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岳陽樓記中考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比較 綜合 多樣 靈活
初三學生到了下學期,對所學各科要作全面的復習,語文要復習相當多的內容,文言文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如何在短時間內收到較好的效果,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現就近幾年,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作個簡要說明,權當拋磚引玉。
一、復習的依據
《全日制中學語文課標》是復習的主要依據,考試大綱是它的具體化。歷屆中考文言文的著眼點(釋詞、譯句、文化知識等),學生的現有實際水平,也是應考慮的內容。這些要求總括起來就是:背誦、默寫(基本課文中一些篇和段);熟悉一定量的實詞,了解一些虛詞的用法;文言句式;語文基礎知識,鑒別欣賞等。以上這些要求就是文言文復習的主要依據。
二、復習的原則和方法
復習與講課不同,不是課文的重復,應該是課文的歸納、綜合、擴展、延伸。因此,我認為文言文復習的指導思想是:鞏固基礎,提高能力,開闊思路。也就是通過課文,鞏固基礎,通過練習提高能力,在鞏固基礎與提高能力的過程中,開闊思路。關于復習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歸納為下列幾點:
1.教材為主,加強整理;鞏固基礎,注意遷移
由于中考試題的影響,師生往往過多追求課外練習而忽略了教材。其實教材是基礎,課文是范例,課外文則是基礎的擴展與延伸。教材中的文言文絕大部分是名家名篇,典范性強,如果真能把教材中的幾十篇文言文爛熟于胸,那么達到“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的要求應該是不困難的。關鍵問題是要引導學生把課內學習到的閱讀文言文的各方面的知識,靈活運用到未學過的文言文中去。舉個例子說,2010年《陳晉之讀書法》“遂無書不讀”的“遂”;2011年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自恨不如遠甚也”的“方”“恨”,2012年袁中道《游居柿錄》“任之而已”“輒復不遂”的“而已”“輒”等。(山東省菏澤市中考題)
以上所舉的詞,雖然都是這篇課外文章中的,但也都在教材內多次出現。如果把一些常用詞鞏固掌握,遇到課外文章就可以大致領會文意。
2.分析詞義,有所側重,歸納比較,觸類旁通
學習文言文,詞匯是重點。復習文言文,要側重一詞多義,包括古今異義、通假字和常用虛詞的用法。復習詞義、用法可采用“一課帶多課”和“同課比較”(側重異)“異課比較”(側重同)等方式。例如選擇《三峽》,先確定一下已學過的常用詞,“自”“或”“雖”“屬”……然后聯系教材中其他課文這個詞的同一用法或不同義項。
自 相同義項“自三峽七百里中”“自董已來”都是“在、從”的意思
不同義項“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是“如果”的意思
或 相同義項“或長煙一空”(《岳陽樓記》)有時
不同義項“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或許、也許
“或說處殺虎斬蛟”(《周處》)有人
同課的常用詞比較,側重在異。如《岳陽樓記》中不同義項的詞有“政通人和”“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此樂何極”“感極而悲者矣” “而或長煙一空”“或異二者之為”等。不同課常用詞,側重在同,如“哀轉久絕”“往來而不絕者”,通過以上的歸納比較,實際聯系了許多課文,這樣比一課課的重新溫習一遍,效果要好。所選的課文不必多,三至五課就有很大的覆蓋面。
3.詞法句法,橫比縱比,區別異同,著眼規律
橫比是指對同類型的詞法句法進行比較。如“沛公從百余騎”“公子從車騎”“左公從數騎”,通過橫比可以歸納出“從……騎”都是使動用法。縱比即古今比,指文言文的倒裝句與省略句與現代漢語這類句式比較,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
橫比縱比也是一種直觀性的比較,復習過程中由于對同和異的不同類型作綜合的比較,易收事半功倍之效。
四、精選練習,多方考慮,一題多變,開闊思路
目前每年出版社公開發行的各種名目的練習頗多,應該說,大部分出自一些有基礎、有經驗的教師之手,不可一律冠以“粗制濫造”之名,但是上述的練習題著眼模擬中考試題甚多卻是事實。所以不論采用現成練習,還是自編,都應該精選,要讓所選內容,能在復習階段中起提高閱讀能力、開闊思路的作用。1.難度接近課文的;2.補充課文內容或知識的;3.與課文內容、寫法可比較分析的;4.啟發學生思路的;5.可從多角度提出問題的,可從譯句釋詞分析寫作等多方面設計題目的。
這樣既在復習中擴大學生知識面,注意知識的遷移,又達到啟發思維,開闊思路的目的。
五、斷句標點,文化知識,誦讀背誦,不可忽視
對于基礎知識這一塊,一般的學校都要求學生多做題、多背誦。我們學校的高明之處在于,老師除了強調背誦之外還很注意方法,在死背的同時注重活記。用老師的話來講,就是要把“死”知識學“活”。
例如背古詩文,至少有以下幾種活背法。
方法一、循思路背誦。
根據文體的不同特點,尋求不同的背誦思路。對于記敘性文章,可按事情的發展過程或抓住關鍵性詞語進行背誦。如蒲松齡的《狼》,可按“遇狼――懼狼――御狼――殺狼”的發展順序進行背誦。又如《扁鵲見蔡桓公》。可按疾病“在腠理――在肌膚――在腸胃――在骨髓”這樣的過程來背誦。說明性文章可按上下左右、內外遠近、先后主次等說明層次來記憶。如《核舟記》,在背誦時先記下“王書遠――船首尾――船頭――船尾――船背――通計”幾個表順序的關鍵詞語,然后加以補充。議論性文章可抓住論點、論據或中心句來記憶。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背誦時可先提論點,后找論據,論證順序要分明,先論“地利勝天時”,再論“人和是核心”,最后總結得論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樣背起來就快捷得多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二、設情景背誦。
如在背誦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可以想象這樣的情景:太陽就要落山了,一位風塵仆仆的游人騎著一匹瘦馬,迎著蕭瑟的秋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路旁是纏滿枯藤的老樹,還有將要歸巢的烏鴉。一座小橋下溪水流淌,溪邊人家炊煙裊裊,而游子卻身處天涯。想到凄涼的秋夜又將只身一人,只覺肝腸寸斷,禁不住潸然淚下。又如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李清照的《如夢令》、李白的《望天門山》等,都可以想象直觀形象的畫面,根據畫面描繪的次序識記背誦。
方法三、抓中心句背誦。
許多課文的段落中都有中心句,背誦時只要抓住中心句,即可快速背誦。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若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三句皆為所在段落的總起句,也是中心句,下文便是對此種情形下洞庭湖景色的描繪。明確了該點,背誦時就會思路清晰、效率高。
方法四、配樂背誦。
對一些抒情性美文,可用自己喜歡的樂曲為其配樂,幫助記憶。如用歌曲《讀書郎》的曲調唱劉禹錫的《陋室銘》、周敦頤的《愛蓮說》等課文。用歌曲《生日歌》的曲調唱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陸游的《游山西村》、酈道元的《三峽》等課文。
方法五、對比背誦。
有些課文的內容及寫法對比十分鮮明,遇到這樣的課文,就可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背誦。如《口技》,可用抓“少頃、既而、是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來背誦,還可按“靜――動――靜――動――靜”的對比進行背誦。
方法六、競賽背誦。
每學完一個古詩文單元,可以組織同學開展一次相應的古詩文背誦比賽。比如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誰背得多等等。
除此之外,老師還會幫我們歸納中考題型,講解答題技巧等。比如老師會告訴我們,從近幾年的各地考題來看。默寫古詩文這一塊大致有以下幾種題型:
一、直接型默寫題。
這是一種傳統型的默寫題,又稱“機械型默寫題”,要求考生寫出指定的名篇佳作中的文句,或出上句對下旬,或出下句對上句,或出兩頭寫中間……是難度最低的一類題。也是各地區中考中都會出現的題型。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咨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二、理解型默寫題。
這類題在默寫題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它的難度要比直接型默寫題稍大些,靈活性也強一些,它把從前死記硬背的檢測方式深化了一步。考生不僅要準確、熟練掌握原文,還要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理解。但它的答案仍具有唯一性。
例如:《出師表》中表現諸葛亮“寵辱不驚”的語句是:______。
三、遷移型默寫題。
這是一類新出現的題型。對考生的要求比較高,它將課內外的詩文聯系起來,由內引外,注重遷移,更注重考查的靈活性、綜合性。考生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量,才能從容不迫地解答。這類題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例如:我們學過的古詩詞中,有不少詩句寫到了“月”,如“明月別枝驚鵲”,請你再寫出兩個含“月”的詩句:______。
四、運用型默寫題。
重在運用,是語文學習的一大特點,默寫題亦然。只有在靈活運用中才能真正檢驗出對所積累內容的理解。運用型默寫題多設置具體的語境,需要考生借助聯想,在積累的倉庫中搜索出恰如其分的語句填人其中。這類題重在運用,是知識與能力的結合體,因有語境的限制,其答題范圍往往也是有限的。
例如:朋友分別,如果你借用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兩句詩送行,則略顯傷感,不妨借用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詩句:______,來表達一種豪邁情懷。
五、簡單賞析型默寫題。
這類題注重考生的情感、態度,重在使考生發揮主動性,考查對古詩文的初步鑒賞能力。這類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憑考生自己的喜好在詩文中選擇語句作答。這類題更具有開放性和主觀性。
例如:你在課內或課外一定學過或讀過一些描寫春天的古代詩句,請寫出你喜歡的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