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醫藥法

中醫藥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藥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藥法范文第1篇

為切實宣傳貫徹好《中醫藥法》,按照縣衛健委文件精神,結合我院實際,我院于4月9-10日開展《中醫藥法》知識培訓、考核、義診等宣傳活動,現總結如下:

為了集中開展中醫藥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和良好的療效,引進廣大群眾走進中醫藥、認識中醫藥,了解和使用中醫藥,并提供正確、安全、科學的中醫藥知識,我院于4月9日在三樓會議室開設了《中醫藥法》知識培訓及考核。由我院鄧珊瑚書記講解了《中醫藥法》具體知識要點,并要求全院相關人員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執行。培訓后,對全院臨床醫生進行考核,使醫務人員更加了解《中醫藥法》并在臨床工作中運籌帷幄。

主題宣傳活動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為主題,4月9日上午,我院通過義診,讓群眾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現場通過電子屏橫幅宣傳,擺放宣傳板塊,發放宣傳冊等,不少群眾前去詢問,熱情極高,讓更多的群眾了解中醫。醫務人員還對轄區內居民進行健康教育,傳授中醫健康小常識,引導重點人群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他們提高健康意識,日常中醫保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效預防和減少疾病。群眾對中醫藥的科學性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這次《中醫藥法》宣傳活動氣氛好、效果實,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以生動的形勢,豐富的內涵,向人們詮釋了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醫藥真正的深入人心,惠及百姓,倡導科學的養生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公共的健康意識和科學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醫藥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痤瘡;中醫藥臨床;綜述

痤瘡是一種常見多發的皮膚病,多見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過后大都可自然痊愈。痤瘡好發于面部、胸背部等處,形成粉刺、丘疹、膿瘡結節或囊腫。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對稱。初起為毛囊口黑色圓錐形丘疹,擠壓可見黃白色半透明性蠕蟲樣脂栓排出。周圍可形成炎癥性丘疹,其頂端可形成結節囊腫,消退后遺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現代醫學認為,其病因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進,刺激皮脂腺分泌過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發細菌感染而發病。此病與微量元素鋅在發育期相對缺乏也有一定的關系,稱之謂“青年痤瘡”。

中醫學認為,過食肥甘厚味,脾胃濕熱內蘊上蒸;肺經蘊熱,外受風邪;或冷水漬洗,使血熱蘊結,均可釀成本病。近年來,在診治過程中,人們發現,用中醫藥治療痤瘡,療效明顯,且劑型多樣,副作用小,現就其研究進展闡述如下:

一、臨床研究

1.1辨證論治:痤瘡,在中醫學中相當于“痤”或“痤痱”,或稱之謂“肺風粉刺”、“面瘡”等。最早的記載見于《黃帝內經》:“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郁乃痤。”(《素問·生氣通天論》)不僅指出了汗濕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總括了本病的病機所在。晉代《肘后備急方》提到本病發生在面部,故稱面瘡。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說:“面瘡”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瘡,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中對本病的癥狀、病因、治法、方藥等作了更為全面的論述:“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因此,多數醫家認為痤瘡病位在肺,因于風熱,辨證分型多為“肺經風熱”。但現代臨床研究表明單一的“肺經風熱”已不能完全概括痤瘡的癥候特點,所以很多學者已經從多個角度對痤瘡進行辯證治療。

張志禮將痤瘡分為:(1)肺胃積熱型:(多為痤瘡初起,以丘疹、粉刺為主)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2)濕熱蘊結型:(多為中、重度,皮疹紅腫熱痛,或有膿皰)方用枇杷清肺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3)痰濕凝結型:(多位囊腫結節,遷延不愈)方用海藻玉湖湯、參苓白術散合四物湯加減。歐陽恒等將痤瘡分為:(1)肺熱型: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2)脾胃實熱型:方用清胃散合茵陳蒿湯加減;(3)熱毒型:方用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4)血瘀痰凝型:方用血府逐瘀湯合二陳湯加減。經典教材及傳統中醫多認為痤瘡為實證,或熱,或濕,或痰,或瘀,然而隨著中醫的不斷發展及臨床經驗的累積,很多現代名醫提出了新的辨證思維。禤國維等強調滋補腎陰在治療痤瘡中的重要性,認為痤瘡除了肺胃血熱、腸胃積熱之外,還有腎陰不足,相火過旺,治療中采用墨旱蓮、女貞子滋補腎陰。何莉等從肝論治女子痤瘡,認為女子痤瘡多由于肝郁、肝熱引起,應用疏肝、清肝之法效果較好。余方從臟腑辯證入手,結合面部痤瘡的形態、分布及兼癥,將痤瘡分為心火亢盛、肺經風熱、脾胃濕熱及肝腎陰虛4型。其中,心火亢盛型,痤瘡以額部為主;肺經風熱型,痤瘡以頰部鼻周為主;脾胃濕熱型,發病以鼻及鼻翼兩側為主;肝腎陰虛型,發病以頰頦部為主。徐愛琴將體內臟腑與體表經絡有機聯系起來,認為痤瘡發生于前額與胃有關,在口周與脾有關,在面頰兩側與肝有關,發于胸部與任脈有關,發于背部與督脈有關。

二、中藥外治

痤瘡的病變部位主要在皮膚,痤瘡的外治藥物多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祛風殺蟲、消腫散結等功效,涂于患處,可使藥力滲透肌膚,直達病所,因此中藥外治治療痤瘡,具有療效確切,使用方便且副作用小等優點。現介紹以下幾種外治劑型:

2.1洗劑:閆凌云等將228例痤瘡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18名采用白地蛇洗劑(藥物組成:蛇床子15g,白礬6g,地膚子15g,白蒺藜15g)、痤瘡靈(藥物組成:辛夷、琥珀、白芷、白及、川芎、紅花、黃芩、水蛭、珍珠粉等)、枇杷清肺飲加減進行治療,對照組100名采用過氧苯甲酰凝膠或霜劑、四環素、葡萄糖酸鋅片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92%,對照組總有效率83.64%,P<0.01;治療組復發率10.71%,對照組復發率41.3%,P<0.01。

2.2酊劑:支萍以活血解毒為治療組方:苦參、白及、當歸、赤芍各50g,黃柏、丹參、大黃、甘草各30g,將上藥灌于大口瓶中,注60度白酒300ml,甘油300ml,氮酮5ml,一周后裝入100ml塑料瓶中。每日早晚各一次搽于面部。治療總有效率94%。

2.3軟膏:適用于敏感或干性皮膚。馮永芳等采用自制尋常痤瘡膏(內含有大黃、苦參、黃連、白芷、僵蠶、白及、桃仁、茯苓等)治療痤瘡248例,有效率88.73%。

2.4面膜:杜艷梅采用中藥面膜治療30例痤瘡患者。白及10g,黃芩10g,大黃10g,皂刺15g,白芷5g,紅花10g,白丁香5g,密陀僧3g。上藥混勻,打成細粉。另取當歸50g,加水煎煮2次,每次0.5h,合并煎出液,濃縮至約10ml。制成當歸浸膏。將當歸浸膏與醋混勻成粘合劑,將中藥細粉研成糊狀,即成中藥面膜。清潔面部后,以常規按摩加負離子噴霧,行手法按摩,洗去按摩膏,然后將中藥面膜敷于面部,約30min,以上方法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治療結果:治愈19例,顯效8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史萍使用自制中草藥面膜進行治療。藥物組成:黃連10g,茯苓10g,丹參10g,白及10g,當歸10g,姜黃10g,白花蛇舌草15g,杏仁15g。以上成分共研為細末,取100g藥物細末加入250g香油調成按摩膏,再取細末50g,加入醫用生石膏200g調勻為面膜粉備用。潔膚后予面膜膏涂面,隔日1次。對照組外涂氯霉素酊,每日2次。二組療程均為4周。結果治療組55例,總有效率83.6%;對照組46例,總有效率52.15%。

2.5霜劑:劉喜福等用中藥參柏霜治療100例痤瘡患者,其主要組成為:苦參、黃柏、丹參、百部、白鮮皮、地膚子、人參皂甙、冰片及凡士林、甘油、三乙醇胺、液體石蠟、尼泊金乙酯。對照組外用痤瘡王擦劑治療97例痤瘡患者,兩組療程均為4周。分別在治療1、2、3、4周后隨訪患者,結果治療組在4周內各階段療效均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

2.5散劑:蔡綠珍[13]以消痤散(由黃連、黃柏、銀花、蒲公英、白芷、當歸等組成)外敷治療尋常痤瘡48例,對照組48例用美膚寶痤瘡膜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83%,對照組總有效率79.17%,P<0.05。郭四紅以白芷康散外敷治療痤瘡47例,每天1次,6次為1療程。經過3-6個療程的治療后,痊愈28例,好轉1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且治療過程中未出現皮膚過敏和其他不良反應。

三、其他療法

3.1針灸療法:周志杰等用針灸治療尋常痤瘡288例,主穴選用雙側合谷、曲池、肺經風熱配大椎、肺俞、風池穴(雙側),脾胃濕熱配足三里、內庭穴(均雙側),沖任不調配天樞、公孫、三陰交(均雙側)、關元穴,留針,結果:總有效率91.9%。李雙利[16]等用針刺療法治療痤瘡156例,選用肺俞、脾俞、心俞、肝俞及痤瘡凸起部周圍穴位,結果痊愈85例,顯效49例,好轉7例,無效15例。燕金芳用針刺治療尋常痤瘡36例,選用印堂、太陽、承漿、風池、人迎、水突、天容穴位,結果:36例1-3個療程的治療,治愈30例占83.3%,顯效5例占13.9%,無效1例占2.8%,總有效率97.2%。

3.2耳穴療法:吳傳俊取耳穴肺、心、胃、神門、內分泌用王不留行籽耳壓,配合耳尖、背部俞穴放血,總有效率94%;翼健民主穴選肺、內分泌、神門、交感、皮質下、面頰,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耳壓,總有效率98.3%;李斌選肺、胃、大腸、皮質下、神門、內分泌用六神丸耳壓,治愈率55.6%,總有效率96.3%。

3.3刮痧療法:蔣曉霞采用刮痧加中藥外敷治療痤瘡56例,治療組取項背督脈經、膀胱經共5線,督脈經從啞門刮至腰俞以下,兩側膀胱經則分別從天柱至大腸俞以下,從附分至胞盲。刮完后囑患者飲水促進水液代謝,同時中藥局部外敷。對照組21例純用中藥局部外敷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4%,對照組總有效率76.1%,P<0.05。

3.4穴位埋線:張理梅等運用四診八綱的方法,根據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癥狀、舌苔、脈象進行辨證選穴予穴位埋線治療100例痤瘡。肺經風熱型主穴:肺俞、曲池、大椎、尺澤,配穴為天樞、支溝、大腸俞、血海;腸胃濕熱型主穴:曲池、足三里、大腸俞、上巨虛,配穴為中脘、天樞、大橫、梁丘、陰陵泉;血瘀痰結型主穴:豐隆、陽陵泉、曲池,配穴為膈俞、血海、陶道;沖任失調型主穴:腎俞、三陰交、血海、關元,配穴為豐隆、足三里、肝俞、心俞。根據辨證取5-7個穴位,進行埋線,每次選用穴位與前一次不同,每2周埋線1次,3次為1個療程。結果臨床總有效率94%。埋線療法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用醫用羊腸線來替代毫針,起到長久刺激穴位,達到調整機體,治療疾病的目的。

3.5飲食療法:患者宜少食甜食、脂肪、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豆芽、青菜、蓬蒿菜、冬瓜、絲瓜、苦瓜、荸薺)及水果。常飲綠豆湯有清肺熱、除濕毒之功。多食含長纖維的食品,保持大便通暢,對防治痤瘡有良效。此外,忌用油脂類、粉類護膚美容化妝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軟膏及霜劑;每日宜用溫熱水洗臉兩次,不要用堿性強的肥皂,洗時用力擦去面部脂垢;禁忌用手指擠捏面部丘疹粉刺膿瘡,以防遺留疤痕;保證睡眠充足,調整消化系統功能,這些均有助于痤瘡的治愈。古月論述痤瘡的飲食療法時,還提到山楂苡仁粥、苡仁天葵粥、二皮石膏山藥粥、二仁散結粥、海帶二豆湯、當歸柚子酒等藥膳食療方。

四、實驗研究

4.1中藥單藥及復方抗痤瘡丙酸桿菌的研究:陳紅斌[22]等測定大黃的幾種游離蒽醌對痤瘡主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結果發現大黃素對痤瘡丙酸桿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大黃酸對金黃葡萄球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夏明靜[23]選用22種抗菌消炎中藥有效成分作體外抑菌實驗,結果發現,痤瘡丙酸桿菌對丁香酚與桉葉素高敏,對黃芩甙、丹參酮I、蘆薈甙、厚樸甙、小檗堿、大黃素、葡甘聚糖、龍膽苦甙、丹皮酚、丹參酮II中敏,其作用均優于甲硝唑。楊柳[24]等對清肺愈痤丸進行藥效學研究,結果發現清肺愈痤丸20g/kg能非常顯著地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亢進(P<0.05);清肺愈痤丸20g/kg、40g/kg能減輕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腫脹(P<0.01、P<0.05);清肺愈痤丸對痤瘡丙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0.3125g/ml,0.625g/ml,0.625g/ml,說明清肺愈痤丸有明顯的抗炎、抑菌作用。

4.2中藥對皮脂分泌影響的研究:丹參酮是丹參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周展超[25]等報道外用2.5%丹參酮治療痤瘡50例,8周后總皮損消退率測定,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皮脂分泌率有明顯下降(P<0.05)。周計春[26]等報道消痤飲治療尋常痤瘡及其對皮脂分泌的影響,其成分為金銀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丹參15g、牡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黃15g、黃柏12g、陳皮10g、生甘草10g),結果發現消痤飲治療后痤瘡患者的SER(皮脂分泌率)較治療前平均下降36%,經統計學處理,二者有極其顯著差異(t=8.89,P<0.01)。

4.3中藥對痤瘡患者性激素影響的研究:王海鷹[27]比較肺經風熱、濕熱蘊結、痰濕凝結等中醫證型共90例女性痤瘡患者血清PRL、FSH、LH、T、E2、P水平,并與30例正常體檢者對比,結果發現女性痤瘡患者各證型組血清T、FSH、E2水平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意義(P<0.05、P<0.01);3組血清T水平均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E2水平則低于正常對照組(P<0.01);肺經風熱組、濕熱蘊結組FSH水平低于正常對照組而痰濕凝結組FSH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說明性激素尤其是T、FSH、E2代謝失衡在女性痤瘡發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汪五清[28]報道中藥痤瘡飲(由金銀花、蒲公英、生地、黃芩、茵陳、丹參等10味中藥組成)有抗睪酮及雌激素樣活性,從而為治療痤瘡提供了理論依據。辛琳琳[29]觀察平痤飲治療女性遲發性痤瘡(FDAV)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性激素的影響,結果發現雄激素異常增高是FDAV的主要發病原因之一,平痤飲(藥物組成:金銀花、蒲公英、黃芩、黃柏、梔子、知母、生地黃、丹參、陳皮、紫草、皂角刺、白芷、浙貝母、牡丹皮、甘草)治療FDAV療效確切,總有效率94.8%,治療后血清睪酮水平明顯下降(P<0.01)。

五、討論

目前對痤瘡的治療,根據辨證論治中醫藥治療取得一定療效,從歷年來文獻報道來看,病因病機主要分為肺胃積熱型、濕熱蘊結型、痰濕凝結型、血瘀痰凝型等,此外還跟肝郁、肝熱、肝腎陰虛、沖任不調等類型進行辨證,選用方劑為傳統古方和自擬方劑。在中藥內治的同時,強調內外合治,配合選用外涂洗劑、酊劑、軟膏、面膜、霜劑、散劑及針灸、耳穴、刮痧、穴位埋線、飲食療法等,對減輕臨床癥狀,改善美容都有肯定的療效。西醫認為痤瘡的發生與痤瘡丙酸桿菌、皮脂分泌、性激素水平失衡等有關,目前中藥單藥抗痤瘡的有效成分及復方抗痤瘡的各種實驗研究也取得了頗佳的進展。目前存在的普遍問題是關于痤瘡仍缺乏統一的中醫辨證分型,科研設計不嚴謹,部分文獻不設隨機對照。目前的內服方藥以湯藥為主,中成藥較少,服用和攜帶不方便。痤瘡是一種常見多發又容易復發的疾病,需經常服藥治療,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張,開發見效快、服用方便、無副作用的中成藥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張志禮.皮膚科手冊.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4.472-473

[2]歐陽恒,楊志波.新編中醫皮膚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470-472

[3]禤國維,范瑞強等.中藥消痤靈治療痤瘡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N].廣州中醫報,1995,12(3):6

[4]何莉,蔣詩興,周賢惠.女子痤瘡從肝論治32例分析.新疆中醫藥,2002,20(4):25

[5]余方.80例痤瘡的中醫分型與治療.廣西中醫藥.1995,18(4):5-6

[6]徐愛琴,徐宜厚.診療痤瘡經驗.中醫雜志,1998,39(2):80-82

[7]閆凌云,李敬哲.白地蛇洗劑合痤瘡靈治療痤瘡的臨床觀察,中醫外治雜志2005,14(1):17

[8]支萍.苦參酊治療痤瘡30例.中醫藥信息,2001,18(3):26

中醫藥法范文第3篇

摘 要:療效評價方法是檢驗臨床療效的重要尺度,中醫學從先秦時期發展到今天,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不衰,重要原因就是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但是,由于缺乏科學的療效評價方法,其有效性難以得到廣泛認可。對中醫藥療效評價方法的研究現狀作了總結,并展望了中醫藥療效評價研究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中醫藥;辨證論治;療效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R28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3-0623-02

The Status Quo of TCM Effect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inking

ZHAO Dan, REN Xian-zhi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The efficacy evaluation method is the important yardstick to examine the clinical effect.From Qin Dynasty to nowaday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s very popular and enjoys high reputation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the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excellent clinical effect. However, its effectiveness is not widely recognized due to the lack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thods. This article has made the summary and discussed the trend of research status of the TCM evaluation method.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efficacy evaluation.省略。

中醫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由于缺乏科學、客觀的療效評價方法,其臨床療效尚未能得到國際上廣泛認同,嚴重阻礙了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如何科學、客觀地評價中醫藥的療效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對目前中醫藥療效評價方法作了回顧和分析,并對中醫藥療效評價方法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

1 傳統的中醫藥療效評價方法

1.1 經驗為主的療效評價 中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已經發展為具有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和獨特診療方法的穩態醫學。在數千年的醫療活動中,醫家往往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舌象、脈象等一系列軟指標作為依據,依賴于個人經驗來判定疾病的向愈與否。中醫古籍也是以醫案的形式記錄醫生的診療經過,側重于以某一病癥狀的改善、消失作為判定臨床向愈的標準。目前有關中醫藥臨床療效的報道絕大多數也僅停留在個案報道及臨床病例的療效總結,療效評價主觀性強,缺乏統一標準,研究結果無可比性,嚴重影響了中醫臨床真實療效的系統評價[1]。

1.2 借鑒傳統西醫評價方法對中醫藥進行療效評價 現代研究中,人們多效仿西醫的臨床療效評價方法,注重各種率(有效率、好轉率、痊愈率)的變化以及輔助檢查、實驗室檢測等指標,有時完全沿用西醫的指標體系來衡量中醫中藥的療效,不能充分客觀地評價中醫藥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歸根結底,就是局限在對某一“病”的療效評價上,忽視了中醫思維精髓辨證論治中“證”的評價[2]。或是在運用西醫評價方法的同時,簡單地對證的評價中加入了“望、聞、問、切”等過多的主觀因素,其客觀性和可重復性較低,導致了其評價的科學性降低。有些研究者解決中醫證候的診斷,均是軟指標無法量化的問題,希望采用西醫現代科學方法詮釋中醫理論。但是對這些證候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指標的特異性并不十分理想,還遠遠不能揭示中醫“證”的本質,其應用的價值也受到了限制。中、西醫本為兩套不同的醫療體系,中醫是通過“四診”進行“辨證”,然后運用中藥等治療方法,通過治療“證”而治病的。西醫是通過癥狀、體征、檢查等,診斷“病”,然后用藥物治“病”而解決“病”。中醫、西醫有各自特有的理論體系和診斷治療特點,若采用同一療效評價標準,則難以反映中醫自身特點和實際療效。

2 傳統中醫藥療效評價方法的不全面性

盡管有人對中醫的“科學性”提出了質疑,但是中醫的有效性卻是眾所周知的。現階段,中醫藥學的生命力在于療效,中醫藥學的發展還在于療效。沒有療效中醫藥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真的不能稱為科學了。

中醫在治療上強調辨證論治,治療后也是通過“四診”評價療效,忽略了療效評價方法的研究。雖然近年來中醫藥臨床療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以小樣本的陽性報道為多見,真正屬于隨機對照試驗(RCT)的還很少。現階段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缺乏一整套完整的療效評價體系和嚴謹的思路方法,也沒有系統的操作規程和質量控制,評價療效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無論現有的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各級專業學會制定的療效評價標準,均存在評價不全面、過于注重生物學指標、忽視精神心理和社會經濟影響的弊端[3]。其結果是中醫藥療效得不到全面客觀評價,同時又難以為整個醫學界接受,這直接影響了中醫學的發展。

3 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的現狀

針對上述缺點和不足,很多專家和學者對中醫藥療效評價方法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許多觀點和主張,對推動療效評價方法的研究作出的貢獻。

賴世隆[4-5]等從中醫藥的“整體治療”的特點出發,在按照常規的療效評定標準的同時,建立包括生存質量在內的多維的療效評價體系,提供中醫藥對疾病和亞健康狀態生存質量影響的證據,以期反映中醫藥防治疾病所具有的真正效能(Efficacy)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認為:一個具有較強科學價值的中醫藥療效評定標準應該包括:(1)對于“病”的公認的常規療效評定標準。(2)構成證候的若干指標變化的評定標準。(3)生存質量的評定標準:①通用的生存質量評定量表;②體現中醫學特點的通用生存質量量表;③疾病特異性的生存質量量表。當前可以從借鑒國際公認的關于人群健康評定的通用生存質量量表入手,并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建立適用于中醫藥療效評價的生存質量通用量表。這一療效評價體系在考慮與國際接軌的同時,立足于中醫藥的優勢,有利于使中醫藥的療效評定為國際上所接受。

危北海等[6]認為評估療效的關鍵要做到全面化、客觀化和綜合化。療效評價應該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構建:(1)中醫證候療效的評定指標。(2)西醫疾病療效的評定指標:a.中間指標:包括證候學、病理形態學、分子生物學、生活質量的評估量表等指標;b.結局指標:包括主要結局指標和次要結局指標(亦可稱為替代指標)。

丁旭峰等[7]認為在常規的西醫“病”的療效評定標準的基礎上,建立適用于中醫藥發展需要,包括中醫證候、生存質量評價在內的綜合的臨床療效系統評價的方法,提供中醫藥對重大疾病、疑難病證和亞健康狀態臨床療效的科學證據,有利顯示中醫臨床療效的優勢。并認為中醫藥臨床生存質量的評定指標,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通用的生存質量評定量表,體現中醫學特點的通用生存質量表和疾病特異的生存質量表。

黃可兒[8]認為科學客觀的中醫藥臨床療效多維結局指標體系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對于“病”的公認的常規療效評定指標;二是構成證候癥候變化的評定指標;三是生存質量的評定指標:包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生存質量(QOL)。建議將生存質量引入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評價體系,認為當臨床試驗在預后主要不是以死亡為結局的疾病中進行,而病死率作為評價療效的指標并不敏感時,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進生存質量作為療效測評的指標。生存質量評價能體現中醫學的健康觀,預防為主,在治療疾病時非常重視生存質量,通過問診了解生存質量的相關內容,并將有利于凸顯中醫藥治療的優勢。

許軍[9]等總結近10年國內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療效評定相關指標,包括心絞痛癥狀評價標準,臨床癥狀積分法,實驗室客觀指標等。指出其中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問題,探索證的“金標準”,使其對病證的定位、定性以及定量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梁健等[10]認為應借鑒循證醫學的方法學研究中醫藥療效評價。認為循證醫學對臨床研究證據有一套嚴格的分級和評價體系,療效評價注重終點指標和生存質量,強調從臨床有效性、安全性、衛生經濟學、倫理學等方面綜合評價臨床療效,是醫學界公認的對指導臨床決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的一種科學方法。

4 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的思考

中醫藥對疾病的治療著重對人體的整體調節,其對機體的多層次、多環節、多靶點的作用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整體調節,已被認為是產生療效的依據所在。因此,評定中醫藥有效性結局指標的選擇不應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出發,而應從整體水平上選擇,包括重要臨件、功能狀態、證候相關癥征、受試者對治療效果的總體滿意度和生存質量在內的多維結局指標,對中醫藥臨床療效作出客觀、科學、系統的評價。

因此,我們認為療效評價研究重點應主要著眼于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在常規的西醫“病”的療效評定標準的基礎上,建立中醫證候的療效評價的方法。辨證論治是中醫藥在臨床實踐中廣泛運用的診治原則和方法,病證結合是臨床療效評價的關鍵環節。中醫藥療效評價應該符合中醫理論的特點和臨床治療宗旨,在西醫“病”的療效評定基礎上,選擇能夠體現中醫自身治療特色與療效優勢的評價指標,把“望、聞、問、切”信息的量化與中醫辨證診斷結合起來,使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由經驗走向科學,有利于顯示中醫臨床療效的優勢,科學評價中醫藥臨床療效。其二,應把循證醫學方法、生存質量量表評價方法引入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中。設計科學的試驗方法,根據中醫藥治療疾病的特點,嚴格按照循證醫學和臨床流行病學方法,設計規范、合理的臨床試驗,對中醫藥的臨床療效進行驗證,增加臨床證據的說服力。并按照量表研制的原則對現有的量表進行修訂,增加新的條目或模塊,建立一套具有中醫特色的量表,以適應臨床的需要,使中醫藥學既保持了自身特色又能盡快與國際接軌,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匡洪影,沈文娟,侯麗輝,等.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方法的研究述評[J].中醫藥學報,2010,38(1):6.

[2] 張軍平,王筠,鄭培永.對傳統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問題的思考[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5(3):3.

[3] 中醫現代化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中醫療效系統評價體系的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代化與中醫現代化,2002,4(2):12.

[4] 賴世隆.中醫藥臨床療效的評價[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3):88.

[5] 賴世隆.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若干關鍵環節的思考[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9(4):245.

[6] 危北海,劉薇,苑惠清.構建中醫臨床療效評價體系的探討[J].天津中醫藥,2006,23(5):354,356.

[7] 丁旭峰,劉萍.對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體系建立的多方位思索[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5):577-579.

[8] 黃可兒.將生存質量引入中醫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評價體系的思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5):27.

中醫藥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系統生物學; 證候; 中醫現代化; 蛋白質組學

Abstract: Systems biology is a new science of the 21st century, which resembl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tudy method and design. Adoption of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would do much help for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ts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such as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metabonomics, provide powerful tools for th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function of herbal compound recipe. Compared with other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such as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metabonomics method is more direct and more concise, especially for providing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TCM therapy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kidney diseases.

Keywords: systems biology; syndrome complex;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teomics

21世紀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面臨新的挑戰。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和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生命科學發生了本質的飛躍,為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應運而生的系統生物學與中醫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謀而合,為復雜的中醫證候學說和方藥體系研究帶來了希望。中醫中藥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理論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具有深刻影響。然而古老樸素的中醫學長期以直觀方法作為認識的主要手段,缺乏還原的分析方法,無法采集準確、客觀且能夠反映中醫藥最本質特點的定性定量指標,是制約中醫藥發展和中醫中藥國際化的瓶頸問題。

中醫學有兩大特點:一是整體觀,強調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系,和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器官之間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相互關聯;二是辨證論治,由此產生“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等思想。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注意到整體和個別以及共性和個性的特點,從動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由此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然而,中醫學這些精華,目前還沒有用現代科學的語言加以詮釋,并不能被西方所接受。系統生物學的理想就是要得到一個盡可能接近真正生物系統的理論模型,這些模型不僅可以模擬生物系統的行為,而且可以用來預測該系統受到干擾后未來的行為[1]。系統生物學體現了一種整合的思想以及傳統生物學向“大生物學”過渡的一種趨勢,是研究從“組成”到“功能”的升華[2]。這與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處。系統生物學的誕生給中醫學研究帶來了希望,將有助于揭示中醫學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思想的科學內涵。

1 系統生物學將促進中醫藥學的發展

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又譯為“系統集成生物學”或“系統綜合生物學”,是近年來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科學界關注的又一個研究熱點。2003年9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開設了20年來該院第一個新系,關注的焦點就是系統生物學[3]。2005年6月,中國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基于理論科學和實驗研究的系統生物學系,將生物學、數學和工程學整合起來融入醫學研究領域。隨著功能基因組時代的到來,系統生物學已成為醫學研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工具[4]。它的技術平臺為組學,包括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相互作用組學、表型組學和計算機生物學等[5]。

1.1 系統生物學有助于揭示中醫證候的科學內涵 目前中醫證候研究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開辟一條新的途徑,這一途徑應既能符合“實體結構”原則,揭示證這一病理產物的物質實體,又能遵循“功能模擬”原則,探索其外在和潛在的表現規律[6]。近年來系統生物學及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們從多學科、多視角進一步認識中醫證的本質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學基礎和技術條件。通過基因組學研究,建立不同證候類型的基因變異及基因表達差異譜和功能基因調控網絡;再通過不同證候類型的差異蛋白質組學和關鍵的功能蛋白質的鑒定及定量研究,結合中醫理論,則有可能從多個層次闡明中醫辨證論治的科學內涵,同時也可能發現與證候相對應的特異性基因和功能蛋白標志物,為臨床辨證提供客觀依據。

例如,王米渠等[7]用基因芯片方法研究中醫寒證患者,發現寒證的基因表達譜有顯著差異,在59條差異表達基因中,絕大多數與代謝(能量代謝、蛋白質代謝等)有關,說明寒證患者的代謝網絡有別于常人,使寒證診斷客觀化、現代化成為可能。Chen等[8]采用代謝組學研究發現,腎陽虛模型動物的代謝網絡明顯偏離正常動物,而用溫陽中藥干預后,模型動物的代謝譜回歸至正常范圍,呈現網絡修復的結果。

1.2 系統生物學有助于開展中藥現代化研究 中藥作為一個復合體系,多是配方使用,作用靶點多,涉及多個基因和細胞,從整體上調節人體的平衡和內環境的穩定。中藥既需要研究單味藥及復方中各化學成分的理化性質及生物活性,又需要研究化學成分間的反應規律及對人體的影響。西方醫學對中藥復方的研究方法往往是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拆方試驗,最終找出作用明確的活性成分,這樣并不能反映中醫藥學君、臣、佐、使的配伍規律。因此,中藥要想繼續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既不能囿于“整體觀”而拒絕發展,也不能僅停留在提取、提純有效成分的水平上,而應該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借助現代生物醫學的先進研究方法,上升到對中藥系統性的研究,建立一個全新的與現代學科同質的理論體系[9]。

系統生物學不同于以還原論為基礎的生物學,僅關心個別的基因或蛋白質,抹煞各部分之間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作用和聯系;也不同于控制論,僅研究輸入與輸出,而是在以往分子生物學提供的大量基因、蛋白質等系統構成信息的基礎上將單個生物分子放在整體中加以研究[10],并以了解整體層次的功能為最終目的。系統生物學的方法學和相關技術有助于提高中藥復方研究的整體水平,揭示復方治病機制,從而為真正了解經典復方中各藥配伍應用的精髓提供可能的方法和可利用的技術平臺。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快速發展起來一系列先進技術與手段,如基因表達連續分析法、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與生物質譜、雙向電泳、多維色譜/質譜聯用、生物信息學與計算機技術等,為現階段在系統生物學水平(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上開展中藥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操作平臺。

2 蛋白質組學為明確中醫證候的本質和中藥復方的作用提供了實驗方法

中醫證候有4個特點。(1)整體性:主張天人合一,是對多因素的整體綜合,追求陰陽平衡與協調;(2)時空性:隨時間、狀態和環境等因素發生變化,是機體即時性功能狀態的反映,具有動態的概念;(3)傳變性:相關證型間可以相互影響,并按照一定規律發生傳變,表明證候復雜的相互關系;(4)個體差異性:同病異證和異病同證體現了機體先天稟賦及功能狀態對各種環境和精神因素等的反應性,是多樣性的基礎。中醫證候的這些特點可能牽扯到多種蛋白從含量到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因此用以往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逐個尋找分析證候相關蛋白質不僅費時費力,也使系統地理解證候本質成為空中樓閣。此外,中藥成分復雜,不管是單味藥還是復方,都是一個復雜的化學體系,藥物的各個成分分別結合到自己的作用靶點發揮作用,使本來已經非常復雜的藥理作用機制研究更加難以實施。運用以往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逐個分析蛋白質,無法從整體角度綜合全面地考慮問題,因此無法解釋藥物與藥物之間以及藥物與多系統和多靶點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蛋白質組是指由一個基因組以及一種生物、組織或細胞表達的全部蛋白質[11],蛋白質組學是對某一研究對象所有蛋白質進行系統地鑒定、定量及功能研究的科學[12]。蛋白質組學主要包括3個部分:表達蛋白質組學、結構蛋白質組學和功能蛋白質組學[1315]。表達蛋白質組學是指特定的細胞、組織或生物所產生全部蛋白質的鑒定。結構蛋白質組學是指對上述全部蛋白質精確三維結構的測定。功能蛋白質組學的任務是闡明上述全部蛋白質所形成的類似于電路的功能網絡。蛋白質組學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同時系統地分析大量蛋白質,這恰恰是中醫藥研究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利用功能蛋白質組學技術和策略,分析中醫證侯及經單味藥或復方藥處理過的組織、細胞或體液表達的蛋白質組,并比較治療前后蛋白質組的表達差異、蛋白質功能結構及相互作用的變化,系統地對證候本質和中藥的多環節、多靶點調整作用機制進行研究,最終揭示證候的物質基礎和中藥單方及復方的作用機制和配伍規律。

3 代謝組學為中醫藥防治腎臟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代謝組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是通過考察生物體系受刺激或擾動(某個特定的基因變異或環境變化)后,所有低分子量代謝產物隨時空變化的情況,來研究生物體系代謝途徑的一種方法[16]。代謝組學整體系統的研究策略與中醫藥理論思想不謀而合,是從事中醫藥復雜理論體系研究的理想手段。因為,代謝組學研究的是反映機體狀況的分子集合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所有影響機體健康的因素均可反映在代謝組中,基因、環境、營養、藥物(外源物)和時間(年齡)最終通過代謝組對表達施加影響,即代謝組學具有明顯的整體反應性的特點。因此,我們認為代謝組學作為后基因組時代新的研究方法,最適合于中醫中藥多靶點、多系統的整體研究,最有可能反映中醫證候“內實外虛”的本質特征。

在證候的研究上,引入代謝組學的平臺技術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代謝組學與中醫學在許多方面有相似的屬性。代謝組學研究通過對某一病證相關特定組分的共性加以分析、判斷,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病變過程及機體內物質的代謝途徑和代謝狀況;同時,代謝組學還有助于早期發現疾病生物標志物而達到輔助臨床診斷的目的。它能夠通過檢測不同時間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對這些由疾病引起的代謝產物的響應進行分析,即代謝物組的分析。其準確性依賴于儀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診治的科學性和定量化水平[17],最有可能揭示中醫證候的本質。

代謝組學研究中藥復方對腎病的治療作用有其獨特的優點。代謝組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各種生物體液,如尿液和血液等[18]。腎臟作為一個水液代謝器官,主要具有濾過、調節和稀釋濃縮功能。對生物體液的研究,最有可能反映腎臟的生理病理特點。由于腎臟在人體代謝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腎臟疾病的代謝改變常常是很明顯的[19]。系統地研究腎臟疾病發病過程中代謝物的變化,從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標記物,通過代謝途徑追溯更深層次的病理生理改變,將有助于更好地認識疾病,達到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目的。相對于傳統的診斷手法來說,代謝物的微小改變能夠更加敏感地反映疾病的早期改變,而相對于基因組學以及蛋白質組學等分子生物學手段來說,代謝組學更加直接、快速和簡便。因此,我們相信代謝組學將有助于闡明“病、癥、證”結構系統的內部結構,理解其內涵;為規范證的診斷標準,探索證候的動態內涵和演變規律以及揭示證與疾病療效的相關性提供科學依據。

4 總結

系統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的一個新興領域,代表21世紀生物醫學的未來,在醫藥方面的應用具有無限的潛力,將對基礎醫學、臨床研究及藥物研發等產生重要影響。中醫藥的研究若能與系統生物學相結合,將有可能從系統的角度詮釋中醫證候學的本質及中醫藥多靶點、平衡調理和標本兼治的治病機制和分子機制,為中醫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Ideker T, Galitski T, Hood L. A new approach to decoding life: systems biology. 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 2001; 2: 343372.

2 Poon AC, Ferrell JE Jr. Systems biology. A clock with a flip switch. Science. 2007; 318(5851): 757758.

3 Pennisi E. Systems biology. Tracing life's circuitry. Science. 2003; 302(5651): 16461649.

4 Chen Z. Systems biology—the core dynamic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for the 21st century. Shi Jie Ke Xue. 2005; (3): 26. Chinese.

陳竺. 系統生物學——21世紀醫學和生物學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世界科學. 2005; (3): 26.

5 Yang SL. The progress of systems biology. Zhongguo Ke Xue Yuan Yuan Kan. 2004; 19(1): 313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楊勝利. 系統生物學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4; 19(1): 3134.

6 Yu ZY, Du J. Proteome and study on the essential of TCM syndromes.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4; 24(9): 84484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余宗陽, 杜建. 蛋白質組學與中醫證實質研究.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4; 24(9): 844846.

7 Wang MQ, Feng R,Yan SL, et al. Analytic research on the macroscopic effect of 5 cases of cold zheng and 59 gene microarrays. Zhejiang Zhong Yi Xue Yuan Xue Bao. 2003; 27(6): 606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王米渠, 馮韌, 嚴石林, 等. 5例寒證的宏觀療效及基因表達譜芯片分析研究.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2003; 27(6): 6063.

8 Chen MJ, Zhao LP, Jia W. Metabolomic study on the biochemical profiles of a hydrocortisoneinduced animal model. J Proteome Res. 2005; 4(6): 23912396.

9 Zhai XX, Guo CG. Establishment of systematic theory of holistic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1998; 22(2): 104106. Chinese.

翟曉翔, 國承鋼. 建立中藥整體功效系統理論.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8; 22(2): 104106.

10 Perlman ZE, Mitchison TJ, Mayer TU. Highcontent screening and profiling of drug activity in an automated centrosomeduplication assay. Chembiochem. 2005; 6(1): 145151.

11 HumpherySmith I, Cordwell SJ, Blackstock WP. Proteome research: complementarity and limit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RNA and DNA worlds. Electrophoresis. 1997; 18(8): 12171242.

12 Peng J, Gygi SP. Proteomics: the move to mixtures. J Mass Spectrom. 2001; 36(10): 10831091.

13 Aggarwal K, Lee KH.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as a foundation for systems biology. Brief Funct Genomic Proteomic. 2003; 2(3): 175184.

14 Schmid MB. Structural proteomics: the potential of highthroughput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Trends Microbiol. 2002; 10(10 Suppl): 2731.

15 Patterson SD, Aebersold RH. Proteomics: the first decade and beyond. Nat Genet. 2003; 33 Suppl: 311323.

16 Nicholson JK, Connelly J, Lindon JC, et al. Metabonomics: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xicity and gene function. Nat Rev Drug Discov. 2002; 1(2): 153161.

17 Jia W, Jiang J, Liu P, et al. Application of metabonomics in complicated theory system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2006; 31(8): 62162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賈偉, 蔣健, 劉平, 等. 代謝組學在中醫藥復雜理論體系研究中的應用. 中國中藥雜志. 2006; 31(8): 621624.

中醫藥法范文第5篇

    1.1針刺療法

    周平[6]通過對比應用針刺療法與牽引療法對頸臂疼痛癥狀、靜息狀態肌張力RAUC、收縮狀態肌張力AAUC的改善情況發現,針刺可有效地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斜方肌的肌張力,并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整體治療具有促進作用。蔡玉梅等人[7]從選穴入手,采取祛風通絡、和胃健脾、益氣養血等辨證施治的方法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疼痛、麻木癥狀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1.2電針療法

    陳雙嶺等人[8]選取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相應節段的夾脊穴并應用電針刺激此穴位的方法為其進行治療,結果發現,與應用普通針刺療法(針刺患者雙側的大椎穴、天柱穴和夾脊穴等穴位)相比,應用電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更好。滕春光等人[9]將13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患者單純應用電針療法進行治療,另一組患者聯合應用辨經取穴針刺療法和電針療法進行治療。結果發現,聯合應用辨經取穴針刺療法和電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更好。

    1.3水針療法

    王洪宇等人[10]采用穴位注射夾脊穴的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并將其治療效果與用推拿牽引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進行對比。結果發現,采用穴位注射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明顯優于采用推拿牽引療法的療效。同時,劉悅平[11]對穴位注射頸夾脊穴在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疼痛癥狀方面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穴位注射頸夾脊穴的鎮痛效果明顯優于單純針刺穴位的鎮痛效果。另外,曾順軍等人[12]還對應用哪種藥物進行穴位注射治療這種病的效果更好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應用生理鹽水-地塞米松混合液進行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更好。

    1.4針刀療法

    何云清等人[13]采用小針刀松解項筋膜及枕下肌的方法為67例由上位頸椎神經根壓迫而引起的頸源性頭痛患者進行了治療,其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了98.5%。蔡偉等人[14]在100例頸椎病患者的風池穴、頸夾脊穴等穴位的周圍尋找痛點并為其行針刀松解術,同時配合穴位注射。結果這一療法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了96%,且以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的療效更為顯著。桂清民[15]將針刀閉合松解術與孫樹椿教授[16]發明的頸椎不定點旋轉復位手法聯合起來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結果發現,與應用單純針灸療法相比,聯合應用針刀閉合松解術和頸椎不定點旋轉復位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頸椎的生理曲度、糾正棘突偏歪和椎間隙的寬窄。

    1.5其他針刺療法

    衣華強[17]采用頭針針刺(對側頂顳后斜線中2/5處)配合體針針刺的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并將其治療效果與單純應用體針針刺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結果發現,應用頭針針刺配合體針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鎮痛和綜合療效均優于單純應用體針進行治療的療效。近幾年,隨著針灸醫學的不斷發展,中醫針具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刃針"就是最好的印證。刃針療法源于"古九針",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一種特色療法[18]。江洋[19]將刃針微創治療術應用到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上。結果發現,應用刃針微創治療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另外,李應貴等[20]運用三棱針(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杜建民等[21]應用薄氏腹針(薄氏腹針配合大面積電磁波輻射)治療神經型頸椎病均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2按摩手法

    楊功旭等[22]應用拿捏、指推、點揉、滾推等一系列補泄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結果取得了不錯的療效。王曙輝[23]分別采用曲旋轉提拉斜板法和傳統的頸椎牽引推拿手法對9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對比治療。結果顯示,與應用傳統的頸椎牽引推拿手法相比,應用曲旋轉提拉斜板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頭頸部的僵硬感和頸椎的活動度。另外,陳祥云等人[24]對用循經點按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也進行了研究,結果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陵县| 红桥区| 平湖市| 西青区| 聊城市| 阳信县| 西安市| 白银市| 平利县| 桐庐县| 吉首市| 华蓥市| 都江堰市| 乌苏市| 班玛县| 襄汾县| 襄垣县| 尚义县| 故城县| 乾安县| 凤阳县| 丹东市| 德清县| 星座| 博野县| 麦盖提县| 丰台区| 资阳市| 成都市| 松滋市| 高唐县| 大名县| 宝兴县| 丹江口市| 苏州市| 米泉市| 射洪县| 奉化市| 伊宁市| 中牟县| 黄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