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小麥栽培技術論文

小麥栽培技術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麥栽培技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麥栽培技術論文

小麥栽培技術論文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從播種、田間管理以及收獲等方面介紹了小麥精播半精播栽培技術,以期為小麥生產提供借鑒。

小麥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是一套高產、穩產、低耗、生產效益和生態效益好的栽培技術。它在地力和肥水條件較好的基礎上,比較好的處理了群體與個體矛盾,使麥田群體較小,群體動態比較合理,改善了群體內光照條件;使個體營養好、發育健壯,從而使穗大、穗足、粒重,實現高產。產量一般可達7.5t/hm2以上,最高可達9t/hm2,符合我省小麥生產的發展趨勢。

1播前準備和播種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麥田施優質土雜肥45t/hm2,標準氮肥450~750kg/hm2,標準磷肥600~750kg/hm2,鉀肥150~225kg/hm2,鋅肥15kg/hm2。

1.2選擇良種,做好種子處理

選用分蘗成穗率高、單株生產力強、抗倒伏、株型較緊湊、光合能力強、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在山東省可以選用濟麥19、濟麥20,高肥力地塊也可以選擇濟南17。播種前用小麥專用種衣劑拌種,有利于綜合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易發生的根腐病、紋枯病等,培育壯苗。

1.3精細整地,保證底墑充足

適當加深耕層,破除犁地層。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實。對墑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獲前7~10d澆水造墑或在收后耕前造墑,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適宜播期為10月5~15日,最晚不遲于20日。播量要求為75.0~112.5kg/hm2。實行機播,要求下種均勻,深淺一致。播深為3~5cm,行距為22~25cm。

1.5播后壓實

隨著秸稈還田面積的不斷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種子和土壤無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溫。因此,播后必須壓實。

2田間管理

2.1冬前管理要點

2.1.1及時查苗補種。若基本苗較多,播種質量較差,麥苗分布不均勻,在植株分蘗前后,可進行疏苗、勻苗,以培育壯苗。

2.1.2澆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澆冬水。由于近幾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澆過冬水后,墑情適宜時要及時劃鋤,以破除板結,促進根系發育,促壯苗。

2.1.3綜合防治病蟲害。小麥主要病蟲害為地下害蟲和以紋枯病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蟲害以藥劑處理種子為關鍵措施。

2.2春季管理要點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進行劃鋤,以松土、保墑,提高地溫,視麥田實際情況確定是否澆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節肥水。麥田群體適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體偏大,重視拔節肥水。一般施標準氮肥450~600kg/hm2,開溝追施。

2.2.3澆挑旗水或揚花水。挑旗期是小麥需水的臨界期,此時灌溉有利于減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數,又能保證土壤深層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麥挑旗期墑情較好,也可以推遲到揚花期澆水。

2.2.4綜合防治病蟲草害。防治紋枯病可用井岡霉素噴麥莖基部,防治麥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噴霧。返青至起身期,雜草發生較多的地塊,對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5.8%麥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對禾本科雜草為主的地塊可用3%世瑪乳油,莖葉噴霧防治。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合發生的可用以上藥劑混合使用。近年來,化學除草導致后茬作物藥害的事故屢有發生。因此,應掌握除草劑適用范圍、用藥時間等,以免引起作物藥害(除草劑噴施最晚不遲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點

2.3.1酌情澆好灌漿水。在澆好挑旗水或揚花水的基礎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麥黃水。

2.3.2增施葉面肥,預防干熱風。后期酌情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以延緩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質。

2.3.3防治病蟲害。此期主要病蟲害有麥芽、粘蟲、銹病、白粉病、全蝕病。防治銹病、白粉病、全蝕病用粉銹寧乳油噴霧;防治麥芽用吡蟲啉或定蟲脒;防治粘蟲用菊酯類藥物噴霧。

3適時收獲

蠟熟末期,籽粒變硬,呈現本品種固有的色澤時為最佳收獲期。

4參考文獻

[1]王德梅,于振文.灌水量對濟麥20籽粒和蛋白質產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07(5):54-56.

小麥栽培技術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皖北地區

1良種準備

(1)品種選擇。當前我省在皖北推廣的重點品種以新麥18、煙農19為主、皖麥19為輔。

(2)種子處理。種子包衣不僅有防病、殺蟲的作用,還有壯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麥規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選曬種的基礎上,采用種子包衣或用殺蟲劑、殺菌劑、生長調節劑復合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和預防紋枯病、白粉病和銹病的發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增強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麥優質高產的基本保障,要保證小麥在獲得高產的基礎上,品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對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較高。整地時,一是要施優質有機肥45t/hm2以上,農家肥缺乏時,實行小麥、玉米秸稈還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測土配方,科學施肥。中高肥力地塊,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銨300kg/hm2,磷酸鉀225~300kg/hm2,硫酸鋅15~30kg/hm2等。

2.2深耕細耙,精細整地

整地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是保證全苗和培育壯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標準是:一平、二勻、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復平,避免出現墑溝伏脊等,做到澆水時畦內“寸水棵棵到”;二勻是墑情均勻,肥力均勻;三松是要松緊適度,沒有明暗坷垃,要細耙,做到上松下實,無漏耕漏耙、無架空暗垡等。

3播種

3.1適時播種

在影響小麥形成壯苗的諸因素中,溫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種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氣溫降至16~17℃時播種,皖北地區在10月10~15日播種為宜。

3.2適量播種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健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3.3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干,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蘗晚,分蘗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4田間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麥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麥的生育特點可概括為“三長一完成”,即長葉、長根、長蘗、完成春化階段發育。這個時期管理的任務是:促苗齊,苗勻,苗足,培育壯苗,實現合理群體,為麥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礎。

4.1.1及早查苗,補種補栽。小麥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采用于缺苗處澆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小麥三至四葉期進一步疏密補稀,將疙瘩苗疏開,栽苗后普澆1次水,確保早發趕齊。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進一步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據地力、苗情、墑情、氣候條件等來決定。①澆冬水。一是把握好澆水時間。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澆水,這個時候日平均氣溫通常在3~5℃,夜凍晝消。澆水過晚,水滲不下,遇到寒流時地面易結冰,麥苗會窒息死亡。二是澆冬水后,一定要在墑情適宜時及時劃鋤,破除板結,保持墑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結合澆水進行,一是冬肥不應過量,對土壤肥力高、群體量大、壯苗、旺苗,應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貪青;二是不需澆冬水的麥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塊,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斷根,鎮壓劃鋤。深耘10cm以上,可以斷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對小麥根系有促控作用,對于群體過大的麥田能明顯地控制群體的發展。對于過旺、群體過大的麥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鎮壓措施。鎮壓在午后進行,以免早晨有霜凍壓傷麥苗。劃鋤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滅草、松土、彌補裂縫、防旱保墑、減輕或防止凍害等。

4.2加強春季麥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穩健生長。對群體適宜的高產麥田,小麥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麥苗過旺生長。對個別群體不足的麥田,在起身前后適當施肥澆水。適時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麥起身期,對群體偏大、有倒伏危險的麥田,采用20%壯豐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懸浮劑15g/hm2對水450kg均勻噴霧,起到化控防倒、化學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節肥水。具體的追肥時間應根據墑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體適宜的高產田,宜在拔節初期至中期;對于群體偏大的麥田,宜在拔節中、后期追肥水。

4.2.3澆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麥一生中需水臨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證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結實率,增加穗粒數。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澆好灌漿水。抽穗灌漿期是小麥需水最多的時期。小麥在揚花后10~15d及時澆灌漿水,以保證生理用水;同時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干熱風,延緩葉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質、面筋含量。

4.3.2葉面追肥。小麥揚花后至灌漿期間,選擇晴天下午4時以后,葉面噴施2%尿素+0.3%磷酸二氫鉀,間隔7~10d連噴2遍,不但能增產,還可提高蛋白質含量,延長面團穩定時間。

小麥栽培技術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 闡述了優質春小麥品種龍輻麥16號的特征特性,并從選地施肥、種子處理、播種、田間管理、適時收獲等方面介紹其栽培技術,以期為該新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中強筋家庭用粉優質高產抗病春小麥品種龍輻麥16號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研究所輻射(龍7439/克88-596)種子,經系譜法選育而成。于2006年通過黑龍江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

1特征特性

(1)農藝性狀。該品種屬春性、中晚熟,生育期90d左右,幼苗半直立,前期發育緩慢,后期發育較快。株高1m左右,稈強、有彈性、抗倒伏。有芒、黃殼、紅粒、角質,千粒重38~40g,容重800g/L以上。分蘗整齊,成穗率高,后期落黃好。

(2)品質好。蛋白質含量17.0%,濕面筋36%,沉降值42.8mL,吸水率64.4%,形成時間6min,穩定時間6.5min,屬優質中強筋家庭用粉麥。

(3)產量高。2000~2002年3年鑒定平均產量3 045.4kg/hm2,較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15.2%。2003年省區試4點產量1 245.35~2 503.70kg/hm2,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8.7%。2004年繼試產量為1 344.95~2 483.35kg/hm2,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10.51%。2004年在牙克石地區13.33hm2面積上平均產量為4 875kg/hm2。

(4)抗病性強。對葉銹病、桿銹病免疫,高抗赤霉病和白粉病,感根腐病較輕。

2栽培技術

2.1選地施肥

要選擇秋天進行深松秋耙或有深翻基礎、肥沃、干凈、墑情好的大豆茬或玉米茬。折合商品化肥施尿素131.93kg/hm2,磷酸二銨163.05kg/hm2,青海硫酸鉀93.75kg/hm2。秋深施需肥總量的2/3,播種時再淺施需肥總量的1/3。

2.2種子處理

播種前首先要進行種子精選,用重力式精選機把病粒、秕粒及雜質選出去。選出的種子質量要達到二級良種以上。純度達99%以上,凈度達98%以上,發芽率達95%以上,水分13%以下。種子選完后,要用種子量0.3%的50%福美雙拌種,防治小麥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兼防根腐病;或用11%福酮種衣劑按藥種比1.5~2.0∶100拌種,也可起防治小麥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根腐病的效果。

2.3播種

選用15cm單條平播,或30cm寬窄行雙條平播(大行距20cm,小行距10cm),保苗600萬株/hm2。土壤化凍達到播種深度時及時播種,最好是頂凌播種,時間在4月5日左右。播深要在播完鎮壓后達3cm,播種鎮壓要連續作業。

2.4田間管理

2.4.1播后鎮壓。我市歷年春風較大,播種后要進行鎮壓,促進反潤,加速種子萌發,避免由于地疏松透風造成死苗,地濕土黏地塊要選擇適當時機補壓。

2.4.2壓青苗。壓青苗是提墑防旱、簡單易行、增產顯著的一項有效措施。它主要是使小麥根系與土壤密接,增強根系對水分的吸收能力;同時能加強土壤毛細管的作用,有利于提墑和幼苗扎根,防止水分蒸發,促進分蘗。壓青苗還可以暫時抑制地上部生長而促進地下部生長,起到蹲苗壯稈的作用。壓青苗時期以三葉期最為適宜,拔節以后要停止壓青苗,以免折斷莖稈。壓青苗要做到“四壓四不壓”,即地干、土疏松、坷垃多、苗旺壓;地硬、土黏、苗弱、麥苗受凍不壓。工具采用V型鎮壓器最好。

2.4.3鋤草松土。鋤草松土的作用不但能去草助苗,而且能蓄水抗旱,能增強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氣性,有利于提高地溫與土壤微生物活動。因此,除草松土也是一項增產措施。15cm單條平播小麥三葉期可用輕型釘齒耙松土鋤草;30cm寬窄行的寬行小麥可用窄鋤人工鏟草松土。

2.4.4合理追肥。對葉色發黃淡綠、莖稈細弱、葉片短窄上舉的弱苗應在三葉期追肥,追尿素112.5~150.0kg/hm2。

2.4.5化學除草。雙子葉雜草較多地塊,用2,4-D丁酯乳油0.75~0.90kg/hm2,對水450kg機械噴霧;單子葉雜草多的地塊用6.9%驃馬乳劑750mL/hm2對水450kg噴霧。

2.5適時收獲

人工收獲和機械分段收獲在蠟熟后期進行,聯合收割機收獲在完熟初期進行。收獲損失不得超過3%。

參考文獻

[1] 夏洪玲.強筋春小麥品種的特征特性及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小麥研究,2007,28(1):17-18.

[2] 劉新月,張久剛,衛云宗.優質抗旱小麥新品種晉麥78號選育[J].小麥研究,2007,28(1):23-25.

[3] 衛云宗.抗旱高產小麥新品種臨旱6號[J].小麥研究,2007,28(1):35.

[4] 王興語,孫欽洪.魯東南冬小麥高產施肥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7(12):108-109.

小麥栽培技術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 揚97-65具有高產、優質、抗病蟲等優點,在安徽省壽縣示范推廣,產量、性狀均表現良好。在栽培上應抓好精細整地、適期播種、精量播種、合理施肥、田間管理等幾個方面,從而保證揚97-65高產、優質。

揚97-65是江蘇里下河農科所育成的優質弱筋小麥新品種,是近幾年安徽省農委重點推廣品種,現將該品種在我地種植特征特性和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產量表現

2005~2006年,壽縣炎劉鎮上倉村一農戶種植揚97-65品種0.22hm2,實測產量5 710kg/hm2,比對照揚麥158增產3.12%;2006~2007年,炎劉鎮河東村一農戶種植該品種0.36 hm2,實測產量7 290kg/hm2,較對照揚麥158增產7.1%;2007~2008年,炎劉鎮老河村連片種植15hm2,實測產量7 930kg/hm2,較對照揚麥158增產10.3%。特別是2008年春季我鎮遭遇雪災,該品種表現突出,其為抗逆性強、抗寒、耐濕、抗病,田間表現好。

2特征特性

揚97-65系春性、中早熟品種,熟期較揚麥158早1~2d。幼苗直立,長勢旺盛,植株整齊,株高85cm,莖稈粗壯,大穗大粒,穗層整齊,一般有效穗420萬穗/hm2左右,每穗實粒數40~42粒,千粒重40g。長芒,白殼,紅粒,半角質至粉質,灌漿速度快,熟相好,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感紋枯病輕,耐寒、耐濕性好,耐肥,抗倒。從我地連續3年種植情況看,揚97-65適宜在長江中下游麥區沙土砂壤土地區及皖西地區推廣種植;同時由于對白粉病抗性好,在白粉病重發區更能發揮其增效潛力。

3高產栽培技術

3.1精細整地

一般應選擇土壤肥力較好、水利條件好、土層深厚疏松、透氣性好的田塊。結合施足底肥,耕深25cm以上,進行細犁細耙,達到“下無臥垡,上無雞蛋大的坷垃”的標準,以提高土壤蓄墑保水能力。在整地前,若土地含水量低于16%時,應及時澆好底墑水,做到足墑下種。秸稈還田地塊,務必粉碎粉細,以利提高整地、播種的質量。這樣可以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并有利于基肥翻入深土層,耙透、耙平、耢實,可為全苗、苗齊、苗壯創造有利條件。

3.2適期精量播種

播種是小麥生產的重要環節,播種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小麥出苗和苗情,并最終影響產量的高低。適期精量播種,就是以形成小麥壯苗為標準確定播種日期。播種過早,溫度過高,幼苗徒長,大量消耗土壤中養分,容易造成早衰;播種太晚,氣溫低,營養生長弱,會導致產量偏低。因此,應根據當地氣候、土壤環境,選擇適宜播種時期,控制適宜的基本苗。據近3年的種植生產情況分析,長江中下游麥區,揚97-65在10月25~30日播種,播種量128kg/hm2,基本苗270萬根/hm2左右;沿淮及皖西地區在10月20~25日播種,播種量106kg/hm2左右,基本苗225萬根/hm2左右。天旱時要及時灌水出苗,爭取年前主莖蘗1~2個越冬。

3.3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對促進小麥冬前壯苗、安全越冬、麥苗春發和防止倒伏都具有積極意義。經近幾年的種植,揚97-65全生育期施純氮180kg/hm2,磷、鉀肥75~90kg/hm2,氮肥中基肥∶追肥為7∶3;追肥中平衡接力肥2/5,拔節肥占1/2,于倒三葉期施用。磷、鉀肥中基肥∶追肥為5∶5,追肥時間為小麥五至七葉期,追肥可施用多元復合肥。同時基肥應增施硼肥(持力硼),用量為3kg/hm2,使用過持力硼后的小麥主根粗壯,側根多,分蘗多,抗凍能力強,后期穗大粒飽、殼不空;也可以在分蘗至孕穗期噴施1~2次葉面硼(速樂硼),用量450g/ hm2,以促進花期授粉受精,提高小麥結實率,降低空籽率。

3.4病蟲草害防治

小麥栽培技術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春套西瓜,接茬大白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近年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為促進我縣農民增收,我們試驗示范推廣了麥套西瓜接茬大白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該模式平均畝產小麥500kg,每公斤按1.4元計算,畝產值700元;西瓜平均畝產4200公斤,每公斤按0.6元計算,畝產值2520元。大白菜平均畝產7500公斤,每公斤按0.3元計算,畝產值2250元,該模式年畝產值可達5500—6000元,增產增收效果顯著。主要栽培技術如下:

1.種植規格

帶寬180厘米,秋種時整成大小畦,大畦120cm等行距播種6行小麥,小畦60cm,翌年四月下旬種一行西瓜。西瓜收獲后接茬大白菜。

2.選地、整地、施肥

選擇能灌能排,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地塊種植。秋種時畝施優質土雜肥4000公斤左右,尿素3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硫酸鉀15公斤,然后深翻25—30厘米,整平耙細。

3.小麥栽培技術

3.1 選用良種

選擇適宜種植模式的高產高效配套良種是豐產的基礎。小麥選用分蘗力強,成穗率高,優質高產的濟麥20、淄麥12、濰麥8號、D9401等。

3.2 適時播種

在影響小麥形成壯苗的諸因素中,溫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種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若播期過早,麥苗易涉長,冬前群體發展難以控制;土壤養分早期消耗過度,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蟲害、凍害等。播期過晚的缺點是:①溫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齡小,冬前營養生長量不夠而形不成壯苗:②根系不發達,分蘗少,體內有機養分積累少,抗逆性差;③發育延遲,穗分化開始晚,穗頭小;④成熟延遲,種子形成和灌漿過程處在較高溫度條件下,千粒重降低,顯著減產,影響品質。不同地區條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一般的小麥適宜播期10月1日—10日,小穗型品種選低限,大穗型品種選高限。

3.3 適量播種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促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每畝播量5—7公斤。

3.4 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厘米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干,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蘗晚,分蘗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3.5 田間管理,創造出合理的群體結構

(1)抓好冬前管理,確保安全越冬。一是查苗補苗,保證苗全、苗勻。小麥出苗期間,及時查苗補苗,確保苗勻苗全。二是澆越冬水,安全越冬。三是適時劃鋤保墑,促進根系發育。

(2)返青后管理。“春分”前后,當凍土層化通,選晴天結合澆水,畝追尿素15—20kg。

(3)小麥中后期管理,于小麥拔節期畝追尿素10—15kg,追肥后澆水,以促進小麥穗大粒重。。根據土壤墑情澆好孕穗水,開花水,灌漿水。后期進行根外噴肥1—2次,另外,及時防治病蟲草害,促進小麥豐產豐收。

3.6 麥田化學除草

選準對路除草劑。采用拉索、異丙隆、麥草靈等;雜草較多的田塊,可以將丁草胺與氟樂靈混用;闊葉雜草較多的麥田,多采用巨星、苯黃隆等;單子葉與闊葉雜草混生的田塊,可采用麥草星等除草劑。

3.7 麥田病蟲害防治

小麥病蟲害種類繁多,發生普遍,其危害程度有加重趨勢,要求在全生育期進行預防性防治。對白粉病和銹病,每畝用15%粉銹寧100克兌水50公斤噴灑植株。對麥蚜和麥紅蜘蛛可用40%氧化樂果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4.西瓜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耐旱、耐熱、抗病、抗逆行強優質豐產品種京欣系列、慶紅寶、魯青系列等。

(2)適期播種, 覆蓋地膜。一般播期為4月20號為宜,畝密度600—700株,并采用地膜覆蓋,以保墑、增溫,促進西瓜生長。

(3)合理施肥澆水,小麥收割后,西瓜進入抽蔓期,為了促其迅速生長,要結合施肥小水勤澆,以免狂長,可畝施尿素5—10kg。當第一雌花開放時,應控制澆水和施肥,以免營養過盛,不易坐瓜。當瓜長到雞蛋大小時,此期是需水需肥高峰期,應多追肥多澆水,促進果實膨大,畝施尿素15—20kg,硫酸鉀10—15kg,隔7—10天,再根據植株長相,補施尿素5kg,以防脫肥,要合理澆水。當果實定個不再膨大時,應停止澆水和施肥,有利于果實的成熟和糖份的積累轉化,提高含糖量,還可增強果實的耐貯運性。

(4)整枝、綁蔓、定瓜(吊瓜)。西瓜分枝性強,瓜蔓上每個葉腋間均可著生側芽卷須。要進行植株的調整,小型瓜多用雙蔓整枝,大型瓜多用三蔓整枝,去掉多余的側枝和卷須。為了能使蔓秧合理分布,隨著株蔓的生長要及時的吊蔓、壓蔓和綁蔓。當瓜長到雞蛋大小時,一般在主蔓第13---15節上選第二雌花形成的長相好,瓜型正,無病傷的瓜留瓜,其余的幼瓜可全部摘除,每株留瓜一個。支架栽培時當瓜長到500克左右時,可用吊籃,將瓜吊起以減輕瓜秧的負擔,利于幼瓜生長。露地或大棚栽培,瓜秧爬地生長的,為使瓜型端正,著色均勻,在幼瓜長到15---20厘米時墊草圈,也防治病害侵染。西瓜長大后還要定期翻瓜,讓其均勻受光。 在早春市場行情好時,也可在第一個瓜即將成熟后,再在主或側蔓上留一個瓜,第一瓜成熟后促使第二個生長,延長供應,增加產量。

(5)采收。西瓜雌花開放的天數到瓜成熟的天數基本上是固定的,一般早熟品種28---30天,中熟品種31—35天,晚熟品種35天以上。因此雌花授粉后掛牌標記日期,是斷定適宜摘瓜的可靠時間。。另外從瓜的形態特征,敲拍瓜的聲音,也可判斷瓜的成熟度。西瓜成熟后應當及時采摘,但是不應早摘,避免生瓜上市。

(6)適時防治病蟲害。西瓜生長期間易發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白粉病、霜霉病等,應及時預防,可在抽蔓后,每隔10—15天灑一次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實行輪換用藥預防,發現蚜蟲,紅蜘蛛,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2.5%速滅殺丁乳油1500—2000倍液防治。

5.大白菜栽培技術

西瓜拉秧后,及時翻地,每畝施入優質圈肥2500kg,過磷酸鈣20kg作底肥,整地開溝,然后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當苗子長到3—5片真葉時,按株距12厘米左右留苗,長到5—8片真葉時進行定苗,按行距70厘米,株距50厘米,每畝2000株左右。定苗后結合中耕進行追肥,每畝追施尿素10—15kg或硫酸銨25kg。結球期是大白菜需肥量最多的時期,一般分別在結球初期和中期結合澆水各追一次氮肥,每畝施尿素15公斤或硫酸銨25kg左右。及時防治病害,大白菜主要病害有軟腐病,霜霉病。軟腐病在結球初期,用農用鏈霉素每隔5—7天噴1次,共噴3—5次。霜霉病在定苗后用50%代森銨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防治效果較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唐海县| 石门县| 施秉县| 南雄市| 建昌县| 冀州市| 屏边| 抚松县| 南丰县| 余干县| 大庆市| 宾阳县| 长兴县| 车险| 合山市| 五家渠市| 石河子市| 大邑县| 库尔勒市| 榕江县| 冷水江市| 视频| 仁化县| 舞阳县| 定结县| 高台县| 延长县| 思南县| 油尖旺区| 阿巴嘎旗| 桂林市| 栾城县| 屏山县| 东乌| 名山县| 呼伦贝尔市| 报价| 冕宁县| 诸暨市|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