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舞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自1980年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以來,我國少數民族舞蹈藝術有了質的飛躍和長足發展,突出表現就是培養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創作和表演人才,產生出不少享譽國內外的優秀舞蹈和舞劇作品。從這次參加會演的舞蹈作品來看,絕大部分都以傳統的、民族的舞蹈為基礎,在保持原有韻味的前提下,既體現出編導的創新意識,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舞蹈理論家張苛談到對幾臺節目的觀后感時說,編導們的手法多種多樣,傳統型、元素型、狀態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現出創新的精神面貌。有的節目抓住細節,淋漓盡致地表現生活內涵;有的用肢體語言打開精神世界的大門;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民族舞蹈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然而創新不單指表現新的主題、運用新潮的動作,而重在拓展。同樣,民族舞蹈的現代化也不是拋棄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強化和發展。一些專家圍繞這些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徐爾充認為,目前各民族舞蹈藝術發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體對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所產生的舞蹈語匯的駕馭和創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需要這個群體不斷努力,一方面提高對傳統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對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鑒能力。
著名舞蹈家賈作光認為,民族舞蹈藝術要在挖掘、繼承和積累的基礎上創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現代的觀念對民族舞蹈加以關照。但是,即使是在發展過程中,創新也應萬變不離其宗,創新的根本是民風、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語言。
民族舞蹈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不僅有助于傳承中華民族文化,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因此,對民族舞蹈教學現狀及對策進行尤為重要,教育部門與學校應重視民族舞蹈教學,聘請專業的民族舞蹈教師,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民族舞蹈教學質量,切實解決民族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民族舞蹈;教學現狀;對策
前言
近年來由于受到各方面沖擊,在民族舞蹈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民族舞蹈教學效率,也影響了民族舞蹈傳播與發展,因此,在各種外來舞蹈沖擊的背景下,面對我國民族舞蹈教學中各種問題,應從多方面入手解決問題,將發揚和繼承民族舞蹈文化作為主要任務,促進民族舞蹈教學的發展。
一、民族舞蹈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資源有限
我國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族舞蹈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形式,但目前民族舞蹈教學沒有受到社會、教育部門以及院校的重視,民族舞蹈教學資源也受到限制,沒有得到全面開放,民族舞蹈教學內容僅僅包括一些人們熟知的舞蹈內容,例如,新疆舞蹈、蒙古舞蹈以及傣族舞蹈等,我國有56個民族,最常見的民族舞蹈教學內容僅包括以上幾種,其主要是由于其他民族舞蹈文化沒有受到相應重視,人們對其他民族文化認知程度較低,因此掌握其他民族舞蹈教學知識的教師人才也相對較少,不具備進行舞蹈教學的條件,由此可見,民族舞蹈教學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難以將眾多少數民族的特色舞蹈全部搬入教學課堂,使我國民族舞蹈的繼承與發揚受到影響。
(二)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目前我國民族舞蹈教學模式較為傳統、教學方法單一,在民族舞蹈教學中重視理論教學、輕視舞蹈實踐教學,教師局限于將學生完成標準的動作作為教學重點,認為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掌握了標準的動作和姿勢就是學好了民族舞蹈,因此教師使學生不斷重復性的進行單純的動作訓練,使民族舞蹈教學成為機械模仿,使舞蹈缺乏感彩,無法達到舞蹈藝術的美感,民族舞蹈源于特定的民族歷史文化,一個民族的舞蹈能夠反映出這個民族的人文特色、民俗風情、歷史文化以及人們的情感等等,而機械式的教學卻嚴重忽略了這些,僅僅抓住了舞蹈的表面形式,沒有從根本上將舞蹈的精神與內涵演繹出來,這種傳統缺乏創新的民族舞蹈教學模式不利于民族舞蹈教學質量的提高[1]。
(三)舞蹈形式受到外部因素沖擊
近年來在全球一體化發展趨勢下,我國經濟與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與世界成功接軌,在某些文化藝術方面,例如,舞蹈方面出現了一些哈日、哈韓潮流以及西方舞蹈文化中的街舞等等,這些舞蹈具有較強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充滿了青春氣息與力量,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學習這些舞蹈的年輕人逐漸增多,這些外來舞蹈形式對我國民族舞蹈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我國民族舞蹈教學本身就受到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影響,加之外來舞蹈的沖擊,使我國民族舞蹈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2]。同時,目前社會出現各類舞蹈學校,這些舞蹈學校不具備專業的舞蹈師資隊伍,也不具備民族舞蹈教學的能力,這些學校抓住社會潮流的需求大力宣傳外來舞蹈,忽略了本土民族舞蹈的發展與傳播,使我國民族舞蹈教學受到影響。
二、民族舞蹈教學對策
(一)開發與擴展教學資源
開發與擴展民族舞蹈教學資源是支持民族舞蹈教學的重要舉措,需要國家教育部門合理整合民族舞蹈教學資源,包括民族舞蹈教學計劃、民族舞蹈教師以及民族舞蹈教學設備等,為民族舞蹈教學的開展打好基礎,同時教育部門還要向社會征集特色民族舞蹈,使以往被忽視的民族舞蹈重新被發掘出來,并將這些舞蹈列入教學大綱,在征集民族舞蹈時要相應的征集專業民族舞蹈教師,將民族舞蹈進一步擴展到各學校中,為學校民族舞蹈教學增加更多的教學資源,使我國更多民族舞蹈得到繼承,為傳承本土民族舞蹈文化奠定基礎。
(二)創新教學模式
要使民族舞蹈藝術得到進一步傳承與發展,就需要民族舞蹈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由于民族舞蹈動作難度較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民族舞蹈的積極性[3]。例如,在學習《蒙古族舞蹈》時,教師可以將舞蹈中一些動作較難的部分簡單化,先使學生在整體上對舞蹈有一個初步的把握,之后循序漸進的分解每一個舞蹈動作,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播放多種蒙古舞視頻,使學生觀看視頻找出蒙古舞的規律,這能夠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幾個學生分為一組,每組學生根據教師教授的舞蹈知識以及視頻中的舞蹈動作,相互指導監督,這樣充分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使民族舞蹈教學效率得以提高。
(三)舞蹈形式要結合文化背景
將民族舞蹈的歷史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學中,使學生在民族歷史文化情境下學習民族舞蹈,這樣才有助于民族舞蹈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蒙古族舞蹈—賽馬》教學時,教師應根據舞蹈創作的歷史背景,先向學生講解蒙古族的一些歷史文化以及民俗風情,使學生對蒙古人民豪邁、粗狂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教授學生具體的舞蹈動作細節,在教授舞蹈動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看作蒙古人,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要束縛在僵硬的舞蹈動作中,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準備良好的教學道具,如蒙古族賽馬服裝、頭飾等,使學生著裝進行舞蹈學習,這樣能夠使學生快速進入情境,充分發揮想象力,將感情融入到民族舞蹈學習中,對提高民族舞蹈教學質量十分重要。
三、結論
我國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多種原因,民族舞蹈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育部門以及社會應重視民族舞蹈教學,大力擴展教學資源,提高民族舞蹈教學質量,使我國更多的民族舞蹈得以發揚、使我國民族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作者:時一鳴 單位:沈陽城市學院體美部美育教育中心
參考文獻
[1]王鵬.源遠流長的舞蹈藝術對民間舞蹈教學的充實及影響[J].讀天下,2016,(20).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自1980年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以來,我國少數民族舞蹈藝術有了質的飛躍和長足發展,突出表現就是培養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創作和表演人才,產生出不少享譽國內外的優秀舞蹈和舞劇作品。從這次參加會演的舞蹈作品來看,絕大部分都以傳統的、民族的舞蹈為基礎,在保持原有韻味的前提下,既體現出編導的創新意識,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舞蹈理論家張苛談到對幾臺節目的觀后感時說,編導們的手法多種多樣,傳統型、元素型、狀態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現出創新的精神面貌。有的節目抓住細節,淋漓盡致地表現生活內涵;有的用肢體語言打開精神世界的大門;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民族舞蹈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然而創新不單指表現新的主題、運用新潮的動作,而重在拓展。同樣,民族舞蹈的現代化也不是拋棄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強化和發展。一些專家圍繞這些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徐爾充認為,目前各民族舞蹈藝術發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體對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所產生的舞蹈語匯的駕馭和創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需要這個群體不斷努力,一方面提高對傳統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對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鑒能力。
著名舞蹈家賈作光認為,民族舞蹈藝術要在挖掘、繼承和積累的基礎上創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現代的觀念對民族舞蹈加以關照。但是,即使是在發展過程中,創新也應萬變不離其宗,創新的根本是民風、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語言。
關鍵詞:民族舞蹈;壯瑤族;區別
在中國舞蹈的大觀園中,民族舞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一個民族的舞蹈,都是研究一個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深入了解各民族的舞蹈,對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壯瑤族民間舞蹈的區別。
1 民族舞蹈起源的區別
壯族舞蹈多源于對狩獵的模仿,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聯系。巫師敬神總是邊跳邊唱,樂神消災祈福。最早記錄,壯族舞蹈的花山壁畫實際是當時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這種舞姿的形狀是兩臂張開彎肘上舉,兩腿蹲成弓步,動作粗獷有力,賦有特色,被稱為蛙形舞姿。魏晉時代,僚人祭鬼神時,跳鬼鼓舞。穿鳥獸服飾,模擬鳥獸動作、形態的舞蹈稱之為“擬獸(鳥)舞”。這類舞蹈在廣西境內流傳相當廣泛,種類、形式之多,頗為罕見。據不完全統計有“舞獅”“舞龍”“舞麒麟”“舞龍馬”“竹馬舞”“鯉魚舞”“蚌姑”“斑鳩舞”等。這類舞蹈大部分在歡慶春節時表演,動作多模擬鳥獸形態,服飾道具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很受群眾歡迎。瑤族舞蹈源于對刀耕火種的勞動方式的模仿,因其與大山關系緊密,加之落后的生產工具,低下的勞動效率,使得瑤族人民的每一天都在不停地重復單一的生產活動。因此,他們的舞姿,與生產勞作中的動作密切相連,久爾久之,便形成了特有的瑤族舞蹈特色。我們可以從瑤族舞蹈中最富有代表性的《長鼓舞》看到,這種靠腿部發力而形成的外在動態特征對民間舞蹈藝術的滲透和影響。長鼓舞有三十六套,七十二路打法之稱,所謂三十六套、七十二路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模擬生活中的起屋程序,從找地、量地、沖墻開始到新屋落成賀喜表演;在跳舞時,以能打“矮樁”為最有功力的舞者。打“矮樁”就是兩腿全蹲,左右繞鼓,上下翻。打完全部套路,時間持續三四十分鐘,能完成這種打法的老鼓手,使人不得不佩服他在勞動中對腿部蹲力的磨煉。
2 舞蹈表達內容的區別
壯族舞蹈因來源于狩錯,表現形式多集中為對各種動物的模擬。我們看壯族舞蹈代表作《翡翠鳥舞》,該舞蹈是由表演者套上模仿翡翠鳥外形制成的精美道具,并模仿翡翠鳥的動作表演創造而成的一種舞蹈。據翡翠鳥舞的第十三代傳承人羅志忠介紹,他們的祖籍在來賓南泗鄉,根據現在武宣縣下村羅氏族譜資料得知,羅氏總共發展了十六代舞鳥藝人,此舞蹈為第一代藝人羅稻香所創,至今已傳承了十六代。按此推測,下村的翡翠鳥舞大約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壯族翡翠鳥舞的道具一般用竹篾制成鳥形,外糊綠綢縫以綠絨線作羽毛。當地人喜愛翡翠鳥毛色碧綠,啼聲清脆,性情溫和,視其為吉祥的象征。春節期間,一男子扮翡翠鳥,另一人扮老者,率鳥沿問到各家拜年演出祝福。表演時舞者進道具內,兩手分執或勾住鳥頭、眼、嘴、翅膀操縱桿,鳥頭轉動,眼張合,嘴作響,表現飛翔、覓食、飲水、洗澡、磕睡等親切、動人的動態。舞畢從道具上拔一根“羽毛”送主人,祝愿主家人丁興旺,表演技法與傣族孔雀舞近似,各類鳥形道具使舞蹈融入了壯族人民的智慧與創造。瑤族舞蹈與狩獵、農事和祭祀等有著密切關系,多來源在于瑤族人民對日常勞作的一種動作表現。其主要有長鼓舞、銅鼓舞和陶鼓舞等。以《長鼓舞》為例,長鼓舞的基本動作72個,大部分來源于模擬建房起屋的勞動場面,小部分程式性動作是對自然景物形象進行抽象藝術化的概括。表現性動作有“四方”“尋屋地”“挖屋地”“鏟屋地”“平屋地”“量屋地”等24個,程式性動作有“蓮花蓋頂”“漂洋過海”“行江”。其中,“蓮花蓋頂”是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動作,集鼓花中的“小蓮花”和“大蓮花”技巧,并與下肢的基本動作“蹲顫”和“撇拐蹲轉”有機結合而成,技巧最高,難度最大。
3 舞蹈風格的區別
壯族民間舞蹈安詳、歡快的動律,來看成他們勞動生活環境以及傳統的審美情趣。在嶺南地區,壯族人民喜歡與生活在大山的動物相處,舞蹈中自然也融入對珍禽異獸情感的藝術升華,成為動律、動態的文化因素。壯族人民不同程度保存有原始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以及來看成農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他們對自然界充滿親切感,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勻的節奏中,膝部的屈伸帶動身體上下顛動和左右輕擺,舞步或踏或跺,看似著力而下,卻是重起、輕落,全腳掌平穩著地等。這些基本動律,體現出他們平和、善良的性格。瑤族是一個支系眾多的民族,蹲與顫是瑤族人民山區勞動生活的主要動態,不論是爬山越嶺、負重行走,或是舂米、起屋,都是靠腿部的蹲與顫去保持勞動的持久性,雙膝的屈伸起伏成為勞動中的正常節奏。盡管舞蹈形式多樣,但蹲顫的動律鮮明地貫穿于舞蹈動作之中,以瑤族中人數最多的支系―盤瑤的舞蹈為例:舞蹈動律主要表現在膝部的動作上,隨著深沉的鼓點,雙膝有規律的自然蹲顫;第一拍右腳往旁或往前邁出一步,膝蓋蹦直,上身稍前傾,第二拍左腳并步,同時向下蹲顫上身稍后傾,坐胯;三、四拍做第一、二拍的對稱動作。上身前俯后仰、膝部上下屈伸、有一種負重之感,這就是瑤族舞蹈典型的動律特征。
4 節奏特點區別
關鍵詞:民族舞蹈;舞蹈教學;特征;優化策略
素質教育在新時期被提出新的要求,同時也加深了人們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程度,在此基礎上,民族舞蹈被高度重視。在舞蹈教學中,民族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形式,具有其特殊意義。民族舞蹈教學在民間文化的基礎上,以舞蹈動作為依托,傳遞民族文化的內涵。現階段,各大藝術類高校相繼開設民族舞蹈專業,而且對民族舞蹈教學的重視程度越發增高,加大對該專業的師資投入和硬件設備投入。但是,民族舞蹈具有其特殊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重視舞蹈動作的掌握而忽視對民族精神的探索和領悟。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舞蹈動作的傳授,沒有合理的融入民族文化。因此,新時期的民族舞蹈教學成為單純的動作延續,偏離了傳承民族文化的主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學成為社會各界的熱議話題,教師為了實現教學效果的突破性發展,必須立足于民族舞蹈特征,結合教學現狀,進而優化教學方案。
一、新時期我國民族舞蹈特征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共分成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形成得益于歷史的發展,人們生活的沉淀。舞蹈形成初期,人們為了抒感,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會用簡單的肢體動作進行展示,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反映人們精神面貌、文化內涵與習俗的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因此,新時期的民族舞蹈教學應更加注重對文化精髓的掌握。這需要對民族文化進行劃分,剖析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蘊藏的民族舞蹈特征與風格。我國的民族舞蹈形式多樣,主要有東北秧歌、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傣族舞蹈、維吾爾族舞蹈等,這些舞蹈各具個性[1]。
1、維吾爾族舞蹈特征
維吾爾族舞蹈的特征是用身體的每個部位與眼神進行配合,在舞蹈中,頭、腰、肩、膝等各個部位都有動作,其基本特征是直腰、挺胸與昂首。具體特點為:膝部動作的連續微顫,或是動作變換之前的瞬間微顫;旋轉速度快,舞姿較多變,時慢時快,維吾爾族舞蹈中的特色形式是薩瑪舞、手鼓舞等[2]。
2、藏族舞蹈特征
藏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融合很多的農牧與宗教文化。藏族舞蹈突出所刻畫的形象、伴奏曲調具有旋律性、歌詞意義,典型代表是鍋莊、孔雀吃水等。其另外的一大特征是含有強烈的農耕氣息,如四川的“弦子”等。
3、蒙古族舞蹈特征
蒙古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等。舞蹈的特征是:舞步輕盈、粗獷豪放、節奏輕快等,以此反映出蒙古人民的淳樸、熱情等性格特點,突出他們豪放、開朗的氣質。常見的舞蹈動作有翻腕、抖肩,蒙古族舞蹈中男子的舞蹈動作較優美,造型豪放灑脫,突出男性的力量[3]。
二、新時期我國民族舞蹈教學基本情況
新時期,我國民族舞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蘇,舞蹈教學也相應的實現了進步,這使民族舞蹈的發展迎來了最佳時機。但是,我國在民族舞蹈的教學水平上依然處于較落后的狀態,其中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教學內容單一
我國的多民族屬性決定了民族舞蹈教學中的素材具有多樣性特點。但是在高校進行民族舞蹈教學中,因受多種因素限制,使民族舞蹈的教學內容局限于幾種甚至是一種舞蹈,并沒有真正做到全面教學,這種教學素材的單一性使得學生的民族舞蹈學習受到很大的阻力。每個民族有其自身的發展歷程,在歷史的推動下產生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與生活習俗,因此民族舞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然而,歷史的變遷會導致遷移等現象發生,因而各個民族之間又存在著難以明狀的聯系,使民族舞蹈出現交融現象[4]。例如彝族、白族和傈僳族的民族舞蹈中都存在著“打歌”舞蹈,但這種舞蹈處于三個區域,即使武蹈的名字雷同,但三個民族對于舞蹈的展現形式存在著較大不同。白族在打歌舞蹈中強調表演的整體性,而傈僳族與彝族則強調打歌舞蹈中的腳步動作。新時期,我國高校在民族舞蹈的教學內容劃分上沒有做到如此細化,教學的內容呈現出單一性特點。這種因素的制約使學生無法對不同民族的舞蹈進行明確區分,無法掌握民族舞蹈的精髓,使學習停留在舞蹈動作的掌握上[5]。
2、感情培養匱乏
民族舞蹈的產生目的是表達人們的內在情感,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更是人們感情與動作的完美結合。在沒有感情指引下的民族舞蹈,無疑是一系列動作的簡單組合,失去舞蹈的原有魅力,更做不到民族舞動的傳承。舞蹈家楊麗萍以其優美、形象又富有情感的孔雀舞而遠近聞名,她在表演中,充分融合了動作和感情,使觀眾都沉浸在她所表演的舞蹈中。而在感情的把握上,楊麗萍只當自己是舞蹈中的那只孔雀,無論是開屏還是沉默,都能惟妙惟肖的展現出孔雀的狀態。在我國目前的舞蹈教學中,教師過于看重學生對舞蹈動作的掌握,只關注學生動作的準確性。每個民族舞蹈的產生都有其歷史背景,而教師在教學中卻沒有對民族舞蹈的產生背景進行講解,使學生造成民族舞蹈的情感缺失。同時,在舞蹈考核中,對民族舞蹈的產生背景沒有進行講解最重要的考核標準就是舞蹈動作的完美呈現,完全忽視對舞蹈感情的培養。這使學生的民族舞蹈學習無法融入自身的情感[6]。
3、理論教學欠缺
在民族舞蹈的教學目標中,實踐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學內容,而且在實際教學中,也成為教師的教學重點。然而,這并不等同于實踐是民族舞蹈教學中的全部內容,想學到民族舞蹈的精髓,就必須在實踐能力提升的同時,注重理論學習。例如,蒙古族的筷子舞,有它獨特的舞蹈特征,而且可以追溯其歷史起源。在對這類理論知識進行編撰和教學時,能夠使學生掌握到舞蹈動作的精髓,在實踐中注意舞蹈動作細節的突出,同時,在了解舞蹈歷史的基礎上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在舞蹈中融入自己的感情[7]。在新時期的舞蹈教學中,個別院校認為民族舞蹈的理論知識并不重要,因此跳過理論教學,單純重視實踐學習。每門課程都需要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進行學習,民族舞蹈教學的理論基礎同樣具有重要性。在掌握理論知識以后,便可以深入理解動作背后所隱藏的意義。同時,理論基礎的熟練程度對學生鑒賞舞蹈的能力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8]。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對民族舞蹈專業的定位。很多高校開設民族舞蹈專業的目的并不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是要突出舞蹈成績。同時,對于民族舞蹈所包含的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沒有足夠重視,并沒有發揮自己作為文化傳播者的作用,過于重視教書,而忽略了育人。
三、我國民族舞蹈教學優化方案
民族舞蹈教學有自己的表現形式,也有獨特的魅力,只要在教學方案上合理優化,就可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民族舞蹈教學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做到傳承歷史、傳遞精神,在教學方案的優化上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特別注重民族文化的利用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衍生物,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民族情感的表達。在學習民族舞蹈時,如果脫離了舞蹈中所隱含的較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就等同于最美的植物脫離了養育它的土壤。那么,即使舞蹈動作掌握的十分熟練,在表演中做到毫無差錯,也只是展現出舞蹈的外殼,沒有傳達出其中的靈魂[9]。很多教師和學生的觀念出現問題,認為民族舞蹈中理論知識的學習無足輕重,如果過多學習只是對課時的浪費,其實不然。理論知識多是民族文化的外化,它可以提高學生的舞蹈能力。例如在藏族舞蹈的學習中,首先應該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他們獨有的民族文化,這樣才會表現出舞蹈的魅力。藏族人民長期居住在高原地區,受氣候、地形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他們在呼吸上都具有負重感,因此藏族舞蹈具有慢吸和慢呼的特征。在學生了解到藏族人民的這種歷史因素后,就可以深刻理解藏族舞蹈的呼吸節奏。我國幅員遼闊,因此各個民族的分布區域不盡相同,從而產生的民族特點也不同。由此,想提高民族舞蹈的教學效果就需注重民族文化的合理運用[10]。
2、剖析舞蹈重點動作
民族舞蹈的形成年代已久,是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而且每個動作都是在長期的舞蹈實踐中積淀下來的,有其具體含義。每個民族的舞蹈都有其經典的律動和動作,這是區分不同民族舞蹈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民族舞蹈的教學中,不能單純的做動作,而是將舞蹈動作中的重點進行剖析,以此來了解動作背后的文化精髓。上文中提到,藏族舞蹈中加入了很多宗教因素,典型的是藏族舞蹈中的低頭俯身、向前跳躍動作,它是由藏族宗教儀式演變而來的。此外,藏族人民的居住地是高原地區,氣候寒冷,常年穿袍。這影響到了藏族人民的舞蹈動作,尤其是腿部活動,由此,藏族舞蹈中的腿部動作多是顫膝動作。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將舞蹈動作進行剖析,學生便會了解其中的深意,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的結合,使動作的表現充滿意境,使舞蹈更有張力[11]。
3、做好音樂的應用
民族舞蹈中動作與音樂相伴而生,沒有音樂的烘托,動作無法體現出它的律動性;沒有動作的展現,就失去了舞蹈的意義。因此,在民族舞蹈課堂上,教師不僅應注重學生舞蹈動作的準確性和標準度,還要注重音樂的作用。教師在教授民族舞蹈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緊跟音樂節奏,以音樂的節奏性來感悟舞蹈動作。同時,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教學模式不拘泥于某種傳統方法,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搭配,在提高學生探索精神的同時,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例如在蒙古舞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舞蹈動作選擇適用的音樂,如果動作緩慢、起伏較小,可以選用輕緩的音樂,音樂中的伴奏最好是馬頭琴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這樣可以使學生置身在蒙古舞的意境中。又如維吾爾族舞蹈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愛的舞蹈風格進行自主搭配。維吾爾族舞中,有很多眼神的交流。以學生搭配的方式展現舞蹈,可以更好的傳遞舞蹈中的情感。同時,學生在實踐中可以提出更好的舞蹈構思,并加以運用,使民族舞蹈更具時代性。
4、注意創新的作用
新時期,所有藝術形式都尋求新的突破,實現創新發展,進而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民族舞蹈教學需要緊跟發展步伐,有效創新,只有創新才能進步。但是,創新不等于取代,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創新都不可以脫離民族風格,需要在民族風格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打破常規,貫徹教育改革思想,開放教育思維,發揮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作用,為學生營造一個創新氛圍。同時,要加強互動交流,校方可以開設一些選修課程,聘請著名的民族舞蹈家擔任課程講師,也可以定期舉行民族舞蹈家的專題講座,在交流中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自身的舞蹈素養,進而實現創新。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到民族聚集地去體驗生活,了解他們的風俗民情,從而加深對民族舞蹈的理解,為學生的舞蹈創新提供有利條件。例如,可以聘請吐爾遜娜依等著名的民族舞蹈演員到校進行講座。吐爾遜娜依是新疆舞蹈的著名演員,她可以指導學生維吾爾族舞蹈的動作精髓與注意事項等。同時,學校可以帶領學生去新疆等地采風,探索他們的舞蹈歷史。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舞蹈教學的策略中,要在民族舞蹈特征及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進行討論。民族舞蹈教學策略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要在技術層面的前提下,指導學生掌握民族舞蹈中的文化內涵。民族舞蹈教學中,應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舞蹈動作的剖析、音樂的運用,使教學不只停留在動作層面上。教學策略的優化不能單憑教師的力量,還需要校方、學生以及專業人士的共同努力,在不斷的創新與實踐中,使民族舞蹈教學達到更高的層次,為民族舞蹈的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柴瑜 單位:許昌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敏.民族舞蹈教學策略分析[J].大眾文藝,2011,7(3):265.
[2]吳迪.民族舞蹈教學策略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4,8(12):91-91,95.
[3]曾鴻浩.民族舞蹈教學策略探究[J].商情,2013,9(1):48.
[4]倪佳.教育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民族舞蹈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1):109-110.
[5]康俊芳.普通高校中國民族舞蹈教學現狀及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9(5):176-176.
[6]黃芳.幼兒園民族舞蹈教學的實施策略--以集體舞活動《孔雀飛來》為例[J].科教文匯,2014,9(24):172-173.
[7]李萍.論民族舞蹈中舞蹈技巧的應用[J].藝術時尚(下旬刊),2014,4(11):500-500.
[8]董樂.關于我國民族舞蹈教學優化策略的探索[J].北方音樂,2014,5(4):10-11.
[9]伍艷.古典芭蕾基訓教學中突出民族舞教學特點的有效途徑探索[J].音樂時空,2015,9(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