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翻譯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即指即譯 屏幕取詞 搜索
一、引言
隨著信息化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英語,為了方便用戶隨時學習英語,,提高學習效率,簡化操作方式,需要一個即指即譯的翻譯器,以實現(xiàn)英文的即時漢化。因此,設計一個英語翻譯器,方便用戶學習英語,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改善用戶學習體驗[1]。
二、課題關鍵技術
屏幕取詞,也叫做鼠標取詞、鼠標抓詞,顧名思義就是把屏幕上顯示出來的字符取到(在某些情況下也能取到屏幕上看不到的字符)。屏幕取詞廣泛的應用在電子字典上,也可以用在其它方面[1]。
按照取詞范圍來分,一般可以分為點、線、面取詞三種。
點取詞,就是取屏幕上某一點處的字符。這個點可以用鼠標來確定,也可以給定一個坐標。
線取詞,就是取屏幕上某一行的所有字符。
面取詞,就是取一個區(qū)域范圍中的所有字符。
目前有兩種實現(xiàn)方式:
第一種:采用截獲對部分gdi的api調用來實現(xiàn),如textout,textouta等。
第二種:對每個設備上下文(dc)做一分copy,并跟蹤所有修改上下文(dc)的操作。
三、需求分析
即指即譯翻譯器,作為一個工具類軟件,其最主要的需求便是實現(xiàn)即指即譯的功能。
通過對用戶需求定位,可以得出本系統(tǒng)需要包含以下具體功能模塊:單詞查詢模塊、屏幕取詞模塊、詞庫管理模塊。
各模塊主要功能分析如下:
(一)單詞查詢模塊:
單詞查詢模塊是整個系統(tǒng)最重要的功能模塊之一,主要實現(xiàn)英漢單詞之間的互譯,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查詢單詞的含義,從數(shù)據庫中得到單詞的基本信息[2]。
(二)屏幕取詞模塊:
屏幕取詞模塊是本系統(tǒng)同的精髓,一切的功能都是圍繞其展開的,主要實現(xiàn)從屏幕上獲取文字信息,匹配單詞,將結果傳遞給查詢模塊。屏幕取詞的性能要求主要為:穩(wěn)定、準確、快速。
四、系統(tǒng)設計
(一)系統(tǒng)總體設計
整個系統(tǒng)為用戶提供最簡便的操作方式,以滿足用戶需求。具體操作流程為:用戶打開軟件,啟動屏幕取詞功能,用鼠標選擇在屏幕上的字符,系統(tǒng)自動獲取相關字符,并在詞庫中進行匹配查詢,然后將查詢結果展示給用戶。
(二)系統(tǒng)詳細設計
本系統(tǒng)分為三個子模塊,屏幕取詞模塊主要功能是將從屏幕上獲取的詞匯信息傳遞給單詞查詢模塊,單詞查詢模塊的主要功能是負責將詞匯進行匹配查詢。
屏幕取詞模塊詳細設計
屏幕取詞模塊為用戶從計算機顯示屏幕上掃面并獲取字符串信息,并將字符串傳遞至查詢模塊,完成屏幕取詞的活動。
屏幕取詞具體流程為:
鼠標指向所需要查詢單詞的位置,系統(tǒng)開始從鼠標位置所在點,對字符串進行掃描,直到遇上第一個空格位置。再對系統(tǒng)所掃描過的矩形區(qū)域內的字符串長度進行計算,然后對比坐標,判定鼠標是否在此區(qū)域內,如果判定結果為Y,則存儲字符串,并將鼠標信息發(fā)送給取詞函數(shù),取詞活動結束;如果判定結果為N,則找到下一個空格所在位置,并計算出該空格與前一個空格之間的矩形區(qū)域內的字符串大小,然后再次對鼠標是否處在此區(qū)域內進行第二次判定,如果判定結果為Y,存儲字符串,并將鼠標信息發(fā)送給取詞函數(shù),取詞活動結束;判定結果為N,則返回GetCursorPos函數(shù),對字符串重新進行掃面,直到成功進行取詞活動為止。
(三)屏幕取詞技術解決方案的設計
實現(xiàn)屏幕取詞需要做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截獲系統(tǒng)對ExtTextOutW 等API 函數(shù)的調用;第二件事情就是分析所截獲函數(shù)的入口參數(shù),得到所要取的詞[3]。
截獲系統(tǒng)對API 函數(shù)的調用有兩種方法,通過直接改寫API 在內存中的映像,嵌入匯編代碼,使之被調用時跳轉到指定的地址運行來截獲;或者改寫IAT(import address table輸入地址表),重定向API函數(shù)的調用來實現(xiàn)對API 的截獲。
這里主要采取第一種方法。
1.截獲系統(tǒng)API原理分析設計
通過設計一個動態(tài)鏈接庫,在DLL 的入出口函數(shù)(DLLMain)中對ExtTextOutW 等函數(shù)進行攔截和恢復。dwReason 等于DLL_PROCESS_ATTACH(DLL 被映像到進程的地址空間)時攔截API 調用;dwReason 等于DLL_PROCESS_DETACH(DLL從進程的地址空間中解除映像)時恢復API 調用。DLL 中的導出函數(shù)有若干個,其中主要有設置掛鉤、返回當前所取的字等函數(shù)。設置掛鉤函數(shù)調用SetWindowsHookEx 安裝一個系統(tǒng)鼠標掛鉤。
2.API 的入口參數(shù)設計
ExtTextOutW的入口參數(shù)hdc,x,y ,IpString,cbString ,根據這些具體參數(shù)的含義進行相關的分布和利用,提取信息,如果設備上下文(hdc)不在任何窗口,很可能在內存兼容對象中。這時就不能準確計算出鼠標出的漢字,以為當系統(tǒng)調ExtTextOutW等函數(shù)時還沒有確定輸出的位置。通過簡單的把內存兼容對象區(qū)域的右上角作為視口原點,可以解決絕大部分問題。對于在網頁中取詞,需要根據IE的版本和操作系統(tǒng)的版本做特別的處理。這些特別處理也和內存兼容位圖有關。
五、總結
本文所闡述的系統(tǒng)主要是針對廣大用戶在日常生活中翻譯詞匯的一個便捷功能的實現(xiàn)。從需求分析、開發(fā)工具和開發(fā)平臺的選擇、系統(tǒng)總體功能設計、系統(tǒng)詳細功能設計、數(shù)據庫設計、界面設計、代碼實現(xiàn),始終依據軟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及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開發(fā)流程,實現(xiàn)了預期的開發(fā)目標,滿足了用戶需求,基本上實現(xiàn)了本次論文的設計目的。但是有一些可以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操作界面的友好度,如果加上在所選擇的地方顯示出來所查詞匯的釋義,用戶體驗將會更加完美。
參考文獻:
[1]侯俊杰.深入淺出MFC(第二版)[M].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1
[2]孫鑫.vc++深入詳解 [M]. 電子工業(yè)出版,2006
[3]王歆、張林山.Windows 環(huán)境下的屏幕取詞技術[J].計算機系統(tǒng)應用,2000,(4):6
體驗 流行語翻譯不失喜感
借助翻譯“神器”的幫忙,一些網絡流行語被它翻譯出來,還真有那么點兒意思。比如,輸入“土豪我們做朋友吧”,出來的是“富賈可為吾友乎”;“看完也是醉了”譯出來簡簡單單三個字,“覽亦醉”;“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被譯成“吾與吾友皆愕然”;還有“缺愛”,用文言文表達就是“寡人倍感愛之所失”……
不過,既然是電腦,就有“不靠譜”之時,比如同樣是“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這句話,有些翻譯軟件就譯為“寡人與眾愛卿皆瞠目結舌”,如此結果不免令人“瞠目”了。
揭秘 讓機器“學習”文言名篇
在網友們使用的各種翻譯軟件中,一款名為百度文言文翻譯器的工具,人氣最旺。
“文言文翻譯的推出,讓大家重溫舊時光,同時也變成了一個有趣好玩兒的工具,文言文不再生澀難懂,更加接地氣。即使自己不了解古文,也可以通過翻譯“神器”,讓表達瞬間‘高大上’。我們希望通過這款產品,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起到積極作用。”百度產品部相關負責人說。
有網友好奇,文言文翻譯莫非是仰仗某本文言文字典?對此,這位負責人簡要道出了其中奧秘:翻譯團隊在互聯(lián)網上收集海量文言文翻譯數(shù)據,讓機器進行“學習”,比如《滕王閣序》《詩經》等,最終生成機器翻譯模型。在保證翻譯結果基本正確的情況下,綜合考慮古詩文的韻律、樂感、平仄聲交錯等規(guī)則,使翻譯后的文言文朗朗上口,節(jié)奏鮮明,文采斐然。
另外,由于古文深奧精妙,為了保證翻譯質量,在研發(fā)階段還專門招募了兩名學習古代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做翻譯質量的評估,幫助機器翻譯優(yōu)化。
建議 權威翻譯需從古書中找依據
面對一時興起的“最炫文言風”,似乎讓年輕人找到了一種輕松學習的狀態(tài)。但對老一輩人和學者來說,這文言文的翻譯“神器”卻利弊皆存。
1、男女如果同姓通婚,那么他們的子孫后代不會繁盛。
2、見晉公子重耳之亡《左傳》,“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3、上古部族之間經常有爭斗,勝的一方可以通過俘獲對方的男女和牲畜擴大勢力,男子為奴,貌美的女子為侍妾,生育子女,子孫強壯繁盛。
4、另外,部族內部經常有因為爭奪美色而引起的紛爭,削弱本部族力量,所以古代人極力禁止同姓同宗結婚。見《晉語》:‘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男女不相及;畏黷故也。黷則生怨,怨亂毓災,災毓滅姓。是故娶妻避同姓,畏亂災也’。
(來源:文章屋網 )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后來。
【前言】
《東魯門泛舟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描寫月夜泛舟的情趣,不但概括了許多自然物獨特的形態(tài),也勾勒出波搖石動、舟尋溪轉和桃花夾岸的生動畫面。兩首詩都是前面寫景,后面抒情,且都提到王徽之雪夜訪戴的典故,反映了詩人豪邁灑脫的風貌。全詩寫景入妙,用典無痕,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水平。
【注釋】
⑴東魯門:據《一統(tǒng)志》記載:東魯門在兗州(今山東曲阜、兗州一帶)城東。
⑵沙:水旁之地。天倒開: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⑶縈回:縈繞回旋。唐杜甫《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詩:“系舟接絕壁,杖策窮縈回。”
⑷泛月:月下泛舟。尋:這里是沿、隨的意思。
⑸山陰:今浙江紹興。山陰雪:據《世說新語·任誕》記載:東晉人王徽之家住山陰,一夜大雪,四望一片潔白,忽憶好友戴逵家在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就乘船去訪問。經過一夜的時間,才到達戴的門前,卻不入門而回。人家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我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陰:一作“隱”。
【翻譯】
夕陽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水波搖,石影動,流水回旋縈繞。駕起小舟,乘著月光,沿著溪水轉,恍如王子猷山陰雪后尋訪戴安道。
【賞析】
這組詩記錄著詩人寓居東魯時的一段生活。東魯是唐時的兗州(今山東曲阜),“東魯門”在府城東。詩中寫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這組詩的第一首流傳較廣。此詩首句“日落沙明天倒開”,寫景奇妙。常言“天開”往往與日出相關,把天開與日落聯(lián)在一起,則聞所未聞。但它確乎寫出一種實感:“日落”時回光反照的現(xiàn)象,使水中沙洲與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給人以“天開”之感。這光景通過水中倒影來寫,更是奇中有奇。此句從寫景中已間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發(fā)端。
次句“波搖石動水縈回”。按常理應該波搖石不動。而“波搖石動”,同樣來自弄水的實感。這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觀察事物時,往往會產生各種錯覺。波浪的輕搖,水流的縈回,都可能造成“石動”的感覺。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搖蕩不寧的。這樣通過主觀感受來寫,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與前句有共同的妙處。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來人文學科領域里興起的一個熱門領域,但是由于形成時間不長,其成果還寥寥無幾,但后殖民理論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犀利的批判角度引起了中外翻譯研究者的強烈興趣。后殖民翻譯研究是后殖民理論的一種應用理論,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則是從后殖民主義的視角審視不同歷史條件下翻譯實踐的過程,認為不同的文化間存在著權利差異,關注隱藏在譯本背后的文化間的權力斗爭。本文主要介紹一下后殖民翻譯研究的理論內容和在西方世界的發(fā)展,進而探討其在中國的發(fā)展,在其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對中國翻譯界的影響和啟示。
1、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
談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首先要解釋兩個與之相關的術語:“后殖民主義”和“后殖民理論”,后殖民主義是一個歷史主義范疇的詞匯。羅賓遜對后殖民主義的定義:“后殖民主義”(Posteolonialism)是起源于殖民主義經歷及殖民主義終結之后的一種文化狀況或文化研究狀況;關注反映在語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方面與群體身份有關的一系列問題;尤其關注所有類別之間的差異性,而對在絕對凈化的基礎上對復雜問題采取簡單化的解決方法表示懷疑。(羅賓遜,1997:121)
與“后殖民主義”相比較,“后殖民理論”可能會更加具體。“后殖民理論”(Postcolonial theory)是一種多元文化理論,發(fā)源于40、50和60年代歐洲殖民體系的瓦解,得益于后來學術界文化研究的反羈權運動。作為一種文化政治理論和批評方法的集成話語,它主要研究殖民時代結束之后,宗主國與殖民地間的文化話語權力關系,以及種族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國家民族文化、文化權力身份等問題在后殖民語境中的新面目。可以說,后殖民理論關心的是文化地位的差異以及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權力斗爭。(王東風,2003:3)
后殖民主義延伸發(fā)展到翻譯領域就形成了“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早在古羅馬時期,翻譯就被看作是帝國占領和統(tǒng)治的工具,羅馬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與希臘臣民交流的最有效途徑就是翻譯,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在對待希臘原文的態(tài)度上,也以勝利者自居,采取任意宰割原文的策略。15世紀末期,有人明確把翻譯與帝國或語言與帝國相聯(lián)系,提出語言是帝國的工具,與帝國共興衰的觀點。現(xiàn)代翻譯領域的后殖民研究始于20世紀80 年代中后期。在后殖民研究語境下,翻譯所起的作用有三種:(1)殖民化的途徑;(2)文化不平等的避雷針;(3)解殖民化的工具(Robinson,1997:60)。它把翻譯研究和政治歷史聯(lián)系在了一起,深入探討各個民族和國家因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而應采取相對應的翻譯策略。
2、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對中國翻譯研究的啟示
在當今文化不斷發(fā)展,文化的相互競爭已經是不可回避的事實。要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的過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就應該建立一座跨越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橋梁。它既不是西方中心權力的話語,也不是東方的自言自語,而應該是建立在東西方真正平等基礎上的科學的、客觀性、理論性的對話。在喧囂的爭論和辯解中,譯者的首要任務是做好自己的翻譯,譯出越來越多的作品;堅守翻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忠實,在最大程度上隱形于原作和譯作之外;而不是越過譯者的職責,先入為主的替譯語讀者做出價值和審美上的判斷。在翻譯界,先是有嚴復的“信、達、雅”,后有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強調的都是做翻譯的基本原則,一定要忠實于原文的思想和內容,只有這樣才能譯出優(yōu)秀的作品。
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是在巴西、印度、加拿大等前殖民地國家興起,在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然而事實上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并非完全符合我國的基本情況,雖然在歷史上,我們有過半殖民半封建的屈辱史,但是我們的文化卻沒有被真正的殖民過。在進行文化交流的時候,任何文化在對外交往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難道這種影響就可以被稱為是“被殖民化”了嗎?正如王寧所指出的,必須分清“殖民化”與“現(xiàn)代化”兩個概念,“中國的文化和文學語言的現(xiàn)狀顯然屬于后一種情況”。(王寧,2002:67)我國的翻譯學者應充分意識到與英語世界交往的“不平等”現(xiàn)象,希望加大力度進行中譯英,以這種方式反抗英語霸權,努力擺脫這種“被殖民”的狀況。但是,事實上,恐怕具備這種翻譯能力的學者還很少,我們必須承認理想與現(xiàn)實的距離。香港學者孔慧怡就說過中國文學要走出去,需從“提高英語語言文化能力”和“在英語文化中尋找立足點”兩方面著手。(孔慧怡,1999:108)從理論上說,中國人可以從事中譯英,但如何評價我們現(xiàn)有的中譯英文本,卻要依據譯入語,即英語的規(guī)范,能否向拉美等國家運用小寫的englishes與主流的正統(tǒng)英語對抗一樣,用在無知狀態(tài)下創(chuàng)造出的不符合規(guī)范的Sino-English或China English來對抗國際通用的英語規(guī)則以爭取中文與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化上的地位呢?(胡?香,2005:56)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認為,無論怎么宣傳我們的中文標準,也要英語世界的人們接受才行,否則只能是自欺欺人。而且,也絕對不能從主觀意念出發(fā),憑空想當然。所以,中譯英以中文為依歸的評價標準是不現(xiàn)實的。正像前面所寫道的例子,將第一人稱單數(shù)譯成第一人稱復數(shù)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