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帶蒼的成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連城縣博物館館藏雕版的來歷和歷史背景
連城縣博物館征集的館藏雕版基本來源于四堡,且百分之九十為清代遺留的古雕版,只有少數(shù)為民國期間的古雕版。
明清時期,福建連城四堡曾與北京、漢口、江西滸灣齊
并列為我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北京、漢口、滸灣三地的遺址已消失,四堡成為我國唯一一個保存比較完整的雕版印刷遺址。在文化事業(yè)繁榮和興旺的今天,四堡是人們研究古代雕版印刷術的一塊活化石。
四堡地處福建連城縣的西北面,是連城縣內最北的鄉(xiāng)鎮(zhèn),南鄰北團,西接長汀,東部和北部靠清流、長汀,位于連城、寧化、清流、長汀四縣交界處。四堡的雕版印刷業(yè)“源于宋,發(fā)展于元、明,鼎盛于清”,其興盛的雕版印刷業(yè)在歷史上赫赫有名,曾有“遠播江南,行銷海外”之美譽。至民國時期,隨著鉛印技術的傳人和全面使用,雕版印刷業(yè)徹底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曾經活躍的書商書販也偃旗息鼓。
從地理位置而言,四堡地處偏僻,四周群山環(huán)繞。在建國前此處道路崎嶇狹窄,加之交通工具又不發(fā)達,偏遠的四堡似一個“世外桃源”,幾乎與世隔絕,這也是四堡雕版印刷基地以及部分的清代雕版歷經戰(zhàn)亂而仍能得以保存至今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連城縣博物館館藏部分清代雕版賞析
(一)古雕版賞析
1 族譜雕版:這里選取的是清楊氏七修族譜雕版之一――清楊氏族譜人物與地形圖。
清楊氏族譜人物與地形圖雕版:杉木,長方體,長3厘米,寬20厘米,厚5厘米,重200克。面呈黃灰色,雙面雕刻,背面為人物雕刻,正面雕刻有文字、房屋和田園等圖案。保存狀況:基本完整,有蟲蛀和邊緣磨損現(xiàn)象,雕版五分之一處有明顯裂痕。
2 醫(yī)藥古雕版
清仙洞男科藥簽雙面雕版:雜木,長方形,長12厘米,寬23.6厘米,高1.5厘米,重315克。雙面陽刻仙洞男科藥方:一面刻有“仙洞男科第六”至“仙洞男科第十”藥方;另一面刻有“仙洞男科十六”至“仙洞男科二十”藥方。仙洞男科藥簽版是用于治療男科疾病的藥方。保存狀況:較好,邊緣微損,有微裂和多處蟲洞。
3 印版古雕版
清俊昌印版:樟木,長方形,長6.7厘米,寬3.4厘米,厚7.8厘米,重135克。印章正面陽刻“俊昌”二字,上有較厚的墨煙痕跡。保存狀況:品相完整,字跡工整清楚。
4 經書古雕版
清九里八陽妙經雕版:杉木,形狀為長方形,長13.2厘米,寬14厘米,高1厘米,重141克。正面陽刻繁體字“九曼八陽妙經”的內容;背面為平板。保存狀況:殘,多處分裂、缺口和蟲洞。
5 活字古雕版
清木雕活字版:雜木,長方體,長28厘米,寬16厘米,厚2厘米,重200克。活字版托盤由九根小木條垂直分成十個小長方形組成;每個小長方形豎直置三排活字板,每豎排共置20個活字;整塊活字版共600個活字。保存狀況:基本完整。此雕版有較強的歷史沉積感,是四堡雕版印刷遺存中極為少數(shù)的珍貴活字版之一。
清活字套印版:杉木,長方體,面呈灰褐色,多處油漬痕跡,上部染有橙色,下部中心位置、上部從左往右7厘米處及右下角刻有文字。其余部位皆為活字套印處。保存狀況:殘,自上而下三分之一處有一條裂紋、多處蟲蛀,一角磨損。該類雕版數(shù)量稀少,較為珍貴。
(二)古雕版印刷術流程工具賞析
1、清切書刀:由兩塊方形樟木,兩條雜木,中間一條螺旋狀柱體雜木制成。高96厘米,寬35厘米,重2056克。屬于雕版印刷術流程工具。保存狀況:基本完整,有部分木塊脫落。
2、清石墨缸:砂巖石質,呈橢圓形,赤褐色,平口,平底,寬50厘米,長73厘米,高52厘米,石層厚6厘米,重100千克。保存狀況:微殘,墨缸沿口有一小缺口,缸身表面凹凸不平,可見磨損小口。此墨缸為清代人們從事雕版印刷時盛墨所用。
3、清訂書錐:訂書錐上部為鐵質錐體,有銹跡。下部雜木,葫蘆形,墨色,有細微裂紋,長9厘米,直徑2.5厘米,重20克。保存狀況:完整。訂書錐為清代雕版印刷工具之一,用于鉆訂書孔。
4、清獨輪手推運輸車:杉木,狀似三角體,車頭左右各一扶手,扶手長174厘米,獨輪居中心位置,鐵包木,外徑67厘米,內徑40厘米。車身左右各一木質板塊;車輪上方置一長方形木架,用于擁綁物體;車輪前支一橫木,橫木下左右各一立豎直支撐木,與獨輪構成三角架支撐整個車身,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車輪后上方豎直立兩長兩短木柱,重25千克。保存狀況:基本完整一該車卉樸、厚重,有較強的歷史沉積感,為清時期雕版印刷運輸車。
三、對連城縣博物館館藏清代雕版的幾點認識和思考
(一)對雕版印刷的板材質地的認識
從館內藏的清代雕版來看,清代人們用作雕刻的板材主要有杉木、樟木、雜木等。筆者經過對其保存狀況比對分析得出:雕版的板材選用樟木最佳,保存最好,如上文中的清俊昌印版,但此類材質留存下來的雕版數(shù)量稀少;其次是雜木,如上文中的清仙洞男科藥簽雙面雕版;再次是杉木,如上文中的清九里八陽妙經和清活字套印版。
樟木因含有特殊的香氣和揮發(fā)油而具耐溫、抗腐、驅蟲之特點,且木質致密堅硬,有耐腐防蛀之特點,這也是為什么樟木板材的雕版至今能保存完好的原因。由于樟樹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其經濟價值也比較高,因此遺留下來的樟木板材的雕版也相對較少;雜木雖沒有樟木的驅蟲防腐功能,但密度較大,木質堅硬,且較為經濟實惠,雜木板材的雕版狀況也相對比較好些;而杉木與前兩種比較而言其木質較為疏松,防腐防蟲效果就差了些,所以杉木板材的雕版保存狀況就比較不理想了。當然要使木質雕版能保存至千秋萬代,尚需要文物工作人員對其采取消毒、防腐、防霉的專業(yè)技術處理。木質文物的消毒、防腐、防霉的專業(yè)技術處理也是文物工作人員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四堡的雕版印刷術曾有過木活字印刷術的嘗試
一直以來,后世人們提出的研究觀點:四堡――雕版印刷的故地,其是否有“活字印刷”卻鮮少提及。筆者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并試圖搜集各種資料。現(xiàn)從連城縣博物館收藏的征集于連城四堡鄒群處的“清木雕活字版”和征集于連城四堡馬一躍的“清活字套印版”,我們至少可
以知曉:四堡于清代曾有過木活字印刷術的嘗試;特別是近期刊出的連城文史資料中記載:在四堡鄉(xiāng)霧閣村鄒善衡先生家發(fā)現(xiàn)了三盤木刻活字印版,這就進一步說明了四堡于清代曾有過木活字印刷術的嘗試。既然出現(xiàn)過,那為何清代活字印刷沒能替代雕版印刷呢?近日,筆者學閱金岷彬作者《古代活字印刷術為什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術》一文深受啟發(fā),此文對古代活字印刷術為什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術進行了比較深刻而全面的論述。總結比較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兩者的優(yōu)缺點:雕版印刷適用于同品種、多批次,每次少批量的商業(yè)性(書坊)印刷。例如:一部書刻版刻制好后,印書出售,售完可以再印無疑比活字版無法保存印版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活字印刷要從制備單個活字這道工序做起,而制備一套能用來印書的活字印刷,需要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個體的作坊幾乎沒有這個能力,而且即使制備出一套完整的印書活字,每次應用時排版都得重新排過,這又得耗費較大的人力。活字印刷適用于多品種、短工期時間里的小批量印刷。清代四堡的雕版印刷是該地的商業(yè)龍頭,人們的主要經濟來源,當?shù)劁N售的書籍曾有“遠播江南,行銷海外”之說,可見當時所刊印的書籍量之多、涉及面之廣了,也就是說其印刷的書籍不僅不同版本的較多,而且同一版本的數(shù)量恐怕還更多!否則怎么行銷海外呢?清代四堡的雕版印刷業(yè)以個體作坊為主的經營模式和以售書盈利為目的,決定了當時人們歷經嘗試、比對之后選擇青睞雕版印刷而舍棄活字印刷。這也是四堡何以遺留下的印刷較多,而活字印刷芳蹤難覓的原因了。
(三)文物的教育功能
裙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廣袖,上面用朱(赤紅)、白、蒼(青)、黃、玄(黑)五彩絲繪(繡或織)出日、月、星辰、山、龍、花蟲等圖畫。裳畫也用五彩絲繡出宗彝(禮器)、藻(水草)、火等圖案。這些圖畫和圖案的花樣合稱為12章紋。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繪龍、火、山三章,系于腰間革帶,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組綬(寬絲帶做成的花樣垂飾)。腰間還用大帶系束。
發(fā)束于頭頂,著冠(帽子),冠卷有紐,紐中貫以玉笄,扣緊冠與發(fā)。冠上加冕(一塊寬0.8尺、長1.6、前圓后方的平板,又稱冕延,板為木質,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后均勻地垂有12旒(用彩絲作繩,貫串五彩玉珠,稱為旒),每旒12玉,前后共24旒,共用玉珠228顆,稱為玉藻。冠冕旁懸玉,名“充耳”。足著赤舄(厚底鞋,以木復于履底做成,舄前頭上,寬翹,寬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長裙的前裾緣挑起,以便向前邁步)。
后世袞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變化。其他諸候、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數(shù)嚴格按等級規(guī)定依次減為9旒、7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數(shù)也依次減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紋也嚴格按等級遞減,有9章、7章、5章、3章之別。冕服種類名稱,有袞冕、山冕等數(shù)十種。
衣與裳相連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廣:可以作文武官員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禮服,還可以作帝王不視朝時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參加祭禮時的惟一可穿的禮服,在婚、喪、賓禮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平民日常著襦褲,襦是短衣。以短衣長褲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據(jù)說始于趙武靈王。這是從北方少數(shù)民族引進的一種服式,最初是將左衽短夾袍套在長褲之上,稱為褲褶(音襲)服,后來適應漢族習慣而有所改變。貧者著褶,即粗布長襖,顏色多為青、黑兩色。喪服白色。
男子頭為束發(fā)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籠冠、小冠、幞頭、幘、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shù)十種。也有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云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qū)農民戴笠帽。
【頭部分】
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后世所謂的帽子不同。據(jù)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后覆在頭發(fā)上。由此可見,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樣把頭全部蓋住。
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后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稱,它又被用來比喻“居于首位”。
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jù)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后世的瓜皮帽。
帽據(jù)說是沒有冠冕以前的頭衣,《荀子·哀公》:“哀公問舜冠于孔子”,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居領者矣”,楊倞注“務讀為冒”,意思是說務就是帽。后來帽成為正式的頭衣,杜甫《飲中八仙歌》說,張旭“脫帽露頂王公前”,脫帽沒有禮貌,可見戴帽就有禮貌了。
【身體部分】
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詩經·邶風》說:“綠衣黃裳。”但是裳并不是褲而是裙。連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絳系結,然后在腰間束帶。
帶有兩種:一種是絲織的大帶,一種是皮做的革帶。大帶是用來束衣的,叫做紳,古人常說“縉紳”意思是把上朝時所執(zhí)的手版插在帶間,而縉紳就成了仕宦的代稱,“紳士”的意義也就此發(fā)展而來。革帶是用來懸佩玉飾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可見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則不容易看見裘毛的色澤。袍是長襖,據(jù)說里面鋪的是乳麻。一般來說,窮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可見穿袍穿裘有貧富的差別。漢以后有絳紗袍、皂紗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的布并不是棉織品,而是麻織品或葛織品。帛則是絲織的總稱。布與帛也形成了低級衣服與高級衣服的對比,貧賤的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穿麻織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稱。 )
『關于褲子的問題上古所說的褲,并不等今天所謂的褲。《說文》:“绔,脛衣也。”可見當時所說的,很像今天的套褲,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褲子外面的。有襠的褲子叫褲,《釋名·釋衣服》說“褲,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種,類似后世的短褲叉,形似犢鼻,叫犢鼻褲,穿起來便于勞動操作。《史記》說,司馬相如“身自著犢鼻褲”,和奴婢們一起洗滌食具。
1、漂蓬斷梗:飄飛的蓬草和隨波逐流的植物斷莖。比喻生活不安定,到處漂泊。
2、婀娜多姿:形容姿態(tài)柔和而美好。
3、碧綠青翠:十分綠,形容翠綠的,用于寫樹木。青翠:鮮綠、翠綠的顏色。
4、柳暗花明:垂柳濃密,鮮花奪目。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
5、胸有成竹:原指畫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6、一暴十寒: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7、奇花異草:原意是指希奇少見的花草。
8、棘刺母猴:棘:多刺的植物。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獼猴。形容欺騙的勾當或艱難的事業(yè)。
9、然荻讀書:然:“燃”的本字,燃燒;荻:蘆葦一類的植物。燃荻為燈,發(fā)奮讀書。形容勤學苦讀。
10、蒼松翠柏:蒼:青色。翠:青綠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貴品質、堅定節(jié)操的人。
11、薏苡明珠:薏苡: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可供食用釀酒,并入藥。薏米被進讒的人說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誣蔑,蒙受冤屈。
12、牽蘿莫補:蘿:女蘿,植物名。指無法彌補。
13、楚楚可憐:楚楚:植物叢生的樣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松纖弱可愛,后形容女子嬌弱的樣子。
14、瓜葛相連:瓜、葛:都是蔓生植物,其藤能攀附在別的物體上。比喻輾轉攀連的社會關系。也比喻兩件事或兩個人相互牽聯(lián)的關系。
15、絢麗多彩:形容色彩華麗。
16、世外桃源:原指與現(xiàn)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環(huán)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17、飄萍斷梗:隨波逐流的浮萍和植物的斷莖。比喻飄泊無定的身世。
18、姹紫嫣紅:姹、嫣:嬌艷。形容各種花朵嬌艷美麗。
19、出山小草:出山:從山里出來;小草:植物。比喻隱士出來做官。
20、紅豆相思:紅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愛情。比喻男女相思。
21、拔茅連茹:茅:白茅,一種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牽連的樣子。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
22、蒲鞭之政:蒲:香蒲,一種草本植物。以蒲為鞭,柔軟不能傷人。舊時稱官吏寬厚仁慈。
23、葵藿傾陽:葵:葵花;藿:豆類植物的葉子。葵花和豆類植物的葉子傾向太陽。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級對上級的忠心。
24、萬紫千紅:形容百花齊放,色彩艷麗。也比喻事物豐富多彩。
25、披荊斬棘:劈開叢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或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
26、蔓引株連:蔓:蔓生植物的根莖。順著蔓尋根。比喻一網打盡。
27、豆蔻年華: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處女。指女子十三四歲時。
28、蔥翠欲滴:蔥翠:深綠。形容草木等綠色植物仿佛飽含水份一樣。
29、層林盡染:層林盡染,原意是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
30、綠葉成蔭:也指綠葉繁茂覆蓋成蔭。
31、一曝十寒:曝:曬。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32、枯楊之稊:枯:枯槁;稊:植物的嫩芽。枯萎的楊樹又長出了芽。比喻老夫娶少妻。
33、爭奇斗艷:奇:奇異;艷:色彩鮮艷。形容百花競放,十分艷麗。
34、移花接木: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35、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
36、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將要開放時的形態(tài)。也比喻將成年的少女。
37、疏影暗香:疏影:稀疏的枝影;暗香:清幽的香氣。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態(tài),后被用為梅花的代稱。
38、郁郁蔥蔥:形容草木蒼翠茂盛。也形容氣勢美好蓬勃。
39、藕斷絲連:藕已折斷,但還有許多絲連接著未斷開。比喻沒有徹底斷絕關系。多指男女之間情思難斷。
40、古寺青燈:古寺:年代久遠的寺廟;青燈:以植物油為燃料的燈,其光發(fā)青。形容虔誠修行者生活的凄苦與寂寞。
41、心如芒刺:芒:植物的刺。心里像芒刺扎一樣難受。形容心里極其痛苦。
42、枯楊生稊:稊:植物的嫩芽。枯萎有楊樹又長出了芽。舊喻老人娶少妻。
43、枝繁葉茂:枝葉繁密茂盛。
44、踐土食毛:指蒙受君恩;亦泛指起居生活。毛,泛指土地上生長的糧食蔬菜等植物。
45、范張雞黍:范:范式;張:張劭;雞:禽類;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張劭一起喝酒食雞。比喻朋友之間含義與深情。
46、枯木逢春:逢:遇到。枯干的樹遇到了春天,又恢復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獲得生機。
47、蒼翠欲滴:蒼翠:深綠。形容草木等綠色植物仿佛飽含水份一樣。
48、花團錦簇:錦:有文彩的絲織品;簇:叢聚。形容五彩繽紛,十分鮮艷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辭藻華麗。
“涇渭分明”是關于渭河最著名的成語,而究竟是“涇清渭濁”還是“渭清涇濁”這個疑問,曾讓古人糾結了上千年。
榜沙河、灃河、黑河、灞河……渭河究竟接納了多少條支流?或者說,秦川八百里由多少條河流組成?你能數(shù)得清嗎?
為了尋找渭河源頭,考察隊攜一輛掛了加力的獵豹牌越野車,在甘肅省渭源縣的山中奔波數(shù)日,最后,車嘶鳴著,在遍地泥濘的山坡下扭了幾下屁股,便熄火拋錨了。大家下車推車時,忽然全都笑了起來――原來,傳說中的渭河源頭鳥鼠山,就在眼前。
舉目望去,植被稀疏的山灣里,一座并不高峻的山梁在前面豎起。叢林和荊棘在山灣里無拘無束地瘋長,玉米和洋芋則在山下泛著蒼綠。連下了兩夜的秋雨剛剛停息,通往半山腰的道路泥濘得異常難行。穿過一個水潭,我們在疏朗的樹林之間看到了房舍――那應該就是鳥鼠村了。但大家顧不上進村歇息,因為我們還沒有尋找到那條偉大河流源頭的第一滴流水。 鳥鼠山還是清源河? 渭河源頭之爭
踩過泥潭和水潭,爬上實在不能用“高邁”、“雄渾”一類詞語來描繪的鳥鼠山半山腰,我們終于在龍王溝的一片茂密松林里,尋找到了酈道元筆下的渭河之源――鳥鼠山品字泉。
想像中的品字泉最起碼應該泉水如注,才能孕育出渭河這樣一條不知影響過多少王朝更迭、時序變遷的古老河流。然而,眼前的情狀卻讓我們有點失望:黑咕隆咚的泉底看不到一絲水光,3眼泉水早已干涸如斯――難怪1938年學者顧頡剛到鳥鼠山考察渭河源頭后,會撰聯(lián)發(fā)出“長流渭川水,溯到源頭只一盅”的慨嘆。
在這樣的秋雨時節(jié)仍然干涸,疑問和詫異也在我們心中升起:一條流淌千年,濁浪洶涌的著名河流的源頭,怎么說干涸就干涸了呢?大禹時代、酈道元時代的渭河源頭或許就在鳥鼠山,那么隨著時光推移,現(xiàn)在渭河的源頭變遷到哪里去了? 圖為渭河流域風光及涇渭交匯處。無論時局怎么變,當年渭河流經的上游,一直是戎狄的統(tǒng)治地區(qū)。兩三千年前的隴西盆地地勢平緩,山塬起伏,在滾滾奔涌渭河的滋潤下,這里曾經牧草蒼茫,綠草如茵,林木蒼翠,牛羊成群。那些馬背上的民族,就在渭河流域的河谷山坡、山間草甸游牧、生活。
準備渭河之行資料時,考察隊仔細查閱了《渭源縣地形圖》,并注意到縣城南面有一條來自西秦嶺余脈的悠長河流:清源河。所以我們將接下來的目光鎖定在那里――以渭源縣為起點,西北的鳥鼠山已經沒有水流滋潤渭河,而與鳥鼠山相對應的清源河流域,卻是眾多山澗小溪和無名小河匯集。我們車行至這里的山丘之上,俯視四周蔥綠的田野,以及蒙蒙雨霧籠罩的山川大地,吸入的空氣很是濕潤、舒服。
2009年,渭源縣出版的《渭源縣旅游交通圖》上,曾將發(fā)源于豁豁山的清源河赫然注明為“渭河源”。當?shù)乜h志辦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從渭源地方志書上看,渭河在古代曾有3個源頭,即鳥鼠山、清源河、以及與清源河并駕齊驅,發(fā)源于秦嶺南部山區(qū)的鍬峪河。3條源流在渭源縣城東面的河口村匯聚成渭河主流,向東朝著隴西、天水、關中奔流而去。
不過,在鳥鼠山品字泉、清源河、鍬峪河3個源頭“誰是渭河正源”這個問題上,自民國以來就爭論不休。《渭源縣志》收錄的民國渭源人龐煥昀的《渭水發(fā)源說》,是目前較為科學的論斷:他在考察、比較后認定,鳥鼠山來水經常渾濁,而且只要10多天沒有雨水補充,水源便干涸、斷流,應該不是渭河正源;清源河水量很大,必須架橋渡河,應屬正源;至于鍬峪河,雖然流程比清源河長1公里,比鳥鼠山品字泉長20多公里,但它是一條季節(jié)性河流,每到雨季水流充沛,每遇枯水期或干旱則斷流,自然擔當不起渭河源頭之重任。 涇渭分明,孰清孰濁 “涇[渭濁”,還是“渭[涇濁”?
涇渭分明,或許是關于渭河的最著名成語,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上強調了渭河最大支流――涇河的重要性。
涇河這條來自北方的河流,在西安北郊高陵縣船張村附近與渭河相遇,它的源頭遠在400多公里外的寧夏六盤山。涇河在黃土高原縱橫交織的丘壑峽谷中奔流的時候,或許并沒有意識到在黃土高原結束的地方,有一條更大的河流將毫無保留地接納它一路帶來的大量泥沙――于是,當兩河相匯,才形成了這一濁一清的自然奇觀。 圖為渭河流域風光及涇渭交匯處。無論時局怎么變,當年渭河流經的上游,一直是戎狄的統(tǒng)治地區(qū)。兩三千年前的隴西盆地地勢平緩,山塬起伏,在滾滾奔涌渭河的滋潤下,這里曾經牧草蒼茫,綠草如茵,林木蒼翠,牛羊成群。那些馬背上的民族,就在渭河流域的河谷山坡、山間草甸游牧、生活。
渭河與涇河相匯的地方,距涇河剛剛流經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涇陽縣永樂鎮(zhèn)僅20多公里。最早發(fā)現(xiàn)“涇渭分明”奇觀的,應該是當年生活在渭北周原及岐山、灃水一帶的周人,以及往來于涇渭交匯處上游一帶逐水草而居的戎狄。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最早將這一自然奇觀記錄在案的不是本地人,而是距渭水和涇河千里之遙古邶國的一位怨婦:“涇以渭濁,其b。宴爾新昏,不我屑以”――這是《詩經?邶風?谷風》對兩河清濁分明奇觀的描述。按照《詩經》的編排體例,《邶風》屬于古邶國民間歌謠,古邶國則遠在河南湯陰一帶,一位遠在千里之外的民間婦女,怎么會知道涇河水清而渭河水濁呢?后人目前還無法解釋。但究竟孰清孰濁,后來也有過混淆、爭論,但最終得以澄清。
從甘肅涇川到陜西涇陽,跟隨涇河浪頭愈往南走,涇河河水就愈變得黏稠而黃濁。而渭河雖然發(fā)源于黃土丘陵與秦嶺山地交匯之處,但經天水向東流經的地區(qū)多為石質山體,且秦嶺與六盤山脈交接的山林地帶林木還算茂盛,沿途并不見有大塊黃土沖積區(qū)――那么渭河在進入關中腹地、與涇河相匯之后,為什么人們會看到“涇清渭濁”的現(xiàn)象呢?
思考這個問題的不僅僅是現(xiàn)代人。比如在古邶國怨婦發(fā)出“涇清渭濁”哀嘆一千多年后,那位久居長安的大詩人杜甫就曾糾結過這個問題。面對涇渭相聚,他發(fā)出“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的感慨。而在涇河流域各地縣志中,隨處可見古人對清濁問題的記載,而到了清代,這個問題甚至驚動了皇帝――為求證渭河與涇河的清濁,乾隆皇帝專門詔令陜西巡撫考察涇河和渭河的水質,最后在對涇河和渭河實地勘察后,巡撫秦承恩拿出了“涇清渭濁”的奏折。
不過,現(xiàn)代人經過科學證明后,最終得出了一組數(shù)據(jù),終結了這個讓古人糾結了千百年的問題: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4億噸泥沙,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196公斤;涇河未流入渭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輸送泥沙1.78億噸,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僅26.8公斤。從數(shù)字上看,應是“涇濁渭清”。在“涇渭分明”處,我們所看到的“涇清渭濁”現(xiàn)象,不是河水本身的渾濁度所致,而是由于渭河所流經地區(qū)的土壤所含的礦物質所致。 秦川八百里 渭河接納了多少支流?
一條大河誕生,必然有一座蒼茫的山嶺為她提供充足的水源。如果能夠從渭河上空居高臨下,做一次鯤鵬展翅式的鳥瞰巡游,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一條山嶺如影隨形,陪伴了古老渭河從誕生到歸入黃河的全部路程――這條山嶺就是秦嶺。
秦嶺挺起高隆的脊梁,就像一位慈祥的父親,矜持而安詳?shù)刈o衛(wèi)在渭河南岸。那么,渭河究竟匯聚了多少條來自秦嶺的河流?或者說,秦川八百里,是靠多少條秦嶺之河組成的呢?
答案是個未知數(shù)。
在渭河上游的隴西境內,當渭河被黃土高原干旱、焦枯的大地吸盡大部分流水之際,一條發(fā)源自秦嶺南部深處的河流,便奔流到武山鴛鴦鎮(zhèn)附近,及時補充了渭河的力量――這條河叫做“榜沙河”。
接著,眾多小河和山溪從秦嶺北坡的溝峪河谷流下來:斜峪、湯峪、澇峪、太平峪、灃峪、潼峪……古人說,秦嶺北坡有七十二峪,其實如果從天水境內算起,密布在秦嶺北坡的大小谷峪,數(shù)量應以百計。這些隱匿在秦嶺山林里的谷峪,既是古代溝通秦嶺南北交通的孔道出入口,也是秦嶺山水下泄的水道,奔涌著自秦嶺山林深處流來的清澈山水,從南岸的每一個谷峪注入渭河。清澈的流水如和風細雨,在這些數(shù)不清的山澗河流的滋潤下,渭河在天水境內的西秦嶺山間開拓出一條道路,以飛濺的浪花澆灌了兩岸谷地里的小麥、玉米和果樹。
到了天水與寶雞交界處,高聳的秦嶺和順勢南下的關山傾下身子,逼迫河水在千回萬轉的山谷間尋找去路。這時,自大散關奔流而下的清姜河,已經簇擁著一堆堆雪白的浪花,迎接渭河的到來。隨后,在天水市秦州區(qū)西南一個普通的小山村里,渭河又與西漢水相遇――這里也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山村里山壑縱橫交織,很難判斷哪條溝渠里的水流入黃河,哪些水流注入了長江。但坐落在村子中央的龍王廟,卻讓考察隊可以輕易找到黃河與長江的分界點――這座坐北朝南的廟宇的神奇之處就在于,每逢雨天,一南一北兩面檐水分別注入了嘉陵江上游的西漢水和渭河支流藉河,所以當?shù)厝艘舶堰@座龍王廟叫做“分水閣”。
早在商周以前,墨就已經作為一種黑色顏料,開始用于書寫。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墨是1975年湖北云夢秦墓出土的墨塊。據(jù)宋人李孝美在《墨譜》中記載: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所做。陶宗僅在《輟耕錄》卷二十九中云:“上古無墨,竹挺點漆而書。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他們所講的墨就是古代的“石墨”,它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所制成,使用時從研石在硯石上磨成粉末,再滲以水融成墨汁使用。
秦漢是墨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時期,這時出現(xiàn)了松煙墨。松煙墨就是用松木燒出的煙灰,再拌之以漆、膠制成,其質量遠遠要勝過石墨。但是這時期的墨沒有制成錠,而只是作成小圓塊,它不能用手直接拿著研,必須用研石壓著來磨,這種小圓塊的墨又叫“墨丸”。到東漢時發(fā)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趨于規(guī)整,從小圓塊改進成墨錠,它經壓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著研磨。漢代的墨很珍貴,一般人是很難得到它的。當時已形成了全國制墨中心,即渝麋(陜西省千陽縣)。
三國時,我國的制墨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當時西安人韋誕,工書法,善制墨,所制“仲將墨”或“韋誕墨”已被史書記載。
唐代制墨業(yè)空前興盛,制作益精,名匠輩出,制墨中心從陜西地區(qū)擴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有名。在唐末乃至歷代各朝中最負勝名的制墨大師奚超,就是河北易州人。唐后期,奚超等人因避戰(zhàn)亂遷居歙州,與其子奚廷圭以黃山松煙為原料,改進調膠、搗松等工藝,所制之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聲名大作,因此得到南唐李后主賞識,賜姓李,并封李廷圭為墨務官,李廷圭墨由此揚名天下。
中國最為有名的墨是徽墨。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轄歙、休、夥、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制墨業(yè)形成了“家傳戶習”的盛況,自此,墨便統(tǒng)稱“徽墨”。徽州成為當時中國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為了墨中之精品,譽滿天下。
清代,是徽墨的又一個新時期,這時出現(xiàn)了曹素功、汪近圣、汪節(jié)庵、胡開文“四大墨王”,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說。曹素功早期憑借明末著名制墨家吳叔大的墨模制墨,改“玄粟齋”為“藝粟齋”,創(chuàng)制了“紫玉光”、“天琛”、“千秋光”、“天瑞”及集錦墨“豹囊叢賞”等名貴之墨,走上了徽墨之冠的寶座。汪近圣,原系曹素功家的墨工,后在徽州府城開設鑒古齋墨肆,其墨雕之工,裝飾之巧,無不備美。汪節(jié)庵為歙派制墨業(yè)代表人物,善集錦墨。四大墨王中最后一位是胡開文,是徽墨休寧派制墨業(yè)的后起之秀。原店在休寧,乾隆四十七年在安徽海陽、屯溪兩處開設墨肆,由長子、次子主事。同治三年四世孫在蕪湖創(chuàng)設“沅記胡開文”。光緒年間五世孫胡祥均在上海開設“廣戶氏胡開文”。爾后,胡氏后裔又在歙縣、杭州、廣州等十多座城市分設墨店。至清末,胡氏墨風靡神州,行銷世界,胡氏的“蒼佩室墨”是其代表作。
墨之種類
以制作材料論,墨有漆煙、油煙、松煙、全煙、凈煙、減膠、加香等種類。漆煙是墨之上品,乃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十余種名貴材料制成。而徽墨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等特點,更有“一點如漆、萬載存真”之美譽,是書畫家的必備用品。
以用途區(qū)分,墨大體可分為貢墨、文人自制墨、集錦墨與零錠墨等類別,各擅其美。據(jù)乾隆《歙縣志?食貨志》載,墨除供品外,可分為文人自怡、好事精鑒、市齋名世三大宗。其中貢墨與文人自制墨為歙縣墨商把持,集錦墨為休寧商人所操控,而零錠墨即平民用墨則由婺源墨商掌握。由于胡開文的崛起,休寧奪取了歙商制墨的領地。
早期文人自制墨,以南唐韓熙載制“麝香月墨”與宋蘇軾制“雪堂義墨”為代表。時至清代,文人自制墨達到高峰。大批文人雅士、書畫名宿、社會名流紛紛將自己的情趣、愛好、追求,寄托于朝夕相伴的文房用具中,自行設計墨的款式、造型、圖案,再交由指定的墨店生產。文人自制墨一種是作為贈人或自存的佳品,有上款、官銜、職務等。如:某某清玩、清賞等。而文人自用珍藏玩賞之墨。墨面不但有齋號室名,更有詩詞佳句以及自己得意的書畫作品、歷史典故、風景名勝等題材。常署某某珍藏、家藏、藏煙、書畫墨等。其形狀不僅有長方形,還有古錢形、瓦當形、仿古器形、古琴形、銀錠形等,不一而足,甚具情調。
從文化品位與含量角度考察,自制墨最能體現(xiàn)士林雅趣。文人學者、書畫名流、達官士紳往往要求墨家按自己的意愿情趣訂制、題銘,甚至自己親手制作,文化主體性甚強。如為結交饋贈而制者,如曹寅制“蘭臺精英進呈墨”、吳守墨制“蘭樵主人藏墨”等;為自用精鑒日珍藏者,如宋犖“綿津山人鑒賞”墨,梁清標“樵林書屋”墨,紀曉嵐“觀奕道人吟詩之墨”等,均價值連城。因是按需訂制小批量生產而需要刻模,所以其煙料、花紋、做工精制周到,多因百年如石,一點如漆、宜書宜畫等優(yōu)勢而備受青睞,成為后人苦苦尋覓的精品。
清代,文人自制墨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突破了前人窠臼,大大提高了墨文化的內涵和品位。題銘內容或反思歷史,徹悟人生;或期許騰達,盼望長壽;或寄托情懷,自矜清高;或潔身自好,孤芳自賞;或吟風弄月,感物傷懷等等,全面反映出傳統(tǒng)時代文人雅士的真實心態(tài)。
因墨在文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所以多有前人專門著述傳世。如宋代李孝美的《墨譜》、姚貫之的《墨經》,明代沈繼孫的《墨法集要》、程君房的《程氏墨苑》、方于魯?shù)摹斗绞夏V》、麻三衡的《墨志》;清代曹素功的《曹氏墨林》、汪近圣的《鑒古齋墨藪》;今人周紹良的《蓄墨小言》、《清墨談叢》等,為后人全面深入了解墨史、墨趣,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墨之功用
毋庸置疑,墨的功用首在書寫。屆時需要研墨。步驟是先將清水滴入硯池(亦稱墨海),一手執(zhí)墨,便可研磨。食指要放在墨頂,拇指與中指夾在墨條的兩側,使之與硯池摩擦。開始時按壓稍重,研磨時用力要輕,且既慢又勻。所謂“磨墨如病”,意指遲緩之節(jié)奏也。因快則打滑,反而不美。方式大致有三:一為垂直推拉,前后研究;二為斜角度前后或圓旋轉研磨;三為不規(guī)則隨意研磨。而無論那種磨法,均無須過于用力,否則無法磨出光澤。閨秀少女,最宜磨研,動作舒緩,神態(tài)怡然,諸美齊備,風雅無邊。所用之水,最好是井水、泉水,要新鮮清澈。反復研磨,墨汁可成。所需墨大量,則要將磨好的墨汁移于另外容器。硯池之宿墨腐敗后須清除洗凈,不應加水再磨,不然徒勞無益。墨的濃度,因用途不同而稍有差異。過濃則枯澀,過淡則洇紙。中華自古“書畫同源”,尤其在國畫領域,有“墨分五色”之說,用不同層次的墨色即“濃、淡、干、濕、焦”來表現(xiàn)自然界繽紛的色彩。而五色之分,關鍵便在于墨之濃度。
在醫(yī)學領域,墨曾長期被用作中藥以療疾。據(jù)周作人《魯迅的故家?病》載,魯迅之父因病吐血。“根據(jù)‘醫(yī)者意也’的學說,中國相傳陳墨可以止血,取其墨色可以蓋過紅色,于是趕緊在墨海里研起墨來,倒在茶杯里,送去給他喝。……這以后卻也不再吐了。”看來還是有些效力。
從實用角度言之,墨汁的發(fā)明可謂功莫大焉。清同治四年(1865年),湖南湘鄉(xiāng)書生謝松岱來京就讀于國子監(jiān),因深感研墨受取水、硯臺和溫度等條件制約,又耗時不便。若需急用,難免手忙腳亂,有失大雅也。松岱經過“屢試屢誤、屢誤屢悟”,終于研制出可以與墨錠媲美的墨汁,墨色光潔,耐水性強,不洇紙,不褪色,幽香沁人,使用方便。于北京外城琉璃廠開店銷售,并很快被使用者接受并獲好評。
松岱自書楹聯(lián)“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并取聯(lián)首各一字,取店名為“一得閣”。“一得閣墨汁”之創(chuàng),具有劃時代意義,并一舉名揚于天下,產品遍布神州大地及海外。作為老字號與文化品牌,“一得閣”至今仍存,表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
墨與文人雅士朝夕相伴,在記述歷史、傳播文明,抒感、承載藝術等方面助人多多,形成了完備高深的中華墨文化系列。而今,因書寫方式的改變,作為我們的老友的墨,已與我們漸行漸遠。但我們不會忘記它曾為中華文明做出的貢獻,而認真梳理其來龍去脈,無疑也是弘揚墨德、延續(xù)墨趣的方式之一。
墨之典故
羲之吃墨
王羲之自小就開始學習書法。據(jù)說就連他平時走路,也隨時用手比劃著在身上練字,日子久了,連衣服都劃破了。
為練得一手好字,王羲之整天都在書房里練字,甚至廢寢忘食。有一次,他照例一拿起筆來,就忘了周圍的一切,興致越寫越高。從早上寫到晚上,又從晚上寫到深夜,夫人端來了飯食,涼了又熱,熱了又涼、他也顧不上吃。有一個字,他寫了不知多少遍了,始終不滿意.于是再寫。他就這么個脾氣,任何一個字,甚至一筆一畫,不練到自己滿意的地步是不會罷休的。這樣,不知不覺,迎來了雄雞的第一聲啼鳴,他這才感到,是該歇歇了,肚子的確餓了。他隨手抓起一個饅頭,蘸著一碟豆醬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因為這種吃法簡便,可節(jié)省不少時間。吃著吃著,他忽然皺起了眉頭。原來,他對剛才落筆的一個字不滿意,覺得需要改一改,于是一邊用饅頭蘸著“豆醬”咀嚼著,一邊繼續(xù)練字。
這時,夫人又走進來勸他休息,一看,先是大吃一驚,接著“咯咯”地笑起來。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王羲之聚精會神地練習毛筆字,一只手抓著饅頭不知不覺伸到了硯池里,沾著墨汁吃起來,顯然,他是錯把墨汁當成豆醬了。王夫人笑著拿來銅鏡,王羲之一看,只見滿嘴是烏黑的墨汁,不由得也哈哈大笑起來。
茶墨俱香
北宋文學家、詩人、書畫家坡(蘇軾),在一次斗茶比賽中得“白茶第一”。史學家司馬光問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君何以愛此二物?”東坡笑而答曰:“奇茶妙墨俱香。”“于是,茶墨俱香”遂被后人傳為美談。
中國士大夫、文人畫家,以茶會友,以茶論文,以茶抒懷遣興,茶與墨(書畫)從而結下不解之緣。茶道是一種意境,一種精神修養(yǎng),以此融入藝術作品、賞畫與品茗,相濟相伴。歷來畫家如趙孟、唐寅、文征明等人以茶為題材,以茶道為意境,留下不少書畫佳作。
近年上海國畫教育家黃若舟,曾經假上海豫園湖心亭茶樓舉行“茶畫緣”,展出國畫作品。江西畫家胡定元,以《黑池飄茶香》為題,創(chuàng)作128幅大型茶文化組畫,蓋“茶”字由“艸”、“八十”、“八”所數(shù)組成。此組畫在“94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期間展出。溫州畫家林曉丹的《品茗圖》和《茶道圖》引起日本、韓國、新加坡、茶人的青睞。 “95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期間,又舉辦“茶墨俱香書畫展”,有幾十位書畫家的作品參展,豐富了“茶墨俱香”的內涵。
惜墨如金
惜墨如金,原是畫史評論北宋山水名家李成的繪畫藝術時所用的成語。李成,字咸熙,長安人。原是唐代皇室,五代時避亂于山東營丘,故又稱李營丘。李成學問高深,為人磊落不凡,但仕途失意,寄情于山水之間,對權貴采取不結交的態(tài)度。一次有位姓孫的顯赫人物慕名求畫,李成斷然拒絕,那人只能用別的方法搞到其畫。當李成在其家看見掛著自己的畫,便憤然拂袖而去。這在當時,被士大夫看作是人格高尚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