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王陽明名言

王陽明名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王陽明名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王陽明名言

王陽明名言范文第1篇

網絡學習作為學習手段,如果應用恰當,可以最大限度地將知識通過特定的動手操作過程內化為能力。這是網絡的優(yōu)勢,但是與此并存的是不確定的網絡資源和一些不文明的習慣,這些不良網頁及網站的內容也會對學生造成不良的教育后果,產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影響其健康成長,因此,在利用網絡時要引導學生趨利避害,提高鑒e能力和判斷能力,自覺抵制不良內容對自我的侵害,樹立正確的用網習慣和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未來信息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要對學生通過網絡收集、整理的網絡學習成果進行檢查,在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網絡學習行為進行恰當?shù)脑u價,對于學生好的一面要加以肯定,對于不足的地方要給予指導并加以引導,從而引導學生恰當?shù)厥褂镁W絡,培養(yǎng)其正確的思想觀和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網絡,避免不當行為的產生。

【問題收集與分析】

1.使用網絡資源,卻迷失在虛擬世界中。課堂中出現(xiàn)需要使用網絡查找資料或者自主探究學習,學生不能及時完成指定任務。

2.借機玩游戲。

3.不會主動避開網絡中干擾信息或者不良頁面。

以上是主要的問題呈現(xiàn),初步分析原因:學生缺少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由于年齡較小,抗干擾能力差,是非觀不明。

【解決措施】

1.教師需要對網絡進行了解和熟悉,提高在網絡使用方面的道德修養(yǎng),以做好小學生的榜樣。在這方面,要求教師主動學習網絡知識,加強網絡實踐,對網絡相關的情況及問題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對于網絡中容易出現(xiàn)的道德問題要進行研究,了解網絡所存在的不利于小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方面。在此基礎上學會主動應用網絡工具,從而建立師生共用的網絡平臺開展交流和溝通及教學活動,對小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工作。尤其是在網絡道德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工作,樹立榜樣,講清危害,讓小學生意識到網絡的先進性及危害性,培養(yǎng)小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部分學校也為此制訂了教師上網的相關規(guī)定,確保教師對小學生上網的正面引導作用,而且開設了《網絡文明小公民》《小學生網絡文明》兩節(jié)課,老師引導,學生討論,形成統(tǒng)一的正確認識。在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建民主、平等、愉快的師生交流環(huán)境,讓小學生來分享自己上網的心得,給大家分享所看到的有意義、有價值的網絡信息,也可以給大家推薦好的網站或者網頁,從而能夠讓老師了解小朋友是在網絡上學習什么內容,并通過相互交流,促進其他小朋友接觸更好的網站。也可以讓某些小朋友來介紹和說明不良網站所產生的不良后果,指出其危害之處,以此來讓其他學生形成自覺抵制不良網頁的能力。

2.加強小學生的網絡法律知識培訓工作,提高小學生上網行為的規(guī)范性,使其養(yǎng)成健康的網絡道德習慣。我們要著重加強小學生用網的自律意識培養(yǎng)工作,加強相關法律的普及及教育工作,加強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通過道德這種無形的約束力來規(guī)范小學生的用網行為,養(yǎng)成道德自律的習慣,從而實現(xiàn)文明上網、依法上網,做一名合格的網民。因此,可以建立教師和學生兩支網管隊伍,同時在日常學習中給學生印發(fā)相關的網絡法規(guī)或規(guī)定讓小學生來學習,有計劃地開展網絡文明修身學習工程,以更好地促進和提高小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yǎng),可以通過開展“綠色網絡”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通過這些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趨利避害,正確認識網絡中存在的不良網頁,形成抵制不良內容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用網習慣,提高鑒別能力,從而降低甚至杜絕不良網絡思想及內容對小學生的侵害。

3.教師可以為家長和小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兒童網站。小學生對于如何上網學習在最初有著盲目性,因此,教師可以為家長和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少年兒童網站,如,雛鷹網、童網等十幾家兒童網站,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了解網絡,學好安全使用網絡,通過網絡來學習到更多更好的知識和內容,提高網絡實踐能力。家長要做好小學生上網的引導和監(jiān)督工作,在上網時間方面進行規(guī)定,使其能夠養(yǎng)成正確地利用網絡的習慣和意識,自覺避免不良的用網習慣。

王陽明名言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互聯(lián)網+ 網絡名師平臺 科學素養(yǎng)

1選題背景

在互聯(lián)網崛起、繁榮、充分發(fā)揮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yōu)化和集成作用的新媒體時代,現(xiàn)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在這一背景下,也對大學生所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在大學生所具備的各項能力和素養(yǎng)中,科學素養(yǎng)舉足輕重,是重要地培養(yǎng)他們掌握和應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更是培養(yǎng)他們科學精神的有效途徑,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造就高水平的領軍人才,更能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從而促進國家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此外,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動著經濟、社會、生活快速發(fā)展,成為生產力發(fā)展最活躍的因素,網絡對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推動不容小覷。“網絡名師平臺”是近年來興起的依托網絡技術建立起來的教育平臺,具有廣義新媒體和校園新媒體的共同特征,具有即時、多元、便利的特點,基于網絡名師平臺開展科學素養(yǎng)教育相對傳統(tǒng)媒體具有很好的優(yōu)勢。

因此,本課題圍繞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高校“網絡名師平臺”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當今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現(xiàn)狀,挖掘該群體對于網絡名師平臺的看法和認識,探索科學素養(yǎng)提升與網絡名師平臺的關系,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提供支撐,為高校針對性地建設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的科學素養(yǎng)教育體系提供借鑒。

2研究方法

美國學者米勒將科學素養(yǎng)定義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對社會的作用,具體是指具有足夠的可以閱讀各種不同科學觀點的詞匯量和理解科學技術術語的能力,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的能力,關于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和工作所產生的影響的認識能力”,具體包括以下三個層面:(1)科學概念及科學知識;(2)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3)科學能力和技術能力。本研究根據(jù)對科學素養(yǎng)內涵的解讀,制作調查問卷,完成對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共計200名覆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yī)學、管理學、藝術等學科門類本科生及研究生各100名的問卷調查,有效回收問卷176份,對收集的問卷結進行詳細整理及分析獲得以下信息:(1)大學生現(xiàn)有科學素養(yǎng)現(xiàn)狀;(2)大學生對網絡名師平臺的了解程度。問卷采用匿名的方式并當場回收,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3基于網絡名師平臺的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現(xiàn)狀分析

3.1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現(xiàn)狀分析

3.1.1基礎學科知識理解程度分析

調查問卷中包括10道基礎學科知識題,大部分大學生(72%)能夠保證答題正確率在7成以上,說明當今大學生基礎學科知識比較扎實,對常見的、基礎性的科學知識了解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對于多學科的基礎知識延伸和拓展掌握程度比較好。如表1所示。

3.1.2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掌握程度分析

如表2所示,問卷中包括5道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知識題,只有略高于35%的大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65%的大學生缺乏利用基礎性知識去解釋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1.3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理解程度分析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推動者,應該弘揚和發(fā)展科學技術,堅持科學發(fā)展觀的理念。從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表3),絕大部分大學生(97%)能夠正確地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并且深刻認識到科技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自己更應該關注科技與研究科技創(chuàng)新;只有極少數(shù)大學生(3%)認為科學技術和自身的發(fā)展關系不大,不能理解科技改變生活的真正含義。

3.2大學生對網絡名師平臺的了解程度分析

3.2.1獲取科學信息來源分析

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表4),大學生獲取科技信息主要來源,排名前五的途徑分別是網絡(73%)、導師(61%)、電視(57%)、圖書(46%)、講座(38%)。網絡已經超越例如期刊/雜志、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成為大學生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來源,因此如何利用網絡培養(yǎng)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顯得尤其重要。

3.2.2對網絡名師平臺的使用情況分析網絡名師平臺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構建的,通過新媒體形式呈現(xiàn)的,能較好地為學生提供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全方位指導服務的專業(yè)網絡平臺,名師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等都是常見的網絡名師平臺。根據(jù)被調查大學生的情況顯示,經常、偶爾和從不瀏覽網絡名師平臺的大學生群體數(shù)量接近,基本呈現(xiàn)1/3等分的趨勢,但是其中主動關注網絡名師不足3成,并且主動關注率比瀏覽率低,反映出大部分大學生只是被動地瀏覽。如表5所示。

3.2.3對網絡名師平臺的需求情況分析

如表6所示,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89%)認為網絡名師平臺的推廣還是非常有意義,需要高校為其提供更多的網絡名師平臺,并且在調查問卷的“想法及建議”一欄中,同學們普遍反映網絡名師平臺主題突出,內容新穎而豐富、科學性強,能讓自己受益匪淺,如果自己喜愛的老師通過網絡網文,會非常愿意關注。只有少數(shù)同學認為自己對網絡名師平臺的需求不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對網絡名師平臺的認識匱乏。

3.2.4網絡名師平臺最受歡迎版塊分析

根據(jù)表7,大學生對網絡名師平臺最感興趣的5大板塊:科技、時評、教育、文化、情感,同學們普遍認為網絡名師平臺對自身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有積極地意義,也希望通^網絡名師平臺提升科學素養(yǎng),同時網絡名師平臺也是少有的、在課堂以外的更了解教師內心世界的途徑,同學們普遍認可網絡名師平臺是一個拉近師生關系的、有積極意義的交流渠道。

3.3小結

綜合以上調查問卷結果,當前大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表現(xiàn)出以下特點:(1)基礎學科知識比較扎實;(2)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掌握程度不高;(3)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理解比較正確。反映出大學生在長久的學習和積累過程中,對多學科的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程度尚可,但是當需要利用這些常識性問題去解決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時候,能力就比較欠缺,但好在同學們對于科學技術的認識比較積極和正確,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可以加強對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形成的引導。

網絡名師平臺是一個比較受到大學生認可的科學素養(yǎng)培育平臺:一方面,網絡是當前大學生獲取科學信息的最主要來源,同學們認可網絡名師平臺的內容對其科研素養(yǎng)養(yǎng)成有所幫助;另一方面,同學們對網絡名師平臺的使用情況尚可,同學們期望通過網絡名師平臺拉近與教師的關系。所以,高校積極構建具有影響力的網絡名師平臺,發(fā)揮互聯(lián)網和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在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對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王陽明名言范文第3篇

所謂數(shù)據(jù)庫研究方法,就是關鍵詞歷史語義分析法。因為當某一種在歷史上存在過的普遍觀念轉化為社會行動時,一定可以找到該觀念的語言學證據(jù),這就是表達該觀念的詞匯。因為,任何觀念的表達、流傳和記錄(成為社會化的普遍觀念)都離不開語言。這樣,無論是研究新觀念的起源,還是研究社會行動如何反過來改變觀念,都可以找到與這一觀念相對應的關鍵詞。過去盛行的普遍觀念可用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文獻來提示,當觀念被歷史遺忘時,其意義卻保留在當時使用過的詞匯中。舉一個例子說明,如最近流行的“學霸”一詞。從傳統(tǒng)的意義上講,“學霸”意指“在學術上刁潑之徒”或“學界的惡棍”,即運用手中權力壓制學術自由,不允許不同的學術觀點存在。而時今,“學霸”的詞義在悄然發(fā)生變化。特別近幾年,“學霸”的詞義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現(xiàn)在多指“在學校中,某一學科的成績在一定時期內明顯優(yōu)于其同學的學生”。也許若干年后,“學霸”的詞義又發(fā)生變化。以此類推,幾百年或上千年后,“學霸”的詞義也許與現(xiàn)在風馬牛不相及,后人在研究幾百年或上千年以前的詞義時就會變得難以把握,其困難在于文中很多詞匯今日意義已和作者寫該文時意義不同。但是,今日中文里的每一個詞尤如一數(shù)千年沉淀物組成的地層,研究者只要精確地找到該詞歷史語義的時代定位,就可以知道文本中一個個詞的準確意義,最后還原出文本的思想結構。概念史有一句名言:“歷史沉淀于特定概念”,更清晰地可表述為:“歷史沉淀于特定關鍵詞”,即過去的普遍觀念存在于表達該觀念的關鍵詞歷史語義之中。換言之,詞匯的歷史語義如同DNA一樣保存著歷史上已消逝觀念的信息。

這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要建立的“數(shù)據(jù)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資料庫”。隨著大量歷史文獻的全文電子化,面上已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數(shù)據(jù)庫。從收錄文獻來看,如“中國基本古籍庫”字數(shù)超17億,大大方便了人文學者搜集、查閱文獻,也可以進行關鍵詞的檢索,并具有字典等多種功能。而我們想建立的數(shù)據(jù)庫正在于它是一個具有特定專業(yè)內容和輔助研究功能的研究型數(shù)據(jù)庫。

我們建庫的的特色是以時間為順序,以最新研究的文獻校本參照善本為素材,這一理念有利于研究者根據(jù)數(shù)據(jù)庫的文獻來對特定關鍵詞在特定時期近似正確的定位,通過關鍵詞詞義的溯源揭示特定關鍵詞在特定時期的詞義,就可以避免“于丹說《論語》式”的以現(xiàn)代觀念解讀的隨意性。這樣,通過關鍵詞的詞義的變遷可以清晰地呈現(xiàn)思想觀念的變遷。通過這一方法,可以解讀很多在歷史上說不清的事例,同時可以糾正某些學者因接觸的史料不同而作出的不同判斷或誤判。另一方面,從文獻的角度講,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為依據(jù),特別是地方文獻的采用,可以使數(shù)據(jù)庫內的數(shù)據(jù)更接近于歷史的真實。

在二十世紀,語言學是介于人文和科學間的學科,語言學建立了各種類型的大型語料庫,使用計量方法來處理大量文字,用可靠的統(tǒng)計證據(jù)來研究詞匯使用變化情況,取得很重要的成果。但是,如果要找到觀念變化的語言學證據(jù),則需要找到成千上萬條例證,才能做出較可靠的分析,其涉及的文獻量以數(shù)千萬字計。這種龐大的資料量,大大超出了一、兩個人的閱讀、記憶和分析能力的限度。任何個體研究者都不可能具有同時記住數(shù)千萬乃至數(shù)億字文獻、并快速做出分析和統(tǒng)計的能力,而這一能力恰恰是計算機所長。可以說,只有利用數(shù)據(jù)庫,才能以關鍵詞為中心來研究觀念的變化。但是,在使用計算機數(shù)據(jù)庫做人文研究時并不是萬能的,它必須與人文研究者不斷互動,才能做出相應的研究來。這樣,在數(shù)字人文研究中,就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研究者和計算機數(shù)庫各自能做甚么,甚么做不了。當然,我們不會忘記傳統(tǒng)的文本分析法來還原陽明學中的思想以及當時人們的普遍觀念。

同時,建庫是一個過程,在經費和人力投入的約束下,研究者不可能等到全部數(shù)據(jù)庫完成去做研究,它的文獻量是逐步擴充的,文獻類型也有限定,不能要求用它做出它不具備的研究和檢驗。如要研究觀念傳播和接受者心理,研究文學文藝作品中對新觀念的吸收,就需要建立另外一類的研究型數(shù)據(jù)庫。當然,也可以設想,隨著不同類型的數(shù)據(jù)庫的增加,今后就有可能做出統(tǒng)合它們的更大型數(shù)據(jù)庫,那么,這一數(shù)據(jù)庫將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學科研究者的不同要求。但是,對某一特定的研究型數(shù)據(jù)庫,提出它本身并不可能完成的要求,這并不能構成對以該數(shù)據(jù)庫為工具做出的研究成果的檢驗。

雖然陽明學專業(yè)數(shù)據(jù)庫的建庫工作由于財力物力,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但如前文所說的,在建庫過程中已經開展了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進展。我在研究陽明學對后世的影響中,選取了徐渭這個個案,通過全文錄入《徐渭全集》與其他數(shù)據(jù)庫并用的研究方法對徐渭的畫風作了研究,發(fā)現(xiàn)徐渭繪畫是陽明學影響的直接產物,此研究成果分別以《陽明學與中國畫的變遷――以晚明徐渭畫風的形成為例》、《徐渭畫風與陽明心學》、《陽明學與徐渭的寫意模式》發(fā)表于《中國思想與繪畫:教學和研究集二》(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年4月版)、《中華書畫家》(2013年第4期)和《美術》(2014年第1期)等雜志,課題《陽明學與中國畫的變遷――以晚明徐渭畫風的形成為例》被浙江省社科聯(lián)作為2013年的重點課題立項,并且是2013年度紹興市唯一的一個重點課題。這是學術新方法所帶來的研究成果。

王陽明名言范文第4篇

宋明理學關于“動靜”有豐富內涵、用法,陽明學所論即是一個典型。從工夫之不同面向來看,可將王陽明及其后學有關動靜之用法,歸結為工夫之著力處、工夫之處境、本體(作為工夫之根據(jù)、動力等)以及工夫本身等四大類,并進一步細分為十二種:居行之靜動;身(體)之動靜:身為動、心為靜;心之意念為動,心之本體為靜;意(念)之動靜;氣(質)之動靜;事(物)之動靜;時(境)之動靜;時之動靜:本體之動靜;本體為靜,發(fā)用為動;本體為生生、動;不可以動靜為體用;工夫之動靜:循本體為靜,從欲念為動。

關鍵詞:王陽明;動靜;工夫面向

宋明理學中,有很多基本對子,如體與用,動與靜,未發(fā)與發(fā)。其地位、意義(作用)很重要,同時其用法、意義(內涵)又很靈活多樣,不僅各自為說,言人人殊,而且同一人其用法亦多變,乃至于龐雜紊亂,“義”滿為患。下面主要就王陽明(并涉及陽明后學)之論說,梳理一下宋明理學中有關“動靜”的豐富用法。其主要思路,是從工夫之不同面向的視角,以工夫(本體)為核心,將動靜之用法歸結為工夫之著力處、工夫之處境、本體(作為工夫之根據(jù)、動力等),以及工夫本身等四大類,并進一步細分為十二種。

一、工夫之著力處

居行之靜動

《論語》、《易傳》有言:

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①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②

動、靜的基本內涵,即為平居、閑居在家(靜),與在外處事交際(動)。居(靜)、行(動)的范圍區(qū)別,大致是“在家無怨,在邦無怨”中的“在家”、“在邦”之別(家指家族,后也可指家庭)。

這并不是說在家就完全無事、完全沒有視聽言動。居、行皆有事也,居則可觀象、玩辭,可彈琴讀書,行則可臨民為政、執(zhí)事與人。只是相對于在外的處事交際之公共、正式、紛繁(因其雜事紛繁,故“行”可“簡”)來說,在家是清閑的、無紛繁雜事紛擾的(因其清閑無雜,故“居”須“敬”)。故就居、行活動之性質而言,居屬私事,清閑自適,行則相關于公共事務,正式、紛繁。

以上引文皆出于先秦時之儒家。此種用法宋明理學中較少見,③但此當屬動靜應有之義。

身(體)之動靜:身為動、心為靜

身體活動(指自覺活動,一般的生理活動、機械運動不算),包括視聽言動等,皆屬于動。而若身體無自覺活動,而只是心在意念思慮,則屬于靜;當然,若心同時也無一般而言的念慮④,則更屬靜無疑了。即這是以身之動靜為標準的,身動即為動,身靜即為靜。

陽明教人靜坐時,即有此用法:“教人為學不可執(zhí)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⑤無論是“靜坐息思慮”,還是靜中省察克治,皆屬靜。言“追究搜尋”,言“省察克治”,則肯定是念慮已起,但這仍是靜。至于此念慮是所須對治之念(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還是用以對治的本體之念(省察克治),則尚不必區(qū)分。

鄒東廓(守益)曾引其友人之言:“以意對出言處事言,則意似靜;以意對寂然不動看,則意似動。”⑥東廓對此有所批評,但仍頗可說明問題,即相對于身體有所動作、視聽言動、出言處事而言,心之動、心之意念思慮可說是靜的。在此,動、靜的范圍區(qū)別,即身之動靜的區(qū)別,亦可說是身(行)、心(意)之別。

心之意念為動,心之本體為靜

但是,相對于寂然不動的心之本體之為靜而言,心之意念思慮就是動的了。在此,心之意念思慮,指所須省察克治的念慮,是有善有惡的;而用以對治的心之本體則是至善的。

意念有善有惡:“意與良知當分別明白。凡應物起念處,皆謂之意。意則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非者,則謂之良知。”⑦而心之本體是無惡的,謂之為“靜”,并不是說心之本體沒有活動,而是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靜”、“無動”乃指其一循天理之自然,一依良知本體之條理,而無所安排把捉。此義陽明常用,茲舉其二:

“理無動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聞、無思無為之謂也。不睹不聞、無思無為,非槁木死灰之謂也;睹聞思為一于理,而未嘗有所睹聞思為,即是動而未嘗動也。所謂動亦定,靜亦定,體用一原者也”⑧“動而未嘗動”,前一動字表明本體是活動的,后一“不動”則表明其主于理,故為寂然不動。

“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戒謹恐懼即是念,何分動靜?……‘無欲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主其本體也;戒懼之念是活潑潑地,此是天機不息處,所謂‘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體之念即是私念。”⑨本體之念是活潑潑的,此為動;但此本體之念是無欲的,是“主其本體”的正念,故為靜。

此處,動、靜的范圍區(qū)別已是心自身內部的區(qū)別,即所須對治的心之意念(有善有惡)和用以對治的心之本體的區(qū)別。

意(念)之動靜

此處所謂“意”,如上面所說的意念,是指所須對治的意念、念慮、心念而言,亦即一般意義上所說的“心”(此處所謂心,不指本體)。⑩

上面第三指出可就心之意念與心之本體而分動靜,但實際上不必涉及心之本體,就意念本身之情況亦可作出動靜之分。

意念之分動靜,上面第二所引陽明教初學者靜坐的文字已略可見。據(jù)陽明,靜坐至少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意念之靜,即“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第二階段為意念之動,即所要追究搜尋、省察克治的意念,陽明將其中的好色好貨好名等惡念稱為盜賊,需要克除:“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B11

當然,這主要還是就克治惡念而言。至于善念,則要實行至極。上面論“心之意念為動”時,已言及意念有善有惡。無論善念惡念,皆當依循良知本體來處理:“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里何等穩(wěn)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B12

氣(質)之動靜

問:“寧靜存心時,可為未發(fā)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氣。當其寧靜時,亦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為未發(fā)之中。”……以循理為主,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B13

所謂氣(質)之寧靜,并非與“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意義上的“氣之動”相對。彼處所言“氣之動”、“動氣”,是動于習氣、滯于氣質,是惡的。而此處所言氣之寧靜,則尚未論及其善惡。故陽明言:“以循理為主,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亦即以循理為主,則無論氣之動靜與否,皆為善。當然,二者所言的“氣”仍是相通的,習氣可改善,氣質可以變化,可以反歸為清明的本然之氣質。

陽明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人心與天地萬物“是一氣流通的”B14,天地萬物皆是一氣,良知作為心之本體亦為氣。B15故廣義上,氣也涵蓋本心、本體之心。而此處言“今人存心,只定得氣。當其寧靜時,亦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為未發(fā)之中”,可知具體而言,此處所言之“氣”并非廣義之氣,而大致指軀殼之氣,以及一般意義上的心氣,即作為意念的氣。

事(物)之動靜

問:“格物于動處用功否?”先生曰:“格物無間動靜。靜亦物也。孟子謂‘必有事焉’,是動靜皆有事。”B16

物者,事也,皆從心上說。動靜皆物也,皆事也。此所謂事、物,實際上涵蓋了但不定指用功者之行為、身體動作、意念活動之動靜。故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事、物之動靜是對于居行、身體、意念、氣之動靜的一個總括,只是由于其所強調之面向不同,是就念慮事為之為一種事件而言,故亦獨加列示。

陽明弟子歐陽南野(德)亦曾言及物之動靜:“人心常知,而知之一動一靜,莫非感應。雜念不作、閑靜虛融者,知之靜,蓋感于靜境而靜應也;思慮變化、紛紜交錯者,知之動,蓋感于動境而動應也。動則五官俱用,是為動之物;靜則五官不用,是為靜之物。動靜皆物也。閑靜虛融,五官不用,而此知精明不欺,不滅于紛紜交錯之時也。紛紜交錯,五官并用,而此知精明不欺,無加于閑靜虛融之時也。動靜皆知也。”B17

二、工夫之處境

時(境)之動靜

陽明又將動靜概括為時之動靜:“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心不可以動靜為體用。動靜,時也。”B18此所言之動靜,側重指工夫展開之時所面臨的的一種具體時機、時勢、時段。故陽明以“動靜”為時之動靜。

值得注意的是,上引南野之文還用了“動境”、“靜境”字樣,此乃從空間性的生存處所、環(huán)境上言動靜,可與從“時”上言動靜,相互補足。故實亦可將此種時之動靜,稱為境之動靜,合而稱之為時境、處境之動靜,用功者展開工夫所置身的某種生存時機、時段與處所、環(huán)境。在此,時、處(位)作為處境、場域,都是敞開著的人生處境、生存處境。

實際上,“時”雖可分為動靜,但動靜皆時也。“時”只有一個(境只有一個),動靜是大體意義上的劃分,只是順著天地之節(jié)奏、順著人之生存節(jié)拍而略作分別。故陽明言:“動靜只是一個,分別不得。”B19并非可以截然劃出兩個界限分明的動、靜時段來。這與陽明強調本體無間于動靜、工夫不可分兩截,是相應的。

以上初步梳理了幾種“動靜”用法:居行之動靜,身(體)之動靜,意(念)之動靜,氣(質)之動靜,事(物)之動靜,時(境)之動靜,B20此數(shù)者常常是相關聯(lián)的。如氣之動靜,其實際內容即是就身、意之動靜。身體軀殼是氣,意念、心念亦是氣,故“氣”在此實即體氣、心氣,而心氣實際上亦可歸為體氣之一種。而事(物)之動靜,實際上也離不開身、心(意)之動靜。如南野即常言,所謂物即指“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類”。B21視聽言動,身也;喜怒哀樂,意(念)也。而凡動靜,皆不離人身,不離人之身、心(意)。氣之動靜是就人自身之氣(身、心皆氣也)而言;事(物)之動靜則就從意(心)B22而出的念慮事為而言。而居行之動靜,是就人身所處之在家、在外不同場合而言。最后,時(境)之動靜乃是此身體、意念、身心之氣所處的時段時機、所關聯(lián)的“外在”處境。

在此,為了更好地作一總結,可先分別出“時(境)”(處境)之二義:狹義之時(境)、處境,指一般所說的用功者開展工夫所置身的某種“外在”環(huán)境、時位,是工夫展開所面臨的、所須應對的一種“身外的”的具體時機、時段、處所、環(huán)境。此即此一小節(jié)“時(境)之動靜”所具體分疏者。所謂“外在”、“身外”,乃是與“內在”、“身內”略作分別,此種分別雖然亦有其一定的意義,但畢竟是一種暫且的、權宜的分別。儒家主張?zhí)烊撕弦弧⑻斓厝f物與吾同體,陽明尤其強調此點。所謂時位、境況――處境,亦是通身之內外而為一的,未可拘于一“身”而分別內外。此種貫通天地、人物、己我、身心,無分于內外而為一的處境,即是廣義之時(境)、廣義之處境。而且,無論狹義還是廣義的處境,都指一種生存處境、人生處境。

由此來看,以上所述的居行、身(體)、意(念)、氣(質)、事(物)、時(境)六者之動靜,概括而言,它們都可以說是用功者在做工夫時所處的生存處境,無論是切近的(“內在的”),如身體、意念;還是較遠、較廣闊的(“外在的”),如狹義之時(境)。故實可將此六者統(tǒng)稱為廣義的時(境)之動靜、處境之動靜。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開展工夫所面臨的生存處境,實質上也是工夫所須應對、對治的物件,所須治理、調理的著力處。例如,就較切近的居行、身體、念慮、氣質、事為而言,視聽言動有正有不正,念慮事為有善有惡,出處語默有宜有不宜,氣質有清有濁,都是需要下工夫去引導、修治、保養(yǎng)的,或是須經一番苦功方能得中節(jié),故需變化氣質,善念當行、惡念當去,言動應合禮,出處宜審慎;就更廣大的環(huán)境、時勢而言,它們是用功者所遭遇的,也是用功者所要適應或改善、改造的,如我們說的“改變環(huán)境”。就此而言,此六者又皆是工夫所需修治、修養(yǎng)的物件、著力處。

如下面將指出的,本心、本體亦有其時,而實際上,本體也可說構成了工夫的一種處境。天地萬物是一個總的處境,而其中自然涵蓋本體。本體是主宰著、活動著的存在,但同時也作為自身之處境。又如上面論“氣之動靜”時所提及的,本心、本體亦可作為氣。事實上,本心、本體固不可實體化、對象化、現(xiàn)成化,然就廣義之“物(事)”而言,心亦天地間之一物也,本心、本體亦是一個靈明的物事。由此亦可見,氣、物(事)、時(境)實際上是相貫通的。凡此皆未能詳論。此處還要指出的是,“本體”常常被作為工夫展開的一種根據(jù)、動力、起點等,而事實上,“本體”作為氣、事(物)、時(境),亦是工夫所須修治、修養(yǎng)之著力處,并以此而統(tǒng)攝其他工夫之著力處。由此,所謂工夫之根據(jù)、動力等,與工夫之處境,以及工夫之著力處,實亦相通,數(shù)者是相互涵攝、相互貫通的。

雖然如此,但若論貫通,則萬物皆一也,任何物事宜皆可相互貫通。故名言亦須有其習慣性的指稱,有其恒常所專指。故在以下論述中,仍主要以切近之居行、身(體)、意(念)、氣(質)、事(物)五者為工夫所要修治之著力處(居行、物事二者,界限稍模糊些,在某種意義上也可歸為工夫之處境,但此處主要將此歸于工夫之著力處),而以狹義之時(境)指工夫展開所處之處境。至于本心、本體,則本文下面仍主要以之作為工夫之根據(jù)、動力、起點等。

三、本體:作為工夫之根據(jù)、動力等

時之動靜:本體之動靜

上面第六所引南野之文:“知之一動一靜,莫非感應。雜念不作、閑靜虛融者,知之靜,蓋感于靜境而靜應也;思慮變化、紛紜交錯者,知之動,蓋感于動境而動應也。……動靜皆知也。”亦可見出,“知”也自有其動靜之時。良知、本體亦可分出動靜之時。

實際上,此義在陽明處已有所表征:

問“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晝知夜的。”又問:“人睡熟時,良知亦不知了。”曰:“不知,何以一叫便應?”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時?”曰:“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來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無所睹聞,眾竅俱翕,此即良知收斂凝一時。天地既開,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聞,眾竅俱辟,此即良知妙用發(fā)生時。可見人心與天地一體,故‘上下與天地同流’。”B23

“良知收斂凝一時”,即良知靜時;“良知妙用發(fā)生時”,即良知動時。當然,這并不是說有兩個良知。良知是通乎晝夜、動靜而知的,無論靜時、動時,皆是此一良知。

當然,本文仍主要以時(境)之動靜指稱上面所說居行等六者,尤其是指狹義的時境、處境之動靜。

本體為靜,發(fā)用為動

上面第三分析“心之本體為靜”時,曾引《傳習錄》中兩條,并指出:“動而未嘗動”,前一動字表明本體是活動的,后一“不動”則表明其主于理,故為寂然不動;本體之念是活潑潑的,此為動;但此本體之念是無欲的,是“主其本體”的正念,故為靜。由引文及其分析,已可見出,在心之本體內部,亦有動、靜之別。以下一條則更明確:

“太極生生之理,妙用無息,而常體不易。太極之生生,即陰陽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無息者而謂之動,謂之陽之生,非謂動而后生陽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體不易者而謂之靜,謂之陰之生,非謂靜而后生陰也。若果靜而后生陰,動而后生陽,則是陰陽動靜,截然各自為一物矣。陰陽一氣也,一氣屈伸而為陰陽:動靜一理也,一理隱顯而為動靜。春夏可以為陽為動,而未嘗無陰與靜也:秋冬可以為陰為靜,而未嘗無陽與動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謂之陽,謂之動也:春夏此常體,秋冬此常體,皆可謂之陰,謂之靜也。自元、會、運、世、歲、月、日、時以至刻、杪、忽、微,莫不皆然。”B24陽明思想中,太極即理即心。心之本體,就其妙用無息而言,即為動;就其常體不易而言,即為靜。

“心,無動靜者也。其靜也者,以言其體也;其動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學,無間于動靜。”B25即心之本體可再分為本體及其發(fā)用(流行),簡稱體、用。就心之本體內部的范圍而言,體為靜,用為動。

陽明亦曾用性、情來說心之體、用:“喜怒哀樂之未發(fā),則是指其本體而言,性也。……喜怒哀樂之與思與知覺,皆心之所發(fā)。心統(tǒng)性情。性,心體也;情,心用也。程子云:‘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B26

本體為生生、動

但是,由上面第九所引“太極生生之理”一條中,已可見出,無論是本體之動或靜,皆是“就其生生之中”而看出來的。“生生”亦可稱為(整體意義上的)動。“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此即對本體的一種總體概括,或者說,由此可見出儒家的一種總體精神趨向,是生的、動的。B27

就儒釋道而言,三家各自皆可說自家之學是圓融的、動靜合一或非動非靜,但其精神命脈、趨向卻總有差異,而生生的、動的精神,可以說是儒家(生)區(qū)別于釋(空)、道(無)二家的重要體現(xiàn)。

不可以動靜為體用

但是,以上對于本體的說法還是太過分析了。陽明有時即要掃除此種分析,故認為本體、及其體用不可以動靜言。例如,在上面第九所引《答倫彥式》文字之前,即在分析動靜為體用前,陽明即先表態(tài):“心無動靜”。另如:

侃問:“先儒以心之靜為體,心之動為用。如何?”先生曰:“心不可以動靜為體用。動靜,時也。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若說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卻不妨。”B28

又如前面曾引陽明之言:“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B29此是對明道“動亦定,靜亦定”之辨析,表明本體之定無間于動靜。

以上是就本體而言之動靜,就本體之為工夫之根據(jù)、動力等而言,亦是就工夫之根據(jù)、動力等而言之動靜。其中,第三已言及“心之本體為靜”,而第八則就廣義的時之動靜而帶出本體之動靜,從“時”的層面分出本體之動時、靜時。接著分別指出:本體為靜,發(fā)用為動;本體為生生、為動,并最后作出一否定性論述:不可以動靜為體用。由此亦可見,單就本體而言動靜,已經精細多樣。精細之為精細,必建立在一的基礎上,如此方可見出其精細多樣而又秩序井然,否則將難免于雜亂支離。愈精則愈一,愈一則愈精。故陽明申言“心不可以動靜為體用”,良有以也。實際上,本體與工夫之著力處、時境,皆無間于動靜,不可以截然二分為動靜兩段。動靜之說,只是論述和行為之權宜,不可過于執(zhí)持,雖然其作用亦不可否認。

四、工夫本身

工夫之動靜:循本體為靜,從欲念為動

而如上面第三、九所示,心之本體也已被概括為“靜”。進一步,循本體也被標為“靜”。而且,上面第三所概括的本體之靜是相對于有善有惡的意念而言,而此處則是相對于惡的“從欲”、“氣之動”而言。

循理之謂靜,從欲之謂動。欲也者,非必聲色貨利外誘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雖酬酢萬變,皆靜也,濂溪所謂“主靜無欲”之謂也,是謂集義者也;從欲焉,雖心齋坐忘,亦動也,告子之強制正助之謂也,是外義者也B30

理無動者也,動即為欲。循理則雖酬酢萬變,而未嘗動也;從欲則雖槁心一念,而未嘗靜也。B31

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于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B32

如此,則循理、依循本體即為靜,此為至善或無善無惡;從欲、動于氣即為動,此為惡。

本體、理之為靜,是就本體而言其靜;依本體、循理之為靜,則是就工夫(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就狀態(tài)、效驗)而言其為靜。靜是合宜的工夫,動則是不合宜的。故實際上,循本體為靜,從欲念為動,乃是就工夫而言的動靜,是工夫本身之動靜。

五、結語

宋明理學中“動靜”的多樣用法,從王陽明及其后學之論說已略可窺見。以工夫(本體)為核心,從工夫之著力處、工夫之時境、本體(作為工夫之根據(jù)、動力等),以及工夫本身等四個方面,可將動靜之用法歸結為四大類、十二種。具體而言,如下所示:

(一)就工夫之著力處而言之動靜,如下:居行之靜動;身(體)之動靜:身為動、心為靜;意(念)之動靜;氣(質)之動靜;事(物)之動靜。

此外,前面所梳理出的“心之意念為動,心之本體為靜”,介于就工夫之著力處與本體(作為工夫之根據(jù)、動力等)而言之動靜,或者說是分別關聯(lián)到二者。

(二)就工夫之處境而言之動靜:時(境)之動靜。

(三)就本體(作為工夫之根據(jù)、動力等)而言之動靜,如下:本體為靜,發(fā)用為動;本體為生生、動;不可以動靜為體用。

此外,“時之動靜:本體之動靜”,乃是就廣義上的處境之動靜來言本體之動靜。

(四)就工夫本身而言之動靜:工夫之動靜:循本體為靜,從欲念為動。

至于工夫之根據(jù)、動力等,與工夫之著力處、工夫之處境之間相互涵攝、貫通,而又有各自約定俗成的所指,前已論及,此不贅述。又,前亦指出,心之本體及其發(fā)用無間于動靜,工夫之著力處和工夫之處境亦不可截然分動靜。同樣,整個工夫本身皆不可截然分動靜。

當然,此處所論主要是就人之身、心、意、氣,就心之本體與發(fā)用,以及其所帶出或關涉的居行、物事、時境等而言動靜,而未就太極、天道、理等與動靜之關聯(lián)另作說明。當然,在陽明,心外無理,故天道、理、太極皆可歸之于心之本體,故前面論及太極、理之處,皆可歸之于本體(心之本體)。

【 注 釋 】

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83―84頁。

②《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周易正義》卷7,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頁。

③后世所言出、處,與居、行類似。但仍有不同:出、處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居、行則可在同一時段中循環(huán)出現(xiàn),如出有居、行,處也有居、行。

④但不是全無念慮。至少就工夫而言,本體之念是不可無的,即所謂“實無無念時”。

⑤⑧⑨B11B12B13B14

B16B18B19B23B24B28

B29B31B32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 44、130、170、44、173、39、227、66、46、77、183、194―195、13177、46、131、73頁。

⑥董平編校整理:《鄒守益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538頁。按,此下還有“寂感相形,而名義攸立”數(shù)字;東廓對此段文字有所批評,以為“似仍以未發(fā)已發(fā)分動分靜,于所謂戒慎恐懼便是已發(fā)者異矣”,即太過分析了。

⑦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頁。

⑩按劉蕺山(宗周)以“意”為心之所存而非所發(fā),并區(qū)分意、念。此處暫不論及。

B15《稽山承語》記陽明有言:“所謂心即理者,以其充塞氤氳,謂之氣;以其脈絡分明,謂之理;……以其主宰,謂之心;……其實則一而已。今夫茫茫堪輿,蒼然P然,其氣之最者歟?稍精則為日月、星宿、風雨、山川,又稍精則為雷電、鬼怪、草木、花卉,又精而為鳥獸、魚鱉、昆蟲之屬;至精而為人,至靈至明而為心。……所謂心者,非今一團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靈至明、能作能知者也,此所謂良知也。”參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第五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8―1609頁。

B17B21陳永革編校整理:《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12頁。

B20上面所梳理的“心之意念為動,心之本體為靜”,同時還涉及、跨越了本體層面,故此處暫不論及。

B22按,物(事)皆從心上說,此“心”指一般而言之意念,但就做工夫而言,則更值得強調的是指本體之念乃至心之本體,如此則保證了“物”之有善而無惡。如南野即言“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類”乃是“知之所出”,“知”即指良知,即心之本體(或本體所發(fā)之念)。參陳永革編校整理:《集》,第126頁。

B25B30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卷5,第182、182頁。

B26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卷4,第146頁。

王陽明名言范文第5篇

個人讀書心得

讀書時一門學問,是一門很深很深的學問。。。正所謂:“要想皮膚好,早晚用大寶。”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一下寫出一萬字的文章,沒辦法你就得每天都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錯不了的,每一個爺爺都是由孫子走過來的,今天我們吃苦賣力的在點燈熬油,為的是什么?此處省略許多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么親切而又俗氣的話語,讓人不禁想起了那遙遠的孩提時代。。在那個美好的時代里,網絡是初生的,是神圣的,那時候大家上網為的是學習,那時候網絡的天空還是藍藍的,那時候的文學是純粹的,那時候抬頭仰望45°,是留不下眼淚的,那時候手涼的女孩還是因為貧血缺鈣,寫的這里我不禁要發(fā)出一聲吶喊:“到底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的世界?”彷徨在人生的大路上,思考著到底是生存還是毀滅?這的確是個問題,或者你會微笑著語重心長的告訴我,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對。。這就是要告訴大家的,書曰:“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羅曼羅蘭在那個時代就提出過:“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fā)現(xiàn)自己,或檢查自己。 ”那天翻閱雜史,從中提取了王陽明先生的一句一針見血的名言:“為學大病在好名”讀書為了去裝,這時候這個讀書就像吃飯,善于吃飯的人長個,不善于吃飯的人長膘,你光去吃了,最后個子沒長,卻增添了一身膘子肉,人家彼得拉克不是也說:“書籍使一些人博學多識,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瘋瘋癲癲。”但是我們又不能因噎廢食,一日學一日功,一日不學十日空,此處省略一萬字。。。大家懂得。。

其實大家不用為了作業(yè)而讀書,讀書真的是個好事,最后換用余秋雨老先生的話來共勉一下:“讀書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

人在江湖漂,不爽就發(fā)飆,祝大家兔年紅紅火火,威武生猛,和諧的處理好每件事,霸道的度過每一天!身體倍棒,吃么么香,手中時時有票子,牙齒天天曬太陽~!

相關期刊更多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南省教育廳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南省教育廳

中華手外科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山市| 奉新县| 兖州市| 合山市| 正定县| 阳江市| 新乡市| 娄底市| 青海省| 安仁县| 黄大仙区| 奎屯市| 界首市| 伊吾县| 莆田市| 玉林市| 那曲县| 嘉荫县| 当阳市| 电白县| 堆龙德庆县| 兴山县| 淄博市| 遂溪县| 义马市| 田东县| 兴国县| 辰溪县| 舒城县| 朝阳市| 阳高县| 兴隆县| 道真| 灵武市| 延安市| 易门县| 会理县| 峨眉山市| 永修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