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小竅門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人都有一套竅門,而我也有一套。
以前我掃教室地總是慢,這是為什么呢?我發現每掃一排都掃完外面掃里面掃出來時外面又掃了多麻煩啊!于是,我先掃里面外面一塊兒帶出來了。而且我又發現拿凳子時要先把掃把放在一邊,雙手完成抓取放到一邊才行。而我改成一手抓住一只腳卡住凳子,往后一提,就可以了多省時省力啊!
……
這是竅門也是引子,生活中就需要竅門。
小虎嶺小學一年級:趙小斌
一、依據教材,形式多樣開展訓練
新改編教材中的作文訓練,既有靈活自由的命題要求,又有新穎多樣的作文形式,能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自由選擇作文的權利,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欲望。教師開辟新的作文訓練形式來豐富學生的作文生活,如:創設童話作文、詩歌作文、應用作文、美術作文、錄音作文、電視作文,甚至還可以讓學生走向社會寫調查報告來豐富學生的作文訓練形式。在這些形式中,學生的各種語言都得到了靈活訓練,能很好地提高寫作興趣。
二、多讀好書,積累好寫作的素材
作文教學應在引導學生多看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報上下工夫。尤其是作文前更應強調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搜集信息,積累豐富的感性素材,作文時就不至于“難為無米之炊”了。平時教師可選用具有鮮明時代性,宣揚反映當地小學生寫作水平的報刊運用到作文中。這樣,不但教會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方法,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這些報刊學生讀后就想一試身手,展示自己的才華。
三、聯系生活,使學生樂于寫作文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教師可經常安排學生在生活中觀察事物,展開想象,創造自身語言。如,在家中學做一些家務:包餃子、燒飯、洗衣服等。要讓學生親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過程如實地、具體地寫下來。學生對這樣有趣的實踐作業,特別樂意接受,而且他們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熟練地掌握一種家務的小竅門來表現自我。因此,他們就學得很投入,并能獲得深刻的勞動體驗。在此基礎上引導作文,就能很容易地喚起創作靈感,他們會挖掘素材,并寫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所說的話讓我情同深受:如果有人要我當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里,有花園、佳肴、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數也數不清的仆人,條件是我不讀書,那么我決不當國王。我寧愿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樓閣里,也不愿意當一位不愛看書的國王。可見,書像一塊磁鐵吸引多少有識之士啊!
作為朝夕相伴朋友——書,我視其為知音,與她進行的是心靈的碰撞、思想的交融。俗話說得好“好書不厭百回讀”。讀一本書,不能走馬觀花瀏覽一番就算了,而是要邊看邊體會書中的意蘊,咀嚼其中的精華,像品茶那樣細細品味這本書,這樣所得到的收獲定然是非同一般的。同時,你看的書越多,咀嚼得越久,思考得越深,那你就可從“知己”那里獲取一種思想,一個構思及更多的文采。那么以后你的寫作也會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手下的文章也顯示出一定的文采,也會更有一種新意。此外,如果書這位朋友的好言好語一時無法全記心間,你還可以在讀書時做一些筆記,例如“精華摘錄”,這樣就給自己建了一個知識“蓄水池”。不會產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后悔。切忌與這位知音被動式地交往,萬萬不能“死讀書”,不然看多少本書也是徒勞的。
因為我遵循以上真誠交往的原則,“朋友”自然也為我的人生鋪平一條金色的大道。“世界上的一切都在書里,世界上沒有的一切也在書里。”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在書中,我學到各種各樣在平時學習中很難學到的東西。小學的時候,我很怕寫作文,因為總是寫不好,自從養成了看書的習慣,我的作文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口語交際也有了進步。平時上課時,老師經常會提出一些課外的問題,我也能輕而易舉地回答。平時生活中,我還經常利用到書中學到的小竅門,使我們一家的生活更加方便……書對我的幫助真是舉不勝舉。
[關鍵詞]作文教學;作文能力;寫作興趣;觀察與思考
寫景,是作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難點。描寫景物,要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一點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大多數同學常犯的毛病,就是觀察流于空泛。一描寫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齊放,鳥語花香”等等,但是,春光如何明媚,百花齊放是什么樣子,鳥語究竟是什么聲響,花香又是哪般味道,他們卻往往說不出來,這樣給人的感覺就是籠統和模糊的,既不形象生動又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讀者就更不會從習作中感覺到閱讀的快樂了。那么,怎么才能觀察細致,下筆有神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個小竅門。
一、抓住景物特征
描寫景物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怎樣才能更好的準確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在教學中就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實踐,加強學法指導,充分調動學生觀察事物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學生平時就養成了愛觀察的習慣,對那些有自己特點的事物也就格外留心了。天下的景物千差萬別、千姿百態,縱然是同類事物,也有互相區別的特征,各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花,有的艷麗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水洶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鏡。比如山,有的雄偉壯麗,有的秀美挺拔。如課文《桂林山水》的作者,在寫漓江水時,就抓住了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寫桂林的山時,則抓住了它的“奇”、“秀”、“險”的特點,給讀者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如臨其境。可以說,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景物的觀察就成功了一半。寫景自然也就成功了。
二、明確觀察點和觀察順序
坡有詩云:“橫看側嶺則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可見,觀察角度不同,所觀察到的景物也大不一樣,因此,我們要選擇一個最能體現景物特征的角度進行觀察。選好觀察點和觀察角度,仔細看清景物的位置、內容、構成、輪廓以及景物各部之間的關聯,按照順序把你觀察到的寫下來,描寫的景物才有層次感,就像中國的國畫一樣具有遠近虛實濃淡關系,讓人產生美感。只有這樣,景物描寫才有一個清晰的線索,讀者仿佛也能隨你的目光一點點地去看。總之,不能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如俗話說的哪里天黑就在哪里息,更不能亂寫一通,使讀者如入云霧之中,不知所云。
三、分辨景物的色彩
自然界的顏色多姿多彩,不同的季節,景物的色彩各有特點,即使同一種顏色,也會有深、淺、明、暗的區別。比如《火燒云》一課,作者用了“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等詞語描繪火燒云色彩。這就是作者在細致觀察全過程后,將火燒云豐富的色彩、瞬息的變化捕捉定格在腦海中,才寫出那么變幻多端、瑰麗無比的云彩來。因此,我們對觀察的景物的色彩要善于分辨,我們的眼睛就是相機鏡頭,對捕捉到的美麗的色彩要隨時按下“快門”,把豐富多彩的景物存儲在大腦硬盤里,在寫作時,遇到寫景的環節,就水到渠成寫出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的、色彩鮮明具有個性的景物出來。
四、對比觀察景物的動靜態變化
作為景物本身,“靜”和“動”是共存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兩者相互相承,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想把靜止的景物寫活,就要把它“靜”與“動”兩種狀態都表現出來。景物有的是在不同時間里的變化,有的是在生長、形成過程中的變化。比如樹木一年四季什么時候抽出新芽,什么時候枝繁葉茂,什么時候著樹干;比如植物,它的發芽、開花、結果等各個生長期都有不同的特點。如果細致觀察了全過程,前后比較,就容易抓住不同階段的特征進行描述。
五、描摹景物的聲音
【關鍵詞】口頭表達能力 培養 課堂 課后 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52-01
張志公先生曾指出:“會說,話說得好越來越成為生活、工作、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這一點,在傳統積弊很深的漢語文學界是很難被理解、重視得足夠的,或者雖然理解了,重視了,然而在教學中是很難做得足夠的。”誠如他所言,我們目前的語文教學,偏重讀寫能力的培養,聽說能力的訓練在我們的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中基本難以找到蹤跡。這對于處在信息高速發展時代的初中生而言,可以說是致命的缺陷。看看我們的學生,很多都存在著有口難開,言之無物,邏輯混亂,唆拖沓……問題,這樣的他們是很難適應這個經濟全球化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社會,如此嚴峻的現狀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作為新一代初中生的引導者,我們不能固步自封于“應試”的狹小范圍內,而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目前,我們最迫切的是要提升對語文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在摸索中不斷進步和完善。
一、口頭表達在課堂的系統科學性訓練
作為教師,課堂是我們最大限度引導學生、培養學生、訓練學生的主陣地,所以要科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我們必須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這個最佳教學陣地。
首先,堅持課前三分鐘的演講。剛開始,讓學生當眾開口說話,即使事先做了充分準備,但一登臺也會臉色漲紅,心慌膽怯,聲音顫抖,手足無措,這需要逐步的培養和鍛煉。所以我們要為學生創造進行口頭表達的機會和環境。這課前的三分鐘就是我們為孩子爭取的鍛煉的時間,演講的內容從開始簡單定向逐步向豐富自由發展,形式也可以在學生熟悉后往多樣性發展。
其次,合理安排課文的朗讀訓練。語文這門功課特殊性,對朗讀有一定的要求,這正好為提高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可以借助朗讀課文,適當安排朗讀時間,講授朗讀的小常識、小竅門,并強化訓練朗讀的語音、語調、停頓、感情等等,在朗讀中體悟文本,在朗讀中提高自己口頭表達的水平。
最后,巧妙利用課文的解讀提問。在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口頭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不斷學習的同時,也得到不斷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把課堂的主動給學生,由我們所謂的“問題式教學”逐步轉變到“提問式教學”,前者以老師問為主,后者以學生提問為主,由重復性提問逐步轉變為學生自主性提問,逐步訓練學生有意識地結合文本內容和教師的引導,圍繞關鍵內容展開討論,這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特別是討論后的總結更能提升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口頭表達在課后的加強鞏固性訓練
課堂,畢竟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我們雖然迫切需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但卻不可能霸占語文課堂。在課上的口頭表達的訓練我們也只能見縫插針,顯然這樣的訓練時間和強度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在課后有所強化和鞏固。
首先,角色表演。我們的課文中很多篇精彩的小說,作者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精彩,我們可以把那些精彩的判斷節選出來,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表演。通過這樣的角色表演,學生可以慢慢放開自己,不斷去揣摩表達時的語氣、語調、神態,無疑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通過這種方式,也增加了學生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興趣。如果再加上一點競爭,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其次,口頭作文。另外,我們都把聽、說、讀作為寫的踏腳石,這里我們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平時,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都會有結合課文的片段寫作的訓練,在這里我們不妨把“寫”作文改成“說”作文。在課后我們把作文的要求布置好,學生可以寫關鍵詞但不允許通篇寫好,第二天的三分鐘演講就可以作為“說”作文的表演空間,讓學生自由發揮。這無疑可以訓練他們口頭表達的組織、邏輯、現場表達和臨場發揮的能力。
最后,課外活動。只是結合課文進行口頭表達的訓練是不夠的,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多設計些練話的活動,并進行嚴格要求,嚴格考核,爭取學生在大量的練習實踐后逐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目前我們就可以為他們組織一些主題班會、朗誦會、辯論會、演講比賽、故事比賽等等,但要堅持的一點就是,要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他們是比賽真正的組織者,參賽者,活動者,我們為他們提供機會,同時為了增加積極性,也作為他們進步的評分者和見證人。
三、口頭表達在生活的拓展延伸性訓練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意義。”如果我們口頭表達的培養只局限在學校,那無疑會逐步失去它的活力,更不能適應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所以我們對口頭表達的培養必須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去。
首先,找到訓練的內容和時機。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在課程標準中寫到:“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我們強調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方面的確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一方面更是為了幫助學生能適應這個高信息化的社會。生活中的語言相對于課本無疑更豐富、更精彩、更新穎,不時有新詞匯、新句式出現,這些生活化的語言是我們平時溝通和交往的主體,所以學生在生活中要積極地積累這些詞匯來豐富自己的表述。除了積累,我們更要表達出來,因此要學生抓住與他人溝通和交往的機會訓練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例如與朋友的談心,與家人的討論,與親戚的溝通,與陌生人的交流等等,這都是學生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場地,只要自己努力,生活中到處都有你訓練的機會。
其次,堅持監督評分。只有訓練而沒有監督無疑會使學生的訓練變成空話,所以也要有相應的評分機制。第一,實行家長打分,每星期對他的兩次口頭表達進行打分。第二,實行學生互評,每周末對他的整體表現進行打分。第三,實行教師抽評,每周選擇幾位學生,讓他對這周中的一次交流進行復述,隨后進行打分。這樣,在評分的督促下,使生活中的口頭表達訓練有一定的保障。
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可以誤國;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在當今社會,這種作用更是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領域。大到國際爭論,小到鄰里糾紛,沒有出色的口頭表達能力將會使自己處于不利之地。所以口頭表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缺失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要為現狀的改善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嘗試。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張志公論語文教學改革[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