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子商務研究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conception model to identify the E-Readiness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Then, w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ix factors on e-commerce readines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179 valid data had been collected from 300 companies and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reported the most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producer services companies for their e-commerce readiness: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business activities, human resources,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business activities influence have greater impacts. However,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business process and IT resources on e-commerce readiness of producer services enterprises was not significant.
關鍵詞: 生產型服務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能力;影響因素;結構方程分析
Key words: production-oriented service enterprises;e-commerce;E-Readiness;factors;SEM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8-0001-05
0 引言
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商業環境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傳統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己經不能夠適應新的經濟環境,企業抓住電子商務帶來的機遇,對企業進行變革,才能夠繼續在新的商業環境下生存與發展,免于被淘汰的境遇。
生產型服務企業作為為工業化生產過程提供各種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近幾年來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規模迅速擴大,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中的主力軍。那么,生產型服務企業在開展電子商務之前會出現哪些問題?什么因素會影響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就緒能力?如何識別生產型服務企業電子商務就緒的影響要素,弄清各個要素對電子商務就緒的不同影響,這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對生產型服務企業發展電子商務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前,國內外對電子商務就緒模型的研究主要從兩個層面,一是地區電子商務就緒能力的影響因素對地區電子商務就緒能力的影響;二是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能力的影響因素對電子商務就緒能力影響。當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對地區電子商務就緒能力的研究,對企業和行業的電子商務就緒能力的研究文獻較少,僅有的為數不多的相關文獻還大都為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針對生產型服務企業,相關模型要素的適用性也有待進一步驗證。因此,本研究在國內外相關文獻梳理的基礎上,構建電子商務就緒能力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和假設,并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各要素對生產型服務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能力的影響。
1 文獻綜述及模型假設
文獻分析表明,戰略與領導、業務流程、商務活動、人力資源、IT資源和外部環境均會影響企業的電子商務就緒能力。因此,本研究借鑒相關理論和文獻成果,結合對生產型服務企業電子商務的實際調研,提出生產型服務企業電子商務就緒的六大要素構建出整合模型,并通過實證數據來檢驗相關假設。
1.1 電子商務就緒理論 自思科公司最早提出網絡就緒(Net-Ready)的概念后,電子商務就緒的概念根據研究者的不同背景和研究目的有著不同的內容。但總體來說電子商務就緒可以認為是企業為了確保實施電子商務過程的有效性,需要根據自身的電子商務就緒水平有針對性的對企業資源進行配置,并且在戰略層面進行規劃,識別電子商務成功的關鍵因素,從而通過判斷企業在管理,技術等方面的電子商務就緒程度來評估電子商務成功的可能性[1]。
國內外對于電子商務就緒的研究范圍逐漸從宏觀層面延伸到行業和企業組織層面[2]。在就緒研究應用方面,對電子商務就緒從研究范圍內容到模型的構建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3]。當前,一些電子商務就緒的研究是從組織感知水平進行研究,目的在于找出哪些因素將影響企業電子商務就緒。例如,Molla和Licker提出的“感知電子商務就緒模型”從感知組織就緒(POER)、感知環境就緒(PEER)兩個方面進行評估[4]。Mutola強調信息是電子商務就緒中的關鍵部分,他們提出了包括五個維度的電子商務就緒整體工具,這些因素包括人力資源、信息、ICT基礎設施、外部環境以及企業整體狀況[5]。黃京華根據國內企業電子商務就緒的現狀提出了一種定量的分層次的評估指標體系,包含了企業需求、外部環境和信息技術與企業文化三大類[6]。生產型服務企業以提供無形的服務或者智力資源為主營業務,高度依賴于員工的參與,這決定了生產型服務企業的電子商務就緒研究應該結合行業特征。電子商務可以優化生產型服務企業的業務流程和資源配置,克服“條塊分割”、“技術孤島”、和“資源孤島”現象,而財務資源、企業邊界與環境也對電子商務價值有重要影響[7]。目前研究者通常會關注企業戰略、領導者、企業管理方式、硬件設施、人力資源、以及外部環境等因素,并將各指標的得分作為評估的依據,進而對企業電子商務就緒現狀進行綜合評估[8]。
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根據生產型服務企業的實際情況,以現有的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評估體系為主要參考依據,本研究確定了評價電子商務就緒的主要形成型指標,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生產型服務企業電子商務就緒的影響因素模型。
1.2 電子商務就緒能力影響因素
1.2.1 企業組織 企業組織層面關注組織企業自身的特點對電子商務就緒的影響,因為實施電子商務有賴于企業組織具備一定的能力。組織各方面表現出適合進行電子商務的特征時,對企業實施電子商務有著較大的積極影響[9]。Tornatzky等人提出的TOE(技術,組織,環境)框架認為,絕大多數影響因素都可以被概括為技術,組織,環境三大類因素。但由于其是一個分類框架,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理論,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需要借鑒相應的理論作為支撐[10]。Porter認為:“在Internet時代,忽視戰略就等于喪失核心競爭力,戰略定位處于所有因素中最關鍵的地位”[11]。電子商務戰略的目的在于通過戰略思考和分析,優化流程,制定戰略實施計劃[12]。企業只有具備不斷整合、重新配置和獲取自身資源的戰略能力,才能響應變化的市場需求,在競爭中取得優勢[13] [14]。許多對信息系統的研究表示,缺乏管理上和組織上的保證是影響信息系統項目的關鍵因素[15]。由于中小企業的決策權在企業領導層,“領導層的支持是包括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系統實施成功的關鍵”,如果缺少了領導層的支持,大多數電子商務項目都會失敗[16]。Galliers和Madon也驗證了領導層支持對電子商務的采納和制度化的重要性[17]。
基于上述論述,提出以下假定:
H1:戰略與領導對企業電子商務就緒有正向顯著影響。
1.2.2 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決定了企業內部間的相互關系,也決定了企業外部客戶之間的關系管理所設計的內容,有助于企業完善一個合法機構所必備的規則和條例。企業管理的具體內容包括控制、義務、責任和權成。這些因素的動態關系決定了一個企業在面對外部世界的不停變幻時,如何使企業調整自己迅速回應并同時保持自己的完整性[18]。
在網絡化之前,企業的系統缺乏集成性,Internet 的特性用來去除系統間的不相容性,以達到不同應用系統和數據庫之間的技術集成,應用電子商務首先要求企業內部流程信息化和系統集成化[6] [19]。業務流程是一個多維系統。企業資源理論(RBV)認為,流程是開發企業資源的直接途徑,企業執行各種商務流程(例如客戶服務)是達到企業的戰略目的根源[20]。在企業微觀層面,電子商務主要面向不同的商務對象實施電子化的商務流程,如客戶關系管理等流程。商務活動的信息化與企業電子商務就緒的關系非常密切[21]。企業商務活動就緒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實施電子商務,Alavi和Leidner認為企業商務活動中的知識管理和知識管理系統對企業內部信息化與外部的整合也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22]。企業管理更加程序化、科學化是實現電子商務的基本要求。而組織環境也必將伴隨電子商務的發展變得更加具有復雜性和變動性,因此企業規范化的商務活動對電子商務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影響[23]。
基于上述論述,提出以下假定:
H2:業務流程對企業電子商務就緒有正向顯著影響;
H3:商務活動對企業電子商務就緒有正向顯著影響。
1.2.3 企業資源 人是知識創新的主體,又是知識的載體。Saeed和Grover指出:人力資源直接決定了商務過程和信息技術的執行程度[24]。Wade和Hulland也認為員工IT相關的知識結構以及利用IT技術進行商務活動的經驗和能力是實施電子商務的有力保障,能夠提高組織執行電子商務的效率;員工IT的技術技能是一種配置信息技術的高級能力,這種技能不僅包括技術知識,同時還包括利用這種知識進行企業管理的復雜的綜合性能力[25]。人力資源是員工IT的相關知識、組織培訓狀況、員工態度的綜合體現,是電子商務執行過程中最為活躍的資源[26] [27]。Molla和Licker則認為,IT資源包括一個組織的IT基礎、信息化的程度、網絡應用經驗等[4] [28] [29]。電子商務是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科技發展的產物,企業要實施電子商務,首先需要接入互聯網,然后進行有關電子商務產品和服務的商業活動[30]。 Park和Lee在建立電子商務就緒模型時,認為電子商務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賴性以及網上交易的安全性等問題是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問題。由于網上商業活動需要提供大量的公司真實信息,而且很多又是屬于敏感信息,因而在電子商務交易環境中交易雙方都承擔了較大的風險[31] [32]。Dholakia和Kshetri在研究中也認為只有企業交易雙方認為電子商務是低風險的,才會有利于合作聯盟共同采納電子商務系統[33]。作為面向電子商務交易的電子商務就緒模型組成部分,IT資源就緒這個維度重點評估企業在應用電子商務之前所必須的設備及技術。
基于上述論述,提出以下假定:
H4:人力資源對企業電子商務就緒有正向顯著影響;
H5:IT技術及基礎設施對企業電子商務就緒有正向顯著影響。
1.2.4 外部環境 Chwelos和Benbasat在文中也闡明,所有的理論和研究框架都需要考慮創新類型以及其采納情景。也就是說,在研究組織對一項創新的采納行為時,要關注該項創新被采納的具體情景[15] [34]。Tornatzky提出的TOE框架中的環境影響因素包括:企業所處行業、競爭者、資源、行業規則和與政府的關系[10]。環境是組織進行技術創新的外部因素,也是給組織帶來約束和機會的外部條件[35]。Holzmulle和Schluchter則重點關注現有的政策、市場及行業就緒度等環境特征對企業電子商務就緒的影響[36]。實施電子商務需要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外部環境在電子商務交易形成之前提供的各種支持條件[37] [38]。基于上述論述,提出以下假定:
H6:外部環境對企業電子商務就緒有正向顯著影響。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本文的研究架構(見圖1)。
2 調研設計
本文研究模型考慮的主要構面中有戰略與領導,業務流程,商務活動,人力資源,IT資源,外部環境、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能力,參考了Mutula(2006)[5]、黃京華(2004)[6]、Janom(2009)[39]、趙晶(2006)[40]等的研究設計,各變量均得到了良好驗證。所有計量項目均以Likert七級量表從評分數值1(極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進行測量。量表設計參考了國內外相關參考文獻,結合了本文研究問題的實際和專家咨詢,也經過了兩輪的預調研和分析修改。本文的各研究維度定義及量表發展簡述如表1所示。
3 數據分析及結果
3.1 樣本描述 本研究調研對象為生產型服務企業的管理層。參加調研的企業全部已經開展電子商務或者即將開展電子商務。問卷發放主要通過三個渠道。一個渠道是高校MBA學員、在職研究生班、函授學員中來自生產型服務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發放了110份紙質調查問卷,另一個渠道是安徽省青年企業家協會電子商務分會的企業會員,共發放90份紙質問卷。此外,通過QQ、Email等網絡工具在線發放問卷100份。紙質問卷回收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19份,有效回收率59.5%。網絡問卷回收76份,其中有效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78.9%。有關問卷情況的其他信息如表2所示。
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利用 SPSS 19.0對所有關鍵因素的測量指標進行因子分析,數據KMO的值為0.949,表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根大于1為標準提取公因子,經方差最大法對因子進行矩陣旋轉,得到結果如表3所示,共析出6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累計解釋方差達79.356%。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提取的因子與模型中的六個維度相吻合。
3.3 測量模型評估 偏最小二乘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 PLS)是一種新型的多元統計數據分析方法,由于其在構建復雜關系時相對簡單,它已經成為MIS領域研究人員從事實證研究的最佳工具之一。Ringle等人通過研究國際信息系統領域頂級期刊MIS Quarterly過去20多年發表的論文發現,PLS對于處理小樣本數據非常有效,并且及時對于非正態數據、形成型指標也具有很好的魯棒性。考慮到本研究所用樣本的實際情況和PLS的上述特性,本文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利用軟件SmartPLS 2.0對測量模型進行分析[41] [42]。
我們進行了測量模型的檢驗,根據各構面的可靠性、各構面之間的內部一致性、模型的收斂和判別效度來判別測量模型是否可接受。表4給出了復合信度系數(C.R.)、潛變量平均提煉方差(AVE)、AVE 值的平方根以及各潛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對于內部的一致性,各變量的復合可靠性值均為0.707以上,說明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其次,每個潛變量的AVE值均大于0.50,表明測量項目對各潛變量的解釋程度比誤差項高,模型各變量間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此外,每個潛變量的AVE平方根均高于該變量與其他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驗證了模型各變量之間具有良好的區別效度[43]。
表5給出了各潛變量測量指標的因子載荷系數和T值。各測量指標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7且在0.01水平上達到顯著[44]。
3.4 假設檢驗結果 為了研究基于前人理論提出的六項要素對生產型服務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能力是否具有顯著影響,及判斷假設模型的適配度,我們進行了假設檢驗,結果表明,上述6項假設中有4項假設通過檢驗,得到了支持,2項假設的檢驗沒有達到顯著性,由分析結果可推估出本研究模型是一個整體適配度較好的理論模型。本研究將統計分析驗證結果匯總如表6所示。
另外,由SmartPLS計算并得到的路徑系數模型如圖2所示,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能力的R2值分別為0.73,說明電子商務實施效果得到了很好的解釋(73%)。研究發現,戰略與領導和商務活動就緒是企業電子商務就緒的重要決定因素,并且戰略與領導的影響效果要強于商務活動。人力資源和外部環境也是影響企業電子商務就緒度的顯著因素,但明顯沒有前兩者的效果強。這個結果表明戰略與領導不僅在企業戰略的制定過程中產生影響,還直接影響了電子商務在企業內部的執行程度。同時,不同部門在商務活動中的協調程度和集成程度也影響到企業內部的知識共享,從而促使企業電子商務就緒。
4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借鑒相關理論和文獻成果,構建出生產型服務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能力整合模型,并通過實證數據來檢驗相關假設。研究結果顯示,戰略與領導、商務活動、人力資源、外部環境等四個維度皆對生產型服務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能力呈現正向顯著影響。業務流程和IT資源目前并未對生產型服務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能力產生顯著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只有領導高度重視電子商務并積極推動企業電子商務戰略的規劃和制定,促進商務活動協作程度,注重企業人才的培養,關注當前社會及行業環境,才能有助于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能力的提高。此結果有助于企業在電子商務轉型實踐中更好地抓住重點,有目的的投放資源,解決關鍵問題。
本文對于影響電子商務就緒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基本均為企業可控制要素,沒有把企業文化、合作伙伴等列入研究框架。但實際上,這些要素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電子商務的就緒,因此有必要在后續的研究中,建立更加全面的研究模型,并進一步擴大數據收集范圍,基于更多樣本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Huang J H, Huang W W, Zhao C J, et al. An e-readiness assesment framework and two field studies[J]. Th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 14(1): 53.
[2]Wang S, Cheung W. E-business adoption by travel agencies: prime candidates for mobile e-busi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4, 8(3): 43-63.
[3]Vaezi S K, Bimar H S I. Comparison of E-readiness assessment models[J]. Sci Res Essays, 2009, 4(5): 501-12.
[4]Molla A, Licker P S. Perceived e-readiness factors in
e-commerce adop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5, 10(1): 83-110.
[5]Mutula S M, Van Brakel P. An evaluation of e-readiness assessment tools with respect to information access: Towards an integrated information rich to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6, 26(3): 212-223.
[6]黃京華,黃河,趙純均.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評估指標體系及其應用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9(3):63-69.
[7]Zhu K, Xu S X, Dedrick J L. Assessing Drivers of E-Business Value: Results of a Cross-Country Study[C]//ICIS. 2003: 181-193.
[8]Series L.G.F. The wisdom exchange e-business readiness assessment[J]. Queen’s Printer for Ontario,2001.
[9]Grandon E E, Pearson J M. Electronic commerce adop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small and medium US businesse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4, 42(1):197-216.
[10]Tornatzky L G, Fleischer M, Chakrabarti A K. The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990.
[11]Porter M E. 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1,79(3):63-78.
[12]Chen D Q, Mocker M, Preston D S, et al. Information systems strategy: re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J]. MIS quarterly, 2010, 34(2): 233-259.
[13][Byrd T 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re competenci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IRMJ), 2001, 14(2): 27-36.
[14]Hidding G J. Sustaining strategic IT advantag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ow strategy paradigms differ by speed[J].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 10(3): 201-222.
[15]Ghobakhloo M, Arias-Aranda D, Benitez-Amado J. Adoption of e-commerce applications in SMEs[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1, 111(8): 1238-1269.
[16]Daniel E M, Grimshaw D J. An exploratory comparis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doption in large and small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2, 17(3): 133-147.
[17]Galliers R D, Madon S, Rashid R.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ulture: applying' stages of growth' concepts to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1998, 8(2): 89-100.
[18]Palacios J J.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 Mexico: a business-led passing boom or a step toward the emergence of a digital economy?[J].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19(1): 69-79.
[19]Zhu K, Kraemer K L. E-commerce metrics for net-enhanced organizations: assessing the value of e-commerce to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2, 13(3): 275-295.
[20]Zhuang Y, Lederer A L.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electronic commerc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6, 43(2): 251-261.
[21]Feeny D F, Willcocks L P. Core IS capabilities for exploi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 39(3): 9-21.
[22]Alavi M, Leidner D E.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 MIS quarterly, 2001: 107-136.
[23]趙晶,朱鎮.企業電子商務戰略實施關鍵成功因素的實證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 46(S1): 914-922.
[24]Saeed K A, Grover V, Hwang Y. The relationship of e-commerce competence to customer value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 22(1): 223-256.
[25]Wade M, Hulland J. Review: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Review, extension,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MIS quarterly, 2004, 28(1): 107-142.
[26]Powell T C, Dent-Micallef 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ole of huma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5): 375-405.
[27]Bharadwaj A S.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MIS quarterly, 2000: 169-196.
[28]Hartman A, Sifonis J, Kador J. Net Ready: Strategies for Success in the E-economy[J]. New York: McGraw-Hill,2000.
[29]Nevo S, Wade M R. The Formation and Value of IT-Enabled Resource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s[J]. Mis Quarterly, 2010, 34(1): 163-183.
[30]Armstrong C P, Sambamurthy V.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imilation in firms: The influence of senior leadership and IT infrastructure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9, 10(4): 304-327.
[31]Lee D, Park J, Ahn J. On the Explan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E-Commerce Adoption[C]//ICIS. 2001: 109-120.
[32]Bélanger F, Crossler R E. Privacy in the digital age: a review of information privacy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ystems[J]. MIS Quarterly, 2011, 35(4): 1017-1042.
[33]Dholakia R R, Kshetri N. Factors impacting the adoption of the internet among SME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4, 23(4): 311-322.
[34]Chwelos P, Benbasat I, Dexter A S. Research report: empirical test of an EDI adoption model[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1, 12(3): 304-321.
[35]Zhu K, Kraemer K, Xu S. Electronic business adoption by European firms: a cross-country assessment of the facilitators and inhibitors[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 12(4): 251-268.
[36]Holzmüller H H, Schlüchter J. Delphi study about the future of B2B marketplaces in Germany[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2, 1(1): 2-19.
[37]Mehrtens J, Cragg P B, Mills A M. A model of Internet adoption by SME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1, 39(3): 165-176.
[38]Jutla D, Bodorik P, Dhaliwal J. Government support for the e-readi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C]//System Sciences, 2002. HICSS.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2: 11 pp.
[39]Janom N, Zakaria M S. B2B e-commerce readiness assessment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2009. ICEEI'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9, 2: 405-411.
[40]朱鎮,趙晶.企業電子商務采納:組織行為與戰略整合視角的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21(2): 79-86.
[41]Ringle C, Sarstedt M, Straub D. A Critical Look at the Use of PLS-SEM in MIS Quarterly[J]. MIS Quarterly (MISQ), 2012, 36(1).
[42]Sharma P N, Kim K H. Model Selec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Ba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2012.
關鍵詞:旅游電子商務;海南省;現狀;對策;研究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成為休閑方式的第一選擇。旅游電子商務依靠服務的全面、服務形式的多樣性和極其富有吸引力的增值服務正在迅速發展壯大。海南正在建設國際旅游島,這意味著海南旅游業將與國際全面接軌,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和更多政策等方面對外開放。但是,海南旅游電子商務發展比較晚,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由于還處在起步階段,總體發展水平還偏低,與國外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更是相差甚遠。
一、海南旅游電子商務的現狀
(一)海南旅游電子商務應用總體水平低。
隨著旅游業的轉型升級,我國旅游電子商務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線旅游交易規模和所占旅游收入的比例都在高速增長。目前,海南旅游電子商務還處在初級階段,旅游業應用電子商務的總體水平很低,信息服務能力有限,市場競爭力較弱,與國內旅游大省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大部分旅游企業開設的旅游網站僅僅局限于宣傳功能,游客無法通過在線直接下單,預定旅游產品和服務。
(二)海南旅游電子商務企業主體多、規模小、知名度低。
據海南省電子商務協會統計,目前海南省共有350多家第三方旅游業電子商務企業,分布區域主要以海口和三亞為主。其中海南旅游綜合網站135家,旅游預定網站45家,但是很多電子商務企業名存實亡,規模小,知名度不高,真正從事旅游信息服務和電子商務的企業寥寥無幾。
(三)政務信息服務信息居多,旅游商務信息幾乎沒有涉及。
除了“陽光海南網”的子網“旅游商城網”是一個主打商務信息的平臺,其余網站均不涉及任何商務信息,比如瓊海市旅游網站主鏈接是“旅游商城”,打開卻是春暉購物、步行街、商場三張圖片,實在與主頁標題出入太大。即便是網站中有某一產品的預訂也只是對別的商務網站的鏈接,沒有自己的商務平臺。
二、海南旅游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和旅游企業不重視。
海南人民政府對旅游電子商務的發展建設不重視,沒有加大對旅游電子商務投入,政府對旅游電子商務資金、人才、技術、制度等方面,沒有發揮主導作用。海南省在電子商務法律法規建設方面嚴重滯后,國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旅行社網站建設水平落后。
旅行社一頭聯系著游客資源,一頭聯系著景區景點資源,然后通過對資源的整合、組織,起到中介作用。可見旅行社網站建設得好才更能發揮其在旅游過程中的龍頭作用。而目前海南旅行社的網站質量普遍低下,在語言版本、在線預訂、在線支付以及反饋系統等功能上,遠遠不及酒店和景區網站的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
(三)旅游網站內容簡單不完整,缺乏個。
網絡訪問者多種多樣,不同旅游者的興趣愛好、文化背景、經濟能力、職業和年齡不一樣,因此訪問者的旅游需求也就有所不同。如今旅游市場呈現個性化特征,更多的旅游者選擇自由行,從而如何在紛繁的網絡信息世界找到需要的信息和合適的產品就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目前國內的大部分網站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都是針對普通旅游者的,如機票、飯店的預定服務,由于服務方式和價格體系相似,缺乏個性化的服務,所以競爭及其激烈,價格戰從線下轉向線上,對一些高端客戶的吸引力不大,旅游網站的利潤也非常有限。
三、海南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一)加快復合型旅游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
旅游電子商務是旅游與電子商務的整合,只有具有旅游業務、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將旅游的經營管理與電子商務技術手段、應用功能和模式有機結合起來。各級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企業要轉變觀念,順應時代要求,組織從業人員學習旅游電子商務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提升其旅游電子商務技能,造就一支既熟悉旅游業務又懂信息技術的專業隊伍,此外,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積極引進外部優秀人才。
(二)提供多元化和個性化旅游電子商務服務。
旅游企業應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特點,通過旅游電子商務平臺不斷拓展業務范圍,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方便其吃、住、行、游、購、娛等,實現集預訂、組團、繳費、服務監控、投訴管理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在搞好多元化服務的同時,要深入調查市場、了解消費者需求,突出做好個性化服務。根據旅游者旅行時間、消費檔次、個人興趣愛好等對旅游線路進行智能化設計,優化個性化旅游方案,供旅游者自主選擇;建立網上旅游超市,由旅游者對旅游的每一個預訂項目進行自由選擇與組合,使其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旅游,實現“張揚個性、親近自然、放松身心”,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其自主行為;整合旅游資源,促進旅游信息化發展,集成旅游者的信息,準確地了解其行為、興趣、偏好,推出適應不同旅游者需求的特色服務,提升旅游電子商務個性化服務的能力。
(三)完善旅游電子商務網站建設及企業整合。
海南旅游企業多數屬于中小企業,應充分利用已有互聯網平臺進行低成本營銷,增加效益。發展旅游電子商務必須完善旅游電子商務網站建設,對旅游企業進行整合。從完善旅游電子商務網建設來看,應將其服務內容和商務平臺進行有效集成,充分發揮旅游電子商務網站在開展信息服務方面的優勢,使其真正進入“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實用階段,深入了解旅游者需求,不斷豐富網站內容和表現形式,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增強其吸引力;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和相關設備,加強網站維護,重視信息反饋,改進服務。建立中小型旅游電子商務聯盟,實現聯盟內部標準化管理與信息資源共享,以統一的品牌、統一的價格、統一的承諾為旅游者提供服務,以擴大經營范圍、創建旅游品牌、打破地域限制;通過各區域旅游產業鏈的有機整合,構成靈活又彼此互利的網絡營銷系統,推動區域旅游合作,從而實現優勢互補。
結論:
綜上所述,發展旅游電子商務應該成為海南省壯大旅游產業和規范旅游市場、增強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面對信息化時代給海南省旅游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海南省必須為旅游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把加快發展旅游電子商務作為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戰略舉措。利用電子商務為消費者提供更滿意的旅游服務,實現旅游業管理創新、經營創新和市場創新。通過旅游電子商務的實施,向國內外的游客宣傳海南,讓國內外的游客了解海南,促使海南省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伊敏銳.旅游業電子商務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決策與信息,2009年
[2]中國旅游研究院.《中國旅游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1年
[3]董林峰.旅游電子商務[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
[4] 陳祥敏.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電子商務的對策研究,2012年
作者簡介:
(1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59 2沈陽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44)
摘 要:對遼寧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提出電子商務發展規劃和對策建議:宣傳普及電子商務知識,提升電子商務發展意識;尋求地區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遼寧省電子商務產業群;建立省、市、區聯動工作機制,促進全省電子商務協調發展。
關鍵詞 :電子商務;縣域電商;跨境電商;產業群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13
*基金項目:遼寧省2015年度咨政建言課題“我省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研究”(項目編號:2015lslzz-75);遼寧省教育廳2015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遼寧省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建設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31
1 遼寧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1.1 電商市場交易規模保持增長勢頭,構成較合理
艾瑞數據顯示,2013年遼寧省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達到3 180億元,同比增長23.0%,略高于全國同期電子商務交易額22.6%的增長速度;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在全國占比達到3.2%,比上年提高了0.1%。2014年,全省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通過網上實現商品零售66.9億元,比上年增長90.1%。2013年遼寧省電子商務市場細分結構中,企業間電子商務是主體,占比為87.1%,其中中小企業B2B占比為47.0%,規模以上企業B2B市場份額為40.1%;針對終端消費者的交易額在全省電子商務交易總額中占比12.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4%。
1.2 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意識有所增強,建設力度加大
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遼寧省擁有的網站數量為96 599個,占全國網站總量的2.9%,IPV4地址占全國的比例為3.38%,主要分為面向終端消費者的2C類購物網站和企業間電子商務網站以及少量第三方和垂直型平臺。艾瑞數據顯示,2013年全省網商的網絡零售額為191億元。
近年來, 遼寧省傳統零售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意識逐步增強,沈陽中興、商業城、 遼寧興隆、 五愛購等17個“O2O”模式網上商城上線運營,并將繼續加大建設力度。沈陽機床構建基于云和智能理念的“i平臺”將電子商務與裝備制造業等優勢傳統產業很好地進行融合發展。
1.3 各類電商發展空間較大,新型電商有所發展
在農業電子商務方面,2013年夏季全省農產品網上購銷對接會上,商戶信息288條,供求信息150條,特色農產品信息137條;達成農產品交易成交額1.71億元。2014年阿里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阿里零售平臺農產品交易城市排名中,大連市排名為20。
在跨境電子商務方面,2014年11月全國首家泳裝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在葫蘆島興城啟動,該地區從事電子商務的泳裝網店4 000家,年銷售額達30億元。而且興城濱海經濟區被海關總署批準為跨境電子商務出口試點,并參加首批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統一版系統聯網試運行。
2 遼寧省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遼寧省電子商務發展較快,但與發達省份相比,尚處于第二梯隊。
2.1 電子商務發展意識不高
通過調查發現,一些企業對利用網絡提高信息獲取能力認識不足,沒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缺乏發展電子商務的緊迫感,甚至有些企業把電子商務和電子交易等同。由于缺少大型電子商務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大部分企業電子商務應用還只停留在表面的網站建設上,網站利用率極低,網站建設的目的僅局限于企業信息、產品推廣簡單層面,缺少網絡營銷、物流配送等深層次的應用。
2.2 電子商務地區發展不平衡
從區域分布上看,遼寧省中南部地區經濟活動密集度比較高,互聯網化水平較高,整體發展較好,比如沈陽、大連、鞍山、丹東、營口等。其中沈陽、大連屬于第一梯隊,多數發展較好的B2C與B2B企業都位于這兩個城市中;丹東、營口、錦州、葫蘆島、鞍山、盤錦位于第二梯隊,這些城市依托自有特色優勢產品發展電子商務,如錦州、葫蘆島的泳裝大量銷往省外。除了上述地區之外的其他城市電子商務發展相對遲緩,尤其是遼寧西部地區,網絡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制約了電子商務的開展。
2.3 縣城電子商務發展落后
從整個縣域電子商務發展來看,遼寧省在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縣域電子商務的六個梯隊中處于第四梯隊,呈現出網商和網購發展均較為落后的特征。在阿里研究院的“2014年中國‘電商百佳縣’榜單”中,遼寧省無一縣(區)入榜。省內排名第一的葫蘆島興城縣全國排名為161,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僅為5.448。從全省縣域電子商務發展指數來看,網商指數過低是制約遼寧省縣域電子商務發展的重大瓶頸性問題。
2.4 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缺乏
遼寧省電子商務人才已無法滿足其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需求,電子商務人才短缺。以沈陽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3年底,沈陽市獨立運營的第三方電子商務企業已逾100家,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及倉儲企業2 300余家,電子商務配套信息軟件類企業近5 000家,已嘗試應用電子商務的企業超過2 000家。2014年3月,沈陽市各類企業在各大招聘網站上的招聘電商人才的信息就超過了260條。另外電子商務人才流失率偏高,大多數電子商務企業的人才流失率達20%~30%,個別企業甚至超過了40%。與大量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遼寧省高校中(本科)只有17所開設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人才的匱乏已嚴重制約遼寧省電子商務的發展進程。
3 遼寧省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宣傳普及電子商務知識,提升電子商務發展意識
加大電子商務基礎知識的宣傳力度,引導和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電子商務發展,營造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社會基礎。積極開展電子商務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密切跟蹤國內外電子商務發展最新動態。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培訓,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電子商務知識講座、發展論壇、博覽會、對接會等活動,普及電子商務基礎知識,提升電子商務發展意識。
3.2 尋求地區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遼寧省電子商務產業群
與江浙及珠三角相比,東北地區的輕工業相對落后,如果遼寧省網商從江浙進貨后再賣到南方,其成本必然提高。各市可以尋求自身優勢,依托自身特色,打造如遼寧佟二堡皮草、阜新瑪瑙、沈陽裝備制造業、鐵嶺山參、丹東草莓、大連海產品、盤錦大米、葫蘆島形成游泳衣等的特產名片,編織一張輻射全省的“電商大網”,帶動本地相關產業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電子商務產業集群。
3.3 建立省、市、區聯動工作機制,促進遼寧省電子商務協調發展
電子商務發展中的問題涉及部門多、領域寬,需要有關部門的通力合作予以解決。因此,建議建立省、市、區聯動共同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工作機制,指定專門機構負責研究和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制定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建設和物流配送體系的統籌,同時要給予一定的項目和資金的協調管理權限,集中起來辦大事,徹底打破多頭管理的局面,促進遼寧省電子商務協調發展。
3.4 鼓勵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加快農業信息化進程
在遼寧省已有的一些針對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相關政府部門可考慮對開展電子商務較好的農業企業進行專項補貼,或對其購買開發電子商務的相關硬件設備進行財政補貼;可以整合現有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廣泛吸引涉農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以及農村經紀人參與平臺建設,建成一個電子商務功能齊全,有配套物流、倉儲功能的遼寧省大型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實現省內的充分信息資源共享;樹立品牌意識,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和品牌價值。對渤海對蝦、盤錦河蟹、大米、開原榛子等名優農特產品,應大力進行品牌宣傳、推廣。各級政府應有意識地著重樹立、培養電子商務時代下的品牌農產品企業。
3.5 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促進貿易便利化
要健全跨境電商業務體系,按照多層次、多方式和全球化的思路,積極構建中小網商、專業化跨境電商,第三方跨境電商平臺和自建平臺同步推進,境內外電商服務企業互動發展,多種模式并存的遼寧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格局;建設跨境電商服務體系;要落實和完善跨境電商管理機制。
3.6 外引內育,壯大電子商務人才隊伍
首先要加強電子商務的專業教育培訓和理論研究,加大培養力度,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培訓體系;其次根據遼寧省電子商務發展的實際,制定電子商務人才的引進規劃,營造吸引優秀電子商務人才的良好外部環境。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電子商務人才的引進政策和法規,為電子商務人才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完善電子商務人才的選聘機制,努力做到有效引進。
參考文獻
1 劉敏,陳正.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指標體系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8(7)
[關鍵詞]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吉林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08
[中圖分類號]F323.7;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20-0-02
1 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理論概述
1.1 電子商務概述
電子商務不僅在網絡上購買和出售商品,還包括很多商業活動,如基于網絡平臺的企業之間的交易活動,以及企業用來支持銷售、采購、圖片、計劃及其他業務流程。電子商務分為狹義和廣義,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EB與EC。
1.2 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概述
農業電子商務平臺是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農業的出產和交易,可提高效率,節約成本,擴大農產品市場范圍,優化農業產業價值鏈,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在其商務活動中,主要利用完善的商務規則和企業內部網和外部網及專用網絡等現代相關的信息技術應用方式,進而達到農產品商務活動。一般來說,農產品是交易客體,農產品和農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電子商務系統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有利于了解市場動態和發展趨勢,指導生產過程。同時,農產品的交易雙方不僅可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溝通商談,還可利用平臺進行支付結算等。
2 吉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現狀及所存在問題
2.1 吉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現狀分析
近年來,吉林省積極扶持電子商務的發展,制定了很多電子商務成長規劃,購買了加快發展的有關設施,同時,與我國電子商務中心建成了首個區域電子商務平臺,即吉林國際電子商務平臺。它是以農產品的出口為主要業務的公共信息平臺,對吉林省農產品的發展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4年,該電子商務應用平臺發展會員18 523家,覆蓋了大部分外貿企業,同時加強了與黑龍江有關方面的合作,在交流中保持了較好的優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且隨著吉林省農產品貿易數量的不斷加大,吉林省將原來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為兩個省農產品交易和物流中心,以便于吉林的農產品被普通消費者所購買。隨著其農產品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完善,會為農產品其他地方的銷售提供更好的通道。
2.2 吉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發展存在的問題
2.2.1 信息設施標準化建設存在缺陷
當前吉林省圍繞著數字城市建設,在企業信息化和電子政務及社會信息化等應用信息建設方面穩步推進,同時也取得了積極成效,為吉林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盡管其信息設施建設取得了發展,但涉及吉林省農產品貿易綜合信息服務和商貿服務的較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吉林省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其在包裝和品質及產品的編碼方面由于區域的不同,農產品存在較大差異,這阻礙了吉林省農產品標準化建設。
2.2.2 農業信息分類標準體系不健全
目前,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農業網站缺乏專業標準,更新周期長,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很多共同點,如支付功能不完善,網站的部分設置功能。比如,以專業提供吉林省水果信息平臺的服務機構的“水果農產品網”為例,其網站主要還是以供求信息為主,并不具備完整的商務操作功能。
2.2.3 農民信息獲取能力弱
目前,農村上網的影響因素主要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網絡使用率低,使用成本高。至2014年12月,吉林省鄉下移動電話普及率達82.98%,經省市級國家機關批準設置的村落寬帶普及率達93.4%。同時數據顯示吉林省農村網民上網更依賴手機終端,農村新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75.2%。可以看出,雖然吉林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上述數據,與先進省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主要是農業部相關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共享程度不高。受經濟和文化水平限制,農民沒有條件及時、直接從網上獲取消息,也缺少能力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剖析挑選。
3 吉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實施
3.1 政府應提高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扶持
吉林省政府有關部門應傳達關于農村,農業電子商務的實施工作計劃,研究解決的問題,從政府到基層經營單位實施領導的各級領導,各級縣、鄉、村,建立領導責任制的重點村,農產品納入領導考核內容電子商務。各級政府要把農村電子商務重點內容并制定行動計劃,最大化地營造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良好生態環境,加快吉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進而提高農民的信息文化素質。
3.2 提升交易主體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度
吉林省有關部門應該整合資源,建立與完善面向農村的信息資源數據庫系統,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市場營銷、價格信息、相關政策法規、標準規范等數據庫,實現數字化存儲和信息資源共享。同時,應根據鄉鎮實際情況,開展黨員遠程教育,結合相關協會或合作組織、農業經紀人,建立和完善農村信息服務站,雇用全職、兼職的服務員,為農民、農業企業提供信息服務。還可通過各種途徑,如廣播電視、網絡、多媒體、報紙和其他手段,開展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知識的普及教育,加強技術培訓,提升吉林省從事農業生產人民的信息意識文化水平。
3.3 服務農戶與客戶
農戶和客戶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主要人群,因此,吉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必須突出對農戶和客戶的服務。同時,與普通的電子商務平臺不同,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需要針對農戶特有的問題做技術支持,并針對不同農產品著重加強養殖或種植技術的推廣,結合相關科學研究機構共同合作,為農戶解決農產品養殖或種植中的疑難問題,做好客戶的配套服務以及針對市場行情的信息提供。
3.4 平臺運行科學穩定
對吉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首先要保證平臺的穩定運行,為了滿足這樣的要求,平臺必須富有系統性、前瞻性、適用性、安全性的特點。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涉及農戶、合作社、平臺管理方、物流、客戶等各方用戶,業務關系較為復雜,因此,吉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必須能兼顧各方需求,全面協同各方關系,使平臺具有系統性。同時,平臺需要面向未來,具備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要的前沿功能,從平臺視覺設計、功能設計上推陳出新,緊隨時代潮流。另外,面對新興的移動客戶端,應發展配套的移動客戶端應用,方便用戶使用,在平臺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用戶的隱私保護、密碼保密程度等,提供賬號和郵箱或者手機的綁定服務,保證賬號安全。
4 結 語
吉林省農產品種類多樣、產量豐富,而其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和發展能為農產品交易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徑,再加上吉林省高度重視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已經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政策的出臺提供了極大方便,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但在其優越的市場環境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吉林省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本文也基于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能夠改善過去農產品交易渠道少,運輸成本高等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規劃,希望對吉林省的農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構建有一定幫助。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普,李昕桐.電子商務風險管理研究[J].商,2013(6).
[2]王艷.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11).
[3]孫秀梅,羅娜,趙志恒.交易成本的特征和基本理論[J].中國商貿,2010(12).
[4]彭俊,黃曉英.消費者安全農產品認證及消費行為調查分析――基于杭州市縣消費者調查[J].中國農業信息,2014(2).
【關鍵詞】電子商務基礎;考核評價;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關鍵環節和主要方法之一,在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促進完善評價體系的構建,有效推動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活動的過程化,能對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的基本情況做出相對客觀準確的判斷,有助于在教學實踐中對課程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調整,從而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因此新時期在對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活動進行改革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進行準確的定位,采取合適的方法促進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和教學評價模式的創新,從而提高教學評價效果,為學生深入學習電子商務基礎課程知識提供良好的支持。
1轉變考核理念,落實“理論、實踐、能力”一體化考核
教育評價工作的開展主要是希望能在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關注學生職業性和社會性的培養,提高學生職業發展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1]。因此為了在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方面社會人和職業人的高度統一,在實際構建學生考核評價體系的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對考核評價的理念進行調整和優化,從專業能力考核轉變為綜合職業素質的考核,從理論知識的考核轉變為“理論、實踐、能力”一體化,確保能突出考核評價的客觀性和系統性,為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出指導。在實際對考核評價體系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重點針對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的未來崗位工作需求進行分析,對崗位群進行準確的定位,在考核標準設定方面提出技能型特點和實用性原則,確保能發揮考核的輔助作用促進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中對人才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實際對考核理念進行創新的過程中,按照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中人才培養工作的主要方向,可以在構建一體化考核體系的過程中,將《營銷師國家職業標準》《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標準》等作為參考標準,從而對考核評價的內容和方法進行確定,將學生職業發展考核評價結果作為綜合化考核的參考依據,確保能通過考核理念的轉變和一體化考核體系的構建,促進電子商務基礎課程學生考核評價作用得到全面系統的發揮[2]。
2構建考試大綱,設定統一的學生考核評價標準
按照電子商務基礎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對學生考核評價體系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綜合分析專業委員會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對電子商務基礎課程的考核大綱進行設計和應用,確保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師能夠按照統一的標準對課程內容進行規劃,并設定相應的考核評價方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對課程知識進行學習,從而突出考核指向性,在考核評價標準的支撐下,對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中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支持[3]。如在實際結合考試大綱對學生考試評價標準進行統一設計和規劃的過程中,按照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就可以從過程性評價維度、總結性評價維度對評價標準進行設定,并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完善。在評價標準體系建設工作中,可以在過程性評價中設計每節課相同的指標,以出勤與紀律、學習態度、情感一級指標作為基礎,在相異指標設計方面,可以按照不同的模塊對評價標準進行設定,具體可以劃分為:(1)電子商務概述;(2)電子商務模式;(3)電子商務支付;(4)電子商務物流;(5)電子商務安全;(6)網絡營銷;(7)移動電子商務;(8)跨境電子商務;(9)電子商務的應用幾個模塊,然后結合不同模塊的學習內容對評價標準進行設定。以“電子商務模式”模塊考核評價標準的設定為例,結合B2B電子商務、C2C電子商務、B2C電子商務、O2O電子商務等方面的主要教學內容,將評價標準設定為:觀看阿里巴巴的紀錄片,寫個性化的觀后感,教師和小組長對此做出評價,評分為3分;在B2C網站上完成賬號的注冊和登陸,并參與一次購物,對購物的流程和遇到的問題進行描述,教師對此做出評價,評分為3分;在B2B平臺上,基于平臺功能模塊開展B2B電子商務交易活動,教師對此做出評價,評分為2分;在C2C平臺平上完成一次交易任務,將交易流程作為實訓內容,填寫實訓報告,評分為1分。這樣構建完善的評級標準體系,就能促進學生考核評價標準的貫徹落實,能夠為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促進課程教學活動的全面優化。
3解析崗位訴求,促進多種考核方法融合應用
對于電子商務基礎課程考核工作而言,學生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主要是為了能促進課程教學的創新,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加以培養,提高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因此在學校電子商務基礎課程中,對于學生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應該將對學生群體崗位訴求的分析作為前提條件,按照崗位訴求設定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保障借助多種考核方法的融合應用,提高課程考核評價效果。按照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面向的畢業生就業崗位群崗位工作訴求,在對學生考核評價體系進行建設的過程中,要從銷售主管、銷售內勤、部門經理、網絡營銷、電子商務、電子營銷策劃等方面崗位工作入手,對學生專業知識培養需求、技能訓練需求、素質培養需求等進行分析和評價,積極探索多種考核方法的融合應用,將線上考核與線下測評融合在一起,爭取能有效發揮多種考核方法的重要作用,在構建學生考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引領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的優化開展,使所培養的電子商務人才能為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電子商務經濟的發展助力,加快電子商務的現代化建設發展綜合進程。
4創新課業考核,增加技能訓練考核比重
對于電子商務基礎性課程教學而言,引入課業考核的方法,能按照學生實際工作背景選擇課業問題,并對學生在課業中的表現作出相應的評價,增強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和針對性,能對學生在電子商務基礎課程中的學習效果做出準確的判斷。在創新課業考核的過程中,一方面,學生能夠發揮自身智力和創造力,完成課業并取得個性化的課業成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范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等進行考察,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鍛煉。通過創新課業考核模式,能讓學生提供實踐訓練的平臺,通過實驗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增加技能考核的比重,確保通過考核能對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做出判斷,為學生對課程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和創新奠定基礎。一般情況下,按照電子商務基礎課程內容,在引入課業考核的情況下,教師要重點對技能訓練考核比重進行管理和優化,并對不同考核權重進行分配,增加技能考核的內容,提高學生對技能訓練的重視程度,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對技能訓練方面的知識技能進行學習,發揮學生考核評價的作用,在完善評價體系的支撐下提升評價效果,為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開展助力,循序漸進的促進電子商務基礎課程人才培養工作科學系統推進。
5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按照時展需求以及人才培養工作的現實需要,嘗試有意識的引入學生考核評價理念,對學生考核評價體系進行建設和完善,從多角度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和指導,能促進完善評價體系的構建,也能借助教學評價活動的開展推動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創新,從而增強人才培養工作的綜合效果,使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實現預期目標,可以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徐鵬.電子商務法課程互聯網多元化教學模式考核及效果評價[J].東西南北,2020,33(4):95.
[2]張波,王巖.項目化教學模式在電子商務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1,34(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