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致我們終將逝去青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暖傷;青春;夢想
一、引 言
改編自中國當代作家辛夷塢同名小說的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導演趙薇的處女作,也是她攻讀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研究生的畢業作品。該片由香港著名導演關錦鵬擔任監制,由海峽兩岸的多位優秀演員擔任主演,包括飾演陳孝正的趙又廷、飾演林靜的韓庚、飾演鄭微的楊子珊、飾演施潔的佟麗婭等。
在132分鐘的片長里,導演趙薇為觀眾呈現了一場關于青春的記憶:自稱為“玉面小飛龍”的鄭微追隨青梅竹馬的鄰家哥哥林靜來到某市讀大學,當她滿懷對于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之時,林靜卻悄無聲息地從鄭微的世界中消失了。在林靜赴美留學的陰影尚未消散余盡之時,一次偶然的爭吵使陳孝正走進了鄭微的內心深處,陳孝正的冷漠使素來眾星捧月的鄭微倍感失落,但熱情洋溢的本性使鄭微很快擺脫了失落,開始了勇敢的追愛旅程。正當鄭微沉浸在與陳孝正的甜蜜之中時,現實再一次打破了鄭微與心愛之人天荒地老的夢想――陳孝正在赴美留學和鄭微之間選擇了前者,因為出人頭地才是家境貧寒的陳孝正的夢想。如果說青春時的懵懂與執拗是一種美麗的錯誤,那么多年的孤寂與傷痛就是它悲慘的代價,影片將時光快進了數年,畢業后的鄭微化身成熟、干練的白領麗人又一次品嘗了命運的無常,帶著愛意的林靜與懷揣悔恨的陳孝正同時回到了她的生活之中。紛繁的世遷、好友阮莞的意外離世促使鄭微開始平靜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明白了相比于跌宕起伏的愛戀平凡的關愛才是自己應該尋找的幸福,并決定與林靜結婚。但當鄭微通過林靜手上的傷疤知曉了施潔的事情后,二人再度分道揚鑣,而衣錦還鄉的陳孝正則將鄭微視為遺失的夢想,繼續追尋著……
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導演趙薇延續了辛夷塢同名小說中“暖傷青春”和小清新的風格,以直面現實殘酷、心懷過往溫暖的姿態描繪了一場終將離散的青春往事。對辛夷塢小說的成功改編及諸位著名演員的傾情出演使該片在中國當代青春題材的電影中獨立群雄,趙薇憑借《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超過7億票房成為單片票房最高的華人女導演。本文將以隨著夢想而飛揚的青春這一視點,結合辛夷塢的同名小說的相關內容,解碼這部青春題材華語電影中的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二、夢想飛揚中的青春
依照類型進行劃分,毫無疑問《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屬于一部青春題材的影片。相比于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的青春題材影片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尚未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電影類型,其中堪為佳作的影片少之又少,[1]而趙薇首次擔任導演就大膽涉足青春題材的影片得益于她在北京電影學院攻讀導演系研究生的近期學習經歷,這段校園生活使已過而立之年的趙薇保持著追憶青春的新鮮感。在影片中,趙薇以辛夷塢的同名小說中主要人物設置為基礎,巧妙地將年少的悸動與張揚、愛情的美好與感傷、現實的無奈與蒼涼融鑄相合,共同交織成了一則殘酷而溫暖的青春物語。
影片伊始,導演趙薇就為觀眾鋪展開了一幅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校園的圖景,為歡迎新生入學而高懸的紅底白字條幅、對漂亮學妹大獻殷勤的工科學院學長、宿舍窗前大呼美女姓名的老生……在熾熱陽光的揮灑下、在層層密布的樹葉中,朝氣蓬勃的青春色彩寫在主人公們稚嫩的臉龐上,也侵染了校園中的每個角落和每個瞬間,同時這種青春的色彩也體現在影片前半部分的場景布置、服裝道具選用之中:寢室內張貼的《阮玲玉》電影海報、鄭微穿著的牛仔連體褲、在文藝晚會上激情澎湃的歌曲《紅日》等。在彌漫著青春色彩的校園中,主人公們飛揚著各自的夢想,而影片之外的觀眾也從一個個具有典型性格的銀幕人物形象身上追憶著自己曾經的夢想。在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女主人公鄭微堪為青春一詞的代言,她美麗活潑、愛說愛笑、敢愛敢恨,片中鄭微以牛仔連體褲的穿著和兩條辮子的發型出現在銀幕之上,配合展現了其“玉面小飛龍”的人物特性。在鄭微的青春中,飛揚的夢想都蒙上了一層溫暖而殘酷的愛戀色彩。正是通過鄭微的情感經歷,導演趙薇為觀眾呈現出了以鄰家哥哥林靜、玩世不恭的許開陽與“一見楊過終生誤”的陳孝正為代表的青想。
鄭微曾在與好友阮莞的對話中這樣描述自己的初戀:“這五歲,可愁壞了我”,這五歲即是她與自幼以來的愛戀對象――鄰家哥哥林靜――的年齡差距,鄭微一直追隨林靜的腳步度過了中學時代,并考取了與林靜同市的大學,從拿到錄取通知書的一刻她終于開始釋然地暢想自己與林靜的幸福未來。在乘車赴校的途中,鄭微夢到了豌豆公主的童話故事,在夢中的童話故事里豌豆公主按部就班地猜到了十八層床墊之下的豌豆,卻并未得到王子的愛。這一反烏托邦式的童話改編在影片中起到了鋪墊預設的作用,讓觀眾在原本對于童話般圓滿劇情的觀影期待中增添了一絲隱憂和疑慮。[2]正如片頭反烏托邦式的童話所展現的悲劇結局,鄭微在火車站并未等到原本應來接站的林靜、無數次的電話找尋也未能聽到林靜溫厚的聲音,面對林靜赴美留學的事實和不辭而別的冷漠鄭微茫然失措,愛戀對象的無從追尋使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導演趙薇通過鄭微與好友阮莞的對話以插敘的方式展現了鄭微與林靜的愛戀發展背景:在鄭微與林靜居住的大院中,林靜是一個被“仇恨”的人,男生恨他搶走了所有的稱贊與目光,女生則恨他不喜歡自己,成績優異、面目清秀的林靜在大院中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位,在眾多仰慕者中他唯獨對鄭微關愛有加。影片通過這段背景介紹從側面塑造了林靜這一人物形象,林靜的清秀的外表、優異的成績、兄長式的溫厚不僅是影片中鄭微的夢想,也是影片之外許多觀眾在年少之時的夢想,同時青梅竹馬般的成長模式也為片中這段朦朧的愛戀故事增添了夢幻的色彩。趙薇選取了同名小說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物加以描摹和凸顯,為鄭微第一次追愛之旅畫上了句點,當鄭微懷抱那本被林靜遺棄的寫有“玉面小飛龍藏書”的童話故事書大聲哭泣時,特寫鏡頭前的童話故事書昭示著鄭微第一次愛戀之夢的破碎。
在絕望與怨恨中,活潑而勇敢的鄭微以“一個林靜倒下去,千萬個林靜站起來”的“采花”信念活躍在學校的社團之中,美麗的鄭微吸引了學校眾多男生的目光,其中家境殷實、時尚俊朗的許開陽與鄭微頗為投緣,同樣活潑直爽、玩世不恭的性格使二人很快成為摯友。在鄭微的室友黎維娟的八卦新聞中,我們不難看出許開陽的相貌與家境吸引了包括黎維娟在內的眾多學校女生的關注,同時通過許開陽為鄭微舉辦“鄭微圍棋挑戰賽”、投其所好地相送豌豆公主模型、邀約鄭微同游湖上、痛打情敵陳孝正等驚鴻一瞥的故事情節,導演趙薇巧妙地展現了許開陽對于鄭微的愛戀。雖然許開陽不顧鄭微的惡言相向,執著地追求著鄭微,但這段單戀最終也隨著青春的流逝而消散。在影片接近尾聲之時,許開陽與校長的千金曾毓帶著幼年的女兒出現在“劉云記憶法”的講座之上,已為人父的許開陽不再青春,而他青春時的愛戀之夢也被婚姻的塵埃覆蓋而長眠于過往之中。可以說家境殷實、高大俊朗的許開陽也是影片之外的觀眾曾經的愛戀之夢,他的玩世不恭、侉氣十足的形象充滿了具有年少輕狂意味的吸引力,而對于鄭微的執著更契合了少女關于被愛與虛榮的內心需要,正如辛夷塢在同名小說中所言:“在你身邊,被一個你并不討厭的男生關愛對于年少的我們來說總是好的。”[3]
在果斷地拒絕了許開陽的追求后,鄭微全身心地投入到對于陳孝正的愛戀攻勢之中,懷抱著一種“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也要勇往直前”的信念在同學異樣的眼光中上演了一出倒追的戲劇。鄭微初識陳孝正是在好友老張的寢室,前來歸還碟片的鄭微發現在混亂不堪的男生寢室中,陳孝正的床鋪遺世獨立――干凈而整潔,進一步引起鄭微好奇心的是陳孝正的床位旁邊的建筑模型,正是這個建筑模型引發了她與陳孝正之間的激烈爭吵,也引發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陳孝正對于鄭微的輕視與不屑徹底激發了一直以來備受追捧的鄭微的憤怒,她開始伺機挑釁:擋住陳孝正的去路逼迫其道歉、在食堂偽裝伙管會成員倒掉陳孝正的飯菜等。然而不久之后,鄭微卻發現自己竟然真切地愛上了這個每天被自己咒罵數遍的陳孝正,于是敢愛敢恨的鄭微決定將這種愛戀公之于眾,來到陳孝正的寢室門前告白、在英語角與其耍賴攀談、威逼利誘地使陳孝正陪伴自己度過生日、央求陳孝正一起同游湖上……這些大膽而狂熱的追求方式或許過于和激進,但愛情至上的純真之心卻感動了冷若冰霜的陳孝正,也使影片之外的觀眾為之動容。正如影片中的許開陽所說,鄭微與陳孝正是兩個世界的人,導演趙薇巧妙地借片中老張之口描繪了屬于另一世界的陳孝正這一人物形象:學習成績優異、父親早亡、母親性情乖戾、家境貧寒、性格孤僻而不喜與人交往,同時還因為輕度潔癖而成為宿舍之中的怪人。然而分屬于兩個世界的鄭微與陳孝正成為戀人的重要原因在于鄭微的執著,她用源源不斷熱情和炙熱的愛意融化了不近女色的陳孝正。可以說,陳孝正就是繼林靜之后的鄭微的夢想,在夢想面前她拒絕了家境殷實的許開陽的追求,不顧室友的勸阻與眾人異樣的眼光,時時刻刻地付出關愛,正是這些不顧一切的付出使鄭微的夢想成真了。
鄭微與陳孝正牽手走過了匆匆四年的大學生活,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鄭微并不知道畢業的迫近已然敲響了二人分道揚鑣的鐘聲,校長千金曾毓出于對陳孝正的愛戀與對其才華的愛惜將自己公派出國的機會讓給了陳孝正,而家境貧寒的陳孝正最終選擇了向現實妥協――放棄了深愛自己的鄭微,赴美深造。正如陳孝正對鄭微所言:“我的人生像正在建筑的大廈一樣,不容許有一毫厘的差池。”與鄭微的愛戀之夢不同,陳孝正的夢想是出人頭地,正因如此,放棄鄭微而選擇赴美留學也就成為陳孝正的必然選擇。
三、結 語
在辛夷塢的同名小說中,作者曾這樣描述陳孝正之于鄭微,即“一見楊過終身誤”,執著于理想的陳孝正注定不會成為鄭微的終身伴侶,鄭微無法得到傾心所愛之人的青春結局為影片蒙上了一層遺憾和一聲嘆息。與青梅竹馬的林靜與玩世不恭的許開陽一樣,孤傲的陳孝正也是影片之外眾多觀眾曾經的青想,一個關于無法得到、終成遺憾的夢想,這個夢想不僅會縈繞在影片中的鄭微心間,也盤旋在影片外的觀眾的腦海之中,正如片尾鄭微對榮歸故里、重新求愛的陳孝正所言:“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青春之所以是用來懷念的在于它終將逝去,而終將逝去的青春在荏苒的歲月中永遠值得懷念。
[參考文獻]
[1] 丁亞平.大時代電影:異彩分成的熱播影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167.
[2]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3.
青春,是一首短詩。始于今天,終于明天。駕著小舟泛波在湖上,映入眼眶的,是世間最美妙的景致。詩情畫意是我的心靈膨脹,徐徐清風,使我身心舒暢,撥開綠水,緩緩航行,時而摘下一朵白蓮,嗅著它的芬芳;時而撩起一絲湖水,享著它的潤朗……青春是一首短詩,終了,耳邊卻依舊環繞著詩一般的歌謠,再美,也不是永恒,終將流逝的,是我那詩畫般的青春……
青春,是一次長途旅行。始于昨天,終于明天。沒有同情,更沒有施舍,這是一場獨自奮斗的旅程;汗水澆灌著我的成長,淚水磨礪著我的堅強,時間錘煉著我的身體,不再懼怕受傷!披上愛的風衣,我駐立于青春的戰場,沒有硝煙,沒有捷徑。青春是一次長途旅行,能流淚能成長,莫過于最大的幸福……回憶青春的逝去,也再不是一次遺憾。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微笑面對失去,為自己擁有的青春而喝彩,為自己擁有的青春而驕傲……終將有一天,我們要向青春揮手告別,告訴自己,想哭就哭吧,想笑就笑吧,別讓青春有著一絲的拘謹!
奮斗吧!為青春!
初二:下水道
青春時的我們是青澀的,回想起來又有多少無奈和可笑,只可惜,再也回不去了。或許是不得老天爺垂愛,總是愛在我們的臉上留下一道不可挽回的疤痕,讓我們狠狠的痛一次,從此,開始學會帶上面具微笑,只是,面具戴得久了,當想卸下面具時,竟跟面具一樣了。
青春,我們喜過、哀過、樂過,還記得嗎?我們一起逛街、考試時一起串通答案、偶爾整蠱同學,然后沒肝沒肺的哈哈大笑?只是,那是過去式而已。有人說:"人生就像建筑一棟大樓,每一步都要準確無誤,哪怕只有一厘米的誤差。"可是,當這棟大樓建成之時,你才會發現,你為這棟大樓失去的遠比得到的多。我們自問一下自己的心:你得到了你想要的,為什么還要如此不開心?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有些人有些事就是為了冒然闖進你的世界,為你上了一堂課之后,揮袖遠去。
抬起頭,仰望那片湛藍的蒼穹,是不是畜滿的淚水不會落下?是不是對過去的留戀,對現實的無奈,會隨風而逝?大朵大朵的云彩散在空中,恰若這明媚春風中的點點憂傷,雖不會侵蝕心靈,卻依舊會讓人感到切膚的疼痛。我們便會在這一點一滴的憂傷,一絲一縷牽掛,或許你會抱怨自己在青春時的種種不應該,只是別忘了,那曾經是你一度想要的,總之四個字——青春無悔。
關鍵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傳統敘事模式;應用
在過去的幾年里有一部電影成功的打破了7億的票房紀錄,一舉成為華語電影的黑馬,那就是由趙薇導演改編自辛夷塢同名小說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個小說主要講了一個名叫鄭微的女孩在大學到工作的經歷,有人會問為何一個如此普普通通的故事會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電影《致青春》讓社會上的很多人想起了很多學生時代的回憶,同時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不同與其他的作品,這部電影采用了傳統的,循規蹈矩的線性敘事構架。這種構架比那些繁雜,跨越式的非線性構架更能直接的表達電影所蘊含的內涵。觀眾會不知不覺的跟隨電影回憶起自己的大學時代,不由自主的去懷念自己的青春往事。
一、敘事電影的應用意義
電影就是通過講述故事來表現藝術的手法。隨著我國電影行業的快速發展,電影敘事方式也越來越豐富。無論敘事方式如何多樣,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敘事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傳統和非傳統敘事方式,換句話說就是線性和非線性敘事模式。線性敘事方式就是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進行講述,遵循故事的開始――故事的發展――故事的――故事結尾這樣的模式進行,將故事的因果關系作為推動故事發展的動力。運用傳統敘事方式的電影,主要以故事情節構架作為主體,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戲劇沖突結構模式,這種模式讓觀眾在解析電影時可以做到有據可依,能夠簡明扼要的抓住電影中的要領。
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敘事模式解析
《致青春》這部影片主要圍繞鄭微學生和工作時代的經歷來敘事,滿懷少女心的鄭微,為了追隨學長林靜的腳步考上了同一所大學,由于林靜的出國,鄭微的少女心破滅,只能將這份愛深藏心中,后來鄭微與陳孝正發展為情侶,但是最后陳孝正為了自己的前途也放棄了鄭微。多年之后,事業有成的鄭微依舊懷念著那個懵懂的年代。該電影以現實敘事模式為主,只是在開場應用了浪漫童話色彩的表現方式,將鄭微的成長經歷按照傳統的敘事模式一一呈現出來。這部電影時長133分鐘,電影時間跨越了七年,前四年大學生活,后三年的工作生活。這部電影包含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講述的是無憂無慮,追求浪漫的學生時代;第二階段就是參加工作后的不易和無奈。這種傳統的敘事方式雖然有按部就班的意味,但是與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有一些相似之處,使觀眾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告訴觀眾青春已經消逝,在人生的道路上終要學會改變自己。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都采用了傳統敘事表現手法,兩者可以相互轉化,這部《致青春》除了結局與原著小說不同,情節方面并無改變。但是電影和小說作為兩種不同的敘事手法,在敘事方式和故事設定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電影更加突出了傳統敘事模式的應用,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充滿韻味。
三、《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魍承鶚履J降撓τ迷滌
趙薇拍攝《致青春》選用傳統敘事方式,其緣由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方面,《致青春》是作為趙薇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在電影中,趙薇沒有融入商業化色彩,沒有當紅的影星,沒有大投入和宣傳,也沒有復雜和精美的特效等,與傳統意義的文藝片不同,只是通過簡單地敘事傳達深層的含義,側重表達人性、社會和為人處世的生活哲理,將自己對青春的理解和感受寫入其中。這部《致青春》,趙薇將懷念思想表現的淋漓盡致,使觀眾通過電影就能輕易的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在校園場景的處理上,真實地再現了70和80后觀眾的校園記憶,也激發了90后的觀影興趣。該影片無論對于哪個年代的觀眾都有著深深地吸引力。這種傳統的線性敘事方式,使影片更具魅力。另一方面,作為女性導演的趙薇采用傳統的敘事方式拍攝《致青春》也具有一些個人色彩。這部電影的導演和編輯都是女性,女性都是感性的,對于情感的處理更加細膩,男性導演進行拍攝時比較看重情節、戲劇矛盾和畫質等,而女性導演則更加側重于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我們從電影中不難看出,她的影片情感設定并不細膩,反而大膽潑辣,鄭微這種敢愛敢恨的性格正是有著導演趙薇的影子,電影《致青春》所取得的成績和趙薇的個人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文獻:
[1]許鵬. 解讀新媒體時代的電影營銷――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例[J]. 藝術科技. 2014(06) .
一、去世俗化與潛在欲望
校園與職場是《致青春》的兩大敘事空間。兩大空間里安放著兩段不同的生命歷程,前者記錄著主人公們的大學時光,而后者訴說著主人公們的社會蛻變。前者以青澀的戀情為內核,而后者以混雜的欲望為本質。影片的敘事重心顯然在校園戀情上。從時間安排上來說,影片至少花費了1小時30分鐘的篇幅展示校園戀情,情節的鋪展舒緩而從容,對于開學、上課、吃飯、娛樂等生活細節的展示生動又細致。而到了職場部分,畫面的切換變得急遽而倉促。快節奏的敘事語調、高密度的情節鋪陳使得影片的連貫性出現斷裂,邏輯性略顯紊亂。象牙塔的純潔與從容是遠離險惡和喧囂的,同時以此對抗著社會的世俗與平庸。從藝術再創造的角度來看的話,影片也作出了“去世俗化”的努力。原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辛夷塢作,2007年)在下半部中集中描寫了主人公們步入社會后的職場生涯。糾結纏繞的三角戀情成為作者極力渲染的重點所在,陰晦、、權謀等噱頭無不落入庸俗主義的泥潭。影片過濾掉了辦公室戀情,拋開了成人世界的紙醉金迷,它選擇了對于青春校園的執著堅守。這其實關聯著影片內在的價值取向,它通過對于感情的一再提純維護著象牙之塔的純潔,以抵抗的姿態對視著物欲橫流的世俗社會。
然而,對愛情的提純不能在繞開庸俗主義泥潭的同時,又掉入理想主義的陷阱之中。任何遠離現實生活邏輯的藝術都是漂浮在空中的無根之花。愛與欲共同構成了男女之情的完整面孔。只執一端的做法顯然是失之片面的。《致青春》在闡釋純愛的主格調之下,并不回避人物內心實際存在的隱秘欲望,當然也沒有為了賺取賣點極度渲染。
盡管在影片中處于缺席狀態,然而懷孕則是以男女之間的原欲為必然前提。這在影片中體現為一種隱而不彰的欲望敘事。其中的兩次流產其實恰切而精準地折射出了《致青春》的愛情邏輯。趙世永讓一個女孩懷孕的消息令人憤怒,然而阮莞卻在悲戚之余以異于常人的堅毅替他收拾殘局。她向老張借錢,甚至陪同那個女孩一起去醫院做流產。酒后亂性成為兩人放望的陳詞濫調,然而無愛之欲終究是對愛的背叛,阮莞的勇敢與寬容其實表明了愛對欲的原宥。愛的圣潔超越了欲的卑污。如果說這次流產處決的是欲望之果的話,那么阮莞的流產終結掉的則是愛情之花。當她在趙世永的眼中尋不到愛的蹤影時,她把懷孕說成一個“玩笑”,在鄭微的陪同下做了流產。她寧肯獨自咽下苦水,暗自忍受身體和心靈的創傷,也不愿在愛情逃逸的欲望里自欺欺人。愛情的幕布一經撕去,欲望的軀體便將無處藏身。即使她至死都深愛著趙世永,但當她感覺不到對方的愛,寧肯揮淚斬斷這種無愛之欲的沿襲。這其實是對愛的徹底捍衛。
無論是愛對欲的原宥,還是愛對欲的舍棄,都透露出愛對欲的戰勝與降服,然而這種戰勝與降服并不僅限于男女。對于迷失在名利場中的凡夫俗子來說,愛同樣具有喚醒迷途羔羊的強大力量。陳孝正的初迷途而終后返便是極佳的例證。人生將他擺放到一個搖擺不定的十字岔口,左手愛情,右手美國。愛情彌散著天真的承諾,浪漫然脆若裂帛;美國綻放著現實的誘惑,世俗卻牢不可破。陳孝正選擇了后者,他圓了自己的美國夢,卻最徹底地揉碎了鄭微的愛情夢。一個夢想的實現要靠著另一個夢想的泯滅作為祭旗之血,這才是成人世界最殘忍的道德邏輯。然而影片并未就此止步,當他在名利的泥潭里摸打滾爬換取所謂世俗成功之后,才發現愛情的稀缺與可貴。愛情賦予他戰勝世俗欲望的決心,也給了他追回校園戀人的勇氣。所以,即便生活將他變成他年少時討厭的那一類人,他依然不肯放棄對于青春戀情的追索,語調堅定地告訴鄭微,“我回來是為了重新愛你”,“誰也不要阻擋我的新生”。欲望讓人迷失,愛情賜人新生,這新生是雙重意義上的,既拯救陳孝正于世俗之中,又解脫鄭微于痛苦之中。這不可不謂之《致青春》最終昭示的生命邏輯。
二、去傷感化與內質悲情
似乎是為了有意突破“青春”這一主題的“感傷”氣質,《致青春》明顯表現出去傷感化的藝術嘗試,用心營造了“暖色青春”的故事氛圍。“暖”的色調主要憑依了借喜化悲與以喜代悲兩種潤筆方式。借喜化悲,即在充滿悲情的場景中加入喜劇元素,通過悲喜的同步呈現進而達到弱化悲情的藝術效果。如影片開始時,鄭微奔赴林靜宿舍尋人未果,并得知林靜遠走美國。他的不告而別對鄭微而言不啻為晴天霹靂,被遺棄的失落與痛苦可想而知。然而,一本安徒生童話卻變身為借喜化悲的藝術道具。它既是鄭微向林靜表情達意的信物,又是僅穿底褲的林靜室友的遮羞“擋板”。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當淚雨滂沱的林靜與手捂襠部、一身慌亂的男生就安徒生童話展開爭奪時,劇場頓時爆笑如雷。鄭微的傻氣與林靜室友的慌亂令人啼笑皆非,而悲與喜的共融,淚與笑的交織才應是青春完整的面孔。喜劇因素的介入的確達到了弱化悲情的實際效果,這與影片“暖色青春”的主題追求暗相交合。在電影的另一個片段中,當鄭微發現自己對“敵人”陳孝正產生微妙情愫的時候,她失魂落魄地給電臺主持紫娟姐姐打電話。接下來,鄭微的淚哽語噎與紫娟姐姐的矯揉造作的同步呈現與前述情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達到了如出一轍的劇場效果。
與此略有不同的是,以喜代悲則是通過情節的置換與翻轉,以喜劇化的加工手段完成變悲為喜的情節逆轉。這里說的置換與翻轉,是就電影對于原作的改編而言。限于篇幅,筆者在這里僅就兩個比較關鍵的改編展開論述。一個是鄭微在晚會上自告奮勇演唱《紅日》。此時的鄭微與陳孝正處于冷戰僵局,心情低落而苦悶,而與陳孝正素有曖昧的曾毓在舞臺上迸射活力的表演暗中刺激了鄭微的心。她毛遂自薦,在眾人的唏噓中登臺獻唱,既是對于曾毓的挑戰,也是對于陳孝正的“示威”。相對于原作中《愛的代價》,影片別出心裁地將歌曲置換為《紅日》,一掃前者的憂愁傷感而代之以一種越挫越勇的青春風格。正如歌詞所傾吐的那樣:“命運就算顛沛流離/命運就算曲折離奇/命運就算恐嚇著你做人沒趣味/別流淚/心酸/更不應舍棄/我愿能/一生永遠陪伴你……”鄭微的傾情演繹不可不謂氣場十足,動感的節奏加上勵志的歌詞以及現場觀眾的熱情互動,將青春的自信與無畏揮灑得淋漓盡致。毫不夸張地說,這一成功改寫在凸顯人物性格,深化影片主題的同時,更增添了久繞心間、揮散不去的藝術感染力。另一個是以海豚館的浪漫回憶作為結局。電影在小說的基礎之上進行了藝術再創造,形成一個獨立的審美單元,然而這種獨立并不意味著封閉。恰恰相反,電影顛覆了小說的情節安排,呈現了一種相對開放的結局設置。海豚館的浪漫回憶也是影片最后擲出的一枚“甜蜜的催淚彈”。當鄭微與陳孝正被社會機器煅淬得失了棱角,被愛恨情仇打磨得心力交瘁,被生離死別撕扯得百孔千瘡,關于青春愛情的純潔記憶又將兩人送至曾經充滿溫情的海豚館。電影以“解謎”的方式將鏡頭重新回溯至多年前的青春歲月。“觸摸海豚”其實成為一個溝通過去和當下的意義符碼,“分手禮物”的心理圖式被“結婚禮物”的浪漫承諾所無聲瓦解。在生命的碎片中,成年之后的男女主人公與年少時的自己,與年少時的戀人構成四重對話關系,并最終完成了跨越記憶的情感溝通。電影并沒有展現謎底揭開之后男女主人公的肝腸寸斷,而是將鏡頭永遠定格在了他們年少時那無知無畏的笑臉上。
可以說,《致青春》在“去傷感化”上做出的種種努力,傳遞出影片內在價值訴求的一個維度。而如導演趙薇所言:“這就是青春,一道閃亮的傷口。”閃亮與傷口的明暗交替才構成了青春的辯證法。暖色即閃亮,它又絕非單薄的閃亮,膚淺的樂天。就影片而言,暖色之下其實潛隱著一條悲傷的暗流。兩者的明起暗伏,此消彼長使得影片對于“青春”的探討走向立體化,變得厚重而又充滿質感。阮莞的命運其實就像是這抹“閃亮”之下的一道傷。在影片開頭,四個少女席地而坐,舉起啤酒罐的時候,阮莞一語點破了影片主題:“我唯一的夢想就是青春不朽。”她的自信其實沾染上了一股理想主義激情。青春不朽,也只能是個夢想,終將逝去是它無法避免的命運。在不朽和逝去的裂縫中,這群少女品味著青春這杯酒,有甘甜,有苦澀,迷醉過,又必須醒來。然而在點滴逝去的青春里,阮莞的愛情首先遭遇最徹底的腐朽,甚至殘存心底的一絲愛情幻想最終也將她送入死亡的血盆大口。悖論就此出現了。以阮莞的悲劇命運為載體,腐朽的青春在死亡的挾持下居然達到了真正的不朽。然而這種不朽卻是令人黯然神傷的,是阮莞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阮莞的悲劇命運為青春作出了一個充滿悖論的注腳——“青春是白色的,它最純潔也最絕望。”
三、去商業化與隱性資本
影像敘事的特殊性決定了它需要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展開拉鋸戰,過分偏向任何一方都會導致一部影片綜合價值的傾斜甚至坍塌。過分拔高藝術而無視商業,或者一味追逐商業而貶低藝術,都是對于大眾觀影品位的肆意挑釁。由此,如何借助影像敘事恰當地調和藝術追求與商業利潤之間的關系成為一部影片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筆者以為,《致青春》在這一點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里所說的“去商業化”不是市場營銷意義上的,而是僅就電影本身的熒屏敘事而言。與以往“商業味”較濃的影片相比,“懷舊風”無疑成為《致青春》的強大武器。簡單而不失清純既是影片敘事的核心語調,也是青春氣質的精神內核。它選擇了充滿小清新的文藝路線,而摒棄了以往商業片拼時尚、秀、比暴力、曝低俗等慣用元素。格局陳舊、色調昏暗、墻皮剝落、設施簡陋的學生宿舍無一不在積極營造出一種懷舊之風,將觀眾拉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學校園。《致青春》的取景實地多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風景優美且有著深厚人文底蘊及歷史積淀的多所南京知名高校。可以說,這些高校悉心保留的百年古樹及民國建筑不僅使大學校園充滿了遠離塵囂的脫俗之氣,更充溢著古樸雄渾的歷史遺風。置身其間,不僅是暫別俗世的身體行走,更是觸摸歷史的靈魂洗滌。這些都為《致青春》增添了不少的懷舊籌碼,直接將場景挪移其中即可,而無需在人造影棚中苦心造景。與后者的矯揉造作相比,前者的古舊是渾然天成的,且自歷史深處而來。然而懷舊格調僅僅是一種平面化的熒屏呈現嗎?這里面其實有著更深的價值探求值得玩味。心理學家威廉·恩斯坦曾說過:“懷舊意識抓住的與其說是對過去的關聯,不如說是與未來的關聯。”基于此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恩斯特·卡西爾人進一步指明,“人更多地生活在對未來的疑慮與恐懼、懸念和希望之中”,因此,“思考著未來,生活在未來,這乃是人本性的一個必要部分”②。由此,盡管懷舊是以一種“向后看”的生命姿態回顧著逝去的點點時光,但它絕不限于沉溺在往事的堆砌中無法自拔。它的精神訴求恰恰是直指當下,面向未來。在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語境下,《致青春》精心為觀眾沏就了一杯色清香淡的懷舊之茶。它喚醒了逝去的青春記憶,緩解了當前的生存焦慮,同時也播撒下未來的生命期許。凡上種種,無一不在暗暗傳遞出《致青春》以“校園懷舊”清除商業氣息而作出的種種藝術探索。
“去商業化”主要折射觀影群體捕捉到的一種情感體驗,并不絕對關聯影片本身的價值評判。實際上,與此情感體驗相輔相成的是,《致青春》同樣折射給觀眾“去商業化”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這就是接下來文章將稍作探討的“隱性資本”。首先,青春、愛情這類話題本身即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能夠充分滿足觀影群體的心理期待。《致青春》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自由對話的場所,觀眾在別人的青春里追索自己的青春,在別人的愛情里感懷自己的愛情。不妨以80后群體為例來論說。他們大多完成了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在社會這座大染缸里,高傲的理想、純潔的愛情幾乎成為難再企及的虛妄神話。面對現實的生存壓力,“校園情結”幾乎成為一種群體無意識層層壓抑起來。壓抑層內自然也包含了他們無處釋放的情感焦慮,無以言說的生命痛感。而《致青春》則以一種全景式的敘事展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青春與成年的對接,愛情與世俗的博弈,本身就是對于有限人生的一次高空俯瞰。這無疑為他們提供了一條極佳的宣泄通道。
其次,趙薇自身的吸引力。仍以80后群體為例,毫不夸張地說,趙薇本身就成為這一群體青春記憶的一部分了。就其早期成績來說,愣頭愣腦的小燕子為觀眾帶來了數不清的歡笑,而命運坎坷的陸依萍則給熒屏留下了一段萬般纏繞、令人揪心的愛恨情仇。80后在趙薇出演的影視劇中歷經了由青年到成年、由校園而社會的人生蛻變,同時也見證了趙薇在影視藝術中一次次的脫胎換骨與華麗變身。我們只需從中挑出幾個名字,便可窺斑知豹——安心(《玉觀音》2003)、姚木蘭(《京華煙云》2005)、佩蓉(《畫皮》2008)、花木蘭(《花木蘭》2009)、田蘇菲(《一個女人的史詩》2009)……由此,趙薇不僅關聯著80后觀影群體的青春記憶,亦由始至終未曾離開過當下的生活。這樣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不僅見證了她影視生命的步步成長,也為《致青春》這部導演處女作積累了無形而巨大的藝術資本。除此之外,楊瀾、韓紅、王菲等人的友情客串或傾心獻唱在令觀眾眼前一亮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影片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影片落幕時,王菲的空靈歌聲將《致青春》由潮落涌向潮漲。“短暫的狂歡/以為一生綿延/漫長的告別/是青春盛宴……貪戀的歲月/被無情償還/驕縱的心性/已煙消云散……良辰美景奈何天/為誰辛苦為誰甜/這年華青澀逝去/明白了時間。”婉轉低回的樂調,語淡情深的唱詞,再加上王菲孤傲冷艷的音色,與影片構成互文之勢,在提升影片藝術品位的同時,也大大強化了觀眾們的觀影記憶。盡管《致青春》并非白璧無瑕,無可挑剔,它在極個別地方也確實存在細微的藝術黑點和邏輯漏洞。然而,它以自身的藝術勇氣為沉浮在消費時代的癡男怨女們復原了一個校園之夢。這個夢喚醒了他(她)們沾滿灰塵的青春記憶,也拂去了他(她)們輾轉俗世的靈魂疲憊,僅憑這一點,我想《致青春》足以在收獲觀眾之時實現其價值意義。
注釋:
{1}如首日票房4500萬,超《泰囧》3500萬,刷新2D電影史華語片首日票房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