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戰爭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財政局《關于天津市征收耕地占用稅問題的意見》,現轉發給你們,望照此執行。
關于天津市征收耕地占用稅問題的意見根據《國務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占用稅暫行條例〉的通知》(國發〔1987〕27號)規定,結合我市具體情況,現就征收耕地占用稅問題提出如下意見:
一、按照財政部核定給我市的耕地占用稅平均稅額,并參照各區、縣人均占有耕地情況,確定:四個郊區及塘沽、漢沽、大港區,占用每平方米耕地稅額為七元三角;五個縣占用每平方米耕地稅額為六元三角。
二、各單位凡占用已開發從事種植、養殖的灘涂、草場、水面和林地等從事非農業建設的,暫不征收耕地占用稅。
[關鍵詞]金融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河北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07
[中圖分類號]F832;F1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16-0-03
自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下,河北省是作為“京津冀”整體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因子來研究,或者作為“環渤海經濟區”中的一個成員來研究。河北省提出的“三年大變樣”政策促進了新城鎮體系規劃的落實,同時,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全省城鎮化進程中成為突出問題。從“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調整收入分配關系以來,城市化背景下亟需解決的城鄉收入差距問題與金融產業這一調節收入分配的工具之間的關系就被廣泛關注。
1 文獻綜述
受京津冀規劃的歷史演變影響,河北省11個地級市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地級市的經濟差距在不斷的拉大,在城鄉居民收入存在顯著差異,如圖1所示。
資料來源:根據《河北經濟年鑒2012-2013》《2013年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整理而成
深入認識河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對河北省11個地級市相關經濟數據分析,可清晰地看到河北省內部經濟發展的差異程度以及金融方面的原因,為省域內部區域經濟不平衡研究提供可借鑒的例證和方法,有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并進一步豐富和擴充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相關理論。
近年來,對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這一課題,國內外學者們使用不同的計量方法、通過各種指標、從多個角度進行研究,由此也得出多種論證結果。這些論證結果也是闡明河北省城鎮與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產生的部分原因,并由此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就收入分配差距的成因而言,陳宗勝[1]認為由于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起步階段,收入分配差別較小,故而居民收入處于從低收入階段向中下收入階段轉化的過渡期,當經濟較快發展,居民收入也相應地轉為中下收入水平。丁任重 等[2]指出經濟體制、政府政策、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是影響轉型期收入分配差距變動的主要因素。鄧子基[3]認為從分配體制和經濟政策來看,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不平衡導致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及不同企業之間收入分配不公平。王小魯[4]認為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是制度不健全所導致的腐敗和大量非正常收入。董建文[5]提出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是由于分配秩序混亂、收入機會不平等。
金融與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始于Joseph Schupeter[6],他認為良好的銀行體系通過甄別創新產品和并投資創新工藝的項目,可以促進了科技創新;Lveine和King[7]通過研究1960―1989年間80個國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驗證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顯著正相關關系,指出金融發展可以帶來經濟增長。對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主要體現為金融體系在項目甄別、分散風險、動員儲蓄、對管理人員施加外部約束、便利交易等方面所扮演的積極角色,總之,金融體系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2 變量與模型的建立
在實證過程中,變量數據取自《河北統計年鑒》(1986-2013)、《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06-2013)、《河北金融統計資料匯編》(2001-2012)。
實證中采用E-views 3.1計量軟件分別對各原始變量以及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進行檢驗。
在已有研究中,很多對于金融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都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作為因變量,金融發展程度作為自變量。前者為SC,后者又分為金融發展規模(FIR)和金融發展效率(FE)兩種來作為衡量變量。由此建立如下模型。
二元線性模型:SCt=aFIRt+bFEt+ Ut
在以上變量界定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量為SC,是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值;金融發展規模變量為FIR,又指戈氏金融相關率指標,是金融資產總量占經濟總量的比重,由于在中國金融市場中存在明顯的銀行導向型的金融結構,所以用銀行存貸款余額占GDP的比重說明;金融發展效率變量為FE,是銀行貸款與存款的比值來反映金融資源轉化的效率。
3 實證分析
傳統的計量經濟模型對時間序列進行分析時,通常依靠處理差分后的數據來滿足平穩性,基于一個平穩模型而使用一個非平穩序列數據建模,就會產生“偽回歸”現象,這主要因為原時間序列包含的一些可能有用的信息被忽略,樣本資源被浪費。為克服該缺,近年來一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非平穩數據處理方法出現,即協整理論,它指出兩個或多個非平穩經濟時間序列的某種線性組合可能是平穩的,盡管就單個時間序列而言是非平穩的,但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時間序列的線性組合卻是平穩的,從而說明這些經濟變量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即協整關系),克服了平穩性假定的限制。
對于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模型設定,也可以通過對城鄉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效率(FE)和金融發展規模(FIR)的關系進行檢驗,如圖2所示,發現城鄉可支配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簡單的線性相關性。考慮到幾乎所有表示絕對指標的宏觀經濟變量都是非平穩的、具有時間趨勢,即可以確定是否進行協整分析。
圖2 城鄉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效率(FE)和金融發展規模(FIR)的
線性相關性
3.1 單位根檢驗
首先要確定每個序列的單整階數,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分析;即使用DF檢驗和ADF檢驗時間序列變量是否存在單位根。運用ADF檢驗模型,利用E-views 3.1計量軟件分別對各原始變量以及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進行ADF單位根檢驗。
根檢驗結果表明,經濟變量SC、FIR、FE的原始序列都存在單位根,屬于非平穩性變量。且經濟變量SC、FIR、FE都是一階單整的,即其一階差分序列在1%或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不存在單位根。
3.2 協整檢驗
許多非平穩經濟變量的差分序列是平穩的(即它們是一階或高階單整變量),就表明各經濟變量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內在均衡關系,即:協整關系。協整理論認為只有在經濟變量單整階數相等的情況下,各變量間才可能存在協整關系。經驗證上述單整檢驗中變量SC、FIR、FE的差分變量都是一階單整,需要進行協整檢驗。先采用OLS法對變量進行協整回歸估計,通過AEG檢驗方法對協整回歸的殘差進行檢驗。若協整回歸殘差是平穩的序列,則各經濟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
運用軟件E-views 3.1對經濟變量SC與FIR、FE檢驗協整關系,得出結果如下:
SCt=1.692 4 FIRt+0.344 8 FEt;其中:t統計量(19.555 4) (2.759 8)
將協整回歸殘差Ut表示為:
Ut=SCt-1.692 4 FIRt-0.344 8 FEt
最后對協整回歸殘差Ut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如表2所示。
ADF檢驗協整回歸殘差的結果說明協整回殘差Ut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變量,故變量SC、FIR、FE存在協整關系。協整檢驗回歸結果證明各經濟變量間的協整關系方程可表達如下:
SCt=1.692 4 FIRt+0.344 8 FEt;其中:t統計量(19.555 4) (2.759 8)
此式表明河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SC)與金融發展規模(FIR)、金融發展效率(FE)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內在均衡關系,金融發展規模的擴大和效率提高都會一定程度上拉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3.3 格蘭杰因果檢驗
上述協整檢驗表明:經濟變量SC、FIR、FE間的長期內在均衡關系,但該均衡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還需進一步驗證。為此,本文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來驗證經濟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如表3所示。
根據表3的檢驗結果,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金融發展規模(FIR)、金融發展效率(FE)均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SC)的格蘭杰原因,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并不構成金融發展指標的格蘭杰原因。
4 結 語
協整檢驗表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河北省金融發展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正相關關系。從協整關系上看,金融發展規模每增加一個單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就會拉大1.69個單位;而金融發展效率每增加一單位,城鄉居民收入比就會拉大0.34個單位;金融發展規模的擴大更容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金融結構中,銀行主導型仍是主要特點,其他類型金融資產總量較低。對于金融資源配置來說,城市化傾向則是主要特點,信貸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導致傳統農業生產部門金融資源缺乏、生產萎縮、農村居民收入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河北省農村居民占絕大部分,農村的穩定發展是全省經濟穩定發展的首要條件。因此,河北省經濟、金融發展和社會發展要首先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市與農村居民收入差距,這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而且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
因此,首先要加快推進河北金融發展。通過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組織體系,積極繁榮信貸市場、保險市場等其他金融結構導向,實現金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金融發展和金融服務水平。更重要的是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利用市場理論,走市場化道路,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保證農村金融資源優先滿足農村金融需求,改變農村反哺城市的現狀,以農村的金融發展為目標,科學發展農村信用體系、農村支付結算體系,為農村居民提供均等的金融服務機會,解決農村的融資難題。最后,在政策方面要鼓勵城市區域金融資源到農村區域的金融配置,并通過一定風險補償和稅收優惠,完善農業保障支持體系,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為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京津冀地區均衡發展,必須提升河北省整體競爭力,縮小各地區經濟差距,使各地區協調發展。因此,清晰地了解河北省金融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借助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研究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提出合理的金融發展改革路徑的政策建議以減少城鄉收入差距,極具現實意義。這不僅對縮小河北省區內部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有所助益,而且可以借助省域區域經濟差異的了解,對京津冀宏觀調控區域經濟發展進行政策制訂和戰略部署。
主要參考文獻
[1]高玉偉.關于公有經濟收入差別倒U理論的討論與驗證(上)[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2):18-27.
[2]丁任重,郭洪濤.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11):19-24.
[3]鄧子基,韓瑜.公共財政與民生[J].當代財經,2008(8):39-47.
[4]王小魯.我國收入差距分析及對策[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7(4):17-20.
[5]董建文.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原因與對策[J].華東經濟管理,2001(6):13-16.
各區紅十字會、財政局:
根據京財綜(1991)1213號《關于提高居委會干部生活待遇問題的通知》精神,街道紅十字衛生站工作人員應享受居委會干部的同等待遇。經研究,按照每人每月增發10元的標準,提高街道紅十字衛生站工作人員補助費。增加的經費在“城市集體服務經費”中列支,由各區財政和街道財政兩級解決。
本通知自文件下達之日起執行。
安全生產隱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
督導調研的通知
各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局)、局直各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安徽省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安全生產隱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的通知》(皖安辦〔2021〕53號)和《關于近期幾起事故的通報》(皖安辦明電〔2021〕15號)要求,按照《全省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防風險、保平安、迎七一”安全風險防范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皖糧倉網函〔2021〕42號)部署,我局決定在全省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開展安全生產隱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明查暗訪和督導調研。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督導調研內容
(一)隱患排查治理情況。是否結合實際制定方案;是否嚴格落實“三查三單”制度;對重大事故隱患是否跟蹤督辦。
(二)安全規范儲糧情況。企業承儲的各類糧食,是否符合儲糧技術規范要求;是否存在超限、超高儲糧以及蟲糧、高水分糧、發熱糧等現象。
(三)夏糧收購安防情況。是否完善夏糧收購預案;是否采取針對性措施防止觸電、火災、車輛傷人、糧堆埋人等事故,確保夏糧收購安全。
(四)清剿火患進展情況。消防設施配備、用火用電、防火隔離、熏蒸藥劑是否符合消防技術規范;是否存在消防、疏散通道阻塞等問題。
(五)防汛保糧落實情況。是否修訂完善防汛保糧預案;是否開展防汛保糧應急演練;防汛保糧隊伍、裝備和物資準備以及防汛保糧值班值守等情況。
二、督導調研安排
結合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和全省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防風險、保平安、迎七一”安全風險防范專項行動,采取明查暗訪、專項檢查、綜合督查等形式進行。“七一”前對重點市(縣)開展“四不兩直”明查暗訪,“七一”后按照工作時序進度適時開展督查調研,加大督查治理力度,形成有力震懾,堅決堵塞監管漏洞,推進隱患“清零”,防范重大突發事件發生,為建黨百年營造良好氛圍。
三、督導調研方式
(一)聽匯報。主要聽取安全生產隱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開展情況的匯報。
(二)看資料。主要查閱企業自查資料,包括制度建設、隊伍建設、安全檢查和糧情檢查記錄、隱患排查臺賬等。
(三)查現場。按照“雙隨機、一公開”原則,隨機抽取被查市,每個市隨機抽查1-2個縣,每個縣抽查1-2個企業。實地查看儲糧管理、作業現場管理、設施設備、消防安全、防汛保糧、應急物資配置等情況。
四、督導調研要求
各督查調研組要嚴格遵守工作紀律和廉政紀律,認真落實安全生產管理和疫情防控要求。按照督導調研內容,全面了解安全生產隱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開展情況。督導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向市、縣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反饋并督促及時整改。
安徽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2021年6月24日
實行以崗位技能工資制為主要形式的企業內部分配制度,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增強企業活力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八五”時期和今后十年企業工資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務。它對于進一步克服現行企業內部分配制度的弊端,更好地貫徹按勞分配原則,調動廣大職工積極性,促進企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試行崗位技能工資制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各地、各部門要嚴格按照省里的統一部署和有關政策規定,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注意總結經驗,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這項工作。
關于積極穩妥地開展企業崗位技能工資制試點工作的報告
全文
根據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建議》提出的“逐步實行以崗位技能工資為主要形式的內部分配制度”的精神以及勞動部的統一部署,今年以來,我們進行了企業崗位技能工資制試點的各項準備工作,并與省有關部門共同審查、確定30戶企業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現就我省企業崗位技能工資制試點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試行企業崗位技能工資制的目的,是破除平均主義“大鍋飯”弊端,通過改革現行等級工資制,建立以崗位技能工資為主要形式的企業內部分配制度,把職工的勞動報酬與本人勞動的諸要素(勞動技能、勞動強度、勞動責任、勞動條件)緊密聯系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經濟效益的增長。改革的重點是改造企業內部工資分配的運行機制,增強企業內在活力。
試點工作的基本原則是:
(一)要積極穩妥、嚴格按照試點條件和工作程序辦事,切忌一哄而起,草率行事。
(二)要扎扎實實做好崗位勞動測評和技能考核等基礎工作。通過科學測評和量化分析,合理確定不同崗位職工的勞動差別,為按勞分配提供直接依據。
(三)要抓好綜合配套改革,把工資改革同企業勞動人事制度改革、保險福利制度改革銜接起來,保證新工資制度正常運行。
(四)要妥善處理企業內部一線和二、三線人員,領導和一般職工,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的工資關系,認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減少震動,實現平穩過渡。
二、崗位技能工資制的基本內容
崗位技能工資制是以按勞分配為原則,以加強宏觀調控為前提,以職工勞動技能、勞動責任、勞動強度和勞動條件(環境)等基本勞動要素評價為基礎,并以崗位、技能工資為主的基本工資制度,它是企業內部分配制度的主體和基礎。
崗位技能工資制主要由崗位勞動評價體系,崗位技能工資標準體系以及動態管理體系三部分構成。
(一)崗位勞動評價體系崗位技能工資制主要是通過對勞動技能、勞動責任、勞動強度和勞動條件四個基本勞動要素的科學測評以及技能考核,合理評價和區分不同崗位的規范勞動差別,并作為確定職工勞動報酬的主要依據。
崗位勞動評價體系由評價指標、評價標準、各項指標的權數比重、評價方法等子系統組成。
(二)崗位技能工資標準體系技能工資是根據不同崗位、職位、職務對職工勞動技能的要求和職工實際具備的技能水平而確定的工資。
崗位(職務)工資是根據職工所在崗位或所任職務、所在職位的勞動責任輕重、勞動強度大小、勞動條件好差而確定的工資。
在上述兩個基本工資單元之外,企業可根據量力而行的原則和實際需要,設置輔助工資單元。
(三)崗位技能工資制動態管理體系崗位技能工資制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并與地區、行業、企業經濟效益相聯系,通過建立和完善正常的運行機制來保持某內在的活力。要結合實行崗位技能工資制,有計劃地逐步調整職工收入結構。實行崗位技能工資制企業,可根據生產經營需要輔以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要建立正常考核增資制度。允許企業在規定提取的基本工資總額內,給考試考核合格的職工增加工資,把培訓、考核、使用、待遇結合起來。今后,隨著經濟發展、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物價變動,以及企業技術進步、勞動條件改善、職工素質的普遍提高,應適時調整崗位技能工資水平,或調整勞動要素及其相對應的工資單元比重。
三、試點工作安排
試點工作擬采取典型引導,逐步推開的方式進行。首先是抓好馬鋼公司等5戶試點企業,通過總結經驗,再指導其他25戶試點企業開展試點工作。具體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開展崗位測評和技能考核。首先是做好各種準備工作,重點放在業務骨干的培訓上;第二是制訂測評、考核方案,進行崗位測試、實測及技能考核,重點是實測和考核;第三是綜合評價,確定崗位檔次;第四是由省、地(市)勞動部門分別會同企業主管部門對企業測評和考核結果評估驗收,驗收合格的企業可轉入下一階段。省里直接抓的5個試點企業第一階段工作,計劃在今年九、十月間結束。其他試點企業的測評考核,由地(市)勞動部門具體安排。
第二階段將從今年第四季度開始,主要任務是完成由現行等級工資制向崗位技能工資制的過渡和轉換,同時建立調控及正常運行機制。
四、有關配套改革問題
試行崗位技能工資制的企業,一律實行國家、企業、個人共同合理負擔的養老保險辦法。職工個人暫按基本工資的2%繳納個人養老保險費。并改革職工離退休金的計發辦法,具體辦法另行制定。
同時,還要相應進行其他方面和勞動人事制度、培訓考核制度的配套改革。
五、改革試點組織實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