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詞語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年來,翻譯明顯突破了原來被當成語言符號的過渡,變作了文化轉變的重要渠道,為不同文化彼此溝通交流的活動。翻譯工具主要為了能夠推動在思想文化層面開展溝通。但是翻譯過程內非常明顯的阻礙,并非不同語言中存在的差異,主要為不同文化彼此出現明顯的差異。從控制翻譯環節之內此類文化差異過程中,在文化專屬詞語進行控制為全部分析人員必須處理的難點。人從一生下來就無時無刻不處在其所在文化的包圍之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際當中,不管交際者意識到與否,他/她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從自身文化的角度對語言信息進行解碼和編碼。但實際上,不同語言之中的詞匯由于受各自文化的影響,常常存在著不一致的現象。目前中國文化特色詞語對外翻譯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類別:由于跨語言差異和跨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問題;由于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差異造成的翻譯問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而產生的思維認知及行為差異造成的翻譯問題;由于傳播理念和意識欠缺而不自覺地造成的翻譯問題[4]。如經常在翻譯中產生的語義空缺現象是指漢語的詞語在英語里有對應詞,但由于兩個民族的文化差異,造成漢英詞語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不同。以我國民間最隆重熱鬧的傳統佳節春節為例。春節從最初的祭神祭祖活動中慢慢產生。經過不斷的發展造成年俗活動形式越發多樣,出現了很多傳統民俗。此類傳統民俗在中國人而言非常的認同,不過在這些民俗內絕大部分無法從英語中發現能夠與其文化內涵彼此相符合的詞匯,無法實現文化習俗“全真傳真”。
無論為維吾爾族亦或為漢族均具備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從語言文字內得到了明顯的展示,因此從翻譯過程中應當最大限度的展示其文化內涵。想要清楚的展示原語言文化詞定義,尤其為文化內涵,難度非常的高。由于譯者通常按照自身情感開展控制,同時最大限度維持原意。因此,從翻譯過程內在文化詞進行調整作者表示要堅持的整體方針為清楚明確的展示作者原意,同時能夠注意原詞的框架[6]。打破跨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差異的壁壘通過“阿彌陀佛”進行分析。英國漢學家霍克斯從古典名著《紅樓夢》(Thestoryofthestone)內將“阿彌陀佛”轉換成“Godblessmysoul”。此類“交際翻譯法”(communicativetranslation),“主要想要保證讀者可以最大限度的了解和原文讀者能夠體會到的相同感受“。英美人多信基督教,想要有效的降低閱讀難度,霍克斯從翻譯過程內對文化現象進行了一定的調整,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效果。非常關鍵的一點為譯文抹煞,還有的顛覆了先前的文化特征,使詞語根基不復存在,造成了英美地區認為中國同樣信仰基督教。根本沒有了解到在那個階段中國不具備上帝這一定義[7]。阿彌陀佛”佛教表示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佛,主要通過這句話來表現自身祈禱的希望。”通過這能夠清楚的發現“阿彌陀佛”所處的環境還有實際的語境非常的相像。本文認為,能夠依靠“Godblessme”這個英語已經具備的表達,將“阿彌陀佛”轉化為:“Buddhablessme”,這么一譯,通過上述方法,能夠真正實現語言還有文化信息的轉變。另外,也能夠依靠英文“thankgod/heaven”將謝天謝地”譯為“thankearthandheaven”,而不是“amillionthanks”和“thankgoodness,thankheaven”,僅僅保留了字面意思,但是在文化信息度方面非常低。Amillionthanks”僅僅包括了一些文化信息[8]。中華民族從出現之后即對天地非常的尊崇,明確指出“天”為至高的存在,將其叫做“天公”,表示“地”認同母親那樣能夠為我們提供任何東西,將其叫做“地母”。只有譯成“Thankearthandheaven”方可科學合理的將中國人民對天地的尊崇展示的淋漓盡致。遵循譯入語受眾語言的表達方式同時遵循譯入語受眾語言的表達方式,以適度的方式彌補文化空缺以及概念的缺位和錯位,使之貼近受眾的思維認知習慣。把具備非常明顯民族色彩的民俗文化詞匯清楚明確的展示難度非常的高[9]。
規定按照各個翻譯目標,各個讀者群,在原文開展全面系統的研究,確定恰當的翻譯手段,不但可以有效的展示先前的語義信息,同時可以盡可能的維持民族色彩,盡可能維持對等。給翻譯造成了非常明顯的風險,同時給讀者自身整體能力提出了苛刻的標準[10]。要求翻譯界還有翻譯理論界能夠從民俗文化翻譯角度進行系統的分析及研究,推動中國文化不斷傳承。實現與民族風俗結合中西從民族風俗方面存在的不同從語言表達方面展示的非常明顯。第一,英漢語言從展示民族特色方面出現了詞匯匱乏情況:英語的castle,fireplace,mantelpiece等從漢語內無法發現與其保持一致的詞匯;漢語之內“炕”、“秧歌”“粽子”展示中國特色的語言從英語內同樣非常的匱乏;從社交角度而言,英美往往能夠直呼其名,表現彼此的平等地位,但是中國從古至今存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想法;中國人通過“某老”來表現自己的尊重,但是英美非常抵觸“老”這個詞匯;和人打招呼,中國往往通過“吃飯了沒有?”“你上哪去”等,但是英美人往往通過“It'salovelyday,isn'tit?”,因此無法將其翻譯成“Haveyouhadyourmeal?”或“Whereareyougoing?”,不然英美將認為你給他們的自由造成破壞,在中國“你早”同樣無法翻譯成“Youareearly”,防止產生誤解。中國人表示贊美的時候始終要進行論述,在接受禮物的時候同樣要進行推辭,但是英美往往不會推辭,另外一些從中國人眼中的好客行為往往將遭到英美人的抵觸。從翻譯過程中必須重視此類社會風俗存在的不同,防止導致誤解。由于語言及文化彼此存在的不同,從翻譯過程中應當和原文存在一定差異,從關注原文的過程中,要特別分析讀者,推動讀者可以認同。語域主要表示語氣因為具體場合出現差異不斷細化的變體,為從相應的語言環境內采納的,具備相應語言特征的語言變體。語言一定要和環境相符合,此為非常重要的規律。正像,近年來產生的“傍大款”、“煲電話粥”和“搗糨糊”均包括在口語味非常明顯的詞匯范圍之內,所以怎樣進行翻譯應當特別進行分析研究。假如只是翻譯為“findaveryrichman”、“chatforalongtimeonthephone”和“muddlethroughone’swork”,即使擁有了先前的大致內涵,不過口語色彩無法得到展示。另外美國詞匯中的“findasugardaddy”、“shootthebreezeonthephone或dothemarathontalk”和“give(或get)therunaround”基本上能夠和“傍大款”、“煲電話粥”和“搗粗糊”保持一致。從具體翻譯過程之內,應當非常重視語域角度出現的不足,不過應當避免因為語域而語域,僅僅關注先前的語言特色進行消減,因此英漢從習俗、文化、思維方式、價值觀等角度存在明顯差異,所以等值成分同樣遭到明顯約束。小結將帶有濃厚特征的文化詞語恰到好處地翻譯出來是語際翻譯中的難中之難。它要求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不同的讀者群,對原語譯語進行多層面的分析,選擇最合適的翻譯方法,做到既準確地傳遞原詞語的語義信息,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特則色彩,達到最自然最切近的對等。這是對翻譯工作的極大挑戰,也是對譯者本身綜合文化素質的更高要求。希望譯界和翻譯理論界廣大同仁在民俗文化翻譯方面不斷深入實踐和探討,為弘揚中華文化,增進民族交流共同努力,做好這件有深遠意義的事情。
作者:龍鵬屹 單位: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動物詞語; 文化內涵; 翻譯
一、關于動物詞語
隨著國家間交往的不斷深入,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變得尤為重要,但是,各國由于氣地理位置,風俗習慣,等不同,人們對待同一種動物的看法和態度也不盡相同,同一種動物在不同的文化內涵中所代表的意義有可能相差很大,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與動物相關的詞語和習語時,必須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貼切的傳達其本來的意義,使譯入語讀者能夠認同和理解譯文,從而達到更好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動物詞語的文化內涵
(一)動物詞語文化內涵的人文性
人類各民族的語言不僅是一個符號系統或交際工具, 而是該民族認識、闡述世界的一個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 因而語言都具有人文性——即不把語言看作是一個客觀、靜止、孤立、冷峻、在形式上自足的對象, 而把語言看作一個人參與其的、與人文環境至為關照的、動態的、內容上自足的表達與闡述的過程。動物類詞語是構成英漢語言的重要材料,它們的文化內涵都具有鮮明的人文性。例如:ass——驢;傻瓜,蠢人。bear——熊;粗魯的人;笨拙的人。bee——蜜蜂;忙碌的人。bird ——鳥;(俚) 人,家伙,姑娘。dragon ——龍;兇暴的人;嚴厲的人。seal——海豹;(美俚)(貶)黑人婦女;黑人。duck——鴨;(口) 親愛的人;(美俚)家伙。ferret ——雪貂;搜索者;偵察員。fox——狐;狡猾的人。quail ——鵪鶉;(美俚)漂亮姑娘;青年女子。
分析以上詞語的語義,我們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文化現象:一是相當一部分動物類詞語都打上了人文性的烙印, 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具體說來,這些動物類詞語并非單指動物本身,而是打上了人文的烙印,指有某種動物特征的人;二是動物類詞語反映了英語民族中存在的社會矛盾。特別表現為:婦女地位低下,種族歧視明顯。英語中的動物類詞語在用來指女性時,一般貶義詞較多,在美國俚語中就突出了。“cat”指“心地惡毒的女人”,“dog”指“”,“pig”指“”等,這些詞語所隱含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及對她們的鄙視。同樣, 在英語民族中,尤其是在美國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最為明顯的是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視。在美國俚語中“seal”指“黑人婦女”、“黑人”。
(二)動物詞語的指示意義相同,文化內涵相同或相近
隨著人類語言的發展和交往的加深,在人類同動物打交道的過程中,人們對某一種動物的象征意義的認識逐漸趨同,由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它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也相同或相近。如漢語的“鴿子”和英語中的dove所指相同,感彩也完全等值,都象征著和平,我們把鴿子稱之為“和平鴿”。英漢民族對“蛇”( snake, viper) 都持有恐懼、厭惡的態度及心理,用它來象征狠毒的心腸或狠毒的人, 漢語俗語有“蛇蝎之心”; 英語中的“snake”和“viper”都可用來喻指狠毒險惡的人。另外,“天鵝”(swan)都是“高貴”和“圣潔”的象征;“蜜蜂”(bee) 使人都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狐貍是動物中最狡猾的,漢語有“狡猾的狐貍”之說,英語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漢語有“蠢驢”,英語有“as stupid as an ass”;“鸚鵡學舌”在中國耳熟能詳,英語中也有相應的說法——“to parrot what others say”。這些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契合點。
(三)所指動物相同,但只在一種文化中有特殊的內涵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約,不同民族的語言所代表的信息就不同。有些詞語的文化內涵,隨著時間的積累,本族人可以領悟、感受、聯想出深藏在背后的東西,而沒有相應文化背景的外族人則很難得到相關信息,只照字面理解或死譯,就會給交際造成障礙。
例如:中國人從“狼煙”一詞就會想到“報警的烽火”,想到“戰爭”;鶴是長壽的象征,如“鶴年”、“鶴齡”、“松鶴延年”等;“鳳凰”(phoenix)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是百鳥之王,有“百鳥朝鳳”的說法。
同樣,英語中也存在許多含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動物類詞語,學習英語的外族人必須具備相應的相異文化修養,準確地把握這些詞語所發出的信息,才能順利地進行交際。例如:在西方文化中a bull讓人聯想到行為粗魯、手腳笨拙、會惹麻煩的人;chicken指懦夫、膽小鬼;山羊(goat) ——“好色之徒”;badger game ——美人計;cats and dogs ——(美俚) 價值低估的股票;rain cats and dogs ——下傾盆大雨;lead a cat and dog life ——過爭吵不休的生活;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秘密。諸如此類的詞語或習語,讀者或譯者只有在充分考慮到他們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時,才不至于鬧出笑話。
與硬新聞需要準確平實的譯本相比,軟新聞的忠于原文,并非如傳統的對等理論所要求的以原文內容為主導的忠實翻譯,而是在傳達原文信息的基礎上,突出軟新聞的大眾性、娛樂性和趣味性,因此更加注重譯文的傳播目的、譯者的主體性、目的語受眾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語境。為了讓譯入語讀者與原文讀者獲得相同的語境效果,譯者可能會對原出較大幅度的改動,例如刪減目的語文化中冗余或增加目的語文化中缺乏的內容,從而打破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甚至運用目的語文化中受眾喜聞樂見的詞語替代原文具有相同語義的普通詞匯等,這些做法都是為了取得軟新聞的最優傳播效果。因此,軟新聞翻譯需要以目的論作為理論依據。目的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家萊斯、費米爾及諾德等提出來的。其核心內容為三個法則,主要內容如下:(1)目的法則,指翻譯應能與譯語語境和文化相吻合,按譯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生作用;(2)連貫法則,包括語內連貫和語際連貫,指的是譯文所具有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達到語際連貫與譯語接受者的交際情景連貫一致,讓譯語接受者理解;(3)忠誠法則,指譯者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既要忠誠于譯語讀者和翻譯發起人,又要忠誠于原文作者,以達到兩者間的平衡,強調原語文化及目的語文化對翻譯的制約作用。在原文作者、譯文發起者、譯者及譯文接受者構成的多邊關系中尋求一致。(王小鳳,2004)這與費米爾的目的論相吻合:軟新聞過程的發起者們希望譯文能達到調動讀者閱讀興趣的目的,因而他們在翻譯過程中針對語言、文化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及障礙進行了必要的增加、刪除和重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目的語讀者的閱讀興趣,更好地傳達信息,“忠實”于目的語受眾。(曹志穎,2009)因此,目的論給予軟新聞翻譯過程中的增刪、重組信息等編譯方法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理論依據。再者,娛樂新聞不但具備信息功能,更應有強大的呼喚功能,即讓讀者產生作者期待的情感印象,如喜歡和厭惡等情緒,具有明顯的目的性,因此譯文應更加注重譯入語文化和讀者接受能力,從這一點看來以目的論來指導娛樂新聞翻譯也是十分適合的。
2娛樂新聞的詞語翻譯案例
本文以《英語廣場》雜志中LittleMix:FameMadeUsStronger的雙語文章為例討論軟新聞中娛樂新聞的翻譯。該文介紹了在《英國偶像》選秀節目中一炮而紅的LittleMi(x“小混合”女子樂團)的成名過程和心路歷程。原文作者希望通過該文章讓讀者對“小混合”組合有全面的了解,期望在讀者心中塑造該組合積極正面的形象。翻譯發起者的直接目的是迎合觀眾的閱讀趣味,提升雜志的看點和賣點。在確定了原文作者和翻譯發起者的意圖后,本文主要討論目的論指導下的詞語翻譯,筆者列出了文章的典型例子,通過譯文對比,讓讀者更好地體會各種詞語翻譯策略。
(1)同類語境詞的運用同類語境詞即譯入語在同一語境內常用的表達。誠然,用準確樸素的詞匯符合翻譯中“信”的標準,但多運用同類語境的詞則能給讀者更舒暢的閱讀體驗,體現譯者較好的語言駕馭能力和專業素養。這樣的譯法符合目的論中的連貫法則,通過同類語境詞的應用,在譯文中再現原文的交際情景,使得譯語接受者的交際情景與原文讀者一致,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例1:Soon,LittleMixwasclimbingthechartsandtakingtheU.K.andU.S.bystormwiththeirdebutalbumDNA.原譯:不久,“小混合”憑借其首張專輯DNA在各大音樂榜單的排名不斷攀升,席卷英美各國。改譯:不久,“小混合”憑借其首張專輯DNA在各大音樂榜單排名飆升,并在英美迅速躥紅。(英語廣場,2014(3):83)賞析:這里的“climbingthecharts”、“take...bystorm”都是英語娛樂新聞中描述音樂專輯受歡迎的詞匯,根據連貫法則,為給目標讀者營造源語讀者相同的交際場景,翻譯這兩個詞語時應運用中文介紹音樂專輯時的常用詞匯。所以,此處的“chart”增譯為音樂榜單,結合下文的“takingtheU.K.andU.S.bystorm”可知,這里的“climb”不是指緩慢地上升,而是迅速攀升,直譯顯得過于平實,因此改譯為“排名飆升”,修改后的譯文更具娛樂播報的腔調。再如后面的“take...bystorm”,若簡單譯為“席卷……”則側重影響范圍廣,但通讀全文可知該組合屬于一炮而紅的類型,因此這里更強調該組合走紅速度之快,娛樂新聞中常用“迅速躥紅”來表達這一意思。經過兩處的修改,譯文讀起來更像地道的中文娛樂新聞,翻譯腔明顯減少。例2:Thegirlswereputtogetheron—andwon!—theTheXFactorUKshow’seighthseason.原譯:這四個女孩組合在一起贏得了《英國偶像》第八季冠軍!改譯:這四個女孩子組合在一起登臺亮相——并斬獲《英國偶像》第八季冠軍!(英語廣場,2014(3):86)賞析:用“組合在一起”把“puttogetheron”字對字翻譯當然不錯,但缺少畫面感。因此譯文中增添了同類語境詞“登臺亮相”,對on一詞進行渲染,讓讀者腦海瞬間出現四個女孩閃亮登場的畫面,更加生動可感。此外,這里的“win”也不是簡單地譯為“贏得”,而是用了娛樂新聞中常出現的“斬獲了奧斯卡八項大獎”這一同類語境詞來潤色語言。經過兩處的修改,譯文既不失原文的精髓,又吸引了讀者的眼球。
(2)網絡流行語的潤色娛樂新聞的主要讀者是年輕人,運用網絡流行語替換后的譯文更加年輕化,所以即使網絡流行語不算正式書面語,但在軟新聞中,尤其是相對輕松的娛樂新聞中運用網絡流行語則是可接受的,這種翻譯策略更能吸引廣大年輕受眾,符合目的論中的忠實法則,增加看點。再者,運用譯入語文化中的網絡流行語也符合目的法則即讓譯文與譯入語的文化相吻合,使得目標讀者花費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多的信息。例3:Nomatterwhatnegativitytheyface,LittleMixknowsthebestwaytobattlehatersistostaytruetothemselves.原譯:不管面對什么負面消息,“小混合”成員深知對付痛恨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忠實于自己。改譯:不管面對什么負面消息,“小混合”成員深知對付“羨慕嫉妒恨”的最好方式就是忠實于自己。(英語廣場,2014(3):85)賞析:“haters”意為討厭的人或事,但由上文可知,這里具體指“jealousfans”和對她們作“cruelcomments”的人,這兩層意思與網絡流行語“羨慕嫉妒恨”完全吻合,比直譯“痛恨之人”詞義更充實,措辭更形象,這五個字高度概括了“小混合”成員面對的各種攻擊者和流言蜚語,從側面反映出她們強大的內心,呼應了文章的標題“FameMadeUsStronger”。
(3)文化背景信息的增添例4:The“Wings”singersfoundthemselvesfightingtostayconfidentamidstaseaofhateinthespotlight.譯文:盡管飽受公眾非議,以一曲《展翅》奪冠的歌手們仍然要努力保持自信(。英語廣場,2014(3):83-84)賞析:初譯這段話時,筆者曾經把“Wings”誤認為是比喻的修辭手法,試圖譯為“振翅高飛的的歌手們”,因為從上下文來看,該組合在選秀節目中獲得佳績并在英美迅速躥紅,猶如振翅高飛的新星,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但根據目的論的忠誠法則可知,忠于原文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譯者不能進行主觀臆測。在百度百科搜索Wings這一詞條,其中寫道“LittleMix不僅改寫了TheXFactor的歷史,賽后也有傲人的成績,她們是自2005年以來第一個不用在TheXFactor上表演就能夠首單空降英國單曲榜的冠軍”。原文作者用“Wings”作為形容詞修飾“singers”,就是為了表現賽后成績傲人的組合在飽受公眾非議時努力保持自信的強大內心。考慮到譯入語讀者可能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所以增譯了“奪冠”作為對冠軍單曲“Wings”的解釋。
(4)詞語感彩的表達例5:“Whenyou’vegotyourowninsecuritiesandthenpeoplewritethemonwebsitesforeveryonetosee,itjustmakesyoufeelreallyrubbish,”Jesysays.“IknewI’dgetnastystuffsaidaboutmyweight.IthoughtI’dbealright,andthenIsawitandburstoutcrying.”譯文:“本來你就惶恐不安,還有人在網上大做文章,引來大伙圍觀,你會覺得自己真糟糕,”杰西說,“我早料到有人會拿我的體重說事,我以為自己會不在乎,但真看見那些評論時,我放聲大哭。”(英語廣場,2014(3):84)賞析:write本來是一個中性詞,但在這個語境中卻帶有大作文章的意味,因為這里的“people”具體指下一句所提到的“nastystuff”,即討厭的人或惡俗小人,所以這里的“write”并不是如實地報道而是帶有惡意的誹謗和攻擊,因此為了表現主人公的遭遇并讓新聞措辭更加奪人眼球,譯者可在認真揣摩語境后譯出詞語蘊含的感性色彩。本文來自于《英語廣場》雜志。英語廣場雜志簡介詳見
3結語
關鍵詞:《紅樓夢》翻譯效果;茶文化詞語;茶名;茶具;茶水
歷經數千年的中國茶文化一直在不斷發展中,到清朝已經更加繁多和豐富多彩。僅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就提到了與茶和茶具相關的詞語和詩詞。《紅樓夢》小說有兩個最有名的英譯本,一個是楊憲益的翻譯作品,另外一個就是霍克斯的作品。但是兩個翻譯作品有很多不盡相同之處,由于兩位譯者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了譯本各具千秋。基于小說《紅樓夢》內容的紛繁復雜,現用目的論思維視覺,列舉小說中的茶名、茶具和茶水等茶文化詞語的翻譯語句,就兩個翻譯作品進行比對,實現本文研究和探究的目的。
1關于茶名的翻譯
小說《紅樓夢》的第五回,作者道出了一個名為“千紅一窟”的茶名,此處茶名“千紅一窟”具有雙關意義,這里的“千紅”指在賈府中生活著的所有女人,“窟”與“哭”的讀音相同,其實是作者大有“女性之淚”的指代。楊憲益在譯文中體現出來的語句是“ThousandRedFlowersinOneCav-ern”,解釋為“一個山洞中的一千朵紅花”,按照目的論的角度來觀照,盡管給英語讀者提供出了一些想象空間,而實際上譯文已經喪失掉了“千紅一哭”這個諧音之意,對茶名的內涵沒有完全體現出來。Maiden’sTears,是對該詞語的翻譯,譯者的解釋是“少女之淚”,我們從目的論的角度審視,這種翻譯顯然突出了“千紅一哭”暗喻意義,不管那種翻譯,這都會有利于讀者對蘊含意義的理解。小說的第八回有這樣的一段語句:“一時,薛林二人也吃完了飯,又釅釅的沏上茶來大家吃了,薛姨媽方放了心。”這段話中有個“釅釅的茶”語句,霍克斯將其翻譯成:“verystrongtea”,而楊憲益翻譯這個具有民間特點的語句翻譯成:”strongtea”。看上去譯文有變化,但是在實際中不會沒人理解茶具幾乎看不到,只是霍克斯體現出了茶的味道更濃,但是如果我們去認真推敲,就會產生疑問:這茶到底是什么茶?不管是那種翻譯,他們均沒有讓讀者理解的更加清楚,所以,我們從目的論角度來看,翻譯的最終目的還是沒有實現。在小說的第八回中作者寫出了楓露茶:賈寶玉盡然忘記了林妹妹已經不在賈府里,他的“林妹妹吃茶。”一出口便惹得大家都笑了:過了一會,寶玉突然想起“早起沏了一碗楓露茶”,當有人告訴他,那個茶被人喝掉了后,寶玉將手中的茶杯往地下一扔,茶杯便摔了個粉碎。文中的楓露茶要做出翻譯顯然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這要結合小說中人物情緒。在這里,楊憲益采用了歸化法,將楓露茶直譯為mapledewtea,“楓樹露水茶”就是他翻譯出來的詞語。而采用音譯法的霍克斯則將其翻譯為FungLoo。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對這個茶進行一下追溯。相傳坡曾做詩:“妙供末香露,珍烹具大官。揀芽分雀舌,賜茗出龍團。曉日云淹暖,春風浴殿寒。聊將試道眼,莫作兩般看。”詩句中的香露就是香露茶,當然是由采集植物露水有關。取香楓的嫩葉,然后進行蒸煮,在蒸的過程中制作者獲取蒸發出來的水滴,然后將集中起來的露水燒開泡進楓茶。從故事中不難發現,制作楓露茶是一個工藝相當繁瑣復雜的過程,因此這種茶自然就屬于難得的好茶。從目的論角度去看,FungLoo是什么就不能讓英語讀者明白,而mapledewtea“,楓樹露水茶”就很容易讓讀者對原文的意思有所理解,同時也將原文的文化蘊含美學效果體現了出來。從他的譯文中英語讀者至少可以明白楓露茶與楓露有關,而且其顏色應該跟楓葉一樣是紅色。《紅樓夢》第八十二回提到了中國十大名茶之首“龍井茶”,楊憲益翻譯為“Longjing”,是音譯法的結果,如果對中國茶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讀者,就會對原文有認知,一旦對茶文化不了解就對譯文有一些疑問和歧義。對“DragonWelltea”,詞語的翻譯霍克斯采用的是直譯法,這種譯文從目的語來說,其給對象傳達了“有神龍盤踞”的井,這種譯文很顯然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讀者能夠容易接受。對于普洱茶、“女兒茶”等茶,小說《紅樓夢》也有故事情節展示,兩位翻譯家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了各自不同的翻譯文本。盡管他們的翻譯多少有些差異,這和他們各種的文化認同,對小說作品理解的不同所決定的,無論何種翻譯,他們所傳遞出來的是文化認同和獨特的觀點、審美,只要能夠從讀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習慣出發,不管是那種茶,就能體現茶的美學效果與文化蘊含。
2關于茶具的翻譯
茶文化盡管體現在茶杯、茶壺和茶盤等茶具的物質性,其實際上更注重茶的品種和質量。小說《紅樓夢》中對精致的茶具有過描述。例如王夫人房間里的茗碗瓶茶等器物。從目的論的角度我們做出對比分析,來對待楊憲益和霍克斯兩個英譯本中茶具,也從中理解茶具的內涵深度。在第三回中,林黛玉到京城拜見王夫人,她在耳房內看到了鼎、匙、箸、盒、觚和茗碗等器具;茶幾上放著茗碗。丫鬟看到有客人,他們忙給客人端上茶,放到茶幾上。楊憲益用直譯法把茗碗瓶茶直譯成teacupsandvasesofflowers;把smalltrays翻譯成小茶盤,很顯然,這樣的翻譯直接明了,實現了翻譯的目的。再看霍克斯使用了意譯法和省譯法。teathingsandvasesofflowers,這是他對茗碗瓶茶翻譯。如果考慮目的論,teacups應該是文中的茗碗譯文,用teathings替代就顯得有些模糊。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霍克斯出生在英國,他們所在的國度和家庭根本就看不到茗碗痰盒和茗碗瓶茶這些器具,因此在翻譯《紅樓夢》的時候,一定會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和限制,況且遇到中英文化沖突時,他們就無法用準確的言語實現疑問的準確性,這是情有可原的。
3茶水的翻譯
“名茶還需好水泡”這是陸羽說過一句話,這也說明不管茶葉有多好,有多珍貴,如果沒有好水也是體現不出好茶的味道。泡茶的水質優劣決定著茶的味道。在小說《紅樓夢》的第四十一回中,作者描述過關于用雨水和雪水泡茶的事情。丫鬟妙玉捧給賈母喝的茶是“舊年蠲的雨水”。這種茶對老人的身體有很大益處,而妙玉給黛玉、寶玉送過來的茶水有很大不同,因為這種水是他在玄墓蟠香寺五年前收集的,里面包含著梅花上的雪融化經過過濾之后的水,并且五年時間一直保存在鬼臉青花甕內,在地下保存了五年時間,她自己從來不舍拿出來喝,這一次是她第二回從地窖里取出來,特意與寶玉三人一起品嘗。我們能夠理解到;梅花象征著高潔,其不怕寒冷和冰雪。雪是潔白的,象征高雅和純潔,從梅花收集下來的雪水用于泡茶,體現出了文人品茶的雅趣。例如在原文里:妙玉冷笑道:“真是的,你這個人,和大俗人還無差別,竟然連這水到底是什么水也品不出來,可惜了。忘記了五年前的事了嗎?我在玄墓蟠香寺住了多日,那里有很多梅花開放,加上正好落雪,我就在梅花上的收集那白白的雪,整整將一鬼臉青花甕填的滿滿的,好不舍得拿出來吃,所以就一直埋在地下,我自己也是只吃過一回,那還是今年夏天才起出來的。這一次是第二回了,有多珍貴你媽知道嗎?怎么你們這么沒有品味,若是雨水能煮出這般味道的茶水?”妙玉在這里說起的茶水,當然就是他精心收集的梅花雪水。我國古代文人雅士喜歡冬天和初春收集灑落在樹枝頭上的新雪,然后煮沸用于沏茶,在他們的意識中,這種來自天然的雪水用于泡茶,肯定會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他們還偏愛收集梅花枝頭的積雪,然后收到甕中窖藏于地下,等待夏季再取出來用于泡茶煮茶之用,這樣的茶水可以用來在酷熱的夏天解暑。因此,楊憲益把梅花上的雪翻譯成英文就變為snowIgatheredfromplum-blossom,英文的翻譯是“從梅花收集的雪”。
霍克斯翻譯成meltedsnowthatIcollectedfromthebranchesofwinter-floweringplum-trees,就是“從冬天開花的梅花枝頭上收集來的雪水”。我們繼續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考慮,楊憲益譯文相對于霍克斯的翻譯來看,多少有些粗糙,缺少功能更加細致,這樣實際上就很有利于英語讀者學習和理解。在小說里面,曹雪芹的主人公妙玉道出了另外一種茶水,那就是隔年蠲的隨意收集到的雨水。也就是經過當年收集,然后經過一年的窖藏,然后再拿出來的。楊憲益翻譯出來的英文就是“lastyear’srain-water”,譯文表達的語言語境就是在去年收集到的雨水,顯然和小說里表現的相符。霍克斯翻譯的英文而是“storedrain-water”,意思是貯藏的雨水,這個解釋與原文不盡相符。這樣來看,楊憲益的譯文對原文給予了準確的翻譯,這種翻譯出來的語言有利于讀者去理解,從而會引導讀者對茶文化美學意義上的解讀。
參考文獻
[1]任彤,張慧琴.從目的論談《紅樓夢》霍譯本的茶文化翻譯[J].文學教育(上),2011(1):101-103.
關鍵詞: 英漢動物詞語 文化內涵比較 翻譯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動物一直與人類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親密無間的關系使得人類對動物產生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情感,如崇拜、喜歡、厭惡、恐懼等情緒。在英漢兩種文化中存在著許許多多與動物相關的詞匯以及大量以動物為喻體的比喻性短語。由于中英文化的差異,人們對同一種動物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和寓意,從而形成不同的聯想意義。通過對同一動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可能出現的內涵相同或相異的研究,以及不同動物可能引起類似的聯想諸方面的對比研究,可以透析出文化對詞匯的影響,揭示中英兩種文化間的差異。
1.同一動物詞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內涵
由于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環境,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于某些動物,特別是那些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動物,有著相同的情感,因而產生相同或相似的聯想,并賦予他們相同的文化內涵。例如:狐貍(fox)帶給我們的聯想是狡猾、奸詐。漢語中我們說某人很狡猾時,常說“他是個老狐貍”。英國人在形容某人狡猾時也說:“He is a fox.”意思是說“He is as cunning as a fox.”。羊(sheep)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視為一種性情極馴服、溫順的動物,該詞在英漢文化中都用來比喻性格溫和、恭順。例如:“she has a character of a sheep.”類似的動物詞匯還有:
蜜蜂(bee)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是勤勞的象征。漢語有“他是一只勤勞的蜜蜂”之說,英語也有“as busy as a bee”。如:
(1)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
孩子們忙得像蜜蜂一樣,為過節做準備。
狼(wolf)生性貪婪、兇殘、狡詐,英漢兩種語言對狼的喻意基本相同。漢語中有“如狼似虎”、“狼心狗肺”、“狼崽子”之說。英語中有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have a wolf by ears(騎虎難下);throw to the wolves(出賣朋友);wolf down(狼吞虎咽)等說法。由于狼的形象和喻意均為我國讀者所熟悉,所以翻譯時可采取直靈活的方式,或直譯或意譯。如:
(2)The newspaper placards that had cried “wolf” so often, cried wolf now in vain.
報紙上連篇累牘的“狼來了”的廣告,現在已經無人相信了。
豬(pig)除了生性骯臟、貪吃外,還有懶、憨、丑等文化內涵,中西文化對豬的形象和喻義基本一致。漢語中有“豬頭”“肥豬”“懶豬”“笨豬”“長得像豬八戒”之說,豬的形象讓人討厭,多用于貶義。英語中也有許多含有pig的習慣用語,幾乎都含有明顯的貶義,如eat like a pig(喧鬧而貪婪地大吃大喝);make a pig of oneself(大吃大喝);buy a pig in a poke(未經過目而買下的上當之貨)。又如:
(3)He had been a pig about money.
他對錢貪得無厭。
2.同一動物詞在英漢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當我們以群體作為文化活動的主體,以一定地域為文化存在的空間來考察文化時,就會發現文化具有明顯的民族性。由于英漢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對同一動物詞會產生不同的聯想,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龍(dragon),中文里吉祥尊貴的“龍”與英文中邪惡兇殘的dragon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漢文化中,龍象征著吉祥、權威、高貴和繁榮。在封建社會,龍是帝王的象征,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漢語中有大量的關于龍的成語,如“龍騰虎躍”、“龍鳳呈祥”、“望子成龍”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種兇殘的怪物,被認為是惡魔的化身。《圣經》中把惡魔撒旦稱為the great dragon。現代英語中dragon用以指“兇暴之徒”或“嚴厲透頂的人”,如:
(4)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她是兇狠的母夜叉,最好離她遠點。
dog(狗)在中西文化中內涵意義差別甚大。傳統的中國文化認為狗是一種讓人討厭的動物,用狗來形容人的詞匯多為貶義詞。例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狐朋狗友”。而在西方,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人和狗的感情十分密切。dog在英語中大多數場合是褒義詞,可用來形容值得同情信賴的人,如a lucky dog(幸運兒);an old dog(老手);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樣忠誠)。但有些時候也有明顯的貶義,如treat someone like a dog(虐待某人);live a dog’s life(過著悲慘的生活);dog eat dog(人吃人、各顧各、殘酷無情的競爭)。
owl(貓頭鷹)在英漢兩種文化中具有絕然不同的文化意象。我國通常把貓頭鷹稱作“夜貓子”,由于其叫聲凄厲刺耳,人們常常把它與災難和死亡聯系在一起,它的出現被認為是一種不祥的征兆。“夜貓子進宅”意味著大禍臨頭,厄運將至。西方人卻把貓頭鷹看作是聰明和智慧的象征。貓頭鷹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是沉著、冷靜,因而帶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內涵,如as wise as an owl(像貓頭鷹一樣聰明)。
bat(蝙蝠)蝙蝠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聯想意義。傳統的中國文化認為蝙蝠是幸福的象征,因為蝙蝠的“蝠”與幸福的“福”同音,而紅色的蝙蝠則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因為“紅蝠”與“洪福”諧音的緣故。蝙蝠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種丑陋、邪惡的動物,因而總是把它與罪惡或黑暗勢力相聯系,英語中凡帶有bat的習語都含有貶義,如crazy as a bat(精神失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異想天開);as blind as a bat(有眼無珠),如:
(5)You must have been as blind as a bat not to have seen me; I was sitting at the next table.
你沒看見我一定是瞎了眼,我就坐在你旁邊的一桌。
fish(魚)的文化內涵在中英文化的喻義更是大相徑庭。在漢語中因“魚”和“余”諧音,中國人正式的宴會餐桌上,特別是年夜飯必須有魚,圖個“年年有余”的吉祥。英語中fish含有貶義色彩,用來形容不好的人和事,如a poor fish(可憐蟲);a loose fish(生活放蕩的女人);fish in the air(水中撈月);fishwife(舉止或說話粗魯的女人,大吵大鬧的潑婦);在風行愚人節的西方,上當受騙者被稱為April Fish(四月魚),指沒有頭腦、容易上當受騙的人。
3.同一動物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沒有相關對應的文化內涵
基于文化上的差異,各民族對待動物的態度和情感也有著巨大的差異。有些動物在西方文化中有深刻的喻意,能夠引起豐富的聯想,但是這些詞在中國文化里文化含義甚少;相反,一些在中國文化里有豐富聯想意義的詞在英語文化中卻無相對應的含義,我們應對這類詞多加注意。
cat(貓)在漢語文化中喻義很少,而在英語文化中是一種有著豐富喻義形象的動物,如rain cats and dogs(大雨傾盆);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機密);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如熱鍋上的螞蟻,如坐針氈)。在英語俚語中,cat常用以喻指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惡毒或令人討厭的女人),如:
(6)Mrs smith is a perfect cat.
史密斯太太是個地地道道的長舌婦。
crocodile(鱷魚)是一種兇殘的爬行動物,漢語中沒有與此相關的習語短語;而在西方傳說中鱷魚一面吞食捕獲的動物一面流著悔恨的眼淚,以誘惑更多的動物上當受騙,因此英語中有the crocodile tears(鱷魚的眼淚)之說,現常用來比喻“假仁假義,假慈悲”。如:
(7)Take no notice of her crocodile tears.She is not in the least concerned about your injury.
不要理會她的假仁假義,她對你的傷勢一點兒也不關心。
4.不同的動物詞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內涵
中國人常用鼠來形容膽子小,如“膽小如鼠”;英語中卻用rabbit來類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膽小如兔)。比喻“說大話”,漢語說“吹牛”,可英語中卻用talk horse。漢語中一般用“牛”來形容力氣大;而英語中要用horse,如: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他力大如牛)。比喻“頑固”,英語用as stubborn as a mule (頑固得像頭騾子);漢語通常說“犟得像頭牛”。漢語中人們把老虎看作百獸之王,人們常用“虎”形容勇猛威武。而英語中雄壯威猛的形象當首推lion,如, as bold as a lion(如獅子一樣勇猛)。
以上通過英漢動物詞文化內涵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種語言中的動物詞語不單是動物形象的符號代表,人們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賦予動物以各種喻義,這些源于動物的喻義形象鮮明、內涵豐富,從而構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解和掌握這部分知識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