稱。在明朝,石榴就已經開始進入插花市場,有“花盟主”的稱號,列為花主,由此可見在古代,石榴被人推崇之極。在我國優良的民族文化中,石榴被人們喻為繁榮昌盛、和睦團結的佳兆,是吉祥如意、子孫千秋的象征,是人們喜愛的吉祥之果。在民間,石榴是親朋好友彼此之間饋贈的重要禮品,中秋佳節送石榴,象征吉祥如意,在不少地方,結婚生子也有送石榴的風俗,以示家庭美滿、多子多孫。石榴還有友誼長存的象征,榴原作“留”,賦予“留”之意,自古至今就有“折柳贈別”與“送榴傳誼”之說,是我國民族文化有的民俗。石榴與愛情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古代因為年輕女子多喜歡穿著石榴紅色的裙子,被稱為“石榴裙”,用“拜倒在石榴裙下”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麗所征服。在日本,石榴象征夫妻恩愛,家庭和睦,還有在端午節佩戴石榴型香囊的風俗。
石榴的園林綠化應用方式
1庭院綠化和景觀綠化
在古代,石榴就應用于庭院美化綠化。唐代詩人孔紹安曾用“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這樣的詩句描寫石榴栽植于庭院中的美麗景色。庭院具有環境較好的小氣候,石榴適應性強,栽培區域廣,屬于栽植石榴的理想場所。石榴初春觀葉,碧綠有光澤;入夏觀花,從農歷5~9月,花色艷麗,花期長;秋天果實累累,點綴于綠枝之間;冬天觀姿,石榴樹姿清雅,枝條扭曲形狀獨特,在庭院中觀賞價值極高。同時,石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和汽車尾氣等,降低煙塵、凈化空氣,有保護美化環境和保障人民生活健康的作用,是城市道路、公園、廣場綠化設計的理想樹種。
2盆景景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榴被制作成高級盆景放置于庭院、公共空間或居民家中景觀觀賞。石榴樹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材料,其干勁壯古樸、根繁多盤曲、花艷葉細、果美枝多,將其制作盆景,展現自然風光,隨季節的變化,還呈現出不同的意境。微型或小型盆景一般選擇月季石榴、墨石榴等矮生品種。大中型盆景多選用修剪蟠扎完成的老樁或枯樁,有直干、雙干、曲干、斜干等形式,枝葉多為自然造型。
3海灘、山坡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