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童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媽媽在的時候,我是非常快樂的,媽媽非常疼我,愛我。甚至連自己洗澡都要媽媽洗。直到2008年,媽媽查出了癌癥晚期,只有8個月的生命了。我的心,徹底碎了。我一個連7歲都還不到的我就從此踏上了無母愛的生活。但是媽媽很勇敢,撐到了2010年,而且病治好了。我們全家都歡呼雀躍,很高興,而我也是如此。但是好景不長,在2011年的11月份,媽媽又再次發作,原本高興的親人們都心事重重。在2013年11月23日,媽媽去世了,外婆哭了兩天兩夜,嗓子都說不出話來了,之后外婆經常哭,導致心有堵塞,一直吃藥,身體不怎么好。
爸爸之后給我找了后媽,每天我都以淚洗面,難道爸爸就不愛媽媽了嗎?一日夫妻百日恩,怎么忍心啊,都不考慮我的感受。以前,爸爸都會關心我,給我倒茶喝,現在都去關心那個人了。每個人的命都不同,我也認了。只能聽天由命。
我恨我自己,為什么得病的不是我,而是媽媽。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老天為什么要這么對我啊,為什么啊?
糗事一:“一屁成名”
在《奔跑吧兄弟》播出的前兩期,鄭愷還一直以帥帥的形象出現在鏡頭前,中規中矩,甚至有些不顯眼。但是,在第三期中,鄭愷的一個舉動讓他瞬時成為“奔跑團”最具話題性的人物。
第三期在韓屋的游戲環節,是從清晨一起床就開始錄制的,明星們都沒有洗臉化妝,甚至沒有去廁所。在一個舉杠鈴的環節,由于用力過猛,鄭愷便上演了一出“放屁戲碼”。坐在鄭愷身后的李晨及其他兄弟紛紛如中彈般表現夸張地倒地,鄭愷則臉紅著極力解釋。
出乎意料的是,原本在娛樂圈不溫不火的鄭愷,在此次事件后,微博粉絲激增百萬,意外走紅。以前只想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的鄭愷,卻因為“放屁事件”變得更加幽默,更加放得開,也更加自信了。
不僅如此,既有自黑精神又有經營頭腦的潮男鄭愷,干脆原創了“跑男概念版”的PP褲。PP褲后面那一朵呆萌的蘑菇云,儼然成了他的標志,而且褲子在網絡上的銷量還很好。
糗事二:褲子事件
就在《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的播出接近尾聲的時候,一直笑料不斷的鄭愷再度向觀眾擲出一枚重磅“搞笑炸彈”。
這是一個比兩腿劈叉長度的游戲。游戲開始時,隊長鄧超還打趣地說:“很快就能回到童年穿開襠褲的日子了。”誰知話音剛落,只聽一聲不和諧的“呲啦”聲,鄭愷劈開腿后,褲子便成了一條“開襠褲”。鄭愷滿臉通紅,尷尬地繼續游戲。
不知這次的爆笑出糗,鄭愷又能圈來多少粉絲?
不怕糗事,收獲人氣
經歷了這兩次的糗事,原本帥氣的偶像,成了標準的諧星。但鄭愷卻好像并不介意,反而樂在其中。有人問他,和彭于晏比誰更帥時,鄭愷幽默地說:“肯定是彭于晏帥呀,我看了彭于晏都覺得他帥,我是諧星來的嘛!”
鄭愷在《奔跑吧兄弟》中真實又賣力的表現,給觀眾帶去了歡樂,也給自己帶來了人氣。不怕出糗的鄭愷笑著說:“我從來沒有要求節目組哪段不讓播,我反而要求他們全都播……”“偶像包袱?我從來就沒有。” 放下偶像包袱的他,發掘出了自己更多的搞笑潛能。
鄭愷小檔案:
出生日期:1986年4月17日
星座:白羊座
血型:AB型
身高:178cm
體重:65kg
出生地:上海市
畢業院校:上海戲劇學院
代表作品:
《奮斗》《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非常幸運》《私人訂制》《前任攻略》
主要成就:
2013優酷影視盛典電視劇最具潛力演員
2013風尚中國頒獎盛典風尚影視新人獎
《沉淪》中,留學生“我”,在異國的校園與社會中痛苦彷徨:
槁木的二十一歲!死灰的二十一歲!
知識我也不要,名譽我也不要,我只要一個安慰我體諒我的“心”,一副白熱的心腸!從這副心腸里生出來的同情!從同情而來的愛情!
我所要求的就是愛情!
郁達夫發出的叩問,直到現在,仍籠罩在一代代青年身上。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青春,以電影的形式呈現,70后有《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80后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90后則有《小時代》(雖然不是很恰當)。在文學領域,青春敘事同樣是符號化的呈現。
一代有他們的“組織部來的年輕人”,知青一代有他們的“遙遠的清平灣”,大院子弟有他們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農村的苦悶青年也有“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任何群體的青春敘事,帶有強烈的時代痕跡,并影響了他們的時代,以及我們的時代。
我們也看到,對青春和愛情的書寫,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的薄弱環節。恰恰是這個不大引人注意的缺失,使文學失去了大量讀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價值觀還是愛情觀,無論是社會問題還是心理問題,青年是任何一個時代的風向標或晴雨表。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文學中的青年形象和青春氣息逐漸黯淡甚至消失了,一種中年的甚至暮氣的味道開始彌漫,我們很難在文學中看到青春的身影。新世紀以來,青春形象基本上是在網絡寫作中完成的,但網絡中的青春形象大多比較模糊。這與網絡文學作者大都年輕,缺乏歷史記憶有關。
本專題選取70后、80后、90后的三位作家瓦當、張怡微、徐曉,分別講述他們的青春記憶、校園記憶以及對文學和時代的思考。瓦當是當代70后作家的重要代表,魔幻與現實結合的寫作道路,使他成為山東作家的一個符號;張怡微成名于新概念,書寫80后一代人的青春和焦慮,近些年身處臺灣,以不同的視角審視大陸和臺灣;徐曉還是在校大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寫小說,或者以小說家的身份寫詩,其作品觸及的尖銳的社會矛盾,讓人看到了90后作家的厚度和廣度。
他們三人,生活狀態、寫作狀態迥異,卻有一個共同點:都生活在大學校園里,教師、博士生、本科生,三個標簽顯然不具備劃分歸屬的可能,但多少可以提供一種解讀的視角。
【關鍵詞】電影 愛 生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24-01
我與電影只是一粒沙。
1999年我有幸考取了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每天徜徉在這神圣的殿堂中,我跟著宿舍的才女們變得“文藝”起來。
在這之前,我對小說的了解僅僅局限于初、高中語文教材,對電影的記憶也永遠定格在農村的露天電影院。入學第一周,宿舍六姐妹集體出動在學校的禮堂看了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記得宿舍的張才女看到中途就嚎啕大哭,我沒有她那么高的情商,沒哭,也沒記清楚其中的經典臺詞,但我總覺得它剛好應驗了《詩經》中的那句:“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不久,讀了張愛玲的書,這樣的臺詞便烙印在腦海了: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自此,《詩經》中的棄婦詩和張愛玲筆下的負心漢深深地影響了我的愛情觀。
大二,花樣的我們,看了那部《花樣年華》,王家衛執導的。張曼玉迷離的眼神,一絲不茍地愛司頭,欲說還休的嬌怯,還有那頻頻更換的旗袍,無不吸引我們的眼球。尤其那句:“假如我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我的心都被揉碎了。那一年,幾乎所有的班級活動中,男女生最愛唱的歌:一首是電影《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My hart will go on”,另外一首是熱播青春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的主題曲“等你愛我”。
時隔多年,再看當年的青澀女孩講述《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那句“我愛你,與你無關!”對待愛與不愛是那樣的泰然自若、處世不驚。
2011年,臺灣作家兼編劇的九把刀自編自導的青春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又將我們這些當年懵懂,不懂愛情為何物的女人帶回到那個愛情至上的年代。其實想起來,那些年,我們在學校視聽室看的愛情電影還真不少:《卡薩布蘭卡》、《音樂之聲》、《魂斷藍橋》、《羅馬假日》、《保鏢》、《人鬼情未了》等。這些經典愛情片成了我們初戀的啟蒙教材,男女主人公的臺詞也成了我們模仿的重要橋段。
此時,我深信泰戈爾那句:相信愛情,即使它會給你帶來悲哀也要相信愛情。喜歡讀那句:“綠葉在愛之時成為花朵,花朵在崇敬之時成為果實。”
正如趙薇的近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重點不在于青春,而是逝去。有人說,青春是場落寞的狂歡。我想說,繁華已盡!
生活并不像電影,生活比電影更艱難。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不知什么時候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突然發現,很多電影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甚至比生活還殘酷。
電影中的富貴敗了家,種下了苦根,正如我的姥爺。據說我的姥爺家當年家境盈實,可姥爺賭博成性,即便身強力壯的姥姥軟硬兼施也沒法讓他改邪歸正。最終,他輸了個精光后因沒臉見人跑了,把六個孩子扔給了只有三十多歲的姥姥。
在我的記憶中,每到冬天,我母親腳上的凍瘡復發,膿水粘在鞋襪上,到晚上,她必要咬著牙,扯掉粘在傷口上的襪子抹藥膏,而她那兩個畸形的腳后跟,小小的,像個嬰兒的腳。每看到此,我們都格外的痛恨姥爺,因為,他走后的那個初冬,姥姥一個人碾場,把不到周歲的母親放到場上,孩子蹬了被子,兩只腳就給凍掉了。
母親早逝,早在我不到七歲,大哥不到十三歲就離開了我們。今天,我已為人母,每聽到孩子稚嫩地叫媽媽,我的心總要痙攣許久。可能我對孩子的溺愛也源于自己從前的種種缺失。還有,我那可憐的母親一直是我心中的隱痛。看過《我的父親母親》,我可憐我的母親在她最美好的年齡,沒有得到父親的垂憐,更無須談愛情。她自小吃了不少苦,嫁到我家后,父親在礦上工作,常年在外。而我家又是舊式的大家庭,一大家子人,免不了婆媳、姑嫂、妯娌間的矛盾。可我母親,用她殘弱的身體,除了隱忍,就是默默流淚。可能長時間的抑郁,最終,讓她狠下心,離開了我們兄妹四個。
心里默默地念著: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
只當我從臥室的窗外望悠遠的藍天,
我覺得我母親凝注在我臉上的眼光
布滿了整個天空。”
母親,你不知道我有多思念你!……
2003年畢業前夕,和友人觀看了《我的兄弟姐妹》,這一次,我沒能忍住坍塌的淚腺。母親是1983年離開我們的,這一年,母親離開我們已經二十年了。看到影片中的四個兄弟姐妹失散多年,梁詠琪飾演的姐姐尋找弟妹的情節,尤其是最小的妹妹被送人的一幕,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雖然,三個哥哥和我沒被父親送人,但我們成長中的辛酸又豈能是電影中個把鏡頭、三兩句臺詞,煽情音樂所能表達到的。
記憶中的我瘦瘦弱弱的,脖子上總掛著一把鑰匙,我放學最早,自然負責摘菜,壓面條等工作。而我的大哥十五歲就被父親單獨一個人留在了農村,為的是守住自家那些房地。二哥在煤礦險些被那些二流子帶去抽大煙,父親的毒打和隔離及早地將這棵即將長歪的樹苗糾正過來,使他成為了一名警察。從小得了肺結核的三哥,從部隊回來又查出患了心臟病,好在病情不嚴重,一家三口日子過的也很美滿。我從小總把自己幻想成灰姑娘、丑小鴨,我在內心中一直渴望自己有一個華麗的變身。但現在,我釋然了,我們兄妹四個能健康地成長,每個人都有很好的歸宿,我們都要學會感恩。
清明帶著四歲的女兒回老家給母親掃墓,到今年,她離開我們整整三十年了。人群中我看到了一個纖弱的男孩子,處于同病相憐,我拉著這個遠房侄子讓他和我的女兒結伴玩耍。她的媽媽是堂哥出獄后從領來的媳婦,當年只有十六歲。記得是父親從海石灣接的站,剛開始她誤以為我三哥是她未來的丈夫,還滿心歡喜。等回到了老家,自己未來的老公竟然大大超出了她的所有想象。這個女孩讓我想起了王全安的一部電影――《圖雅的婚事》,一樣的異域風情,一樣的改嫁。而這個小我幾歲的嫂子改嫁的結果是不僅僅拋棄了欺騙他的丈夫,也拋棄了自己的骨肉,讓我這個侄子,過早地體味了人間冷暖。
自類型電影概念引入中國后,已經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發展出有別于好萊塢類型電影,帶有含蓄內斂氣質,稱之為中國特色的新類型電影。這是電影藝術創新的需要,也是中國電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趨勢。近年來非西方標準的國產類型電影最具規模的便是“小清新電影”。相對好萊塢的高成本批量制作,國產小清新電影低成本、大產出更符合中國國情,于是刺激了各大影視公司紛紛批量生產。中國電影向市場化、產業化轉型,這些新興起的類型電影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隨之出現的種種問題和現象,學術界也對此爭論不休。早期小清新電影只是影評人、觀眾對含有小清新風格的電影統稱。時至今日,小清新電影的概念已經泛化,因此在探討小清新電影的問題上越來越多地存在誤區。只有確定了它的本質定義后,對國產小清新電影的研究才具有根基和支柱,才能在此基礎上擴建。本文對小清新電影的定義正是回歸本體的體現。
一、“小清新”以及中國小清新電影歷史流變
“小清新”最初源起于IndiePop,是20世紀80年代英國一種以清新唯美見長的流行音樂流派。其中“清新”一詞通過《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可以理解為這種“清爽不落俗套”的風格。“小”的理解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小資情調”的借尸還魂[1],但本人認為,小資與小清新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人群,后者不是對西洋文化盲目崇拜,他們更喜歡樸素自然。另一種說法,“小”代表著小眾,即相對于中國的總人口屬于小眾。因此早期研究小清新族群的學者預言小清新將面臨被收編的命運[2],但目前看來卻恰恰相反。隨著其自身的發展,這一小眾早已不足夠小,至少在中產階級青少年亞文化的層面上,“80/90后以消費登場”,小清新在某種程度上逐步趨向主流文化。[3]151-152
分析我國小清新電影受眾成因看,其一,他們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成員,由于兒時學業繁重造成對“青春的缺失”,使得他們過早陷入對童年的懷舊;其二,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孤獨成長,使得這一群體注重自我內心感受。我國小清新電影為80、90后營造了這種懷舊、自我沉浸、清新不落俗套的氛圍,因此廣受歡迎。盡管小清新族群相對13億中國人口來說仍是小眾,但分析國內電影市場觀影年齡層次,這一“小眾”已經成為主流人群,并且仍處于消費能力上升狀態,未來的潛力巨大從而保證了小清新電影的商業保險系數和最大投資回報。
臺灣小清新電影作為我國小清新電影重要組成部分,自2002年《藍色大門》開始涌現出大量優秀作品,《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大陸小清新電影發展不可否認地提供了模板式借鑒。大陸小清新電影的開篇究竟是哪一部目前學術界仍眾說紛紜,有學者將2007年金依萌導演的《非常完美》作為開端[3];但在百度新聞中搜索,最早使用小清新定位的電影是馮小剛導演的《非誠勿擾》[4]。也有學者認為張藝謀導演的《山楂樹之戀》是大陸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清新電影。爭論不下,歸根結底的分歧在于學術界對小清新電影的定義模糊,這里留下一個討論議題,后文會詳細闡述。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絕對是大陸小清新電影的巔峰之作,一時間懷舊的校園風充斥影壇,之后國內的小清新電影《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會或多或少找到《致青春》的類型元素。目前在我國,小清新電影結合臺灣青春片、大陸文藝片的優勢,被各大影視公司生產出一批又一批小清新模式的商業片。
不僅如此,結合新媒體發展,電影創作大大降低門檻,小清新微電影作品數量驚人,國內各大視頻網站搜索總計達到2470部。盡管小清新電影、微電影題材廣泛,但整體在敘事、視聽語言上仍舊可以總結出可供識別的一系列類型公式。
二、關于國內小清新電影定義的分析
目前很多學者專家從小清新電影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提出了界定,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有以下兩種。
祝媛《小清新電影的分類及特征分析》中提出“小清新電影可看成是青春片的次類型”[5]。將小清新電影從題材角度歸為青春片的范疇研究,這是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那么何為青春片?青春片專門指講述青春期的電影,根據人類心理和生理的青春期,年齡在13到18歲之間(也可以向前或向后延續若干歲)的少年。[6]前面提到過的《山楂樹之戀》《非常完美》之所以受爭議,正是因為在青春片的概念下分析國產小清新電影造成的,包括早已被觀眾認可的小清新電影《失戀33天》《等風來》也都不屬于青春片范疇。早期小清新電影從校園青春片發展而來,但近年來我國小清新電影題材廣泛至少包括以下三類:部分青春片、部分言情片、部分同性題材影片[3]151-152。因此定義小清新電影,在青春片的語境下下定義是不科學的。青春片與小清新電影存在交集,但二者已經不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王??在《作為一種電影實踐的“小清新”》中總結小清新電影特點,隨后被廣泛用作區分其概念的定義:視聽語言上注重唯美造型,十分偏愛側逆光和魔幻時間的使用,大量使用情緒音樂;主人公不超過三十歲,主要描寫校園及畢業后幾年愛情故事為主線,價值觀判斷比較主流,絕少涉及歷史政治主題。[3]151-152可以說在此之前,沒有人對小清新電影做出更加全面準確的特征總結,并且符合“概念的定義內涵,可定義為其特征之和”[7]的標準。但仔細分析上述描述,對小清新電影的類別歸屬不夠明確,在有關視聽語言方面表述不夠清晰、系統,定義尚需完善。
三、小清新電影定義方法和小清新電影定義
“本質定義乃是用基本特征去解釋事物本身的句子。它只包含事物的本質要素,嚴格的本質定義必須是類加種差兩個要素合成。”[8]根據上述形式邏輯學原理探索小清新電影的本質定義,本文從類和種差兩個要素界定我國小清新電影。
“類”是指表現出主體和其他同類物體所共有的部分本質。“類”的概念通常在電影中表現為電影“類型”。目前國產小清新電影突破了青春片的范疇,游走在商業片與文藝片之間,單純將其歸于哪一類都不恰當,于是我國的小清新電影自立門戶為新的類型。為便于分析,本文將我國小清新電影分為狹義的校園小清新電影、廣義小清新電影。在這里引入另一個概念,好萊塢“類型電影”定義,“我們把含有許多相像地方(主題和題材、圖像和符號等)的影片歸為一類;并總結出類型公式,按照這些類型公式成批制作出的電影稱為類型電影”[9]。“外來理論”聯系中國電影實際,僅以校園小清新電影為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兩部影片取得票房成功后被競相模仿,之后上映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重復著前兩部電影的公式化情節、定型化人物、圖解式視覺形象。因此,中國小清新電影自行一套,在“類型電影”的概念上,與傳統好萊塢類型電影被視為兩個平等的研究對象。
本質定義中的另一要素“種差”表現為主體的部分本質和其他同類異種之差異者。中國小清新電影一直走低成本路線,并表現出與好萊塢類型電影恰好相反的敘事風格。好萊塢類型片與我國小清新電影相對比,前者影像色調濃墨重彩,后者清新唯美;前者短鏡頭堆砌、剪輯節奏快、重敘事,后者標準化長鏡頭、節奏緩慢、重抒情;前者高昂的英雄式主題曲,后者鐘愛治愈系音樂;前者大多是英雄拯救世界,后者注重自我感受。國產小清新電影的特征與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和中國觀眾審美趣味是分不開的。本文從以下五個角度詳細闡述:
(一)淡雅的影像公式。小清新電影最大的特點是視覺影像的小清新風格,也作為判定小清新電影的第一要素。首先,色彩追求淡雅的懷舊風。我國小清新電影完美體現了中國元素的色彩搭配:中國紅、暖黃、蔚藍、嫩綠,缺一不可。學生時代的開學典禮,中國紅搭配黃色標語的橫幅隨處可見,教室里暖黃色油漆木質桌椅,都是小清新電影里必出現的場景。蔚藍色,是中國學生校服、運動服的主色調,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學生時代的視覺象征,給人一種中國式教育獨有的歲月感。小清新電影里展現的綠色基調,還原了大自然,給這些快節奏生活的都市中產階級帶來放松的視覺享受。
其次,我國傳統水墨畫講究寫意,色彩唯美的同時要求有留白。這種中國傳統藝術技法,在國產小清新電影中被傳承下來。通過大量使用曝光過度的鏡頭,造成電影畫面大面積純白,很自然地將觀眾引向主體,這種留白的技法比直接用顏色來渲染表達更含蓄內斂。《等風來》里美食專欄作家程羽蒙迎風而站,高曝光拍攝忽略了天空的細節,純白的背景只剩女主角一人,這種留白自然而然地引導觀眾去感受“風來了”。
(二)標準化特寫鏡頭、長鏡頭公式。特寫鏡頭定格畫面,加上大量長鏡頭,使得小清新電影的標準化鏡頭公式體現出鏡頭運動節奏緩慢的特征,從而鋪墊渲染淡淡的憂傷氛圍。借用郭敬明小說里的一句話“他們喜歡45度抬頭仰望天空”。小清新一族鐘愛的攝影構圖也如此,喜歡舉起相機45度仰拍,用手或頭發遮住一部分臉。這種“顯瘦”的拍照方法如今在網絡社交圈大肆流行,強調局部特寫能夠強烈表達年輕群體對自身放大的關注,滿足了中國80、90后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強烈的自我意識。另一方面,深受中國儒家文化“中庸含蓄”的影響,小清新電影內斂含蓄地表達往往不是通過演員激烈的對白或獨白直抒胸臆,而是一種運用特寫鏡頭定格畫面來達到欲說還休的托物言志。例如電影《星空》折紙、手工木偶、星空拼圖這些靜物使用大量特寫鏡頭,通過精雕細琢靜物細節,呈現了一個奇幻時空。
(三)治愈系音樂公式。最早“小清新”一詞源于流行音樂。流行樂壇也已經形成以陳綺貞、蘇打綠、胡夏等為代表的小清新歌曲流派,這種“自我療傷”式的音樂又稱“治愈系”音樂。小清新電影的主題曲、背景音樂仍舊延續了這種治愈系風格。胡夏是憑借演唱臺灣小清新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主題曲紅遍。2014年5月上映的大陸小清新電影《同桌的你》,重新改編了高曉松的歌曲《同桌的你》,胡夏以一段清唱開場,清新自然的聲線,婉轉悠長又伴著淡淡的憂傷,這種獨自吟唱更加突出自我,更加符合當今80、90后受眾群體對影片“治愈系”的訴求。另外,談小清新電影就不得不談作為音樂人的周杰倫自編自導的臺灣小清新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他為本片創作了25首原創小清新音樂。這些歌曲與畫面融為一體,不但沒有被影片撲朔迷離的劇情淡化,反而讓觀者記憶深刻,這些音樂被廣泛運用在電視節目、廣告、微電影的配樂中;并且音樂作用于影片的視覺創作,表現出獨特的視覺韻律美、朦朧意境、多元時空。[10]
(四)圖解式視覺公式與定型化人物公式。典型的清爽、甜美的主人公(桂綸鎂、周冬雨等明星)塑造“好學生”形象。這與中國式教育分不開,學業壓力一直伴隨80、90后成長,他們從小把父母、老師口中的好學生作為榜樣。于是,“學霸”(網絡熱詞:擅長學習,分數很高的學生),在電影里成為定型化人物設置,比如《那些年》沈佳宜(陳妍希飾)、《我的少女時代》歐陽非凡(李玉璽飾)等等。在劇中還會設置另一類相對于“學霸”的角色――“學渣”(網絡熱詞:學習不理想的學生對自己的一種自嘲)比如《那些年》柯景騰(柯震東飾)、《同桌的你》林一(林更新飾)。演員明星也會成為小清新電影的圖騰,其中桂綸鎂的“學生妹”形象成為臺灣小清新電影的重要標簽,在《藍色大門》《星空》《不能說的秘密》中都有這樣的角色設定。
在類型電影中,戰爭片場景是戰場,歌舞片場景在劇場和俱樂部,中國小清新電影的場景主要集中在校園[11]。再比如《小時代》《閨蜜》涉及到大學一定會出現象征著畢業的學士服、學士帽,這些形成了小清新電影的圖解式視覺公式。
走出校園,廣義上的國產小清新電影為了營造唯美意境,對選景頗為苛刻,往往追求大自然的美:蔚藍的海邊、陽光下的田野、蜿蜒的小徑等。如《等風來》程羽蒙在尼泊爾的鄉村小溪上與大象玩耍。在角色設定上依舊是清爽、甜美的女主和干凈面容的男主形象。他們只是脫去校服,換上白襯衣,承擔起初入社會的成長之痛。
(五)情節、敘事主題公式。校園小清新影片情節模式:開場一群在校園相遇的學生,他們稚嫩純真,看似故事是發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卻會巧妙地避開歷史政治;故事的發展是逐漸產生情愫的男女主角;是小伙伴一起經歷成長帶來的痛,在愛情和友情的催化劑下發起一次轟轟烈烈的集體青春叛逆,沖破學校的束縛,沖向自由;尾聲以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告終。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同桌的你》都是典型的校園小清新電影。
相對校園小清新電影,廣義的小清新電影題材主題上限定相對寬松。近年來,中國小清新電影在保持藝術品質的同時走商業化路線,因此題材上早已突破青春片的局限。故事從學生時展到畢業后,時間跨度加長,地點突破校園,雖然身處社會卻淡化社會背景,主人公年齡跨度較大,故事更多的關注青年人初入社會的成長體驗,愛情與友情兩條線索時而交叉時而平行。典型代表作有《小時代》《等風來》。這個廣義的概念包含上文提到過大陸小清新電影中頗受爭議的《非常完美》《山楂樹之戀》,因此筆者認為它們都屬于廣義的小清新電影,依據年份《非常完美》可以看作是大陸小清新電影的開端。
根據“‘種差’加上‘類’結合構成齊全本質的‘種’,這里的‘種’也就是本質定義的定義產物”。筆者總結小清新電影定義:小清新電影是色彩淡雅自然,大量曝光過度的鏡頭留白,長鏡頭和特寫鏡頭定格畫面居多,治愈系音樂塑造唯美意境;主人公是清爽氣質的小人物,故事發生在校園或畢業后幾年的時間,劇情絕少涉及歷史政治而是關注個人成長,敘事主題通常采用愛情與友情并重的影片。