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近義詞辨析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引言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問題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且成果頗多,但很多文章的共性是多從“詞義”和“語法”角度來對近義詞進行辨析。其實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還尤其要注意“語用”在辨析時所起的作用。在辨析近義詞時關注“語用”,其關注點是說話人如何在特定語境下合適地、得體地使用語言,以及聽話人如何在特定的語境下正確理解或推斷出說話人意思等方面,以下我們從六個方面來探討“語用”在辨析近義詞中的應用。
一、適用對象
所謂“適用對象”就是看一個詞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和哪些詞搭配。在交際中,除特殊場合外,一般情況下中國人遣詞用句是自然的輸出,因為早已習得,而對于外國人,則需要學習。
1.1近義詞動詞
對于近義動詞,可以從其本身的特點和與之相關聯的成分的特點來進一步細化分析。
1.1.1動詞是否及物
對近義動詞進行辨析可以先看它們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不及物動詞不可以帶賓語。例如,“旅游”和“游覽”,我們可以說“我游覽了哈爾濱”,但是不可以說“我旅游了哈爾濱”,這是因為“旅游”是不及物動詞,而“游覽”是及物動詞。
1.1.2動詞的時態
在辨析近義動詞時要注意動詞的時態是已然還是未然。例如,“祝”用于未然,而“祝賀”卻用于已然。因此我們會在高考前說“祝你考上大學”,而在得知成績后說“祝賀你考上大學”,反之則是不正確的。
1.1.3動詞是否具有自主性
一組近義動作動詞,可以從它們是自主動詞還是非自主動詞角度來進行辨析,也就是看它們的動作行為是否受人控制。例如,“降落”和“落”,二者都表示物體從高處向下運動,但“降落”是人可以控制的行為,而“落”除了表示人可以控制的行為之外,主要表示人不能控制的自然現象。因此,我們可以說“傘兵慢慢從空中降落下來”,也可以說“傘兵慢慢從空中落下來”,但我們不會說“秋天樹葉都降落了”,只能說“秋天樹葉都落了”。
1.1.4動作行為主體是否一致
近義動詞的差別還可能存在于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主體上,即動作的發出者是否相同上。例如,“侵犯”和“侵略”,“侵略”的動作主體只能是國家,而“侵犯”的主體可以是國家、團體或個人。因此,我們認為“侵犯我國領土或侵略我國領土”都是正確的說法,而“侵略了她的人權”是錯誤的句子,應該用“侵犯”。
1.1.5賓語特點
辨析近義的及物動詞時,可以從其所帶賓語的不同來進行辨析,這就要看所帶賓語的類型是名詞性賓語還是謂詞性賓語;名詞性賓語是指人還是指物,是指之間還是指處所;如果是人,是哪一類人,是上級對下級還是下級對上級;如果是物,是具體事物還是抽象事物,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
比如,“忍不住”和“受不了”,“忍不住”后面所接成分一般是動詞或動詞性結構,“受不了”后面一般是名詞性或名詞性結構;因此,可以說“她忍不住哭了起來”,而不說“她受不了哭了起來”。
“參觀”和“訪問”,可以說“我們參觀了蕭紅故居”,而不能說“我們訪問了蕭紅故居”,只能是“訪問蕭紅”,而不是“參觀蕭紅”,因為“參觀”的賓語只能是物,而“訪問”的賓語只能是人。
“撫養”和“贍養”,“撫養”的對象是晚輩,而“贍養”的對象是長輩,因此我們說“贍養老人”、“撫養孩子”;“報告”和“通知”。“報告”的對象是上級,“通知”的對象是下級,因此我們可以說“向首長報告最新戰況”,而不可以說“向首長通知最新戰況”。
“變化”和“變動”,變化的對象是自然或社會現象,而“變動”的對象只是社會現象,因此可以說“最近氣溫變化很大”,不用“變動”,而在“他的工作最近可能有變動”這個句子中可以用“變化”進行替換。
1.1.6狀語或補語特點
動詞前面適用什么類型的狀語,后面有無補語及補語是何類型,都是對近義詞進行辨析時應該考慮的。
對于狀語在辨析近義詞動詞時的運用,主要是從音節的角度來考慮,如“加”和“加以”,“加”前面的狀語只能是單音節的詞,而“加以”前的狀語只能是多音節的詞。因此可以說“不加思考、認真加以研究、多加思索、努力加以解決。
“忍耐”和“忍受”。可以說“你先忍耐一下,馬上就結束了”,而不能說“你先忍受一下,馬上就結束了”。因為“忍耐”可以帶動量補語,而“忍受”不可以帶動量補語。
1.2近義形容詞
對于近義形容詞,在辨析時要看其能否受程度副詞、否定副詞修飾;能否重疊及進入V不V的格式以及所修飾的中心語是否相同等。
例如“快”和“快速”,說“他跑得真快”、“他跑得不快”、“他跑得快不快”都是正確的句子,而不能說“他跑得真快速”、“他跑得不快速”、“他跑得快速不快速”,因為“快”可以受程度副詞、否定副詞修飾,可以進入V不V的格式,而“快速”卻不可以。
1.3近義名詞
對于近義詞來說,辨析時要看其是否可數、是否能被修飾。比如“車”和“車輛”,“車輛”是“車”的總稱,是不可數名詞,不受數量詞修飾;“車”是可數名詞,可以說“一輛車”,但說“一輛車輛”卻是錯誤的。可以說“那是款紅色的跑車”,不能說“那是款紅色的跑車輛”。類似的還有“書”和“書籍”、“橋”和“橋梁”等等。
1.4近義副詞
對于近義副詞的辨析,應該考慮其所修飾的成分的特點。是單個詞還是詞組或句子等復雜形式,單個詞是自主動詞還是非自主動詞;修飾的動作行為是已然的還是未然的……
例如,“一連”和“連連”。我們可以說“他一連玩了五個小時的游戲”,用“連連”不可;可以說“他很同意我的觀點,連連點頭”,用“一連”卻不可;只有在“他很害怕,一連后退了幾步”這樣的句子中“一連”和“連連”才可以互相替換用,因為二者后面都必須接動賓結構,但“一連”后的動賓結構中間必須插入一個數量結構,而“連連”后面的動賓結構中可以沒有數量結構,但也可以有數量結構,前提是這個數量結構的量必須是不確定的。
“逐漸”和“逐步”,二者都是副詞,都可以作狀語,但“逐漸”一般修飾自主動詞,不能修飾非自主動詞,“逐步”就不受此限制,動詞自主與否都可以用其修飾。可以說“他的漢語水品逐漸提高”,用“逐步”也可以,但不可以說“天逐步黑了”,因為在這個句子中只能用“逐漸”。
再如“立刻”和“頓時”,可以說“他的演講剛結束,觀眾席上立刻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用“頓時”也可以,但我們不能說“你到家后頓時給我回個電話”,這里只能用“立刻”,因為“頓時”只能修飾已然的動作行為,而“立刻”無此限制。
1.5近義介詞
對于近義介詞的辨析應該考慮其用于主語前還是主語后;后面的賓語是哪類名詞或名詞性結構;由它所組成的介賓結構可以和什么樣的形式組合,如果是動詞,要看是動作性動詞還是非動作性動詞或其他動詞;同時要注意音節的搭配。
例如,“對于”和“關于”,“對于”可以放在主語前,也可以放在主語后,而“關于”只可放在主語前。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對于這件事沒有任何意見”,也可以說“對于這件事我沒有任何意見”,但我們不能說“我關于這件事沒有任何意見”,只能說“關于這件事我沒有任何意見”。
“往”和“朝”,“往”必須和表示方位、處所的詞語組合,不能直接和指人或物的名詞組合,“朝”卻沒有這個限制;所以,可以說“請往我這里看”或“請朝我這里看”,可以說“朝老師看過去”,但不可以說“往老師看過去”。
“向”和“朝”,“向”可與動作性強或弱的動詞組合,而“朝”只與動作性強的動詞組合。因此能說“向她深情地看了一眼”,用“朝”也可以,但不能說“朝他表示敬意”,只能說“向他表示敬意”。
“按”和“按照”,我們可以說“按期完工(按照期完工);按期限完工(按照期限完工)”,因為“按”不受音節限制,而“按照”只能和雙音節詞搭配。
二、適用句類
這里所說的句類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包括一般所說的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等句類,也包括這些句類下面再分的小類,譬如疑問句又可以再分為選擇問、正反問、特指問、是非問等;還包括一般的句式,譬如主動句、被動句、比較句等。
在交際中,要想表達不同的意思,就要選用不同的句類。所以,可以通過近義詞所使用的句類的不同來對其進行辨析。
例如“或者”和“還是”,“或者”可以用于陳述句或祈使句,而“還是”只用于疑問句。因此,可以說“你或者明天來,或者后天來”;“你或者小張,明天必須來一個”,這里不可以用“還是”。在“你明天來還是后天來?”這樣的句子中可以用“或者”。
“還”和“再”,可以說“你明天還去注冊嗎?”和“你明天還去不去注冊啊?”,但這兩個句子中不可以用“再”,可以說“你能不能再唱一首啊?”而不可以說“你能不能還唱一首啊?”,只能是“你還能不能唱一首啊?”,因為“還”可以用于是非問,“再”不可以;“還”和“再”都可以用于正反問,但有條件限制,“還”用于V不V格式前,而“再”用于V不V格式后。
“千萬”和“萬萬”,“千萬”只可以用于祈使句,而“萬萬”還可以用于陳述句。所以,在“我萬萬沒想到專業課考得這么差”這樣的句子中不用“千萬”,而在“你千萬不能把這件事告訴別人!”這樣的橘子中可以用“萬萬”;
再如,“惋惜”和“可惜”,“可惜”可用于感嘆句,而“惋惜”不能這樣用,這是二者的區別之一。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么多的菜都倒掉了,真可惜!”,不說“這么多的菜都倒掉了,真惋惜!”。
“籠罩”和“彌漫”,“籠罩”可以用于被動句,而“彌漫”卻沒有這種用法。所以,“清晨的102國道被一片大霧籠罩著”是正確的說法,而“清晨的102國道被一片大霧彌漫著”是錯誤的說法。
再有如“又”和“還”,說“他的成績比你還高”和“他買的蘋果又大又紅”,而不說“他的成績比你又高”和“他買的蘋果還大還紅”,因為“又”表程度時不能用于陳述的比較句,而“還”表程度時能用于陳述的比較句。
三、肯定與否定
這里所說的“肯定”,是說某個詞在使用上要求后面必須跟一個肯定形式,不能是否定形式;所說的“否定”,是說某個詞在使用上要求后面必須跟一個否定形式,不能跟一個肯定形式。利用對“肯定”和“否定”的要求不同,可以進行近義詞的辨析。例如“萬分”和“十分”,“萬分”只能修飾肯定形式,而“十分”沒有這個限制,因此說“萬分痛苦”,不說“萬分不痛苦”,說“十分滿意”,也說“十分不滿意”。類似的如“分外”和“格外”、“差不多”和“幾乎”,“差不多”只能直接修飾一個肯定形式,而“幾乎”不受這種限制。
四、簡單與復雜
這里所說的“簡單”是指單個兒的一個詞,“復雜”則是指一個句法結構,而非一個詞。利用對“簡單”和“復雜”的要求不同,可以進行近義詞的辨析。比如,“常常”和“通常”,“常常”對“簡單”和“復雜”沒有要求,而“通常”只能修飾復雜結構,因此可以說“春秋季節,我們常常舉辦服裝展覽”,也可以說“春秋季節,我們通常舉辦服裝展覽”;可以說“春秋季節,這類服裝展覽我們常常舉辦”,而在這里不可以用“通常”。類似的還有“稍微”和“稍”,“稍微”所修飾的結構必須是復雜的,而“稍”沒有這種限制。
五、語義側重
近義詞概括和反映的現象雖然基本一致,但強調的意義中心卻不盡相同。因此,在表達不同的意思時就要注意所用詞語的語義側重,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表達得更加準確、得體。語義側重包括這樣兩個部分,一個是表義的輕重不同;另一個是敘述的側重點不同。
例如“違反”和“違背”,可以說“違反規定;違反法律;違背誓言;違背承諾”,因為“違反”的語義程度要高于“違背”。類似的近義詞很多,如“絕望”和“失望”,“懇求”和“請求”,“竭力”和“努力”,“敬仰”和“敬重”。這一點是和從詞義角度辨析近義詞的方法有交叉的,只是在不同層面上理解而已。
“暗暗”和“偷偷”,“暗暗”側重于表達心里活動,而“偷偷”則側重于表達外在行動。因此,我們可以說“他偷偷溜進房間”和“他暗暗下定決心”,而說“他暗暗溜進房間”和“他偷偷下定決心”都是不正確的。
六、語體色彩
從色彩方面辨析近義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感彩、語體色彩和地方色彩。很多著作中都對色彩有過很細致的論述,這里不再贅述。但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色彩”不盡屬于語用角度,因為它也是詞義的體現,即“色彩義”,在這一點上辨析近義詞,二者是有交叉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多數學者習慣上將之納入語用辨析之列。
以上是我們從“語用”的角度來解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的問題,其實“語用”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因為它所涵蓋的領域還可以涉及到文化等層面,在近義詞辨析中我們所談“語用”只是整個對外漢語語用教學的一個縮影,因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關注“語用”,不研究、運用“語用”就會導致整個教學環節的失敗。近義詞的辨析對于留學生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對于教師來說,想要駕輕就熟也并不容易,這對教師的業務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曾經有過的諸如“中國人就這么說”之類的話是不負責任的。為了講好近義詞,就需要用各種方法去分析、比較近義詞,從整體上對其進行綜合、全面、細致的辨析,盡量使之能夠易講、易記、易運用。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2]馬真《現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M】.商務印書館.2004
[3]蔣可心《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
關鍵詞:泰國;漢語名詞;近義詞
現今是信息的年代或者是稱作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代,所以人們可以無限的進行的通信,這就是世界無國界。那么學習語言在交流、貿易、投資和旅游方面都非常有利,包括不同的知識領域和具有發展潛能的職業。中文就是其中最受歡迎的語言之一,因為中國在現今的世界經濟占據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中泰合資的企業也穩步增長。此外,教育部在2001年已經將中文列入外語基礎教育課程,在小學和中學開始普及中文教學并且泰國每天都會學習中文。現今仍然集中在語言知識中,如說、讀、寫,課程的基礎就是課本并且中文就是排在第一位。在中文教學中遇到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學生缺少詞匯量、詞匯來源和使用方法等等,這也就造成大部分的學生認為中文非常難、無聊的主要原因,造成不理解或者沒有信心說中文,因為害怕用錯詞匯并且在語境中用錯詞匯。
一、避免語言遷移
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教學時,需要注意的首要問題就是防止母語遷移的對學習的干擾。泰國學生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與漢語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慣也不同,泰國學生的母語思維已經根深蒂固。如果現在要學習一種新的語言,讓他們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這將難以擺脫母語的影響,特別是在詞匯學習的時候,他們一般都會先把一個詞語翻譯成泰語中所對應的詞語,然后再根據這個詞在母語中的同等意義和功能用法等,再反過來理解新學習的漢語。這一學習過程難免會受到母語所帶來干擾,例如“熱”與“燙”均表示溫度高,但是它們在用法上有明顯的差別,但是對于泰國的學生而言就會產生偏誤。由于這兩個詞在泰語中所對應的詞都是“????”,學生很容易就會依據“????”在泰語中的用法在類推到漢語中,如此就會出現諸如“昨天天氣真燙”的偏誤語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強調這樣的詞語,并加強漢語和母語之間的差異,以幫助學生避免可能會出現的偏誤,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
語言教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理解和感受目標語言的文化環境。漢語中存在大量其他語言所沒有的謙詞、敬詞、貶義詞、褒義詞等,這些詞語當中通常包含除了詞匯本意之外的附加色彩意義,這些附加意義使話語的表達更加形象、更加生動、更加確切,并且直接影響語言交際的成敗和效果的好壞 。
二、近義詞的區分
泰國漢語學習者中,尤其是初級學生或中級學生,由于學習時間較短,他們很難準確的辨析出哪些詞語間有近義關系。在做練習的時候,往往把近義詞與非近義詞混為一談。例如我們的學生把“招待 ―接待 ―對待”、“禮節―禮儀―禮貌”、“禮讓 ―謙讓 ―退讓”、“趕忙―趕緊―趕去”等詞語都看成是近義詞;此外,還有學生把“接受―承受―接收―受到―遭到”、“表現―體現―表示―表白”等都看成是近義詞。
詞的多義性使不同詞義之間的聯系變得非常錯綜復雜,這些詞義分別以單項意義與另外的詞結合成近義關系,使得詞義關系變得更加復雜。例如“力爭”這個詞語有兩個動詞義項:(1) 極力爭辯;(2) 極力爭取。二者各有各的近義詞,前者的近義詞是“爭辯”,后者的近義詞有“力求”、“爭取”。再如“嗓子”這一名詞有兩個義項,以句子示范,“他的嗓子啞了”中的“嗓子”是名詞,其近義詞是“喉嚨”;而在“她的嗓子真好”中,“嗓子”的近義詞有“嗓音”。“喉嚨”和“嗓音”本身并無近義關系。綜上這些現象的復雜度也會讓泰國學生難以分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分清哪些是近義詞,其關鍵在于找出詞義間的異同之處,避免相同詞素或語素的誤導。
三、區分詞語色彩
詞語的色彩意義包括語體色彩、感彩和形象色彩三個方面,對近義詞進行辨析時可從這三方面的差別來具體的分析。具體的分析方法已在前了詳細的闡述,這里我們主要總結使用方法。但在辨析時因為學生都是非漢語母語的,都是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話,需要結合它們的特點,要注意的是色彩意義的三個方面均與中國文化相關。因此,在辨析近義詞的色彩意義間的差別時,應適當結合中國的文化背景和中國人語言使用的文化習慣和文化心理來進行教學。比如說:“去世”與“死”,二者的基本意義完全相同,但在具體使用的時候,卻表達著不同的感情因素。一般而言,對值得尊敬的或比自己年長的人的死亡通常使用“去世”,而不用“死” ,這主要是因為“去世”這一詞語是指“離開這個世界” ,詞義本身較為含蓄,并沒有“死”那么的直接。這與中國文化中重要的長幼尊卑、忠孝節義等觀念緊密相關。
參考文獻:
[1] 崔亞麗. 泰國學生漢語習得中狀語語序偏誤研究及其教學策略[D]. 山東大學, 2010.
[2] 李晶. 初、中高級階段漢語詞匯教學方法的比較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 2012.
[3] 劉迎欣. 初中級水平泰國留學生――漢語作文形容詞偏誤研究[D]. 廈門大學, 2009.
[4] 卿雪華. 留學生漢語習得近義詞偏誤研究――以泰國學生為例[D]. 云南師范大學, 2004.
關鍵詞:詞語辨析模式 混淆特點 針對性
二語學習者受母語、目的語、教材、工具書等因素影響,在漢語詞匯學習過程中,易將詞義相同(近)的詞語混用;對詞形、讀音相似,甚至詞義相遠的詞語學習者也很容易混淆,故面向漢語學習者的易混淆詞辨析相對于本體的同(近)義詞辨析,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涉及詞語辨析的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在辨析視角上凸顯了一定的外向性,但更多地沿用本體的同(近)義詞辨析模式,使辨析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一、《教與學》“比較”欄特色
(一)詞對凸顯外向性
《教與學》在辨析詞對的收錄上凸顯出從本體同(近)義詞向基于漢語中介語視角的易混淆詞轉變,即凸顯了外向性特點。通過分析《教與學》所收詞對,筆者發現其中不乏有一些非同(近)義關系的詞對,且為數不少,其中包括:同素單雙音節詞,如“聲調-聲”;音近(同)詞,如“切實-確實”;語義相遠的詞,如“出來-進來”;還有一些漢語母語者習而不察的詞,如“盲人-瞎子”等等。筆者將737①組詞對與面向漢語母語者的《新華同義詞詞典》(以下簡稱《同義詞》)和二語學習者的《商務館學漢語近義詞詞典》②(以下簡稱《近義詞》)中所收詞對作了橫向對比,《教與學》與其有完全對應或部分對應詞對兩種情況,見表1:
表1:《教與學》與《同義詞》《近義詞》所收詞對對應分布
詞典 總詞列 完全對應 部分對應 對應 對應詞對占《教與學》比重(%) 對應詞對占本詞典比重(%) 完全對應實例 部分對應實例 《教與學》
相應詞典
《同義詞》 1310 117 99 216 29.3 16.5 節約-節省 特別-特殊
特別-特殊-特異
《近義詞》 421 78 70 148 20.1 35.2 時候-時間 馬上-立刻-立即
馬上-立刻
《教與學》“比較”欄中29.3%的詞對僅與《同義詞》的16.5%對應,而20.1%的詞對與《近義詞》對應的比例達到35.2%,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其所辨詞語的外向性。
(二)收錄“跨詞層”“跨詞類”詞對
《教與學》“比較”欄真正從對外漢語教與學的實際出發,收錄了一些“跨詞層”和“跨詞類”詞語,突破了本體同(近)義詞必須相同范疇的主流觀念。筆者對737組詞語進行窮盡性統計,發現在構組上,“比較”欄中737組詞語不僅涉及語素與語素、詞(組)與詞(組),即“同詞層”構組,如“父-夫”“巴不得-恨不得”等;也涉及詞與非詞成分(語素、詞組)構組,即“跨詞層”構組,如“是否-是不是”“逼-迫”等。具體分布如表2:
表2:進制“同詞層”“跨詞層”構組詞層分布
分類 “同詞層”構組 “跨詞層”構組
關系 語素-語素 詞-詞 詞組-詞組 語素-詞 詞-詞組
個數 2 704 1 5 25
總計 707 30
比重(%) 95.93 4.07
《教與學》“比較”欄的“跨詞層”“跨詞類”構組,做到了“要從外國人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同時,704組詞-詞“同詞層”構組的詞對在詞性上,也不局限于同詞類,兼有不同詞類詞語構組,即“同詞類”構組和“跨詞類”構組并存,如:“白白-白”。具體分布如表3:
表3:“同詞類”“跨詞類”構組詞類分布
分類
分布 同詞類構組 跨詞類構組
詞類 連-副 形-動 形-副 代-副 數量-名 代-名 代-形 動-副 數-副 名-副 介-副 介-連 名-形 名-助 動-名 名-量
個數 662 3 4 10 1 1 2 1 4 2 4 1 1 2 1 4 1
總計 662 42
比重(%) 94.03 5.97
盡管737組詞語在“跨詞層”“跨詞類”構組分布上并不顯著,但突破了本體同(近)義詞相同范疇構組的藩籬,啟發我們外向型學習詞典在詞語辨析上應針對學習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辨析。
(三)辨析重用法且凸顯同中之異
張博(2005)指出,“面向本族語者的漢語同義詞詞典在詞義辨析上用力較多,而用法的辨析則相對薄弱,這種辨析取向不太適于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詞語使用和語言生成,因此,積極型對外漢語詞典要特別加強同義詞和近義詞用法的辨析”。“比較”欄中辨析內容主要從語義、用法和語用三個層面進行了描述,但更加偏重用法對比,對715組詞語用法進行了對比,筆者粗略統計了每組詞語在三個層面的具體分布情況,如表4:
表4:“比較”欄詞對辨析層面的分布
層面分布 語義 用法 語用
異 同
個數 387 708 505 135
比重(%) 52.5 96.1 68.5 18.3
在“比較”欄中,由于詞語辨析緊承相應詞條之后,編者對詞對的釋義多承前省略。而在用法呈現上著墨最多,且對715組中96.1%的詞對都作了不同點的描述,即在辨析策略上凸顯“同中之異”,如“機會-時機”組:
比較:機會、時機:二者都指難得的好條件,有時可互換,如“這么好的機會(/時機)千萬別錯過”“好好兒利用這個機會(/時機)。說“機會”時,強調不容易得到,要充分利用,如“機會難得”“偶然的機會”“有機會”“乘……機會”。“時機”更強調好條件的出現和消失,有很強的時間性,常說“時機(不)成熟”“不失時機”“等待時機”“掌握時機”;不說“機會”。
呈現語法搭配異同時,強調組合規律的說明,以“認識-認得”為例:
……“認識”后面可加動量詞“一下”,可以重疊為“ABAB”式……“認識”前面可有“正確、全面、真正”等狀語,后面可帶“到、得”等補語,表否定時可用“沒”……
諸如此類的規律總結能有效地辨別詞語在具體用法上的不同,有助于學習者把握規律用法。對一些在語用上有差別的詞對,該欄也做了辨析,如“外祖父-姥爺-外公”,詞對指出“姥爺”是北方話,“外公”是南方話,并且二者是口語,“外祖父”為書面語。這些注重用法的辨析,有利于學習者正確句子的生成。
二、詞語辨析模式
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詞語辨析模式不同于以往本體同(近)義詞辨析模式,具有極大的特殊性。《教與學》“比較”欄在所辨析詞對的收錄和辨析細則上提供了諸多可鑒之處。張博(2008)指出“真正基于第二語言學習者詞語混淆現實進行的詞語辨析還十分欠缺。”我們嘗試在基于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的前提下,分析學習者詞語偏誤,探究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的詞語辨析模式。文章將其分為“跨層/類”和“同層/類”詞語兩大類進行分析。
(一)“跨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跨層/類”詞語辨析首先應當定性,即交代詞語所跨的具體詞類和詞層,對于“跨層”詞語的辨析當以辨析詞對的用法為主、輔以語義區分,而“跨類”的詞語應參考詞語之間的語義關系的遠近和導致詞語偏誤原因等因素來確定辨析的重點。辨析模式呈現如表5:
表5:“跨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步驟分類 定性 辨析參項 辨析重點
語義特點 致誤因素
①跨類 具體詞類 相近 目的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相遠 母語、教材、工具書等 語義為主、用法為輔
②跨層 具體詞層 目的語、母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如“朋友”和“陪伴”是母語背景為印尼語的漢語學習者容易混淆的一對詞語,出現“阿里朋友我們”等這樣的詞語偏誤。其中“朋友”表示“彼此有交情的人”是名詞,“陪伴”表示“隨同做伴”是動詞,二者在語義上關系不大。在漢語中二者很容易區分,我們從學習者母語分析二者混淆的原因③,發現“朋友”對應印尼語名詞“teman”、“陪伴”對應動詞“menemani”,“teman”是“menemani”的詞根,印尼語名詞“teman”添加前后綴“me-i”,可使詞性由名詞轉變為動詞,學生受母語的影響,以為“朋友”也可作為動詞使用,從而出現了漢語“朋友”和“陪伴”的誤用。外向型漢語學習者詞典針對這類詞對,應首先明確詞語的詞性,然后分析詞義的遠近和可能導致混淆的原因,從而確定辨析的重點和方向。
(二)“同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同層/類”詞語辨析與“跨層/類”詞語辨析一樣,基于漢語中介語語料庫中學習者的詞語偏誤,分析所要辨析詞語之間的語義關系,并考慮致誤因素,最后確定辨析重點。同范疇詞語辨析模式如表6:
表6:“同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步驟分類 辨析參項 辨析重點
語義特點 致誤主導因素
③同類 相近 目的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相遠 母語、教材、工具書等 語義為主、用法為輔
④同層 詞語層 同類 見上③同類
跨類 見上①跨類
詞組層 相近 目的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相遠 母語、教材、工具書等 語義為主、用法為輔
以上我們總結了“跨層/類”和“同層/類”詞語辨析模式。張志毅、張慶云(1994:230)指出辨析易“羅列煩瑣,不得要領;浮于表面,不深入;說解粗疏,缺乏縝密。在共同意義范圍內的細微差別,往往被忽略”。劉縉(1997)指出“辨析時應突出重點,切忌全面鋪開,眉毛胡子一把抓”。張博(2008)指出“要找準混淆點,以義項或某種搭配關系為單位進行辨析,盡量少涉及其他義位或詞語的其他組合關系。”我們借鑒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把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要辨析的詞語分為“跨層/類”和“同層/類”兩類,認為鎖定詞語的混淆特點是有針對地進行詞語辨析的關鍵所在。
三、辨析模式示范
下面以“見-見面”為例,示范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詞語辨析模式:
通過對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及動態作文語料庫中目標詞進行篩選共統計出49條混淆誤例。分析發現:“見”和“見面”屬于雙向混淆,其中當用“見”誤用為“見面”的誤例有45條,是混淆的主流;而且細加甄別所有誤例,二者的混淆點聚焦于用法上,“見面”是離合詞,學習者將其視為可帶賓語的動詞,出現了如下偏誤:
(1)我的父親一旦來美國的時候,在很長時間不能會去韓國,只有祖父母來美國,父親才能見面他們。
(2)晚上我見面朋友。
(3)過了幾天,我們在電梯前邊又見面了,從此以后,我沒有見面過她,我們這樣陌生了。
(4)孩子一般出生后見面的第一個人就是他的父母。
(5)我想盡早見面你們。
(6)我想盡早跟你們見。
偏誤顯示“見-見面”的混淆點在用法上,即“見”后可以跟賓語,“見面”則不能帶賓語,偏誤例(1)、(2)、(5)將二者混淆;“見”可以帶結果或趨向補語,而“見面”不能,偏誤例(3)、(4)將二者相混;“見面”有固定搭配“和/跟……見面”,而“見”無,學習者不知道對此固定結構就很容易產生諸如例(6)的錯誤。所以辨析“見-見面”應將其用法的區別置于首位,使辨析直接對準學習者的錯誤,增強辨析的針對性。而語義、語用的不同可附于其后簡略說明。辨析如下:
“見”后面可加賓語也可以不加,不加賓語時一般多出現在口語性較強的有限的句子中,如“明天見”“改天見”“一會見”,或者出現在“不見不散”“百聞不如一見”等固定短語當中。而“見面”后面則一定不能加賓語,“見面”常常出現在“跟……見面”“與……見面”以及“和……見面”的格式中,“見”則不能出現在這個格式中。表7以直觀的方式將“見-見面”的組配關系呈現出來:
表7:“見-見面”的組配關系
易混淆詞 ~朋友/~同學/~父母 ~一~ 明天~/一會兒~ 下班~/回家~ 和/跟/與朋友……~
見 √ √ √ √ ×
見面 × × × × √
四、結語
《教與學》的“比較”欄對筆者啟發很大,對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詞語辨析具有重大借鑒意義。本文強調了漢語中介語語料庫中學習者詞語偏誤對辨析的重要性,但目前從學習者的詞匯偏誤出發進行詞語辨析的工具書尚屬空白。文章最后所呈現的詞語辨析模式,比較粗略,進一步細化辨析參項中致誤原因,如義位誤推、義域誤推(張博,2011)、學習者母語因素如漢字詞等,會使辨析更有針對性、使詞語辨析模式更加完善。這需要扎實的二語功底或與母語者合作,也需要進行實證方面的研究,筆者水平有限,對此都尚未涉及,有待做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得到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經費支持,特此致謝。)
附 注:
①《教與學》引言中為740余組,據筆者統計,有“二-兩”“兩-
二”兩組重復,算一組,共737組。
②張志毅,張慶云《新華同義詞詞典》(中型本),北京:商務印
書館,2005.
趙新,李英《商務館學漢語近義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新華同義詞詞典》和《商務館學漢語近義詞詞典》在收詞數量上相當,具有可比性。
③在“朋友”和“陪伴”混淆原因分析上,得到印度尼西亞瑪拉拿
達大學蕭頻老師對本文的幫助,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
[1]施光亨,王紹新.漢語教與學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劉縉.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漫談[J].語言文字應用,1997,(1).
[3]張博.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同(近)義詞”處理模式分析及建議
[A].鄭定歐.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8.
[4]張博.外向型易混淆詞辨析詞典的編纂原則與體例設想[J].漢語
學習,2008,(1).
[5]張博.二語學習中母語詞義誤推的類型與特點[J].語言教學與研
究,2011,(3).
關鍵詞:副詞;到底;終于;教學策略
漢語詞匯中存在大量的近義詞,外國留學生在運用這些詞時,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所以有關近義詞的辨析就成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關近義詞的課堂教學策略方面的研究論著已有很多。但有關近義副詞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到底”和“終于”的語用分析,探究近義副詞的課堂教學策略。
首先,我們來看下面幾個句子:
(1)經過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
(2)經過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了。
(3)經過一番周折,案情終于大白。
(4)經過一番周折,案情終于大白了。
(5)問題到底解決了。
(6)問題終于解決了。
在上述幾個句子中:(1)與(2)、(3)與(4)的區別是有無句末語氣詞“了”,(1)和(3)、(2)和(4)的區別是一個句子用了“到底”,一個句子用了“終于”,上述句子究竟哪個能說哪個不能說,下文會作具體分析。
一、“到底”和“終于”的用法分析
(一)《現代漢語八百詞》中的解釋
到底:[副]
1、用于疑問句,表示進一步追究;究竟。用在動詞、形容詞或主語前:他~是誰?/~到底事情怎么樣了?
主語如是疑問代詞,到底只能用在主語前。
~誰去(×誰~去)/~哪一個好?(×哪一個~好)
帶嗎的疑問句,不能用“到底”:
×你~去嗎(只能說“你去嗎?”或“你~去不去?”)
2、表示經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某種結果:到底+動/形。必帶“了”或表示其他完成的詞語。
經過一番曲折,事情~成功了/我們~戰勝了風雪,到達了目的地/
3、強調原因或特點:畢竟。
a)用在動、形或主語前。
~沒過去,問了很久才問到/他~有經驗,很快就解決問題了/~你有辦法,很快就把機器修好了。
b)[名]+到底+是+名。前后名詞相同。
[南方]~是南方,四月就插秧了/[小孩】~是小孩,這些道理他還不大懂。
終于:[副]
表示經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某種結果。較多用于希望達到的結果。
a)終于+動。“終于”后至少要有兩個音節。
反復試驗,~成功/等了很久,他~來了/幾經周折,案情~大白/盡管多方醫治,~還是把受傷的腿鋸了
b)終于+形。限于表示狀態變化的形容詞短語。
天色~暗了下來/由于長期堅持鍛煉,身體~強壯起來/趕了八、九十里路,小劉~疲憊了。
(二)“到底”和“終于”用法的異同
相同點:a)詞性相同:都是副詞,同屬時間副詞
b)部分義項相同:“到底”的第二個義項與“終于”的意思相同,都表示經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某種結果。
c)都能放在形容詞或動詞前,對所跟動詞和形容詞都有特殊要求。
不同點:a)使用語體有別:“終于”多用于書面語,“到底”書面語、口語都比較常用。
b)“到底”有三個義項,是多義詞;“終于”是個單純詞。
c)“到底”修飾的動詞或動詞短語必帶“了”,“終于”不受此限制。如:問題終于解決/敵人終于
問題到底解決了/敵人到底了
d)“到底”用在問句里,加強語氣;“終于”沒有此用法。
你到底(×終于)去不去?/那封信到底(×終于)收到了沒有?
e)“到底”還有“畢竟”的用法,此時是強調原因。“終于”沒有。
他到底(×終于)有經驗,很快就解決了。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除了(1)之外,(2)-(6)這五個句子都是正確的。
(三)“到底”和“終于”在語用方面的差異
“到底”和“終于”在表示經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某種結果時,深層語義有區別。用“到底”時,描述的是客觀的過程,最后總能印證結果,這個結果有好有壞,有種事情的結果本該如此,只是用的時間比較長罷了;用“終于”時,較多表示希望達到的結果,此結果一般是好的結果,它強調的是過程雖然比較艱難,但最終還是出現了自己期望出現的結果。如:(a1)問題到底解決了/(b1)問題終于解決
“到底”在表示經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某種結果時,結果有好有壞。在(a1)中,表示的是一種好的結果,在(a2)中,表示的是一種不好的結果。
但是,“終于”也并非完全只能表示好的結果,趙運普(2002)《也說“終于”》一文中就詳細分析并指出,“終于”并非只有隱含期待意義這一種用法,它還可以表示事物變化的負面結局或邏輯事理的必然性。從這點來看,在表示最后出現某種結果時,“到底”和“終于”是可以互換的。
二、近義副詞誤用原因分析
通過對上面“到底”和“終于”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近義副詞誤用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近義詞量大且多
留學生從初級階段的后期開始,隨著漢語詞匯量的增大,尤其是到了中、高級階段,每學習一個新的詞語,都極有可能存在與以前所學的舊詞相辨析的問題。
(二)教材生詞釋義不詳
當前大部分學校使用的對外漢語系列教材,在生詞部分通常都采用“生詞+漢語拼音+外語注釋”這一模式,美中不足的是它給學生一種印象:不同語言詞匯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結果就無法準確區分漢語中眾多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造成口頭或書面交際的不得體。
(三)教師講解不足
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詞語時,只是孤立的講解某個詞的詞性及用法,沒有在此基礎上對意思相近的詞語作詳細的比較分析,也沒有給出大量正確的句子讓學生模仿、操練。
(四)學生沒學到位
留學生對詞語的全部義項掌握不全面,對詞語的用法也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學習,有時還會受到母語負遷移、目的語泛化的影響。
三、近義副詞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加強漢語副詞本體研究
副詞是漢語中很重要的一類詞,它們雖然比不得名詞動詞形容詞那樣多,是封閉的類,數量有限,但是這些副詞的分類情況、一個個副詞的用法、同類副詞之間的小的差異等等問題,到現在還沒有研究清楚,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只有教師自己對這些問題了解清楚,才能給學習者講明白。
(二)重視學生的錯誤,及時進行偏誤分析
在日常交流中,要收集學生用錯副詞的句子,并及時的加以分析引導,讓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并總結其使用規律,從而達到正確運用該副詞的目的。
(三)具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對比分析法
1、對比一組副詞義項上的差別。
2、分析一組副詞適用語體的異同。
3、考察一組副詞對句中的動詞或形容詞的要求。
4、對句型和句式的依賴程度。
5、對主語或賓語的要求。
語文園地一
課型
語文園地
授課
時間
1課時
教學
目標
1.交流平臺,積累課文中優美生動的句子,并細細體會其中的寫作技巧。
2.識字加油站,歸類識字,認識三種不同偏旁的生字及其詞語,了解形聲字形旁表義的功能。
3.詞句段運用,學會在語境中辨析近義詞,學會仿寫動物外形。
4.通過看圖、感悟、體驗、誦讀,體會古詩《憶江南》,幫助小學生積累古詩。
教學
重點
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和背誦。了解古詩意思。
教學
難點
借助拼音自主閱讀詞語和句子,交流不會的問題。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揭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語文園地”的內容。(板書:語文園地)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交流平臺
板塊一:交流平臺
課文中有許多優美生動的句子,需要我們細細體味。
1.(出示課件2)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
(1)小組學生圍繞上面一句話進行交流,探究自己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板書:體味好句子)
(2)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
預設:讀這句話我體會到小燕子飛行的輕盈。
預設:讀這句話,我感到語言很美,“小圓圈”“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
【設計意圖:出示課文佳句,探究體味,對例句的分析,使得交流的內容不再空洞,變得形象可感。】
”感覺很有畫面感,仿佛看到了那樣的場景。
2.(出示課件3)
“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這句話你認為作者寫得好在哪里?
作者把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給人的那種感覺寫出來了。非常生動,傳神。
你認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花骨朵寫得那么傳神、生動?
(作者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很有代入感,很逼真、很有畫面感。)
3.(出示課件4)
“瓢蟲款款地落下來了,折好它的黑綢襯裙——膜翅,順順溜溜;收攏硬翅,嚴絲合縫。”
找出文中的動詞,說說寫得怎么樣。
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
(1)這些動詞分別是“落下來、折好、收攏”,很有條理。
(2)這些動作寫得非常細致,尤其修辭語的運用“(款款)地落下來、(順順溜溜)地折好膜翅、(嚴絲合縫)地收攏硬翅”,顯得描寫就非常細致,妥帖,很有畫面感,眼前仿佛看到了這只飛落的瓢蟲。
4.教師小結:要想把語言寫得優美生動就要描寫細致、,多使用一些恰當的修飾語,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夸張等,還要寫得有畫面感,寫具體、生動。(板書:描寫細致、修飾語、修辭手法、有畫面感)
(二)識字加油站
1.(出示課件5)
2.
指名拼讀生字,齊讀生字,指名領讀。
注意讀準平舌音“資”,翹舌音“擲”,邊音“撈、繚、絡”,前鼻音“援”,后鼻音“貢”。
3.小組同學對比讀,互相交流,組長記錄小組同學的發現。
4.小組派代表匯報交流,教師小結。
(1)復習形聲字:(出示課件6)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旁兩部分組成,其中的形旁表義,聲旁表音。
本題展現的生字都是形聲字,是強調了形旁表義的功能。如第一組的三個生字“援、擲、撈”形旁都是“扌”,表示與手有關,第二組的“縛、繚、絡”偏旁都是“纟”,表示與絲線、繩索有關;第三組“資、貢、貸”偏旁都是“貝”,表示和錢財有關。(板書:形聲字形旁表義)
(2)本題形聲字的分類。
(課件出示7)
①左形右聲:援、擲、撈、縛、繚、絡
②下形上聲:資、貢、貸
5.小組交流,再找一些這樣的漢字進行識字練習。
6.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課件出示8)
左形右聲:清
河
淌
油
上聲下形:忘
想
感
態
三、詞句段運用
板塊二:詞句段運用
(一)辨別運用近義詞。
(出示課件9)
1.
讀一讀,指名讀,齊讀,男女比賽讀。
所選的詞語都是近義詞,看看適合選擇哪一個。(板書:近義詞)
【設計意圖:把相同偏旁的生字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學習,并且在學習生字詞的過程中,學習了形聲字形旁表義的功能。】
【設計意圖:把近義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辨析運用,效果會非常明顯,能增強學生對這些詞語的修飾作用和使用場合的理解辨析能力。】
2.說一說,小組交流,讀讀句子,看看選擇什么詞語填空。
3.小組代表發言。
每組詞語都是近義詞,要根據語境,選擇恰當的填空:第一小題,形容細小的波紋的動態,應該選擇“蕩漾”;第二小題,形容歌曲,應該是“輕快的歌曲”較為恰當;第三小題,應選“靈敏”,因為是形容小狗的鼻子的。
(二)句子積累。
(出示課件10)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師生評議。
2.說一說這些句子,都抓住了動物的什么特點?(板書:抓住動物特點)
小組交流,代表展示,師生評議。
第一句,描寫小燕子的外形,抓住小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的特點來寫的,描寫順序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
第二句描寫獨角仙的外形,抓住了“甲殼、頭部的角”的特點寫的,從顏色、形狀、質感等方面來寫。
3.照樣子,寫寫自己喜歡或熟悉的小動物的外形。
(課件出示11)
如,松鼠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很討人喜歡.它四肢靈活,行動敏捷。玲瓏
的小面孔上,嵌著一對閃閃發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過油。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總是向上翹著,顯得格外漂亮。
四、日積月累
1.出示古詩,學習生字。
(出示課件12)
憶江南【唐】白居易
【設計意圖:先理解和分析例句,了解描寫動物的外形的方法,再訓練寫話,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2.師范讀,學生跟讀。互相交流識記生字。自由朗讀。
3.教師簡介:《憶江南》是一首詞,是唐代文人白居易
所作。本詩描繪了江南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江南的喜愛和懷念之情。(板書:《憶江南》詞)
4.(出示課件13)詞語解釋
諳(音安):熟悉。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5.看注釋,小組合作,交流體會詩句的意思。
6.小組派代表參與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出示課件14)
譯文:春日,朝陽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紅得勝似烈火;江水碧綠的顏色,只有藍草可以相比。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對江南的回憶?
(出示課件15)
創作背景: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通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
(出示課件16)
作者簡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詞,理解和分析古詩,增強學生學習古詩、理解古詩、誦讀積累的能力。】
7.讀出韻味
這首詩可以按照這個節奏讀:
(出示課件17):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8.熟讀成誦。
在理解和會讀的基礎上,反復朗讀,熟讀成誦。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體味好句子,學習了形旁表義功能的形聲字,學會辨析運用形近詞,練習抓住特點寫動物的外形,學習了古詩《憶江南》。
板書
內容
語文園地一
體味好句子:
描寫細致
使用修飾語、修辭手法
有畫面感
形聲字形旁表義
近義詞辨析
抓住動物特點描寫外形
唐
白居易《憶江南》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本堂課的設計內容較為豐富,先體味好句子,接著學習了形旁表義功能的形聲字,學會辨析運用形近詞,練習抓住特點寫動物的外形,學習了古詩《憶江南》。
通過多媒體課件和生動有趣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同時,關注了語文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拓寬了語文學習的范圍,學生在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之后能夠舉一反三,獲得更多的知識,增強主動學習語文的意識。
不足之處:
由于是練習,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今后還應該設計有趣的情境或游戲活動,使學生在玩中學,學起來就輕松、自如了。
備課素材
【教材分析】
這個語文園地有4項內容,分別是交流平臺、識字加油站、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交流平臺版塊是通過讀一些課文中出現的優美生動的句子,學會積累體味;識字加油站出示了三組字詞,分別是三種不同偏旁的生字詞,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點;詞句段運用分別安排了幾組形近詞的辨析運用,以及仿寫動物外形的片段;日積月累部分學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詞《憶江南》,表達作者對江南的懷念和贊美之情。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描寫江南的古詩詞有哪些?
1.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2.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3.江南
【漢
無名氏】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4.贈范曄
【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5.菩薩蠻
【唐.韋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