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瓜的說明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攝影技術逐漸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特別是隨著數碼技術的發展,以往復雜的攝影技術正變得越來越簡單。目前,許多媒體的文字記者都出于工作需要武裝上了“數碼”,成為文字、攝影一肩挑的“兩棲”記者。這種現象在地市級報紙逐漸呈現發展趨勢。傳統的“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的概念,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振起新聞記者的“兩翼”,順應時代的發展,是當前和今后新聞工作發展趨勢的必然。
一、“一專多能”是對新聞記者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文字報道和攝影報道一直是報紙媒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按照報界專業化的要求,人們約定俗成地把記者分為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從而文字報道和攝影報道分家,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領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文字記者不懂攝影,攝影記者不精文字的尷尬局面。
筆者經常聽到有人問,你是文字記者還是攝影記者。記得有人請一位文字記者拍張新聞照片,這位記者回答,那是攝影記者的事,隨后我給你請個攝影記者來。當有人讓攝影記者寫新聞時,他們也會搪塞別人:那是文字記者的事。而從目前來看,新聞事業飛速發展,報業競爭日趨激烈,各報業媒體越來越需要能夠掌握多種采編技能的復合型新聞記者。
新聞界前輩、原新華社社長穆青很早就提出過著名的“兩翼齊飛”論。他指出,文字和圖片是新聞報道不可缺少的兩翼,缺少哪一個都飛不起來。他還強調,“一個新聞單位,對于文字和攝影報道要同等重視,同等愛護,不能厚此薄彼”。
我們打開報紙的發展史,從中可以得知,報紙從最初的“有文無圖”,到后來的“重文輕圖”,然后再到當今的“圖文并重”,新聞攝影這一報道形式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成熟,其獨特的魅力正越來越受到新聞界的重視。當前國內外不少報紙,出現了在重要版面上,都將新聞照片做好做大,強化圖片影響力和沖擊力的版式風格。
可從目前報紙來看,照片偏少,尤其是具有新聞價值搶眼的照片更少。新聞照片存在的問題,可以說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筆者認為,報紙新聞攝影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新聞照片缺乏強烈的時效性和新聞性,更缺少一定的沖擊力。當天的、昨天的新聞照片不多,最近、日前、前不久模糊日期的多;獨立的新聞照片不多,做插圖或者配發文章發表的多;必須當天見報的不多,明天后天甚至想什么時候用都行的多。照片的文字說明新聞要素不全,內容含混不清。二是主題雷同的多,跟風現象極其嚴重。新聞照片反映同一時期同一主題的多,重復性較大。三是反映生活表象的多,缺乏對現象本質的認識,作為新聞報道深度不夠。四是報道領域狹窄。一些報紙,只會唱“四季歌”和“大路歌”,缺乏個性特色,拍攝的照片多是領導出席會議,還有一些新聞照片是每年節假日的翻版。
許多報社處理新聞圖片的手法,也可以說是粗放型的,而不是專業型的,存在嚴重缺位現象。在不少報社,缺少或根本沒有專業圖片編輯。還有一些報社,把新聞照片當成了編輯美化版面的工具。在更多的報社,不少編輯沒有進行過新聞攝影的專業培訓,導致新聞照片安排不當,圖片成了陪襯。這種圖文脫節現象,長年制約新聞攝影事業的快速發展。
當今,社會突飛猛進,我們的報紙媒介,僅僅依靠幾名攝影記者,很難適應當前報紙的需求。作為一名新聞記者,需要練就圖文并重的“兩棲”硬功,也只有這樣,才能勝任記者的工作。
記者向文字、攝影“兩棲作戰”方向發展已勢在必行。
二、文字記者“一專多能”的優勢
新聞敏感是記者這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業務素質,任何新聞不管是以文字還是圖片的形式進行報道,都要求記者能透過表象,掂出新聞價值的分量,進行到“位”的報道。
從實際來講,文字和攝影這兩種報道形式在本質上相通。文字記者在其從事文字報道的長期新聞實踐中,有著對新聞事件和現象獨到的觀察、思考和判斷力,對于抓住新聞照片的看點具有一定的優勢。文字記者的洞察力,是普通攝影記者所不能比擬的。新聞圖片能否“抓人”,關鍵在于圖片本身的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也就是說,圖片所表述的內容是否對讀者有新鮮感,圖片是否對讀者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強烈的心靈震撼力。文字記者敏銳的新聞眼光和深厚的藝術素養,決定了其把握圖片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的超凡能力。
有這樣一件事情,可以說明文字記者的新聞眼光敏銳,有獨到之處,若將自己長處與攝影嫁接,收獲將頗豐。筆者聽說過這樣一個發生在河南省確山縣的故事。那年這個縣西瓜大豐收,當時路過該縣的一位記者看到市場上西瓜堆集如山,很多瓜農臉上卻沒有笑容。這位記者雖然長期從事文字采寫,但出于記者的職業敏感,經過認真準備,第二天便帶著相機先乘公共汽車后步行,到一個叫石滾河的山村,采訪拍攝了一組題為《西瓜很甜,農民很苦》的新聞圖片,反映賣瓜難、豐產不豐“收”問題。照片很快在《農民日報》、《經濟日報》等媒介發表,很多省內外的客戶到該縣購買西瓜。一位農民說:這位記者幫了我們的大忙,不但幫俺瓜農找市場,還幫俺農民賣西瓜。假如沒有圖文并茂的報道,假如文字記者不會拍新聞照片,就不會有這樣的效果。
眼下,不少報社對文字記者的分工仍是沿用“跑線”的老辦法,對攝影記者有的是專門成立攝影部單獨作戰,有的是分到各采訪部門與文字記者并肩作戰。長期以來,攝影與文字脫節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文字記者如果與攝影記者關系好,還會經?;ネㄐ畔⒁黄鸩稍L,但在多數情況下,雙方各自為政的多,“井水不犯河水”。攝影記者不能及時掌握當前報道的中心和重點,還經常為新聞線索短缺而苦惱。反映在報紙版面上,就是攝影的“短腿”現象。如果文字記者能動手拍照,那就不會浪費一些完全可以用圖片來表現的新聞資源。
文字記者的強項肯定是文字表達能力。圖片說明雖然只是用簡短的文字來說明圖片,但文字的好壞仍然十分重要,好的說明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與好的圖片相得益彰、珠聯璧合。好的圖片如果配上簡單的說明,圖片報道的效果就會打折。比如新華社已故社長穆青,他不僅寫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一大批堪稱典范的新聞名作,也創作出了許多精美的攝影佳作。如《長沙晚報》記者周柏平拍攝的《追星追上袁隆平》,是一張令人過目難忘的好照片。當時記者本是采訪一臺音樂會,正逢剛剛榮獲全國自然科學最高獎的袁隆平院士在觀眾席被一群青少年圍住簽名。過去的追星族現在開始追“科星”了,這難道不是科教興國戰略實施以來全社會崇尚科學的一個縮影嗎?敏銳的新聞眼光促使記者當即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刻。這張獨家照片見報后,一些同在現場采訪音樂會的攝影記者后悔自己放走了一條“大魚”。因此,文字記者要有圖片意識,攝影記者要有文字意識。文字報道和圖片報道要真正成為一體,才能充分發揮出媒體的整體優勢。
隨著媒體競爭的日益激烈,對新聞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也在提高,一些具有圖文并重技能的復合型記者成為媒體的中堅力量,這既體現了媒體的綜合競爭實力,也使記者的潛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如今,相當一批既有較深厚文字功底的記者,也有了精湛的攝影技藝,在新聞行當里如虎添翼。許多報社的社長、總編輯,開始格外重視新聞圖片,而且親自動手拍攝新聞圖片。他們的行動,也帶動了一大批文字記者加入了“兩棲記者”的隊伍。
練就圖文并重技能,可以使記者的采訪活動得到延伸。記者在采訪一些譬如群眾性集會、新聞發表會、慶典活動,甚至是突發性的災難場面時,文字采訪必不可少,但圖片的定格不但增強新聞的現場真實感,還可以彌補文字采訪時的倉促和記憶的淡忘,在組織文字報道時又可以從新聞事件的畫面中回憶起疏忽的細節,對后續報道起到豐富和補充的作用。有些文字記者,在新聞事發現場采訪時,都要用數碼相機拍攝與新聞事件相關的照片,在完成文字報道的過程中,通過查看現場照片再現新聞事件中的人物神態、現場環境、氣氛等方面的細節,以彌補現場文字采訪時的記錄缺憾,使后續的文字報道更趨于生動、翔實,使采訪活動得以延伸。
三、培養復合型記者隊伍的途徑
振起新聞記者的“兩翼”,需要突破專業技能局限,加強復合型記者隊伍培養,讓文字記者拿起相機,攝影記者抓起筆桿,適應時代對新聞工作的要求。
報社領導應把文字記者掌握新聞攝影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像培養文字記者那樣培養攝影記者,像培養文字編輯那樣培養圖片編輯,在版面上重視新聞圖片,建立新的考核機制,創造復合型記者脫穎而出的環境。
加強業務學習和交流是提高攝影記者自身素質的基本方法之一。請新聞攝影專家到報社為新聞記者講課,讓攝影記者介紹他們搞好攝影報道的經驗和體會。同時,不妨派年輕記者和工作表現出色的記者到兄弟報社學習交流。同時,報社也可舉辦豐富多彩的新聞攝影比賽活動。要改變新聞比賽文字新聞多攝影新聞少的狀況,就要多舉辦專門的新聞攝影比賽。
作為報社來說,不妨把提高記者的圖文并重技能作為業務培訓的一項內容來抓,適當開展必要的短期的文字、攝影“崗位輪換”,無疑對培養復合型記者隊伍大有好處?!侗本┣嗄陥蟆犯裢庵匾曅侣剶z影工作,幾乎每個記者都是“雙槍將”。在跨千年里,這家報社派出的國內34名和24名各時區記者,大多為文字記者,除發回了一些文字外,也發回了一些照片。文字記者應該時刻有攝影意識,尤其是像北京青年報這次各地區僅派一個記者的采訪。一個情景、一個新聞事件,用文字表達固然很細,但要許多文字也未必清楚,一張照片則很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北京青年報》能一下子派出這樣龐大的“兩棲”記者,沒有平時的培訓,絕對是不可能的。
此外,要大力完善報社科學的新聞圖片運營機制,在機構設置上改革創新。大力提高新聞攝影作品的質量,開發共享新聞資源,將適合用圖片報道的那部分新聞題材用圖片來反映,最終在版面上形成“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的傳播效果。讓更多的新聞記者在“讀圖時代”振起自己的“兩翼”,為我們新聞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