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萬里長城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想去:故宮、頤和園、天壇、北海、世紀壇、八達嶺、香山、清華園、中華民族園、敕賜和平寺、白羊溝、半壁店森林公園、白虎澗、巴蜀文化園、長城……
在這眾多的旅游景點中,我最想去的就是雄偉的八達嶺—萬里長城。為什么想去長城呢?因為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它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早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了。
我雖然沒去過,但是,我先從網上了解了一些關于長城的資料:在我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從嘉峪關到山海關,東西橫亙著一道綿延起伏、氣勢雄偉、長達一萬多里的長墻。這就是被視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跡的萬里長城。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長城翻山越嶺,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間。看見它人們不由肅然起敬,感嘆在如此險峻的地方使用數量如此眾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長城見證了古代中原農業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間劍拔弩張的激烈對抗。
萬里長城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的堅強毅力和高度智慧,體現了我國古代工程技術的非凡成就,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
暑假,我和媽媽一起去北戴河游玩。北戴河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它有軟綿綿的沙灘,一望無際的的大海和茂密的樹林,是旅游和避暑的好地方。回憶起這幾天的游覽過程,真是值得回味。 下了車已是傍晚,導游領我們來到賓館。賓館建在一座大森林里,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森林,頓時坐車的疲勞煙消云散。
第二天上午,我們到"天下第一關"。"天下第一關"景區位于山海關城中心,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萬里長城東起點的第一座重要關隘,雄居天下,因而得名。天下第一關城樓氣勢雄偉,是山海關城的東門,又稱鎮東樓,俗稱箭樓。其地處要隘,雄關緊扼要塞,成為華北通往東北的要沖,是山海關城的標志性建筑。這里曾多次發生重大歷史事件: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直奉大戰、長城抗戰第一槍等。古人稱頌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這里位置優越,文物眾多,風光秀麗,是旅游者向往的游覽勝地。天下第一關以它古老的身世記錄了600多年來的滄桑變化,成為歷史的見證。天下第一關是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下第一關"巨匾,相傳為明成化八年(公元1427年)進士肖顯所書。第一關城樓,聳立長城之上,如虎踞龍盤,登上城樓二樓,可俯視山海關全貌和關外景色,其南北有威遠堂、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形成"五虎鎮東"之勢,城樓下為長城博物館,展出有關長城的考古資料、文獻、實物、照片、模型等。后來我們去老龍頭,老龍頭位于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濱海高地。之所以把這里稱為"老龍頭"是因為人們把萬里長城比作一條巨龍,這條龍走過大漠,攀賀蘭、越太行,自燕山而下,向渤海飛馳,在遼西走廊上挽了個結,豎起了山海雄關,隨之引頸入海,這入海的部分便是老龍頭了。老龍頭是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城北的角山長城,城東的威遠城構成犄角之勢,拱衛著山海關城。從明初洪武年間到明末崇禎年間的260余年中,老龍頭不斷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長城內外成為一統,老龍頭從此失去了軍事防御的作用,成為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觀光覽勝的佳境。自清朝開國后,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都多次到過老龍頭,其中乾隆皇帝4次來此登樓觀海,留下了大量詩文墨寶。老龍頭上的"天開海岳"碑,據傳為唐代遺碑,這四個字道出了"放眼天際,蒼茫一碧,天造地設"的絕妙景觀之神韻。登上老龍頭,面對波濤洶涌、云水蒼茫的大海,可以盡覽"長城萬里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大風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壯觀美景,產生無窮的遐想。
下午我們去了鴿子窩,在鴿子窩公園有一高3.2米的雕像,仿花崗巖基座高2.7米,基座東部用大理石刻著的詞《浪淘沙 北戴河》。雕像是北戴河區政府1992年 為紀念誕辰100周年而敬塑的.
第三天我們去樂島。樂島,世界一站式海洋娛樂天堂,它是國內唯一融互動游樂、運動休閑、動物展演、科普展示、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環保生態型海洋主題公園。在園內我觀賞到海獅、海豚、白鯨的精彩表演;在各種頂級娛樂設備中我體驗到超炫刺激的加速度、失重感。動物灣動物灣里放養著海狗、海獅、海豹等可愛的海洋動物。在這里我觀看到500公斤的中國最大的南美海獅、聽覺和視覺都很靈敏的海狗、體積龐大的百年海龜。走進樂島極地館。瞬間進入浪漫與純潔的冰天雪地里,與憨態可掬的北極熊和南極企鵝親密接觸,我親耳聆聽到海中"金絲雀"白鯨的美妙歌聲。在這里我觀看到品種、數量眾多的鯊魚群,還觀看到潛水員喂食以及鯊魚群爭搶食物的壯觀場面。我站在海邊,望著一望無際的大海,感到心曠神怡。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點點白帆若隱若現。翻騰的浪花一排追著一排,像天空拋下來的一條條銀鏈,大海真是太美了!我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大海的懷抱,沒想到我一下水就喝了一口海水,哇,好咸!任憑海浪把我推來推去,感覺就像坐在搖籃里一樣舒服極了!可是一個大浪打過來,就喂了我一口海水。游累了我就到沙灘上曬太陽。踩在軟綿綿的沙灘上,就像踩在美麗的云朵上一樣柔軟。在沙灘上行走,身后留下一串串像銀鏈般的腳印。在陽光的照耀下,沙灘變得金燦燦的,真是太迷人了!
[關鍵詞]嘉峪關;“天下雄關”碑;位置變遷
[中圖分類號]K928.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0-0031-02
嘉峪關因“天下雄關”的美稱而名聲顯赫。被譽稱“天下雄關”,一是因關城雄踞萬里長城西端終點,峭立于嘉峪山之麓,巍峨宏偉,險峻天成,是萬里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二是因嘉峪關西門外的“天下雄關”碑立于幾百年前,書寫氣勢,流傳于人們的口碑之中,使得“天下雄關”廣傳于世。
一、“天下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選址于嘉峪山西麓,居高臨下,占據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關城四周依山傍水,關城南、北兩翼長城扼守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南部的討賴河谷和北部的黑山山脈與關相連,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與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是萬里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
中國名關險隘稱為“天下雄關”的有許多,這些稱譽只在口碑中流傳或刻在碑文中或寫在匾額楹聯之上,官方記載并不多。如著名的劍門關,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關”。可惜,這座歷經千余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筑川陜公路時被全部拆毀,僅存一塊長方形劍門關石碑。現關樓是1992年在原關樓舊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為壯觀的仿古式關樓。再如著名的山海關“天下第一關”匾額,既不知是誰作出這贊譽之詞,對書法作者也眾說紛紜。然而嘉峪關在清朝仍被視為軍事重地,多次維修并駐兵防守,為人們所重視。關城內的碑、匾較好地保存下來,文人墨客也經常光顧,使它們的譽稱得到持久流傳。近年來,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它們的名聲更加顯赫,這些譽稱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此嘉峪關稱為“天下雄關”名副其實。
二、“天下雄關”碑的來歷
“天下雄關”碑,碑體通高3米、寬1.05米、厚0.78米,為青石質地,碑基下寬1.56米、上寬1.36米、高0.4米。碑正中刻有“天下雄關”四字,字高0.59米、寬0.45米,右刻落款為 “嘉慶十四年孟春,肅鎮總兵官李廷臣書” 小字一行。為保護此碑,于1987年9月修建六角六柱碑亭一座,坐南向北,碑亭柱距2.3米、柱高3.45米。上蓋灰瓦頂,裝龍首獸形瓦。
“天下雄關”碑的來歷,據《嘉峪關市文物志》記載:“清嘉慶十四年(1809)甘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防務至嘉峪關,見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后來鐫刻成碑,立于嘉峪關東坊一里道左。后又移至關城西165.7米處,坐南向北。”李廷臣當時是肅州鎮總兵,嘉峪關營是他管轄之內。肅州鎮總兵官職,是清王朝設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區的綠營兵司令官,駐肅州城(今酒泉市)。順治四年(1647),設肅州協。康熙三十年 (1691),升置總兵。統轄金塔寺協、嘉峪關營、肅州城守營等,統兵員額,康熙時為9788名,乾隆時為10610名,嘉慶時為8674名。
三、“天下雄關”碑位置變遷
“天下雄關”碑原位于關城西門外165米處的戈壁灘上。碑曾斷為兩節,經修復后粘連在一起。2002年,搬入關城東閘門內碑廊東端,保存較好。現在原址樹立的碑為近年所建仿品。1989年1月17日,“天下雄關”碑被嘉峪關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嘉峪關市文物志》中記載,“天下雄關”碑最初并不在西門外,而是在“嘉峪關東坊”。“嘉峪關東坊”在《辛卯侍行記》里有記載,作者陶保廉1891年隨其父由西安到新疆迪化赴任,當時他從酒泉向西途經嘉峪關,“自肅州試院啟行”,過北大河、丁家壩、安遠寨等地向西行進,未到關城時在路途中看到 “四里有木坊,題‘嘉峪東關’(近處多溝,皆沙河支流,石磧分隔。想夏間必漲闊,每溝下流得土壤,乃有小村)。二里過沙河(關南校場,又南為仁壽山,有九眼泉,東北流為沙河,溉田數頃。經關之東,又東北潛于沙漠),循關北長墻行,向西南上坡,入嘉峪關外城東門”。從這些地貌的描述中可推斷,“嘉峪關東坊”在關城以東,現嘉峪關村一組和文物景區所處位置。《嘉峪關市文物志》中的“嘉峪關東坊”和“南校場東二里有東關坊一座”記載一致。由此看出當時碑的位置在現在的東閘門以外處。
“天下雄關”碑立于32年后,林則徐途經嘉峪關時有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41年7月13日),林則徐在浙江鎮海前線接到遣戍的命令,次日便踏上漫漫戍途。他到達嘉峪關的時間是1842年10月10日,《嘉峪訪古探幽》中寫道:“道光二十二年陰歷九月初七日,即公元1842年10月10日,林則徐一行由肅州出發到嘉峪關,他將沿途日記整理為《荷戈紀程》一書。”書中記述九月初八日出嘉峪關:“今晨起行,余策馬出嘉峪關,先入關城。城內有游擊、巡檢駐扎。城樓三座,皆三層,巍然拱峙。出關外,見西面樓上有額曰‘天下第一雄關’,又路旁一碑亦然。近關多土坡,一望皆沙漠,無水草樹木。”林則徐在當時不僅看到了“天下第一雄關”匾額,也看到路旁的石碑。“又路旁一碑亦然”由此說明石碑的內容也同匾額之意,是李廷臣所書“天下雄關”之碑。依此可知,這時的“天下雄關”碑已移至西門外。
1891年,《辛卯侍行記》作者陶保廉住嘉峪關行館,起行出嘉峪關時也看到“天下雄關”碑,書中有記載:“初四日,發嘉峪關行館,由內城東垣外繞南垣而西,出外城西門(青石額‘嘉峪關’三字,系重修改題者,今復裂)。石磧橫阻城根(于門旁取小石擲之,有聲唧唧如雞雛,稍遠則否)。一里道左石碑題‘天下雄關’(嘉慶十四年立)迤西磧阜更多,忽起忽伏,雖高不逾丈,而疲于升降。”這里記述了“天下雄關”碑的詳細位置。
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裴景福, 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閏五月,被謫戍伊犁。光緒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七日,裴景福由廣州啟程,到伊犁經370余天,他將沿途記錄合成《河海昆侖錄》:“二十六日,晴,稍冷。午后入內城,出西門,登嘉峪關樓……俯視城方如斗,周圍不及一里。西三門第一門門樓三層,東亦三門,外為月城,門南向,出門北行數武,始折相西。關樓聳峙,門洞深四十步,門外土阜還之,車道在左,西北隅多碎石,取石向城擲之,落地作唧唧聲,他處則否,不能解也。距關門二百余步,道左碑矗立,書‘天下雄關,嘉慶十四年十月肅州總兵官廷臣書’。前明弘治七年,閉關絕西域,以此為塞。”
1925春天,中國現代陶瓷學家陳萬里(1892~1969)隨美國哈佛大學考古隊華爾納等赴敦煌考察,2月16日從北京出發,7月31日回到北京,共歷時五個半月。回到北京后,他把沿途記錄下來的所見所聞所感整理成日記體的游記《西行日記》,其中有記:“九日,早起進嘉峪關內城。內城甚小,除游擊公署及巡防營哨部外,僅破屋十余家而已。外城居民、鋪戶亦僅二三十家,荒涼已極。關之北為嘉峪山,長城環抱之,南則祁連逶迤數百里,形勢頗為險要。關城東、西各三門,城樓三層,望之儼然,雄壯過潼關也。西門外道左有《天下雄關碑》石,一望沙阜累累,渺無涯際,遂繞城北進東門回店。”
從這些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清嘉慶十四年(1809)甘肅鎮總兵李廷臣書“天下雄關”,后鐫刻成碑立于“嘉峪關東坊”,后遷至嘉峪關西門之外,即現在實地測量的西門外道左165米處。其遷址的原因及具體時間已無文獻可考,但從林則徐的日記中可知1842年10月10日之前,“天下雄關”已立于嘉峪關西門之外。
[參考文獻]
[1]嘉峪關市市志辦公室.嘉峪關市文物志[M].嘉峪關:嘉峪關市志辦,1985.
[2]陶保廉.辛卯侍行記[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3]陳秉剛.嘉峪訪古探幽[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關鍵詞:閱讀;圖式;建構
當代認知心理學家魯墨哈特指出:“閱讀圖式是指閱讀主體的內心心理整合,不斷被類化為一種常態的閱讀反應模式。”而小學三、四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多是經過反復推敲并可稱之為經典的作品。與一、二年級相比,課文篇幅較長,謀篇布局緊湊、連貫,文章淺顯易懂,恰恰能夠滿足中年級的閱讀需要。一般說來,不管是對人物的描寫,還是對景物的描述,都可以劃歸為四種結構形式:總分結構、并列結構、承接結構以及因果結構。借助于對課文的深入了解,便能夠使學生心中有一個圖式化的概念。因此,學生能夠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對課文的閱讀。所以,要想使學生的閱讀水平獲得極大的提升,圖式的構建十分關鍵和重要。
一、建立閱讀的基本圖式
因為中年級的文章脈絡比較分明,學生可以根據其中的關鍵詞句來對文章進行把握,比如一些過渡句、中心句等等,并且這種認知在學生的大腦中固化下來,便會在學生學習文章的時候形成自然的條件反射,將所看到的各種信息資源按照一定的圖式整合起來,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比如,在對《桂林山水》這篇文章進行學習之后,學生在腦海中就會呈現出相應的結構圖:首先對“桂林山水甲天下”進行概述,然后再將其山水各自的特點呈現出來,到文章的結尾又對這里的景色進行了總結,那么學生就可以建立這篇文章的“總―分―總”圖式結構。
1.整體把握,直觀化的感知
感知是學習課文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比較感性的事物,它對文章的把握是全面的,又是直觀的,即我們所說的“初感”。一般情況下,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與否關鍵就在于“初感”,假設一開始對文章便沒有形成自己獨特清晰的感受,那么在后續的閱讀中就很難抓住要領。為了能使學生準確捕捉“初感”,初讀前,充分調動、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不提問題(以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是讓學生自由地捕捉最初生動的感受。初讀后,學生自由質疑整理出有價值的綜合性問題,再讓學生到文本中自己尋找答案,在
交流中讓學生的“初感”與文章達成一致,以利于圖式的建立和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翠鳥》時,教師說:鳥是我們的朋友,大家都喜歡它。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新的朋友――翠鳥。瞧(出示“翠鳥”圖),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看到的翠鳥。
生:翠鳥的爪子顏色很鮮艷,是紅色的,并且有著十分漂亮的羽毛。
生:翠鳥長著一雙透亮的眼睛,嘴巴細長。
這時,師再問:“你還想更多地了解翠鳥嗎?我們一起來走近翠鳥。”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讀后,學生反饋。
生:我了解到翠鳥是捕魚的高手,可以輕而易舉地抓住小魚。
生:翠鳥叫聲清脆,在飛行的時候總是緊挨著水面。
……
不難看出,學生已經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2.局部欣賞,精讀感悟
學生在初感的基礎上,站在文章全局的角度,披文入情,追本溯源,深入文章的深層分析。具體化理解的閱讀方法,區別于傳統的分解以及分段閱讀,避免了閱讀的枯燥和機械,而是把全文分成幾個在內容上相對獨立的閱讀部分,讓學生自由感悟,個性體驗,而后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導讀下,學生之間開展交流,對文章的認識也會在交流中得到碰撞和認識的升華,重新組織認識,在這樣接連不斷的“重組”中,久而久之便會達到“頓悟”的境界,這是圖式建立的精髓部分。
如,在學習《萬里長城》時,在學生說道:“萬里長城真是了不起啊。”教師追問:“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長城的了不起呢?”學生讀課文,劃劃詞句。
學生品讀課文句子,交流反饋:
例如,句子“它像一條巨龍橫臥在我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上……全長6500多千米。”
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巨龍”“崇山峻嶺”“蜿蜒曲折”“6500多千米”等詞句,同時配以圖片,讓學生感受長城的偉岸雄壯。
讓學生一贊萬里長城的雄偉。此時,學生馬上學會方法,自學課文,品讀句子,二贊長城的年代久遠,三贊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
3.整體把握,深入理解,靈活運用
也就是說學生在理解這些知識的時候要再次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進行,將語言形式、思想內容、總體框架和局部描寫合為一體進行閱讀。長此以往,學生頭腦中的閱讀圖式會越來越清晰,那么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得到提高,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又如,《萬里長城》一課,在通過品讀課文內容,三贊“萬里長城了不起”后,讓學生分別反復品讀課文的總起段“長城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建筑物”和總結段“巍然屹立的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讓學生感受長城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萬里長城的雄偉,以及古代人民的偉大,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回到課文,再次在整體中感悟。因此,在腦中不但了解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是總分結構的,而且建立了整篇課文也是總分總的圖式結構。
4.鞏固成果,內化典型圖式
要想真正地掌握典型圖式,首先必須要對其形成最基本的認識,然后教師再選擇一些類似的文章供學生進行學習,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對文章的學習,并且找出他們的相似之處,也可以將與之有關的資料提供給學生,給予他們充分的自。通過學習,讓他們對文章所呈現的內容進行描述,這樣可以使典型圖式在其腦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時還能促進其內涵變得更加
豐富。
我們在閱讀學習中以總分結構的文章為例,教師選擇其中3~4篇比較典型的段落分享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按照規定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段落的總起句來進行段落大意的歸納,教師應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認可和鼓勵,使學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認
識。由此也可以得出:假如是總分結構的段落,那么就抓住總起句對其段落大意進行歸納。教師進一步引導:回憶一下先前接觸到的文章,是不是還有屬于總分結構的段落?然后對其段落大意進行歸納,找出總起句和分句彼此有著怎樣的聯系,并說出這樣描寫的好處。經過學習,學生就會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對總分結構的深刻認識,從而也會對對應的圖式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拓展閱讀,使圖式變得更加多樣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針對中年級的閱讀,提出了“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要求。很明顯,課外閱讀既要有“面”也要有“量”的保證。這樣,學生的閱讀速度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1.激活圖式,提高閱讀能力
教師運用各種手段將學生的原有圖式喚醒,進一步促進其閱讀水平的提升。教師可以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生活背景、學習背景的不同而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是面向全體的,同時也可以面向個體進行個性化設計。接下來介紹幾種最普遍的將學生固有圖式進行激活的途徑。
(1)講究趣味,激發興趣
要想學習好,興趣少不了。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必須具有趣味性,以激發小學生學習、鉆研的興趣為著眼點,使學生樂意參與,達到寓教于樂、啟智于動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語言要盡可能的生動活潑,融理性的知識于生動的課堂之中,如此一來大家興致高漲,才會更加容易將圖式激活。
以課文《觀潮》為例,播放浪潮聲音,教師這樣導入:“同學們,你們聽,這是什么聲音?”這時學生的興趣很濃,小手林立,急著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迫不及待地想要學習課文。
(2)適當提示,合理聯想
在學生閱讀過程中,那些文章中的小細節都可以作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聯想的小提示,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諧音聯想、意義聯想、圖文聯想等,如此一來學生自身固有的圖式就會被激活,學生理解起文章來便會游刃有余。比如,《泊船瓜洲》一詩,其中廣為流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一個“綠”字可謂是點睛之筆,使整個詩句充滿生機,用得巧妙。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將學生在野外踏青時形成的對景色的圖式充分地激活,然后在自己的腦海中呈現出一幅風吹楊柳,桃紅柳綠的美景,聯想寒冬悄然逝去,春風如約而至,所有的變化令人渾然不覺,給人以意外的驚喜。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對“綠”形成比較深刻的印象,領略到作者筆下的
美景。
2.聯系實際,鞏固圖式
盡管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并不能完全保證圖式的構建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局限性還存在于其中,但是假設我們的方法運用得當,就能夠充分調動課堂中的有利條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借助媒體演示,創設情境
由于多媒體的出現,我們的教學不再那么單調。聲音、影像、動畫通過多媒體的完美組合,帶給我們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仿佛置身其中,就會大大刺激和引導學生產生聯想,促進學生背景知識的積累和內容圖式的生成。由于媒體帶給我們的是最直觀的感受,因此沖擊力更強,使得內容圖式變得更加飽滿和形象。例如,教學《小鎮的早晨》一課,教師揭題后,課件出示圖片,學生看到照片上那淡淡的霞光、烏黑發亮的烏篷船、彎彎的石拱橋等,這些照片已經讓學生形象感受到了小鎮早晨那恬靜的特點。
(2)結合生活實際,體驗生活
在日常的課堂學習中,教師要善于創造條件,讓學生充分融入生活中。學生親身實踐的閱讀,和生活的距離拉得越近,就會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更加豐富和繁雜的內容圖式體系,就會促使學生掌握到更多的學習技巧,理解起文章來變得輕車熟路。學習和生活充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對現實生活的真實體驗中進行學習,
毫無疑問是一種有利于形成內容圖式并使之得以更加飽滿的途徑之一。以《秋天的圖畫》為例,秋季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然而卻很少有學生能夠靜下心來去對其進行觀察,所以,教師要布置相關的觀察作業,并附加相關的提示,進而了解植物在秋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此一來,學生在閱讀時便輕車熟路,游刃有
余了。
3.進行充分指導,使學生的閱讀圖式變得豐富
靜態并不是圖式的特性,而是加工信息的動態結構,具有層次性,包含著多種信息,是不斷演化的。當學生獲得了一些基本圖式以后,教師還要根據學生所閱讀的文本,進行適當的指導幫助,使學生腦海中的圖式越來越豐富。如,在《五彩池》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知道了這是對因果圖式進行擴展或修正,知道因果的結構不僅可以著眼于整篇文章,還可以體現在一個自然段中,不僅可以是前因后果的,還可以是后果前因的。課內的閱讀指導是這樣,課外的閱讀同樣也是如此。又如,學了《田忌賽馬》學生就會知道,這是因果倒裝的圖式。
4.延伸閱讀,擴展圖式
圖式是活躍的認知結構,在認知活動中,圖式可以變化乃至重構,正因為如此,學生的知識結構才得以不斷地擴展。可以從類似的文章著手進行學習,然后促使閱讀范圍逐漸擴大,從而使自己積累更多的閱讀技巧和知識。
開展課外閱讀,積累素材。比如,學了《當飛機遇險的時候》后,我們可以課外指導學生閱讀《大地的兒子》《的故事》等與原文相聯系的課外讀物,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承接的結構是非常清楚的,學生容易把握文章的重點、主要人物及其關系,推至整本書的閱讀,同樣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圖式是用來說明人對客觀事物的理解過程,而閱讀理解是運用圖式對閱讀材料進行理解、加工和評析的過程。當閱讀材料中的線索激活了學生頭腦中的圖式之后,圖式中的變量便會向具體化發展,從而使新知識不斷被同化,或舊圖式被改變,新的知識
充斥到我們的大腦中。這樣可看出梯度存在于語文的教學中,最終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皮連生,何更生.圖式與閱讀教學.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2(05).
[2]李延更,宋立志,孔祥東.構建豐富的閱讀圖式.小學語文教學,2004(05).
五年級植樹節的手抄報圖片欣賞五年級植樹節的手抄報圖片1
五年級植樹節的手抄報圖片2
五年級植樹節的手抄報圖片3
五年級植樹節的手抄報的資料:植樹節意義植樹造林不僅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可以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利于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為了保護林業資源,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根據本國實際情況設立了植樹節。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并積極投身植樹造林活動,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將會得到不斷的改善。
五年級植樹節的手抄報的資料:植樹節宣傳語1.三月十二植樹節,大家都來種小樹,一棵二棵三四棵,種下之后施施肥,小樹才能變大樹,人人都來動動手,綠化地球靠大家。
2.多一片綠葉,多一份溫馨。
3.植樹在當代,得宜在下代。
4.樹木棵棵種,綠樹點點陰。
5.一棵兩棵三棵,棵棵皆成棟梁材。
6.千重林山真寶庫;萬頃綠海活銀行。
7.年年植樹樹成蔭,代代造林林成森。
8.萬里長城抵御外敵,綠色長城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